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国外不快乐的原因是什么
每回来到这个论坛,都觉得挺可悲的。有时候闷得慌,心绪低落,在上面发一两个帖子渲泄一下,并不代表什么,只是把真实的心情讲出来。但遭到的就是一片冷嘲热讽和恶意打击。
不过没什么,我理解,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注定这样。
其实要谈到在澳洲的现实境况,我想我肯定要比这个论坛上的很多人好得多,论学业、工作和生活,都不断有所变化和收获。我其实难过的一直是文化的失落、情感的孤独、自我的边缘化。我强调过很多次,在国外有好工作、有车有房不能提高我的幸福指数,我还是不快乐。因为没有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就这么简单的道理,就没有办法被自己的同胞认同和理解。
最近回国过年和探亲,更感觉到文化和情感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我需要这些东西。可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些不重要,对他们来说,吃穿生存就可以了。中国人一直没有什么自我意识,所以,在国内时,很容易为环境妥协,而当移居别的国家时,又很容易丧失自我。这就是海外华人为什么变得中不中西不西的原因。
关于文化,有人说可以积极融入澳洲,就不会有文化失落之痛了。可是,我想说,文化是一种气质和血液里的东西,哪里可能说割断就割断?放了三十年的除夕鞭炮、吃了三十年的元宵汤圆,有一天说过圣诞就过圣诞了?你们能做到,我做不到。这可能说明我是一个弱者,你们是强者。再说了,我在中国长大,也去过欧洲和美国,有过切身的体会,说实话,跟别的国家比,澳洲真的有文化吗? 我们不能自欺欺人或者坐井观天地说澳洲文化博大精深吧?
关于亲人,有人说可以把父母亲人接到国外来,就不会有亲情孤独之苦了。可是,我想说,年近七旬的父母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土地上呆不了一个月,就会思乡心切。他们无比思念中国的家,思念门前破旧小街上的一个熟食摊,思念他们的邻居、朋友和孩子。这不是在澳洲的房子里为他们装一个可以接收中文电视节目的天线就可以解决问题的。
关于朋友,有人说可以在澳洲重新交朋友,就不会有形单影只之感了。可是,我想说,每一个在海外生活过的人都扪心自问一下吧,你们在这边能交到几个真正亲近的、关系铁的朋友?先说华人,华人人人都在忙于生存打拼,再加上到了国外后矫枉过正地学习西方人的所谓“距离”文化,那种周期性的一帮人集体聚会真的能交上几个知心朋友吗?他们可能超过你在中国时、童年时、中学时、大学时交过的那些至爱亲朋和铁哥们吗? 再说西人,我在来澳洲前,因为工作的关系,就认识很多澳洲主流社会的一些西人,来到这里后,也不断认识方方面面的西方人,无论是工作方面还是教堂活动。可是,就算交往再多,就算他热情邀请你参加他的家庭晚餐,那种横亘在我们和他们之间的文化背景的差异根本是无法超越的。不同的成长记忆注定了这一点,这不是我们这一代移民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改变的,也没有必要为了取悦和融入西方文化而失去自我。也就是说,他给我主流的机会,我在心理上都主流不起来,心理上我始终是边缘的,因为我心里的东西和他们大多数人心里所想所思不一样,我的心里是中国的情感记忆,他们不是。也许,你们能,反正我不能,因为我是弱者。用这个论坛上有些人经常评价我的话,我就是loser。
我想坚守一个自我,我不想为了所谓的“融入”失去自我,自我包含的有个体的自由、个性的完整,还包含着文化认同、思想独立、情感表达和家国情怀。
罗嗦了这么多,觉得挺无聊的,结果肯定又是被一群中国人群起而攻之。其实我现在很少来这个论坛了,没那么多闲工夫,也早不感兴趣了。以前总想,既然是论坛,就允许随便说说吧,不管什么观点什么情绪。但现在知道,少说消极的话,因为虽然是真话,但真话往往是最不动听的。
最后推荐大家读两本书,是同一个人写的,章诒和女士的《往事并不如烟》和《伶人往事》(这两本书都已成官方的准禁书)。每一个对中国有感情的人都最好读一读。特别是前一本书,讲了那些经历过欧风美雨、西方文明熏陶、又有传统文化根基的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对中国的深情和他们遭遇的苦难的命运。他们少小时拥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丰华正茂时留洋欧美,用热情、智慧和理想去拥抱西方的自由民主思想,却从来不曾丧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身份和知识分子人格,那一代的留洋者大多成为真正的学贯中西、人格健全的爱国人士。可是今天的技术移民呢?无论如何,对自己民族文化的无知而导致的没有自我意识也是挺可怕的。
[ 本帖最后由 singsong 于 11-3-2007 22:27 编辑 ] 原帖由 singsong 于 11-3-2007 11:44 发表
中国人一直没有什么自我意识,所以,在国内时,很容易为环境妥协,而当移居别的国家时,又很容易丧失自我。这就是海外华人为什么变得中不中西不西的原因。
我基本同意,这是以前中国过于夸大“国际主义思想”造成的,还与现在的中国人缺少信仰(包括宗教信仰)有很大关系。 。。。 没人逼你一定要在澳洲生活下去啊 。。。 不开心就回国啦 。。。 你不想回去又到处发泄消极的想法 。。。 你选择来澳洲又拒绝融入这个社会,难怪澳洲人不欢迎你 。。。 原帖由 thewall 于 11-3-2007 14:18 发表
没人逼你一定要在澳洲生活下去啊 。。。 不开心就回国啦 。。。 你不想回去又到处发泄消极的想法 。。。 你选择来澳洲又拒绝融入这个社会,难怪澳洲人不欢迎你 。。。
我申明一下,澳洲人没有不欢迎我。我在这里受欢迎的程度肯定超过你,我交的澳洲本地朋友肯定比你多得多。我没有拒绝融入,我只是不愿放弃自我意识。“融入”不是“融化”,如果“融化”了自我,那这样的移民就太不值得了。
另外,“发泄消极的想法”是我作为这个论坛参与者基本的表达权利,在这言论表达自由的澳洲应该不会被禁止吧?除非Freeoz论坛从现在起,制定一条“不得发表消极言论、不得渲泄消极情绪”的规定,那我一定遵守规定! 原帖由 singsong 于 11-3-2007 13:44 发表
每回来到这个论坛,都觉得挺可悲的。
我其实难过的一直是文化的失落、情感的孤独、自我的边缘化。 ...
理解LZ.
这点我也有同感
我觉得在论坛上说一些个人看法很正常啊,
假如谁觉得过来后幸福度确实提高了,那也说出来吧,相信TZ们也很想看到.
没觉得LZ说的有啥不合适的,支持!
:) 说得是有道理。每个选择都会有得失的。 还好还好,这回没说 “我们”
不过老大,我还是很怀疑你是不是在澳州哎~ 到澳洲几年基本融入当地社会,只能称作“澳洲通”,骨子里还是中国人。
为什么我们把生活在澳洲的印度人,中东人,日本人,韩国人都称为印度人,中东人,日本人,韩国人?因为他们实质就是印度人,中东人,日本人,韩国人,本身的文化和生活习惯不会由于生活地变化而彻底消失的。
同样,在中国生活多年甚至入籍的外国人,我们也会称他们为“中国通”。 我现在理解楼主担忧的是许多华人缺失“对本国的文化认同、思想独立、情感表达和家国情怀”,而楼主本人在中澳生活的并非不顺利。
结了婚就忘了父母养育之恩甚至嫌弃父母穷的行为,不值得崇尚。
支持楼主。
[ 本帖最后由 无极 于 11-3-2007 14:28 编辑 ] 我就是不明白了......
既然您说在国外多么多么多么多么多么多么不快乐, 为啥不去一个让您快乐的地方呢???????这么硬扛着不难受啊?????
我很苯的,我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您毕业于顶尖大学的社会精英解释下?
另外,如果打算发泄心情,就别上纲上线。把所有的句子/问题都限定在您自己的范围内,别扯到“我们”,海外华人,第一代移民,或者中国人等等。我最烦的就是这个。顺便提一句,如果您打算拿澳大利亚护照的话,将来从技术上讲,您就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了。所以“我们中国人”这句话可要斟酌着用。到了那个时候,讨论"中国人"的问题记得要把“中国人”的定义搞清楚先。
看这段话,“最近回国过年和探亲,更感觉到文化和情感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我需要这些东西。可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些不重要,对他们来说,吃穿生存就可以了。中国人一直没有什么自我意识,所以,在国内时,很容易为环境妥协,而当移居别的国家时,又很容易丧失自我。这就是海外华人为什么变得中不中西不西的原因。" 我相信是楼主无意识这样安排行文的(如果是有意的话,那么我错了,道歉。),不过暗示出楼主一贯的逻辑和心态。第一句没主语,从上下文推断是楼主, 也就是“我”。第三句扯到了“很多人”。第四句扯到了“中国人”,然后到了最后一句,就偷换概念到了“海外华人”身上。看看。
看看整篇文章的逻辑,也套用类似的路线,并且貌似是楼主一贯的思维方式。楼主的思维训练有待加强。
还是那句话,有时间去看看心理医生吧,如果您真的有您在文章里面说得那样的地位的话,看心理医生的费用您还是付得起的。也没啥不好意思地。
有心里话到这里倾诉是因为把这里当成了家。其实LZ的困惑和苦恼移民的人多多少少都有过。有心的话就象家人一样安慰安慰,无心的走过路过就算了。为什么一定要冷嘲热讽甚至人身攻击呢?这样的风气实在不好。
关于“中国人”的定义
美国人的定义很明确,就是拥有美国国籍的人,不管其祖先原来在哪里,不管是什么种族,不管出生何地,不管在哪居住。中国人的定义就没这么简单了,高级汉语词典的定义是:生息、繁衍、居住在中国的本地人或者海外有中国血统的侨胞。
问题来了,在中国生息、繁衍、居住的本地人是中国人,那么,在中国生息、繁衍、居住的非本地人应该不是中国人了。同济医科大学著名的外科专家裘法祖院士,二战期间在德国娶了一个德国姑娘,二战结束后,一起回到中国。一九五八年,经周总理批准,裘法祖妻子加入中国籍,成为中国人。非中国本地人,加入中国籍,成为中国人的例子还有一些,比如朝鲜族中的一些人是在战乱时期从朝鲜逃到中国来的。这些拥有中国国籍的外地人,是货真价实的中国人,和别的中国人有相同的地位,谁也不能否认。
高级汉语词典中还有一个内容是海外有中国血统的侨胞。这就扯大了,杨振宁是中国人吗?美国人认为他是美国人,中国人认为他是中国人。嘿嘿,两头占好处。还有两头不占好处的,就是海外有中国血统的侨胞最多的地方――印尼。这次正好反过来,印尼人认为他们是中国人,中国人认为他们是印尼人,谁都欺负他们,谁都不帮他们。
高级汉语词典的定义是含糊不清的,谁能给中国人下个准确的定义?
照我说,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国人’之观念浮于斯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之一员也。:lol
[ 本帖最后由 无极 于 11-3-2007 16:42 编辑 ]
回复 #12 无极 的帖子
没错。不然美国黑人不会万里迢迢地回非洲寻根了。 老生常谈了,呵呵:lol 原帖由 singingbird 于 11-3-2007 18:31 发表有心里话到这里倾诉是因为把这里当成了家。其实LZ的困惑和苦恼移民的人多多少少都有过。有心的话就象家人一样安慰安慰,无心的走过路过就算了。为什么一定要冷嘲热讽甚至人身攻击呢?这样的风气实在不好。
赞一个!
希望坛上的朋友都有这样的心态.
:) 来到这里,就是人生的第二次机会.多学学oz的乐观精神吧.. 谢谢singingbird和有关朋友的理解。
很难得。在这个论坛上有几个朋友为我说句话。谢谢了!
以前我把新移民们想得很美好,觉得他们都是一群高智商、有学识、有理想、有人品的高素质人才。我曾为能跟他们一块来到遥远的大陆而内心感动过。但后来,在现实生活中、在网络论坛上,我明白了,他们中很多人不是。有移居海外的能力并不意味着他们富有爱心、有见识、有思想、有人文素养。他们中许多人可能比国内的官员或富人更自私冷酷,更会用恶毒的言语和市侩的讥笑来撕碎同胞孤独的心。
世情是凉薄的,外冷纵不伤骨,内凉也足以伤心。为什么要这样互相伤害,互相诋毁呢?人应当从善待自己开始,以悲悯天地生灵为终结。
最后,答复那个Flug一句,就算加入了澳大利亚国籍,“我们中国人”这句话仍然适用。国籍意义上的身份跟血缘意义上的身份是永远不能混淆的。无论我加入了哪个国家的国籍,这不能改变“我是中国人”的身份认同。人不能“有奶便是娘”。祖国只有一个,就象母亲只有一个,即便父亲再婚,那个后母再好,我们可以叫她阿姨,但不能叫她妈。这是原则。至少是我的原则!!
[ 本帖最后由 singsong 于 11-3-2007 20:04 编辑 ] 楼主怎么没表扬我呀?:lol 原帖由 无极 于 11-3-2007 19:48 发表
楼主怎么没表扬我呀?:lol
你的发言的确不错呀:victory: 原帖由 autraveler 于 11-3-2007 17:56 发表
你的发言的确不错呀:victory:
谢谢 :kiss:
我现在最想得到的是楼主的表扬。:time:
[ 本帖最后由 无极 于 11-3-2007 18:05 编辑 ] 原帖由 无极 于 11-3-2007 20:00 发表
我现在最想得到的是楼主的表扬。:time:
“表扬”真的不敢当。想真心地说声“谢谢你,朋友!” 不用谢,楼主,真的。:handshake:lol
开个玩笑,不过希望楼主多多保持乐观。今后给大家也讲些移民快乐的事。
[ 本帖最后由 无极 于 11-3-2007 18:26 编辑 ] 碰上和你原则不一样的"后妈",她真要好好考虑要不 要做你"后妈"。澳洲这个“后妈”在你接受申请移民的时候可没有选择 。
你有什么实际 的困难,请表示出来,相信你一定会找到“热心的帮助”,决不是你说的“冷酷和自私 ”。
祥林嫂的“阿毛”是被狼吃了,可一次一次的说出来,就可以解决你的孤独吗?
你想交朋友,建议你发起 各种活动,增加大家交流和沟通的机会 、平台,建立自己的圈子,而不是像个孩子似的,高声叫唤:我的肚子饿了,我好痛苦,怎么没人理解我,你们好自私哦,我的孤独你们看不见 ,还嘲笑我。其实,你觉得孤独了,我看来,就是你的心“饿”了,成年人了,饿了,要么自己做,要么请人做。叫有用吗?何况你还是用“我们”来代表所有的全体。饱汉当然不知你饿汉饥了。还上纲上线,什么自私、冷酷。
"祖国只有一个,就象母亲只有一个,即便父亲再婚,那个后母再好,我们可以叫她阿姨,但不能叫她妈。这是原则。至少是我的原则!!
7s6k,yOkoL" I just wonder, why don't you "roll" back?! 楼主能到论谈上畅谈自己移民后的感受,是希望在孤独寂寞的异国它乡找到倾诉的对象。这样也可调理下心情。样主一直以来悲观的论调,从不被理解到如今纷纷给予解说,这就是友善的同胞行为!不可否认楼主是位读书人,但从楼主不断发出的悲观论调,还是认为楼主感情的脆弱性。好男儿志在四方,想当年,国门初启,多少上海儿女涌到日本,这些人又是如何在那竟争激烈的日本生存?相信比楼主艰辛多了。作为技术人才被澳国引入,一登陆就可享有pr身份,呆上两年就可获公民,就可打道回府,来去自由,还想乍呢?只离开父母两年,单独闯荡两年,就如此悲伤,真可怜你们的父母辈,多少人当年离开大上海上山下乡到北大荒,最后七弄八搞的一把年纪才能回到上海。唉,你们现在堂堂正正迈出国门,就算不做外藉人,也当去体验学习两年再回归,又何必如此难过呢。希望楼主尽快让自己开心起来,长时间的郁闷对自己的身体很不利。别人理解你,但也不希望你老是悲观郁闷。相信大把条件很不错的国人独闯澳洲,他们会用阳光的态度去面对一切,也会来此给予你解释帮助。由于freeoz是个健康友善的网站,才能在此屡屡看到楼主不快的倾诉,希望楼主能与网站一样健康向上,与大众共享快乐。楼主能否参加当地举办的筒子聚会?相信届时会得到筒子们的影响与帮助,会快乐起来的。 有道理。
原帖由 gemei 于 11-3-2007 20:38 发表
碰上和你原则不一样的"后妈",她真要好好考虑要不 要做你"后妈"。澳洲这个“后妈”在你接受申请移民的时候可没有选择 。
你有什么实际 的困难,请表示出来,相信你一定会找到“热心的帮 ... 原帖由 gemei 于 11-3-2007 18:38 发表
"祖国只有一个,就象母亲只有一个,即便父亲再婚,那个后母再好,我们可以叫她阿姨,但不能叫她妈。这是原则。至少是我的原则!!
这个比喻不错。
中国是亲妈,澳洲是后妈(阿姨)。:lol 本着对LZ负责的态度, 认真建议LZ去看心理医生. LZ是什么毛病我不是专家, 不好诊断, 但用老百姓的话来讲, 就是一个字"衰". 引用:有心里话到这里倾诉是因为把这里当成了家。其实LZ的困惑和苦恼移民的人多多少少都有过。有心的话就象家人一样安慰安慰,无心的走过路过就算了。为什么一定要冷嘲热讽甚至人身攻击呢?这样的风气实在不好。
这也是我想说的 总结一下:
我在澳洲混得不不错,地位肯定比你们这些逛FreeOZ的华人高,但我tm就是不快乐,你吹咩?
我好不容易把那贫贱的老公武大郎毒死了,我天天出去卖,是怡红院的头牌,日进斗金,但我tm就是没有武大郎在的时候的那种温馨感觉,怎么办呀?
我看楼主根本不像在澳洲,倒像极了cpc的网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