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FreeOZ用户注册
查看: 25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满江红与好山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9-10-2023 22:07: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FreeOZ用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通用ID 于 9-10-2023 23:29 编辑

“君子能忠,小人有义”是清初史书对明末江浙士族百姓抗清殉国义举的感叹。书中说只苏州,嘉定,昆山三地“义声不绝,死者四万余人”。又有记载,明末清初殉国的官员有2159人,比崇祯年七次科举进士总人数只少100人(这是一种参考,殉国官员很多应该没有进士的功名)。虽然今天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往往被染上负面的色彩,但这些忠臣义士留下的故事,尤其是他们的诗文看过依然热人中肠,又是为什么?如果我们会感动,会被鼓舞,我们需要为这种情绪感到愧疚和羞耻吗?会不会被归为狭隘的民族主义,缺乏民权意识的愚忠?我想大可不必。如论现在社会科技如何发达,文化如何多元融合,意识多么进步超前,民主于独裁对抗如何决绝,忠诚依然是美德,对自己特有文化的自豪与保护依然被列为正确的价值观。忠诚不仅仅是忠于某个人,某种权力,实质是忠于自己的信仰,秩序,正义,感情,这其中也包括了自主和自由。因为这种忠诚而勇敢,因为勇敢而舍生。

中国的传统社会这种忠义是分层面的,所谓的君子与小人,食肉者与匹夫,士族与平民。在道德的实践上有着不同的期待。这两个层面的例子想起一个人物一个电影来。

电影就是那部张艺谋导演的贺岁大片满江红。虽然是部贺岁片,集聚了各种元素悬疑,戏曲,摇滚,不停穿插的笑点,但在国内放映时,据说看得观众热血沸腾,感动到竟然在现场背诵诗词。有人感动,也有人批评,说这片子是挂羊头卖狗肉,名字叫满江红,里面根本没有岳飞。这未免不公。满江红本来是贯穿全剧的主线,也是最后解开的谜底,剧中人舍家弃命,精心布局的目标,名字原没有问题。而张擅长的就是演绎乡土文化,也不是排什么历史人物传记。里面这些卑微底层人物正是他要展现的。

那些在电影院里朗诵满江红的人应该是被里面众多人物舍身取义的勇敢,被岳飞诗词本身,被片尾由将士们一句句传递出诗词,到全军一起朗诵的效果所感动。但是他们心里有没有掠过一丝难过呢。不是为牺牲的生命,而是为了那些人的卑微,不是卑微的出身,而是卑微的诉求。他们筹划多年,层层布局,自己做死士,还要牺牲所爱的人,他们的目的不是要挽救国家,甚至不是刺杀奸臣,只是为了逼迫奸臣说出忠臣遇害前的遗言。而这个行动原难于刺杀本身百倍。他们这样做的意义何在?

如果看过张的另一大作,秋菊打官司,或许可以找到其中的联系,而得出解释。秋菊为什么一次次不顾阻挠地上访,为什么在村长给出经济赔偿,公安调和之下不接受还要继续?她要的是说法。这说法不仅仅是面子和感情,而是对公理的执拗,是对自己人格的书写和自证。她要得甚至不是对伤害她的人得到惩罚。当村长帮助难产的她就医而救了她们母子性命的时候,她原谅了村长甚至要感谢他。其中原因不仅是恩怨相抵,也是看到村长人心不恶。然而剧情反转,应该大团圆结局处,村长因为她的举报而被捕。秋菊在那个时候应该是迷惘无措的。这里他们追求的只是基于自然的人情,朴素原始,简单低微的公理。但做起来可以那么执拗,那么义无反顾。满江红也是如此,这些卑微的义士舍身忘死要为的是为岳元帅讨一种说法,使冤屈昭雪,遗言遗志得以传递传承。虽然他们自己也有亲人被害被辱的国仇家恨,但他们这里没有去复仇杀敌,没有清肃奸佞。而只是为对他们有恩,让他们敬佩的人正名。他们失去家园失去亲人的伤痛,流离漂泊的乡愁,重回寻常生活的幻想也只是寄托在一首“何日归家洗客袍”上。但对于心中的公理大义却能极尽心力和生命。最后的满江红也不是什么岳飞的忠肝义胆,豪言壮举,而是卑微小人物心中的明灯与战歌。

这就是小人物的义。他们可能无力改变谁来统治,但也不是可以让他们苟且偷生。他们的原则是祖祖辈辈传承累积,也不是承谁一时受教。

与之相对是士族精英。有个人和岳飞,于谦并称西湖三杰,但又没有岳飞有名,事迹却又更加感人。这人就是张苍水,辗转海上,领义军抗清19年,最终因南明最后一个推举的宗室离世无望解兵,随后被俘杀害。如果说岳飞的形象多有他人塑造的痕迹,而张就完全是他自己的事迹塑造,也是通过他自己的文字表达。他的绝笔,遗言,和几首流传较多的诗歌,里面没有岳飞满江红的壮怀激烈,但其坚忍,其无悔,其凛然正气,其对民生的悲悯,其豁然坦荡,其不移的信念都让人更觉得荡气回肠。贴两首他最有名的诗,可以看作他的心路写照。感人处是忠贞原不是为了功名,而是自己人格信仰的实践。生为不可为,虽死殉国也要化碧血,怒涛,为死后之为。还有他的谦卑和自信,惭愧功业无成,但自诩一片丹心。里面有意思的地方是“闰位”。这是指满人的统治不是正统,就像零星多出计量的时间而产生的闰月。这个概念很有意思。一方面这是一种生存的适应,当民族国家力量衰微,不能在抵抗外族入侵时,为了民族的延续,百姓的生存,只能接受。另一面,这不是完全的屈服,而是期待和相信后来会赢回自己的独立。有记录张的先祖在宋亡国后逃亡到朝鲜,直到明灭元后又回归家乡。这是一种权宜,也是一种信念。

其一:《甲辰八月辞故里》

义帜纵横二十年,岂知闰位在于阗。

桐江空系严光钓,震泽难回范蠡船。

生比鸿毛犹负国,死留碧血欲支天。

忠贞自是孤臣事,敢望千秋青史传。

其二: 《入武林》

国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惭将赤手分三席,敢为丹心借一枝。

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

张让人感动钦佩之初不仅在于自己的道德实践,还在于他对百姓的体恤,于尽忠保国借助于呼吁倡导,而不是道德绑架,或者干脆慷他人之慨。一次他北伐失败后后撤时,遇到海坝决堤,百姓生计困顿,在他自己经费也不足的情况下,依然带头出金50金,帮助修复大坝,解决水患。当清廷为了断绝百姓对义军的供给,将沿海百姓迁徙他地时,自责道“我辈视其荼毒而不能救,真愧煞也。” 曾经一度,满清逼近,义举四起。许多乡绅民众都举家支援。但其中也不乏贪腐和霸凌。有最初的收缴叛逃投降者家资的,到后来强行征捐,造成民生困扰,加之战火更是生灵涂炭。他有一首诗似乎就有揭示和叽责这种现象:

乘舴艋、载艅艎,槌钲挝鼓走风樯。
满船儿郎抹额黄,人言若辈真鹰扬,饥则攫人饱则飏。
江村鸡犬绝鸣吠,老徲吞声泣道旁:罄我瓶中粟,使我朝无粮;
断我机上苧,使我暮无裳。
我亦遗民事耕织,当身不幸见沧桑。
入海畏蛟龙,登山多虎狼;
官军信威武,何不恢城邑,愿输夏税贡秋粮!

在张的诗文中似乎没有像饮匈奴血,餐胡虏肉的激烈仇恨的言辞,有对满人入侵者的鄙视和反抗。对待同僚,甚至志向不和投降者书信上也能有理有节。于自身,即使在极端的困境下也没有抱怨和彷徨。他文中有记载,在兵败逃离敌人追捕时,因为出征时是骑马穿的靴子,可能不适合徒步逃跑,要了一双别人的鞋子,跋山涉水,脚趾全部溃破,途中又疟疾发作,几乎死掉,直至撤回根据地,行程愈2千里。在海上也尤为艰苦。他的诗文集冰槎集序言里说:“此予槎上作也。昔之乘槎者,或为客星而直犯牛斗,或入女宿而得支机;故至今羡为胜事。予独不然。浮踪浪迹,当凄霰严霜,不得已而栖托灵槎;笔墨所及,都成冰声。则是槎也,非贯月也、亦非挂星也。而兹集所存,又皆晚节所依;于是以「冰槎」名。嗟呼!水泽腹坚矣、天根尽见矣,乃从凌云千丈间而欲论列古今、辨正华夏,不失君臣、父子、朋友之义,不其难矣哉!异日者,东风解冻,尚有相见此槎中人而兴叹者否?” 退守海上,并非浪漫之事。浙闵海域结冰,难以想象。但上网查,确实有钱塘海水结冰的报道。即使水泽腹坚有所夸张,但笔墨所及,都成冰声必是写实。海上的艰苦不仅是严寒,风浪,还有物资补给的艰难,漂泊孤岛海际的寂寞。这些十余年坚守下来对于一个曾经放纵娇惯的官家独子是多大的磨砺。即使现实中只是退守最后的阵地,没有可预见的机会,但精神上依旧寻求实践记录着“辩证华夏,不失君臣,父子,朋友之义的思考和修炼。

张有一个砚台,他在上面刻了几行小字:”投鼠支床,几经磨劫,坚贞不渝,何嫌破裂,讬我知音,长此昕夕“。每读到这几句都不免为之移情。说到知音,以砚为知音,以物为知音,是多么坚定,也是现实中多么少有知音,也是多么不需要知音,因为自己的坚定,不在意代价,不在意孤单。相比,岳飞的小重山都难免稍逊一筹。岳飞毕竟还要感叹“旧山松竹老,阻归程”还要感叹"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据说张临刑前,远望杭州的青山,说了一句”好山色“。有人还在后面加了一句“可惜沦于腥膻”。不知道哪个哪个可信。我是更愿意他之说了前半句。好山色,是对家国江山的欣赏,也是一种此生尽忠事毕的自我认可和解脱,也是对未来正统回归的信念,就如他绝笔诗里写的“大厦已不支,成仁万事毕”。这里又想起瞿秋白临刑前的诗来“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偈万缘空”。有说他也说过类似的话,说“此地甚好”,还用俄语唱了国际歌。但不知道那半偈是否有所指,是谦逊,是未尽事业的遗憾呢,还是对共产主义的尚有一点的迷茫?可以肯定的是张的求仁得仁和心中的光明。此生尽忠,有遗恨但可以无愧的和先贤异代同游了。

又想起他的仆童,也和他一起被捕执行,当时执行的官员怜他年纪小,可以免于刑罚。但他却说“张公死节殉于国,吾死节殉于义” 也凛然就义。之前,张的妻子儿子也在狱中被杀害。

这是士大夫的忠。是自己道德实践,人格完善,忠君,济世,但看不到对百姓的苛求。而他的仆童则是平民的有义。当自己的忠君和民生相冲突时,往往又以民生为重。

那么平民的责任又是什么呢?他们的正义,忠义又是如何定义的呢?有句小时候常被灌输的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说的是什么呢?这说法据说是源于顾炎武的“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满清入关,士大夫的忠是要尽“一姓之忠” 忠于礼制,忠于朱姓王朝。百姓呢?自然也被鼓励做这样的尽忠,但没有那么的苛求。朝代更替,他们期待的是平和安稳的生活。满清入关,对原有破败的晚明经济实际上产生了很大的提升。这得力于耕地的增加,军费的减少,税制的宽松和对腐败的清理。百姓的生活在康熙年间已经趋于安稳。那么为什么仍然在剃发易服上遭遇了巨大的反抗呢?这或许就是天下的一个构成元素,一个民族的文化,身份认同。剃发就是一个象征,象征着对本民族的放弃,向外族的屈服,虽然这只是一个象征。当时满人没有在语言和生活习俗,包括礼法上改变汉人,反而积极学习汉文化,用汉人官员,继续推行科举,弘扬敬祖先孝父母。甚至给很多抗清的忠臣有详细的立传表彰。并且保留了妇女服饰的习俗。但仅是男人剃发易服一项就引发强烈抵抗,多少人宁死也不屈服。致使超过万人被杀害。剃发易服在当时的汉人看来就不异于亡天下。是民族文明的危机。后来清末列强入侵,尤其是日本侵华,尤是如此,因为面临民族存亡的危机。所以那时有了的义勇军进行曲的战歌,有了用血肉筑长城,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全民抗战的悲壮呼号。

写张苍水是因为感动于他的故事,也喜欢他的诗。但也有其他的原因。更多是听到昨天新闻后的联想。是对一方弱者的同情。强者一方由避难者反客为主,弱势一方,原来的主人被一分为二,一边被不断蚕食渗透,一边被不断挤压封锁。民族存亡,难道会没有反抗?这个世界令人伤痛,物种会消亡,民族也或难逃此类命运。但是即便如此,千百年后,其事仍会留下一曲悲歌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Serin + 5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10-10-2023 21:08:36 | 只看该作者
谢分享

不知道如何说

民族和民族之间大有不同

又说,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刚烈的都已被屠尽

但人家隔壁的阿拉伯,也是几千年,还是那么刚烈



佛教儒家,和其它宗教很不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11-10-2023 07:17: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通用ID 于 11-10-2023 08:40 编辑

在中国儒道释伊,虽然道教或生于本土,佛教又早早传入,但儒伊反而有更多相近之处。甚至在明清出现儒伊两教相向而行。伊更在几百年间完成汉地的本土化。这倒是个有意思的话题。那天可以研究一下。

明朝那个荒诞皇帝还有诗推崇伊教,挺有意思:一教玄玄诸教迷,其中奥妙少人知,佛是人修人是佛,不尊真主却尊谁?

刚又想起一个有意思的,台湾的寺庙前院供奉诸佛,中院供奉关帝爷,后院是凌霄宝殿。还有中国的穆斯林礼拜堂叫清真寺,这个寺也是南朝四百八十寺那个寺,名字都混打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11-10-2023 11:14:48 | 只看该作者
不得不说

中华文化的确很有同化能力

兼修并蓄,洋为中用

什么进去都被同化,混成一体

几个来自国内的穆斯林朋友,问他们可敢吃猪肉?

没问题,敢的。只是怕家里其他人不高兴

如果按照严格的教义,他们不能吃猪肉,不能喝酒,不能收利息和放贷,朝拜有时间安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FreeOZ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FreeOZ论坛

GMT+10, 28-4-2024 02:26 , Processed in 0.015351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