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版块
≡ 澳洲生活区 ≡
生活百科
安家乐居
家有儿女
美食天地
开心购物
车行天下
工作学习
投资创业
税务理财
英语交流
签证登陆
签证申请
登陆前后
澳洲同城
悉尼
墨尔本
珀斯
布里斯班
堪培拉
阿德莱德
兴趣爱好
旅游户外
音乐影视
我爱摄影
数码天地
其他爱好
墨友书屋
≡ 信息交流区 ≡
情感天空
心情感悟
男人靠边站
征婚交友
邻居同人
小编精选
≡ 站务区 ≡
家园建设
广告服务
招聘求职
商业服务
私人广告
最近浏览
我的收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作者:阿强
同性恋者隐瞒自己的性倾向与异性结婚,这样的婚姻关系在现有法律中并未涉及。1月10日,北京一中院根据近年来审理的此类案件发布调研报告,建议将此类婚姻在今后的立法中归于可撤销婚姻。法官指出,将该类婚姻纳入到可撤销婚姻范畴,对异性恋配偶和同性恋者都较为有益。(新京报)
对于法官这个建议,笔者认为不妥,且基本没有可行性。
“同妻”群体在中国数量众多,甚至被一些学者称为“中国特色”。正所谓“要治病,先找病因”,要立法,我们首先需要厘清,为什么中国会有这么多“同妻”?
因为工作的原因,笔者这几年与数百位“同妻”和已婚的同性恋者打过交道。“同妻”在中国大量存在,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些同性恋者无法面对社会偏见和歧视,用异性婚姻来隐藏自己的性倾向,以免于受到歧视;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而与异性结婚是获取孩子的便捷途径;还有就是,整个社会保障不足,社会养老体制尚未建立,担心老无所养,一些同性恋者走进异性婚姻,获得安全感。除了以上提到的原因,婚前根本不明白自己的性倾向,“稀里糊涂就结婚了”的也大有人在。
该立法建议不具操作性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性倾向和性吸引,作为人的一种内在感觉,并非人人都清楚,尤其在缺少性教育的环境下,很多人在婚前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的是同性,有些后知后觉者,甚至人到中年才弄明白自己喜欢什么。如果当事人结婚前认为自己喜欢的就是异性,直到婚后几年才发现自己喜欢的是同性,结婚时,不仅双方自愿,且根本不存在有意的隐瞒。另外,人群中还有相当比例的双性恋者,他们的一生中,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喜欢上同性,什么时候会喜欢上异性,如果他/她一生中反复几次喜欢上了不同性别的人,法律如何处理?
其次,婚姻作为当事双方的一种法律承诺,事关人生的幸福,对当事人来说应当是一件慎重的事情,每一个人都应当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据了解,一些“同妻”“不小心”嫁给同性恋者,跟婚前双方缺少必要的了解也有关系。如果此类婚姻归为可“撤销”,同理,要是结婚的对象是性功能障碍,或者结婚的对象是个性冷淡(男女皆有),这类情况,法律是否还要再做修改?
另外,假设该立法获通过,如有女性想离婚或悔婚,谎称老公是个同性恋者,法院如何证明对方是真同性恋还是“被同性恋”。性倾向是一个人的内在感受,又没有写在脸上,更没有特定的标准可供判断,实施起来将非常困难。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法官的建议完全是“误诊”,根本没有找到真正的病因,就急着乱开药,结果,可能事与愿违,不但不能保护女性,还可能会让更多女性成为“同妻”。一些同性恋者结婚,要的就是那场仪式带来的面子感,如果能撤婚,说不定结婚的数量会大增。这样的立法,不仅对“同妻”和同性恋者都无益,还可能会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最后,病没治好,副作用,反而会带来一身痛。
笔者认为,歧视是因,“同妻”是果。“同妻”问题的最终解决,的确需要立法,但这个立法应当是为同性婚姻立法,让同性恋者有权利跟自己相爱的人一起生活。比立法更重要更紧迫的是,要加强对公众的教育,让民众了解什么是同性恋,减少公众对同性恋群体的偏见和歧视。偏见和歧视少了,同性恋者自然不愿意走进异性婚姻,“同妻”的数量也会大大减少。不仅要消除对同性恋者的歧视,还要消除对离婚人士的偏见。
而减少偏见和歧视首先从法官开始,笔者留意到,在北京中院的调研报告中,法官称异性恋为“正常的性倾向”,仿佛同性恋倾向是不正常的,传播歧视而不自知。
(作者系同性恋亲友会执行主任,联系信箱:aqiang504@gmail.com)
前德国国脚希策尔斯贝格,创德国首例
淡蓝网整理:对于球员而言,出柜绝非易事,特别是像希策尔斯佩格这样,在英德两国顶级联赛都有显赫经历的国脚。然而,作为历史上首位宣布出柜的德国足球运动员和前英超球员,他获得了如潮的支持。
在希策尔斯佩格宣布出柜的第一时间,德国政府发言人赛博特就代表首相默克尔向其表达了坚定的支持。赛博特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无需因承认自己的性向而担惊受怕的国度,我相信在这方面,我们的国家和社会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对于足球运动员而言,唯一的评判标准就是他们在球场内外表现,希策尔斯佩格也不例外。”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2年9月,默克尔在柏林出席一个体育论坛时,她就对足坛同性恋一事发表了看法,他说:“我认为,任何一个 敢于鼓起勇气的坚毅之人都应当明白,在(德国)这片土地上,他们无需畏惧。在政治上,我们一直秉承着兼容并蓄的悠久传统。如今仍有人会因为自己所处的状况 而心忧愁绪,这表明我们需要向外界发出一个清晰的信号,那就是你完全不需心存畏惧!”
除德国首相默克尔外,英国首相卡梅伦也通过个人官方推特表达了对希策尔斯佩格的钦佩。从德甲转投英超后,希策尔斯佩格曾效力于英超维拉和西汉姆联,而卡梅伦正是维拉在政界最为知名的死忠。卡梅伦说:“作为一个维拉球迷,我一直都对希策尔斯佩格在球场上的贡献深表钦佩,如今我对他的钦佩又多了一分!他作出了一个勇敢而重要的决定。”
和卡梅伦一样,希策尔斯佩格的母队拜仁慕尼黑也赞扬了其宣布出柜的“勇敢决定”,德国足球联盟(DFL)的主席莱因哈特-劳鲍尔则颇为激动地表示:“托马斯-希策尔斯佩格是国际足坛第一位敢于宣布自己性向的知名球星,即便他已经退役,这一行为仍是极富勇气和魄力的。他将成为我们向反同性恋势力作战的先锋军!”
不过,也有声音认为希策尔斯佩格的出柜并不能改变国际体坛对同性恋球员的歧视现状。NBA第一位公开出柜的前球员约翰-阿米奇说: “出柜当然是一件好事,大部分人的反应都很积极,但还是有不少人对此施以辱骂和不解。宣布出柜本不是一件大事,但在如今的足坛环境下,这种决定仍然不易作出。除非足球界高层人士能够真正推出切实举措,否则现状不会得到任何改变。”
可以作为佐证的是,曾在切尔西效力的巴西中卫阿莱士在接受采访时就暗示反同性恋倾向。法国的Canal+电视台日前邀请了巴黎圣日耳曼队的阿莱士等人拍摄了一部名为《耶稣足球俱乐部》的宣传片。阿莱士在接受采访时语出惊人,他表示:“上帝创造了亚当与夏娃,而不是亚当与伊夫(Yves,男子名)。”PSG的另外一名巴西后卫塞亚拉(Marcos Ceara)则表示:“我反对离婚与流产。我也不赞成同性恋。”
托马斯·希策尔斯佩格 (资料图)
网易体育1月8日报道:“我是同性恋者”,前德国国脚希策尔斯佩格(Thomas Hitzlsperger)日前在接受采访时亲口承认。这位昔日效力于维拉、斯图加特、西汉姆的中场大将引发足坛关注。希策尔斯佩格成为首位曾在英超效力并且出柜的球员,也是德国第一位宣布出柜的(前)顶级运动员。
本周三,已经退役的希策尔斯佩格接受德国《时代在线》专访。这名前德国国脚谈到自己性取向问题,“意识到自己是同性恋者,这是一段很漫长,也很艰难的过程。只是在过去的几年,我开始意识到,我更喜欢和男人一起生活。”
“在英格兰、意大利和德国,同性恋并不是什么讳莫如深的话题,也不是多大的问题,至少在更衣室是如此。我从不因为同性恋者身份而感到羞愧。不过,和20多个小伙子围坐在一起,听着他们讨论有关同性恋的话题,这并不是一件让我感到轻松的事情。只要是开玩笑性质,而非带有侮辱性,你会让他们继续谈论下去。”
“同性恋,这在足球圈中是一个很少有的话题,在更衣室也不是非常严肃的话题。不过作为球员的战斗精神、激情、求胜欲望与一般球员一样。那种‘同性恋都很娘’的陈腐思想,是不对的。我宣布出柜,是因为我想带动关于职业运动员的同性恋讨论。”希策尔斯佩格继续说道。
希策尔斯佩格出生于1982年4月5日,今年31岁,出自拜仁青训营,职业生涯效力过维拉、斯图加特、拉齐奥、西汉姆、沃尔夫斯堡、埃弗顿等知名俱乐部,代表德国国家队参加了2006年世界杯和2008年欧洲杯,共为国家队出场52次打进8球。2013年9月,希策尔斯佩格宣布退役。
在宣布出柜之后,希策尔斯佩格勇敢的行为赢得广泛赞誉。前国家队队友波多尔斯基在推特上写道:“这是勇敢、正确的决定,希策尔斯佩格令人敬佩。”英格兰足坛名宿莱因克尔表示:“希策尔斯佩格勇敢出柜,他是英超第一个。”《每日电讯报》头牌记者亨利·温特说道:“对希策尔斯佩格表达由衷的敬佩,其他的同性恋球员如果宣布出柜,媒体和公众也会表达出成熟的态度。”
欢语 发表于 9-1-2014 22:37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我开玩笑的,大家幽默感到哪里去啦?!
悉尼宝宝龙 发表于 8-1-2014 21:16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额……不一定腿白就是美女了吧,这 没啥联系吧?
chubbycat 发表于 8-1-2014 07:56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dcxg 生为Mao包儿,死为党馅儿
jacychang 发表于 6-1-2014 17:08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写的真好。不加分也要支持一下伉俪情深。
mason00 发表于 28-12-2013 08:35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我的理解多数亚裔是shave小腿的,可能多数亚裔女性不需要这个?应该做个投票
悉尼宝宝龙 发表于 5-1-2014 17:02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来!上叶子!
A不爱吃鸡蛋,发了鸡蛋就送给B吃。初时B很感谢,久了习惯了便成了理所当然。某天A将发的鸡蛋给C,B于是不爽。她忘记鸡蛋本就是A的,A想给谁都可以。她们为此大吵一架,从此绝交。 很多时候,习惯了别人对你的好。 一开始,感激不尽。可是久了,便是习惯了。 习惯了一个人对你的好,便认为是理所应当。 有一天不对你好了,便觉得怨怼。 其实不是别人不好了,而是我们要求的太多;习惯了得到,忘记了感恩。
牧马人 发表于 1-1-2014 14:07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木有人抢俺啊
妮南 发表于 31-12-2013 10:38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感情一事说不清楚,不管如何般配,象金童玉女黄金般的结合,最终分手的不在少数。而有些不太般配的配偶,却 ...
美国花滑名将布莱恩·博伊塔诺(Brian Boitano)
新华社华盛顿12月19日体育专电:1988年卡尔加里冬奥会男子花滑冠军、美国名将博伊塔诺19日发表声明,称自己是同性恋者,这也使索契冬奥会美国代表团成员中公开宣称自己是同性恋者的人数上升至3个。
博伊塔诺在声明中表示,同性恋只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他说:“首先,我是一名美国运动员,我很骄傲能生活在这样一个鼓励多样性、公开和包容的国度。作为一名运动员,我希望我们都能够专注于奥林匹克精神,为世界上所有运动员取得的好成绩而喝彩。”
在博伊塔诺之前,索契冬奥会美国代表团当中已经有两人公开同性恋者身份,她们分别是比莉·简·金和凯特琳·卡豪。
由于俄罗斯通过了禁止“同性恋宣传”法,有人建议美国抵制索契冬奥会。美国总统奥巴马否决了这个提议,并表示“同性恋运动员拿到奖牌将是更加有力的公开声明”。
从美国代表团成员的选择中能明显看出奥巴马的立场。至少自2000年以来,美国奥运代表团当中将首次不包括任何一名现任总统、第一夫人、现任副总统。索契冬奥会美国代表团将由前国土安全部长珍妮特·纳波利塔诺带队,其总统代表成员中有5名退役运动员,其中的3名(比莉·简·金、凯特琳·卡豪和博伊塔诺)是同性恋者。比莉·简·金和博伊塔诺将参加开幕式,卡豪将参加闭幕式。
博伊塔诺在声明中表示:“我曾经代表美国队参加了3届奥运会,这很幸运。现在我也很荣幸能够成为美国代表团的一员。”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此前曾表示,他已经得到了俄罗斯总统普京的承诺,在索契冬奥会上同性恋者将不会遭到歧视。(记者 林德韧)
black_zerg 发表于 29-12-2013 20:22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个人从有了孩子的角度上说,确实做到了自己的责任。他的问题就在于结婚了每天还和男朋友约会,我认为他可 ...
侨报纽约版报道,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从3月26日起开始审理全美瞩目的同性婚姻案,将作出改变历史的判决。赞成和反对同性婚姻群众当天不畏严寒在最高法院外面排队等候领取旁听证,只为能进入法庭目睹历史性的一刻。有人希望大法官能够扩大解释结婚定义,不再只限一男一女结合,让同性伴侣也能享有同样的权利;有人则祈祷大法官维护传统婚姻及家庭价值,千万不能开禁。
同性恋的争议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开天辟地的亚当夏娃时代,保守派认为,上帝创造一男一女的结合,而不是两男或两女的结合。不过学者也从《旧约》上找到最早的同志,《旧约》叙述的大卫对约拿单的爱超过了对女人的爱,就是同性恋。
美国的同志们为争取平等权利,已经奋斗了数十年。1970年,年轻的空军退伍军人杰克·贝克(Jack Baker)与同性伴侣迈克尔·麦康奈尔(Michael McConnell),穿上礼服、打上领带,到明尼苏达州亨内平郡书记办公室申请结婚证,当场被拒。当时这起事件被视为和六七十年代的嬉皮、伍德斯托克(Woodstock)等一样,是一种自由不羁、反叛搞怪的举动;当时美国精神疾病学会仍然将同性恋视为精神异常。甚至同志们自己都不赞成贝克和麦康奈尔的行为,认为他们是神经病。
艾滋病爆发 同志惊醒
贝克当时是法学院学生,他随即提出了诉讼。明尼苏达州最高法院引用《旧约·创世纪》,判他们败诉,他们上诉联邦最高法院,联邦最高法院以和联邦无关为由驳回。
1980年代中期,美国公民自由联盟认为隐私权保护对象应该扩大到同志,他们力挺乔治亚州因同性性行为(Sodomy)获罪的迈克尔·哈德威(Michael Hardwick)上诉到底,结果联邦最高法院在1986年以5比4裁决州法不违宪。大法官布莱克(Harry Black)提出保留意见,认为用传统道德来限定隐私权保障范围,将同性合意的性行为定罪,理由并不充分。
不过在1970和1980年代早期,多数同志对结婚还没有兴趣,直到艾滋病爆发,才惊醒了抱独身主义的同志们。艾滋病同志发现,他们没法享受伴侣的医疗保险,也不能继承遗产或拿伴侣的社安金或退休金。他们了解到,只有同性婚姻合法化才能享受已婚者的权利和保障。
另一方面,1978第一名试管婴儿诞生,科技进步不再需要一父一母才能生育小孩。同性伴侣也能组织家庭并有自己的孩子。据2010年人口普查,全美大约有60万同性伴侣组成家庭,抚养11.5万个孩子。
同志争取权利 两大挫折
美国同性恋者争取平等婚姻权利之路历经坎坷,尤以两大挫折为最:一是1996年国会通过《婚姻保护法》(DOMA),不承认同性婚姻,禁止同性伴侣享联邦福利;禁止同性婚姻的州可以拒绝承认在别州缔结的同性婚姻。
另一是2008年加州公投通过的8号提案,明确规定婚姻是一男一女的结合。其实加州有关同性婚姻的争议,从2000年就已开始,那一年公投通过22号提案,加州立法规定婚姻限一男一女,但是22号提案在2008年被加州最法院判决违反州宪无效,同性恋者有权结婚;此判决一出,立即来引发加州同性恋者婚姻热潮;之后提案反同性婚姻人士再提8号公投提案,提案内容和22号提案相同,但是升级为加州宪法规定,这样就可以避免被加州法院推翻。
近日最高法院审理的关于同性婚姻的两个案子,就是起因于上述两项法律。“霍林沃斯控培瑞”案(Hollingworth v. Perry),一开始是两对同性伴侣控告加州8号提案违背联邦宪法,官司在联邦地区法院和上诉法院获得胜利,判决结果均为8号提案违宪。与此同时,当初推动公投案的“保卫婚姻”组织提起上诉,希望公投案能在最高法院获支持,从而在加州复活公投案。
“美国控温莎”案(U.S. v Windsor)当事人是住在纽约的温莎(Edith Schlain Windsor),1997年她和加拿大伴侣结婚,两年后她的伴侣死亡,因为同性婚姻得不到联邦承认,她要继承同性伴侣遗产必须多付36.3万元的税,因此提控。温莎在联邦地区法院和上诉法院都获胜。当初签署法案的克林顿总统和现任的奥巴马总统都已表态支持同性婚姻,联邦政府之所以将此案置于最高法院面前,是希望最高法院宣告《婚姻保护法》违宪,解决同性婚姻争议。
民意转向支持同性婚姻
就目前大环境看来,似乎对同性婚姻合法化有利。美国民众对同性婚姻看法逐渐改变。20年前甚至多数同志也不支持同性婚姻,现在有超过半数的美国民众能够接受,年轻选民更是八成支持。2008年两党总统候选人都还没人敢明确表态支持同性婚姻,但是去年奥巴马总统改变立场,公开支持。
当初制定《婚姻保护法》捍卫传统婚姻的国会,现在也有不少议员──甚至保守的共和党议员也开始转向,参议员罗伯·波特曼(Rob Portman,俄亥俄州)最近改变立场,因为他发现他儿子是同性恋,随后参议员马克·柯克(Mark Kirk,伊利诺伊州)也跟进。共和党国会众议员中有罗斯-雷蒂南(Ileana Ros-Lehtinen,佛罗里达州)和韩纳(Richard Hanna,纽约州)表态支持同性婚姻。
尽管如此,同性婚姻合法化在美国仍然是个分裂的议题,目前全美虽然有9个州和华盛顿特区开放同性婚姻,但是除了华盛顿特区,其他9个州都是民主党主政的蓝州。民调也显示,69%的民主党员赞成同性婚姻合法化,但只有27%的共和党员赞成。华人反对同性婚姻的,大有人在,像加州8号提案公投,很多华人特别前去投票,反对同性婚姻。大法官索托马约尔(Sonia Sotomayer)就主张,最高法院不应急于介入,给整个社会多点时间思考,留待各州自行解决;但是也有人认为,如果让各州自行决定,则将遥遥无期。像当初美国要废除奴隶制度,从第一个州废奴,到南北战争结束,全面废奴,整整花了90年。
少数大法官 扮关键角色
最高法院26日首日审理,九名大法官,赞成和反对同性婚姻的人数旗鼓相当,预料最后判决取决于立场未定的大法官。曾经在两个有利同志权利的判决中,扮演关键角色的大法官安东尼·肯尼迪(Anthony Kennedy),这次似乎又倾向支持同性婚姻。不过同志们不要高兴得太早。即使最高法院宣告《婚姻保护法》违宪,并不是所有同性婚姻就此合法化,各州还是有权决定要不要开放同性婚姻,如果获胜,此次判决只表示联邦政府必须承认合法缔结的同性婚姻,给予相同的联邦福利。
根据去年底的民调,83%的民众认为同性婚姻合法化会在未来5到10年内实现。虽然这并不意味民众对同性恋的回避、恐惧或暴力行为就此终止,但是同志们在自由恋爱、共同生活、抚养小孩之后,合法结婚应该在不远的将来可以实现。
1970年,贝克与同性伴侣麦康奈尔申请结婚证
同性恋者争平权大事记
1970年:明尼苏达州法学院学生杰克·贝克(Jack Baker)和同性伴侣迈克尔·麦康奈尔(Michael McConnell)申请结婚证被拒,贝克提控,结果败诉。
1971年:电视剧《一家子》(All in the Family)首次在电视屏幕上呈现同性恋者角色。
1972年:马里兰州成为全美第一个立法律禁止同性婚姻的州份。以后有30个州跟进。
美国精神病学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将同性恋排除在精神异常之外。
1978年:首名试管婴儿诞生。这项科技使得同性伴侣也能生子。
1979年:华盛顿特区第一次同性恋权利游行。
1980年:约翰·波斯维尔(John Boswell)出版《基督教、社会容忍与同性恋》(Christianity, Social Tolerance, and Homosexuality),宣称早期天主教支持同性婚姻。
1981年:艾滋病首次被发现,病患多数是男同性恋者。
1983年:哈佛大学法学院学生埃文·沃夫森(Evan Wolfson)发表促进同性婚姻权利宣言。
1986年:“鲍尔斯控哈德威”案(Bowers v. Hardwick)判决各州有权立法禁止同性性行为。
1987年:同性恋权益激进人士莱瑞·克拉默(Larry Kramer)成立“采取行动”(Act Up)组织,抗议政府对艾滋危机的漠视。
1993年:夏威夷最高法院判决,州法禁止同性婚姻有违反州宪之虞。军中实施对同性恋“不问不说”政策。
1994年:汤姆·汉克斯以《费城故事》一片中演出罹患艾滋的同性恋者获得奥斯卡奖最佳男主角。
宜家(Ikea)首次在电视广告将两名男同志呈现为一对伴侣。
1996年:首次全国同性婚姻民调,支持率27%。“罗默控埃文斯”案(Romer v. Evans)判决,不让同志获法律保护,违反宪法平等保护原则。
克林顿签署《婚姻保护法》,将联邦政府承认的婚姻定义为一男一女。
1997年:电视脱口秀主持人艾伦·德杰尼勒斯(Ellen DeGeneres)出柜。
1999年:同性婚姻支持率提高为35%。
2000年:荷兰将同性婚姻合法化,为全球首个国家。佛蒙特州同性伴侣结合合法化,为美国第一个州。
2003年:沃夫森成立“自由结婚”,促进结婚平等。“劳伦斯控德州”案(Lawrence v. Texas)判决,处罚同性性行为(Sodomy)违宪。
2004年:旧金山市长加文·纽森(Gavin Newsom)发结婚证给同性伴侣,但是没多久就被迫喊停。
《断背山》横扫全球各大电影奖
2005年:同性婚姻支持率37%。同性恋电影《断背山》首映。
2006年:同性婚姻支持率42%。
2007年:《哈利波特》作者罗琳(J. K. Rowling)透露,书中的邓不多利一角是同志(详情)。
2008年:同性婚姻支持率40%。
加州法院判决,将同性婚姻合法化,但是出现反复,8号提案公投又禁止同性婚姻。康涅狄格州法院判决,将同性婚姻合法化。
2009年:爱荷华州法院判决,将同性婚姻合法化。佛蒙特州立法,将同性婚姻合法化。
2010年:新罕布什尔、华盛顿特区立法,将同性婚姻合法化。同性婚姻支持率44%。
2011年:纽约州立法,将同性婚姻合法化。军中废止“不问不说”政策。同性婚姻支持率50%。奥巴马总统公开支持同性婚姻,为在任总统首次。
2012年:缅因州投票将同性婚姻合法化。同性婚姻支持率53% (18至29岁民众73%支持;65岁以上39%支持)。
2013年华盛顿州、马里兰州投票将同性婚姻合法化。总统就职演说首次提到同性恋权利。最高法院审理加州8号提案和《婚姻保护法》。
(资料来源:《时代》杂志)
历史上有名的同志 (仅一部分)
苏格拉底(Socrates):古希腊哲学家。
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古希腊马其顿国王,历史上伟大的军事统帅之一。
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意大利文艺复兴画家。
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意大利文艺复兴雕刻家,画家,作品表现男性美时,对男模特儿情有独钟。写有给同性情人大量情诗。
培根(Francis Bacon):英国哲学家。
王尔德(Oscar Wilde):英国作家,他曾因同性恋入狱。
果戈理(Nikolai Vasilievich Gogol-Yanovski):俄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死魂灵》。他因为用绝食治疗同性恋倾向,结果饿死,年仅43岁。
拜伦(Lord Byron):英国诗人。
惠特曼(Walt Whitman):美国诗人,在《草叶集》的增订版中加入了表达同X爱恋的诗集《芦笛集》。
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俄国作曲家,代表作《天鹅湖》、《睡美人》、《胡桃钳》等。因同性恋情的败露而被迫服毒自杀。
路得维希二世:巴伐利亚国王,大力赞助瓦格纳,被认为有同性恋倾向。
福斯特(E.M. Forster):英国作家,著有《印度之旅》、《窗外有蓝天》。
伊莲娜·罗斯福(Eleanor Roosevelt):美国总统弗兰克林·罗斯福的夫人,与一名女记者保持了多年的恋爱关系。
伍尔芙(Virginia Woolf):英国现代派女作家。
凯恩斯(John M. Keynes):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
纪德(André Paul Guillaume Gide):法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爱森斯坦(Sergei Mikhailovich Eisenstein):前苏联导演,代表作品包括《波特金战舰》和《伊凡雷帝》。上世纪30年代在墨西哥拍片时,因同性恋情暴露而被前苏联当局召回。
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美国剧作家,作品有《欲望号街车》和《朱门巧妇》等。大胆地将同性恋推向美国戏剧舞台。
布里顿(Benjamin Britten):英国著名作曲家,《彼得格拉姆》、《比利伯德》和《魂断威尼斯》不仅是现代歌剧的代表,而且带有强烈的同性恋色彩。
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著名作曲家、指挥家、音乐教育家,音乐剧《西区故事》长演不衰。曾与老师科普兰(Aaron Copland)同居,科普兰称他与智利女演员的婚姻“纯属装模作样,自欺欺人”。
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意大利导演,曾执导《萨罗:索多玛120天》等影片。
努瑞耶夫(Rudolf Nuryev):俄国舞蹈家。
纳芙拉蒂诺娃(Martina Navratilova):捷克女子网球运动员。宁愿失去巨额的广告收入,也不愿隐瞒自己的性倾向。
洛加尼斯(Greg Louganis):在1984年与1988年奥运会上,囊括男子三米跳板与十米跳台的四枚金牌。在自传《破浪而出》中坦诚道出了自己的同志爱情生活。
川端康成:日本文学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学时曾有一段同性恋情。
三岛由纪夫:日本文学家,几乎是公开出柜的同性恋者。
(资料来源:新浪博客)
今年是美国同志平权大幅跃进的一年,共18州与华盛顿特区承认同性婚姻。同志权益团体指出,全美至少还有17州进行相关诉讼,明年将是关键年。
美国最高法院6月判决同性婚姻合法化后,至年底共18州与华盛顿特区承认同性婚姻,约1亿2300万、4成的美国民众生活在异性与同性伴侣享有相同权益的地区。
美国同志平权运动将战线延长至各州法院,挑战保守地区禁止同性婚姻的法律。同志团体指出,全美至少还有17州、30多个以违反联邦宪法与州宪法为名进行中的诉讼案,包括弗吉尼亚亚、北卡罗莱纳、密西西比和阿肯色州等保守地区。
犹他州地方法官12月20日推翻同性婚姻禁令后,摩门教盛行保守的犹他州,在圣诞节前夕出现同性婚姻热潮。州政府和法律界虽紧急命令要求暂缓执行,但被上诉法院拒绝,案件只有走向联邦最高法院才有机会翻盘。
法界认为,大法官已在6月做出历史性判决,再接受个案的机会不高。犹他州联邦地方与上诉法院的决定,成为支持同志权益团体2014年的新指标。
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指出,2014年将是美国同志平权关键的一年,相信届时认可同性婚姻将成为过半的主流。
除了承认同性婚姻地区增加外,美国联邦政府各级部门已将税务与福利扩大至同志伴侣。国防部的改变最大,同性恋士官兵如今可在营区教堂举行婚礼,并获分配宿舍。(记者 廖汉原)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帖子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FreeOZ论坛
GMT+10, 2-9-2025 00:37 , Processed in 0.124541 second(s), 133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