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FreeOZ用户注册
查看: 120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影视] 缥缈萧红影 / 兰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8-6-2012 13:42: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FreeOZ用户注册

x
缥缈萧红影 / 兰草
2012-06-28 06:28 | 阅读(55) | 标签: 第1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萧红 | 字号:大 中 小 打印文章

缥缈萧红影

――――观电影《萧红》感想



六月,梅子熟了,上海淋在了雨中。

看过第1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排片表,我站到窗前看雨和雨中的申城:迷迷朦朦中,有个撑着油纸伞,充满忧伤、神情孤独的影子在雨中缥缈….,哦,萧红来了。



萧红的故乡在呼兰。在我读高中时,曾在地图上寻找过呼兰的位置,哥哥告诉我那是哈尔滨的一个县城,东北历史上的一个小镇,这个小镇名产珍珠,慈禧的首饰盒里就有呼兰的珍珠。

东北很遥远,我从没去过那个地方,可萧红是来过上海的,1934年11月流亡到上海,她和萧军一起住在拉都路(现在的襄阳路)那间见不到阳光的亭子间里,在那间狭小、阴暗的小屋里,她写信给鲁迅,叙说到了上海的情况。

鲁迅接到信后,约萧红在老靶子路(现在的武进路)的一家咖啡馆见面,鲁迅和萧红、萧军还经常在上海“内山书店”会面,他们谈论时事,谈论写作,谈论生活….。



很多很多年过去了,那个亭子间,那个咖啡馆,那个内山书店,或者已经不在或者物是人非了,但我愿意相信萧红的影子一直留在上海这块土地上,在雨中缥缈,在我梦里出现….。

我坐在影院,看宋佳将萧红的影子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无比凄婉生动起来。

1942年日军炮火下的香港,萧红病了,骆宾基陪在身边,萧红向骆宾基讲述了她10年来在颠沛流离中的写作和爱情生涯……,历尽艰难的女作家,病入膏肓的萧红,依然爱着写作,爱着爱情,散发着独有的魅力,骆宾基被深深打动了……。



整个电影,导演霍建起没有将更多境头用在萧红作为女作家的的文学创作上,而是聚焦于她与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等人的爱情波折中。

30年代的青年学生都知道易卜生小说中的娜拉,为了不做海尔茂太太离家出走。萧红也做了回娜拉,感受着娜拉的喜悦。不过,受到“五四”新文学影响的萧红并不是单纯为了逃婚,而是希望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鲁迅先生说,娜拉面前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梦是好的,钱也是要紧的,妇女如果经济没有独立,即使有觉醒的心,也无能为力….

离家出走后的萧红,因为没有经济来源而想寻一个能资助她读书的人,她找到了父亲为她订下的未婚夫,结果她书没读成,却发现怀孕了,未婚夫将她独自放在旅馆说是回家取钱,然后杳无音讯。



这样的事情无论发生在哪个女子身上都是难以想象的悲催。

萧红写信给当地报馆求助,而后结识了青年作家萧军,俩人一见倾心、相互爱慕,在萧军的帮助下,萧红离开了旅馆,不久后在医院生下孩子,因无力抚养而将孩子送给他人。



电影用十分唯美的画面,饱含深情又细腻委婉地讲述了萧红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疲于奔命的生涯,当爱情进行时,萧红流亡的心是安稳的;当爱情受了重伤,萧红的身体和心灵无家可归。

在萧红、萧军共患难的日子里,他们爱情甜蜜,执笔闯青岛,闯上海。萧红的《生死场》和萧军的《八月的乡村》都在这个时期创作、发行,他们一起成了三十年代的著名作家。在他们有了名气后,二人的感情出现了裂痕,萧军的出轨使他们之间的争吵日益激烈,这个最初救她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男人,成了伤她最深的人,萧红说,“……做他的妻子太痛苦了!我不知道你们男子为什么那么大的脾气,为什么要拿自己的妻子做出气包,为什么要对自己的妻子不忠实!忍受屈辱,已经太久了……”,在离开上海继续逃亡时,萧红跳下了准备和萧军一起离开上海的轮船,各奔东西。

萧红挨饿,受冻,贫困,在饥寒交迫中表现出常人所不具备的坚强意志,却被爱情这把双刃剑深度伤害,彻底击垮,造成了致命伤。



萧红生前有很多朋友,在她31岁离世后,那些朋友都活着且会写文字,但是他们并没有或者不知道该为萧红做点什么。是一个叫葛浩文的美国人,他首先发现这颗璀灿的星星在天空悄然闪烁,发现了30年代如精灵般的东北小女子的文字天才,他发现时的惊叫声引来了中外文坛的无数目光,一时间,有关萧红的回忆录、传记文学、萧红研究会、论文著作、影视片此起彼伏,并在萧红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时再掀浪潮,就像很多学者一生沉浸于《红楼梦》,一个萧红也让不少人双收了附庸风雅的名和利。



她的情史成了传奇。但是,对萧红来说,她情路上的苦是不言而喻的。她和萧军一起时,怀着别人的孩子;她和端木一起时,肚子里孩子的父亲是萧军。

端木对萧红是仰慕的,萧红在虚荣上有了满足感,她虽不喜欢他擅长的“拍马”和性格上的懦弱,但在她和萧军情感旅途山穷水尽时,还是与端木结婚了。端木是个不太负责任的人,在战争危险中,在萧红需要保护时,他选择了逃离,萧红对端木不断处于失望中….。



人物传记《萧红》以它的优良品质来到第1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被提名入围角逐8个金爵奖项,电影面对各个层面、各个年龄段的受众,评价是各不相同的。年轻人对萧红的作品读得不多,有些人从未读过也完全可能,仅凭借一部电影去理解萧红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电影放映过程中观众席上笑声时起,更多是在享受语言的文艺性和与其他影视对白的相似性,少了对萧红的文学成就的赞赏和对萧红命运的思考。



当然,我们不能要求每位观众先去读《生死场》《呼兰河传》《后花园》...,然后再去看电影。宋佳入木三分的演绎,原因之一正是她对萧红及萧红小说和散文的深刻理解以至把握,而我在观看电影之后,再次想念起她的文学作品来,感念她的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别具一格和带给我的诸多启迪。



假如我们拿同为民国才女的张爱玲和萧红比,张爱玲充满沧桑感的文字和情感都表现在她热衷的城市世俗和放大的琐碎里,看似津津乐道,却是虚无的;而萧红呢,她的文字虽不及张爱玲精致,但是,她率真大气,她关注的是人类普世性的那些东西,在对小团圆媳妇被她婆婆的狠狠“管教”、古怪的二伯与砖头对话等一系列描述中,呼兰的乡土人情便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了,而“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鲁迅《生死场》序)。



我们再拿同样是擅长描写乡村题材的沈从文与萧红比,沈从文用的是一种美化的写作方式,他笔下的湘西世界是美和纯的化身,为我们构建了一个道德的乌托邦,一个让读者无比向往的精神世界,而萧红呢,她的文字里呈现出“乡下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的生死图景和荒野似的乡村景观:“中秋节快过去,田间变成惨败的田间;太阳的光线渐渐从高空忧郁下来,阴湿的气息在田间到处撩走。南部的高粱完全睡倒下来,接接连连的望去,黄豆秧和揉乱的头发一样蓬蓬在地面,也有的地面完全拔秃似的。”她的文字就象一幅多彩的乡间风土画,文字虽不华丽,读着却仿佛能看到那个地方,她是一个能用文字绘画的“画家”。

萧红是我心爱的女作家,一个极有才情的女子,她重病时,大咳着,仍然伏在枕上写着《呼兰河传》,反躬自省健康日日又做得如何;当香港的上空飞着太平洋战争的炮弹,她还一字一句写着《寄东北流亡者》,写下了她生命的最后文字,萧红对家乡的情怀来自内心深处,那是对同胞、对人类的深深悲闵,扪心自问因私利而情绪不能自拔时会不会自愧呢?



一部现代文学史,萧红是独树一帜的篇章;一个15届上海国际电影电影节,《萧红》是出类拔萃的影像,以其凄美、精准、细腻的摄影手法,荣获了第1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金爵奖;宋佳与萧红的神似,赢来如潮好评,影像把观众带回三十年代萧红的身边,共同感受萧红的悲情和才情,让人心疼,让人钦佩,让人感怀不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8-6-2012 19:10:17 | 只看该作者
不知道楼主是否真的读过萧红三剑
《生死场》《呼兰河传》《后花园》
我只读了《呼兰河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8-6-2012 23:09:07 | 只看该作者
前两部都读过。喜欢萧红的泥土气。有点儿粗犷,有点原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FreeOZ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FreeOZ论坛

GMT+10, 3-5-2025 12:06 , Processed in 0.014906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