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FreeOZ用户注册
查看: 1680|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两岸学术交流)澳洲台湾移民在迁徙过程中的问题、调适与适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2-12-2008 17:33: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FreeOZ用户注册

x
写在前面:

这是由台湾学者针对澳洲的移民政策所做的分析,在一般的报告中,所注重的均是--资料取得,统整归纳,分析数据,结果讨论。
当然,既然这是由台湾学者所写,取样对象均为台湾移民。但是,在看一篇学术报告时,我们可以藉由学者的分析来去芜存菁,
获取一些对自己有帮助的资料,和让自己对於移民这一档子事,有更深入的见解与剖析,培养出自己的看法与观点,还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希望藉此让各位TZ对於此人生大事有更加一层想法,编译过程难免疏漏,尚请不吝指正,报告全文未修改一字,完整载出。

2005 年台湾人口学会学术研讨会

「二十一世纪的台湾人口发展:趋势与挑战」

澳洲台湾移民在迁徙过程中的问题、调适与适应

徐荣崇  ∗

摘要

本文主要采取「质与量的互补」和社会地 学「局外人与局内人」观点做为研究方法上的基本思维 辑。 用 2001 年澳洲台湾出生移民普查资料,侨委会委托姜 虹和徐荣崇(2003)的「澳洲台湾侨民现况之研究」所获得的 1,028问卷资料以及针对 79 位移居澳洲雪 、布 斯本以及墨尔本台湾移民的深访谈资料,做为剖析问题的依据。并从语言障碍、创业与就业、子女教育迷思、误会与受骗、邻居互动等议题來做进一步的探讨。研究发现跨国主义、地方性思维以及移居时间的长短会影响台湾移民在澳洲的调适与适应。最后并提出建议做为即将移民的台湾人參考。

关键词:台湾移民、迁徙、跨国主义、适应、澳洲

∗ 台北市 教育大学社会科教育学系副教授

1
壹、前言

移民生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其中有 也有苦。其实,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每个家庭來到了澳洲,对于重新面对的环境及生活,调适的方法及适应的情形是 不一样的。一般而言,国人移民的方式大致可分为全家一起型:这是最传统的移 民方式,风险颇大,但成功的机会颇多,因全家移民,互相安慰扶持,破釜沉舟, 就会全心全意在侨居地打拼,不放过任何一次机会,从头做起因此最容 成功; 全家分居兩地型:一家分成兩地,妈妈在国外陪公子讀书,爸爸回国照顾生意, 而形成常常须兩地奔波的「空中飞人」或一人在台湾的「台独人士」。这种方式 的优点是可以关照小孩,又可兼顾生意和生计,但缺点是婚姻会有风险,有时一 家会兩地分成兩家;小孩先锋型:先将小孩送出国念书,试探环境,若发现不错, 再一起跟进,这是较 性的安排,但时间不可差太久,怕对小孩有影响;小孩独 居型:把小孩送出国,大人并未跟进,这方式能让小孩出国就学又能兼顾台湾事 业和家庭。但对孩子來說,风险很大,常因大人不在身边,天高皇帝远,致使  为发生偏差,功课进步缓慢等问题(梁荣贵,1996)。

其实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通过移民的关卡。來到了澳洲,一 的生活回归简 朴,或许他们在台湾的一 生活起居都有佣人代为打 ,但在这 可能煮飯,洗 衣,打扫整 家务接送小孩样样自己來,虽然辛苦,却也少掉了许多不必要的应 酬,逛街和打牌。他们开始享受異国的风俗民情,偶而做些园艺,上些英文课程,学点美术陶艺,也多了户外休闲生活, 投入了义工 列。生活朴实悠闲,不再紧张,体验着不同的生活步调及情趣,调整出不同的人生与价值观。能通过者不仅有着不错的经济条件以及健康的身体  1,而且还可以在风景优美的澳洲居住下來,总是大家所羡慕的对象。

1  移民前是必须通过严格的健康检查。

2
但是,常听人說「坐移民监  2」,如果移民生活真是美妙无比,那又何必以 如此痛苦的词汇描述呢?移民在外,有如浮云游子,常有漂泊海外的感觉,加上 语言不通,工作不好找,为了事业及家庭生活所需,开始过起家庭分隔兩地的生 活。爸爸担任起「空中飞人」兩地奔波,妈妈则一肩担起家庭内外的重任,陪小 孩讀书。加上澳洲的生活没有台湾的多采多姿而且生活单调,一日又一日的重复 扮演着安家、买菜煮飯、接送小孩、接待亲友等琐碎事项的角色,住久了不免怀 疑起自己的移民决定是否正确,也开始磨蚀着自己的信心。

当受访者被问到适应有无问题时,除了语文问题外大都回答没有问题。有人 說來到澳洲的人都是「五子登科」而且每男人除了丈夫外都还外加「三夫」。所 谓的「五子登科」指的是聾子(看不懂)、哑子(說不出)、瞎子(看不懂)、跛 子(不会开 )和老妈子(陪小孩讀书) 3,而「三夫」即是农夫(在家做园艺)、 渔夫(出外钓鱼)和高尔夫。如此的比喻精辟的刻画出台湾移民在澳洲生活上的 某种无 。在社交上,对女姓而言,同乡间的交谊活动与互助,如合唱团、厨艺 交流等,是她们排解寂寞的方法。而一些宗教团体,如慈济、佛光山,基督教等 着实也提供海外游子们找到生命的意义。

根据姜 虹和徐荣崇(2003)《澳洲台湾侨民现况之研究》资料显示,澳洲

台湾移民在生活适应上主要面 的问题依序有:语言障碍、家人分居兩地、就业、求学、子女教育等问题。故而本文主要从语言障碍、创业与就业、子女教育迷思、误会与受骗、邻居互动來做进一步的探讨,最后并提出建议做为即将移民的台湾人參考。


2 澳洲政府一开始签发给刚移民人的签证是长期居留签证,到了澳洲报到后即是所谓的 PR (permanent resident),必须某一时间内住满多少时间后(因不同的移民时间及移民的類别而有 不同的规定),方可以申请公民。通常「移民监」指的是,取得 PR后必须在澳洲等待拿公民的 这段期间。

3  劉月雪(2000: 189)书中描述加拿大新移民中也有有此說法。


3
贰、文献探讨

一、移民适应的相关研究

Kim 和 Gudykunst(1988)认为,当移民抵迁移地后,必须先寻找一个新的居所,并接受这居所的样式;然后面 生 上的改变,如食物的种類与获取营养的方式,甚或与不同种族的对象结婚;还有文化的改变,如,政治、经济、技术、语言、宗教、社会组织等;以及心 上的改变,通常发生在面对不熟悉的社会与文化时,内心所产生的冲击,而这些改变都可视为是适应的过程。谢高桥(1981:27-32)以家庭与小区关系的改变、职业与经济的成就和文化的異同三方面,针对移民的调适情形做分析。范珍辉(1974: 8-23)曾以迁移、就业、初级关系、都市生活、宗教信仰及闲暇活动等为類别,來研究台北市移民之社会问题。Ip, Wu和 Inglis(1998),Schak(1999),姜 虹和徐荣崇(2000),姜 虹和宋郁玲(2001)等人,亦以语言困难、文化冲击和就业困境,來說明澳洲台湾移民在适应上的问题与适应的情形。廖正宏(1985: 175-176)指出,对大多數的迁移者而言,在教育和职业上的流动是非常困难的,即使迁入者在教育和职业上有流动的机会,在文化上也被同等的对待,但并不足以表示迁入地的社会已经接纳他们。有些迁移者无法克服迁移的困难,又无退路,只好在迁入地痛苦渡过余生,有些则因适应不良而回到原居地。Sauvy(1966: 460-461)归纳迁移的各种适应情形,如图 1所示,迁移者到达新地方时,可以设法使个人适应新的环境,或是在新地方重建旧社会的环境以求适应,否则就适应失败。而适应失败的,不是迁回原來的地方,就是留在迁移地痛苦生活。

4



                图 1 迁移者在迁居地之适应情形                        
                定居在一定的地方                        
使个人适应新环境        以重建旧环境來适应        适应失败        
个人的同化        没有同化        形成少數族        与迁移地的        回到原居地        继续痛苦的        
(通常经                                                
                群与迁移地        人口同化成                生活在迁移        
二、三代以                                                
                的人口共存        一团体                地        
后)                                                
                                                
资料來源:Sauvy(1966)                                       



由于移民后在原居地和迁移地兩者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经济环境、社会规范和人际关系等等,有着某种程 上的差異,再加上族裔的不同,使得移民的适应情形 加困难。而且不会說英文的族群会趋向于集中在一起,因为他们须要亲近的朋友可以相互交流。

对于族群集中性的议题,有正面也有负面的主张(Murphy 1997: 16)。
Coughlan(1989: 21)认为,少數族裔集中住在被当地主流社会所包围而形成族裔集中地「enclaves」,和少數同族裔人居住在一起的「ghetto」并无差異,因为这群人还是无法融入澳洲的主流社会。但是,Jupp, McRobbie 和 York(1990)则认为,在澳洲的都会区中已经几乎没有少數同族裔人住在「有着复杂社会问题的族裔地区(或是被大多數人所不尊重的族群集中的地方)」的地区了。这观点在Burnley(1989)针对雪 越南人集中情形的研究中再次证实,他认为并没有所谓少數同族裔人居住在一起的「ghetto」。Hugo(1995)提出,一般认为种族的集中情形会影响到新进移民的调适过程,而且对于族裔集中地的看法是持负面的看法,认为他们企图增强分 主义,并透过各种方法,减缓自己去适应当地社会。

但研究结果并不支持如此的看法,大家企图经由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人们的帮助下,让新移民在进入澳洲社会后的调适过程中,凸显出明确族裔集中地的角色。 无可讳言的是,长久以來族群持续集中现象,是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人们 一直住在族群集中的地区,这让他们失去了学习英语和获得澳洲相关信息上的机 会,也使他们失去了很多适应新生活以及获得应有福 的机会。因此,族群集中 的议题,将是澳洲政府考虑是否动用公权力,來介入并影响新进移民定居的区位。


二、台湾移民适应的问题

Ip、Wu 和 Inglis(1998)认为,语言的障碍是最主要的因素,因此台湾移民要在移民后短期内把生活安顿好是有困难的,这常造成他们在生活上的不便,更造成他们在小区网络发展上的障碍。姜 虹和徐荣崇(2000),姜 虹和宋郁玲(2001)等人,亦以语言困难、文化冲击和就业困境,來說明澳洲台湾移民在适应上的情形。Schak(1999)则以人類学的观点來研究台湾移民在澳洲经商时所遭受的困难。他指出,虽然台湾移民多以经商 由移民,但却多经商困难。他们留在澳洲的主要原因也许不在经商而另有其他因素,例如,让小孩在无压力的环境接受教育和居住在空气清净、开放空间大及良好的自然环境。另外,在台湾政治不安定、社会治安的不良和环境质量的惡化等推力下,亦使得人民移向澳洲。移民所面对的问题方面上,包括了家庭夫妻各处一地而发生婚姻问题;小孩拥有太多钱而染上坏习惯、亲子间英文程 的不同而产生代沟的问题。

年纪大的台湾移民适应不良及经商者无法找到工作、开展事业或无法与当地勞工沟通等等问题都是值得注意的地方。同时,Ip,Wu 及 Inglis(1998)及 Lee(1992:69)的研究均显示,台湾移民有被歧视的经验。另外,Ip、Wu.和 Inglis(1998)指出,很少台湾移民会事先安排好工作,大多數都是在第一次來的时候,带着大量能维持生存的存款或资 而來,而展开置产的投资事业(speculating onproperties)。当他们取得当地的永久居留权时,便回到台湾继续他们的经济活动。

这些人被称为航天员(astronaut)或空中飞人(flying trapeze),而留在澳洲的「单栖妈妈」则在兩地分 的家庭中(transnational family),担负起照料子女的角色(Chiang 2004)。

Lee(1992)针对布 斯本的 50 名台湾移民所做的研究发现,台湾移民到澳洲前对澳洲的印象有:清洁的环境、优良的教育体系、社会安全与和谐的种族关系等等。但移民后才发现澳洲也有许多负面的社会意象,如,普遍的婚前性 为、孩童不尊重父母、澳洲人不够深思熟虑或澳洲人不參加国际事务等。她也指出,澳洲虽一再倡导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但是当地居民对移民的期待 却是希望他们同化,变成澳洲人。台湾人对澳洲感到有相当的距 ,即使是年轻 的一代,也感觉无法完全被当地社会所接受。男性移民则大部分面 失业。这些 第一代移民经济没有压力,他们对于找工作不太积极,也不愿意接受不适合自己 兴趣及地位的工作。对于在学儿童而言,他们常遭到歧视而对澳洲人感到反感。 由于英文欠佳,不愿意与不了解当地的商业文化与澳洲社会,若干台湾移民无法 在澳洲建 事业,而考虑回到台湾(姜 虹,赵建雄和徐荣崇 1998: 79)。

台湾移民因跨越不同的文化在开创事业与适应上产生了不少的困难。台湾移 民在求职时所遭遇的困难除了语言外,还包括不熟悉澳洲商业文化及勞资关系, 复杂的规定与习惯,市场小以及征较高的税。拥有资 与技术的台湾商业移民, 來到澳洲很难找到符合他们教育与经济背景的工作,因此他们除了少部分成功从 事贸 事业以及创业者以外,大部分的移民从事多样化且与文化背景相关的自营事业(self-employment)。但他们所从事的族群事业(ethnic business),例如卖土产,开餐厅等,并不符合澳洲传统上职业与就业的定义,以至于造成澳洲普查资料上显示高失业率的现象。造成台湾人找工作障碍的主要因素有,英文能力较弱
和不愿意接受比先前工作差的工作。英文能力不好是大多數移民的挫败经验,它代表了生活上沟通的不变,也表示他们的学经歷或专长有某种程 上的不被认同(姜 虹和宋郁玲,2001)。姜 虹和徐荣崇(2000)在调查雪 台湾侨民的适应时,归纳出思乡、沟通困难、对当地的生活习惯及法律不了解、文化冲突、无夜生活等,都是他们初到雪 时,在生活上的不适应情形。


参、研究方法与资料來源

1970 年代学界在「质」与「量」的争议,于 80 年代逐渐平息。质化与量化型态的研究在數据化与非數据化方面有所差異,但在其他方面他们却是互补的(Neuman 2000: 122)。越來越多的学者将「质」与「量」定位为互补的研究法,取代了原本二元对 的观点。质化研究的 辑不再只是禁止使用數字、用统计的方法以及精确的量化测验。质化研究可视这些量化的资料为资料的來源,作为补充或附件,作为我们对真实世界的概括了解。而质化研究可以提供量化研究在某些特定的背景下,社会过程后面的丰富知 。Johnston(1987: 5)指出,现在的社会地 学包含了分析社会生活的空间型态与社会群体成员的个别 为,并有其空间的组成与意涵。这兩种主要類型的分析方法都已被使用。第一种所指涉的分析者为局外人(outsider),乃是从一个远 现场的观察者的角 來描述社会地 学。另一种方法则将分析者放在局内人(insider)的角 ,以当事人的观点來呈现社会地 学,每一种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論,各自架构在相关资料的 論基础上。故而,本文采取「质与量的互补」和「局外人与局内人」观点为方法上的基本思维 辑,主要透过 2001 年澳洲台湾出生移民普查资料,侨委会委托姜 虹和徐荣崇(2003)的「澳洲台湾侨民现况之研究」以及针对 79 位移居澳洲雪 、布 斯本以及墨尔本台湾移民的深 访谈,來做为剖析问题的依据。

在质性资料分析上,本研究主要采取深 访谈与參与观察研究法。社会地 学家 Johnston(1987)指出,「当社会地 学者在寻求了解邻 环境、意像和场所时,其目标是为了要了解人们如何生活在他们所创造和支持的环境。」同时,Ley(1999)在他针对移居加拿大多倫多市的香港移民的研究曾指出,使用官方的统计资料是必须很小心的,故而他是透过受访者的故事來获得他们的移民经验。因此在访谈质性资料上,本研究的设计是以社会地 学「局内人」的观点,此观点并不代表研究者是一个「漫无目的的探险者(random explorers)」,而应是一位带有架构 念的「旅 者(traveler on structured journeys)」。在抽样上,研究的对象主要针对澳洲雪 、布 斯本和墨尔本三大都市的台湾移民,也由于国际移民调查的样本获得较为困难(Taft 1966),尤其是移地研究,在事先访问对象的安排上是有着相当的困难。也因为使用普查资料具有相当的不准确性,在运用深 访谈和參与观察的方法下,会发现机率抽样的不适当。故而 意的非机率抽样是本研究所用的抽样方法,主要考量受访者居住的地区,亦考量了他们的移民时间、职业及參加的团体,透过朋友相互介绍的滚雪球抽样方式,在雪 、布斯本和墨尔本地区针对 79位台湾移民进 錄音及纪錄访谈。在访谈时,主要 以錄音的方式进 ,以预先设计好的主题与受访者自由对答,期间受访者一面聆 听,一面检视回答内容是否符合希望获得的想了解的问题,直至受访者回答到一 段 后,再针对遗缺的部分进 访问。


肆、研究成果

一、语言适应

根据姜 虹、徐荣崇(2003)的调查研究显示,语言障碍是澳洲台湾侨民 面 的最大适应问题,如表 1。


表 1、近一年内 15 岁以上澳洲台湾侨民的适应问题               
                                
                          人數        百分比               
有适应困难者        789        76.8        100.0        
                                
语言障碍               212       26.9        
                                
身 取得            11                1.3        
                                
家人分居台澳兩地        115                14.6        
                                
学歷或资格认证        27                3.4        
                                
就业        105                13.4        
                                
求学        90                11.4        
                                
子女教育        52                6.6        
                                
经济        42                5.3        
                                
生活适应        11                1.4        
                                
寻找结婚对象        34                4.3        
                                
其他        89                11.3        
                                
无适应困难        51        5.0               
                                
未满 15 岁        90        8.8               
未填答        97        9.4               
                                
总计        1,028                        
资料來源:姜 虹和徐荣崇(2003)澳洲台湾侨民现况之研究。               



故而,语言能力不足是多數在澳洲的台湾移民所面 的共同问题,这使得他们在就业和生活适应上遇到极大的瓶颈。有些移民在刚到澳洲时因语言的障碍常使他们心生恐惧,如住在墨尔本单独照顾子女的 M-1 太太,对语言的障碍便有深刻的体会,她說:…..刚來时语言真是很大的问题,最担心还是怕有意外事故发生时真不知道要怎么办,比如說,开 出去真是提心吊胆,发生事情的时候真不晓得该如何处 。语言上当然也不通,你不懂得他们国家的法律种种,他们要如何对 待我们不知道…..
而且她也认为语言能力的关系让她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力,在就业上无法获得满足,她继续說:…..要找工作,语言我也是没办法。要不然我在台湾也是学会计的,对插花我也是很有兴趣的,我在台湾自己可以去做 么事情,都可以独当一面的,來到这边语言都不通,要学的东西很多,真是龍困浅滩…..

的确,语言不通就活像个哑巴般,尤其是当小孩生病看医生时,一面担心小孩,一面又害怕医师不了解病情,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另外,因语言不通而闹出的笑话及误会也层出不穷,布 斯本的 B-13 先生述說着自己因为语言沟通上所发生的笑话,他說:…..有一次在布 斯本和朋友到器材出租店要去租借单枪投影机,正当朋友和老板进去拿东西的时候,柜台小姐和我聊起天來,刚开始时谈话较慢,我还能应付,渐渐熟悉后她的谈话速 加快,而且用词较深时,有些 子便已 开始无法跟上速 ,为了要保有面子,便开始回答「Yes, Yes, Yes…..」应付。 刚开始时她还一直說,我便一直回答:「Yes」,直到他问的问题不再是回答: 「Yes」时,我还一直回答:「Yes」,此时她才楞了一下,才察觉到我早已不 知道她在說 么了。正因此事,朋友对我便有了「Yes, Man」的称号,因为 我只会說「Yes」!…..

另外,墨尔本的 M-7 太太在刚到澳洲购物时也发生语言沟通上的笑话,她說:你知道吗,澳洲银 的提款卡在超市是可以刷卡直接扣账消费的,而且只要向收银员提出要求是可以提領现 。有一次我买比较少东西,收银员在刷完 卡后就问我說:「Cash!」,我觉得很奇怪,我明明给你提款卡直接刷卡就好, 你还要叫我付现!我当时觉得很奇怪,她又連问了兩次:「Cash…Cash!」 我直接意会成可能要另外加付 么费用,所以我问他?「Extra fee?」她回 答說?「No!」,奇怪她到底要做 么!她看我听不懂她在說 么时,就用手笔一笔,表示「算了,快过去吧」之意,我当时觉得相当不高兴,觉得是不是种族歧视!这让我心 觉得很不舒服。后來发现我误会他了,其实他是 說:「Cash out !」的意思是问我:「你要不要提領现 的意思」,因为我这次 的刷卡 额很小,她以为我要顺便提領现 ,所以就主动问我…..

所以,因为语言沟通不良,造成歧视感觉的误会也有听闻。同时,语言也会造成族裔的群集现象,属于「小孩尖兵式」移民住在墨尔本的 M-2 先生认为,学校中是有族裔群集的现象,他說:这边的华人比较喜欢找华人,就不会去找外国人沟通,我在高中的时候,有一位澳洲的女生向一位马來西亚同学问數学,他刚好有事,就要她來找我, 我和另外一位同学 到她时,她不和我们讲话,我们觉得莫名其妙。…..没办法,当你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当然是会想找和华人在一起。但我觉得这样也不应该,应该和外国人在一起才对。

因此移民到一个新居所时,第一个需要适应的便是语言的沟通问题。而且, 在适应新环境由于语言及文化的共通性,会让人聚居在一起,也会让人感到安全 感。故而,几乎大部分的移民都表达他们最不能适应的是來自于语言的问题,尤 其是因此造成他们在就业上的困扰重重。


二、创业与就业

2001 年台湾出生移民的失业率为 15.9%,相较于 1996 年的 19.6%及 1991年的 26.9%有逐年 低的趋势,但是相对于來自大陸(2001 年 10.1%)、香港(2001年 7.8%)和全澳洲(2001 年 7.4%)而言,台湾出生移民的失业率是比较高的(如表 2)。其原因可能和台湾移民大多是企业主,对于经济上需求并没有非常的迫切,而且也不愿意做比较低下的工作有关。同时,Chiang and Kuo(2000)也指出种族歧视是一个解释造成台湾移民在勞动市场中处于不 地位的因素。另外,澳洲的雇主以及专业机构,为了保障国内的 益团体不受移民勞动力竞争的影响,而不承认移民在他们自己的国家所受的专业训練以及文凭。这造成的结果是,很多高教育的台湾移民,在寻找澳洲政府所提供的工作时遭遇到困难。故而,台湾移民受到了语言、在台专业证照不被承认、文化差異及澳洲人选才的种族差異、对澳洲法令与经营方式不熟悉等因素影响,在澳洲就业与创业上往往困难重重。这情形在姜 虹和徐荣崇(2003)所做的调查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如表 3、4)。


        表 2、 2001 年澳洲台湾出生移民勞动力               
                                       
                男性        女性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总就业人口a(A)        3,146        83.0        3,547        85.1        
全职工作b        1,881        59.8        1,731        48.8        
兼职工作c        1,120        35.6        1,656        46.7        
未回答        146        4.6        160        4.5        
                                       
失业人口(B)        644        17.0        621        14.9        
勞动力(C)                                       
(C)=(A)+(B)        3,790        41.7        4,168        37.0        
非勞动力(D)        5,234        57.6        7,015        62.3        
未回答(E)        64        0.7        76        0.7        
总人數(C)+(D)+                                       
(E)        9,088                11,259               
失业率(F)                                       
(F)=(B)/(C)                17        14.9               
总失业率 ﹪                        15.9               

资料整 自:澳洲普查统计局 2001 年未出版统计资料。 注:a. Applicable to persons aged 15 years and over.
b.        Full-time is defined as having worked 35 hours or more in all jobs in the week prior to Census night.

c.        Includes persons who did not state their hours worked.



表 3、澳洲台湾移民就业上面 的最大困境


        人數        百分比        
学歷不被认证        48        14.5        
                        
语言能力不足        149        45.0        
                        
专业认证不符        18        5.4        
                        
年纪太大        3        1.0        
                        
当地经验不足        66        19.9        
                        
种族歧视        4        1.1        
                        
其他        35        10.7        
                        
无就业困难者        8        2.4        
                        
小计        331        100.0        
                        
无工作者        607               
                        
未填答        90               
                        
总计        1,028               

资料來源:姜 虹和徐荣崇(2003)澳洲台湾侨民现况之研究。


表 4、澳洲台湾移民创业上面 的最大困境               
                        
        人數        百分比        
语言问题        96        36.2        
                        
无法打入澳洲社会        35        13.3        
                        
不了解当地的法令规章        45        17.1        
                        
不习惯澳洲的经营方式        13        4.9        
                        
澳洲的勞工权力太大        16        5.9        
                        
赋税太高        28        10.6        
                        
资 不足        2        .8        
                        
其他        23        8.8        
                        
无问题        6        2.3        
                        
小计        266        100.0        
                        
无工作者        708               
                        
未填答        55               
                        
总计        1,028               

资料來源:姜 虹和徐荣崇(2003)澳洲台湾侨民现况之研究。



澳洲很重视证照制 ,不承认台湾的执照,使得许多人來到澳洲后不但不能学以致用,而且还从事着和以前不一样的工作,因而产生低 就业,改 或向下流动的情形。许多在台湾是高级职位的居民,來到了澳洲却需从头做起一 自己來,这样的转变是必须一番的调适过程才能适应的(姜 虹和徐荣崇 2000:12)。也由于有的台湾移民家庭经济來源主要靠台湾的事业维持,因而在这 无须工作,这可能是造成台湾移民在澳洲失业率高居不下的因素之一。有些台湾移民到了澳洲后会再继续进修,因为他们认为如此是他们取得就业资格的一个管道(姜 虹和宋郁玲 2001: 7),相较于加拿大的台湾移民也有此情形,有 67%的移民有计划学习语言、再进修或再受训,因为他们认为这对他们找工作是有帮助的。有超过半數的台湾移民并未从事和移民前有相关的工作或职业。有四成的台湾侨民面 了专业不被认可的问题(徐荣崇和齐力 2004)。雪 的 S-14 小姐便是准备先进修后再找工作的例子,他說:念了 TAFE 后要找工作,以我们这年纪也有点吃不消,所以上班不是个好办法。目前慢慢有想要作一点小生意。如果我先生來的话可能会尝试做小生意。创业可能不容 ,但是总要试试看。


正如前述,英文能力的不佳是台湾移民在就业上主要的障碍,除了语言能力外,广泛的文化差異也是就业问题上常被台湾移民所提起的。文化差異的例子如:移民对于法律问题的不了解、澳洲的公司会优先选择白人而不倾向聘雇其他有色人种、以及做生意的习惯与台湾不同等,这類种族文化上的差異。同时,台湾移民在寻找工作以及创业的态 上太过于保守,不肯踏出去,因此无法在澳洲社会的职场中如鱼得水(姜 虹、宋郁玲 2001: 7)。由于每个人的背景(如资 、技术、经验、语言能力、人际关系和个性)不同,对创业与就业的看法不一。在多數人认为就业不 的同时,也有些人认为本身有技术、专长找工作应不难,端赖于台湾移民本身是否愿意「放下身段」,在雪 创业有成的 S-15 小姐即表示:如果语言没有问题,不去挑工作的话,工作应该不难找。

來自大陸上海住在墨尔本的陈先生  4,他反问了一 值得探讨的话:我也很奇怪,我们工作地方的员工來自各地,以华人而言有许多香港人和大陸人,就是没看到有台湾來的人,不知是你们不屑來做这种基层的工作?还是你们來的移民人數相对的少,所以在就业市场显现不出來?

在雪 事业有成的 S-38 先生也是认为找工作是不难的,赖于自己要不要做,同时也分析大陸移民和台湾移民在就业市场的差異,他說:找工作我也不觉得困难,澳洲的技术工人的薪水都很高,找工作容不容 很难讲。如果你在澳洲待了五六年,你大概都会想尝试找工作或创业,因为适应期已经够长。你不能永远拿这些当借口。台湾人做计算机业很多,盖房子的也很多,开小吃店,开杂货店的,继续作空中飞人的。这也是一个危机,台湾人这一代有钱,但不肯拼。大陸人就像早期到美国去打拼的,很拼的,他们的根留下來。他们慢慢的起來,也许下一代会起來。

另外,由于文化的习惯,喜欢当老板的台湾移民不愿屈就到别人的公司当员工,故多选择自己开创事业。但创业也是风险重重,澳洲市场小,工资高,缴的税也高,加上当地的工会意 很强,无一不让台湾移民吃足了苦头。六四以后大批大陸移民进入澳洲,并以削价争取的方式争取商机,使台湾移民的市场受到相当大的影响。住在雪 的 S-35小姐对于创业便感慨地說:没有机会,他们的商业活动太封闭。比如我是哪个学校毕业的,我就提携我 学校毕业的。他们的 Gape 很深,你不容 打进去。创业很难,因为大家都是穿鞋子的,不是赤脚的,不可能从新做起,要做就是要砸钱,你想你要砸多少钱,大家想到这就缩手了。要赚钱不如回台湾赚。

但是,S-38 先生又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创业容 与否,端赖个人肯不肯做,他說:…..最大的困难只是税 高,创业不是困难,我觉得语文很重要。我有个客 户,从我这 进食品,兩夫妻 ABCD 念不完,但他们现在一年进的柜子四五十个。一样做的很好,他那个帐是 七八糟。还有一对夫妻,她先生也是英文不懂,太太是來这边才学,作盖房子的,现在一次推出四五十栋的房子,以后会推出上百栋。创业不会不 ,其实都是听人家說的,听說税重,不好做。你没有去做怎么知道好不好做。做的那个人赚到了,因为大家都没有作。 不是好不好做的问题,而是肯不肯做的问题。…..

S-15 小姐,夫妻俩人在雪 创业的成功是靠着毅力与不断得努力所达成,他们在创业投资上是有一些胆量的,期间他们也经歷犹豫期,也想前如果赔光后回台湾重新再來。后來他们决心想再冲 ,所以毅然决然的买新厂房,然而当他们投资买厂房时便会依澳洲的方式來思考并估算的回收时间。她述說着当时他们创业的辛酸歷程:…..当初会來想說二十多岁拼到三十多岁,十多年中的努力,多多少少会有基础,存了一些钱,当时想來了以后再怎么失败,再怎么输,在澳洲经营再怎么困难也不过回到原点的那样困难而已。当初都是这么想。來了以后真的 是和结婚时的那么困难,有时候人脉等种种我们都没有,…..我们不是在这长大的,种种语言上、做生意的习惯,付钱及收钱的方法,完全和台湾人 不一样。所以当时很艰苦,…..那时间在犹豫,奋斗,还有想回去。直至有了一点成绩后,我想,我有一点成绩后,我一定要想再爬,所以才下决心买新房子,买的时候也很保守,怕說不成功的话,卖掉的话,可能会亏很多。但没想到却给我作成功,所以我才又再买这二、三千坪。我们当时以台湾的想法认为,投资下去,二至三年应可回收百分之二十,三、五年应可回本。在澳洲不是,可能要二至三倍的时间,加上脑力及精力的投注是不可预计的。我们还再预计要再买 大的地盖大一点的厂。这时间在台湾大约只要一 半就好…..因此,在语言能力不佳,证照不被承认,放不下身段以及职场文化的差異下,使得许多台湾移民感觉到就业的困难。同时,因为商机少、税 重、工资高、 工会力量强盛的环境下,使得创业之路也相当艰辛。不过,在经过十多年來的努 力后,有些台湾移民在澳洲事业经营上,也相当有成就。布 斯本裕峰集团的傅 先生即是相当成功的一个例子。


三、子女教育的迷思

在多元文化澳洲的社会环境中,台湾小孩在澳洲开放的教育体系下,解放了 台湾教育体制的枷锁。他们在人性化的英语环境下学习与成长,因为语言的关 系,使得他们能在未來发展上 开阔, 具国际观,并在不同的文化与社会中伸 展触角。大多數的移民仍相当重视台湾的传统生活,因此在台湾出生的第一代子 女中,大多保有勤勞、穿着整齐朴素、尊敬师长、长幼有序、洒扫应对进退、谦 恭有禮等台湾传统美德。从 2001年澳洲普查资料发现,多數移居澳洲的台湾移 民具有高教育的背景,而且男性偏重 工科系而女性偏重人文方面科系(如表5、6)。


表 5、2001 年澳洲 15 岁以上台湾移民教育程         
               
        台湾        
人數                百分比
硕士以上学位               
Postgraduate Degree        1,134        5.6
硕士以上文凭或资格               
Graduate Diploma and               
Graduate Certificate        209        1.0
学士学位               
Bachelor Degree        4,109        20.2
文凭               
Advanced Diploma and               
Diploma        1,569        7.7
资格证书               
Certificate        803        3.9
未填答Not stated (b)        1,533        7.5
不适用               
Not applicable (c)        10,991        54.0
总计 Total        20,348        

资料整 自:澳洲普查统计局 2001 年未出版统计资料。
(a)        Excludes schooling up to Year 12.

(b)        Includes 'Inadequately described'.

(c)        Includes persons who do not have a qualification and persons who have a qualification out of scope of the Australian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



        表 6、2001 年澳洲台湾出生移民就学科系                        
                                                        
                男性                女性                合计        
        人數        %        人數        %        人數        %        
自然科学        196        2.2        196        1.7        392        1.9        
                                                        
信息科技        438        4.8        242        2.1        680        3.3        
                                                        
工程及相关学科        783        8.6        137        1.2        920        4.5        
                                                        
建筑        143        1.6        82        0.7        225        1.1        
农业、环境及相关                                                        
                                                        
学科        46        0.5        25        0.2        71        0.3        
                                                        
健康        265        2.9        495        4.4        760        3.7        
                                                        
教育        51        0.6        272        2.4        323        1.6        
                                                        
管 与商业        989        10.9        1,955        17.4        2,944        14.5        
                                                        
社会与文化        255        2.8        749        6.7        1,004        4.9        
                                                        
艺术        156        1.7        446        4.0        602        3.0        
                                                        
食物、服务        38        0.4        100        0.9        138        0.7        
                                                        
综合領域        19        0.2        32        0.3        51        0.3        
                                                        
其他        53        0.6        84        0.7        137        0.7        
                                                        
未填答        506        5.6        604        5.4        1,110        5.5        
                                                        
不适用        5,152        56.7        5,839        51.9        10,991        54.0        
                                                        
合计        9,090                11,258                20,348               
资料來源:2001 年澳洲普查统计局未版资料。                                       


18



其实,大家都为子女教育飘洋过海來到陌生的澳洲,让小孩在澳洲社会中生活、学习、受教育,寻求家长眼中所认为的美好教育。似乎大家都认为,不管小孩在台湾的程 如何,來到了澳洲应该都可以讀到大学。难道,真的到了澳洲就可以麻雀变凤凰的吗?其实澳洲到了中学11-12年级为了考大学的压力也是很大的,要考好大学也是不容 的,补习之风在澳洲的华人社会也是存在,许多移民在澳洲的职业便是家教老师,帮台湾同乡子女补习數学和语文。雪  S-35小姐对此也有特别的看法,她說:我觉得自己本身的考虑最重要,你不要为了要逃避 么事情就觉得国外比台湾好,我觉得这不是真实的。为小孩念书跑到国外來,这也绝对会让他失望。因为你在台湾补习英文數学,你在这边是补足球、网球、音 、美术。我觉得我在台湾我一本參考书可以应付兩个小孩,我在这边好恐怖,我觉得挫折感很严重,没有办法应付。大家都会你不会,当然只有硬着头皮学了。学这些不是因为要考大学,而是大家都都会,你不会。学校也会要求,你不会他不会给分數。学校给很多东西,你自己寻求平衡点。这些都是他们生活上的东西。我儿子他们班上的学生每个人玩 器都会玩兩种以上,而且都很精。你說你会不会送小孩去学。


住在墨尔本,本身就是小留学生的 M-9先生自己就感同身受的說:
如果家长想在小孩很小就送出來,那家长对小孩子的期望就必须较符合西方家长的想法。你就不能把小孩子带來后还是希望自己的小孩和台湾的小孩一样 么都会。(在一旁的妈妈不表赞同,仍强调:还是要找回自己的根)。因为像我们的表弟,前一阵子念九年级十年级,高一时,他们除了补钢琴是兴趣,还补數学,补中文,补英文,他们的英文在功课上应没问题,但是在写作上,他们这样子也要补,也就是說,他们來到这边都还要补个三、四科。

另外,有些家长为了要隔 自己的小孩和台湾学校的坏同学,而将小孩只身的送往澳洲当小留学生,但是,这些小孩在台湾已不爱讀书,加上父母不在身边,把他们放到澳洲不啻是放牛吃草,很容 学坏,衍生的台裔青少年问题亦不少。

一般的台湾移民家长都会希望子女能保有中国的文化传统,能說中文,能写中国字,最好结婚对象都是台湾人。有移民建议,小孩子至少应该在台湾受完小学教育再來澳洲,才不至于不会說国语,但是这些小孩到了澳洲时已过了语言黄期,到了澳洲要面  辛苦的英文学习过程。怕的是英文不能和澳洲人一样好,竞争上略逊一筹,如要回台湾?又因为澳洲与台湾的社会与人际间的交往模式大不相同,许多台湾移民均表示澳洲的台湾小孩都很单纯,比较难在诡谲多变的台湾职场上与台湾小孩竞争。因此,在如此的差異的生态体系下,使他们成为兩地间的边缘人。又矛盾的是,如果这些小孩很小就來到澳洲,一 生活方式很 容 融入(integrate)澳洲社会,那么家长要求他们对台湾的传统生活和语言的 学习便 加困难,通常会以要求他们在家中說国语、送中文学校和 用放假时送 回台湾学习国语的方式,來训練他们的母语能力。但毕竟小孩大多时间是在纯英 文的环境下生活,学习困难的中文是很痛苦的。当小孩子小的时候,家长英语能 力或许强过小孩,能以中文进 家中主要对谈,且以家长的威权强制小孩学中 文。当小孩长大,英文能力超越家长时,英语取代家中主要对谈,父母英语能力 相对低很多时,变成为家中的弱势。并且在台、澳不同的价值观下,较 发生兩 代的争执。

难道,家长所选择的「好的教育」真的是对小孩的「好教育」吗?究竟小孩 要长大到 么时候才算是家长眼中的「长大了」呢?看小孩子的情形,多是移民 以大学毕业作为小孩子长大了的认定标准,而家长是否考虑回台湾定居,也多數 是以此标准后,再作打算。

四、误会还是受骗

台湾出生移民到澳洲的移民類别,大多是以商业技术移民为主,但其移民類 别中又依据本身不同的背景及条件,又分有相当多的细项  5。值得一提的是,该 项目之移民申请以往只要符合条件在抵达澳洲报到后,便可获得长期居留证



5  澳洲的移民条件会因澳洲国内的实际需求常做 动,其细项种類繁多无法一一叙述。


20

(PR,Permanent Resident),在坐完「移民监」后便可获得公民权,期间不需有任何的商业 为。但前几年很流 另一种移民方案,如 457 签证,是要在澳洲有实际的商业 为的,因为这方案的法定条件很容 满足  6许多无法达到PR条件的申请者,所以在移民公司的大力宣传下,很多人趋之若鹜。其实 457签证是一张「长期的工作证」,也只是澳洲政府签发的暂时居留证,即所谓的TR(Temporary Resident),并没有永久居留的保障。该签证发与的主要目的是希望符合条件的人拿钱來澳洲实际投资并经营生意,进而增加澳洲的工作机会,促进经济发展。拿 457签证者想要拿PR,必须搭配 845移民類别转换,但是要转换 845的条件  7却非常严苛,他们必须在进入澳洲后的一定时间内,有进 商业 为且达到澳洲政府的标准,方能拿到PR。故而,当时移民公司对于此方案的倡导其实是很保留的,对于售后的服务 不敢谈到,因为他们不敢保证一定会拿到PR。要以 457搭配 845的方式移民澳洲,主要的问题还是在如何成功地在澳洲经营事业,并满足移民法,而且面对不同文化背景与生活习惯的澳洲人,在台湾做生意的那套「台湾经验」是无法前盘转移的。有许多移民都說,「不能拿台湾人的那套在澳洲做生意的」。在澳洲做生意不容 ,为了达到 845的标准,有人会拜托同乡帮忙买东西,也有人在无法可想时,只好拿老本來买自己的东西以求顺取得居留权。 有些人事前没有深入了解当地商机,贸然投资而血本无归或经营艰难,其中夹杂着所谓台湾人骗台湾人的說法。其实,对于「被骗」而言每个人的看法并不尽相同。有人认为真的是被骗,有人认为可能是因为双方看法不同而以为是欺骗。布 斯本的 B-5先生述說了類似的故事:

457 签证的条件大致如下:1. 申请人提具良好的经商经验,并计划于澳洲发展事业;2. 投资 人将投资或创造于认可之生意,并參与日常营运与管 ;3. 准备资 不低于澳币廿五万,作为 创业用途;4. 申请人于澳洲经营之事业必须与其经验、背景有关。

7        845 签证的条件大致如下:1.  申请人必须符合以下规定;2.  申请人必须持有效之 457 签证;
3.        申请人必须在申请前十二个月之内,至少住九个月以上;4. 在澳资产不低于澳币廿五万, 生意投入资 不得低于十万澳币;5. 申请人生意持股至少百分之十以上;6. 申请人亲自经营 生意連续十八个月;此生意聘用至少三名澳洲籍权值员工或六位兼职澳籍员工;7. 此生意之年 营业额至少为澳币廿万,或从事进出口总额不低于澳币十万元;此生意必须有净 ,并且净资 产必须要在澳币十万元以上。


21

有一个新來的移民要在这 投资,就有人介绍他开咖啡店,便把他带到店參观,一到店的时候店内高朋满座,那新移民一看生意真好,其实这场景在台 湾是很容 看的到的,心想,一杯咖啡卖 xx元,一天卖 xx 元,要达到澳洲规定的标准很容 的吗,便欣然签约买下店來,结果换他做时生意也不知为何忽然变的非常清淡,后來才知道原來前一位经营者为了要急于脱手便推出 折扣大活动作赔本生意,生意当然好,后來者不察,便上当了,亏了很多钱…..

布 斯本 B-6 先生也认为这是双方的认知的差具,卖方认为合 而买方却认为买贵了。他就曾经表示…..我也有这样的感觉,我开的那家店其实生意并不是那么好,但他却說很 好,但跟他是朋友,所以…..另外,不肖移民公司为了要赚钱,避重就轻的推销 457 的移民物件,做法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议。布 斯本的 B-6 先生对这事情提出了他的看法:

其实这要怎么說,当时移民公司告诉你到澳洲做生意一定没问题,公司有很多投资案,你只要跟着投资就没问题了。投资案是真的,但是他吸引了很多移民共同投资在同一件案子上,不管他赚钱与否,纵使赚钱分给那么多人也 不可能让那么多人都能符合 845 啊!这你要怎么說,要怪谁,要怪指怪自己当初不多了解实际的情形吧!

有些新移民人生地不熟的初到澳洲,当然对于朋友会格外的信任,在这情形下就容 花下數倍于正常价格的手续费,买到高于市价的房子或投资不赚钱的生意。布 斯本台友会刊第 57期中,就有一段述說台湾移民商人在在澳洲被骗损失后奋勇再出发的故事,文中写着:.....他笑得 意气飞扬,一点感觉不到他曾被骗而该有一股受挫后的哀怨「我叫人生这段过程为『弄拙成巧』期!


很不幸的,他一來澳洲就遇到了他口中声称的『坏朋友』,先是被牵着鼻子走,不懂 情的买下几块大地及數项物业,『使自己由零负债搞成现在有一点点小小的银 贷款。』.....


22

其实,有些人有对当地实际情况不熟悉而花冤枉钱的经验。同样的,对于是否是「冤枉钱」也是 仁 智。在墨尔本的 M-18 太太举学校的例子來谈:他们认为一般移民家庭大多是因为小孩教育來澳洲的,因而迷信私 学校。

其实私小的学费很贵的,要住到学校附近房价 是昂贵,而且 家又远,相对于澳洲的公 学校就不错了,学费便宜,反而容 融入澳洲人的生活,而且大多數來澳洲的台湾移民都是吃老本,实在是不须要讀私 学校。刚來时都是被人牵的团团转,很多事情都是在移民前不知道的,移民前真的要先來澳洲看一看,了解实地的情形,心 上有所准备。

另外,安家服务是移民公司在移入地设置的售后服务项目通常是由较早的移 民担任此工作。对于移民新鲜人一到移居地就有人协助,这是一美意。一般安家 人员和顾客间的问题不会发生在服务项目上,因为项目是事先說好的,而且是依 据项目多寡來收费的。问题是发生在服务的程 和服务的时间上认知的差異。到 底是要服务何时?服务到 么地步才算是完成,一直是争执的地方。

五、邻居的互动与互助 由于语言的障碍,和邻居的互动多仅限于打招呼,最常 的互助是在邻居 家时的守望相助。墨尔本的 M-1太太,对于和邻居的互动有着深 的感受,他 說:他们这边真是很好,像我们刚來的时候,那瓦斯爆炸,不能使用瓦斯,你被抓到的话会罚很多钱,邻居都会自动过來說你应从哪边关瓦斯,邻居真的都 很好。每年圣诞节我们这 会办一个 Party。和他们互动,听简单是没问题,

深入一点就没办法了(讲到一个阶段就不知道要谈些 么了,语言能力不 足)。语言障碍是蛮大的,但是你敢讲多多少少还可以。其实邻居真正的Social 是不多啦,就是做 Garden时打打招呼,刻意的去打招呼比较少。看到他们要和你讲话时也会和他讲,你讲他会听,他知道你不会英文,他会放慢速 。


S-15 小姐刚到雪 时也受到邻居的帮忙,他說:…..邻居吗,就是在拖垃圾桶出去的时候也不知道要放哪一边,他们就会來


23

告诉我该怎么放。然后小孩子发烧,我都是一 一 用凑的和邻居沟通,他 们都会帮忙,帮忙我叫医生。…..

S-1 先生认为要主动出击,才能建 好互动关系,他說:

我的邻居都是外国人,有时候请他们來喝下午 。以前我的房子很大,我会让一些婆婆妈妈到我加开一些小班,做做小工艺。我也会请他们來看看。刚搬时左右邻居会拜访,留电话聯络,要问如果我有事情要打电话给你, 么 时候最方便。你自己要主动,关在家 没有用…..

虽說语言不通是一大障碍,但相互沟通的方法是超乎语言的。墨尔本的 M6太太,六十几岁,有着一头白发,虽对英文一窍不通,却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和邻居互动,她手舞足蹈的述說着和隔壁的老外打招呼的方式,边比边說:…..那天,我做了蛋糕要请后面的 Rose 夫妇到我们家來吃,我看到他们在后花园,我就用比的說:來來來,我家有个大蛋糕(王妈妈边說边举起右手一直摆动,表示请他们來我们家,接着在空出画出一个很大的蛋糕 ,做出放在嘴巴咬的样子)」。那我要如何告诉他到我家做做吃蛋糕呢,我也是用比的(王妈妈比出绕一大圈的样子,从外面绕进來,在用手摸摸屁股,摸摸椅子,做坐下 ,再比出吃蛋糕的样子),(王妈妈得意的接着說)你猜,她懂不懂 我的意思,懂 。那天我们比了好久…..


一般而言,台湾移民和邻居的互动很好,对其观感多表示他们友善、热情、 容 亲近而且都会相互帮忙。但其关系多止于打招呼。


六、对即将移民澳洲之台湾人的建议

听移民的建议是必须考量到他们移民时间的长短与其背景等,也由于每个人 的经验不同,所提出的建议也会有所不同。几乎大多受访者均表示文能力一定要 加强,不会英文会很辛苦,最好先來澳洲看看,先有心 准备后再來。而且他们 也认为,要移民最好全家一起來,不要分隔兩地,而且小孩一定要有人陪伴。因 家庭分 的关系发生的问题很多,所以 M-1太太表示:

24

一些家庭父母和小孩分 或夫机分 的,也发生了许多问题。夫妻有了外遇,小孩学坏的,先生你要他留在这 ,工作找不到,在这边的生活当然很痛苦。

先生是空中飞人的 S-14 太太,他自己虽家庭分隔兩地,但也建议說:我的建议是如果要移民应该整个家庭一起來,不要一个在做空中飞人。虽說移民为小孩,但把小孩太太放这边,放弃不了台湾的事业,这样不 的好。不然就全部舍掉,从这边重新开始,还是有机会啦。

陪小孩讀书的 M-5先生,从小孩教育的观点看家庭分 问题,他說:对即将送小孩來讀书的建议是,最好大人一起來。我们周遭认 的几乎大人 有來的小孩子成功的机率比较多。要是父母没有來的,也是有人上大学的, 讲成就是太严重了啦,当常态上是比较没有发挥孩子的本质。其实从台湾來 的小孩,本时都还不错。父母作的到的话,最好和儿女共同成长,我们也看 了很多案例,如果說是国中以下,真的是自生自灭。你真的不能如此践踏自 己的小孩,简直就是抛弃了一般,孩子就是要有安全感,你必须去支持他、 帮他去解决问题、帮他去了解社会,不是让他自己一去,这是不好的。我们 去电动玩具店,看到的都是黑头发的,对啦不一定是台湾的,但是看到他们 专心打电动的样子,就觉得父母的钱不是缴到学校去而是缴到店动玩具店。 钱真是花的很冤枉。正如我当时的那位朋友說:「你如果父母不要來,小孩 子就不要送过來。而且小孩子送去亲戚朋友家,住寄宿家庭的话,到最后都 会伤感情。因为父母說他都会争执,何况是他人,一百次对他好友一次不好 就记你一辈子,没有用啦。当我们說他兩 时,他们就不高兴,告诉他的家 长时,当然就不好听了,他当然不会說你管他很严真好吧!移民心 的建设是很重要的,因为來到澳洲会面 的困难是在移民前所无法预料的。移民 20年的 S-18 小姐,认为如果选择要移民,就必须将自己的心 先教育起來后,再考虑别的,她相当强调的說:

其实要教育的应是家长才对,家长应和小孩同步学习,很多家长的心态及观念很不正确,要知道这 是澳洲不是台湾,一天到晚比來比去,不单小孩的压力重,父母的压力也轻不到哪 。父母最好先來看看,想清楚自己是不适 合,在决定是否要移民…..

25

在雪 住了十年且事业有成的 S-15 小姐,她也认为:家庭方面,心 建设要建好,以后如果遇到 么问题的话,还没來之前必须 先想好,如果遇到问题必须要有能力取解决问题。比如,先生会回去…..。

移民來你没有准备好,你可能会遇上以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许多受访者认为到了澳洲后的生活是否无虑,也是必须考量的重点之一。他们认为,「没有三兩三,不要贸然上梁山」。所以要移民,应该要多准备些钱比较保险。S-15 小姐对此的看法是:

你的经济一定要足够,最起码以后如果没工作,你的三餐和小孩的教育应够。照道 你的经济要排第一,但是有的人一來就有工作,经济不成问题。但我觉得一个人是否成功跟他的心 是否相当的成熟有关。那种心 必须相当的雄壮。


在墨尔本白手起家的 M-19 先生,对此他的看法是:

我的建议是,先想想看是否真的适合移民。据我所知移民过來后并不是每个人都很快 。除非后面有一栋小山丘的话(丰富资 ),你可能不会怕。至少做吃山空,几代吃不完。也正因手头上必须保有资 的观念,会有人建议,不要把台湾的事业结束掉,应保存实力以便「进可攻,退可守」,如果在国外无收入,至少也不会受到「坐吃山空的压力」,大不了还可以回台湾。原本在台湾经营铝门窗后來卖掉的

S-25 先生,语重心长的說:

如果台湾的生意能保住的尽量保住,不要放掉。不然到时候你要回台湾时 么 都没有…..不然如果这边没有收入的话,至少台湾还可以供应…..

但也有人建议說,想要移民就必须抱持着「破釜沉舟」的心态,放下台湾的一 ,下定决心,不要犹豫,努力融入澳洲的社会,专心在澳洲发展,如此移民

才会成功,S-15 小姐认为:
既然來了不要犹豫不决,起码住个四年五年。移民就如把台湾的根拔起在这 重种,在这 还没长根就要拔起,不就等于这些日子都白费了。事先就必须计
划清楚。


S-35 小姐也有同感,她說:

如果下定决心,就不要三心兩意。如果决定來澳洲,就把重点放在要适应移民,把移民生活过好。不要想說我还有退路,我要回台湾。如果在这 适应不好,就要自己想办法。跳过來跳过去,在小孩小的时候还好,他们大了时,我觉得这是一个很不好的示范。


在创业上,因为澳洲的商业 润没有台湾高,想把台湾那种抓 润成數的观念带來澳洲是 不通的,许多台湾移民都会說:「要想赚钱就不要來澳洲!」,同时他们也建议,必须放弃在台湾做生意的那种 为模式及规则,重新适应澳洲的商业生态与方式。在就业上,则建议最好能「放下身段」,S-15小姐她說:在生意上,就要不怕苦,如果你想要当少爷,像台湾一样,我看是 不通。如果不是要创业,是要找工作,就不要捡工作,只要有机会就要踏出去先融入他们的社会,在这 面去学东西,再找机会找工作。


另外,澳洲的生活单调,要耐的住寂寞,也是台湾移民经常对即将移民的建议。


伍、结論


一、跨国主义思维影响了澳洲台湾移民的调适与适应

由于经贸关系的全球化以及时空的收敛, 低了迁移所需的时间和费用成本,某些国际移民的现象已逐渐转变成類似境内迁移的职业性迁徙(career-cycle),他们打破了国与国之间的界线,为了事业而來回于原居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这种现象可称是一种跨国性的迁移(transilient migration)(Burnley2001: 35)。同时越來越多的学者开始认为,国际移民(international migration)已不再被视为是一种单向的迁移过程。移民不但结合了兩地的社会网络、活动及生活型态,而且还打破了自然的界线,将兩个不同的社会结合成一个社会(Glick-Schiller 1997: 158)。如此的迁移形式和台湾移民的空中飞人现象不谋而合,他们虽已迁入澳洲但透过便捷的交通网络,仍可与台湾(或中国大陸或其他国家)的事业或母社会保有密 的往來。也让台湾移民在移入国家的认同上有了迟疑,使得他们在适应当地生活时,发生了不同程 的冲突与障碍,他们总是会以台湾的社会及经济背景做指标來比较澳洲的总总,例如,仍会将澳币换算成新台币來比较物价的高低;或在澳洲仍过着台湾的生活模式;或仍以台湾的传统观念教育子女等。

然而,虽然他们在跨国思维下多保有台湾的传统文化(民俗节庆、风俗习惯等)与既有的 为模式(讀书为小孩子最重要的事、做生意时抓的 润较高、比 较不遵守法律等)。但在时间的粹煉下,他们的 为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在澳洲 的社会中逐渐发展出台湾与澳洲文化融合后的「澳洲-台湾」生活文化新 为模 式,且正默默的生根中。


二、地方性的思维影响了台湾移民的调适与适应

虽然台湾移民分布在广大的都市中,但其社会网络却相当的地方性,有如村  般的接近,其讯息之流通快速,可能早上某一台湾人发生何事,下午全都市的 台湾人都知道,他们不但彼此认 ,而且交际活动多局限于台湾人。虽說如此会 增进台湾人之间的感情聯系,但台湾人之间的流言传递快速,也会造成彼此间的 隔阂与误解,相对的紧缩台湾人与外界的接触, 加深了台湾人社会聚集的现象(这不代表着空间上是否一定要住在一起)。

虽然如此,但事实上台湾移民对澳洲是有相当的贡献,有一部 人透过各种社团,如慈济、佛光山、净宗学会、一贯道、各地台湾同乡会、杰人会、台湾商会、荣光会等等社群,做公益慈善,出钱出力,为澳洲社会付出一己心力。他们也透过力量与当地政府沟通协调,为我国困难的外交环境找出一片新的天地。他们为了让澳洲 了解台湾,提升台湾的能  ,定期举办相关的节庆活动,如浴佛节、中秋美食节等,向澳洲人推展台湾文化。正如布 斯本的一位企业家所說:「到了这年纪财富已经不是绝对重要的,我现在只想做给澳洲人看,告诉他们:台湾人來到这片土地,子子孙孙会对这块土地有贡献.......」。

每个在澳洲的台湾移民,对于台湾的关怀决不亚于生活于台湾的人民。他们 尽心尽力的在经营自己的生活,同时也努力的为台湾与澳洲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 量。


三、移居时间的长短影响了台湾移民的调适与适应

整个移居地的迁徙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调适问题,适应问题,解决问 题,进而再发现问题的循环过程。居住在澳洲的台湾移民,也正不断的在进 这 循环的歷程。累积着台湾移民在澳洲的移民经验,随着时间的粹煉,他们逐渐远  台湾的主流社会,而对于新的环境却越加适应。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他 们如何在異地适应的过程,他们由陌生到熟悉,由听别人的意 到自己能进 判 断与分析,从访问的内容中,我们可以了解他们在如何在交相互动的选择因素间 做决策,当他们对新环境的了解越深入,他们的观念及价值也会随之改变。因此 随着居住时间的增加,台湾移民的调适与适应,已经加入了时间及适应当地主流 社会的歷程。

随着移居时间的增加,当他们在澳洲达到了移民之初所追求居住质量及生活 水平的目标时,虽满足了当初移民的期望,也显示了他们在澳洲的经济地位。但 是,当他们想回台湾时,却反而发现自己早已不能习惯原先台湾的生活模式,如, 在澳洲一但住惯了大房子,回台湾后就很难接受空气污染、噪音、拥挤的环境; 习惯了遵守交通规则,回到台湾后却不敢过马路;子女学习了澳洲的教育制 , 回台湾却不能衔接与适应的困境。是故,常于访问接近尾声时,总会听到台湾移 民语重心长地說:「移民是一条不归路」。这 话对一般的人而言,感觉不到有何 特别涵义,但对于亲身经歷移民之路的他们來說,却有着特别的体会与感受。


參考文献

姜 虹,赵建雄和徐荣崇(1998) “当代海外华人移民”,地 学报,第二十四 期,页 59-84。
姜 虹和宋郁玲(2001) “移民就业類型与适应 - 以澳洲台湾移民为例”,地  学报,第二十九期,台北市:台湾大学,页 1-26。
姜 虹和徐荣崇(2000) “区位决策与就业适应 - 以雪 的台湾移民为例”, 地 学报,第二十七期,台北市:台湾大学,页 1-20。
姜 虹和徐荣崇(2003)  “澳洲台湾侨民现况之研究”,台北市:侨委会。
徐荣崇和齐力(2004) “2004 年加拿大台湾侨民现况之研究”,台北市:侨委 会。
范珍辉(1974)  “台北市移民之社会适应问题”,台大社会学刊,第十期,页8-23。
廖正宏(1985)  人口迁移,台北市: 三民书局。页 1-17,62-121,169-188。
劉月雪(2000)  移民路上,台北市:书泉出版社,页 10-15。
谢高桥(1981)  都市人口迁移与社会适应 -  高雄市个案研究,台北市:巨流 图书公司。
梁荣贵(1996) “现阶段我国人民移民海外之 况分析与问题探讨”,中央警察 大学外事警察学术研讨会--各国移民制 研究,中央大学外事警察学 系,页 23-24。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ABS)    Unpublished data, 1981, 1986, 1991, 1996,2001.Burnley, I.(1989) “Settlement Dimensions of the Vietnam-born Population in Metropolitan Sydney”, Australian Geographer, 27(1): 49-70.
Burnley, I.(2001) “Dimensions of Immigration to Australia Since 1788”, The Impact of Immigration on Australia--A Demographic Approach, Victori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27-45.
Chiang, Lan-hung Nora and Liangwen Kuo(2000) “An Examination of Employment Structure of Taiwanese Immigrants in Australia”, Asian and Pacific Migration Journal, 9(4): 459-481.
Chiang, L. - H. N. (2004) “Middle-class Taiwanese Immigrant Women Adapt to Life in Australasia: Case Studies from Transnational Households”, Asian Journal of Women Studies 10(4):31-57.
Glick-Schiller, N. (1997) “The situation of transnational studies”, Identities 4(2):155-166.
Coughlan, J. E.(1989)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Concentration of Australia’s Three Indochinese-born Communities: 1976-1986”, Australia-Asia Papers, No. 44, Griffith University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Australian-Asian Relations, March.
Hugo, G(.1995) “Migration Between Australia and Britain: Past and Present”, In D. Lowe (ed.), Immigration and Integration: Australia and Britain, Bureau of Immigration, Multicultural and Population Research and London: Sir Robert Menzies Centre for Australian Studies, Institute of Commonwealth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 pp. 7-29.Hugo, G.(1995) Understanding Where Immigrants Live, Canberra: Bureau of Immigration Multicultural and Population Research.
Ip, D., C. T. Wu and C. Inglis(1998) “Gold Mountain No More: Impressions of Australian Society Among Recent Asian Immigrants”, In Sinn, E. (ed.), The Last Half Century of Chinese Overseas,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pp. 348-369.
Ip, D., C. T. Wu and C. Inglis(1998) “Settlement Experience of Taiwanese Immigrants in Australia”, Asian Studies Review, 22(1): 79-97.
Johnston, R. J.(1987) “Theory and Methodology in Social Geography”, In M. Pacione (ed), Social Geography: Progress and Prospect, New York: Croom Helm, pp. 1-30.
Jupp, J., A McRobbie and B. York(1990) Metropolitan Ghettos and Ethnic Concentration, Centre for Multicultur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Wollongong.
Kim, Y. Y. and W. B. Gudykunst(1988) “Preface”, In Y. Y. Kim and W. B. Gudykunst (eds.), Cross Cultural Adaptation: Current Approaches, Sage: Publications: California.
Lee, Shen-Rui (1992) The Attitudes of Taiwanese Immigrants in Brisbane towards Assimilation: An Internal Perspective, a Thesis Submitted to the Honours Board, School of Modern Asian Studies, Division of Asian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Griffith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a Bachelor of Arts with Honours.
Ley D.(1999)“Myths and meanings of immigration and the metropolis”, Canadian Geographer, Spring: 43.
Murphy, J.(1997) Initial Location Decisions of Immigrants, Canberra: Department of Immigration and Multicultural Affairs.
Neuman, W. L.(2000)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4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Sauvy, A. (1966)   General Theory of Popula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pp.460-461.
Schak, D. (1999) “Middle-Class Migration and Problems of Adjustment: Taiwanese Business Migrants in Brisbane”, In: Tseng, Y. F., Bulbeck, C., Chiang, N. and Hsu, R.(eds.), Asian Migration: Pacific Rim Dynamics, Monograph No.1, Taipei: Interdisciplinary Group for Australian Studie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p. 117-148.
Taft, R.(1966) “From Stranger to Citizen: A Survey of Studies of Immigrant Assimilation in Western Australia”,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13(1): 71-80.
The Problem and Adaptation of Taiwanese Immigrants in Australia
Jung-Chung Richard Hsu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analyse, through th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ology and “outsider and insider” ideology of social geography, the lives of immigrated Taiwanese in Australia. The primary data sources of this research are derived from the 2001 Australian Census, the 1,028 survey research data of Taiwanese immigrants in Australia by Chiang and Hsu(2003) and seventy-nine depth interviews of Taiwanese immigrants in Sydney, Brisbane and Melbourne . Five particular facets of their lifestyles will be explored, these language barrier, enterprise and occupation, myth of children education, misunderstanding or cheat andneighborhood interaction. From the results of the studies many significant issues became apparent. It was found that the thinking of transnationalism, the sense of place and their stay period will influence the process of adaptation of Taiwanese immigrants in Australia

Keywords: Taiwanese immigrants, migration, transnationalism, adaptation, Australia

[ 本帖最后由 西澳瓶鼻海豚 于 12-12-2008 19:15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90 收起 理由
AnaCoppola + 30 好长!非常有意思!不仅对台湾移民,对大陆 ...
ubuntuhk + 30 谢谢分享!
freshfish + 3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12-12-2008 17:33:57 | 只看该作者
(原文章为PDF档,转档过程中,格式及图片很难完全一致或保留,附上原始文档,需要TZ自行下载)
澳洲移民的問題調適與適應.pdf (40.25 KB, 下载次数: 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13-12-2008 11:30:37 | 只看该作者
顶一下,很好的参考材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13-12-2008 15:37:45 | 只看该作者
除了经济状况会有少许的不同,很多问题也是大陆移民要遇到的,很有参考价值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14-12-2008 02:15:45 | 只看该作者
方便以后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14-12-2008 14:27:44 | 只看该作者
很实在,很具参考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15-12-2008 11:25:19 | 只看该作者
不知一些国内的学术机构有无类似的研究报告或是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15-5-2009 03:58:15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顶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15-5-2009 09:30:5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15-5-2009 09:52:14 | 只看该作者
只要能脱离天朝束缚,这点痛算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FreeOZ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FreeOZ论坛

GMT+10, 27-4-2024 18:36 , Processed in 0.065161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