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意见:
如果上述材料属实, 那么个人认为最有可能的推断应该是这样的:
这次刺杀马新贻是一起有计划有预谋的行动已经很明显了. 但是策划的人涉及到湘军的哪个层面, 就很值得商榷.
个人认为应该是由湘军嫡系中上层的某几个死硬派大员策划的, 那么牵头究竟是不是曾国藩呢??
请看下面:
一. 当时形势的分析:
调走曾国藩的目的人人清楚. 太平天国给曾国藩兄弟俩灭掉的时候, 其掌控的几十万湘军基本上成了他们兄弟的私军, 而且功高震主. 其时曾国藩任两江总督, 掌握了清朝大部分的财税, 两江成了湘军的私地.
当对手已经挂掉, 湘军虽然是当时最为强大的军队, 在地方已经有点不受中央控制了. 其时甚至有人劝曾国藩兄弟自立, 赶走清廷. 曾国藩最终没有反, 坚持走名臣的道路(这点后面再讨论). 然而曾国藩不反, 裁撤湘军就是必然的下一步.
当时战火纷飞, 能拉到一人是一人, 湘军里面鱼龙混杂, 什么人都有. 但如果按这个为理由来裁军, 难免有点"卸磨杀驴"的意味. 人家拼了性命帮你保住江山, 到头来只有一点点遣散费, 换了是谁都不服气.
这个时期的裁军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有配套措施的, 但是做得太过粗糙. 例如最关键的复员转业没有做好, 让几万老兵(也是亡命之徒)下了岗, 拿着遣散费流落到社会去了, 其中还包括一部分军官. 坐吃山空之后, 除了杀人放火混黑社会还有啥子出路??
裁军是必然的, 开始的时候慈禧也尝试跟曾氏兄弟俩讨价还价, 其实不是跟曾氏兄弟, 而是曾氏兄弟代表的湘军集团谈价钱. 最后谈不拢, 根源是朝廷把湘军的角色定义为雇佣兵, 打完仗拿了银子就滚吧; 而湘军把自己当成是开疆辟土的功臣(其实也符合事实, 当时太平天国已经有国号了, 两江的确是湘军从太平天国手里打下来的), 打完就不走了, 初期投了血本, 现在得享受长期的战争红利, 依附着两江, 做血吸虫.
谈不拢之后就只能勉强了, 用行政手段. 让曾氏兄弟自己动手裁自己人, 勉为其难, 更担心逼急了下面的人来个黄袍加身, 那就更麻烦了. 而且曾有大功, 不能炒, 只能调. 调走了群龙无首, 再调其他人进去裁军, 成功率比较高.
问题的关键李鸿章事后给点出来了: "裁得太急了".
二. 小马哥的选择:
按照上面马新贻的履历, 可以看得出这个小马哥(死的时候47岁, 已经是一品大员)是个"能吏", 有能力又比较清廉, 还不怎么结党, 没有很深的背景(如果有的话也只有慈禧了), 官升的特别快, 其中自然有慈禧有心栽培的缘故. 给强力派系折腾了几十年的慈禧最喜欢这种打手, 没有派系背景, 既清廉又有能力, 而且不怕得罪人.
对于裁军这活, 小马哥应该是知道风险的, 但是他没背景没资源, 最适合也最愿意做的就是" 恶人" 和朝廷的"棍子", 简称"恶棍". 有慈禧罩着, 办好了差事, 有赏; 办砸了, 有上面帮忙擦屁股. 挺划算.
三. 朝廷的选择:
对于慈禧来说, 挑选马新贻来做裁湘军的操刀手, 客观上是有点冒险的, 主观上是有点过份乐, 但是应该是刻意而为之的.
1. 马新贻没有很强力的嫡系军队. 从小马的发迹史可以知道, 小马打仗的时候都是依附别人的军队.
2. 小马有治理地方的政绩,但没有深厚的派系背景.
3. 小马做事认真, 能办实事, 敢干"脏活".
当时政坛山头林立, 为防止曾国藩兄弟一支独大, 朝廷扶持了其他巨头, 例如李鸿章(淮军)和左宗棠(湘军分离出来的). 而现在要拿最大的巨头湘军开刀, 谁都知道是个超级得罪人的活(至于严重到会丢性命, 估计朝廷开始计划的时候也没想到的), 而且是在人家的地盘弄, 对的都是黑脸, 如果一不小心激起兵变那就政治前途全毁了. 面对这样的脏活, 有一定势力的派系人物是不会去趟浑水的, 避之则吉. 但风险约等于利润, 对于马新贻之类有"老佛爷"罩着的政治暴发户来说, 还是值得一试的.
除了扶持其他军事巨头之外, 朝廷也急于提拔属于自己体系的亲信打手. 由马新贻火箭式的升迁历程可见一斑, 即使没有马新贻, 朝廷也会派"刘新贻, 陈新贻"来.
退一步说将来如果马新贻裁军不顺, 大不了来个平调, 拍拍屁股走人, 慈禧还罩着, 还怕没出头的机会??
估计朝廷还有另外一个意思, 如果让一个派系去裁另一派系, 到头来还是一派独大; 万一两派不小心合流, 那就江山不保了.
四. 曾国藩的选择:
还在战时, 太平天国方面就多次派人游说曾氏兄弟反水, 而曾氏幕僚也有人劝曾氏兄弟反水的, 盖因为当时曾国藩有条件反水: 手握几十万重兵, 占着几个省份的地盘, 有人有粮. 联合太平军反戈一击, 极有可能灭掉清朝的, 但是曾国藩没有反. 估计是基于几个考虑: 1. 思想上严重忠君爱国, 参看<家书>, 过于正统. 2. 有其他的军事巨头牵制; 3. 后勤受制于朝廷; 4. 年纪太大, 没几年活了, 自己打的下江山后代也坐不住江山, 到头来还不知道便宜了谁.
所以曾国藩的最佳选择是位极人臣.
平定太平天国之后, 曾国藩没反, 慈禧的心才落到肚子里, 于是开始动湘军的主意了. 先是一系列的讨价还价. 要裁湘军, 估计曾老头也认了, 只是下面几十万兵, 也是几十万张嘴, 饿了会咬人. 下岗分流得慢慢来,慢慢谈. 价钱高了, 朝廷不满意, 价钱低了, 下面的亲信会骂娘, 两面不是人. 关键是不能寒了兄弟们的心呐, 否则众叛亲离, 人心散了政治基础就没了. 于是曾老头只能和稀泥, 拖到自己死. 自己一天不死凝聚力还在, 朝廷投鼠忌器不会硬上弓(只能动软刀子慢慢割); 只有曾国藩死掉, 朝廷才有条件分化湘军.
但只要曾国藩一天不死, 他都不会主动激化矛盾. 自己半截身子都埋在泥里了, 戎马一生, 钱有了, 权势有了, 女人有了(还不少), 名誉有了(位极汉臣), 声誉还不错(好像一生没啥大的政治污点), 又早没有了当皇帝的念头. 于是最大的追求就是别出事, 保持最好的声誉到死去, 而且死后不留下尾巴让朝廷秋后算帐. 谁愿意主动弄事儿出来让自己晚节不保??
于是曾国藩的选择是: 和稀泥, 尽量保护下属, 不激化矛盾.
五. 曾老头的亲信们.
朝廷要"卸磨杀驴"了. 老子打生打死, 到头来得个下岗分流, 拿一丁点遣散费回乡下, 还让不让人活啊??
听说还要清算战时财政问题, 试问哪个军队不喝点兵血吃点空额捞点油水?? 打仗的时候啥都没问题, 打完仗当尿壶扔掉, 还清算战时问题.
整个湘军集团里面, 有几种情况:
a. 一部分分流到两江各地行政机构的, 主要是战时有功的各级军官, 和有后台有关系有门路的,
b. 一部分精简后留在军队继续服役, 工资(粮饷)反而提高了.
c. 大部分拿了遣散费回家务农. 其中有的人战时抢到银两的自己买田做地主.
d. 一部分拿了遣散费流落社会, 不务正业, 坐吃山空, 甚至混黑社会. 大概有几万人.
其实最不满的是a和d类, a类有势力有智力有能力, d类没势力没能力但有体力.
仗打完的时候原本还指望曾老大跟朝廷谈判多捞点实惠, 结果曾老大一味和稀泥.
a类主要担心屁股( 官位不牢靠), d类主要担心脑袋(吃和被剿杀).
之后曾老大带着一帮小老婆调直隶总督, 罩不住咱们了, 朝廷又派了个"乱咬人"的马新贻(后来马新贻保举了"敢杀"的袁保庆(其嗣子为袁世凯)来帮自己手)整顿吏治, 精简行政机构, a以后没好日子过了,d日子没法过了.
兔子逼急了还咬人. 于是a谋划了, d实施了.
作案的时间和人选都有很明显的人谋痕迹.
1. 时间上, 是曾国藩从两江总督调任到直隶总督两年多后, 也就是马新贻接任两江总督两年多后.
这时候曾老大的一味和稀泥和鞭长莫及, 显得越来越罩不住了, 马新贻逼得越来越紧, 而且最关键的是曾老大身体越来越差, 没多少日子了(曾国藩死于1872年3月). 曾老大没死, 朝廷就已经骑到脖子上了; 万一曾不小心挂了, 那朝廷就更没有顾忌了. 大家都得玩完.
还不如趁着曾国藩没死, 弄个大动静, 好给朝廷点颜色看, 增加谈判的筹码.
只要把握好度, 收拾好收尾, 朝廷碍于曾国藩的声望和凝聚力, 也不敢借题发挥把湘军一锅端了.
2. 被害人是马新贻
小马哥作为朝廷的打手, 激起公愤, 又没有派系背景, 手上没有军队, 身为朝廷一品, 身份刚刚好.
既能敲山震虎, 又没多大手尾. 朝廷断不会为了一个光棍司令(虽然是一品大员)而端掉曾国藩和整个湘军系. 马新贻必然是个牺牲品.
没选袁保庆(袁是马的亲信, 被马保举为江宁盐法道, 训练军队为马执法), 马仔的马仔, 档次不够, 影响太小.
3. 凶手是张汶祥.
一个破落户, 死硬派杀手.
张选择在大庭广众之下动手, 而且作案之后根本没打算逃, 而大方阙歌, 其目的根本就是为了扩大事件的影响.
而且行动坚决, 有点像《谍影重重》的伯恩, 不是一般的杀手.
最有意思的是事先没有撤离自己的家属, 可见事件谋划得非常详细, 谋划者(包括执行者张)断定凶手不会被判灭族, 有恃无恐.
毕竟官断十条路, 杀朝廷一品大员, 黑点判个谋反之类的罪很容易的.
六. 延伸的推断
1. 估计1870年的时候, 曾国藩已经不能严密压制住自己嫡系的反弹, 对于小马及其背后朝廷的步步紧逼, 很不耐烦而又无可奈何.
而且作为老大, 曾国藩应该知道下面亲信们的情绪和诉求, 也应该了解到当时的形势是否紧张或者紧急.
但是如果说曾国藩事前了解到真个刺马的计划, 那按照曾国藩的出事风格, 应该会予以制止. 因为刺杀朝廷一品大员是非常严重的政治冲突, 而且很难判断朝廷将来会对曾国藩本人怎么处理. 最重要的是作为湘军的老大, 如果要和朝廷讨价还价可以有很多种沟通方式, 完全没有到要刺杀朝廷一品大员的地步.
我认为曾国藩不会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玩这么高风险的动作的.
但是曾国藩应该是清楚知道马新贻和湘军高层之间的关系高度紧张, 看到某些危险的苗头.
2. 应该是曾国藩在两江的旧部小圈子策划了这次刺杀事件, 具体计划事前没有告诉曾国藩, 但是事后曾国藩得到报告或者曾国藩自己猜到是哪些旧部干的.
但无论如何, 到了这个地步, 曾国藩更需要和稀泥, 不能查也不愿意查. 而是促成双方达成交易或者默契.
甚至有可能私下跟慈禧沟通, 做个和事佬, 为双方跑跑腿交换条件, 完成人生最后的使命.
3. 审案时候张汶祥在狱中的反复表现,混淆视听,和狱外的流言蜚语, 例如戏曲等, 都是一早策划好的.
对于这样一件精心策划的事件, 估计即使张汶祥被捕后反水, 都不可能追踪到最高的策划者. 例如听说黑手党分派任务时都是用单线多环节来传递信息, 只要敲掉中间一环, 上层就安全了.
张汶祥的家人没有转移, 在逻辑上更坐实了"因私愤而杀人".
但也无法解释, 为什么凶手在杀人时不选晚上?? 不选人少的时候?? 不逃跑??
只可能是一个目的: 向朝廷示威,施压.
4. 曾国藩死后, 朝廷马上拿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开刀, 革职查办. 高阳以此为据, 推断黄翼升是幕后主使.
但我认为黄翼升只是幕后主谋其中之一. 朝廷应该是和湘军系达成了妥协, 并没有足够详细的证据. 如果只针对一个人, 就不只是革职查办了. 而且也没有一锅端, 只是拿其中一个可能比较嚣张的刺头开了刀. 杀鸡儆猴.
整个事件, 由于曾国藩的存在, 朝廷给打了一闷棍, 后来又在曾国藩死后, 还了下面一巴掌.
5. 事件的受益人. 随着曾国藩的去世, 湘系分崩离析, 李鸿章的淮系作为新贵冉冉升起(李鸿章是曾国藩的衣钵弟子;左宗棠也是湘军老人,后来自立门户跑到福建了.连对手都是半个自己人, 可见曾老大当时真是只手遮天,可惜没有反骨). 还便宜了另外一个人, 就是作为受害的一小势力, 袁保庆死后, 袁世凯继承了一些政治资本,生蹦活跳起来了.
[ 本帖最后由 dula 于 17-4-2009 22:47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