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FreeOZ用户注册
楼主: arkuka

长登日记:2015/03/30至今天 (-: DON'T PANIC :-)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6-2015 20: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071.jpg
满心想的都是西华的兄妹是谁
突然中华老字号冲入眼帘
拍一张
瞎拍都拍了那么多
这张怎么也比瞎拍好点吧

这是第一次看到同仁堂的店
之后看到不少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2015 20: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rkuka 于 20-3-2016 10:51 编辑

072.jpg
终于
看到了

东泰

这就对上了吗
西华东泰

真心不知道详细的意思
不过真心知道笼统的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2015 20:4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rkuka 于 17-9-2016 11:23 编辑

073.jpg
这次墨尔本唐人街没再逗我玩
真的是全看完了

满心欢喜
墨大?
墨大!
还记的吗?
哈哈
墨大已经被忘到爪哇国去了

回了!

然后
在清冷的街道上就看到了这个咏春学堂的牌子

有没有起一身鸡皮疙瘩?

不是觉得寒碜或者任何其他不好的感觉
更不是在这个墨尔本的秋夜觉得冷
而是多年教育培养出的民族认同感的骤然叩击
咏春
不仅仅是一个功夫的名字
更多的是中华文明的一个象征

久居帝都十数载
故宫也去过三两次
墨尔本秋天的夜晚
此时此刻咏春这两个字带给我的感受却是前所未有的深刻
中国已经是一个习惯超速发展的国家
但是
数千年的文明积淀却是越来越模糊
北京
所谓的国际大都市
也变的越来越像国际大都市
但是
没觉得怠慢了什么吗

还记的那篇文章吗?
还记的那句话吗?

中国
请停下你飞奔的脚步
等一等你的灵魂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语之玫瑰 + 5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6-2015 10:57:13 | 显示全部楼层

言之有物,比乌青强多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6-2015 22:4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rkuka 于 20-12-2015 20:34 编辑

074.jpg
回去的路上又看到一个在国内很少看到的品牌广告
AGFA
我也不记得怎么认识这个品牌了
好像是在摄影论坛看到的

澳洲见过的另一个在国内很少看到的品牌是
KENWOOD
好像是日本品牌
不了解详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6-2015 22:4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rkuka 于 20-12-2015 20:35 编辑

076.jpg
再下面看到的这个店让我瞬间想起这几年在北京发展很好的一家店
不知道是不是同一个店
还是只是店名一样或类似
看外表真的非常像
南京大排档
印象中北京那个是叫
南京大牌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6-2015 12:55: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餐还真不少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6-2015 21:3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rkuka 于 20-12-2015 20:36 编辑

墨尔本第六日 -- 总算把第五天写完了

这一天是墨尔本之行最悲催的一天

继续去西边
探访一个叫Elements的地方

还是起的不太早
所以到Flinders St车站换火车的时候肚子都略微有点点饿了
于是
我在这里犯了今天的第一个错误
没有买吃的

火车倒公交车
两个小时以后就到了Google Map建议的我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能到达的距离Elements最近的地方了

077.jpg

看看照片吧
荒凉吧

其实相比后面所见
这里算不错了
起码那个不太远的厂区里面还挂了个Cafe的小牌子

在这里
我犯了今天的第二个错误
因为觉得有点点不够高大上
没有走进那个Cafe去吃点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6-2015 21:4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rkuka 于 20-12-2015 20:44 编辑

078.jpg
刚下车
就在路边草丛里面看到一个可以用long time no see来打招呼的小家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6-2015 21:54: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rkuka 于 17-9-2016 11:26 编辑

当时被这个荒凉的地方深深的打(xia)动(dao)了
逆时针转圈拍了好几张照片

我猜不少久居墨尔本的兄弟也未必来过这里

因为分不太清东西南北
所以
还是用前后左右表示吧
第二张(左前)
079.jpg
第三张(左前)
080.jpg
第四张(左后)
081.jpg
第五张(左后)
082.jpg
第六张(右后)
083.jpg
第七张(右后)
084.jpg
第八张(右前)
085.jpg
回到第一张(右前)
07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6-2015 12: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rkuka 于 20-3-2016 11:04 编辑

路边
086.jpg
路边
087.jpg
路边
088.jpg
路边
089.jpg
路边
090.jpg
路边-远方的仓库那里有一个WOOLWORTH的商标
091.jpg
路边
092.jpg
路边
093.jpg
路边
094.jpg
前面到Elements大概有2-3公里
没有车
只能走
路边没有民居
路边没有商店
路边只有错落分布的工厂和仓库和工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6-2015 12:5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rkuka 于 20-3-2016 11:05 编辑

095.jpg
走近了看
那个挂着WOOLWORTH的商标的地方应该是WOOLWORTH的食品工厂
我是个COLES的顾客
我不是个WOOLWORTH的顾客
想来应该是生产甜甜圈的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6-2015 13: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rkuka 于 20-3-2016 11:06 编辑

096.jpg
走了一会儿
路边总算看到一个还算整洁的建筑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6-2015 13:04: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rkuka 于 20-3-2016 11:07 编辑

097.jpg
路过一个小水洼
里面游着一只鸭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6-2015 13: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rkuka 于 20-3-2016 11:08 编辑

098.jpg
回头看看清楚
099.jpg
这条路上有些路段没有行人能走的路
不是说人行道
因为这这种荒郊野外的根本就不可能有人行道
是看上去就没有给行人留地方
而且大小卡车特别多
所以
为了安全起见
都是尽量逆行
还有
实在没办法的时候
就只能走路边草地了
比如照片里面这一小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6-2015 19:3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rkuka 于 20-3-2016 11:09 编辑

100.jpg
路边荒地中看到的一个植物
长的颇有南半球的风采
完全不认识

植物好像已经快干枯了
毕竟这边已经是秋天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6-2015 19:3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rkuka 于 20-3-2016 11:10 编辑

101.jpg
好像走了很久
很久
其实应该没走多远

走陌生的路的时候总觉得走了很远

看到一个和周围环境蛮搭调的一个牌子
Port Phillip Prison

写出来才发现这个地名好有特点
简称PPP或者3P应该没人有意见

考虑到这个地方这么敏感
加上担心被趴在墙上的狙击手爆头
真的没敢拿相机对着监狱实体拍照

当时目击的感受是
如果没有这个牌子
还真看不大出这是个监狱
更像个大仓库或者大工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6-2015 23: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rkuka 于 20-3-2016 11:11 编辑

102.jpg
路边不少的空白地块都处于待价而沽的状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6-2015 23:5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rkuka 于 20-3-2016 11:12 编辑

103.jpg
远处有几个大仓库

这时候我也已经意识到
大仓库才是这个地段的主题
路上的大小卡车们不是恰好路过
它们也都是因这里的仓库而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6-2015 21:2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rkuka 于 20-3-2016 11:13 编辑

104.jpg
仓库聚集地
COLES的身影自然不能少
而且在这个路段它们还算是个小主角呢
时不时就有COLES的卡车路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6-2015 21:3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rkuka 于 20-3-2016 11:14 编辑

105.jpg
随着断断续续的COLES的卡车
在不远的地方出现一个挂着COLES的LOGO的仓库也就非常合理了

这可真是个颇大的仓库
目测每边停个十几二十辆的卡车没有问题

想想墨尔本人民的吃穿用中有相当的部分就是来自这个荒野仓库
还挺有趣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6-2015 21:4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rkuka 于 20-3-2016 11:15 编辑

106.jpg
COLES仓库附近没有太多建筑
所以
有不少这样的租售工业地产的牌子

据说这里是将来墨尔本政府要大力发展的地区

不过看看现在的样子
真的是想不出
以澳洲昂贵而缓慢的步伐
这个野草遍地的地方啥时候才能变成小桥流水人家的所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6-2015 08:5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rkuka 于 20-3-2016 11:15 编辑

107.jpg
走的略累
肚饿缺水
高温炙烤
慢慢吞吞
但总算也是走到了COLES大仓库的前面
推到长焦拍一张内部图
其实也没啥
就是很多货架排在一起

目测这门至少也有3-4米宽吧
119号门
而且还没到头
加上货架是平行放置的
也就是说最多两个方向开门
大概能猜到仓库有多大了吧


墨尔本的人民啊
你们真能吃!

想像下
如果省略了中间的物流和采购情景
很多人围着货架大吃大喝的场景还真是壮观呢

澳洲一共才2400万人
差不多相当于北京或者上海的人口
那么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每天消耗的就更是吓人的巨量的物资了

养活这么多人真不容易

地球
你辛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6-2015 09: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rkuka 于 20-3-2016 11:17 编辑

108.jpg
Coles仓库前面栅栏围着的草地里意外看到两只羊

因为仓库周围都是用栅栏围着的
羊的弹跳力貌似也不太好
所以
这羊是Coles有意圈养的无疑

难道Coles的经营者是为了充分利用资源吗
反正草在这里闲着也是闲着
放两只羊还可以有效地起到除草的作用
而且
除草之余还可以长出羊肉和羊毛
而且就养两只(真的没看到有其他的羊)
大概除了提供饮水
也不需要担心什么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6-2015 09: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rkuka 于 20-3-2016 11:17 编辑

109.jpg
这是第一次在这里看到羊
而且上次见到真的活羊大概也要追溯到小学时代了

来张特写吧

这还真是大眼瞪小眼啊

大概他们也觉得很奇怪
估计这辈子也不曾有多少人曾经对着它们举起相机

看看照片里面的羊
貌似是以产毛为主的品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6-2015 11:2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rkuka 于 20-3-2016 11:19 编辑

侧面一
111.jpg
侧面二
110.jpg
路过一个堆满各种杂物的场地
好像国内的废品站
里面貌似没几个人
门口有两个小狗
拍了两张侧面照
看看里面的东西还真不少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6-2015 11:3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rkuka 于 20-3-2016 11:19 编辑

112.jpg
前面就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桥了
后来知道是个铁路桥
据GOOGLE MAP说
过了桥就是Elements了
当时想后面应该是一个新兴小镇
或者
至少是一个热火朝天的大工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6-2015 11:3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rkuka 于 20-3-2016 11:20 编辑

113.jpg
桥的另一侧
没有小镇
没有工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6-2015 11:4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rkuka 于 20-3-2016 11:20 编辑

114.jpg
桥下的土地属于一个马术俱乐部
空荡荡的场地
大概是因为今天不是休息日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6-2015 11:4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rkuka 于 20-3-2016 11:21 编辑

115.jpg
马术俱乐部位于一个十字路口
对面是一个乡村学校遗址
看年份也不是太古老

下面是摘抄的这个学校的简介
The Truganina School was erected by community effort in 1869. A teacher’s residence was built completed in 1870.

The earliest schools in the district were conducted in private homes where women taught their neighbours children. Two of these teachers were Mrs North and Mrs C. Cropley. The first organised public school was taught in the room of a private house north of Boundary Road, but was soon transferred to a wooden building built at the expense of Mr James Thomson, Samuel Evans and Thomas Hillman, on land owned by Thomson. Opened on the 1st April 1856 the building was 25 feet long, 12 wide and 8 feet high. It had two rooms, one the school room and the other a sleeping room for the teacher. The rooms were lined with canvas and had an earthen floor. The first teacher was Mr Samuel Hayes. He and his wife lived in the one room, and his son was born there in 1857. He continued teaching the children on Truganina until his death in 1865, during which time the school had moved to another location, and classes ended up being conducted in the Methodist Church due to increased number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mmon Schools Act 1862, together with an influx of population, prompted the need for a larger, more centralised school, and after some controversy around the site the Truganina School was erected on a site reserved from sale by the Lands Department. Contributions toward the local share of £200 were given in cash and kind. William Leake quarried and carted the basalt stone building blocks as his quota.

The new school opened on the 1st April 1869 with Andrew Hanna as head teacher. After resigning from the Presbyterian Ministry Andrew had taken up farming on both sides of the river, but was ruined by severe drought in 1867-1868. He was persuaded to resume teaching and worked at the school until 1874 or 1875. Mr Dredge, the man appointed to take his place died before commencing duty. His son acted as relieving teacher for about a year before being relieved by Mr W.T. Muir. Although originally dismayed by the quietness of his surroundings, Mr Muir remained as Head Teacher for 28 years, retiring both revered and respected in the district.

During its first five years the school had between 70 and 100 pupils drawn from a radius of five or six miles. The Duggans, Bells, and O’Donoghue’s came from near the railway line, the Hogan’s came on ponies from the Werribee River opposite Horseshoe Bend, and the Hopkins and the Thomsons came from near the Melton Road.

Working conditions at the school were challenging with 70-100 children crowded into the school room which in the beginning only had a concrete floor. The school began with no fencing and an inadequate water supply. The teachers residence left much to be desired with the school board requesting that the Minister of Instruction “cause the two back rooms of the teacher’s residence of State School 192 to be floored and the bedroom partitioned.”

As new schools cropped up after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the numbers at Truganina dwindled to around thirty. Numbers fell again during the great depression and remained at about twenty from then on. The school building changed little. A small porch was added in the twenties, and in the late thirties a shelter shed was erected. Electricity and telephone were installed in the school and residence in 1959. The school was destroyed in the bushfires of 1969.

116.jpg

看上去和现在差别不小
现在的建筑物应该是后建的
或者经过了大规模的修缮和现代化改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FreeOZ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FreeOZ论坛

GMT+10, 28-5-2023 16:59 , Processed in 0.359745 second(s), 4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