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FreeOZ用户注册
查看: 9018|回复: 2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澳洲介绍] 澳大利亚人的酒文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3-5-2011 18:08: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FreeOZ用户注册

x
摘自:http://www.xkb.com.au/html/immi/renzaiaozhou/2011/0512/57650.html
在澳洲,当你漫步街头,你会发现最有特色的所在竟然是那些街头林立、风格各异的小酒吧。澳洲人大多在周四领薪水,所以,每到周末,他们总要邀上三五好友,找个小酒吧去痛饮一番,每到这个时候,街头酒吧就会人头涌涌,生意火爆,别有一番景象。

澳洲无疑是一个酒的国度,在这里,饮酒者之众,饮酒场合之多,酒类消费量之大,也许均可名列世界前茅。我所认识的澳洲人,除了法律规定不满18周岁的青年不准饮用带酒精的饮料之外,不论男女老少,有事无事,总喜欢端起酒杯浅酌一番。中年澳洲男人,腆着“啤酒肚”的很普遍,就是退休老人,贪杯的也不在少数。至于女士喝酒,更成时髦,所以,国内到澳洲来旅游的人,偶尔见到一些 “巨无霸”式的“肥婆”,颇感新奇,殊不知这种现像在澳洲,还真是小菜一碟,随处可见。

澳洲酒的生产量每年约为 4亿公升,主要产地在南澳大利亚州。不过,澳洲人所贪的杯中之物,既不是白兰地,也不是威士忌,而主要是葡萄酒和啤酒。澳洲人多饮啤酒,而且要带苦味才过瘾。近20年来,由于爱喝葡萄酒的欧洲移民主要是意大利人,希腊人增多,助长了喝葡萄酒的风气,所以,如今喝葡萄酒也渐成时髦。在南澳大利亚首府阿德莱德东北部约55公里处,有一个长约30公里、宽约8公里的谷地──这便是全澳闻名的葡萄产地巴罗萨谷地。这里每年出产的葡萄大约5000余吨,占全澳洲总产量的三分之一。由于这里属于地中海式气候,冬天温和多雨,夏天炎热乾燥,非常适合葡萄生长,因此全年都有不同品种的葡萄上市。用这里的葡萄所酿的酒,以里斯林白葡萄酒、白勃艮地酒、克拉莱特红葡萄酒和香槟酒、樱桃酒为上品,每年到了葡萄收获的季节,这里还要举办加维特葡萄节,请前来参加的贵宾和旅游者品尝新鲜葡萄和新酿的葡萄酒。

啤酒,作为一种普通的大众化的饮料,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在澳洲是民生的必需品。许多澳洲的“高阳酒徒”就语气坚定地说:“不吃饭可以,不喝啤酒不行”。在澳洲,不论是在悉尼、墨尔本这样的大城市,还是象艾丽丝斯普林斯、帕特里克尔这样的寂寞小镇,抬眼望去,你最先找到的地方肯定是酒吧。一是因为它装潢醒目、极富色彩,二是因为它门庭若市、十分热闹。特别是到了炎热的夏天,那儿就是给人们解除酷暑、带来清凉的一泓清泉。在澳大利亚,酒吧也不再仅仅是人们饮酒的地方,而是一个综合性的交际场所,比如朋友会面,畅叙别后之情;交流新闻信息,分析股票行情等,一扎啤酒,稳托在手,慢慢品味,既不就菜,也不就座,伫立庭堂,侃侃而谈,这种酒文化氛围,已成为澳洲人的日常生活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有人说,不谈酒,就根本不可能了解澳洲人和澳洲文化。
在澳大利亚,有许多物品价格不菲。唯有啤酒一项,物美价廉,且供应充足,而且澳洲政府还在市场经济中来了一个硬性的“价格限制”,决不允许啤酒任意涨价,从而大大拓展了啤酒的市场。在澳洲最北端的名城达尔文市,主要大街上的加油站曾在一段时间内挂出一则颇有诱惑性的广告:“请使用德士古─阿斯特拉汽油,省下钱来喝啤酒”。这是汽油商和啤酒商合谋的杰作,真可谓一箭双雕。澳洲政府不允许在电视广播中作烟酒广告,但这则构思巧妙的广告,颇能勾起不少酒徒的酒瘾(酒虫发作)。

据权威资料统计,按人口平均计算,一个小小的达尔文市,其啤酒的实际消费量居然仅次于德国的慕尼黑市,高居世界第二位。我曾在同样位于北澳地区的澳洲中部城市艾丽丝斯普林斯镇住过几天,惊奇的发现,在这个寂寞的小镇的公共场合,比如市政厅门前的草坪上,横七竖八地躺着一些酒鬼,有白人,也有土着人,醉醺醺的,酒气冲天。对当地人来说,啤酒不过是饮料而已,喝多了,充其量也不过躺在地上睡一会而已。听人说,在这个地区的酒吧和酒馆,有一个明文规定,凡是去里面喝酒的人要穿一种被称为“达尔文酒装”的服饰,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极为简单的夏季服饰,短裤、衬衫和长袜,否则就会被视为不懂礼貌,而且在酒馆里,通常都是客人自己去柜台取酒,不用酒馆招待送来。但有趣的是,这一带酒的消费量虽然非常惊人,但这里却很少生产啤酒,而多是从南澳大利业、昆士兰、新南威尔士、塔斯马尼亚运来,这样,这里的酒徒在满足需求的同时,还要额外贴上一份运费。

在市区各购物中心,到处可以看到卖酒的酒吧和商店。澳洲英语管酒店叫瓶店“Bottle shop” ,这倒是一个极妙的委婉而又风雅的叫法,就像中国人管醉鬼叫瘾君子,毫无鄙薄之意。每天中午这些酒店还出售打折扣的啤酒,原来一些在附近工作的人,喜欢利用午休一小时的时间来这里喝一杯,坐在吧台旁聊聊天,让自己轻松一下,所以酒店便投其所好以折扣来吸引顾客,并称这种用午休来喝一杯的时间叫做“快乐时间”(Happy Hours),这种叫法同《水浒传》中的“快活林”倒有异曲同工之妙。

澳洲人下班回到家里,第一件事便是端起酒樽饮啤酒。这里的啤酒樽形状像个旧式的木柄手榴弹,只是樽颈没有那么长罢了,另外,人们还专备一个装酒樽的杯,在上班前把啤酒放在冰箱里,下班后再把冷冻的啤酒取出来,把整支啤酒套放在杯子里,才拿着杯耳享用,怕的是冻着手。若果是家里来了客人,主人往往不是斟茶递烟,而是打开一瓶啤酒送到客人面前。针对澳洲人喜欢在家里过酒瘾的习惯,酒类经销商向家庭进攻的攻势越来越猛。我的信箱里常有附近酒店发来的各类优惠券,因为我一直和酒无缘,常常将这些促销广告当垃圾扔掉了事,后来发现住在附近的“老外”喜欢,有时也就乐得送给他们做个顺水人情。

澳洲人好酒,酒是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就算是孩子,在家耳熏目染,即使年纪轻轻,也难保不成为“高阳酒徒”。澳洲人饮酒不分场合,总会经常给自己找个借口或创造个机会,喝上一两杯。

澳洲人喜欢到野外烧烤,在超级市场,有专为烧烤用的食物和器皿设置的专柜,全是一次性使用的物品,十分方便。凡是适合宿营的地方以及在公园里,公路边上的休息场所,无一例外都建有厕所、自来水、木桌、木凳、凉蓬和供烧烤用的免费的或电或煤气的烧烤炉灶,十分舒适清洁。而每当这时候,啤酒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在家里请客吃饭,则餐前聊天时常先喝一杯啤酒,就餐时则饮用各种开胃酒、甘葡萄酒、朗姆或杜松子酒。在周末或节日的欢庆派对上,也有人喝些苏格兰威士忌和美国的波旁酒等烈酒。澳洲人请客,有时还会在请柬上写明“带一支瓶子”(bring bottle),意即欢迎来宾自己带喜欢喝的酒去或自酌或同其他来宾分享。

如果上馆子吃饭的话,澳洲人通常会事先考虑一下想喝甚么,再决定去甚么样的馆子,因为这里的馆子分为Licenced和BYO即英文Bring Your Own的缩写两种。前者拥有兼营卖酒的执照,并有专业调酒师按顾客的喜好提供优质的服务,但不准顾客带酒入内。后者则不供应酒类,好酒的瘾君子需要自备。在Licenced饭店中,点酒和上酒有专门的规矩,服务员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他们会在点菜后再拿来酒单到顾客面前请他们点酒,开好瓶后还要以一定的姿势为顾客斟酒,有的酒还得先连瓶放在冰柜里冷却,免得走味。还有一种Licenced饭店叫Bistro,顾客可以随便到酒吧那儿直接买酒,或靠在吧台喝,或拿回自己的桌子上喝,气氛比较随便轻松。

澳洲人虽然自己喝酒厉害,却绝不向客人劝酒或灌酒。不像国内某些地方,大碗喝酒,下跪敬酒,不喝决不起来,但凡端起酒杯,则非倒地求饶才罢休。还产生了不少像“感情浅、喝一点,感情深、一口扪”这样的“酒歌”。在澳洲,即使是举行婚礼,新郎新娘也不用担心被恶作剧的来宾灌醉。应邀去吃饭时,像我这样历来酒阵怯场的人,也不会因为不会喝酒而在众多喝酒的客人面前觉得尴尬,或为了怕失礼而勉为其难。

总的说来,澳洲人虽然嗜酒,但除了那些潦倒不堪的酒鬼,大多数人尚能自制。不过,在像悉尼、布里斯班这样的大城市,醉鬼倒是随街可见。或满脸通红、揣着瓶酒,满街游荡;或躺在公园里,大树下喝酒、抽烟、吵架;或不省人事地醉在草地上,公共汽车候车亭的长凳上;有的甚至衣服褴褛,浑身泥土,随街乞讨酒钱。偶尔碰到酒鬼,倒是件很麻烦的事,他们往往醉得稀里糊涂,胡言乱语,语无伦次,要想摆脱他们,还真得有几下拿手的功夫,使出浑身解数不可。

澳洲人外出作客都是自己掌握饮酒的分寸,如果觉得喝过量了,就自己叫出租车回家,免得开车误事;夫妻一起出来做客的,其中一个总是不喝或少喝,以便回家可以驾车。这是因为酒后开车对别人和对自己都是很危险的事,据交通部门统计,酒后驾车至今仍然是澳洲公路上的最大杀手,而一项最新研究更显示,澳洲每一万辆汽车的道路死亡率在22个工业发达国家中排第七位,特别是节假日,情况更为严重。近年来,每逢节假日,夜深人静之际,警察总会在交通要道上设卡,拦住呼啸而来的车辆,抽查驾车人的酒精浓度。一旦被测出血液酒精浓度超过规定限量,是要被吊销驾驶执照、课以重罚乃至送上法庭的。为此事,警察机构也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和澳洲人把酒当作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的“大众酒文化”相比,中国的酒文化往往追求更深层次的文化和现实意蕴,处处透出不同的文化品味和情趣。古代人生活简朴,文人雅士非常讲究“绿蚁行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饮酒氛围和情调。现代人则追求“一桌好菜,一瓶好酒,三五知己,畅所欲言”的那种“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感觉。国人认为,登山不到顶,饮酒不尽兴,着文不用情,都是大煞风景的事。现代人更将这种追求发挥为端杯必醉,一醉方休,因为“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至于“感情浅,舔一点;感情深,一口吞”的现代酒令,则让人平添了不少负担。

近年来,澳洲经济一直萎顿不振,亚洲金融危机更使澳洲雪上加霜,百业凋零,只有酒店却照样生意兴隆。原因很简单,因为失业者多,借酒浇愁的人当然也多了,因酗酒导致家变、失业的消息也时有所闻。这样一来,澳洲酒文化的底蕴里似乎又增加了一份纾缓危机的社会功能。
回复  

举报

2#
发表于 13-5-2011 18:20:47 | 只看该作者
感觉有些内容不是很准确,尤其是关于啤酒肚的人群,感觉有的人不多,除了女同志,男同志们体形都很好
啤酒很好,我喜欢,冬天也喝冰的
回复  

举报

3#
发表于 13-5-2011 18:33:28 | 只看该作者

啤酒肚与喝啤酒没有关系

喝多少啤酒实际上与人的腰围没有关系,啤酒肚与男性的遗传基因有关,就像女性肥胖从臀部开始一样,男性的脂肪大部分储存于腹部。

德国弗莱堡医学院的科研人员指出,酒的开胃功能才是造成啤酒肚的主要原因。因为,酒的这项功能可以促进唾液的分泌和消化液的形成,这样口中的食物就更容易被消化,并能促使饮酒者比不喝酒的人吃得多。

换句话说,人们会因为喝酒而摄入多余的营养物质,身体就会积累出脂肪层,而腹部又是最容易积累脂肪的,所以就形成了啤酒肚。

科研人员还指出,有节制的喝啤酒是不会使体重增加的,而且还可能减轻体重,因为酒精是可以促进脂肪燃烧的。此外,啤酒能促进脂肪和糖类的燃烧作用。啤酒还能影响血凝固现象和血压。例如,啤酒能使血液中的低密脂蛋白胆固醇(LDL)含量降低,同时使高密脂蛋白胆固醇(HDL)含量升高。这对那些从事体育锻炼又能合理膳食的人来说是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thewall + 50 你太有才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13-5-2011 18:59:19 | 只看该作者

这里是澳洲

摘自:http://www.xkb.com.au/html/study/life/2011/0513/57714.html
【学习篇】
澳洲的学校有完善的学生辅导和支持体系,包括学业辅导、心理辅导、健身等,感觉是集学习、生活、休闲为一体的多功能小社会。

学校和社区的联系也非常紧密,常常会有免费的公众讲座、展览、音乐会、电影放映等,每学期都有Open Day(开放日),也是学校的一种营销战略。

在澳洲读中学的话,可以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课程难度也不一样,比如说有普通班和提高班,分层走班教学。

大学以下都得穿校服,奇怪的是,校服的鞋子居然包括黑皮鞋,小学生脚蹬一双黑皮鞋,人小鬼大挺滑稽。有时候连书包也得统一买。校服上都有学校名和徽章,人人都是学校的品牌代言人。

澳洲大学课程形式一般分为Lecture(讲座)、Tutorial(小班授课)、Practical(实践课)。讲座比较注重理论,通常在阶梯教室上大课;小班授课注重深度学习和讨论,要搜集和阅读好多资料,看完以后和同学老师面对面讨论,很有成就感;实践课有时候在校外上,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学地理的背着仪器去测地形,学翻译的做小组项目,学天文的晚上看星星,学法律的去法院打杂等等。

澳洲大学打分比较严,成绩一般分成Fail, Pass, Credit, Distinction和High Distinction,75分Distinction相当于优良水平,就算拿Credit也是不错的成绩。咱中国的大学基本上拿个80分都算一般哪。

在学校图书馆一个人至少可以借10本书,不过超期罚款很贵,超期两周的话基本上就可以买下一本书。在图书馆上网很快,但是迅雷、比特、PP影音都被禁。

如果是留学生,想做到跨文化、跨国籍交友还是比较难的,和ABC们或许能够有些共同语言,不过得适应他们的澳洲思维——随性、自由、开放、西化。

校舍年年修,学费年年涨,中国学生到处都是——尤其是商学院。

来澳洲之前做任何事都没有学英语重要。就算你雅思9分,该听懂的还是听不懂,该会说的还是不会说,该明白单词的还是不明白,该会拼的还是不会拼。来了澳洲以后发现,不会拼的单词越来越多,以前会拼的现在也不会了。

盲人也可以当教授,无障碍设施条件好的让人嫉妒。

找房、买卖、接机,去学校的公告栏吧,那里贴满了广告信息。

寻找一切机会好好利用学校的资源,最起码吃一顿免费的Aussie BBQ.学生服务中心、职业发展中心和图书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都藏在那里。

【生活篇】
大事thanks,小事cheers,最通用的不用谢是No worries. 见面Good day, mate!或者How are you?千万别回答fine thank you, and you?一般Local都是Good,yourself?


悉尼墨尔本华人泛滥,基本上无英语也能生存。歧视印度人的比较多,墨尔本的印度人好几次遇袭。除了华人基本没人用伞,特别是夏天用来档太阳。 市面上基本见不到100澳元的钞票,去ATM最大面额是50澳元,去银行柜台也要特别要求才有的。去柜台取钱,工作人员不是用一张一张算的,而是一叠一叠或者一袋一袋称的。


咖啡文化盛行,满大街的Gloria Jeans, 搞得我一度以为是卖裤子的。星巴克只有零星两三家,没什么人光顾。Flat White是澳洲人的最爱。

除了咖啡,就是抽烟的。男的女的一起抽,教授学生一起抽,Bar外面都要开一个两平方米的类似露天阳台的地方,十个人挤在一起抽,从外面看过去绝对是景观。

超市表示世界上没有小偷。你们可以自己刷条形码,插入信用卡,输密码,拿收据,走人,门口虽然有检测仪,但是叫了也没人理。

大商场诸如Westfield五六点就关门,唯一开到九点的一天是周四(听说个别地方周五),如果你住在没有24小时便利店的地区而半夜要买东西,请自求多福。

但凡有冷气的地方恨不得开到冻死人的温度,空调开着的时候去电影院记得自备长袖或者大披肩。

没有H&M, 上个月悉尼第一家ZARA开张的时候Aussie排队的景象不亚于第一家麦当劳在中国开门的景象。

基本上中国看得到的水果澳洲都有,华人区能买到在大陆买不到的台湾香港地区食品。

除昆州之外,其他州分夏令时和冬令时,每年时间不一定,但都在Break或者Weekend。新闻报纸会通知。在当天赶飞机火车的要小心。

苹果的天下,这么说吧,10个人里7个有iphone,3个有imac,3个人有ipad,iphone是街机。人家操机玩Facebook和Twitter比咱玩校内、微博勤多了。

食品极丰富,各国菜肴让你看花眼,但基本上泰国菜、中国菜和寿司卷最便宜,下午4、5点后美食广场会打折,通常5~6刀就可以买一盒便当。


满大街都是Country Road的单肩包,我买了一个感觉上当了,没有内袋、不防水、背了肩膀疼。

UGG的靴子很受中国女生推崇,不过,UGG授权的零售店只有那么几家,其他的不是水货就是中国做的,建议去官网查授权店的地址,不然买到的很可能不是澳洲产的UGG.

绵羊油、UGG、鱼油、羊毛被、蜂蜜、巧克力、Jurlique、香水是最流行的回国礼品。

厕所一般都很干净,99.9%的厕所都是马桶,隔间里面永远都会有纸。

【出行篇】
澳洲学生都有Student Concession,公共交通打折,可惜留学生没有。

公车统统不报站名,不按铃不停站,你得时刻警惕着,最好知道你要去的地方街景长什么样,不然很容易坐过十几个站,万一被查票,坐过站可不是好理由。坐公车下车时常常对司机说3Q。

公共交通上不能把腿放在对面的凳子上,不能吃东西,不能乱涂乱画,禁止吸烟,不要大声喧哗,规矩特别多。晚间独自乘车坐在有巡逻员的车厢比较安全,可留意站台上“Night safe place”的字样。

你在澳洲街头穿什么也没人看你,裸奔的话估计有人拍下来放上Youtube .马路上一般都能看见四个季节的着装。很多Local一年四季都是背心短裤夹脚拖鞋,穿着夹脚拖鞋参观国会也畅通无阻。马路上会有不认识的人冲你笑,跟你说早安。修一个井盖恨不得把整条路都封了。

你可以上学在一个城市,住在另一个城市,交通靠火车,没有地铁,地底空间未开发。没有黑车,倒有不少学生在做搬运接送生意,不知是否算黑车?

火车的频率比公交车高,公交车晚点是常事而且周末班次很少,有时要等一个小时。周一到周五9点以后以及周末坐火车属于非高峰时段,票价较便宜 。车票价格按照区来划分,比较复杂,最好上交通网查询或者问司机。澳洲的公共交通网站非常实用,出行前必查询。

买澳洲国内的机票一般提前在官网上订,虎航、捷星一般最便宜;买回国机票一般提前在华人旅行社订。长途汽车就是Greyhound 和Murray这两家比较大。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5 收起 理由
goldgarden + 15 虽然是转载的,也够辛苦的!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13-5-2011 19:02:08 | 只看该作者

南澳葡萄酒公司荣获纽约大奖

摘自:http://www.xkb.com.au/html/news/ ... 011/0513/57709.html
南澳一家葡萄酒公司凭借其设拉子夺得了纽约的全美葡萄酒竞赛(Ultimate Wine Challenge)的最高荣誉。

这家家族经营公司名叫Taylors Wines,位于克莱尔谷(Clare Valley),在Shiraz World类别中凭借其2006年的St Andrews Shiraz夺得了Chairman's Trophy大奖。

Taylors Wines的总经理Mitchell Taylor表示,这家第三代葡萄酒公司很荣幸其设拉子在世界高端酒坛中获得了公认。

这个家族在1995年买下了St Andrews葡萄园,第一批设拉子在1999年推出。
回复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31-8-2011 13:45:17 | 只看该作者

全球金融危机平衡澳人收入差距(澳洲居民经济状况)

2011-08-31| 08:02| 来源:澳洲新快网| 编辑:轩渺     摘自:http://www.xkb.com.au/html/news/ ... 011/0831/65546.html
全球金融危机为澳人的收入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并导致财富的进一步平均分配,当然除了西澳大利亚矿产区以外。

根据澳统计局最近的两年收入分布报告,每一个收入区间内的澳人和2009-2010年前的两年相比,收入都有所倒退。不过,那些收入最底层的却因养老金的增加被幸免。

目前,在根据通货膨胀调整后,前20%的一户澳人平均收入,从4136元每周降低到3942元每周。收入中档的一户家庭收入从1356元每周,降至1323元。而最底层的收入者,每户家庭收入却从350元每周上涨至360元。

整体可支配收入14年以来第一次下跌。

统计局数据还显示,收入在各州之间逐渐平衡,除了西澳。

在西澳,前20%的家庭收入上涨8.7%,高于通货膨胀率。因此,一户家庭的周收入从4309元涨到4682元,年收入为243,464元。

相比而言,西澳其它收入阶层的居民却面临财富减少。该州收入不平均现象最严重,而塔斯马尼亚州收入最平均。

家庭收入排在第二位的是新州,然后是昆州和维州。典型的悉尼周薪为1491元,而新州其它地方典型周薪为1092元。

租房的家庭,收入和储蓄都少于有房产的家庭。租房家庭典型储蓄为158,406元;典型贷款买房家庭储蓄为769,848元;典型付清贷款拥有房产家庭的储蓄为180万元。

不过,拥有房产的澳人比例下滑至1994年以来最低,2009-2010年大约有32%的家庭拥有住房。这一报告开始撰写的年份,这一比例高达41.8%,后来每年都有所下滑。

另一方面,拥有房贷的澳人家庭比例攀升至36.2%,租房者比例下滑至28.7%。

CommSec经济学家Savanth Sebastian表示,这说明住房产业在快速的倒退。房产销售达到10年低点,价格也在六个月内一直下滑。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0 收起 理由
wn1222 + 3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31-8-2011 13:51:18 | 只看该作者

奢侈!澳人年均消费240杯咖啡

2011-08-30| 14:19| 来源:澳洲新快网| 编辑:轩渺   摘自:http://www.xkb.com.au/html/news/shehui/2011/0830/65500.html
对于不少悉尼人来说,每天买杯咖啡喝,算是上班时的一种小奢侈,而为之所付出的代价,却很少有人计算过。不过细算之下才发现,澳洲人平均每年喝240杯咖啡,以平均每杯咖啡3.30元计,这一年下来就差不多800元。

不过要是每天喝两杯或更多咖啡的人,这一年下来的费用,比一年的电费都还要高!悉尼东区的EnergyAustralia,民宅年平均电费是1513元;悉尼西区及南部高地的Integral Energy民宅年平均电费是1607元。为了应付高涨的生活成本,不少澳洲人都不得不“勒紧腰带”或减少外出就餐的次数等,不过每天来上一、两杯咖啡似乎还是可以承受的奢侈。

咖啡供应商Toby's Estate的总经理Andrew Low表示,预计今年新鲜咖啡豆的价格将上涨5%,但是价格并不是驱使民众买咖啡的因素。他表示,很多人每周都会买7杯以上的咖啡,而且卡布奇诺和拿铁这些加奶的咖啡的销量看涨。

Low称,虽然民众的生活面临着财政压力,而且零售业的总体消费指数剧降,但是澳洲的咖啡业还在稳步成长,在民众不得不更多地在家吃饭的时候,就会觉得去咖啡店买杯咖啡,是犒劳自己的一种“小奢侈”。

周二公布的“Gilkatho卡布奇诺价格指数”季度报告,针对全澳逾千家咖啡销售处所做的调查显示,由于咖啡豆以及运作成本的在家,导致了外卖店和咖啡馆的咖啡价格都出现激增,尤其是阿得雷德、堪培拉和柏斯,不过悉尼和墨尔本的咖啡售价则相对稳定。

Gilkatho总经理Wayne Fowler表示,全国的咖啡售价上涨是在意料之中,但是涨幅却没有像不少专家所预计的那么大。就全澳而言,外卖店的咖啡售价每杯涨了3分钱,在咖啡馆中坐下来喝杯咖啡,也只比以前多付4分钱。

按照统计,平均每个澳人每年喝掉的咖啡豆多达3公斤,但是主要消费的还是速溶咖啡,占了消费总量的七分之五。不过出于对咖啡豆品质以及更新鲜的咖啡的追求,家用咖啡机的市场蓬勃兴起,年销售量增加了30%。据估计,目前有三成的澳洲人家中都有家用咖啡机。
回复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31-8-2011 14:03:11 | 只看该作者

悉尼首家氧吧在达令港开业

2011-08-30| 13:40| 来源:澳洲新快网| 编辑:轩渺
就在澳洲零售业市场可能面临歇菜的困境,不过在悉尼却出现了一家独一无二的氧吧。

这家O2吧前日在达令港(Darling Harbour)的港滨购物中心开业,据东主Alexi Fahad介绍,氧吧提供每分钟1元钱,90%纯度的氧气,最多可吸15分钟。

这家新吧的传单上称氧气可帮助增加能量,缓解宿醉头疼和压力,有助对抗时差反应。不过有专家却称目前还不知道健康的人呼吸纯氧有什么好处,而且呼吸太多可能会不利于健康。

Fahad是看到氧吧在国外颇受欢迎后,才萌生了在悉尼投资开店的念头。不过,尽管Fahad是第一个开实体氧吧的人,Flowoxygen的Damien Hall却称移动氧吧装置已在各种派对,夜店出现了一段日子。

他称自己的机器不光能即时补充精力,还可用于居家和运动员训练等。

据悉,氧吧在美国和其它国家已盛行超过10年,好莱坞明星伍迪.哈里森(Woody Harrelson)早于1999年就在洛杉矶开了一家。
关于氧气

我们吸入的空气中约有21%的成分都是氧气,浓缩型氧气一般用于哮喘病和肺气肿患者,以及在高空飞行的飞机师。

悉尼科技大学的运动科学专家Aaron Coutts副教授表示在氧吧呼吸氧气不会对一个身体状况正常的人有太大帮助,他的观点也得到了澳洲肺病基金会呼吸道科专家Christine McDonald的响应,她称没有证据显示上氧吧有利健康。
回复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31-8-2011 14:08:03 | 只看该作者

昆州被中国游客评为“年度绿色旅游目的地”

2011-08-30| 09:05| 来源:澳洲新快网| 编辑:轩渺
在中国旅游周刊发起的“年度绿色旅游目的地”评比中,澳大利亚昆士兰州获得420万该杂志读者的支持,赢得此殊荣。

昆州旅游厅长Jan Jarratt周二对于这一结果表示欢迎和庆祝。

她说:“这一评比结果显示了昆州旅游厅努力工作所带来的良好结果。长期以来,本地旅游部门一直为了昆州旅游的含金量和生态友好型目的地而努力。”

“昆州此次被选为世界前三名的绿色旅游目的地之一。在中国旅游周刊读者进行的在线调查中,昆州、挪威和新西兰一直齐头并进,最终昆州取得胜利,获得这一头衔。”

中国是昆士兰州第四大国际旅游市场,也是发展最快的旅游市场。截至2011年3月的一年里,一共接待来自中国的旅客19.7万人,比上一年同时期上涨了29%,涨幅十分可观。
回复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31-8-2011 19:58:28 | 只看该作者

澳洲大学毕业生薪酬悬殊 人均年薪6.7万

2011-08-31| 14:58| 来源:广州日报| 编辑:Lucy    http://www.xkb.com.au/html/study/job/2011/0831/65601.html
据澳大利亚毕业生职业机构(简称GCA)的一项调查发现,澳大利亚大学毕业生起始年薪一般为4.9万澳元(约为32.6万元人民币),而矿业工程师年薪起步比其他毕业生高出3.1万澳元,成为澳大利亚“钱”途最佳的职业。

25岁以下的牙医本科毕业生的年薪仅次于矿业工程师,该专业应届毕业生年薪平均达7.2万澳元,略高于验光师的7万澳元。化学工程毕业生每年收入可达6.1万澳元。据介绍,在过去五年里,工程师毕业生一直是所有应届生中吸金能力最强的,牙医和验光师分列二、三名。现在澳大利亚大学最受欢迎的课程包括会计、护理和商务,其中会计毕业生年薪达到4.5万澳元,护士年薪为4.6万澳元,商务专业毕业生年收入略高,达5.3万澳元,法律和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年薪分别可达4万澳元和5.4万澳元。

毕业后收入最低的大学生为建筑系学生,年收入仅有3.5万澳元,与药剂师的薪酬相差无几。此外,男女薪酬差异在刚毕业时就显露无遗,男性毕生后一般可获5万澳元年薪,而女性毕业生的年薪则为4.8万澳元。据悉,澳大利亚人均年薪为6.7万澳元。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0 收起 理由
wukong + 2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9-2011 14:44:04 | 只看该作者

感受澳大利亚工人的慢工细活

感受澳大利亚工人的慢工细活    http://austargroup.com/Article/9776.html
2011年08月18日 15:13:31供稿人:信息中心阅读:228  
在澳大利亚接受服务,首先要学会耐心等待,不论你有多急,都得按照程序办事。据笔者亲身体验,办事缓慢是澳服务业的一大特征,也是极易点燃消费者怒火的因素。

初来澳大利亚时,曾联系当地电信公司办理电话业务,却惊悉装电话最多得等15个工作日方能交货,最终,电话机12天后“提前”交货。后来发现,这种情况并不是个案。在医院、在饭店、在邮局、在商店,排长队等候的人群比比皆是。可以说,耐心等待按部就班的服务人员,已经成为澳大利亚人生活的一部分。


美国运通公司日前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33%的澳大利亚消费者对商家提供的服务不满,46%的澳消费者认为商家在挽留生意方面不够尽力。这个调查结果一定程度上确实体现了澳服务业的现状和消费者的无奈。在速度和品质两者之间,澳大利亚业界显然需要努力实现再平衡。


然而发现,多数情况下澳大利亚人办事慢未必等同于效率低下。这种慢有时正好体现了一种有条不紊、讲求程序、确保品质的职业习惯。


以澳大利亚建筑业为例,业界普遍认为,澳大利亚本土建筑工人在施工速度方面可能不及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工人,然而在遵守操作规程方面却无可挑剔。据笔者观察,这一判断符合实际情况。譬如,澳大利亚建筑工人会严格按照电路图安装电线和插口,尽管这样做会费些周折,但一旦日后电路出现问题,可以不费力气找到症结。


另外,粉刷新水泥墙面时,澳大利亚工人一定会等到水泥的一个月养护期过去之后,才能进行刮腻子。多次刷面漆时,工人会严格遵照墙面干燥后再粉刷的原则,两次粉刷之间至少相隔12小时。这样虽然耗时,却能有效避免墙面日后起包块或者强度不够等问题。


再比如,在铺设人行道路方面,澳大利亚工人会严格按照规程,在清理基层、调制水泥砂浆、铺贴板材等方面做足文章,确保道路经久耐用。

有时,为了确保工程符合规程,一些承包方甚至会直接告诉业主,将不得不延长工期或追加成本,以便确保工程品质。


严格的监理和监管机制是澳大利亚工人确保品质优先、甚至不惜牺牲工期确保品质的重要因素。然而,严刑峻法并不是确保品质的全部秘密。澳大利亚完善的失业救济、劳动保护制度决定了工人可以不看老板脸色行事,无视“顾客就是上帝”的教条,坚守职业操守和质量规范。


据了解,澳大利亚老板要调班,得提前两个星期通知下属;加班不仅要支付比平时高两到三倍的工资,还要征求雇员意见,如果强迫或者变相强迫雇员加班,将面临法律后果。


这些制度安排貌似会牺牲效率,然而从长远来看却能够最大限度确保效率。须知,当工人不再是弱势群体,从而有尊严、有底气、有时间维护自我权利时,当工人足以强大到可以质疑老板和顾客的权威时,他们自然会以主人翁的姿态,不唯上,不畏权,从纯专业的角度出发,自觉确保品质,维护企业和个人信誉。


澳大利亚工人慢工出细活提示我们,速度绝不等同效率,在任何情况下,品质都应高于速度,都应是效率之本。敢于为确保品质而牺牲速度,方能铸造经得起考验的百年工程、良心工程,方能少一些“楼歪歪”“地陷陷”,方能避免更多“房倒屋塌”“车毁人亡”的悲剧。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0 收起 理由
RobinQ + 2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9-2011 14:44:35 | 只看该作者

移民几年澳大利亚的生活体会

移民几年澳大利亚的生活体会               http://austargroup.com/Article/9678.html
2011年08月08日 10:59:07供稿人:阅读:583  
在澳大利亚移民的几年中,从开始的好奇到现在的适应。

首先, 现在越来越多人质问“为什么要出国? 出国到底为了什么? 你准备好了吗? 出国值不值得?”


关于这些问题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些人的看法是:出国是为了让自己开阔眼界, 世界这么大, 如果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呆一辈子也许确实是种安逸的幸福, 但是他会错过世界上很多他不知道的精彩。


如果“我”没来澳大利亚, 我不会知道原来一个服务员的态度可以是这么好的, 一句谢谢和对不起是可以让人心情更舒畅, 陌生路人都会打招呼问好的感觉是那么的自然。世界如此之大, 让自己有限的人生中可以接受新鲜的生活方式和事物会让人自我提高。当然要永远记住自己是中国人, 无论到哪里永远为了中国而自豪!


说道澳大利亚人, 澳大利亚人的最大特点就是有礼貌, 有人说是虚伪也好, 掩饰也好。但是不得不承认他们的礼貌是从小养成的习惯, 从小家长都会对孩子说 "一个人要感谢他所得到的一切东西, 无论是物品还是帮助。


澳大利亚的人际关系, 和中国的人际关系比起来, 确实让人轻松的多。什么背后打小报告啊, "穿小鞋" 啊, 成心为难人啊这些事儿在澳大利亚根本极少有, 主要是澳大利亚人根本没那个脑子。也可以说他们没那么无聊管别人的事。都是自己做自己的工作, 然后休假去旅游啊, 下班去做健身啊, 周末做Garden啊, 去湖边烧考啊什么的, 根本不会去想别人的事。但同时,也体现了澳大利亚人的自私, 他们不会真正的去关心别人, 在澳大利亚的时间长的人都知道这边的一个习惯, 就是你要是跟别人说你病了, 这儿不好受, 那儿不舒服的。他们的第一个反映就是开玩笑的说: "哦,那我要离你远一点啊。" 我们学校的小学生也是这样。虽然是玩笑, 但是也反映了他们的想法。


另外澳大利亚人夫妻之间和朋友之间也是如此, 澳大利亚夫妻各自有各自的生活, 我的一对澳大利亚夫妻朋友Tim和Luna就是典型, 男的在人口调查局工作, 女的在上大学, 两个人同居了一年以后结的婚。男的下班天天去酒吧和朋友喝酒, 女的去打网球。晚饭都是各自外边吃, 回来男的看电视, 女的做绘画。而且夫妻之间见面还问: "你好, Tim。你今天好吗? 我听着就难受, 都是夫妻了, 还这么客套。而且我的上级也是如此, Sue Wilkins今年53了, 他老公来接她下班, 她第一句就是: "Hi, Chris, how's going­" 要是中国人就是 "你卖菜了吗? 晚上吃嘛啊"


澳大利亚朋友之间也是, 没有中国意义的那种 "生死知交啊, 死党啊, 挚友啊" 什么的。他们今天是好朋友, 也许明天就不是了, 然后也许后天又好了。总之朋友之间感觉挺淡的, 他们也是从小如此的。但是朋友之间他们能帮的忙他们会帮, 但是麻烦的忙他们就会直接说: I can"t do anything about it。所以说澳洲人是很直接的, 他们从不会做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事儿。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lufumin1832 + 5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举报

13#
发表于 2-9-2011 17:12:58 | 只看该作者
好贴,不顶没天理
回复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6-9-2011 18:11:00 | 只看该作者

澳洲人的应用学习-----中国市场成澳洲葡萄酒“必杀技”

http://www.xkb.com.au/html/news/ ... 011/0926/67479.html

澳大利亚制酒商Mick Banks和妻子Sandra日前称,对葡萄酒生产商而言,必杀技就是中国。

这对夫妻还没来得及庆祝向身在上海的一名商人出售了2000箱加度葡萄酒,不过Sandra说:“从工艺上说这种酒很好,但是顾客是否会买又是另一回事,而中国就是充满商机的地方”。

啤酒和白酒在中国酒类市场上占据的份额最大,不过Banks夫妻可能会进军这个大市场分一杯羹。Sandra说:“这2000箱酒包括3种加度葡萄酒:朗姆味,威士忌陈年特酿和陈年特酿”。

几个月前一名买家找到他们,跟他们商议出口葡萄酒到中国的事宜。Sandra称:“当这个上海老板签下试购订单时,我当时的心情正是最低落时”。自从在2000年买下酿造厂后,Banks夫妻就走过了一条弯弯曲曲的学习道路。

Sandra说:“我们本来在Newtown从事通讯方面的工作,我们想尝试一些别的东西。那时Mick每个月都要出国一次,我也要每周去墨尔本一次,我们的孩子还小,那时我们真的厌倦了这种生活”。

“因此,我去TAFE学了12个月的葡萄酒制造课程,并在Wagga的查尔斯特大学读了一个应用科学的本科课程。Mick也去TAFE学了3年的葡萄栽培。摘葡萄是一件大工程,必须在几天内就完成。而葡萄也要在采摘的当天就被处理”。
回复  

举报

15#
发表于 26-9-2011 19:54:01 | 只看该作者
啤酒这么流行吗?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收起 理由
wukong + 10 是的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举报

16#
发表于 27-9-2011 12:21:00 | 只看该作者
有些说的还真是蛮对的yeah。俺有切身体会就是写不出来。
回复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1-10-2011 13:14:38 | 只看该作者

墨尔本华裔夫妇捡到珍奇黑澳宝

http://www.xkb.com.au/html/news/shehui/2011/1021/69088.html
当曹骏(Jun Cao音译)的妻子莉亚(Liya)看到新州Grawin砂岩上的一块石头时,她捡了起来,却发现石头闪着彩色的光。他们觉得这颗石头可能含有澳宝。

不过,让她没想到的是,这竟然是一块价值2万元的珍奇黑色澳宝。

这对居住在墨尔本Preston区的夫妇把石头拿到了CBD的一家澳宝商店。当时的销售和市场部经理Scott Robertson看到后,大叫道:“天哪!”

“当我们把它切开和打磨时,根本显示不出真正的光彩,我们以为这可能是一块5元钱的石头,然而却发现它是一颗如此惊艳的宝石。”

Grawin距离澳大利亚闪电岭澳宝矿仅有65公里,到处是尘土。曹氏夫妇仅仅停留了15分钟,捡了一块石头后即离开,他们根本没有多看这块石头。

当他们获悉这块石头价值2万元时,两人都“吓呆了”。他说:“我自己上网查了一下,听说如果澳宝中有红色,就会价值更多。”

不过,这颗宝石报酬还是归他的妻子所有,宝石将被打造成一件名贵的首饰。
回复  

举报

18#
发表于 21-10-2011 14:58:03 | 只看该作者
对葡萄酒没太大兴趣
但爱喝啤酒,国内哈啤不错,还有就是青岛本地(一厂)产的青啤,据称用的是崂山水
对于我来说,澳洲本地任何一种啤酒都比上述2种更有味

爱喝啤酒来澳洲算对了
回复  

举报

19#
发表于 21-10-2011 15:28:42 | 只看该作者
澳洲啤酒便宜??????


你打错字了吧?是想打欧洲么?
回复  

举报

20#
发表于 21-10-2011 15:29:27 | 只看该作者
倒是中国啤酒便宜,50块不到可以吃火锅,任何“啤酒”

只是不知道,我到底喝的是不是真的是啤酒。
回复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1-11-2011 17:46:33 | 只看该作者

西澳严格限制捕捞鲍鱼

2011-11-01| 16:42| 来源:澳洲新快网| 编辑:轩渺   http://www.xkb.com.au/html/news/shehui/2011/1101/69770.html

西澳当局推出了严格的法令以限制捕捞鲍鱼,休闲捕鱼者只能在每个月第一个星期日,有一个小时的时间去捕捞鲍鱼这一珍贵渔获。

西澳的鲍鱼收获季节是从每年的11月到第二年的3月,产地仅在Busselton至Moore River的沿海地区。而且西澳其他海岸地区,则是完全禁止捕捞鲍鱼。此外,休闲钓鱼者如果要捕捞鲍鱼,也需要申请专门的执照。

西澳渔业厅长Norman Moore表示,新的鲍鱼捕捞限制令,除了有助于保护在礁石边捕捞鲍鱼者的安全之外,更能使得西澳的鲍鱼数量能得以恢复。
回复  

举报

22#
发表于 1-11-2011 17:49:06 | 只看该作者
喝啤酒涨肚啊,还是喜欢白的红的
回复  

举报

23#
发表于 1-11-2011 19:09:33 | 只看该作者
写的很好. 咱也学习了很多啊.
回复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2-11-2011 18:57:01 | 只看该作者

澳洲酒业市场“商机无限”

摘自:http://www.xkb.com.au/html/caifu/licaizixun/2011/1117/70748.html


澳洲葡萄酒夏饮正当时,骄阳炎炎,酷暑难当。清新的味道、芬芳的气息,恰是我们正在炎天所追求的一份愉悦。



需求激增  利润看好

未来五年酒饮量料涨15%



新研究显示,未来五年,澳洲为酒精掏腰包的人数将激增15%,至2016-17财年,澳人在饮酒上的消费将达到近300亿元。



根据IbisWorld的这份报告,苹果酒和高档进口低糖啤酒正逐渐取代传统啤酒获得了澳人的喜爱。2011-12财年,澳人将为酒精花费254亿元,其中约有90.4亿将在酒馆和酒吧消费,还有164亿在酒行售出。此外,酒饮花费料将在未来五年增长15%,在2016-17财年达到293亿元。



IbisWorld总经理(澳洲)Karen Dobie表示:“就酒精消费而言,澳洲已经赶超英国,但澳人已经开始日益对酗酒的危险提高警惕意识。”



目前,啤酒占据澳洲酒饮总消费的44%,对比上世纪60年代为76%。Dobie称:“传统高浓度啤酒,如VB、Carlton和Tooheys正逐渐失去市场份额,苹果酒和高档、进口型低糖和精酿啤酒越来越受欢迎。由于精酿啤酒受欢迎的程度快速增加,其在澳洲的小型酿酒厂已约达120家。”



另外,红酒占据澳洲酒精总消费的37%,而烈酒占据19%。



中国市场推升红酒商机



来自澳洲的一瓶瓶美酒正让来自中国各地的经销商大饱口福。



中田酒业副总经理俞春雨说,中国政府的4万亿元人民币刺激经济、拉动内需计划,显然吸引了澳洲的葡萄酒业。中田酒业在过去几年间,一直致力于进口和营销以澳洲葡萄酒为主的国外葡萄酒产区著名品牌。


“在世界金融危机下,澳元的贬值以及中国外汇储备的增加,都构成了澳洲葡萄酒到中国寻找商机的理由。”俞春雨说,“在中国国内,随着白酒与啤酒市场的日益饱和,葡萄酒市场空间还有很大。”



曾在广东省酒类行业协会营销分会担任委员的葡萄酒研究专家杨征建说,目前中国每人年均葡萄酒消费为0.3升,而美国是45升,阿根廷是38升。



据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统计,2007年全国葡萄酒产量同比增长37%,销售额超过140亿元人民币。当年,中国葡萄酒年消费中进口酒的增幅达125%,市场份额从2006年的6.6%提高到10%左右。



澳洲葡萄酒研究专家詹姆士说,澳洲有2000多家酒庄,正成为中国继法国后第二大进口葡萄酒供应国,而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澳洲最大的葡萄酒进口国。



“中国人对葡萄酒的认知从懵懂到盲从,现在进入到了一个品味的阶段。我想,随着潜在需求的激发与当前各地政府拉动内需政策的实施,市场的信心也必然增强!”一名来自杭州的酒业经销商称。



未来利润大  酿加盟良机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人生活观念的日益更新,人们更注重关容,保健和高雅。红酒在国人的消费量逐年大幅上升。但是,目前中国的红酒的人均消费量仅为0.3升,而欧洲为38升,相差一百倍之巨。庞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丰厚的利润收益,使中国的葡萄酒市场隐含着无限商机。



澳洲红酒以其独特的天然地理位置和优良的品种,以及澳洲人追求品质和信誉而不单为利润为荣的民族特质而享誉世界。在众多的进口红酒中,澳洲红酒更适宜中国人的口感,这是业内人仕和消费用户都一致肯定的共识。



澳洲红酒在全世界走的都是平实价位路线,同一价位的澳洲红酒却可超越任何国家红酒的品质,这是澳洲红酒性价比高的最大优势。再者,澳洲红酒不设分级制度,所以不会出现让中国人看不懂的英文缩写,同样大大加深了中国消费者选购的信心。巨大的市场空间是值得你投资加盟的好项目。



加盟澳洲红酒项目,无须担心货卖不出去会亏本。澳洲红酒放置的年份越长价值越高,尤其是代理价进货的红酒更具市场价值,即使原价卖给另售商,将会一抢而空。澳洲红酒没有中间环节,性价比高就是最大的优势,同时总部与代理商随时保持联,互通市场信息,指导红酒销售和促销活动等等,让你轻松的占领市场。
回复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9-11-2011 19:19:10 | 只看该作者

悉尼义工

摘自:http://www.xkb.com.au/html/study/life/2011/1019/68983.html      一起去做义工啦喂!
2011-10-19| 14:00| 来源:澳洲新快网| 编辑:蒋非

义工是悉尼各类艺术文化节的血脉,义工是付出(Give )、获得(Receive)、分享(Share)!留学生做义工不但能广交朋友,增长见识,还锻炼勇气。你敢不敢踏出第一步与人交往?

留学澳洲,到底我们可以到哪里做义工?本期小编不但请来义工达人小A与大家分享留学义工经历,还会为大家介绍近期悉尼的各式有趣义工。


体验生活

小A说,刚来悉尼时没什么朋友,对澳洲的一切感到非常陌生,自己的英语又不好,想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变得难上加难。即使是住在学校宿舍可以和其它国家的留学生交流,小A还是觉得应该自己出去闯闯,见识一下何为真正的澳洲文化。要体验生活,小A决定从做义工开始!

可为什么选择做义工呢?不少人认为其它洗盘子,打扫清洁,卖餐的工作一样可以体验生活,而且还可以赚钱。

可小A却不这么认为。首先,做义工可以认识不同层次、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对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有很大帮助。

其次,做义工还可以练习英语。因为做义工的大部分都是本地人,留学生做义工就能借此机会学习地道的澳洲英语。小A觉得自己的英语,特别是口语有飞跃式的进步和那一段做义工的日子分不开。

找义工比找其它工作容易,成功机会也大,这除了因为义工是无工资的之外,另一个原因是老外都喜欢有人做义工。你说要来做义工,老外们最喜欢了,怎么会轻易把你拒之门外呢?

当时的小A在悉尼大学念硕士,每周只有晚上才有课。于是在不和课业有冲突的情况下,小A决定每周做一到两天义工体验生活。

善用学校资源

80后找工作一般都依赖网络,小A也不例外。但小A强调的是,找工作一定要善用学校的资源,譬如说职业中心(Career Centre)。

学校的职业中心每周都会更新招工信息,因此学生尽可利用这些信息修改简历和投简历。小A的几份义工都是在学校的职业中心上找的。

土著的小导师

小A的第一份义工是在悉尼滑铁卢的社区中心协助社区人员帮助土著。她负责教土著运用计算机,利用网络找工作,准备活动设备及一些简单的职业培训。

别说是留学生了,白人都对土著“侧目三分”,小A却真的当起了土著的小老师,耐心地解答土著的各类问题,尝试从他们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

小A也试过遇到难搞的土著小孩,为了维持秩序小A差点没和他们打起来,当然更多时候小A要动用警察才能平息闹事土著。

想起当时的情景,小A说:“当时真的挺害怕,他们一群人像强盗一般冲进社区中心的电脑室,举起电脑就砸,只能靠警察了。”

虽然社区中心不时有土著捣乱,但其实真正和土著相处下来,小A发现他们还是很单纯的。“他们爱喝酒,但向往平静的生活。”这就是小A眼中的土著。“你给他酒喝,他们就会和你友好相处。”

丰富简历

有义工经历的简历多数比较熠熠生辉,而且日后找工作面试时还可以向面试官谈自己义工的经历,大大增加自己的职场竞争力。小A大力推荐!

其它Tips

同学们找义工除了按兴趣来分类,还应多找与自己所读课程相关的义工,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

和其它工作种类一样,做义工也要注意安全,不要将自己置于危险的处境当中;
近期义工工作机会一览




去年悉尼双年展的作品之一 图片来源:news.com.au

悉尼双年展(Biennale of Sydney)

悉尼双年展是澳洲最大型的当代国际艺术展览。在悉尼双年展当义工的好处是你可以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层次的艺术家。

活动举办时间:2012年6月27日至9月16日,义工工作时间从五月至九月不等。

义工种类:艺术家接待员,活动安排介绍员,市场营销,活动及行政。

报名时间:2011年底

报名网址:http://www.biennaleofsydney.com.au/about/volunteer

活动联系方式:art[at]biennaleofsydney.com.au



澳洲日本电影节(Japanese Film Festival)

第15届澳洲日本电影节活动举办时间:11月17日至11月27日 (悉尼)

义工种类:博客影评人,电影售票员,带位员,派发电影评分表,观众安全及人流控制工作人员等

报名时间:2011年10月

报名网址:http://15th.japanesefilmfestival.net/getinvolved_syd.html

活动联系方式:japanesefilmfest@gmail.com

义工赠品:免费纪念T-shirt一件,免费电影票一张
悉尼作家节(Sydney Writers Festival)

悉尼作家节是澳洲最大型祝贺悉尼文学成就的节日。每年悉尼作家节都举行超过300个节目,过半数是免费的。在悉尼作家节当义工的好处是,你可以了解最新的澳洲文学作品,免费欣赏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家、科学家和著名记者的演讲。每天悉尼作家节聘请超过200个义工,爱好写作的同学不可以错过喔。

活动举办时间:2012年5月14日至2012年5月20日

义工种类:接待员,节目单导航员,观众安全及人流控制工作人员等

报名时间:2012年3月5日至2012年4月5日

义工培训时间:2012年5月

报名网址:http://www.swf.org.au/volunteers/

联系方式:http://www.swf.org.au/contact-us/

义工赠品:免费纪念T-shirt一件,免费小说2-3本,印有作家节logo的环保袋子一个


名导陈凯歌是今年悉尼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 图片来源:facebook

悉尼电影节(Sydney Film Festival)

悉尼电影节向观众展现澳洲最好的电影。由于电影节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导演、演员或制片人参加电影节,在电影节里做义工有望与名导,演员对话与合影留念。

活动举办时间:2012年6月6日至6月17日

义工种类:接待员,节目单导航员,点票员,派发电影评分表,观众安全及人流控制工作人员等

报名时间:2012年4月 (具体未定)

报名网址:http://sff.org.au/public/about/volunteer-at-sff/

联系方式:info@sff.org.au

义工赠品:免费纪念T-shirt一件,免费电影票一张
Bondi海边雕塑展 (Sculpture by the Sea, Bondi)

活动举办时间:2011年11月3日至2011年11月20日

义工种类:雕塑介绍引导员, 活动安排介绍员等

报名时间:2011年10月

报名网址:http://www.sculpturebythesea.com/about/working-with-us.aspx

联系方式:julian@sculpturebythesea.com

义工赠品:免费纪念T-shirt一件,太阳帽一顶



悉尼节(Sydney Festival)

每年一月,创意十足的悉尼节都把悉尼打造成一个梦幻前卫的高档舞台。无论你是文艺小清新,还是偏激重口味,只要你喜欢文艺,都不要错过喔。

活动举办时间:2012年1月

义工种类:问卷调查员,活动安排介绍员,艺术家接待员,观众安全及人流控制工作人员等

报名时间:2011年10月

报名网址:http://www.sydneyfestival.org.au/About-Us/Volunteer

义工赠品:免费纪念T-shirt一件,太阳帽一顶,胶水壶一个,零食若干,免费节目票2-3张

找义工的重要网站

http://www.govolunteer.com.au/

http://www.goodcompany.com.au/

http://www.volunteer.com.au/

http://www.volunteering.com.au/

http://www.wildmob.org/
回复  

举报

26#
发表于 29-11-2011 19:58:31 | 只看该作者
今天又看了一下. 真好.
回复  

举报

27#
发表于 29-11-2011 21:30:0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orian305 的帖子

不错
回复  

举报

28#
发表于 1-12-2011 13:02:04 | 只看该作者
MS啤酒不便宜。
回复  

举报

29#
发表于 1-12-2011 15:03:16 | 只看该作者
写的挺好.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FreeOZ用户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FreeOZ论坛

GMT+10, 2-8-2025 21:58 , Processed in 0.071710 second(s), 54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