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FreeOZ用户注册
查看: 1975|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昆州爆发登革热,请各位家长小心照顾好自己的宝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5-2-2009 11:16: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FreeOZ用户注册

x
澳洲爆发急性传染病 蔓延迅猛 目前226人感染
澳洲旅游胜地昆士兰北部爆发2004年以来最严重的登革热疫潮,其中游客热点开恩兹有226人受到感染,患者包括多名婴孩及儿童。当地卫生部门形容,从未想过疫症会蔓延得这么快速。

肆虐昆士兰北部的登革热,平均每天接到29宗新症,医生指患者感染后发病较正常快速,而且病况较为严重,现在多间医院应接不暇,院内血库亦不足,因为很多在疫区收集到的捐血都不能使用。

当中以畅游大堡礁必经之地的开恩兹情况较为严重,迄今已有226人染病,很多都是婴孩及小童。另外,汤斯维尔亦有31宗登革热感染个案。

所以各位家长应小心照顾好家中的小孩,清理家里的卫生死角,不要让花盆之类的东西残留积水,滋生蚊子。到户外或者花草树木、河边等蚊子多的地方注意穿适当的衣服例如长袖的,喷好防蚊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5-2-2009 11:21:13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登革热病毒引起、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

    本病于1779年在埃及开罗、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及美国费城发现,并据症状命名为关节热和骨折热。1869年由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学会命名为登革热。20世纪,登革热在世界各地发生过多次大流行,病例数百万计。在东南亚一直呈地方性流行。我国于1978年在广东流行,并分离出第Ⅳ型登革热病毒。此后,于1979、1980、1985年小流行中分离出Ⅰ、Ⅱ、Ⅲ型病毒。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未发现健康带病毒者。患者在发病前6~8小时至病程第6天,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伊蚊受染。流行期间,轻型患者数量为典型患者的10倍,隐性感染者为人群的1/3,可能是重要传染源,丛林山区的猴子和城市中某些家畜虽然有感染登革病毒的血清学证据,但作为传染源,尚未能确定。
   
     传播媒介:伊蚊,已知12种伊蚊可传播本病,但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伊蚊。广东、广西多为白纹伊蚊传播,而雷州半岛、广西沿海、海南省和东南亚地区以埃及伊蚊为主。伊蚊只要与有传染性的液体接触一次,即可获得感染,病毒在蚊体内复制8--14天后即具有传染性,传染期长者可达174日。具有传染性的伊蚊叮咬人体时,即将病毒传播给人。因在捕获伊蚊的卵巢中检出登革病毒颗粒,推测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储存宿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易感人群:在新疫区普遍易感。1980年在广东流行中,最小年龄3个月,最大86岁,但以青壮年发病率最高。在地方性流行区,20岁以上的居民,100%在血清中能检出抗登革病毒的中和抗体,因而发病者多为儿童。

[ 本帖最后由 冰翡翠 于 5-2-2009 11:23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5-2-2009 11:25:2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提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5-2-2009 11:27:27 | 只看该作者

相关症状

一、典型登革热
   (一)典型登革热
     1. 所有患者均发热。起病急,先寒战,随之体温迅速升高,24小时内可达40℃。一般持续5~7d,然后骤降至正常,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d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称为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
    2.全身毒血症状 发热时伴全身症状,如头痛、腰痛,尤其骨、关节疼痛剧烈,似骨折样或碎骨样,严重者影响活动,但外观无红肿。消化道症状可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脉搏早期加快,后期变缓。严重者疲乏无力呈衰竭状态。
    3.皮疹 于病程3~6日出现,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皮疹,红色斑疹,重者变为出血性皮疹。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躯干和头面部,多有痒感,皮疹持续5--7日。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4.出血 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如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等。
    5.其他 多有浅表淋巴结肿大。约1/4病例有肝脏肿大及ALT升高,个别病例可出现黄疸,束臂试验阳性。
    (二)轻型登革热 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短期发热,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无疹,常有表浅淋巴结肿大。因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或漏疹。
    (三)重型登革热 早期具有典型登革热的所有表现,但于3~5病日突然加重,剧烈头痛、呕吐、谵妄、昏迷、抽搐、大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瞳孔散大等脑膜脑炎表现。有些病例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
    二、登革出血热:分为两型即较轻的登革出血热和较重的登革休克综合征 。
   (一)登革出血热 开始表现为典型登革热。发热、肌痛、腰痛、但骨、关节痛不显著,而出血倾向严重,如鼻衄、呕血、咯血、尿血、便血等。常有两个以上器官大量出血,出血量大于100ml。血浓缩,红细胞压积增加20%以上,血小板计数<100×109/L。有的病例出血量虽小,但出血部位位于脑、心脏、肾上腺等重要脏器而危及生命。
   (二)登革休克综合征 具有典型登革热的表现;在病程中或退热后,病情突然加重,有明显出血倾向伴周围循环衰竭。表现皮肤湿冷,脉快而弱,脉压差进行性缩小,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烦燥、昏睡、昏迷等。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险,可于4~6小时内死亡。   
   


检查
    血常规检查 病后白细胞即减少,第4~5d降至低点(2×109/L),退热后1周恢复正常,分类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高。可见中毒颗粒及核左移。1/4~3/4病例血小板减少,最低可达13,部分病例尿及脑脊液可轻度异常。
    血清学检查 常用者有补体结合试验、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和中和试验。单份血清补体结合试验效价超过1:32,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效价超过1:1280者有诊断意义。双份血清恢复期抗体效价比急性期高4倍以上者可以确诊。中和试验特异性高,但操作困难,中和指数超过50者为阳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5-2-2009 11:30:31 | 只看该作者

相关治疗

一、一般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在有防蚊设备的病室中隔离到完全退热为止,不易过早下地活动,防止病情加重。保持皮肤和口腔清洁。
    二、对症治疗
    (一)高热应以物理降温为主。对出血症状明显的患者,应避免酒精擦浴。解热镇痛剂对本病退热不理想,且可诱发G-6PD缺乏的患者发生溶血,应谨慎使用。对中毒症状严重的患者,可短期使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口服强的松5mg3/次日
    (二)维持水电平衡 对于大汗或腹泻者应鼓励患者口服补液,对频繁呕吐、不能进食或有脱水、血容量不足的患者,应及时静脉输液,但应高度警惕输液反应致使病情加重,及导致脑膜脑炎型病例发生。
     (三)有出血倾向者可选用安络血、止血敏、维生素C及K等止血药物。对大出血病例,应输入新鲜全血或血小板,大剂量维生素K1静脉滴注,口服云南白药等,严重上消化道出血者可口服甲氰咪呱。

    (四)休克病例应快速输液以扩充血容量,并加用血浆和代血浆,合并DIC的患者,不宜输全血,避免血液浓缩。
    (五)脑型病例应及时选用20%甘露醇250~500ml,快速静脉注入,同时静脉滴注地塞米松,以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发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5-2-2009 11:36:05 | 只看该作者
花斑蚊雌性吸血,而且吸血高峰在日落前两小时,及早上八、九时。室外及室内皆可叮咬人。

当人被带病毒蚊子叮咬后,病毒会从蚊子之唾液进入人体血液而感染。如果病者在刚发烧前至退烧期内(大约六至七日)被蚊叮,病毒就有可能传给蚊子继而传播开去。此病并不会经由人与人之间传播,与患者接触是不会被传染的。


听说昆州北部有洪水,既要提防因为洪水跑出来害人的鳄鱼和毒蛇,又要防蚊虫叮咬的登革热,哎

最后祝大家都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 本帖最后由 冰翡翠 于 5-2-2009 11:38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5-2-2009 11:52:40 | 只看该作者
在我们这边叫做“骨痛溢血热症”,是热带地区的比较常见流行传染性病症,严重可导致死亡。主要应对措施就是要做好自家卫生防卫,尤其是花盆,花瓶里的水要勤于疏通,更换;卫生间,马桶以及一切盛水容器,积水地域要尽量保持干爽,总而言之就是严防骨痛热症(登戈热症)的元凶--疫蚊(黑斑蚊)的兹生繁衍。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0 收起 理由
冰翡翠 + 20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5-2-2009 13:43:23 | 只看该作者
好吓人呀,怕怕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收起 理由
冰翡翠 + 10 安慰安慰,呵呵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5-2-2009 13:47:0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退休养老的人 于 5-2-2009 13:43 发表
好吓人呀,怕怕



疾病都是可怕的,但做好预防措施就能大大减少染病的机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5-2-2009 13:55:2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5-2-2009 14:17:0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提醒I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FreeOZ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FreeOZ论坛

GMT+11, 4-11-2025 02:59 , Processed in 0.020687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