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FreeOZ用户注册
查看: 140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3上海书展,给部落朋友挑选的十本书 / 兰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1-9-2013 19:03: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FreeOZ用户注册

x
2013上海书展,给部落朋友挑选的十本书 / 兰草

2013-08-29 07:35 | 阅读(1898) | 标签: 读书 | 字号:大 中 小 打印文章

一、《行者的迷宫》
2013上海书展,走进中心展厅便遇上《行者的迷宫》(东方出版社2013年8月第一版)张炜、朱又可著)开放式座谈会:默与鸣。
读过张炜小说和随笔,《南方周末》文化版时常有他的文章。
张炜沿用了一个共识:“或者是绝妙的虚构,或者是真实的记录。”张炜喜欢索尔•贝娄和马尔克斯,喜欢雨果和托尔斯泰,喜欢鲁迅,喜欢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等。所有这些人,都是和他自己有精神的相似点。阅读本就是一种交谈方式。《行者的迷宫》是作家张炜和记者朱又可的多次对谈的结集,是张炜多年来精神生活的一次集中表达。从写作到阅读,从思考到现实,从幼年到当下……这部漫长的采访记录,是张炜的一个次口述传略,主要内容关涉精神。

二、《舞在敖德萨》作者:[美]伊利亚•卡明斯基,上海文艺出版社。
如果你希望一本书在语言上给你带来完全的新鲜感和美感,《舞在敖德萨》强力抒情和迷人的叙述语言“诗体故事”也许能够吸引你的目光。卡明斯基有将哀歌与嬉戏完美嫁接一体的天赋,而其在诗中插入散文、杂文,甚至菜谱的大杂烩写作风格有力地拓展了一种诗与散文既交汇又严格分离的形式,泾渭分明却又串通一气。
顺推他在上海国际文学周的演讲:“灵魂的喧嚣”。
http://www.dfdaily.com/html/150/2013/8/14/1052732.shtml

三、《陈寅恪的最后20年》(新版) 作者:陆健东。出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十七年前,《陈寅恪的最后20年》一书引发了一场“陈寅恪热”,关于传统文化、关于人文精神、关于学人风骨……一代学人陈寅恪的名字因此而走进了芸芸大众的视野。今年该书再次出版,作者对全书做了全面修订,针对近年发现的新资料、新研究,做了几十处的增补删改,也增加了作者本人对一些问题的深入发掘。

四、《越弱越暗越美丽》 作者:李淼;江苏文艺出版社。
“文艺科学家”李淼的这本书中以严谨又八卦的笔触详述了从宇宙到人心、从牛顿到王朔、从热巧克力到命运的奇妙跨界,用科学来解释生活的可能性和多元化。在科学的世界里, “弱”其实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暗”其实是一股巨大的存在;“美丽”其实是科学照进现实后爆发的诗意。

五、《誓言:奥巴马与最高法院》 作者:[美]杰弗里.图宾;出版:上海三联书店。
深谙联邦最高法院的内部运作和法律幽微的作者图宾,对大法官及其助理们进行了第一手的访谈,通过对重要判决的描绘,写出不同于固有印象中法院肃穆严苛的扣人心弦的故事。书中对最高法院的解剖技艺娴熟、发人深思。这是一个法律与政治交相上演的剧场,亦是一场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锋芒毕露的对峙。

六、《繁花》 作者:金宇澄;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为去年口碑最好的小说之一,《繁花》经过一年沉淀,又和最初在文学青年们私下流传时一样,成为了心目中海派文学标的式的存在。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少年旧梦,到九十年代的声色犬马,字里行间延伸了关于上海错综复杂的局面,小心翼翼的嘲讽,咄咄逼人的漫画,它弥补的是昨日的遗漏,抑或是明天的启迪。

七、《上海格调》作者:淳子、伟立;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8月版)。
为部落姐妹们推荐,书里满是上海味道,可以看到张爱玲的影子。
一个人有没有腔调?在上海人的眼中,是门面、是店招、是商标、是外套…,在上海人的嘴上,是评语、是判词、是口碑、是广告…,在上海的人心里,是分水岭、是验钞机、是化学试纸、是交际评估的先导…
一个人的格调高不高?在上海人的眼中、嘴上和心里,都是一道乘风破浪躲不开的风景,仰望、俯视、对瞧、自照、熙熙攘攘、芸芸众生都能一览无余。
腔调是有没有的事,格调是高不高的事。上海人的腔调,是形象;上海人的格调,是精神。

八、《群山回唱》 作者:[美]卡勒德•胡赛尼 著、康慨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为你千千万万遍”的感人箴言犹在书迷心头,胡赛尼的新作《群山回唱》再度展现了其挖掘人性深度与温暖的不凡功力。本书讲述了一对兄妹因贫穷和战争铸成的六十年悲欢离合。这既是他对人物内心生活有深刻了解的证明,同时也是他作为一个老派小说家之实力的确证。

九、《黑河钓事》 作者:[爱尔兰]科伦•麦凯恩;人民文学出版社。
这本科伦•麦凯恩早期的短篇小说集中融合了他在现实生活中的切身体验,探讨的是人们流离失所的生活和回归家园的可能性。麦凯恩建立了一种关于悲伤、成功、欢笑与致命悲剧的叙事,在精准的语言与叙述技巧中展现了他令人钦佩的写作能力,其高雅的形式如同散文。

十、《上海•爱:名妓、知识分子和娱乐文化》(1850-1910) 作者:叶凯蒂(美)、译:杨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引人注意的是:它把名妓和知识分子和娱乐文化放在了一块。
这是一本西方学者写中国的书,也是一项很有意思的研究。它考察了清朝末年上海娱乐业的兴起,及其在社会变迁中发挥的作用。作者有一个新颖的观点,即是租界的名妓推动了现代性的产生,她们不是男人眼中“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行动者”,是学会了西方生意经的第一代女商人。另外的一个主角,城市知识分子,是参与制造她们的人,他们搞排行榜,印海报,制造新闻,排花榜(选秀),跟当下的娱乐产业颇有相似之处。名妓、明星、娱乐业,还有上海的现代性。文字表达流畅,史料翔实,耐人寻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FreeOZ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FreeOZ论坛

GMT+10, 12-9-2025 19:47 , Processed in 0.012170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