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FreeOZ用户注册
查看: 19|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德国驻华记者:来到上海的最初几周改变我对中国的看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6-3-2024 09:32: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FreeOZ用户注册

x
德国《商报》3月23日文章,原题:在上海的最初几周如何改变我对中国的看法  我从今年2月份开始作为驻华记者在上海工作,和家人住在城西。这座经济大都市里的日常购物及早晨喧嚣的交通,也许是与在法兰克福生活最明显的不同。在初到上海的这几周,我有六个初步感悟。

一、上海非常国际化,是“中国制造”全球化的先行者,包括大众汽车、博世、巴斯夫等德企在内的众多企业在此落户。当地的国际社区和德国社区也庞大:除了美国、英国和法国学校,青浦区和杨浦区还有两所德国学校。当地商户已适应顾客需求,提供德国黑麦面包、法国羊角面包等。任何想要生活在“欧洲泡泡”中的人都能在上海轻松实现愿望。尽管存在房地产问题,更多大型公寓楼正在当地的建筑工地上建造。

二、德国的“中国图像”需要更新。中国的一些问题对我们德国人来说很熟悉,但中国在德国的过时形象亟待更新。对德国人来说中餐里可疑的鸡爪、牛蛙等在上海都能找到,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饮食比西方人想象的要普通得多。以德国中餐馆来评判中国菜的人,无论如何都输了。当地人有关身体距离的观念也与我们相似。


三、中国人做事没太多抱怨。在华德国人中流传这样一句话:文化冲击不是来中国时产生的,而是回德国后产生的。这或许有些夸张,但从服务心态来说确实如此。我们搬进新住所时房屋出现一些小缺陷,便发微信告知房东。第二天早上工人们就冲进来(修理)。服务价格也往往低得惊人。这里有一种模式:先做再说——这种(实干精神)就像贯穿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条共同主线。比如相比德国火车站,中国的火车站像管理更严谨的机场。

四、中国人生活无现金,这是好事。“手头必须有一些现金”,这种观点在德国仍很受欢迎,在中国却很难获得多数人支持。中国人用手机扫码支付,这种非接触操作简单、安全。初到中国的几周,我常用现金支付,有店主为找零不得不跑去隔壁店铺换钱。讽刺的是,最近在上海只有一个地方用现金支付:德国学校。

五、私人生活是非政治性的。在与中国人私下交谈时,大家热衷谈论食物、天气或德国汽车。上海的出租车司机跟柏林的一样,都很健谈。

六、中国的公共生活处于安全与管控之间。上海几乎每一条车道和每一个庭院都被摄像头覆盖。这个话题并不容易评价。一些中国人(还有外国人)对中国社会提供的安全感到自豪。如果一辆摩托车在地下停车场被盗,偷窃者很快就会被发现。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CHATGPT + 5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6-3-2024 10:03:39 | 只看该作者
谢分享

的确

东西文化需要多交流和沟通

而不是各自活在各自对对方的抹黑中

台海两边这样做是各怀目的

但中西方不同,咱们没必要死守冷战那套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gnosis + 50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6-3-2024 17:52:13 | 只看该作者
这他妈都2024年了,不是2004年,这些路人皆知的东西居然还能上西方新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6-3-2024 19:15:42 | 只看该作者
dragut 发表于 26-3-2024 18:52
这他妈都2024年了,不是2004年,这些路人皆知的东西居然还能上西方新闻。

不一定路人皆知哦。白皮一直认为自己是地球上最高级最先进的人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FreeOZ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FreeOZ论坛

GMT+10, 27-4-2024 23:44 , Processed in 0.036472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