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FreeOZ用户注册
查看: 6455|回复: 5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音乐] 让不让儿子学钢琴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5-7-2009 23:23: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FreeOZ用户注册

x
儿子一直属于自由放养状态,除了在学校里上网球和游泳课,什么都没有学。
以前学过一个月小提琴,看他样子难受,也不好强硬。
看着别人带孩子上这课那课,我一直属于卢梭派,遵循《爱弥尔》一书的教导--自由最为可贵。

况且,在我看来,学钢琴一直是女孩子的事情。你看莫扎特,才情无限,只能靠教有钱人的女儿为生,《Amadius》电影中说,西列里在城里到处造莫扎特的谣,导致最后莫哥找不到工作,竟至于穷困潦倒而死。

我常看的《Pride and Prejudice》,绅士们均忙于庄园事务,只在舞会时才暗中挑选心仪的秀外慧中的佳人。淑女们若无4、5千英镑一年的收入,单凭魅力自荐,若不能弹得一手好钢琴,恐怕拿不出手去。

奇怪的是,尽管男性学琴是不务正业,然而一个个大师却都是男性。里、贝、莫等等,皆留下传世之作。

当然,我可不能指望儿子成为这样的音乐天才,能够弹一手好琴,固然人心所愿,万一成为朗朗、李云迪,巡回演出别人作品为生,纵使日进斗金,也许并无多大趣味。

因此,在儿子学琴上面,我竟无多大动力。到底学不学呢?

[ 本帖最后由 mohan29 于 15-7-2009 23:36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35 收起 理由
rosanna + 15 恭喜你!
stellahie + 2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15-7-2009 23:38:45 | 只看该作者
给学习的机会,诱导、不逼迫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0 收起 理由
cello + 30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16-7-2009 00:04:02 | 只看该作者
带他去听听音乐会吧,看他是不是感兴趣,我记得小时候有很多儿童音乐的,如普罗科菲耶夫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之类的,澳洲这方面的应该更多,他们更注重对小孩子的艺术熏陶,倒不一定非要学什么。不像我们有些家长,逼着小孩子学琴考级,却从来不带他们去听音乐会,这个就有点本末倒置了。还有像音乐剧《OZ》,《约瑟夫神奇彩衣》之类的也不错。

要学的话,钢琴是不是太多了,虽然钢琴上手快,但我个人喜欢小提琴或者吉他,还容易携带。这个纯属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 本帖最后由 extreme 于 15-7-2009 23:08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16-7-2009 00:29:31 | 只看该作者
儿子是有音乐天赋。我看得出来。但是属蔓生状态,恐怕要有好引导才能向上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16-7-2009 00:34:33 | 只看该作者
家里好音乐不少,他最喜欢莫扎特的K216。小提琴协奏曲,就是电影怒海争锋里边船长厄波里与随军医生斯蒂芬演奏的那一段。难道还是学小提琴?

[ 本帖最后由 mohan29 于 15-7-2009 23:40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16-7-2009 00:38:09 | 只看该作者
Erin_cellist倒是专业人士,交响乐团的干活,你可以问问她的意见。

呼Erin_cellis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16-7-2009 14:29:40 | 只看该作者
没有“男性学琴是不务正业”的道理。音乐艺术是一种修养,一种品位,本来就不一定是职业,就好比中国古代,“琴棋书画”都是文人的必修课。地位崇高有大作为的人,往往都是高手,周瑜就是个例子,所以有“曲有误,周郎顾”的说法。而且真当职业的并且成为大师的,男性可是比女性多。至于搞音乐艺术的都穷困潦倒,也是一种误解。现在很多音乐大师都地位崇高,腰缠万贯。比如帕瓦罗蒂去世后留下的遗产估计有2.5亿英镑。大家认为搞音乐艺术的穷困潦倒估计有以下几个原因。1.搞音乐艺术的有一定成功率,并且往往需要一定的资本来宣传。2.有些艺术大师的人生目标纯粹是为了艺术,并不把心思放在获利上,创作的时候不考虑市场,生活开销上也不重视理财。3.穷困潦倒的大师的故事更容易传播开,而且过去的社会经济还不够发达,艺术家的情况的确也不及现在。

[ 本帖最后由 ozbird 于 16-7-2009 13:34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16-7-2009 14:37:17 | 只看该作者
听过这么一句话。让孩子学音乐,以后当他感到孤独时,至少还有音乐为伴(大意)。

很受感动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16-7-2009 17:38:48 | 只看该作者

效果和你差不多,感觉非常爽。不漏不滴, 此外,油耗也低了不少,13L吧,还经常遇到peak hours。
正时皮带对准以后,也应该也有贡献。
多谢楼上各位提醒,好,我已经决定买一个二手琴了。Atlas如何?正好俺也练练,与儿子一起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16-7-2009 23:36:56 | 只看该作者
很高兴被点名。关于学琴的事情,是这样。一般的孩子开始时都是被逼迫的,只有极少数的是自己对某种声音非常喜欢。所以这时家长强硬一点是有好处的。学琴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不仅陶冶情操,培养性格,还可以增强智力。一辈子,有音乐的作伴,绝不会孤单。
一般的孩子在刚刚开始学琴的二,三年里都是很抵触的,过了这个阶段,加上让他更多的了解古典音乐之后,他就会爱不释手了。拉琴就是另一种游戏。
所以我的意见是,琴必须学。接着说学什么琴?首先看看他对哪种乐器更感兴趣。钢琴和小提琴都是热门,将来走专业道路比较难。但是钢琴是所有乐器的基础。如果现在还没有想好到底学什么弦乐器,就像让他学钢琴吧。以后万一改专业,也是很容易的。再有,钢琴的入门比弦乐器容易多了,没有那么枯燥。我个人是超级喜欢钢琴的。
总之,不能给孩子太多自由,这都是童子功。要很刻苦的训练的。才会达到一定的效果。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50 收起 理由
extreme + 30 谢谢分享!
stellahie + 2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16-7-2009 23:46:01 | 只看该作者
小孩子学琴不逼着,能一天自觉弹1个钟头的指法和练习曲才怪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16-7-2009 23:47:33 | 只看该作者
Erin对成人学钢琴和大提琴有什么建议呢?我搭车一起问问了啊
钢琴不管怎么一开始就能弹除调调来。小提琴大提琴入门是比较难的吧,一开始拉不准音实在太难听了。但我上次听ABC Classic,栏目里在读听众来信,有个刚退休的,还有个终日奔波的卡车司机,都从0开始学大提琴呢,主持人在节目里也鼓励听众不管什么年纪,有兴趣就开始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17-7-2009 00:05:0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Erin_cellist 于 16-7-2009 22:36 发表
很高兴被点名。关于学琴的事情,是这样。一般的孩子开始时都是被逼迫的,只有极少数的是自己对某种声音非常喜欢。所以这时家长强硬一点是有好处的。学琴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不仅陶冶情操,培养性格,还可以增强智力 ...


我个人认为学不学琴关系不大,像二楼说的,多带他参加音乐会提供艺术熏陶的环境让他喜欢音乐和艺术才是最重要的。我特别不同意说不能给孩子太多自由,逼出来的大师我觉得没什么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17-7-2009 00:19:39 | 只看该作者
没有兴趣就算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17-7-2009 00:33:56 | 只看该作者
Don't ever torture your chil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17-7-2009 12:36:5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3 Fernando 的帖子

你也想学乐器啊,学个乐器是不错,可惜咱们小时候没有条件学。大学的时候想学吉他,不过学了一阵也放弃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17-7-2009 14:24:06 | 只看该作者
兄弟,学吧~~ 能坚持下来的话,弹些曲子自娱自乐没问题,咱的目标又不是做艺术家。我有几个朋友工作后再学演奏音乐的,还都可以。在南疆还遇到一个在深圳专教大人弹钢琴的呢,她的学生有些为婚礼上露一手的,特训3个月就能弹个小曲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3-7-2009 03:0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3 Fernando 的帖子

其实作为业余爱好,多大年纪学琴都是没有限制的;弦乐器虽然入门比钢琴难,但也是有方法的,只是一开始的时候,声音不会特别悦耳。但是钢琴是颗粒性音乐类型的乐器,弦乐器是演奏长线条,如大提琴,最接近人声,就像诉说一般。关键选择乐器是看自己对哪种声音比较喜欢。关于老年人学大提琴,这个在生理上来讲,比学习任何乐器都好。这是有医生做过研究之后得出来的结论。原因就是演奏大提琴,左右手,肩膀等的运动,有效的防止老年疾病。我现在有个学生,快70岁了,上海老爷爷。每天练琴4小时左右。已经演奏的非常好了。所以年龄不是问题。没有什么是解决不了的问题。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40 收起 理由
ubuntuhk + 20 谢谢分享,你又勾起了我学钢琴的梦!
stellahie + 2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3-7-2009 03:06:0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4 aprilpoon 的帖子

没有几个孩子会主动练习童子功的。而且音乐,乐器这些艺术,天分很重要,但是没有刻苦的练习,决不能成才。除非只是学着玩玩,那怎样都行。可是如果想培养孩子往这方面发展,不严格是无法出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3-7-2009 03:07:4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4 aprilpoon 的帖子

尤其是中国的孩子,西方的音乐,在国内没有环境,更加无法学到深邃。多数中国级的大师,都是非常好的基本功,去美国,欧洲,学习音乐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3-7-2009 03:10:10 | 只看该作者
人生就一次,想学什么,就去学,演奏给自己听就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7-7-2009 12:29:0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Erin_cellist 于 23-7-2009 02:06 发表
没有几个孩子会主动练习童子功的。而且音乐,乐器这些艺术,天分很重要,但是没有刻苦的练习,决不能成才。除非只是学着玩玩,那怎样都行。可是如果想培养孩子往这方面发展,不严格是无法出来的。


非常同意这个,不能光看舞台上的大师弹优美的萧邦和梦幻的德彪西,即使要达到自娱自乐的水平,长期枯燥的指法练习也是不能缺少的,大人学琴,明白要经过这个阶段,有主动性有自控能力。单凭兴趣,我看不会有几个小孩子会对哈农练指法和车尔尼练习曲产生浓厚的兴趣。初期逼着学,其实也是培养兴趣的过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7-7-2009 13:40:10 | 只看该作者
小孩学什么主要是做家长的要坚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7-7-2009 13:43:16 | 只看该作者
当年我爸要是逼着我练足球,篮球,每天2小时估计我也没意见,练琴?估计就是no。
我也在纠结以后让儿子学什么,但我不想剥夺他的快乐,去抵触某些本来美好的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7-7-2009 15:38:27 | 只看该作者
没有明白楼上说的美好的东西是啥?足球还是钢琴?
要是我爸逼我学2小时,我希望能1个小时学钢琴,1个小时踢球。可惜当年什么都没学,浪费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7-7-2009 16:17:02 | 只看该作者
和朋友操场上一起踢2小时足球跟正经足球队训练2小时差别大了去了,话还真别说的太大。偶从小体育一向不错,也经常锻炼身体在周围朋友里算好的,百米11秒3,大二的时候被学校田径队老师看上,第一天参加训练结束时完全累垮,从操场走回宿舍几百米距离路上歇了3, 4次。
而且跟足球篮球不一样,学乐器在初期是基本没什么趣味性的

[ 本帖最后由 zzoz 于 27-7-2009 15:19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7-7-2009 20:10:36 | 只看该作者
我那时候参加了一个古典吉他培训班,也买了把吉他。学的时候有老师帮我们调音,但是后来培训班结束后,自己练习,就没人调音了,自己买了把调音笛,可总是调不好,可能是我对音高不敏感,所以自己练了一阵,后来就放弃了。总不能老是弹一把音调不对的吉他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7-7-2009 21:01:02 | 只看该作者
看到很多朋友议论,学琴应该多么严格,多么刻苦。我想说的是,严格不是坏事,但是要看怎么严法。
中国长期以来都是技术甚至机械式的技术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以至于很多人以为那样就是真理。比如,我听一个学生家长说:他们那个老师真严格,为了让学生弹琴手腕不上下晃,要求在手背上放个硬币。一些家长们除了这个还认为上课板着脸、让学生怕就是严格。我觉得这些观点都有点偏颇。
钢琴艺术式上下不过300多年,但是中间发生了很多次转变。造琴工艺在改进,随之要求弹琴的技术也在改进。刚才所说的手背上放硬币,如果回到莫扎特时代,应该不会错。因为那个时候的钢琴和现代钢琴的击弦装置有很大不同。要求上身挺直,手指灵活,弹出的声音轻盈灵巧。这种音乐很少要求到臂、肩甚至腰部的配合。但是如果以这种技术来弹改良后的大钢琴已是不够用了。
每个时期随着钢琴的改变、音乐风格的改变,教学方法都在相应改变。后来又经历过几个时期,其中一个时期,音乐教育家们纷纷出书,从解剖学角度论述钢琴技术,试图找到最科学的方法利用人的机体。可是后来这种方法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因为弹钢琴是需要身体的高度协调和极其细微复杂的动作,并且个体的差异也非常大。连医学家也很难解释清楚参与运动的肌肉之间复杂的关联性。
现在在年轻一代钢琴家中,先进的合理的办法是意识引导法。我也是在跟随海归钢琴家学琴时总结出来并运用到学生身上的。
比如说,我以前培训钢琴老师,见很多老师教初学的学生,以上课就死抓人家的手型,仿佛手型是最大的事情。手型,只是一种外在的特征。我见过一些学生手型好的跟水泥雕塑一样,但是弹出来的声音其难听无比,这种音色如果给很专业的耳朵听简直是不能接受。(当然不会这样当面评价学生,还不能让学生一下认为自己有很大问题)。为什么会这样?现代钢琴要求全身特别是手臂的整体协调,手只是一部分。另外,有些学生只知道手要怎样摆而不知道要弹出什么样的声音是对的。这就是本末倒置。意识、声音引导,就是老师要引导学生知道什么样的声音是对的,相应的身体会自然的自发的作出调整,还有差距的话,老师在进一步讲解,这样你不可以讲手型,手型也会好,是从里到外的好。当然,身体协调性好的学生就占很大优势,会做得比较到位。所以说弹钢琴有时像个运动员。这样的方法,对老师的要求也很高,因为老师就是个调整者,尺度一点点一寸寸很难把握,老师一定要有好的耳朵,优秀的音乐审美。老师的审美决定了学生的方向,而不是死抓学生哪高哪低。
其实,现在很多高技术很好的钢琴家是不练习那么多哈农甚至车尔尼也弹得少很多。如果你运用机体实在一个错误的状态下,那么哈农、车尔尼这些密集练习,练得越多,你的肌肉就僵的越厉害,以至于到高级时不负重荷。这就是我为什么说,老师不一定非要把学生上课弄得紧张兮兮,头脑的紧张直接会导致肌肉的紧张,长期这样练下去会练得像个死板的机器。
当然,我也不是说,对学生不要严格,只是所谓的“严格”,不应该是形式,而应该是对学生弹出的音乐的把握,就是外松内紧。课堂应该是轻松活跃的,充分让学生的头脑活跃起来,音乐才能表现出来。“内紧”,遇到学生的问题时不能放低要求。当然不能一次性就非要让学生纠正或掌握某一概念,这样的效果很不好,可以暂时放一下,循环往复的解决。我以前的学生,有很多个都是来到我家活蹦乱跳的就来了,家长说他们很高兴来上课,但是上课的时候有时他们一看我的眼神就知道我的规矩了,有的学生我从小学教到中学,和我说话像朋友一样,但照样很知道规矩。所以,上课板着脸,故意拉开距离我觉得是没必要的。
有人会说,不练那么多练习曲技术怎么好?好的技术最重要取决于你练琴的方法,你机体的状态对与否。如果是良好的,不需要练习那么多完全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我说的这些,是我的所见所闻和自身练琴经历。我跟85年悉尼国际比赛冠军得主杜宁武先生(中国大陆解放来第一个国际头奖获得者)学琴很久,他教小学生也是我从头到尾旁听且助教。杜老师的手很小,我简直不敢相信,他的手比我还要小,我已经很小了。可是他即使弹八度也是飞快。并且他经常告诉我,机体状态不好时练得越多伤得越大。他说的关于练习曲问题和我看的几位20世纪大钢琴家完全一样,他们不练那么多,只是有选择的集中技术要点训练,或者通过曲子中的片段来练习。
我觉得有意思的是,很多学生练得技术练习愿你钢琴家多得多,可使弹得声音不如人意。中国很多的老师和学生都不太注意声音概念。(培养声音概念又是一个复杂的题目)。
就算这几十年间,钢琴技术的发展也是很快的。傅聪,我们都知道是国际大师,但是他自己说,上海音乐学院附小的学生很多技术都比他好。他并没有夸张,他的音乐确实好。但是现在成长起来的钢琴家(现在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在未来不长时间引领技术发展的钢琴家)技术都很了得,音乐要假以时日,因人而异。傅聪小时候也走过很多弯路,以至于练琴练出腱鞘炎(我还认识几个得了腱鞘炎的),他现在依然保持每天练琴6-8小时。而新生代的钢琴家技术成熟以后,保持技术是不需要练习那么久的,这个我得到过几位钢琴家的证实。
以前看过一个美国的马德琳娜.布鲁瑟尔女士写的一本书《练琴的艺术》,就引导人们不要挣扎着去练琴,好的引导下,练琴时可以享受的。她说:我越来越意识到练琴不是强迫的劳作;我也越来越意识到,这是一种精致的艺术,它熔教学、灵感、忍耐、优雅、明澈、平衡于一炉。总而言之,是为了在运动和表现中求得更大的欢乐。这才是练琴的本真状态。许多练琴者都像奴役般挣扎,忍受不断的失败,各种身心的疼痛乃至心理的抑郁。
还有一个很多学生学琴痛苦的原因,就是自己弹的是什么自己都不知道。我见过有学生考了十级,可是弹得贝多芬奏鸣曲一塌糊涂,再问你会发现他对贝多芬知之甚少。本来很多家长让孩子学琴是想培养素质、陶冶情操的,连基本的历史背景到曲式结构一窍不通,只是在做手指运动和识谱练习,学生怎么会有兴趣呢?对一个不了解得东西很难会发生兴趣。简单的例子:弹一首巴赫小步舞曲,学生可以通过这首曲子初步了解巴罗克时期、了解巴赫、最简易最通俗的了解复调音乐,了解法国小步舞的特征,当时人们的风貌。这样,学生觉得很有意思,自然的就表达出那个时代的感觉了。这样就需要老师具备深厚的音乐素养功底。
你会发现,好的引导下,练琴不是那么痛苦,其实可以很有意思,老师和学生都觉得有意思。

[ 本帖最后由 弹钢琴的daisy 于 27-7-2009 20:09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0 收起 理由
ubuntuhk + 3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7-7-2009 21:04:47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倒是有另一些需要注意并重视起来的,比如即兴,improvisation。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技能。在中国的钢琴教学中,几乎是缺失的一块,希望在澳洲学琴不要继续缺失。现在的入门教材越来越多的设计到了这些内容,比如<the music tree>。这又是一个有意思的需要很多精力的话题,暂且不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7-7-2009 21:13:20 | 只看该作者
国内是有点走极端了,好些小孩子从开始学就是一直在练那几首考级的曲子,整年的弹那几个曲子想不烦都很难所以考完10级琴就扔了,都是中考高考给加分搞的。

偶曾经被老师要求过弹巴哈手背放包烟,偶老师自己听师兄说是能放杯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FreeOZ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FreeOZ论坛

GMT+11, 6-10-2025 06:01 , Processed in 0.039648 second(s), 4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