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kuka 发表于 2-6-2015 20:20:19


满心想的都是西华的兄妹是谁
突然中华老字号冲入眼帘
拍一张
瞎拍都拍了那么多
这张怎么也比瞎拍好点吧

这是第一次看到同仁堂的店
之后看到不少次

arkuka 发表于 2-6-2015 20:23:46

本帖最后由 arkuka 于 20-3-2016 10:51 编辑


终于
看到了

东泰

这就对上了吗
西华东泰

真心不知道详细的意思
不过真心知道笼统的意思

arkuka 发表于 2-6-2015 20:43:46

本帖最后由 arkuka 于 17-9-2016 11:23 编辑


这次墨尔本唐人街没再逗我玩
真的是全看完了

满心欢喜
墨大?
墨大!
还记的吗?
哈哈
墨大已经被忘到爪哇国去了

回了!

然后
在清冷的街道上就看到了这个咏春学堂的牌子

有没有起一身鸡皮疙瘩?

不是觉得寒碜或者任何其他不好的感觉
更不是在这个墨尔本的秋夜觉得冷
而是多年教育培养出的民族认同感的骤然叩击
咏春
不仅仅是一个功夫的名字
更多的是中华文明的一个象征

久居帝都十数载
故宫也去过三两次
墨尔本秋天的夜晚
此时此刻咏春这两个字带给我的感受却是前所未有的深刻
中国已经是一个习惯超速发展的国家
但是
数千年的文明积淀却是越来越模糊
北京
所谓的国际大都市
也变的越来越像国际大都市
但是
没觉得怠慢了什么吗

还记的那篇文章吗?
还记的那句话吗?

中国
请停下你飞奔的脚步
等一等你的灵魂

xivix 发表于 4-6-2015 10:57:13

arkuka 发表于 29-5-2015 22:28
这从何谈起啊

言之有物,比乌青强多啦!

arkuka 发表于 4-6-2015 22:41:38

本帖最后由 arkuka 于 20-12-2015 20:34 编辑


回去的路上又看到一个在国内很少看到的品牌广告
AGFA
我也不记得怎么认识这个品牌了
好像是在摄影论坛看到的

澳洲见过的另一个在国内很少看到的品牌是
KENWOOD
好像是日本品牌
不了解详情

arkuka 发表于 4-6-2015 22:47:34

本帖最后由 arkuka 于 20-12-2015 20:35 编辑


再下面看到的这个店让我瞬间想起这几年在北京发展很好的一家店
不知道是不是同一个店
还是只是店名一样或类似
看外表真的非常像
南京大排档
印象中北京那个是叫
南京大牌档

guopxbb 发表于 6-6-2015 12:55:34

中餐还真不少啊!

arkuka 发表于 18-6-2015 21:37:13

本帖最后由 arkuka 于 20-12-2015 20:36 编辑

墨尔本第六日 -- 总算把第五天写完了 :s2

这一天是墨尔本之行最悲催的一天

继续去西边
探访一个叫Elements的地方

还是起的不太早
所以到Flinders St车站换火车的时候肚子都略微有点点饿了
于是
我在这里犯了今天的第一个错误
没有买吃的

火车倒公交车
两个小时以后就到了Google Map建议的我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能到达的距离Elements最近的地方了



看看照片吧
荒凉吧

其实相比后面所见
这里算不错了
起码那个不太远的厂区里面还挂了个Cafe的小牌子

在这里
我犯了今天的第二个错误
因为觉得有点点不够高大上
没有走进那个Cafe去吃点东西

arkuka 发表于 18-6-2015 21:40:28

本帖最后由 arkuka 于 20-12-2015 20:44 编辑


刚下车
就在路边草丛里面看到一个可以用long time no see来打招呼的小家伙

arkuka 发表于 18-6-2015 21:54:22

本帖最后由 arkuka 于 17-9-2016 11:26 编辑

当时被这个荒凉的地方深深的打(xia)动(dao)了
逆时针转圈拍了好几张照片

我猜不少久居墨尔本的兄弟也未必来过这里

因为分不太清东西南北
所以
还是用前后左右表示吧
第二张(左前)

第三张(左前)

第四张(左后)

第五张(左后)

第六张(右后)

第七张(右后)

第八张(右前)

回到第一张(右前)

arkuka 发表于 21-6-2015 12:23:12

本帖最后由 arkuka 于 20-3-2016 11:04 编辑

路边

路边

路边

路边

路边

路边-远方的仓库那里有一个WOOLWORTH的商标

路边

路边

路边

前面到Elements大概有2-3公里
没有车
只能走
路边没有民居
路边没有商店
路边只有错落分布的工厂和仓库和工地

arkuka 发表于 21-6-2015 12:56:37

本帖最后由 arkuka 于 20-3-2016 11:05 编辑


走近了看
那个挂着WOOLWORTH的商标的地方应该是WOOLWORTH的食品工厂
我是个COLES的顾客
我不是个WOOLWORTH的顾客
想来应该是生产甜甜圈的地方

arkuka 发表于 21-6-2015 13:01:18

本帖最后由 arkuka 于 20-3-2016 11:06 编辑


走了一会儿
路边总算看到一个还算整洁的建筑物

arkuka 发表于 21-6-2015 13:04:03

本帖最后由 arkuka 于 20-3-2016 11:07 编辑


路过一个小水洼
里面游着一只鸭子

arkuka 发表于 21-6-2015 13:14:08

本帖最后由 arkuka 于 20-3-2016 11:08 编辑


回头看看清楚

这条路上有些路段没有行人能走的路
不是说人行道
因为这这种荒郊野外的根本就不可能有人行道
是看上去就没有给行人留地方
而且大小卡车特别多
所以
为了安全起见
都是尽量逆行
还有
实在没办法的时候
就只能走路边草地了
比如照片里面这一小段

arkuka 发表于 23-6-2015 19:34:17

本帖最后由 arkuka 于 20-3-2016 11:09 编辑


路边荒地中看到的一个植物
长的颇有南半球的风采
完全不认识

植物好像已经快干枯了
毕竟这边已经是秋天了

arkuka 发表于 23-6-2015 19:39:18

本帖最后由 arkuka 于 20-3-2016 11:10 编辑


好像走了很久
很久
其实应该没走多远

走陌生的路的时候总觉得走了很远

看到一个和周围环境蛮搭调的一个牌子
Port Phillip Prison

写出来才发现这个地名好有特点
简称PPP或者3P应该没人有意见

考虑到这个地方这么敏感
加上担心被趴在墙上的狙击手爆头
真的没敢拿相机对着监狱实体拍照

当时目击的感受是
如果没有这个牌子
还真看不大出这是个监狱
更像个大仓库或者大工厂

arkuka 发表于 23-6-2015 23:17:05

本帖最后由 arkuka 于 20-3-2016 11:11 编辑


路边不少的空白地块都处于待价而沽的状态

arkuka 发表于 23-6-2015 23:53:12

本帖最后由 arkuka 于 20-3-2016 11:12 编辑


远处有几个大仓库

这时候我也已经意识到
大仓库才是这个地段的主题
路上的大小卡车们不是恰好路过
它们也都是因这里的仓库而来

arkuka 发表于 24-6-2015 21:28:16

本帖最后由 arkuka 于 20-3-2016 11:13 编辑


仓库聚集地
COLES的身影自然不能少
而且在这个路段它们还算是个小主角呢
时不时就有COLES的卡车路过

arkuka 发表于 24-6-2015 21:34:24

本帖最后由 arkuka 于 20-3-2016 11:14 编辑


随着断断续续的COLES的卡车
在不远的地方出现一个挂着COLES的LOGO的仓库也就非常合理了

这可真是个颇大的仓库
目测每边停个十几二十辆的卡车没有问题

想想墨尔本人民的吃穿用中有相当的部分就是来自这个荒野仓库
还挺有趣的

arkuka 发表于 24-6-2015 21:40:10

本帖最后由 arkuka 于 20-3-2016 11:15 编辑


COLES仓库附近没有太多建筑
所以
有不少这样的租售工业地产的牌子

据说这里是将来墨尔本政府要大力发展的地区

不过看看现在的样子
真的是想不出
以澳洲昂贵而缓慢的步伐
这个野草遍地的地方啥时候才能变成小桥流水人家的所在

arkuka 发表于 25-6-2015 08:59:20

本帖最后由 arkuka 于 20-3-2016 11:15 编辑


走的略累
肚饿缺水
高温炙烤
慢慢吞吞
但总算也是走到了COLES大仓库的前面
推到长焦拍一张内部图
其实也没啥
就是很多货架排在一起

目测这门至少也有3-4米宽吧
119号门
而且还没到头
加上货架是平行放置的
也就是说最多两个方向开门
大概能猜到仓库有多大了吧


墨尔本的人民啊
你们真能吃!

想像下
如果省略了中间的物流和采购情景
很多人围着货架大吃大喝的场景还真是壮观呢

澳洲一共才2400万人
差不多相当于北京或者上海的人口
那么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每天消耗的就更是吓人的巨量的物资了

养活这么多人真不容易

地球
你辛苦了!

arkuka 发表于 25-6-2015 09:18:03

本帖最后由 arkuka 于 20-3-2016 11:17 编辑


Coles仓库前面栅栏围着的草地里意外看到两只羊

因为仓库周围都是用栅栏围着的
羊的弹跳力貌似也不太好
所以
这羊是Coles有意圈养的无疑

难道Coles的经营者是为了充分利用资源吗
反正草在这里闲着也是闲着
放两只羊还可以有效地起到除草的作用
而且
除草之余还可以长出羊肉和羊毛
而且就养两只(真的没看到有其他的羊)
大概除了提供饮水
也不需要担心什么了

arkuka 发表于 25-6-2015 09:23:04

本帖最后由 arkuka 于 20-3-2016 11:17 编辑


这是第一次在这里看到羊
而且上次见到真的活羊大概也要追溯到小学时代了

来张特写吧

这还真是大眼瞪小眼啊

大概他们也觉得很奇怪
估计这辈子也不曾有多少人曾经对着它们举起相机

看看照片里面的羊
貌似是以产毛为主的品种

arkuka 发表于 27-6-2015 11:25:43

本帖最后由 arkuka 于 20-3-2016 11:19 编辑

侧面一

侧面二

路过一个堆满各种杂物的场地
好像国内的废品站
里面貌似没几个人
门口有两个小狗
拍了两张侧面照
看看里面的东西还真不少呢

arkuka 发表于 27-6-2015 11:34:13

本帖最后由 arkuka 于 20-3-2016 11:19 编辑


前面就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桥了
后来知道是个铁路桥
据GOOGLE MAP说
过了桥就是Elements了
当时想后面应该是一个新兴小镇
或者
至少是一个热火朝天的大工地

arkuka 发表于 27-6-2015 11:37:08

本帖最后由 arkuka 于 20-3-2016 11:20 编辑


桥的另一侧
没有小镇
没有工地

arkuka 发表于 27-6-2015 11:41:45

本帖最后由 arkuka 于 20-3-2016 11:20 编辑


桥下的土地属于一个马术俱乐部
空荡荡的场地
大概是因为今天不是休息日吧

arkuka 发表于 27-6-2015 11:47:30

本帖最后由 arkuka 于 20-3-2016 11:21 编辑


马术俱乐部位于一个十字路口
对面是一个乡村学校遗址
看年份也不是太古老

下面是摘抄的这个学校的简介
The Truganina School was erected by community effort in 1869. A teacher’s residence was built completed in 1870.

The earliest schools in the district were conducted in private homes where women taught their neighbours children. Two of these teachers were Mrs North and Mrs C. Cropley. The first organised public school was taught in the room of a private house north of Boundary Road, but was soon transferred to a wooden building built at the expense of Mr James Thomson, Samuel Evans and Thomas Hillman, on land owned by Thomson. Opened on the 1st April 1856 the building was 25 feet long, 12 wide and 8 feet high. It had two rooms, one the school room and the other a sleeping room for the teacher. The rooms were lined with canvas and had an earthen floor. The first teacher was Mr Samuel Hayes. He and his wife lived in the one room, and his son was born there in 1857. He continued teaching the children on Truganina until his death in 1865, during which time the school had moved to another location, and classes ended up being conducted in the Methodist Church due to increased number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mmon Schools Act 1862, together with an influx of population, prompted the need for a larger, more centralised school, and after some controversy around the site the Truganina School was erected on a site reserved from sale by the Lands Department. Contributions toward the local share of £200 were given in cash and kind. William Leake quarried and carted the basalt stone building blocks as his quota.

The new school opened on the 1st April 1869 with Andrew Hanna as head teacher. After resigning from the Presbyterian Ministry Andrew had taken up farming on both sides of the river, but was ruined by severe drought in 1867-1868. He was persuaded to resume teaching and worked at the school until 1874 or 1875. Mr Dredge, the man appointed to take his place died before commencing duty. His son acted as relieving teacher for about a year before being relieved by Mr W.T. Muir. Although originally dismayed by the quietness of his surroundings, Mr Muir remained as Head Teacher for 28 years, retiring both revered and respected in the district.

During its first five years the school had between 70 and 100 pupils drawn from a radius of five or six miles. The Duggans, Bells, and O’Donoghue’s came from near the railway line, the Hogan’s came on ponies from the Werribee River opposite Horseshoe Bend, and the Hopkins and the Thomsons came from near the Melton Road.

Working conditions at the school were challenging with 70-100 children crowded into the school room which in the beginning only had a concrete floor. The school began with no fencing and an inadequate water supply. The teachers residence left much to be desired with the school board requesting that the Minister of Instruction “cause the two back rooms of the teacher’s residence of State School 192 to be floored and the bedroom partitioned.”

As new schools cropped up after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the numbers at Truganina dwindled to around thirty. Numbers fell again during the great depression and remained at about twenty from then on. The school building changed little. A small porch was added in the twenties, and in the late thirties a shelter shed was erected. Electricity and telephone were installed in the school and residence in 1959. The school was destroyed in the bushfires of 1969.



看上去和现在差别不小
现在的建筑物应该是后建的
或者经过了大规模的修缮和现代化改造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查看完整版本: 长登日记:2015/03/30至今天 (-: DON'T PANI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