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FreeOZ用户注册
查看: 1592|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藏] 李安的又一部好片子:《比利.林》观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5-11-2016 13:49: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FreeOZ用户注册

x
李安的又一部好片子:《比利.林》观后
2016-11-24 08:48:25

为写而写
为写而写
读书、思考、生活、艺术、远方
首页 文章列表 博文目录
给我悄悄话
打印 (被阅读 3167次)



上周五赶了10点多的晚场去看了盼望已久的《比利.林》,看完既感动又心塞,不吐不快。

虽然关于这部电影的宣传一直都放在技术创新上,但是我没有刻意去找可以看出那些高端技术的影院,只是在附近的剧场迫不及待地看了李安的新片。残酷、冷酷、无助、无奈、伤害、恐惧、荒诞、浅薄、耻辱、虚伪、欺骗、罪恶、勇气、牺牲、尊严、理解、牵挂、坚强,这部电影几乎表达了关于军人面对战争与和平的所有方面。

任何一个好故事一定是一个人的成长史,而这部片子在橄榄球赛和伊拉克两个场景的切换重合与转换之间讲述的正是比利林coming  of  age的成长史。影片在现实与回忆间切换频繁,乍看有些乱,但是这些看似散乱的点,可以简单地串成这样一条线:1.无奈参军—》2.战场历炼—》3.载誉归来—》4.重返军营。影片的表层叙事结构是围绕3。4是结局,非常简短,是冲突的解决。其它部分都是通过对话和回忆在3中交待。下面仔细说说影片是如何表现比利的成长,又是如何顺带着表达作者/导演对战争的种种看法。(前方预警:下面所有带字号的部分都有部分剧透。没看过打算看的同学们可以直接跳到最后两段)

    无奈参军:比利参军并不是出于保家卫国的崇高理想,而是为姐姐/妹妹(还是咱中文准确)Kat出气毁了没良心准姐夫/妹夫的豪华车之后逃避责任的逃跑主义,比上梁山好不到哪儿去。这个是通过比利回忆在训练中受罚被问话的场景和后来跟Norm大老板的对话中分两次揭示给观众的。关于参军的目的,影片中的一个小配角也成为发声筒。就是一个在体育场工作的小服务员工作间歇跟比利和一个西裔战友吸烟休息聊天的时候说,我也决定参军了,因为现在的工作实在不足以养家也没有意义。三个人一同感慨,是啊,“what else is there?” 这是年轻人们在无望的生活中寻找生活的意义。于是他们找到了参军这条路。这段也让我想起最近听到的一个NPR的访谈节目,讲一位黑人女兵为了逃避父亲的虐待而加入了军队。觉得在那里,她只要通过努力就可以得到尊严。这些细想起来都让人难过,多少人冒着生命危险,就是因为他们每天要面对的生活比战争更可怕….在这些情况下,比利和其他这些人都是在没得选的情况下参了军。
     
    战争洗礼:这部片子里的甘道夫/Dumbledore是比利的Sergeant. 他是影片里唯一的强人。他经验丰富,有牺牲精神,是比利和其他新兵们的教练兼心理医生和精神导师。执行任务前,Sergeant 都会一一对大家毫不煽情认认真真地说I love you. 也是他对年轻的比利谆谆教导,要找到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 异国他乡是我们成长的地方,等等。而这两条,在后来给他力量stood up to  Norm,也在比利决定重返军营时起了最重要的作用。 不要误会这里的“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是什么爱国主义精神。不是这种在球场休息室被大佬称为的一种idea,而是实实在在的战友之间性命相托的兄弟情义。对,就是brotherhood. 这部片子里直接明确被歌颂的就只有这个brotherhood。就像《士兵突击》里的“不放弃不抛弃”。驱使Sergeant舍命冲锋的是它,驱使比利冲上去营救战友与敌人短兵相接的也是它。当然也是它让比利成为了战斗英雄(虽然那其实是比利人生中最糟糕的一天)。
     
    载誉归国:受到表彰的比利和他的战友们被称为Brova8成为英雄主义的象征。他们受邀做巡回演讲,并被邀请参加NFL决赛的半场秀。这是影片叙事的主体部分。也是让观众越看越气愤的部分。因为这一部分揭示了美国的民众是如何看待美国在伊拉克的战争,如何看待军人。我注意到的是下面这几个点:1)以Kat为代表的人们,认为战争是可憎的,被夺走了的无辜生命,根本就是政客们的牺牲品。Kat在鼓励比利勇敢地留下来时说了一句话,“It’s easy to trash other countries, but hard to stand up to your own.”
    2)以渣男观众为代表的人们,对军人,哪怕是英雄们,没有丝毫尊重,认为他们就是一群“don’t ask don’t tell”的同性恋。
    3)以橄榄球队员为代表的人,认为军人就是一群得以开枪杀人的暴力主义者。
    4)以拉拉队美女为代表的人,他们所爱慕的根本不是比利这个人,而是比利的勋章与英雄光环。当比利考虑为了她而留下时甚至遭到了她的反对,认为留下来的比利就不再是英雄了。影片甚至一度让观众以为拉拉队的美女也不都是那么肤浅….可惜,现实毕竟是现实。
    5)以商界大亨为代表的自由派,认为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就是为了石油,因此他对战士们说,我的公司正在加紧开采石油,这样就可以把你们撤回来了。他的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很让比利们反感,最后知趣地离开了。
    6)以Norm为代表的1%们,表面上对立功的军人百般赞扬,但都是嘴上功夫而已,等到要他们出钱把英雄们的故事拍成电影的时候,就露出了资本家贪婪剥削的本质,把给战士们的酬劳压到侮辱人的地步。还声称,你们的故事已经不属于你们,已经成为全美国的一个idea。我愿意给你们这些钱已经很不错了。
    7)以会场保安为代表的人,由于一些肢体冲突,竟然对军人们大打出手,而且是往死里打的那种。他们有他们的怨气,并不觉得这些英雄们有什么了不起。
    8)半场“走秀”时,李安把后方的荒诞、虚佞、醉生梦死和前线的牺牲、残酷、命悬一线对比得不能更清楚更讽刺。而且通过啦啦队美眉的口说出了实话:“也许我们根本不值得你们付出的牺牲”。
    9)最后一点是对困扰军人的PTSD的刻画。军人们一般会否认自己有这个问题。但是在他们走向中场舞台的过程中,焰火突然响起,把几个战士吓得不轻,触发了他们的过激反应,甚至跟伸手触碰他们身体的保安发生肢体冲突。这一幕充分揭示了PTSD的存在,无论是谁,包括军人自己,都无法否认的。
     
    重返战场:比利几乎答应了Kat的乞求,但是最后时刻还是选择了回到战场。让他做出这一决定的有几个因素:对现实的失望(Let’s go back to war before they kill us here)、对战友的情义(we watch for each other)、对军人职业的认识(他对Kat说,it might not be right, but it’s not wrong/bad either。比利没有说,但是想要表达的是我们无权对他们的选择做什么道德判断)、对自己的认识(他找到了sergeant 所说的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还有战友让他意识到自己确实具备临危不乱的军人素质),而且比利决心要做一个让Kat感到骄傲的人。Kat也终于无比难过地尊重了比利的选择。这一次回到军队,与当初的参军完全不同,因为这一次,比利作为战斗英雄可以退伍,是有选择的。我们都说,你就是你的选择。在sergeant和战争和生活的教育下,比利成长起来,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现在的比利就是已经牺牲了的sergeant。 这一点在影片结尾处有特别好的点睛之笔。比利回到战友身边后,用sergeant生前的话跟大家一一致意,“I love you”。甚至从来不回应sergeant的硬汉Dime都对比利说“I love you too”。至此,电影的主题得以明确和升华,就是战友之间的Brotherhood。

这部影片并不是基于真实的故事,而是根据2012年一部同名小说改编的。网上对李安对片子也有褒贬不一的各种评论。李安自己也说,也许他在一部片子里想要同时做太多事情了。但是在我这里,这是一部值得看的好片子。也许在广义上,战争根本就是荒诞无意义的,但是在狭义上,对一个个体生命来说,战争的意义就是生死存亡,是一切的一切,可以是坟墓,也可以是再生之地。What doesn't kill us makes us stronger. 虽然是痴心妄想,但还是祈求世界和平,让我们的年轻人能够在其它形式的训练场上得到锻炼和成长。正如当年肯尼迪所说的,“我们勇敢的年轻人,正在东南亚的沼泽地里死去。这其中可能有人会写一首诗,这其中有人可能会治愈癌症,这其中有人可能会在世界大赛中拿奖,或是在舞台给我们欢笑,或建设一座桥梁或一个大学,这其中有人教孩子阅读。让这些人活下来是我们的责任。如果他们因为自己国家的虚荣心而死亡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情。”

也的确有影评说《比利林》对于伊拉克战争相当于《生于7月4日》之对于越南战争。多年之后,也许该重温一下那部片子了,也可以看着年轻的阿汤回忆一下青春和被重复的历史。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KYLIE2008 + 5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5-11-2016 13:49:2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5-11-2016 13:49:3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5-11-2016 21:35:14 | 只看该作者
据说这是李安现实主义的创作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chubbycat + 5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6-11-2016 17:53:31 | 只看该作者
貌似妖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6-11-2016 20:50:55 | 只看该作者
他选的演员, 好像大家不喜欢,是曾当小三Christy, 吸血鬼里的,演的还好了,就是形象糟糕, 还是双性恋
所以很多人都不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7-11-2016 11:01:23 | 只看该作者
李安在感恩节漫长的中场休息
2016-11-25 19:50:12

两者之间
两者之间
我读我写,因为我试着了解人心和人生。你哭你笑,因为你感我所感,思我所思,彼此明白,沧海一粟在宇宙荒洪中,并不孤独。
首页 文章列表 博文目录
给我悄悄话
打印 (被阅读 4020次)

李安似乎从来都有挑战自己的习惯。从以东方背景翻拍英国经典名著”理智与情感”,
到在同性恋尚未合法年代里关注同性之间的爱恋, 到色戒里爱国志士对汉奸滋生出
的孽缘,到少年派里面对各个宗教派别的疑惑, 他选择的都是敏感到难以启齿,甚
至不方便拿到台面上来公开讨论的题材。很难想像,一个外表谦逊低调的导演,骨
子里却不断挑战着约定的成俗,试图触碰那些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的禁忌。

按这个逻辑,的确没有哪本书能比"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比利.林恩
漫长的中场休息)更适合李安的胃口了。这是一个几乎没有情节的故事。十九岁的小
兵比利.林恩在伊拉克奋勇杀敌的视频被媒体曝光后,他所在的小班被邀请回国做为
期两周的爱国宣传。故事讲述的是比利在感恩节参加达拉斯牛仔队美式足球比赛的
中场休息时,对战争进行的反思。原著中男主角充满调侃和讽刺意味的内心独白,
在李安的电影里被落实成战争内外的一幕幕片段,让观众以每秒120帧的高清格式一
起见证,战争到底让一个人的肉体和心智经历了些什么。

按比利自己的话说,他不明白,为什么生命中最糟糕的那一天,却让他受到嘉奖,
成为万众瞩目的英雄。美式足球赛的中场休息,为他绽放的烟花让他联想起场战上
的烽烟。加在身上的荣誉,提醒他用战友的死亡换来的代价。无论是面对蜂拥而至
的媒体采访,还是眼前应有尽有的美食美色,比利依旧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即便
是笔挺军服上的勋章和颂扬着他英雄事迹的媒体,都改变不了他受人摆布被逼着去
战场送死的宿命。

比利无法获得内心的平静,因为视网膜上的影像无时无刻不在骚扰着他的安宁。他
无法忘记,是自己将敌人按在地上,用两只手死死掐住敌人的脖子,直到对方窒息
到满脸通红青筋暴跳,眼珠如死鱼一般向外突出,鲜血如红色的泉般喷涌,沾湿了
地上的沙土。而不远处,出任务前刚和全班战士说了"我爱你"的战友,已经中弹倒
地,任凭自己怎么拍打摇晃,再无声息。

他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变态杀人狂,还是国之栋梁。战场上的血腥残酷,让他在
见过闻过尝过摸过死亡之后,意识到除了吃喝拉撒,生活里似乎还需要些别的,那
些能解决他内心饥渴的东西,如信仰,如灵魂。他需要一个解释,和一个能让他心
甘情愿回到战场去继续杀人和被杀的理由。

在看电影之前,就听说李安这部电影的影评不怎么样,几乎没有到及格线。因为事
先读过原著的缘故,我一点也不觉得奇怪。 可能世上再没有比宗教和政治更能分离
割裂人群的话题了,即使他们是你的亲人和蜜友。按书里的原话,"你希望我在谈论
伊拉克战争时,不牵扯到政治?"  那些可以让人牺牲性命和鲜血来捍卫的东西,不
管是放在书里,电影里,生活中,饭桌上,都太过沉重,很容易让人心率波动或者
消化不良。

但这偏偏就是李安的选择。他最感兴趣的是面对生死,对人生对战争的终极考量。
像电影里的小兵一样,他没办法回避自己的内心,没法保持缄默或者人云亦云。带
着好奇和怀疑的眼光,他徘徊在道德标准模糊的地带,向左右两边张望,寻找着他
内心的答案。

把故事背景设置在美式足球比赛,可能是因为这种跑来跑去横冲直撞,不停让运动
员冲击碰撞乃至于受伤,让观众体内的荷尔蒙得以飙升和发泄的运动,是在和平年
代里最接近战争的游戏。而中场休息,则暗示着战争与和平之间的间隙。人们在休
息中得以喘息,可心平气和地,对人生一些终极问题做出独立的思考。

带着东方人传统中的含蓄谦和,李安对这个庞大课题的探索进行得很小心。你可以
在电影里发现他尽量保持两边平衡,试图把各种视角和考量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努力。
有正面报道积极向上的媒体,有对美国士兵充满了敬意和感激的民众,也有对战争
事不关己,漠然无视的青年。

对亲人而言,他是黑暗中的光亮。姐姐说,你是我生命中仅存的美好。 对战友,他
是可以彼此托付性命的至交。对商人,他们是营销的方式,是受了媒体关注而可以
加以利用的赚钱工具。对国家,他们是政治外交的手段,是可以把死亡杀戮堵截在
国门之外的武器。

即使士兵比利自己,对背负在肩上的职责和宿命,也充满了疑问。他没有时间了,
马上要重回战场的他,急切地寻找着他人生中必须了解的答案: 什么是真实,什么
是虚妄? 什么是野蛮,什么是文明? 当抽象的概念落实到具体的生活里之后,两者
间的巨大落差,更让人觉得真假难辨。被陌生人群包围的比利,一直在倾听,一直
在思考。到底什么是国家,什么是荣誉? 难道美国就是美式足球? 是感恩节? 是左
右大众的传媒? 还是背后三亿的人口?

甚至有一种说法: 国家或者宗教,都不过是一个虚假的,建立在想象上的概念。其
目的就是让千千万万人地集合在这个共同体的名义之下,进行最大限度的合作,由
此建立起一个稳定繁荣的社会。

电影里提出了问题和假设,生出了怀疑和否定,却继续摸索前行的画面,让我想起
"瞎子摸象"这个古老的寓言。在生命这个洪荒巨兽面前,我们对它的理解,只能是
从不同角度出发而得到的不同的结论。但摈弃各自的偏见,继而把彼此获得的点滴
信息慢慢拼凑起来的过程,可能就是逐渐接近真相的必经之路。

所以比利的中场休息,只能是一个只有问题,没有答案的故事。好在艺术的主旨不
再于你看见什么,而在于把你看见的传递给了别人什么。从这个意义而言,李安成
功地把一个士兵脑子里的意识流,扩展成为左右兼顾的立场,并将它成功地搬上了
荧幕,推动着大众的思考。

但李安这种两头不到岸的温和立场,很容易同时得罪主战和反战的双方。按西方媒
体的说法,这部电影的成功与否,和高科技镜头的尝试,和导演说故事的能力高下
无关。而取决于对片中传递的价值观是否认同。

李安可能也早就意识到他在敏感问题面前的处境艰难,所以在电影将近结束,当英
雄们坐在加长的悍马离开美式足球赛场的时候,借用了一句类似莎翁的问句做为结
尾。"Are we going to the war or going home?  Buckle your seat belt ."预示着无论向哪边走,接下来都将会是一个颠簸而艰难的旅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FreeOZ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FreeOZ论坛

GMT+10, 28-4-2024 08:48 , Processed in 0.040016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