找回密码
 FreeOZ用户注册
楼主: kingki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消费指南] 布村三口之家2014第一季度消费大公开

  [复制链接]
151#
发表于 18-4-2014 09:46:21 | 只看该作者
I think China is much better than her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2#
发表于 18-4-2014 12:10:04 | 只看该作者

说得好,移民中很多人在国内目前都过得很好,但是还是要移民,就是因为不能确定明天过的能比今天好,没有安全感,看不到希望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3#
发表于 18-4-2014 12:13:27 | 只看该作者
牧马人 发表于 17-4-2014 17:05
中国教育方面的缺陷不是十年能改变得了的,需要至少两代人的时间,还得看政治环境是不是配合。如果你的孩 ...

没错,教育产业化这种没良心,不要脸,不知羞耻的口号中国ZF都能理直气壮的喊出来,中国教育真的没啥指望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4#
 楼主| 发表于 18-4-2014 13:00: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kingking 于 18-4-2014 13:02 编辑
牧马人 发表于 18-4-2014 08:18
世事无绝对,关键看程度。这边当然也免不了攀比,但跟中国的氛围还是有本质区别。这边当然不是不重视成绩 ...


现在国内大城市的很多孩子也都会至少一种乐器了,而且是比较正规的训练,国内这方面的服务和资源还是很丰富的。

我对澳洲的教育还没有多少认识,所以不好评判整体好坏,而且中国实在是个太大的概念,个体差异极大,不好去整体比较。我仅从我家庭的个例去比较。反正我知道我儿子在国内,会接受怎样的教育,在澳洲会接受怎样的教育。迄今为止,我认为在国内的话我儿子会快乐一点。当然,我儿子还很小,我仅仅比较的是学龄前这个阶段,或许到了小学以后,我就开始感受到澳洲的优势了。

学龄前的话,澳洲的childcare我觉得没有国内优秀的幼儿园好,至少设施上差了很多,而且面向低幼儿童的服务也很少,即使有也一定很贵。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0 收起 理由
语之玫瑰 + 20 如果拿这里优秀的childcare和国内优秀的幼儿.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5#
发表于 18-4-2014 13:04:4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kingking 发表于 18-4-2014 13:00
现在国内大城市的很多孩子也都会至少一种乐器了,而且是比较正规的训练,国内这方面的服务和资源还是很 ...

这儿cc基本就是帮你照顾下孩子,谈不上“教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6#
发表于 18-4-2014 13:50:19 | 只看该作者
我同意村长和牧马人的观点。国内的教育除了应试,从小学大博士,我不敢奉承。国内的医疗除了有关系和有钱的人之外,说好的人应该不多。国内旅游,我不想多说。国内的食品,当然多样化,也合口味,不过想吃的东西这里大部分也能自己做。这里有相对的公平和基本的安全网。也许是在外面呆的时间久了,我回国时最讨厌的就是办事走关系。办什么事都有走后门和插队。  如果有人觉得在这里的生活比不上比自己受教育低的人,我想原因是,1.他先站山头,房子比你买的便宜;2.他在语言文化上比你有优势;3.他在这里出生长大,社会关系比你广;4.也许他不存钱;5.其它。

我们来到这里,除了交移民申请费,也没有其它费用,有权能享受到和澳人平等的福利,这点我们应该感恩。

来了的,不要再留恋以前的好,把这里当成家,好好经营它,爱它。有些东西,不要只看到我们这一代,再看远些。
没有来的,仔细参考KINGKING说,衡量自己的得失,慎重考虑。这里不是天堂,也有它的不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7#
发表于 18-4-2014 13:59:25 | 只看该作者
williamcheng 发表于 18-4-2014 13:50
我同意村长和牧马人的观点。国内的教育除了应试,从小学大博士,我不敢奉承。国内的医疗除了有关系和有钱的 ...

非常同意你的观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8#
 楼主| 发表于 18-4-2014 14:18: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kingking 于 18-4-2014 14:26 编辑
williamcheng 发表于 18-4-2014 13:50
我同意村长和牧马人的观点。国内的教育除了应试,从小学大博士,我不敢奉承。国内的医疗除了有关系和有钱的 ...


其实我的观点很简单:澳洲其实只要多带点钱过来,就是天堂啦。我说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钱不够花。

所以,只要有足够的资本或能力,保证这边每年有10万以上的税后收入,那么就开开心心过来享受生活吧吧,各方面都比在国内好,除了远离亲人朋友需要重新建立社交圈以及事业发展潜力有限。如果像我们这样经济能力有限,那就做好降低物质欲望的准备,那么这里的生活也是很不错的,你依然可以享受到很多国内没有的乐趣和幸福。我相信很多有条件移民过来的人,在国内的物质基础是比较好的,基本不会为日常生活精打细算过日子,那么到这里 之后,需要适应一下,改变一下生活方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9#
发表于 18-4-2014 17:17:31 | 只看该作者
怎么大家都说这的医疗差啊,说说我自身的感受吧。

女儿剖腹产出生,在这公立医院做的手术,当天伤口贴了一透明封条,可以洗澡。伤口没有任何问题,防血栓的袜子也免费提供。手术时主刀医生还给摘了一个小囊肿,一切记录在案。

反观儿子在国内剖腹产,广州三甲医院,剖腹产口碑很好,是主任医师做的,也很好。可是伤口用纱布包扎,当然不能洗澡。每天护士用紫外线灯照射伤口杀菌,术后当天我老婆有发烧迹象,但第二天恢复正常。说明伤口有感染。我们的一切手术病历,医院都没给我们。

我大姨子更悲催,在哈尔滨剖的,伤口感染,化脓,由人工挤脓方式排出,疼得鬼哭狼号的。

另一件事是儿子发烧39度以上,我们去看急疹。验尿,xray检查。医生说应该是病毒感染,只用服退烧药。第二天仍38度左右,又去急诊。医生给开了抗生素,说可能不需要也可以好,但如果不是病毒感染,也可应对。第五天还是有点烧,37度以上。家里父母慌了。我们又去急诊,医生检查完说基本上没问题了,药也不用吃了。如果体温再上升,你们再来,我们不会觉得烦,annoyed. 回家后曾是医务工作的父母痛斥医生不负责,糊弄人,不给用药,在国内早就点滴了。第六天儿子痊愈,全家高兴。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金鱼和农夫 + 5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0#
 楼主| 发表于 18-4-2014 18:12:39 | 只看该作者
狮子的眼睛 发表于 18-4-2014 17:17
怎么大家都说这的医疗差啊,说说我自身的感受吧。

女儿剖腹产出生,在这公立医院做的手术,当天伤口贴了 ...

我儿子在澳洲看过两次病,都是发高烧,一次急诊一次GP,还算是愉快的经历。

大家吐槽的是这里对重大疾病的治疗水平和效率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1#
发表于 18-4-2014 21:18:18 | 只看该作者
每次看到这种帖子我就想念MK82,话说他去哪里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金鱼和农夫 + 50 为啥? 想他喷人啦?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2#
发表于 18-4-2014 22:05:33 | 只看该作者
呵呵 其实从故乡来到这个异乡确实会有很多适应的过程,不同的观点想法都是无可非议,人和人活法都不同,不要说在不同国家,不同制度不同价值观下的不同人呢
呵呵 我分享下面两个关键词 其实都是来自于Qantas 和几年前的那段经典广告,呵呵 给大家分享下,看看大家的感受。
1。I Still Call Australia Hom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X5UR2leYHA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150 收起 理由
davad + 50 谢谢分享!
hu017 + 50 谢谢分享!
境随心转 + 5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3#
发表于 18-4-2014 22:07:42 | 只看该作者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hu017 + 5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发表于 18-4-2014 22:42:49 | 只看该作者
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是十全十美的,哪个地方都有它的特点,优势和劣势,just选择对于你自己来说利大于弊的地方生活就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5#
发表于 18-4-2014 22:44:19 | 只看该作者
金鱼和农夫 发表于 18-4-2014 22:05
呵呵 其实从故乡来到这个异乡确实会有很多适应的过程,不同的观点想法都是无可非议,人和人活法都不同,不要 ...

没帖成功,不能正常显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6#
发表于 18-4-2014 23:16:40 | 只看该作者
牧马人 发表于 18-4-2014 22:44
没帖成功,不能正常显示。


呵呵 才发现手机上不能放,电脑上可以。  刚刚给出链接了,这些视频是悉尼奥运会,澳航的经典广告和澳洲已故歌词作者Peter Allen1980年的作品,希望歌词音乐能够表达我想要此时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7#
发表于 18-4-2014 23:21:55 | 只看该作者
Peter Allen:I Still Call Australia Home
I've been to cities that never close down
from New York to Rio and old London town,
but no matter how far or how wide I roam
I still call Australia home.

I'm always traveling, I love being free,
and so I keep leaving the sun and the sea,
but my heart lies waiting over the foam.
I still call Australia home.

All the sons and daughters spinning 'round the world,
away from their family and friends,
but as the world gets older and colder,
it's good to know where your journey ends.

But someday we'll all be together once more
when all of the ships come back to the shore.
Then I realise something I've always known.
I still call Australia home.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hu017 + 5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8#
发表于 18-4-2014 23:29:37 | 只看该作者
好了,  一句话把她当成家,所有的一切都能被解释被赞美被包容,因为这就是你自己的新家 虽然你在你没来之前你没有为这个家贡献过啥,但是 因为我们崇尚和平,分享平等和自由,这里就是我们的家 。这就是澳洲精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发表于 19-4-2014 08:14: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annemora 于 19-4-2014 08:33 编辑
牧马人 发表于 17-4-2014 10:14
很多当地人没那么努力啦,你比他们过得好很正常


当地人不努力的,能随便住百万房子,拿10几万年薪?比较少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0#
发表于 19-4-2014 08:17: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annemora 于 7-9-2014 07:49 编辑
圆满的考拉 发表于 17-4-2014 09:52
就中国人从小到大吃的苦,受到压力,付出的努力,凭什么不能比当地人过得好


凡事有个过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发表于 19-4-2014 08:22:50 | 只看该作者
kingking 发表于 17-4-2014 12:57
澳洲太多好吃懒做的人了,他们凭什么过得比我们好?事实上,鬼佬们的生活水平比我在国内的时候想象的也 ...

打搅了.不好意思.或者,有缘的话.我们5年或10年后在回头讨论. 得罪之处.道歉.我就打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2#
发表于 19-4-2014 08:56:55 | 只看该作者
金鱼和农夫 发表于 18-4-2014 23:29
好了,  一句话把她当成家,所有的一切都能被解释被赞美被包容,因为这就是你自己的新家 虽然你在你没 ...

Can not agree mor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3#
发表于 19-4-2014 09:01:25 | 只看该作者
kingking 发表于 18-4-2014 14:18
其实我的观点很简单:澳洲其实只要多带点钱过来,就是天堂啦。我说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钱不够花。

...

Austrailia is not paradise.
But you don't need 100k  after tax income to enjoy life her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4#
 楼主| 发表于 19-4-2014 10:33: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kingking 于 19-4-2014 10:52 编辑
金鱼和农夫 发表于 18-4-2014 22:05
呵呵 其实从故乡来到这个异乡确实会有很多适应的过程,不同的观点想法都是无可非议,人和人活法都不同,不要 ...


跟对人一样,对一个国家的感情是慢慢培养起来的。所谓澳洲精神,澳洲文化我们仍然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去认同了。 文化认同是一个人对一个地方有归属感的基础。 澳洲的好处是多元文化,所以我仍然可以在这里找到华人圈子和熟悉的文化,但是更大范畴上的澳洲文化认同,对我们而言仍需时日,或许要等到下一代。

作为新移民,我们对澳洲还没有什么感情,移民的目的是很功利的:为了更好的生活
相反的,我们对中国有很深的感情,虽然有各种问题让我们决定移民。
基于上述的原因,我对两个国家问题的包容度,中国要高于澳洲。因为中国的问题是老问题了,我们已经对付了几十年了,不习惯也习惯了。澳洲的问题却是新问题,习惯需要一个过程。我看到很多例子是很多人无法完成这个过程就放弃回国了。所以这个帖子的初衷是让更多没来的人有更多的心理建设。

另外,大家移民的动机可能也有所不同。 有些人可能一开始就抱着在这了扎根的想法,所以有什么问题都想办法克服,问题都解决了,自然就在这边过得很好了。
我们有所不同,移民之前是很犹豫的,签证到期前,我们才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过来,不行大不了回去,我国内的工作都没辞掉。是来这里的头3个月让我有了在这里安家的决心,因为环境确实不错,找工作也很顺利,房子虽然普通但是也确实是国内享受不到的宽敞。所以,我才在这里买房安家了。 但是,我并不能说永远不回去了,因为我知道初期喜欢这里,是有新鲜感的因素。我也听说很多人过了几年就无法忍受这里的生活而回去了。所以,我仍然不敢斩断一切,保留着国内的住所和户口。 可以说,澳洲对于我们,仍然在考察期,考察期更多的是挖掘问题。目前我面临的最大问题是: 工作收入无法负担我想要的生活,而更关键的是我看不到上升空间。能否解决这个问题是我在这里安居乐业的基础。 也希望大家给点建议和经验。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0 收起 理由
美丽spring + 2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5#
 楼主| 发表于 19-4-2014 10:39:22 | 只看该作者
dannemora 发表于 19-4-2014 08:22
打搅了.不好意思.或者,有缘的话.我们5年或10年后在回头讨论. 得罪之处.道歉.我就打住了.

不客气。 我从来不会在讨论中生气,接收各种观点并从中获得修正自己观点的机会,是发讨论帖的初衷。

事实上,从本贴在的讨论中,我获得了很多正能量。 因为最近工作和经济状况都不慎理想,情绪有点负面,但是从很多人的回复可以看出,这些困难不算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楼主| 发表于 19-4-2014 10:40:20 | 只看该作者
catherinechen 发表于 19-4-2014 09:01
Austrailia is not paradise.
But you don't need 100k  after tax income to enjoy life here.

对于好的生活的标准是什么,因人而异。可能我们的判断标准里还带着很多从国内带来的因素和影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7#
发表于 19-4-2014 13:40:23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澳洲欠了楼主许多。像楼主这样放弃国内的高收入,来到土澳,生活水准下降,医疗教育还不如中国,实在令楼主失望。澳洲,你欠楼主一个交待。

而且,楼主相信与他一样失落的不止他一个人,那些在澳洲活得开心的,除非他们也挣得十万一年,否则都在自欺欺人,都是lose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8#
发表于 19-4-2014 15:02:45 | 只看该作者
shyskysly 发表于 19-4-2014 13:40
我觉得澳洲欠了楼主许多。像楼主这样放弃国内的高收入,来到土澳,生活水准下降,医疗教育还不如中国,实在 ...

有点儿极端了,有什么看法可以平和的表达嘛。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0 收起 理由
牧马人 + 20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发表于 19-4-2014 18:12:39 | 只看该作者
五味大侠 发表于 19-4-2014 15:02
有点儿极端了,有什么看法可以平和的表达嘛。

理智,中立,客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发表于 19-4-2014 20:20:46 | 只看该作者
shyskysly 发表于 19-4-2014 18:12
理智,中立,客观

老兄,闻着醋劲儿有点大了。lz只是客观描述自己的生活状态和想法而已,比较也只是在自身的纵向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FreeOZ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FreeOZ论坛

GMT+10, 28-4-2024 06:56 , Processed in 0.056433 second(s), 44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