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FreeOZ用户注册
楼主: 春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以书会友] 經典重讀之《論語》雑鈔

[复制链接]
121#
发表于 23-8-2021 13:36:12 | 只看该作者
春浅 发表于 20-8-2021 22:39
公冶長篇第五

    5.9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 ...

想到鲍叔牙推荐管仲时的话,“让我去管理一国,或许我勉强可以胜任;而大王如果欲称霸天下,那非管仲不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发表于 23-8-2021 13:38:06 | 只看该作者
春浅 发表于 22-8-2021 20:15
公冶長篇第五

    5.10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子曰 ...

想起曾经做项目管理培训时,老师讲过的一个案例,说一个人因无知而挖坑,造成公司莫大损失,“ 那这个时候已经晚了,你就是把他开除了,又能怎么样?”
有些人是不值得责备的,因为没有用,就由他去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楼主| 发表于 26-8-2021 08:39:05 | 只看该作者
snapdragon 发表于 23-8-2021 13:38
想起曾经做项目管理培训时,老师讲过的一个案例,说一个人因无知而挖坑,造成公司莫大损失,“ 那这个时 ...

我所知道有限的經濟學詞彙中有一個叫做“沉沒成本”,亡羊補牢,雖然晚了,但是不補,就還有繼續挖坑掉坑的可能。聰明的人多是及時止損。不及時止損的也許是愚者,也許是大智若愚。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snapdragon + 50 哈哈哈……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
 楼主| 发表于 26-8-2021 08:45: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春浅 于 27-2-2022 09:20 编辑

    公冶長篇第五

    5.11  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慾,焉得剛?”


    楊譯

    孔子道:“我沒見過剛毅不屈的人。”有人答道:“申棖是這樣的人。”孔子道:“申棖啦,他慾望太多,哪裡能夠剛毅不屈?”

    錢解

    剛者:剛,剛斷、剛烈義。人之德性,以剛為難能而可貴,故孔子歎其未見。

    申棖:亦孔子弟子。

    棖也欲,焉得剛:人多嗜慾,則屈意徇物,不得果烈。

    李讀

    此“剛”非血氣之勇,乃內心力量而與道德意志攸關。道德意志及力量表現為感性的行為和實踐,其內涵卻在於這種“理性的凝聚”,即理性對感性(包括“欲”)的絕對主宰和支配,這是道德理性之所本。不管說它是外在超越的絕對律令,或是內在心靈的“良知呈現”,其特征都在乎此“剛”。

    淺記

    人有所欲,所戀,所癡,所不得不面對之外在關係與環境,故孔子未見剛者,情理之中。凡人如我等,能超越外在與自我幾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snapdragon + 50 其实春版就颇有孔子之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
发表于 26-8-2021 13:09:07 | 只看该作者
春浅 发表于 26-8-2021 08:45
公冶長篇第五

    5.11  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慾,焉得剛?”


记得当时直言时,就是感觉春版颇有上古之风,不畏仗义执言。孔子这段也是相当直接的评价了。 无欲则刚的出处~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0 收起 理由
春浅 + 100 娜姐謬讚,愧不敢當~我慾不在物質也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
 楼主| 发表于 27-8-2021 08:57: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春浅 于 3-3-2022 10:19 编辑

    公冶長篇第五

    5.12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楊譯

    子貢道:“我不想別人欺侮我,我也不想欺侮別人。”孔子說:“賜,這不是你能做到的。”

    錢解

    加諸我:加,陵義。謂以非義加人。

    非爾所及:及,猶能義。此句有兩解:一謂不加非義於人,此固能及,不欲人加非義於我,則不能及。重在承上一句。一謂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此恕之事,子貢當能之。我不欲人之加諸我,吾亦欲無加諸人,此仁之事,孔子謂非子貢所及。所以辨於仁恕者,“勿”是禁止之辭,“無”則自然不待用力。重在承下一句。然孔子又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子貢欲無以非禮不義加人,即此一念亦是仁,所謂其心“日月至焉”,豈可謂“非爾所及”乎?今從第一解。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語氣偏重在下一句。今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吾亦欲無加諸人”,語氣上下平等,劃為兩事。孔門之教,重在盡其在我,故曰“此非爾所及”。

    李讀

    這應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相通,似比較符合社會契約理論,在今日有很大的普遍性,可作為現代法律、政治之所本。“辦不到”,今日看來,是由於當時宗教、倫理、政治三合一,公私不分,情理糾纏,沒法理性化的緣故。值得重視的是,子貢等人要求的,是這種客觀的公平和正義原則,即社會性公德;頗不同於顏回、曾參追求的個人主觀修養和人生境界的宗教性私德。孔子對子貢問“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的答復,也是“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同此。朱註遵循傳統,恰恰把應分開的這兩種道德,又說成一起了,不可取。

    淺記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snapdragon + 50 如同开车在道上。谁也不做不到零剐蹭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7#
 楼主| 发表于 28-8-2021 10:14: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春浅 于 10-3-2022 20:31 编辑

    公冶長篇第五

    5.13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楊譯

    子貢說:“老師關於文獻方面的學問,我們聽得到;老師關於天性和天道的言論,我們聽不到。”

    錢解

    文章:指詩、書、禮、樂,孔子常舉以教人。

    性與天道:孔子言性,論語惟一見。天道猶云天行,孔子有時稱之曰命。孔子屢言知天知命,然不深言天與命之相繫相合。子貢之歎,乃歎其精義之不可得聞。

    李讀

    此章解譯甚多,向為疑難之處。其實可以很平易地講解:孔子慎言大題目,少用大字眼(big words)。如前面所述,孔子強調從近處、從實際、從具體言行入手,因之學生發此讚歎。不是不講,而是不直接講。

    以個體的直接體驗作為依據,否定語言論證,這極容易走向非理性的宗教。今日已非禪宗棒喝的時代。即使採用詩的語言甚至禪宗的棒喝公案,哲學總需要一種公共化的語言來作理性的啟悟、暗示和傳達,這大概是儒學不同於宗教,也不同於西方式的哲學,也不同於詩文,仍有其哲學性的理知內容之所在吧。

    淺記

    “子不語怪力亂神”。“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snapdragon + 50 我们通常说两句话,人常能听到愿意听的半句.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8#
 楼主| 发表于 29-8-2021 09:01: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春浅 于 10-3-2022 20:54 编辑

    公冶長篇第五

    5.14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楊譯

    子路有所聞,還沒有能夠去做,只怕又有所聞。

    錢解

    子路曾問:“聞斯行諸?”蓋子路乃能尊所聞而勇於行。前有所聞,未及行,恐復有聞,行之不給。此見子路之有聞而必行,非真恐復有聞。

    李讀

    《論語》中子路的急率勇敢,子貢的聰明靈活,曾參的謹慎遲緩,宰我的尖銳古怪,等等,似相當鮮明。

    淺記

    僅數言,形象呼之欲出。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snapdragon + 50 听了一定要做?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9#
 楼主| 发表于 29-8-2021 09:05: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春浅 于 11-3-2022 16:27 编辑

    公冶長篇第五

    5.15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楊譯

    子貢問道:“孔文子憑什麼謚他為‘文’?”孔子道:“他聰敏靈活,愛好學問,又謙虛下問,不以為恥,所以用‘文’字做他的謚號。”

    錢解

    孔文子:衛大夫,名圉。文,其謚。左傳載其人私德有穢,子貢疑其何以得謚為文,故問。

    敏而好學:敏,疾速義。孔子“好古敏以求之”是也。

    不恥下問: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皆稱下問,不專指位與年之高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則其進於善也不難矣。

    是以謂之文:孔子謂如此便可謚為文,見孔子不沒人善,與人為善,而略所不逮。此亦道大德宏之一端。

    李讀

    “下問”的“下”可以指地位、身份、知識不如自己的人。“不恥下問”一句已成成語,這也就是“不知為不知”的原則;不掩蓋自己,不怕因丟面子丟身份而不問,這才是一種真正的文采,實乃一種美好的心理和習慣。

    淺記

    “文”與“德”不一定相關。為人師者正需“不恥下問”,乃可以為師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0#
 楼主| 发表于 30-8-2021 23:33: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春浅 于 12-3-2022 10:05 编辑

    公冶長篇第五

    5.16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楊譯

    孔子評論子產,說:“他有四種行為合於君子之道:他自己的容顏態度莊嚴恭敬,他對待君上負責認真,他教養人民有恩惠,他役使人民合於道理。”

    錢解

    子產:春秋時鄭大夫公孫僑。

    恭、敬、惠、義:恭,謙遜義。敬,謹恪義。惠,愛利人。義,使民以法度。

    李讀

    這既是“教”(宗教性私德)又是“政”(社會性公德),“修身”與“治國”混融一體。其實兩者並不必然相聯,《論語》中的管仲就是一例。

    淺記

    恭敬惠義,恭敬者“修身”,“惠義”者“治國”,本不必相聯,而儒者混融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似之。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snapdragon + 50 四好青年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
 楼主| 发表于 31-8-2021 09:06: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春浅 于 12-3-2022 11:18 编辑

    公冶長篇第五

    5.17  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楊譯

    孔子說:“晏平仲善於和別人交朋友,相交越久,別人越發恭敬他。”

    錢解

    晏平仲:春秋齊大夫,名嬰。

    :交友。

    敬之:此之字有兩解:一,人敬晏子。故一本作“久而人敬之”,謂是善交之驗。然人敬晏子,當因晏子之賢,不當謂因晏子之善交。一,指晏子敬人。交友久則敬意衰,晏子於人,雖久而敬愛如新。此孔子稱道晏子之德。孔門論人,常重其德之內蘊,尤過於其功效之外見。如前子產章可見。今從第二解。

    李讀

    交朋友而能長久保持友誼,並非易事。常見的是:因太親近反而剎那間反目成仇,太疏遠又逐漸關係全失。古話說“君子之交淡如水”,雖淡如水,卻品之有味,也大概只有靠雖機友好,卻長期相互尊重和恭敬才能做到。這遠不只是交友之道,而是友誼這種人生情感本身的特征所在。友情與愛情的區別,也許正在前者悠淡而久長,後者熱烈而易折;不同心理需要、不同心理情感。

    淺記

    常說愛情有“七年之癢”,友情則幾年?近幾年所遇青年,多隨各人境況變遷而聚散,不過兩三年而已。與愚過往所交大不相同,亦時代之一變也。今日所遇者百十倍於古人,長久保持友誼亦百十倍不易。有人將此關係視為“資源”,為達目的之手段而已,實非友誼。或說,知己者二三子,是矣。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snapdragon + 50 有人如古井啊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楼主| 发表于 1-9-2021 09:09: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春浅 于 8-4-2022 16:10 编辑

     公冶長篇第五

    5.18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節藻棁,何如其知也?”


    楊譯

    孔子說:“臧文仲替一種叫蔡的大烏龜改了一間屋,有雕刻著像山一樣的斗栱和畫著藻草的梁上短柱,這個人的聰明怎麼這樣呢?”

    錢解

    臧文仲:春秋魯大夫臧孫辰。文,其謚。

    居蔡:蔡,大龜名。古人以龜卜問吉凶。相傳南方蔡地出善龜,因名龜為蔡。居,藏義。文仲寶藏一大龜。

    山節藻棁:節,屋中柱頭之斗拱。刻山於節,故曰山節。棁,梁上短柱。藻,水草名。畫藻於棁,故曰藻棁。山節藻棁,古者天子以飾廟。

    何如其知也:時人皆稱臧文仲為知,孔子因其諂龜邀福,故曰文仲之知究何如。

    李讀

    迷信如此,一不智也;違反禮製,二不智也。亦可見當時號稱智者之不智。神龜,屬巫術之列抑早起宗教?《書經·大誥》有“寧王遺我大寶龜”,彩陶中有龜形象。中國遠古之巫術沒走向對象崇拜的宗教(也許臧文仲這種供奉的行為,因走入這個方向而為孔子反對?),卻理性化地與歷史、政治相結合,而形成“巫史文化”。它的成果即《周易》。

    《易經》本卜筮之書,卻蘊涵、講說著好些歷史史實和經驗故事,功能又仍在使人去影響客體、作用對象,主觀選擇性能動性甚強,並不同於匍匐、祈禱、自甘受制於對象的宗教崇拜。這是了解中華文化的要點,也是我強調“一個世界”、“情本體”、“實用理性”、“樂感文化”的歷史根源。

    淺記

    臧文仲為春秋時重要人物,然史實不詳其事。孔子之說,未名其褒貶也。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snapdragon + 50 爱鸟书店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3#
 楼主| 发表于 2-9-2021 08:53: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春浅 于 7-4-2022 16:19 编辑

    公冶長篇第五

    5.19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世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弒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楊譯

    子張問道:“楚國的令尹子文三次做令尹的官,沒有高興的顏色;三次被罷免,沒有怨恨的顏色。(每次交代,)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令全部告訴接位的人。這個人怎麼樣?”孔子道:“可算盡忠於國家了。”子張道:“算不算仁呢?”孔子道:“不曉得;——這怎麼能算是仁呢?”

    子張又問:“崔杼無理地殺掉齊莊公,陳文子有四十匹馬,捨棄不要,離開齊國。到了另一個國家,說道:‘這裡的執政者同我們的崔子差不多。’又離開。又到了一國,又說道:‘這裡的執政者同我們的崔子差不多。’於是又離開。這個人怎麼樣?”孔子道:“清白得很。”子張道:“算不算仁呢?”孔子道:“不曉得;——這怎麼能算是仁呢?”

    錢解

    令尹子文:令尹,楚官名,乃上卿執政者。子文,鬭氏,名穀於菟。

    三仕為令尹:三當令尹之官。莊子、荀子、呂氏春秋諸書,皆以其人為孫叔敖,恐是傳聞之譌。

    忠矣:子文三為令尹,三去職,人不見其喜、慍,是其不以私人得失縈心。並以舊政告新尹,宜可謂之忠。

    未知,焉得仁:此未知有兩解。一說,知讀為智。子文舉子玉為令尹,使楚敗於晉,未得為智。然未得為智,不當曰未智。且論語未言子文舉子玉事,不當逆揣為說。一說,子文之可知者僅其忠,其他未能詳知,不得遽許以仁。然下文焉得仁,猶如云焉得儉,焉得剛,乃決絕辭。既曰未知,不當決然又斷其為不仁。蓋孔子即就子張之所問,論其事,則若可謂之忠矣。仁為全德,亦即完人之稱,而子文之不得為全德完人,則斷然也。然則孔子之所謂未知,亦婉辭。

    崔子弒齊君:齊大夫崔杼弒其君莊公。

    陳文子:齊大夫,名須無。

    有馬十乘:當時貴族以四馬駕一車。十乘,有馬四十匹,蓋下大夫之祿,故無力討賊也。

    棄而違之:違,離去義。棄其祿位而去。

    猶吾大夫崔子:此處崔子,魯論作高子。或說:齊大夫高厚,乃有力討賊者,其人昏暗無職,崔杼先殺之,乃弒齊君。陳文子欲他國執政大臣為齊討賊而失望,乃謂他國執政大臣亦一如高厚。若謂盡如崔子,乃謂其雖未弒君作亂,但亦如崔子之不遜。本章上文未提及高子,突於陳文子口中說出,殊欠交代,疑仍作崔子為是。

    清矣:陳文子棄其祿位如敝屣,灑然一身,散曲亂邦,心無窒礙,宜若可稱為清。

    未知,焉得仁:此處未知,仍如上有二解:一說,文字所至言“猶吾大夫崔子”,其人似少涵養,或可因言遭禍,故是不智。此說之不當,亦如前辨。另一說,僅知其清,未知其仁,辨亦如前。蓋就三去之事言,若可謂之清,而其人之為成德完人與否,則未知也。蓋忠之與清,有就一節論之者,有就成德言之者。細味本章辭氣,孔子僅以忠清之一節許此兩人。若果忠清成德如比干、伯夷,則孔子亦即許之為仁矣。蓋比干之為忠,伯夷之為清,此皆千迴百折,畢生以之,乃其人之成德,而豈一節之謂乎?

    李讀

    這仍然是強調“仁”是內在情感本體,並非外在的某種行為、品德所能等同或替代。此“仁”非止於某種經驗現象。休謨(Hume)、亞當·斯密(Adam Smith)等也均以“同情心”作為道德的動力或本源;其與儒學的不同即在於“同情心”只是某種經驗心理,儒學的“仁”具有某種“與天地參”的“本體”性質。它來源於原始巫術。“仁”涵蓋宇宙,貫通一切,能遠能近,既易獲取,又難得到,似頗神秘,即此之故。直到康有為、譚嗣同以“電”、“以太”釋仁,既是本體,又是生命,又是情感,仍此傳統。

    淺記

    “吾道一以貫之”,“仁”有多層含義,“仁人”似乎“完人”,理想之典範而已乎。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snapdragon + 50 能上能下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
 楼主| 发表于 3-9-2021 14:36: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春浅 于 8-4-2022 16:31 编辑

    公冶長篇第五

    5.20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楊譯

    季文子每件事考慮多次才行動。孔子聽到了,說:“想兩次也就可以了。”

    錢解

    季文子:魯大夫季孫行父。文,其謚。

    三思而後行:此乃時人稱頌季文子之語。

    再思可矣:此語有兩解。一說:言季文子惡能三思,苟能再思,斯可。一說:譏其每事不必三思,再思即已可,乃言季文子之多思為無足貴。今按:季文子之為人,於禍福利害,計較過細,故其生平行事,美惡不相掩。若如前解,孟子曰:“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乃指義理言。季文子之瞻顧周詳,並不得謂之思。若如後解,孔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事有貴於剛決,多思轉多私,無足稱。今就左傳所載季文子行事與其為人,及以本章之文理辭氣參之,當從後解為是。

    李讀

    這大概是指某一具體事件,孔子可能嫌他過於慎重或不免怯懦。就一般言,孔子總是強調慎重行事的。“三思而行”在後世人成了勸人慎重行事的成語,但“再,斯可矣”仍然更好:過多的考慮容易對利害估量太細,反而產生偏差,“古今來以一轉念之誤,而抱恨終身者多矣”,信然。因“三思”反更猶豫難決矣。多謀而善斷,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這既非倫理學,也不是認識論,而只是日常生活經驗之理性化,實用理性之呈現處也。

    淺記

    處事因時因人而異,習慣多思者未必怯懦,習慣寡思者未必果決,不可一概而論也。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snapdragon + 50 一而鼓,再而衰,三而竭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楼主| 发表于 3-9-2021 14:40: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春浅 于 20-4-2022 12:03 编辑

    公冶長篇第五

    5.21  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楊譯

    孔子說:“寧武子在國家太平時節,便聰明;在國家昏暗時節,便裝傻。他那聰明,別人趕得上;那裝傻,別人就趕不上了。”

    錢解

    寧武子:衛大夫寧俞。武,其謚。

    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有道無道,指治亂安危言。或說:寧子仕於衛成公,成公在位三十餘年,其先國尚安定,寧武子輔政有建白,是其智。後衛受晉迫,寧武子不避艱險,立朝不去,人見為愚。然當危亂,能強立不回,是不可及。或說:此乃寧武子之忠。謂之愚者,乃其韜晦沉冥,不自曝其賢知,存身以求濟大事。此必別有事跡,惟左傳不多載。今按:以忠為愚,乃憤時之言。

    李讀

    孔子固然有“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積極進取、堅持不懈的一面;同時又屢有潔身自好、保身全生的一面,如“乘桴浮於海”(5.7章),“捨之則藏”(7.11章),“可卷而懷之”(15.7章)等等,這顯然與道家相通。《莊子·內篇》屢稱顏回,正是發揮和發展了孔子這一面而予以形上哲學化,是以大不同於包含兵家詭計和道法家“南面術”在內的《老子》。儒家與道家的結合有兩個方面,一是儒家與老子和道法家的互相利用、補充、滲透、交融,終於形成歷代的“陽儒陰法”的政治和權術,我稱之為“儒法互用”;另一是儒家與莊子以至佛家的互補而造就個體人格的完成,我稱之為“儒道互補”。後者已經講得很多,前者解說還很不夠,例如兵家、道家、法家三者的密切承續、交織關係,它們在促成遠古巫術的理性化過程的重大意義等等,都是極其關鍵性的課題。之所以說“關鍵性”,是因為它們對中國古代文化的定型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淺記

    “愚不可及”,初以為憤慨侮辱之言,今改之。余自謂“淺愚”,正之。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snapdragon + 50 装傻难于聪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楼主| 发表于 3-9-2021 14:58:21 | 只看该作者

    公冶長篇第五

    5.22  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楊譯

    孔子在陳國,說:“回去吧!回去吧!我們那裡的學生們志向高大得很,文采又都斐然可觀,我不知道怎樣去指導他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7#
 楼主| 发表于 3-9-2021 15:01:18 | 只看该作者

    公冶長篇第五

    5.23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楊譯

    孔子說:“伯夷、叔齊這兩兄弟不記念過去的仇恨,別人對他們的怨恨也就很少。”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snapdragon + 50 宽容别人就是放过自己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8#
 楼主| 发表于 3-9-2021 15:05:52 | 只看该作者

    公冶長篇第五

    5.24  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


    楊譯

    孔子說:“誰說微生高這個人直爽?有人向他討點醋,(他不說自己沒有,)卻到鄰人那裡轉討一點給人。”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snapdragon + 50 会转弯帮助别人就不算直男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9#
 楼主| 发表于 4-9-2021 09:34:03 | 只看该作者

    公冶長篇第五

    5.25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楊譯

    孔子說:“花言巧語,偽善的容貌,十足的恭順,這種態度,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內心藏著怨恨,表面上卻同他要好,這種行為,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snapdragon + 50 离敌人 closer,我佩服这种人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0#
 楼主| 发表于 4-9-2021 09:40:55 | 只看该作者

    公冶長篇第五

    5.26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
    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
    子路曰:“願聞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楊譯

    孔子坐著,顏淵、季路兩人站在孔子身邊。孔子道:“何不各人說說自己的志向?”
    子路道:“願意把我的車馬衣服同朋友共同使用壞了也沒有什麼不滿。”
    顏淵道:“願意不誇耀自己的好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
    子路向孔子道:“希望聽到您的志向。”
    孔子道:“(我的志向是,)老者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年輕人使他懷念我。”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snapdragon + 50 孔子志向难道是人际关系和谐?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1#
 楼主| 发表于 4-9-2021 09:45:00 | 只看该作者

    公冶長篇第五

    5.27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楊譯

    孔子說:“算了吧!我沒有看見過能夠看到自己的錯誤便自我責備的哩。”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snapdragon + 50 吃堑涨智,为毛线责备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楼主| 发表于 4-9-2021 09:47:10 | 只看该作者

    公冶長篇第五

    5.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楊譯

    孔子說:“就是十戶人家的地方,一定有像我這樣又忠心又信實的人,只是趕不上我的喜歡學問罷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snapdragon + 50 春之好学敢得上丘之好学,哈哈。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3#
 楼主| 发表于 6-9-2021 18:51:45 | 只看该作者

    雍也篇第六

    6.1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楊譯

    孔子說:“冉雍這個人,可以讓他做一部門或一地方的長官。”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snapdragon + 50 孔子识人否?善用否?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楼主| 发表于 6-9-2021 19:42:58 | 只看该作者

    雍也篇第六

    6.2  仲弓問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簡。”
    仲弓曰:“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子曰:“雍之言然。”


    楊譯

    仲弓問到子桑伯子這個人。孔子道:“他簡單得好。”
    仲弓道:“若存心嚴肅認真,而以簡單行之,(抓大體,不煩瑣,)來治理百姓,不也可以嗎?若存心簡單,又以簡單行之,不是太簡單了嗎?”孔子道:“你這番話正確。”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snapdragon + 50 居简行简则太简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楼主| 发表于 7-9-2021 09:19:26 | 只看该作者

    雍也篇第六

    6.3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楊譯

    魯哀公問:“你的學生中,哪個好學?”孔子答道:“有一個叫顏回的人好學,不拿別人出氣;也不再犯同樣的過失。不幸短命死了,現在再沒有這樣的人了,再也沒聽過好學的人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snapdragon + 50 不拿别人出气,多么涵养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楼主| 发表于 7-9-2021 09:27:40 | 只看该作者

    雍也篇第六

    6.4  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
    請益。曰:“與之庾。”
    冉子與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楊譯

    公西華被派到齊國去作使者,冉有替他母親向孔子請求小米。孔子道:“給他六斗四升。”
    冉有請求增加。孔子道:“再給他二斗四升。”
    冉有卻給了他八十石。
    孔子道:“公西赤道齊國去,坐著由肥馬駕的車輛,穿著又輕又暖的皮袍。我聽說過:君子只是雪裡送炭,不去錦上添花。”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snapdragon + 50 太对了。君子不做人傻钱多的事情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发表于 7-9-2021 16:10:36 | 只看该作者
春版,我女儿她们学校,30个班,1600多名初一学生,每名学生的家长都要考试。其中就有考这本书。我想如果你去考,一定拔得头筹,哈哈。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0 收起 理由
春浅 + 100 誦答許居人後,踐行共勉諸君~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8#
 楼主| 发表于 8-9-2021 22:15:54 | 只看该作者

    雍也篇第六

    6.5  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黨乎!”


    楊譯

    原思任孔子家的總管,孔子給他小米九百,他不肯受。孔子道:“別辭!有多的,給你地方上(的窮人)吧!”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snapdragon + 50 送人玫瑰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9#
 楼主| 发表于 8-9-2021 22:23:05 | 只看该作者

    雍也篇第六

    6.6  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捨諸?”


    楊譯

    孔子談到冉雍,說:“耕牛的兒子長著赤色的毛,整齊的角,雖然不想用它作犧牲來祭祀,山川之神難道會捨棄它嗎?”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snapdragon + 5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0#
 楼主| 发表于 10-9-2021 09:24:39 | 只看该作者

     雍也篇第六

    6.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楊譯

    孔子說:“顏回呀,他的心長久地不離開仁德,別的學生麼,只是短時期偶然想起一下罷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snapdragon + 50 所谓偏爱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FreeOZ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FreeOZ论坛

GMT+10, 20-4-2024 03:35 , Processed in 0.069304 second(s), 44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