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FreeOZ用户注册
查看: 2854|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影视] 我们头顶干净的天空 ----电影《窃听风暴》 (王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8-11-2011 10:52: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FreeOZ用户注册

x
这部电影给世界一个机会,尤其是给中国人,去缅怀和渴望吧,1990年的1 月 16 日。那一天成千上万的东德民众曾如决堤洪水,从40余处入口涌进国家安全部的院子。他们把负责国内监视与窃听行动的办公室砸个稀烂,把浩瀚的文件和档案从窗户抛出去,铺满了大街。

令人感佩的是,16年过去了,和我同岁的多纳斯马克,不动声色的自编自导了处女作《窃听风暴》,获得2006年德国电影奖7项大奖,和欧洲电影奖最高大奖。我几乎爱上了这部电影,在熄灯之后一再为它唏嘘。也忍不住推荐给我认识的每一位异议分子。实在很盼望它能够连下三城,拿下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去年11月,原东德国安部副部长沃尔夫,在这部电影获奖后不久去世。沃尔夫在自传中说,他的理想是通过社会主义,使德国永不再重蹈纳粹的覆辙。如今虽然失败了,他说我依然怀着如此的信仰。在这话的背后,是东德国安部的8万5千名特工。它甚至监控了1800万人中的600万。它的线民人数,令人恐怖的接近全部人口的十分之一,柏林墙竖起的近30年间,平均每天就有8人以“破坏国家安全”的罪名被逮捕。德国统一后,国安部的全部窃听档案,移交给新成立的“高克管理局”,开放给所有公民查阅。这些监控资料一本本铺开,有足足1000公里长。它的公开掀开了人类史上最残酷的潘多拉的盒子。无数人发现自己的同事、朋友、律师和医生都是国安部的告密者。整个社会以极大的勇气,承受了前所未有的道德打击。一对夫妻双双自杀,因为他们发现彼此都向秘密警察出卖对方。

1989年的柏林墙和天安门,多纳斯马克和我一样是个中学生。他是“后柏林墙”一代,我是“后天安门”一代。我真能体会一个“后柏林墙”时代的青年导演,也能拍出那样椎心刺骨的创伤。但重要的是,他能拍出不虚假的盼望吗?因为黑暗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残酷已经残酷到了家。所以我在电影刚开始五分钟后,就一直期待着一个对我而言最大的悬念,电影到底会将一种有说服力的盼望放在哪里?

尽管每一个镜头都如此冷静,每个画面的色调都落入灰暗。但这部电影不是潘多拉盒子的继续,导演有足够的温度去面对人性在制度下的悲凉,并将温暖出人意外的放在了那个窃听者身上。这个一出场就冷血无比的基尔德?维斯莱尔,负责监听异议知识分子们的言行。他24小时监听一位剧作家和他妻子、一位著名女演员的生活。他们的苦难、软弱和对爱与自由的盼望,终于打动了他。一天,他偷走这位作家的诗集,躺在孤零零的沙发上,读到这样的句子,“我们头顶干净的天空”,生活在沉没,鸽子仍在飞翔。

剧作家的一位导演朋友自杀后,他开始写一篇政论,评论东德政治高压下的知识分子自杀问题。文章秘密地交给西德的《明镜》发表,揭露东德1977年开始就不再统计自杀数字,社会主义国家中只有匈牙利的自杀比例高过东德。这篇文章引发了一场地震。维斯莱尔开始想尽办法掩护这位作家躲过一次次搜查和迫害。1989年后,作家遇见前文化部长,他天真的问,为什么那么多人被监听,我却没有被监听呢?部长说,你怎么知道没有,你的全部生活包括每一次做爱,我们都知道。作家被震惊了,他最终在“高克管理局”查到了那位窃听人员的资料,并将自己的新书题献给他。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窃听会改变一个秘密警察的价值观。在电影中看到三个理由。一是细节的真实,二是美善的毁灭,三是历史的提醒。专制政府的大规模窃听有两个本质,之一是冒充上帝,窃听是国家把自己当作偶像的结果,它需要窃听它的公民,因为窃听把国家打扮成全知全能的神,把国家推上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窃听的另一个本质是对新闻自由的替代。政府既对它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态充满了恐惧,也对新闻自由充满了敌意。它的如意算盘是窃听一万个人,就可以少办一张报纸。

诗句只能颠覆诗句,不能颠覆价值。颠覆价值的是那些真实生活中的细节。当维斯莱尔坐在监控室中,这世上唯有他知道他监控的对象是如此真实。因为那个人不知道自己被监控。在被秘密窃听的状态下,一个人的生活是那样逼真,逼真到没有丝毫表演性。这样的生活最打动人,这样的窃听使维斯莱尔越发对自己的存在感到虚无。
另一种尖锐的力量,就是看着一种美怎样在你面前毁灭。女演员最终向着文化部长妥协,出卖她的肉体。他的丈夫与他在卧室的一段对话,深深打动了维斯莱尔。最后维斯莱尔亲自对她进行疲劳审讯,当作妻子的最终开口出卖她的丈夫时,你甚至会觉得维斯莱尔才是那个最失望的人。他不能容忍他所监控的对象,背叛那个他不能企及的“头顶干净的天空”。这种软弱和背叛刺激了维斯莱尔,催逼着他挺身而出,掩护了这位作家,也在作丈夫的面前掩盖了妻子的背叛。女演员冲出房门自杀,临死前对这位毁灭了她生活的人充满感激的说,“我不会忘记你所做的”。

最后一个戏剧性的扭变,是维斯莱尔准备汇报剧作家将秘密给西德写稿的消息时,他上司偶然谈论起被监控的四种人的理论。他说,你窃听的这个人属于第三种,叫历史性人物。千万不要和他们有任何接触,不然你会被记在历史当中。这番话如多米诺骨牌的最后一张,将这个政权在历史面前的虚弱赤裸裸的表白出来。历史给维斯莱尔带来了一个理想主义的维度,他悄悄收起了报告,决定站在历史那一边。

这部电影关乎苦难,也关乎和解。扮演维斯莱尔的演员乌尔里希?穆埃,也同时获得德国和欧洲两个最佳男主角奖。令人心酸的是,他答记者说,“因为我的妻子,曾经就是国安部的告密者。这不是别人的生活,就是我自己的生活”。但他的语气令人欣慰,如电影的镜头一样平静。这样的心酸和平静,也是我们可以等待的吗?那些和我一样大的作家,一样大的导演,他们都在哪里?

我不由打量四面的墙,心想我也活得如此逼真啊,若是不能让一个24小时监听我的秘密警察,成为一个自由主义者,成为一个基督徒,成为和我一样对专制充满厌恶的人,那么他失败了,我也失败了。纳税人的钱就这么浪费了。

[ 本帖最后由 wizard_of_oz 于 8-11-2011 11:01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8-11-2011 10:59:15 | 只看该作者
他是“后柏林墙”一代,我是“后天安门”一代。----与我同年同月的王怡,让我们在大洋两岸,同声盼望天安门的垮掉,如同柏林墙的倒掉。

生活在沉没,鸽子仍在飞翔。 ----- 有的鸟儿是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一片羽毛上都闪现着自由的光辉

[ 本帖最后由 wizard_of_oz 于 8-11-2011 11:03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0 收起 理由
cello + 20 T'AM的鲜血换来了柏林墙的倒掉啊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8-11-2011 11:06:45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是我今年看过印象较深的一部电影,整个电影影调控制得很好,就是那种灰暗压抑的调子,视觉上很统一。在男主角变化这个线索上,细节把握得很好:电影主角出现的时候那种冷峻,对被监听的邻居面无表情的恐吓,然后在监听室慢慢出现了表情的变化,享受丑陋妓女的劣质服务,和小孩子打交道的尴尬,把一个由机器变成人的改变描写得很生动。

和同样反映德国阴暗历史的《辛德勒的名单》相似的是,这两部电影的视角,都是通过一个体制内得利益者目睹其罪行后良心发现,然后用自己的能力去改变其他受害者命运的故事。区别是《辛德勒的名单》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而《窃听风暴》却是虚构的,因为在东德,每100多个人就有一个秘密警察,其线人,告密者更是多到不计其数,这么多的人,没有一个是良心发现去冒险悔改的,所以这部电影的美好人性只能是奢侈的浪漫主义。在纳粹德国那么一点人性光辉尚且尤存,到了社会主义民主德国,这种美好却只能虚构了,这本身就很耐人寻味。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0 收起 理由
wizard_of_oz + 2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8-11-2011 11:16:03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的苦难便是世界的苦难,中国的不幸便是世界的不幸。中国学生流的血,何尝不是为这个世界而流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8-11-2011 11:17:55 | 只看该作者
我以为是香港电影《窃听风云》呢,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8-11-2011 15:39:46 | 只看该作者
这种机构每个国家都有。

[ 本帖最后由 中大兄 于 8-11-2011 19:43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8-11-2011 15:51:0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中大兄 于 8-11-2011 14:09 发表
这种机构每个国家都有,美国的叫国家安全局,英国的归在苏格兰场,澳大利亚新西兰归口于SIS,每台上网的电脑都有backdoor,每个节点,海缆,卫星,固定和移动电话,传真,电邮都被国家的big brother 以宪法赋予的强力 ...

这个纳粹时代的军队,也是每个国家都有。但是。。。

东德的秘密警察占人口比例之大,其线人之多是非常惊人的,要说每一个人都在监控之下,一点不夸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8-11-2011 15:56:14 | 只看该作者
过去是要很多人。

[ 本帖最后由 中大兄 于 8-11-2011 19:44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8-11-2011 16:02:0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中大兄 于 8-11-2011 14:26 发表
过去是要很多人,现在都是电脑自动化,大耳朵像吸尘器一样吸取声音文字,扫描软件听到看到敏感词,就可以自动归口处理了。

过去其他国家包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这么夸张的呀,东德是一个很特别的例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8-11-2011 16:10:19 | 只看该作者
你在澳洲,也可以。

[ 本帖最后由 中大兄 于 8-11-2011 19:44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8-11-2011 16:11:56 | 只看该作者
Telstra有个东西叫LI Legal Interception, 是针对互联网的侦听。电话貌似要大批量语音识别,自动处理程度不会高,所以还需要靠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8-11-2011 16:13:1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1 wizard_of_oz 的帖子

还有懂的人,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8-11-2011 16:13:5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中大兄 于 8-11-2011 16:10 发表
你在澳洲,也可以在电话或电邮,网上说个Over 3 Mins 的敏感话题,保证一周内你周围有许多新人出现,你的邻居会换成新的,你的垃圾桶会被新来的垃圾车倒走,你再继续说上几回,会有人和你套近乎,和你做交易,然后, ...


这就不知道了。老大在哪混,貌似知道很多内幕,爆个猛料让大家活跃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8-11-2011 16:24:21 | 只看该作者
电话的监听我了解,绝大多数的国家都采用以色列开发的监听系统,这个系统没有像如上面说每个人都监视。但是,当需要的时候,可以启动监视。但是,现在的技术远比电影里面说的要先进,想要锁定哪个人,根本不需要几分钟,一秒内绝对有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8-11-2011 16:30:31 | 只看该作者
我给你讲过一次,你不信还骂了我一顿。搜搜黄雀行动-司徒华,赖昌星采访录等就有类似的资料,你们都是搞计算机通讯的,这还要我暴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8-11-2011 16:41:0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cello 于 8-11-2011 16:24 发表
电话的监听我了解,绝大多数的国家都采用以色列开发的监听系统,这个系统没有像如上面说每个人都监视。但是,当需要的时候,可以启动监视。但是,现在的技术远比电影里面说的要先进,想要锁定哪个人,根本不需要几分 ...


这个比较合理。互联网的话,过滤比较简单。
911以后的问题是,要不要监听每一个人,还是按需监听某个人。因为前者代价太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8-11-2011 16:55:2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中大兄 于 8-11-2011 15:00 发表
我给你讲过一次,你不信还骂了我一顿。搜搜黄雀行动-司徒华,赖昌星采访录等就有类似的资料,你们都是搞计算机通讯的,这还要我暴吗?

黄雀行动那时候还没有这么先进呢,漏网的更多,这个我恰好也知道,具体就不能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8-11-2011 19:43:16 | 只看该作者
把这贴散了吧?为大家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FreeOZ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FreeOZ论坛

GMT+11, 17-10-2025 07:49 , Processed in 0.024192 second(s), 38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