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FreeOZ用户注册
查看: 143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财经] 会诊中国之巴曙松:直接注"流动性"入实体经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5-2-2009 01:42: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FreeOZ用户注册

x
会诊中国之巴曙松:直接注"流动性"入实体经济(图)
DWNEWS.COM-- 2009年2月14日9:32:22(京港台时间) --多维新闻网

网易财经江卉文/巴曙松认为:未来三十年,中国人要改变生产目标——为自己生产。而扩大内需的投资部分,不能和98年一样,再往基础设施建设上投资,要向城市化进程上投资,不要指望通过银行增加市场的流动性,可以把流动性直接注入市场,而中国完全可以再杠杆化。(chinesenewsnet.com)

让中国为自己的消费而生产(chinesenewsnet.com)

2008年下半年以来,在中国宏观经济周期性回落、以低成本为主要竞争优势的出口部门面临调整和次贷危机的冲击等多种因素的叠加影响下,中国经济从2007年上半年的周期性高点迅速回落,于是,政策的重点日益强调扩大内需的重要。(chinesenewsnet.com)


(chinesenewsnet.com)

实际上,扩大内需并不仅仅是短期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更是中国未来持续增长的可能主线。我们愿意把从原来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的增长方式,转向消费带动的内需主导的增长方式,称为结构转型。(chinesenewsnet.com)

如果中国可以在这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完成这个转型,就重新为中国赢得可以持续30年的一个新的增长主题。(chinesenewsnet.com)

如果一定要简化描述的话,原来出口导向性的经济增长,是为了欧美发达国家的人民的消费而生产,而在内需主导的条件下,将主要为中国人民自己的消费而生产。(chinesenewsnet.com)


我们看到很多国家在经济起飞中,都似乎经历了类似于中国当前的这样一个转型和调整阶段,例如日本,在这个调整完成之后,这些国家往往同样迎来了一个经济增长的第二次春天。(chinesenewsnet.com)

我们同样相信,如果中国经济能够完成当前的这个转型,依然还会有持续30年的持续增长的第二次春天。(chinesenewsnet.com)

投资是强心剂,消费是长效药(chinesenewsnet.com)

2009年,宏观经济政策基调可以总结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这一政策在下一步的实施中可能遇到哪些难题和挑战呢?扩大内需的来源主要有两部分,消费拉动和投资驱动。理论和实践证明,投资对拉动经济的效果非常迅速,而通过增加收入、减税等方式促进消费的时滞效应较强。这是短期和长期的选择,也是目前扩大内需的政策主要倚重于投资的一个原因,但是,如何平衡以应急为目标的基础设施投资刺激与促进消费增长为目标的结构调整目标,将是政策决策中的一个难点问题。(chinesenewsnet.com)

投资大型基础设施三大病:效率低、不联动、挤压消费(chinesenewsnet.com)

到目前为止,可以观察到的政策重点,还是1998年应对危机时就已常用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但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拉动内需也只能理解成应急性的措施,而且目前的实施也存在以下的问题。(chinesenewsnet.com)

首先,经济环境不同。1998年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基础设施项目比较多,然而经过十年的发展,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极大的完善。目前很多的基础设施往往有社会效益却没有经济效益。比如说污水处理厂,环保部门的数据表明有1400个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已经建成但是没有运行。城市地铁的建设是另一个很好的例子,现在很多城市都在建设地铁,但是全世界可持续健康经营并且盈利的地铁是极少的,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在当前要为刺激内需做出贡献,从长期看也不能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潜在包袱。(chinesenewsnet.com)

其次,经济结构已发生变化。1997年时,政府和国企可以支配的资源占整个经济的比重超过一半,到2008年,随着民营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中国的经济结构中70%已经是非公有制经济,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资的带动作用相对降低。(chinesenewsnet.com)

最后,需要防止对投资的继续过度依赖和投资的高速增长可能对消费带来的挤压。在主要的经济体中,中国的投资占GDP的比例已经是全世界最高的国家之一。中国曾经就是因为投资增长率过快、投资占GDP的比重过高而导致了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在当前亟待扩大内需时,我们可以考虑刺激投资,但是要防止对于投资的过度的依赖、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新的产能过剩的发生。(chinesenewsnet.com)

1998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所采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对当时应对经济的迅速回落无疑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10年来的增长情况看,消费对GDP的贡献度却持续从当时的45%左右下降到35%左右,处于历史上的较低水平。因此较1998年,现在需要在扩大内需方面进行更多的改革开放方面的积极创新,社会保障制度、养老、医疗等都应该有更多实质性的举措。(chinesenewsnet.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15-2-2009 01:43:37 | 只看该作者
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要区别刺激(chinesenewsnet.com)

从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刺激内需政策角度看,大量基础设施项目可能基本集中在大型的垄断性国有企业,一些企业称为调整中可能出现的“民企国企化,国企央企化,央企垄断化”的现象可能并不一定准确,但是如果调整中出现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冲击过大、大量资源投入到垄断的资本密集型企业中,则是需要防范出现的状况。对于这些大量能够吸收就业的企业来说,最为需要的,可能不仅仅是新上一些基础设施项目,更多能够惠及他们的,可能还是减税等政策举措,以及放松管制、降低准入门槛的举措。(chinesenewsnet.com)

在具体的政策操作中,从推动结构转型的角度看,中期的政策目标可能他是希望降低对于投资的过分依赖,提高消费的贡献,但是目前所应用的应急性的措施又必须依赖投资,这可能在特定的阶段的政策操作中出现矛盾。基于这些考虑,在宏观经济稳定下来以后,政策重心需要很快转向实质性的扩大内需,扩大居民消费的方面,转向促进就业。(chinesenewsnet.com)

美国去杠杆,中国再杠杆化(chinesenewsnet.com)

中国应对危机的最为有利的条件,是再杠杆化有充足的空间,这与美国等的去杠杆化形成鲜明对照。2000年以来中国持续了七、八年经济强劲增长,但是政府、企业、居民的负债率却降低了。所以现在中国正面临着再杠杆化(Releverage)的大好时机。首先,在2000年的时候,中国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值仅是2.5%,到了2009年,即使以5千亿作为财政赤字预算的话,赤字占GDP的比值也不过1.5%,因此中国在扩大财政赤字,提高负债率方面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其次,国债占GDP的比重仅有22%,而西方其它国家这一比重高达70%以上,中国同样存在一定的国债负债空间,至少翻一倍,40%是可以的,也是合理的。(chinesenewsnet.com)

由于中华民族节俭的传统美德,居民拥有21万亿的储蓄,3万亿的负债,这些丰富的资源都应该适当安排,关键是如何寻找适当的工具与渠道来促使杠杠比率的提高。比如说,利用国债、政府债、票据等方式。同时,中国企业2000年起负债率也是在不断下降的,目前的企业负债率平均在59%,这就为中国金融系统的再杠杆化带来一定的空间。因此在2009年中国应对金融危机,适当地提高负债率和杠杆率无疑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做法。2008年11月份开始,银行贷款增长势头呈现恢复性的增长,如果这个趋势得以平稳保持,对于整个再杠杆化过程有着积极的意义。(chinesenewsnet.com)

巴曙松:博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chinesenewsnet.com)

主要研究领域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与金融市场监管、企业融资问题与货币政策决策,还担任亚洲开发银行监管咨询专家;企业年金资格评审专家;中国证监会基金评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银监会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央财经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并指导研究生,曾经担任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中银香港有限公司风险管理部助理总经理、中国银行杭州市分行副行长等职务,并曾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chinesenewsnet.com)

教育经历:  1987-1991年,在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1991-1994年,在华中科技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  1996-1999年,就读于中央财经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  2001年-2003年,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chinesenewsnet.com)

工作经历:(chinesenewsnet.com)

1994-1998年,在中国银行总行工作,担任副处长;  1998-1999年,任中国银行杭州市分行副行长;  2000-2002年,任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助理总经理;  2002-2003年,任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  2003年8月至今,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2007年4月,借调到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经济部,担任副部长(chinesenewsnet.com)

主要作品:(chinesenewsnet.com)

1、《中国外汇市场运行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系经济科学出版社“金融市场理论前沿丛书”之一。  2、《中国改革与开放的制度效应》(参著,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3、《新兴市场经济中的商业银行》(世界银行专题培训教材,参与翻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4、《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金融运行》(与邢毓静合著),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中国证监会主席周小川博士为该书作序。  5、《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6、《中国民营银行研究》(徐滇庆教授主编,参著起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FreeOZ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FreeOZ论坛

GMT+11, 17-10-2025 18:17 , Processed in 0.012577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