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FreeOZ用户注册
查看: 4123|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欧洲吉他、音乐之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1-6-2011 16:00: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FreeOZ用户注册

x
吉他岛是我登陆的第一个论坛,吉他岛岛主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好朋友,给过我很多指点和帮助。

下面转载的是他的一篇欧洲吉他游记,原文因论坛改版后看的太费力了,所以我转来编辑下,好好保存,为我将来的欧洲之旅做个参考:)

关于吉他岛岛主的介绍:http://www.peterfang.com/resume.htm



欧游杂记(一)

参观Stenzel和Nowak作坊 Stenzel是大家最熟悉的制作家之一,他的吉他赢得专业人士和吉他爱好者们的高度赞扬。许多琴友形容Stenzel吉他的声音为“高贵、清晰、典雅”等,但是每当真正手持一把Stenzel吉他时,都会觉得这些修辞远远不足以描绘真实的声音。 其实Stenzel并不是一位老制作家,他今年才44岁,正值盛年时期。然而要算起他的制作“工龄”,那要远溯到他13岁时制作的第一把类似吉他的弹拨乐器。

1990年,当他为自己做了一把真正意义上的吉他—一把弗拉门科吉他时,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木工经验。这次我在他的家里看到了这把对他而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吉他,我很惊讶他的起点是如此之高,从木工工艺角度看,各个细节都很细腻,而声音也具有一定的品味。

Stenzel现居住于德国弗莱堡附近的Solden,其实距离弗莱堡就十几公里的路程。从法兰克福搭乘火车到弗莱堡也只需要2个多小时,非常方便。我今年名目上到欧洲是为了看法兰克福乐器展,但是拜访我的制作家、演奏家朋友们才是我真正的目的。乐展嘛,大概也就那样了,除了我兴趣的书籍和比较特别的乐器之外,其他都可以一扫而过,紧凑一点通常一天就可以结束。

到弗莱堡,除了可以拜访Stenzel,还可以拜访另一位著名的吉他制作家Nowak,他居住在弗莱堡市区。Stenzel和Nowak知道我要去拜访他们都很高兴。Stenzel负责到火车站接我,Nowak则早早就提出要把他的公寓腾出来给我住。

Stenzel作坊座落于森林旁,是一座古老的房子。这是我看到的环境最好的作坊之一,作坊四周鸟语花香、流水潺潺。这里一年四季阳光充足,空气清新,基本上没有工业污染。我一到作坊,并不是急于参观他的木材和模具,而是先到周围的林地里漫步了一圈,才回到作坊里。Stenzel使用的Plantilla都是铜片加工而成的,其他模具都很传统。他原先购买的树干大概还可以提供100套左右面板材料,因此他这几年开始购买新木料储存起来干燥,我在他作坊里看到许多非常棒的面板材料。他对玫瑰木供应的前景感到非常担忧,因为现在可以买到的巴西玫瑰木的品质大多已经相当糟糕,马达加斯加玫瑰木也开始禁伐。他鼓励吉他演奏家和爱好者尽可能选择印度玫瑰木、Cocobolo或者枫木,因为这些材料具有很好的品质,可以做出毫不逊色于巴西玫瑰木的吉他。 我到弗莱堡的当天早上,一位居住于德国巴伐利亚,已经定购了Stenzel吉他的琴友Thomas也到作坊拜访Stenzel并试琴。他看起来年纪不小了,是位职业的驯马师。但是在他自我介绍之前,我看他试琴,还以为他是位职业的吉他老师。论技巧,他并不突出,但是他的音乐性却相当好,特别在演绎巴赫的作品时,体现出相当的专业性。而据他介绍,他仅仅学了4年的古典吉他。我不禁问他在学习吉他之前是否学过其他乐器,他的回答证实了我的猜测,他早年曾经受过钢琴音乐教育,加上他是巴赫的同胞,难怪他的音乐如此到位。

在他订琴之前,Stenzel建议他尽可能多地比较各种吉他。老人家也真的到处游荡,看琴试琴,其中不乏一些最著名的品牌,最终他还是选择了Stenzel吉他。他今天前来拜访的目的是为了看Stenzel刚刚做好的改进型吉他。作坊里有三把做好的Stenzel吉他,一把是原先的设计,是美国客户订的,一把是给版主Andy的,一把是欧洲的一位吉他演奏家订的,这把琴的背侧板用的是Cocobolo。后两者是新的设计,Thomas显然他对这两把琴相当满意。Stenzel的新吉他比他原来的设计稍稍大一些,音梁也有所调整,在保持原有的“Stenzel之声”外,提升了一些音量和动态。我个人非常喜欢这样的新设计。 Stenzel吉他的音孔饰圈是我最喜欢的两种之一。他拿出一些饰圈,这是他不同时期的设计,今天的样式是他多年来不断修改的结果,这也是制作最复杂麻烦的饰圈之一。我在家里的入门处做了一个吉他饰圈样式的马赛克拼图,最早考虑的就是Stenzel样式,但是由于太过复杂而放弃了,转而使用另一款我同样非常喜欢的Romanillos音孔饰圈设计(用了6万多个小石头拼制而成)。

我在Stenzel作坊看到一把未完工的鲁特琴,这是他第一次尝试制作鲁特琴,之前对此并没有太多的经验。为了这把琴,他请教了一些鲁特制作家并参考了大量文献。可惜我不能逗留看着这把琴完工。此外还看到两把19世纪的老吉他,我对这些老琴总是非常感兴趣。在国内试弹这类吉他的机会几乎等于零,因此每次到国外,我最希望试弹的还是这些琴。 Stenzel非常热爱吉他制作,他说,电台曾经报道一位重症患者,医生告诉说他的生命只剩下半年,于是这名患者计划在这半年做一些最喜欢,最有意义的事情。Stenzel接着说,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他身上,他肯定要在这半年接着做吉他,因为对他来说吉他制作就是最有意义的事情。Thomas听了也感叹着说:“人们应该尽可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现在大部分人都在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为了谋生,或者为了其他目的,人不应该是这样的,我相信只要人人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那么这个世界就不会有冲突了。” 当天下午我们前往Nowak的作坊,它座落于城区,外部环境虽没有Stenzel那里那样漂亮,但也有个不错的花园。 Nowak是我去年认识的制作家,他的吉他在欧洲和日本很早就很有名了,但是令他名声鹊起的是2008年德国的吉他制作比赛,他获得了金奖。Nowak先生至今还保留着那把获奖的红松面板吉他。我在他的作坊试弹了它,不愧是一把品质极高的吉他,这样的吉他如果不获奖就会令人感到困惑了。虽说Nowak以红松吉他获奖,但是他个人更喜欢制作白松面板吉他。作坊内的工具拜访非常整齐,墙上布置了许多他前妻的画作,其中有一副以中国画风格的猴子图让我十分感兴趣。Nowak吉他上的商标也是他的前妻绘制的。

Nowak是一位和善而内向的德国人,也可以说是一位非常传统的人。他坚持以非常传统的方式制作吉他,Nowak工作台上有个吉他托架,可以折叠收藏,他在这里给吉他上法国漆。Nowak向我介绍了他的吉他制作理念和方式,并说明了法国漆的涂施方法。说到这里,Stenzel和他交流了不同的上漆方法。可以看得出来,他们的交流是毫无保留的。和Stenzel一样,吉他制作是Nowak的最爱,他为此倾注了所有的热情和时间。我心里想,他们的妻子都离开了他们,是否是因为他们太痴迷吉他制作而冷落了家庭呢?但是这种问题我只能在心里猜测,是不可能向他们求证的。

参观过作坊,我们一起到市中心吃了午饭,说是午饭,其实也可以当成晚饭了。晚上我下榻于NowaK的公寓,就在作坊边,走路不到五分钟。公寓的布置非常简单,除了必要的家具,就都是书,还有一把Nowak制作的第一把吉他。这把吉他是仿Torres的,材料和工艺不错,但是声音就相当普通了。Nowak自己也说这把琴除了尺寸和Torres的一把吉他一样之外,其他都和Torres无关,意思是说其他方面比起Torres吉他就差多了。

Stenzel计划次日代我到作坊后的森林远足,拜访Stenzel先生的姐姐,参观弗莱堡市区和音乐学院。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65 收起 理由
老顽童 + 50 你太有才了!
honggezi + 15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1-6-2011 16:11:48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天一早,Stenzel先生送小孩上学后就接我到他家,遗憾的是Nowak当天身体不适,不能和我们同往游览。Stenzel亲自为我准备了德式早餐,各种可口的面包、奶酪、香肠、水果,还有他亲手制作的黑莓酱。我虽不是西餐迷,但是享用这种特色早餐也是一种美妙的经历。不过,说实话,德国的面包确实是品质最好的,要不是还要到荷兰和西班牙,我倒是希望带一些面包回国。

前文介绍了Stenzel的作坊就在森林边缘,因此Stenzel提议我先到森林里走走。当日天气特别好,Stenzel说,就在我到的前一日还是阴雨天气,而我一到就晴空万里。说来也好玩,此后我到欧洲的任何一个城市都出现了这种奇妙的巧合,之前天气不佳,我到了就晴空万里。特别是回国的前一天,阿姆斯特丹下起了大雨,而我到的第二天又转晴了,几位朋友都说应该把我留在欧洲,这样他们就能够经常享受阳光了。看来,欧洲挺欢迎我。

Stenzel常到这片森林里散步、骑马。森林里松杉密布,在森林深处,树冠交织,阳光几乎无法照射到地面,因此森林内外温差还是挺大的。林中漫步,是许多艺术家的最佳休闲和思考方式,因为他们能从大自然那儿获得最佳的灵感,也能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平静和慰藉。维也纳郊外有著名的贝多芬小道,贝多芬几乎每天都在那里散步,思考问题。无独有偶,勃拉姆斯也特别热衷于在森林里散步,呼吸清晨的新鲜空气,聆听鸟鸣。

记得有个关于勃拉姆斯的轶事:英国钢琴家Florence May问勃拉姆斯:“大师,我怎样才能快速提高呢?”勃拉姆斯答曰:“你必须在森林里不停地漫步。”是的,大自然是最好的哲学家、艺术家,只要我们留心,总可以得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收获。Stenzel的制作也受益于大自然。他说,他制作吉他之前就想,如果要做吉他,就要让吉他像Black Bird(欧洲常见的一种鸟,羽毛乌黑,因此得名)那样歌唱。我们很容易就在森林找到了这种鸟,它的歌声恬静委婉,不张扬,让人感到非常亲切。从林地高处可以俯瞰Solden小镇,远处则是莱茵河,从莱茵河翻过一座山,就是法国了。法国的葡萄酒举世闻名,殊不知近在咫尺的Solden也是著名的葡萄酒产地。我在林地里也看到了大片的葡萄园,可惜我不好酒,更不懂酒。 有趣的是,在科技如此发达的德国,Solden的居民还保留着燃烧木材取暖的传统,政府允许他们每年砍伐一定数量的树木,但是同时种植苗木以免破环生态。小镇的居民中似乎不乏艺术家,我看到一些砍伐后留下的树桩被雕刻成老鹰、灰熊等动物的形象。可以感觉,这里的居民是在享受生活,而不是为了生活而生活。

Stenzel的姐姐也居住于这个小镇,我之所以要在这篇文章中提到她,是因为她的职业竟然是中医。她早年在美国师从一位中国中医师,回国后从事医疗和心理咨询工作。她对中国文化非常着迷,从她家里的布置的国画、佛像等就可以知道她的痴迷程度。我们在他姐姐家吃了点心,随后前往弗莱堡市区参观。

弗莱堡,德语的意思为“自由之堡”,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德国小城,始建于12世纪,位于黑森林南部的最西端,为德国、瑞士和法国的接壤之处。在天气多霾少晴的德国,弗莱堡被称为德国的“小太阳”,是阿波罗恩宠的地带,终年阳光充沛,气候温暖。弗莱堡或许是世界上最具有环保意识的城市,风能和太阳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居民的出行也尽可能不使用汽车,大街小巷到处都有自行车的身影。

弗莱堡也是德国的文化中心之一,具有500多年的弗莱堡大学孕育了1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马克斯•韦伯、胡塞尔、海德格尔、哈耶克等人文科学大家。弗莱堡还是欧洲的音乐中心之一,这里终年举办世界顶级的音乐节和音乐会,世界第一流的演奏大师大多曾在弗莱堡留下曼妙的音符。弗莱堡人有句话,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住在弗莱堡的人,另一种是想住在弗莱堡的人。从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弗莱堡人的自豪与自信。

由于我儿子的钢琴老师曾经在弗莱堡音乐学院学习,他和我儿子都希望我到音乐学院看看,因此到弗莱堡市区后我们的第一站就是弗莱堡音乐学院。学院的校园不大,基本上是以一座现代建筑为主体。我去的当天是假日,校园内学生不多,因此显得特别安静。我参观了学校的图书馆,以音乐学院的标准,他们的藏书算是不少了。Stenzel带我去拜访该校的吉他专业教授,可惜她那天不在。在她的办公室外,我看到了许多关于吉他活动的小海报,还有Stenzel讲座的预告。

到市中心的街道很窄,是不允许汽车通行的,我和Stenzel先到一家意大利餐厅吃了饭,然后步行到市中心参观一些古老的建筑和博物馆。和大部分欧洲城市一样,这座城市保留了大量的古老建筑。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人误将炸弹投放在弗莱堡,摧毁了许多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建筑,此后盟军的轰炸进一步毁坏了这些宝贵的建筑。欧洲人非常注重保持自己的传统,战后弗莱堡依据中世纪的样式重建,因此,现在到弗莱堡看到的并不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而是充满历史底蕴如童话般的小楼房。这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是弗莱堡大教堂,它在战火中幸存下来,是不折不扣的古董。它始建于1200年,主塔高度116米。我和Stenzel登上了这座高塔,才发现自己需要加强体育锻炼了,实在累得不行。但是就像Stenzel说的,再辛苦,登上这座高塔都是值得的,在此,可以欣赏整个弗莱堡城市的景观,在出了一身汗之后感受徐徐清风,那种惬意是无以言表的。教堂塔楼上令人瞩目的还有16座巨大的铜钟,这些钟铸于13世纪,都有自己的名字。可以想象,当这16座大钟齐鸣时,将是一种令人如何震撼的效果。


弗莱堡并不是喧哗的城市,无论居民还是游客,都受到城市氛围的感染,十分悠闲。街头四处可见露天的咖啡座,人们在这里品尝咖啡、小点,享受阳光。漫步在市中心的小街上,见到不少街头艺术家,一位吉他弹唱者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如果不是亲眼看到他在演奏歌唱,我可能会以为是哪家商店正在播放某位明星的唱片。我在街上买了几张明信片寄给国内的亲友,一张小猪的明信片煞是可爱。 弗莱堡并不像威尼斯或者阿姆斯特丹那般建于水道之上,但是城中大小水渠纵横交错,水流湍急。渠中的水并非城市污水,而是来自黑森林的泉水。这些水渠除了具有气候调节、防火救灾等功能外,更给这座小城增添了不少灵气和趣味。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到弗莱堡的单身小伙子,如果不小心掉进溪流里的话,他将很会和一个弗莱堡的好姑娘结婚。但是我想如果谁失足跌落如此湍急的溪流中,是否能够平安上岸还是个问题呢。


转眼一天过去了,我的收获不仅仅是游览了这座魅力四射的小城,更在于一路上和大师密切的交流。Stenzel要回家照看小孩,我走了一天也确实累了,加上第二天一早就要到法兰克福,晚上7点,我已经倒在床上酣然入睡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1-6-2011 16:19:1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1-6-2011 16:33:43 | 只看该作者


欧洲吉他、音乐之旅(三)--法兰克福乐器展

从弗莱堡回到法兰克福也是坐火车比较方便,因为法兰克福火车站就在展馆附近,走路过去大约10多分钟。一早Stenzel过来接我到火车站,一起到法兰克福。

法兰克福位于莱茵河中部支流美因河的下游,历史上曾经是德意志皇帝选举及加冕处,它也是德国著名诗人歌德的诞生地。二战时该城遭受严重破坏。但是它并没有被“修旧如旧”地重建,而是被建成现代化的大城市,和纽约、芝加哥等现代大都市并无太大差别。因此,从旅游观光的角度,相对于弗莱堡和其他欧洲城市,它显得比较无趣。现代法兰克福是德国最大航空港、铁路枢纽,也是欧洲重要的金融中心,德意志联邦银行、欧洲央行及其他大银行总部多设于此。也正是在这样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才有可能举办世界最大型的乐器展—法兰克福乐器展。


可能是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原因,今年展会上并没有出现人头攒动的景象。根据以往的经验,在大型的乐器展上很少展出一流的音乐会吉他,一流制作家往往不需要在乐器展上寻求新客户或者建立声望,而且在大型乐器展的嘈杂环境里试琴,对很多缺乏经验的人而言比较困难。


参展的古典吉他一般是工厂琴和一些兼做中低档吉他的中小型作坊,此外还有一些木材供应商、配件供应商等。我感兴趣的,还有大量参加展出的出版社,在这里往往可以买到很好的乐谱和教材。 原声吉他大多在三号馆。我们在展会上和Nowak会合,Stenzel和Nowak到乐展的目的和大部分制作家一样,都是为了购买木材和配件。这些供应商大多是他们平常所熟悉的,展会提供他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我对制作家们挑选材料非常感兴趣,事实上,他们挑选材料的标准和爱好者甚至和木材商都不完全一致,他们重视的是木材的声学特性而不仅仅是木纹是否漂亮。


Stenzel认识很多木材商,我跟着他拜访了几乎所有参展的木材供应商。一家来自瑞典的木材商“Tonewood”带来了大量的面板材料,都是产于海拔1300到2000米之间的欧洲Spruce。所有的板材上都标有从A到AAA乃至Master各种等级标记。毫无疑问,从外观上看,master等级的木材最为漂亮,木纹平直,间隙细密平均,基本看不到瑕疵,价格不算高,为93欧元,对于一把高级音乐会吉他的用料来说,这种价格不算贵。很多吉他爱好者可能会认为制作家们必然会买这个等级的材料,其实不尽然。我以往在制作家们那里也学会了一点挑选材料的判断标准,那就是材料的裁切方式、硬度、弹性、声响特点等。当天,Stenzel就在我身边,这是很好的机会。我说,我来鉴定一些材料,请他帮我把关。master等级的材料大部分都很好,但是我还是从中挑出几块觉得不是非常理想的,Stenzel看了之后同意了我的看法,然后告诉我,如果用这样的材料制作吉他,可能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我索性从一个A的等级中挑选是否有理想的材料,结果,我挑出了几块挺不错的材料,Stenzel对我的鉴定基本同意,但是有一块他觉得不理想。Stenzel自己也动手挑选了许多材料,他说,材料越来越稀缺,虽然他的库存不错,但是还是要为未来打算,看到合适的材料就要买进。他选择的材料大多为AAA的等级,AAA的价格为69欧元,他也买了一些master等级的材料。他挑完之后,我又仔细感受了这些材料的特点,这样的经历大大提高了我对材料的判断能力。但是Stenzel也提醒我,这样挑选材料并不总是准确的,有时候在加工的时候还是会发现某些材料不合适。其它几种等级的价格分别为:AA/AAA—40欧元;AA—21欧元;A—10欧元。


当Stenzel在挑选贝壳装饰材料的时候,我又跟随Nowak挑选木材,在那里还认识了一些欧洲的制作家。他们选择材料的出发点和标准基本相同。Nowak也是个材料迷,我在他的作坊看到了大量的材料库存。值得一提的是,一个偶然机会,去年他从英国购进了许多从旧家具中回收的巴西玫瑰木,这些木材都有上百年的历史,不乏品质非常优秀的材料。 众所周知,巴西玫瑰木的供应和品质已经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所幸还有品质非常优秀的印度玫瑰木填补了这个空缺。但是制作家们仍致力于寻找其它适合制作古典吉他的硬木。近来被证明可以和巴西玫瑰木媲美(无论美观还是声学性能)的木材有可可波罗(cocobolo)、马达加斯加玫瑰木、洪都拉斯玫瑰木等。在展会上,我还看到不少看起来很像巴西玫瑰木的木材,大多来自南美洲和非洲,有些木材的适用性还有待制作家们的检验。Stenzel还致力于提倡使用枫木,他认为使用枫木同样能做出一流的古典吉他,这个观点近年来似乎比较流行,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使用枫木的音乐会古典吉他。 展会上的西班牙古典吉他展商和上海乐器展上的差不多,也就是那么几家。Aparicio今年除了展出他们最为经典的AA90、AA100等型号外,还有几款他们为德国经销商特制的型号。有意思的是,可能是市场有仿冒的Aparicio产品,而且不时有人造谣Aparicio吉他是在中国制作的,他们在展会上还贴出了一张“本公司获得西班牙吉他大师级艺术家指南的认可,100%西班牙制作”的海报。一些西班牙展商表示在法兰克福可以接触到更多国际性的乐器商,而在上海面对的大部分是中国市场和中国客户。


意大利著名的弦钮制造商Alessi先生也带来了一些新产品。近些年,Alessi成为制作家们最为喜爱的弦钮之一。它的外观美丽高雅,机械性能良好,持久耐用,且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量身定做。如著名吉他大师Angel Romero的Alessi弦钮上就刻有自己的名字。此外,他们还可以根据制作家的要求制作不同重量的弦钮。Stenzel认为弦钮的重量会影响吉他的声音,他个人倾向在自己的吉他上安装轻一些的弦钮。我就弦钮的重量影响吉他的发音这一问题请教了Stenzel,我说,如果琴头的重量轻一些对吉他的发音有好处,那么为什么不干脆镂空琴头呢?Stenzel说,首先,他不太喜欢镂空琴头的设计,这和他的吉他显得不协调;第二,琴头并不是越轻越好,如果镂空琴头,那么琴头有可能太轻。Vowinkel对此也持相似的观点。吉他制作爱好者不妨对此做一些实验,看看不同重量的弦钮使吉他的声音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除了吉他,展会上还有各种各样的鲁特琴和巴洛克吉他。有些巴基斯坦和中东地区生产的鲁特琴价格并不高,但是品质也比较普通。展厅的湿度比较低,鲁特琴的背侧板由于较薄且多接缝,好几支琴都开裂了,实在可惜。在弓弦乐器馆,有一个专门销售古董乐器的展位。在这里,有许多著名的老琴,单是Hauser I的琴就有好几把,为Hauser不同时期的作品。其中一把是Hauser I于1918年制作的,不是他在遇见塞戈维亚大师之后制作的西班牙吉他。它没有突出的指板,只有17品,琴身和琴颈在11品处结合。琴桥没有弦枕,琴弦直接缚于琴桥木块上,木块的前端决定了有效弦长。它的音梁系统也颇为简单,因此,弹奏此琴,声音感觉更倾向鲁特或者某种巴洛克吉他。这把琴的品相倒是非常好,已经92岁高龄了,却没有什么明显的瑕疵。此外还有著名的Stauffer以及一些19世纪著名的维也纳制作家的吉他。一把由法国制作家Lucien Gelas制作的双面板吉他非常抢眼,这是不是世界上最早的双面板吉他我不得而知,但肯定是我见过的最早的双面板吉他。


我试弹了几把老琴,可惜这些琴的状态大都不佳,有些有明显修补的痕迹,而且可以判断维修者的水平和制作者相去甚远。如一把Stauffer吉他,由于经历了两百年的时间,不同人修缮此琴,品丝有宽有窄,而且表面锉痕明显。我们可以发现,现在许多制作家的“新颖”设计其实早就存在了,如抬升指板、可调节的琴颈、双面板(不是三明治面板),甚至12孔穿弦(在介绍John Ray作坊时将另外说明),都是古董级的设计。 乐器展上经常可以买到相当不错的乐谱和教材,此行也不例外。


有一个展台专门展出西班牙作曲家的生平传记以及乐谱,在这里我碰到了《阿兰胡埃斯吉他协奏曲》作者华金•罗德里格的女儿。我对她的印象来自纪念罗德里格90岁生日的DVD,当时她应该六十开外,而现在显得更为苍老。但是老人家非常和善健谈,她的英语水平在西班牙人中算是佼佼者。当她知道我非常喜爱他父亲的音乐时显得非常高兴,眼眸中泛出了童真的光芒,好像她仍是依偎在父亲身边的那个小女孩。她幽默地说自己是“阿兰胡埃斯的女儿”我已经有了《阿兰胡埃斯》的总谱,但为了让老人家签名,我还是买了一本总谱和一本吉他分谱,老人愉快地在两本书上签了名,并写下了给我的问候辞,签罢,仍然很兴奋,干脆把那支签名笔送给了我,还赠送了一叠她幼时和父亲的照片。


在这里,我还买到一本很好的塔雷加传记。其他出版商那也有大量吉他类教材和乐谱,我担心行李超重,一次不能买太多,只能要了许多目录,等回国再邮购了。现场的书籍实在太多,当天时间所剩不多,我打算第二天再仔细“扫荡”一遍,以免漏掉珍贵资料。 我还参观了钢琴馆、管乐馆。法国著名琴箱品牌BAM的展台竟然在管乐馆,BAM琴箱性价比挺高,而且非常美观,Vowinkel的25周年纪念版吉他将使用这款琴箱。 这是非常充实的一天,我和Stenzel基本上逛遍了所有展馆。他当天就要回弗莱堡,该是说再见的时候了,我们在展厅外依依惜别,互道珍重。就像他在我回国之后发给我的email里说的,虽然我们是第一次见面,但是却感觉彼此很近。他说庆幸自己当时聆听了“自己内心的声音”,接受我作为他的中华区代表。而我也非常庆幸结识了这么一位天才的制作大师。我相信缘分,有缘的人,无论在天涯海角,总是能够走在一起。 晚上我和台湾著名吉他厂商侑成的老板蔡国强先生以及他公司的几位员工一起,在一家中国火锅餐厅吃了一餐川味火锅,在国外,能吃到这么正宗的中国菜感到非常亲切与惬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1-6-2011 16:38:25 | 只看该作者
Hauser I于1918年制作的吉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1-6-2011 16:50:30 | 只看该作者


欧洲吉他、音乐之旅(四)


在欧洲的前两天,时差没有给我造成什么困扰,在Nowak家睡得很好。也许是这两天睡得太好了,也或许是因为在展会上太兴奋了,乐展第一天晚上,我在宾馆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我躺在床上,闭上眼睛,回顾白天所经历的每一个场景。那些古董琴的乐音,还有叩击面板材料发出的“咚咚”声,萦绕在我的脑海中,不知不觉,天亮了。


Vowinkel第二天才来到展会上,他来展会的主要目的其实就是开车接我到阿姆斯特丹,也在展会上见见他的朋友们。从阿姆斯特丹开车到法兰克福大约需要4-5个小时,为了能在展会开馆时就到达展馆,Vowinkel提前一天从阿姆斯特丹出发,在德国科隆音乐学院的Hubert Kappel教授(欧洲最著名的吉他教授之一,Dukic, Esther等名家的老师)那里逗留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一早从科隆到法兰克福。不过我还是先于他到展馆,在等Vowinkel的那段时间,我和弗莱堡管弦乐团的一位双簧管演奏家参观了管乐展区,这是我比较陌生的领域,有这么一位音乐家陪着,让我加深了对管乐的了解。


第六馆是儿童专区,我本以为儿童音乐区展出的是相关的教材和乐器,岂料到那一看,还以为误闯儿童乐园。地上错落着五颜六色的管道以及各种矗立着的风管、形态各异打击乐器……几百位小孩在那里开心地玩耍,体验着乐器最原始的发音原理。孩子们通过玩耍,可以了解为什么乐器有不同的音高,为什么空气经过特定的空间会发出声音等等。这种寓教于乐的方法让孩子们了解乐器,从而接近乐器、喜欢乐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1-6-2011 16:58:59 | 只看该作者
欧洲吉他、音乐之旅(五)   

第二天一早,Vowinkel先生在家里亲自下厨为我做了一顿丰盛的早餐。他一再表示很遗憾没有时间为我做晚餐,我则跟他开玩笑说,带点遗憾离开的话,我会更早回到阿姆斯特丹的。


Vowinkel先生的作坊离家很近,走路莫约10分钟。作坊是一座典型的荷兰小屋,它的屋顶形状就是Vowinkel先生1a琴头的设计灵感来源。荷兰的建筑的风格举世无双,许多古老建筑的正面都具有一面独特的“山墙”,山墙形态各异。在世界各地,恐怕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城市像在阿姆斯特丹市中心那样,具有种类如此繁多的山墙了。古代荷兰商人们的竞争已经超过了商业范畴,在艺术上也力图争个高低,因此他们在房屋的造型、装饰上自然就会狠下功夫,创造出这些别具一格、典雅古朴的墙体,成为荷兰建筑的典型。吉他制作家们如果要设计琴头,那么阿姆斯特丹的山墙将是取之不尽的灵感之源。山墙上的窗户、大门也值得游客不时驻步观赏,许多窗户点缀着盛开的花朵,门框环绕着藤本的玫瑰花,古老的建筑因这些花朵而年轻、温馨。


Vowinkel先生1a的音孔饰圈图形是由阿姆斯特丹城市标志组成的,标志上的三个“X”分别代表“勇敢”、“坚持”和“同情心”,这是Vowinkel先生奉为座右铭的信条,他通过他的吉他,将它们传递到世界各地的吉他爱好者手中。一条运河从作坊前静静流过,除了悠然漫步的路人和运河上盘旋的鸥鹭,这里显得特别静谧,一把一把手工精心制作的Vowinkel先生吉他便是在这种环境中诞生。步入作坊,一阵阵沁人心脾的木材香气扑面而来,从作坊内木料、工具的陈列就可以看出Vowinkel先生是一位非常有条理且有艺术修养的制作家,各种工具整齐地悬挂在工作台后的木墙上,排列除了方便使用外,还别具美感。Vowinkel先生热爱吉他制作事业,制作吉他更多是他的爱好而不仅仅是工作。他的作坊显然又是一个“Otto Rules”的世界,在这里,Otto Vowinkel先生大显身手,不仅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还为为数众多的吉他演奏家、爱好者带来美好的乐器。Vowinkel先生吉他是传统的,但不属于任何一种已知的声音类型,他的声音美学概念超凡脱俗,甜美而不媚俗,清晰而不冷漠,强劲而不粗暴,热情而不张扬。昨天在他家,我看到几十张用他的吉他录制的唱片。一位制作家能有这样的荣誉,太值得欣慰了。


他拿出一块已经粘上音梁的面板,以及一把正在制作中的半成品吉他,跟我说明他最近的设计。讲到他所热爱的制作,他的眉宇之间顿时充满喜悦和自信,就像一个小孩跟别人介绍他心爱的玩具似的。他从早期的设计和追求说起,直到近年来的概念。他曾经跟我说他的第一把吉他非常糟糕,那是他根据Slone的制作书,依葫芦画瓢制作的。他至今还保留这把吉他,一则作为纪念,一则作为鞭策。这把吉他说明了一个道理,仅靠图纸是无法做出一流乐器的。现在的Vowinkel先生吉他已经是很成熟的乐器,但是他并没有放弃每一个改进的机会。应该说,Vowinkel先生制作吉他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除了他个人的才智和修养外,他的太太以及许多好朋友都是一流的演奏家,能给他许多宝贵的意见。他也是一位非常开明的制作家,和许多制作同行还是至交,非常重视和同行的交流。


今天大家听到的“Vowinkel先生之声”并不是他闭门造车主观臆想出来的,而是糅合了许多演奏家想法和追求而逐渐形成的。虚怀若谷的制作家似乎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多,威廉斯在接受《音乐杂志》采访时曾说:“我常发现,我应制作者的请求试弹他们的新吉他,当我向他们说出自己对该吉他优缺点的看法时,他们便开始和你争论,试图说服你,他们的吉他比你说的要好。”显然,Vowinkel先生不属于威廉斯所说的这类制作家,否则他不会取得今天的成就。


Vowinkel先生还是个木材“发烧友”,之所以这么形容他,是因为我发现他购买材料已经上了瘾。在他的作坊里,单单巴西玫瑰木背侧板就有400多套,此外还有大量的印度玫瑰木、马达加斯加玫瑰木、可可波罗。许多面板材料看起来已经存放了许多年,都已经发黄了。Vowinkel先生说这些材料够他制作一辈子吉他了,但是每当他看到上等的木材,仍忍不住要买下。他自豪地地向我展示了上百套巴西玫瑰木板材,直到他累得有点搬不动为止。我很诧异他手头还有那么多品质第一流的正切巴西玫瑰木。我和Vowinkel先生认识十多年,我发自内心地喜欢他的吉他。他的吉他有许多我所喜欢的特制,用它表达音乐,总是觉得非常放松。但是遗憾的是我总是没能留住他的吉他,各地的琴友到我这里试琴,往往迫不及待地拿走它们。


今年,我请他为我制作一把25周年纪念版吉他,希望能将这把吉他一直留在身边。在他向我展示材料的同时,我也为自己挑选了两套我非常喜欢的正切巴西玫瑰木背侧板,一套用在周年纪念版上,一套用在标准型号上。Vowinkel先生在我挑选的材料上标上了我的英文名。当然,选择这样的材料,我也需要支付额外的费用,因为他买进这样的木材本来就贵了许多。至于面板,我就不需要自己挑选了,那都是他精心从木材上那里选购的,我完全信任制作家的选择。作坊内有一把已经做好的白松面板吉他和一把红松面板吉他,都是早有人预定的。有一把快完成的吉他是杭州的一位琴友预定的,这位琴友当时也指定了正切的巴西玫瑰木。


Vowinkel先生很高兴地告诉我,一位近年来冉冉升起的新秀Sanel Redzic(2005年维也纳国际吉他大赛及许多国际吉他大赛的冠军得主)又找他订了一把新琴。Sanel和许多国际比赛冠军得主一样,都是用Vowinkel先生1a吉他折桂的。我在作坊里看到了Vowinkel先生为Sanel的新琴预备的材料,在我看来这套材料并没有特别之处,于是我跟Vowinkel先生聊起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制作家总是将最好的吉他留给职业演奏家。对此,他做了客观的分析,认为某些制作家可能是这样,历史上也曾有几个故事可以证明。比如,当塔雷加拜访托列斯时,一开始托列斯并没有拿出他最好的吉他,只有当塔雷加证明了自己的实力时,他才拿出最好的吉他。另一个故事是塞戈维亚向曼纽尔•拉米列斯借琴时的经历,塞戈维亚也是靠实力拿到了拉米列斯作坊最好的吉他(实际上为桑托斯•赫尔南德兹制作)。这两位制作家都制作不同价格和不同品质的吉他,因此他们必然会将最好的琴留给最胜任的演奏家。而对于大多数只制作一种吉他的制作家而言,首先他们在材料控制和制作经验上都具有高度的把握性,如果他们知道如何把吉他做得最好,那么每一把吉他做出来都在那个层次上,不可能专门为演奏家制作更好的吉他。同时,他也不否认一些制作家的作品存在较大的品质差异,而这往往是由于过度追求产量造成的。购买这类制作家的吉他,就跟买彩票一样,需要靠运气。


临近中午,管仓如约来到Vowinkel先生作坊,他带来了08年购买的德国制作家Oldiges制作的Hauser型吉他,这是一把优秀的传统吉他。昨天晚上由于时间仓促,没仔细欣赏管仓的演奏,今天在Vowinkel先生作坊,他用自己的吉他和Vowinkel先生吉他演奏了大量的乐曲,体现了相当高的水平,不愧是Dukic的高足。下午我和Vowinkel先生、管仓逛了逛阿姆斯特丹市区,然后到唐人街吃了地道的中餐。阿姆斯特丹拥有被誉为世界三大音乐厅之一的Concertgebouw,它始建于1883年,1888年完工,以建筑华丽和音效绝佳著称。我以前到阿姆斯特丹错过了在此欣赏音乐会的机会,因此这次到欧洲之前,就拜托Vowinkel先生帮我预定音乐会门票,不论上演什么曲目都可以。我知道Vowinkel先生和这个音乐厅有很密切的联系,他致力于推广吉他音乐,每年都要在此为3位吉他演奏家举办音乐会。一位是像大卫•罗素这样具有最高国际声望的演奏家,一位是具有大师级实力,但是名气不是最大的演奏家,还有一位是吉他界的新秀,他也曾邀请我国著名吉他演奏家杨雪霏在这个音乐厅演出。但即使是提前预定,加上和音乐厅有那么好的关系,Vowinkel先生还是不无遗憾的告诉我,我在欧洲的那段时间,这个音乐厅的所有门票都订满了,这令我非常失望!直到我拉着行李箱走出家门时,接到Vowinkel先生的来电,他说:“我要给你一个惊喜,我拿到了两张位置最好的票,曲目是《马太受难曲》”《马太受难曲》?!这是我最喜欢的曲目之一啊,这确实是一个极大的意外和惊喜。我收藏了许多不同版本的《马太受难曲》唱片,但是我从没想到,这次到欧洲旅行,能在第一流的音乐厅欣赏第一流的乐团、合唱团现场演出这部作品!我到欧洲这段时间正值复活节期间,因此无论在教堂还是音乐厅,《马太受难曲》都是上演最为频繁的作品,看来我的运气真的不错!


《马太受难曲》是巴赫的五部《受难曲》之一,全曲共有78首分曲,现场演出大约需要4个小时。整部作品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有35首,描述了耶稣被犹大出卖和被捕的过程;第二部分有43首,描述了耶稣受审、被钉十字架、被埋葬到复活等场景。巴赫去世后,他的作品曾有70多年时间不受重视,甚至逐渐为世人所遗忘。1829年,时年仅仅20岁的门德尔松力排众议,亲自指挥了《马太受难曲》,自那以后,巴赫的音乐获得了新生,重新得到重视,这距离巴赫创作这部作品正好一百年时间。因此《马太受难曲》对于巴赫音乐爱好者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这部作品使用了3个合唱队(其中一个是男童合唱队)、两座管风琴和在当时编制相当大的管弦乐队。可能受当时风起云涌的启蒙运动的影响,巴赫的宗教音乐更理性地思索人与宗教、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他在作品中借鉴意大利歌剧的咏叹调和宣叙调,更多地使用器乐,用人声与器乐展开协奏曲式的竞奏,这使音乐大大地增加了戏剧性色彩。这部作品的内容是虽然是宗教性的,但是音乐上在既有虔诚、崇高的精神,也具有令人柔肠寸断的世俗情感。事实上,这部作品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表现的是人神共有的正义、崇高的品质以及怜悯、期望等情感。


作为制作家的Vowinkel先生是大家所熟知的,但是作为业余音乐家的Vowinkel先生似乎只有少数和他密切交往的朋友才知道。他具有渊博的音乐知识和深厚的音乐修养,并致力于古典音乐的推广,但是他在这方面总是非常谦逊低调。能和他一同欣赏音乐会是我的荣幸。这场音乐会果然座无虚席,但是出席音乐会的观众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者,年轻人寥寥无几,看来,古典音乐的衰落在欧洲也是不争的事实。值得称道的是,观众的文明程度确实很高。在国内,我听现场音乐会总是担心各种突如其来的状况发生,诸如喧闹声、手机声、照相机的闪光灯、观众恣意走动等,音乐会总是听得提心吊胆。而在国外听音乐会,绝大多数观众都会在两曲之间的短暂间歇才咳嗽、清嗓子,更不用说随意讲话或者走动了。这是我听过的最长的现场音乐会,但是也是过得最快的一场音乐会,4个小时一晃而过。无论是乐团、合唱团还是独唱音乐家的表现都是一流的,许多乐段的演绎都催人泪下,如第47曲的“Alto Aria”,无论是独奏小提琴还是独唱都感人至深;终曲“Double Chorus”更是全曲的升华,也是最美的合唱之一。此曲终了,指挥的指挥棒在空中凝固了,全场鸦雀无声,这是我一生中经历的最祥和的静谧,“schlummern da die Augen ein(Thine eyes close there in slumber)”一句在脑海中轻轻荡漾。一分多钟后,前排有人缓过神来,开始鼓掌,然后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是我此次欧洲之旅最有意义的一个夜晚—最好的音乐厅、最好的乐团、最喜欢的曲目,难道还有比这个更令人愉悦的经历吗?


Concertgebouw的音效果然世界一流,容纳2000多位观众的音乐厅还能准确表现声音细节。乐曲中有许多独奏片段,声音不但非常清晰,且非常温暖。值得一提的是,《马太受难曲》还用到了一种现在已经不常见的乐器—Viola da Gamba,这是一种有品的,类似大提琴的弓弦乐器,它在乐曲的第66分曲“Aira—Base”中还充当主要的独奏乐器。 Concertgebouw除了这个大厅还有个小音乐厅,有400多个座位,Vowinkel先生他们举办的吉他音乐会都在小厅举行。虽然大厅的音效世界一流,但要是一把吉他,声压显然不够。希望下次到阿姆斯特丹能够在小厅欣赏一场高水平的吉他音乐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1-6-2011 17:21:13 | 只看该作者
阿姆斯特丹的景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1-6-2011 17:33:17 | 只看该作者
作坊内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1-6-2011 17:40:14 | 只看该作者
欧洲吉他、音乐之旅(六)--毕加多作坊和CASA Luthier

26日晚的音乐会让我睡意全无,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那些音符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幻化出一幅幅奇异的画面。我干脆起身,用IPOD重新听了一遍《马太受难曲》。虽然我的IPOD里有许多优秀的版本,但是都不如现场演出那么震撼,那么深入人心,这也许就是现场音乐会的魅力吧。我突然想起,伟大的指挥大师切利毕达克一向以最极端的方式反对录音,他认为只能到音乐会上欣赏音乐,而每张唱片都只是“音乐会的尸体”。我崇敬这位大师,但也认为他的观点太偏激。然而,这天晚上,我似乎能赞同他的观点了。这场在酒店房间内的音乐会大约在凌晨5点谢幕,我在余韵的拥抱中安然入梦。


然而Vowinkel先生很早就预定了27日一早前往巴塞罗那的航班,尽管我还想多睡一会儿,他还是在早上8时如期到酒店接我到机场,这次是Esther开车。Vowinkel和Esther的恩爱是有名的,这不仅是听说而已,他每次到中国,每天晚上必定要给爱妻打个电话,像给入睡前的孩子讲故事那样,以一种充满童趣的口吻向她报告他当天的见闻,讲到开心处,常常笑得不可自已。他们在机场依依惜别,尽管Vowinkel只是打算进行5天的旅行。


我的西班牙之行的主要目的是拜访制作家和音乐家。巴塞罗那是我这次西班牙之行的第一站,因为从地理位置来说,它在西班牙北部,距离阿姆斯特丹最近。接下来我们将到瓦伦西亚、格拉纳达以及Malaga等城市。在这个不算太大的国家旅游,自驾是理想的选择。 对于足球爱好者,巴塞罗那是足球圣地;对于建筑师,这是高迪等建筑大师的博物馆;对于海员,这里是哥伦布扬帆起航的纪念地;对于商人,这是世界最大的商港之一……,对于我来说,巴塞罗那是世界最重要的吉他制作中心之一。


西班牙吉他制作大致可分为马德里学派和格拉纳达学派,然而巴塞罗那制作学派的重要性并不亚于上述两个学派。该学派在学术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可能是因为巴塞罗那学派深受马德里学派的影响而被许多人认为它是马德里学派的一个分支。他的主要代表人物大概是恩里克•加西亚还有弗列塔了。


从阿姆斯特丹到巴塞罗那只有一小时十五分钟的航程,相当于从厦门飞往上海。我们事先已经向租车公司“Sixt”办理了租车手续。航班在巴塞罗那机场降落后,我和Vowinkel先生即到机场内的租车公司办事点提车。虽然销售人员竭尽全力向我们推荐豪华的奔驰轿车,但是我们还是非常务实地选择了一辆全新的大众POLO两厢车,两个人的旅行,这么一辆小车显然足够了。


我们在西班牙首先拜访的,是巴塞罗那最著名的制作家之一的安东尼奥•毕加多。他是中国吉他爱好者们的老朋友了。作为西班牙目前还活跃着的老一辈制作家,毕加多老先生非常谦逊、低调,在国际吉他制作领域广受尊重。他和许多将毕生献给制作事业的制作家一样,对吉他制作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和热爱。他从事吉他制作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无论生活中出现任何困难和变故,他从未想过放弃吉他制作。他对吉他品质有着执着的追求,几十年的制作生涯中,他始终坚持小产量、高品质的理念。整个作坊,包括他本人只有6名制作家,以传统手工工艺精心制作每一把吉他。十年前,我将他作坊的吉他介绍到国内,由于品质非常稳定且逐步提高,我一直保持着和他非常愉快的合作关系。然而,虽然我到欧洲多次,但由于行程每次都很匆忙,所以和老人家从未谋面,这将是我们的第一次会面。


毕加多先生的家和作坊并不在巴塞罗那市区,而是座落于从巴塞罗那到欧洲小国安多拉之间的一座小镇—Berga,从机场开车过去大约需要一个多小时。Vowinkel先生驾车穿梭在崇山峻岭之间,一路上阳光明媚、风光怡人,谁能想到仅仅一周前,这里还经历了一场大风雪呢!这是Vowinkel先生最熟悉的路线了,他十几年前开始和毕加多先生合作,共同创造了迄今仍广受欢迎的Vowinkel 2a吉他。十几年来,他时常前往到毕加多作坊指导制作,把握品质。他对西班牙文化非常熟悉,边开车边向我介绍沿路的风景以及西班牙北部的文化。除了西班牙语,西班牙北部还使用加泰兰语作为官方语言。我们欣赏着美景,间或哼着曲调,大多竟然是不约而同地出自《马太受难曲》。


毕加多作坊在Berga小镇的外围的一座高山下,此处环境非常安静,湿度不高,正适合乐器制作。作坊外观简单朴实,只有一块不太显眼的招牌。本周一毕加多先生身体不适,刚刚动了手术,因此我们到达作坊的时候他还在家里调养,接待我们的是作坊里的两位骨干制作家--安赫尔和他的同僚。事实上,毕加多作坊的高端型号,包括Vowinkel 2a,以及吉他岛定制的Picado GI大都出自两位制作家之手。 在毕加多先生到来之前,两位制作家先带我参观作坊。它比我想象的还小得多。进门,是一个不大的门厅,停放着一辆有毕加多作坊标记的面包车,门厅上方的架子上存放着少许木材,墙面上布置着毕加多作坊的精美海报以及塔雷加肖像等,让这个简朴的门厅增添了几分艺术氛围。从门厅可以到二楼,也可以通往毕加多作坊的主要工作空间。我们先参观了制作家们工作的作坊。作坊的工作台只有寥寥几个,工具、模具和材料井然有序地摆放着。安赫尔向我们介绍了他们制作的工序以及品质控制等,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毕加多先生不仅是位优秀的吉他制作家,同时还是一位严谨的管理者。穿过这个工作间,便是作坊面积最大的一间库房,用于储存大量高级木料。这次在欧洲,我听到制作家们谈论最多的就是木料的短缺,以前缺少库存的制作家,现在不得不花费更多的金钱高价买进木料,而那些新购进的木料且不说质量是否比得上从前,就以风干周期来说,也不适合马上制作乐器。在毕加多的库房里,各种木材整齐地存放着,其中不乏自然风干几十年的老材料。以他们的产量,这些材料应该可以维持相当长时间的制作。


参观过一楼的作坊和仓库,我们继续参观二楼作坊。二楼的主要功能是给吉他油漆、抛光,其他房间存放着数量极少的成品和半成品。其中一间小房间存放着未完工的9把Vowinkel 2a吉他,其中有7把我特别定制的2a将要发到中国。这几把吉他,国内的爱好者翘首以盼了六个月,还未最后完工,这就是毕加多作坊的产量和制作进度。虽然它们还未装上琴弦,不能调试声音,但我和Vowinkel先生还是逐一仔细查看了制作的细节,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我们都很满意。


转眼到了午餐时间,毕加多先生身体不适,不能和我们一起用餐,我们计划先吃午饭,再回作坊与他见面。安赫尔推荐了一家非常有特色的餐厅,它几乎是建于悬崖之上,从餐厅向外眺望,视野非常开阔。山脚下有一片广阔的平原,具有西班牙特色的建筑星罗棋布,平原的尽头是横亘着的山脉,连接着蓝天。餐厅周围盛开着各种可爱的花朵,有我知名的,还有更多不知名的。西班牙人的饮食显然比德国、荷兰讲究一些,能让中国人觉得色香味俱全的欧洲食品并不多,但是当天中午的食物确实相当可口,特别是猪血香肠,和厦门同安的小吃猪血大肠异曲同工,十分美味。西班牙是传统的天主教国家,虽然世界各地的教徒大多避免吃动物的血,但是猪血作为菜肴在西班牙似乎十分普遍。午饭期间,我和作坊的两位制作家就乐器制作交换了一些意见,大多是国内用户的一些反馈,我提出了进一步改进这些乐器的要求,和他们商讨各种可能性。他们对我的建议十分重视,谦逊地听取我的意见,因此我们能够非常深入地交谈,本是很简单的工作餐,结果花了整整3个小时。


回到作坊时,毕加多先生也从家里过来了,老人家比我在照片上看到的还年轻。他十分热情,拥抱着我说:“你常说要过来看我,这么多年,你终于来了!”由于刚动过手术,他走路不是很方便,拄着拐杖,但是依然神采奕奕。他热情地带我参观作坊的每一个角落,向我接介绍制作的流程。他还找出一块专门为我的“GI”吉他制作的模板,上面写着我的名字。我非常高兴在这里看到这块模板,“GI”是我特别要求毕加多作坊为我制作的特别型号,这些年几经改进,已经是国内吉他爱好者有口皆碑的吉他,虽然它无法和大多数音乐会吉他相提并论,但是在这个价位上,我们都觉得无法苛求它做得更多。老人家拿着这块模板和我合影。我也请负责制作GI型号的制作家和几块已经加工得差不多的GI面板一起拍了照。我们的GI琴友们终于可以一睹这位制作家的尊容了。毕加多先生不仅详细介绍了制作的工序,还亲自动手抛光打磨一把2a吉他,详细解释他们手工上漆的程序。


作坊的二楼有一间试琴室,是用实木装饰置的房间。背景墙上有一副毕加多先生的照片,这是他儿子亲手用细小的马赛克拼制而成的。毕加多先生对我说:“我听Otto说你琴弹得很不错,请你试试这几把已经做好的吉他。”试琴,我当然非常乐意了,在这个试琴室里,我弹了他刚做好的音乐会吉他,以及南美客户定制的7弦吉他。 我们在闲聊时谈到吉他界的不当竞争:关于他“退休”的谣言,以及有人诽谤我在中国销售的毕加多吉他不是出自他的作坊云云。老人家拍拍我的肩膀,认真地说:“我和你交往不是一年两年了,我绝对不相信你会这么做。我制作吉他几十年了,只听说别人假冒我的吉他,但从来没听说我的哪个合作伙伴假冒我的吉他,他们完全没必要这么做。”毕加多先生准备明年正式退休,作坊交给安赫尔以及另外一位制作家经营,他本人作为顾问继续关心着作坊的发展。我也将继续将这个作坊制作的优秀吉他介绍到中国来。


由于当晚我们必须回到巴塞罗那市区,应著名的CASA Luthier琴行老板的邀请,欣赏一场小型吉他音乐会。虽然跟老人聊得很开心,但是我们还是不得不匆匆踏上回程。 在欧洲开车旅行,Vowinkel先生也要依靠他的GPS导航。这个导航仪不时以温和的女声引导驾驶员,Vowinkel先生戏称之为“我的女朋友”。这个“女朋友”地理知识丰富,从不知疲惫,不厌其烦地提醒着驾驶员。然而偏偏就在我们时间最紧迫的回程上,这位“女朋友”犯错了。我们计划先到宾馆放下行李并停车,然后打的到CASA Luthier听音乐会,时间算得正好,不容有分毫差错。但是“女朋友”却带着我们在巴塞罗那市区的小巷子里绕了半个多小时,始终无法到达目的地。Vowinkel先生见势不妙,赶紧叫了一辆的士带路,结果发现,我们总是在离宾馆100多米的地方往相反方向转弯。


等我们赶到CASA Luthier时,音乐会已经进行了一半了。 音乐会在CASA Luthier的小音乐厅内举行,当晚演奏的是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青年演奏家Jacob Cordover。上半场的曲目有魏斯的《恰空》、科斯特的《大波罗乃兹舞曲》以及朱利亚尼的《大序曲》,他用一把19世纪的吉他演奏,可惜我们错过了。下半场他用Smallman吉他演奏格拉纳多斯的《西班牙舞曲第五号》、皮亚左拉的《Adios Nonino》、巴利奥斯的《华尔兹第4号》以及现代作曲家菲利普•胡戈顿的组曲。Jacob的演奏并非世界一流,但也不乏出彩之处,特别是他演奏的《Adios Nonino》,是我最喜爱的皮亚左拉作品之一,他的诠释也可圈可点。 演奏会之后,CASA Luthier邀请来的吉他界名流都留下来,在琴行内举行了一个小酒会。琴行的老板Ardnaldur Arldsom和夫人Alicia都是西班牙著名的吉他演奏家和教育家,除了经营CASA Luthier,他们还有一所音乐学校。另一位老板Juan在吉他界德高望重,具有很好的人缘。Vowinkel先生告诉我说,如果想了解西班牙吉他界的事情,就问Juan好了,他无所不知。我对喝酒并不感兴趣,我的兴趣在于他们琴行里的多得难以置信的名琴。除了一些普及的西班牙工厂琴之外,他们还有一百把多把音乐会吉他。令我更感兴趣的还有橱窗里陈列的那二十多把历史名琴,有早期的Fleta,它和后来的Fleta非常不同,还有几把罕见的不同时期的Simplicio,Gacia等,都是稀世名琴。除了名琴,CASA Luthier还有很全的乐谱、吉他书籍、CD、DVD。我在这里买了一本巴赫鲁特琴改编曲,是著名吉他演奏家Tilman Hopestock的版本,这是许多演奏家、教育家力荐的版本。这个版本的优点在于它十分忠实于原作。但是这种版本可能不是很适合初级吉他爱好者,通篇没有标注指法,演奏者必须根据自己对音乐的了解编排指法。薄薄的一本书,价格60多欧元,等于600多人民币,价格实在不菲。但是书籍几乎可以终生使用,从这个角度来看,它并不贵。


由于我缺席上半场音乐会,没有听到Jacob的19世纪吉他的声音,我在酒会上也欣赏了这把100多岁的,由不知名制作家制作的,但是音色仍非常甜美的吉他。 酒会之后, Ardnaldur Arldsom夫妇以及Juan夫妇邀请我和Vowinkel先生,演奏家Jacob以及他的女友一起用餐。虽是吃晚餐,但是以中国人的习惯,这个时间已经可以吃宵夜了。巴塞罗那的饮食行业非常发达,即使到了晚上10点多,稍有名气的酒店都爆满。我们在大街上走了半个小时,就是找不到一家有空位的好餐厅。等待许久,我们才在一家阿根廷风格的餐厅坐下来。阿根廷人是典型的“食肉动物”,餐厅里可吃的除了各种肉之外,还是肉。 这是令人非常愉悦、轻松的晚餐。Ardnaldur和Alicia是气功迷,也学太极拳。他们把我这个中国人当成专家了,在西方人眼里,中国人可能都是懂功夫的,因此都很乐意和我们聊这方面的话题,我也只好以仅有的一点武术知识和他们交流,这让他们非常满意。当然我们谈得更多的是吉他教育,Alicia在这个领域非常有经验。显然,她从我这里获得的武术知识跟我从她那里学到的教育经验比起来,我是占了大便宜。Jacob和Smallman、Kneipp都有不错的关系,他也为Kneipp退出吉他制作感到惋惜,他认为Kneipp的吉他比起Smallman并不逊色,但是由于为人太低调,所以没有获得更高的地位。Vowinkel先生从琴行里带来一本英国的《古典吉他》杂志,这期有他已故的挚友,吉他制作大师Alejandro的介绍,也有瑞典著名吉他制作大师福瑞汉姆的访谈,在访谈文章中有几张福瑞汉姆的照片。照片中的福瑞汉姆白发苍苍,胡须花白,显得比较苍老,我觉得他的年纪应该有60了,但是在座的所有西方人都认为他只有40多岁,不超过50岁,特别是Vowinkel先生非常坚持,他提议我们打赌,赌注是两瓶啤酒,我欣然应允。结果我回到宾馆一查,福瑞汉姆今年51岁,两瓶啤酒到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2-6-2011 01:48:55 | 只看该作者
文字太多,有空慢慢看一下。一定会从中学到很多,尽管我更喜欢民谣吉他。欧洲也是盛产顶级手工民谣吉他的地方,像爱尔兰产的LOWDEN和德国产的LAKEWOOD,都是手工民谣中的极品,听过Pierre Bensusan用lowden弹的wu wei就能够领略到这款吉他的魅力,悠扬的中音就像苏格兰风笛一样。BTW,其中一张照片里的街头吉他老哥挺有意思,一把吉他+一只狗+一瓶啤酒就够成他生活的全部。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Turandot + 5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2-6-2011 19:33:1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1 tumingang 的帖子

我喜欢民谣吉他,但我更喜欢古典吉他,我知道澳大利亚有吉他制作家斯摩曼,他是现代吉他制作的先驱,他的吉他与传统的吉他相比,Smallman吉他的设计非常独特,拥有所有吉他种最大的音量比传统吉他的声音更具有广度和深度,低音丰满结实,高音明亮通透,富有生机。

我上高中的时候听说Smallman价格昂贵,年产量只有四到五把,2年前又听说他已不做琴,现在想要拥有他的琴实属不易。

我想两年后去欧洲订做一把手工琴。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5 收起 理由
91联队帅克 + 25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2-6-2011 19:52:0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2 Turandot 的帖子

上传吉他表演视频啊,网上有木有?蓝色生死恋,13,11,9。。。我不记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2-6-2011 20:13:0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3 mason00 的帖子

YUTOBE的你看不到呀。。

我放个smallman 古典吉他内部的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M2Mzc4NjI4_rss.html

另外我小时候的二重奏用的古典吉他就是吉他岛主赞助的Vowinkel先生制作的Vowinkel1A。(6楼有写到Vowinkel先生),当年我年纪小,所以演奏的不好,糟蹋了1A的音色

http://www.freeoz.org/space/?uid ... ewspace-itemid-3906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30 收起 理由
tiger-1 + 5 有志不在年高!
tumingang + 5 已经弹得很好了,对于那么小的年纪
mason00 + 20 youtube我能看的,公司vpn是香港/美国出口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2-6-2011 20:55:3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4 Turandot 的帖子

渊源很深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4-6-2011 22:53:2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4-6-2011 22:55:4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4-6-2011 23:12:13 | 只看该作者
德国和意大利我下月会去,法兰克福会住几天,希望去下那博物馆看看。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70 收起 理由
Turandot + 50 羡慕啊!
mason00 + 20 开心啊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4-6-2011 23:24:2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6-6-2011 00:02:23 | 只看该作者
最近我在拜读方老师写的新书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Turandot + 50 你太有才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6-6-2011 18:20:4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6 tiger-1 的帖子

我的吉他老师是禁止我在论坛上放演奏视频的,他是个很严谨的老师,他怕影响不好。

不过这是小时候的不要紧,他有很严肃的不允许我把我参加音乐会和比赛的视频放到网上,必须通过他的同意,不然他搜到了要狠狠训我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6-6-2011 18:22:3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0 rcspeed 的帖子

我也要看,等我下次回国要他送我一本,嘿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6-6-2011 18:29:54 | 只看该作者
现在的吉他老师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6-6-2011 19:15:5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3 mason00 的帖子

是我镇江的启蒙老师,因为我弹的每一首曲子都是他的心血,即使上海老师给我上课,他也旁听做笔记然后再仔细分析给我听,他曾经两年只指导我一首曲子,细致到每个音的讲解。

[ 本帖最后由 Turandot 于 26-6-2011 18:17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6-6-2011 22:39:1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Turandot 于 26-6-2011 17:20 发表
我的吉他老师是禁止我在论坛上放演奏视频的,他是个很严谨的老师,他怕影响不好。

不过这是小时候的不要紧,他有很严肃的不允许我把我参加音乐会和比赛的视频放到网上,必须通过他的同意,不然他搜到了要狠狠训我 ...

看得出来,真是严师出高徒啊!不愧是貌美志坚的“图兰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7-6-2011 14:26:01 | 只看该作者
指导老师专业得一塌糊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FreeOZ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FreeOZ论坛

GMT+11, 10-10-2025 17:58 , Processed in 0.041434 second(s), 45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