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FreeOZ用户注册
查看: 2082|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财经] 越南会引起新的亚洲经济危机吗?中国能够逃过这一劫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6-6-2008 00:54: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FreeOZ用户注册

x
中国能够在这次的新亚洲危机中独善其身逃过一劫吗?

涂勇伟

  越南终于在伟大的口号中倒下了,一个连战争创伤都没有治疗好的伟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立即要崩溃了。这给了我们多少有益的启示。“3月下旬,越南国家银行听从了“以本币升值控制通货膨胀”之说,将越南盾与外币的浮动幅度由0.75%扩大到1%。然而事与愿违,越南盾由升值变为贬值,在2个月内快速贬值2.6%,在远期汇率预期的NDF市场下跌得更为猛烈,5月30日NDF汇率市场预期越南盾未来1个月将贬值7.6%,12个月贬值28%。与此同时,韩国以及东南亚多个国家也开始了货币贬值。”这种做法作为中国人是多么的熟悉啊!因为在我们国家仍旧有一大部分得势得权者就一直在说负利率,一直希望用加息来解决这些问题。但是万幸的时候,倒下的是越南而不是我们。如果是我们的话,那么该怎么办?

  然而在我国,一味的使用单调的加息手段治理通胀的做法是本人一直坚决反对的。因为加息到现在,幅度之大,前所未有。记得在每次加息的时候,连中央电视台都在说加息对于居民的生活影响不大,甚至还举例按揭户每月增加的只有几十元,可是连续的加息到今天,我们在回头去看,这些按揭的人群每月的还贷增了不少。这使得有些人不得不进入房奴的状态。一个靠银行按揭起来的地产卖方市场早就危机重重。今天我看到一份调查报告,据说在深圳一个地方,因为还不起按揭而进入银行的坏帐高达几百亿。恐怖啊!这是一个教训。这个教训再次的告诉我们,海归掌权的人民银行管理货币的功能上已经失策。妄想着靠这些海归人用海外思想指导我们货币政策并且进行经济改革的梦想,应该到破灭的时候了。

  “在越南,股市危机已经发生并继续扩大,至5月30日,胡志明指数已比历史高点跌去65%,2008年以来已经下跌55%,它还是一场房地产危机,胡志明市的房价已经跌去一半,而商业银行等金融系统的危机难免接踵而至。”在看看我们国家的股市和越南象吗?很象太象了,简直就是番版。是谁用什么把中国的股市造就成为越南的翻版?是高举着价值投资的有着令人羡慕的海外背景的基金经理们!是谁又是谁砸下中国的股市连续做空市场不遗余力?是有着海外从业经验和留洋的这一批人。谁到底是谁在做空中国的股市。看看吧!高盛。美林等大投行,谁又在国内遥相呼应?是我们的基金经理,是侯大爷、谢国忠等人。再去看看这些人的简历吧,这一切都能够明白的。

  同样在越南,房地产市场爆跌,大量的死帐出现,资金根本就盘不动这个局势,放现金与通胀的相互作用无论你做什么都是正面的作用。这只能够加速越南盾的贬值速度。回头再看看我们的地产市场,表面掩盖下的繁荣是真的繁荣吗?有人不赞同中国式的次级债危机。喜欢搞名词的中国有些国人,死要面子的有些国人,到现在还不明白我们究竟哪里不对,我们应该怎么样去面对这些将要发生的情况?甚至还有人说越南危机是一个偶然事件,不会传导到中国、亚洲,乃至全球新兴市场。事实是本币的连续大幅升值吸引大量热钱投机,股市、房地产等资产泡沫的大幅膨胀后破灭,石油、原材料、粮食价格暴涨推高了通货膨胀率,紧缩性货币政策极大地挤压了本土企业的生存空间。局势已经恶化到了美联储已表明拒绝再降息的态度,接下来,美元势必进入加息升值通道,这无异于向投机新兴市场国家的万亿美元热钱发出大撤退信号弹,倘若巨额热钱短期急速撤离新兴市场,这对于中国是个灾难。一个谁都不愿意看到注定要我们付出沉重代价的灾难。 越南目前的现象一定要引起我们最高级别的警惕。

  记得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最怕中国的经济太没有事情发生,平静了相反不好。这话说的太霸道了,太自以是了。此人在任我就没有发现金融改革他做了什么特别的贡献,倒是他当证监会主席的时候股灾爆发了,然后就这样市场沉下去了,倒是他当这个主席的时候没有人愿意把钱把进股市里去,这两事情我的印象太深刻了。不知道为什么他去当人民银行长的时候,人们都不愿意把钱存银行了,解决通胀、治理流动性过剩等问题人民银行动不动就加息,感觉好象除了加息和提高法定准款准备金外就再也没有什么对策了。难道这就是一个中国的中央银行的行长?郁闷。周行长:来点动静吧!贡献一下你的智慧,发挥一下你的才干,拉兄弟们一把。这才是正道。这才是三个代表对于你党员的要求。

   大家看看下面引用的这些话“最值得我们反思和警惕的是什么呢?应对危机时错配的越南货币政策!它不但没有达到目标,反而点燃了导火索:一、“以浮动区间扩大促本币升值抑制通货膨胀”非常错误!结果立竿见影地促使本币贬值。二、以本国银行系统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大幅加息、巨额发行票据来抑制通货膨胀,非常错误!造成本土金融系统资金链的极度紧张和货币恐慌。上述政策的最大错误在于——是热钱生病,本土金融和企业吃药。此轮全球新兴市场通货膨胀主要原因有两个:一、大量热钱投机哄抬物价;二、因美元贬值导致的石油、粮食等价格大涨。对于后者只能以预见性的黄金(197,0.54,0.28%,吧)、石油、粮食等战略储备对冲(本报早在2005年7月就建议有关部门大规模增加黄金和石油的战略储备),否则只能比谁更能“挨饿”;更重要的是,它的货币政策没有抓住主要对手——热钱,有效约束和打击热钱投机,反而通过货币政策紧缩大大挤压了国内银行和本土企业生存空间,客观上增添了热钱兴风作浪之威。从战略上讲,即使此轮新亚洲金融危机最后冲击中国,笔者觉得也没有必要惊慌失措。因为目前人民币升值仍未达到热钱满意程度,股市和房市泡沫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中国“世界工厂”的产业集群能力无人能及,中国人的忍耐力和应变力很高,国家的紧急动员行动力很强,一定能挺到这场消耗战的最后。如果在一轮全球新兴市场危机后,当别国竞争者被市场驱逐,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反而能够更巩固,我们买石油和铜也会便宜得多。况且中国的货币主导权仍然在握——资本项目没有完全开放,“港股直通车”被停掉了;央行仍拥有一次性重估货币的权力。股指期货没有推,热钱无法借力打力做空中国。最为关键的是,如果热钱大撤退,央行像次贷危机中的美联储和伯南克那样,镇定果断地释放流动性——把过去紧缩的存款准备金和央票等放出来,向市场和金融机构提供无限量的流动性,就足以和热钱打一场势均力敌的消耗战。唯一能致中国货币决战惨败的是,如果重蹈越南覆辙,中国货币政策同样继续错配——在热钱已经预期在不远的将来做空人民币的情况下,仍然加速人民币升值;在国内商业银行和本土企业资金链已经极为紧张的情况下,反而更加紧缩货币,让本土金融和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被迫停产休克;如果在热钱已经准备大规模撤离的情况下,反而加大力度推进资本“严进宽出”的政策,那将正中热钱下怀。需要郑重警示的是,现在这种僵化而固执的货币思维仍大有市场。如果在越南货币危机近在眼前的警告下,这种货币政策错配仍然发生,那将是中国货币政策的最大遗憾”。

  希望有关部门应该及早的进行研究制定对策。多灾的2008的中国,希望能够挺的过去。因为你有无比爱的国民与你在一起。自然包括你我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6-6-2008 10:23:49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政府加息是对的。

如果不如息,通胀就不是8%,而是18%了,就像现在的越南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6-6-2008 13:07:19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越南的房价和股价如此通胀之下下跌,应该是外资比重过大的原因,说白了就是外资投机资金过多,所以一有风吹草动,立马出逃;而国内的房产市场我觉得热钱没有大家想想得多,人民币真要通货通胀的话房价还会上升,当然,如果美元加息,投机资金离开中国,对中国减缓通胀压力是好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6-6-2008 14:51:12 | 只看该作者
世界经济融为一体,很难独善其身,只是影响大小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6-6-2008 21:18:02 | 只看该作者
放心,房地产市场倒了,国家会救的。:)
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6-6-2008 21:18:38 | 只看该作者
既不要大涨,又不要大跌,
这就是经济的规律。
大涨大跌最折驣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6-6-2008 21:19:59 | 只看该作者

这也是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
货币稳定,通胀稳定,经济增长速度稳定。
如此而已,
不多太担心。
国家不是为了个人挣钱的,只是创造一个公平的平等的环境。。
而已。
国富论里已经说了很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11-6-2008 12:07:46 | 只看该作者
面对目前的资金流动性过剩,只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是不够的,政府应该大力发展直接融资,通过引导投资来解决流动性过剩,拟制通胀,而不是加息去将资金引到储蓄中。这样,才能使资金真正进入市场,真正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FreeOZ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FreeOZ论坛

GMT+10, 11-9-2025 09:43 , Processed in 0.016093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