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FreeOZ用户注册
查看: 145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两岸学术交流)澳洲移民政策的变迁与台湾移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2-12-2008 16:10: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FreeOZ用户注册

x
写在前面:

这是由台湾学者针对澳洲的移民政策所做的分析,在一般的报告中,所注重的均是--资料取得,统整归纳,分析数据,结果讨论。
当然,既然这是由台湾学者所写,取样对象均为台湾移民。但是,在看一篇学术报告时,我们可以藉由学者的分析来去芜存菁,
获取一些对自己有帮助的资料,和让自己对於移民这一档子事,有更深入的见解与剖析,培养出自己的看法与观点,还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希望藉此让各位TZ对於此人生大事有更加一层想法,编译过程难免疏漏,尚请不吝指正,报告全文未修改一字,完整载出。



台北市立师范学院学报
379

91,33 379-388





澳洲移民政策的变迁与台湾移民







摘要

澳洲是一个主要由移民所组成的国家到今日约有四分之一的澳洲人是海外出生的故而
其依赖移民的程度相当高。过去五十年来澳洲的移民政策从同化、整合转变到多元文化
白澳政策转变到尊重各族裔的无种族歧视政策期间无论是国家安全、经济成长、文化认同等
面向的议题都对澳洲的移民政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相较于世界大部分的国家澳洲政府对
于移民的包容性以及对于种族多元文化的尊重是相对较大的。


1970 年代澳洲取消白澳政策。1981 11 月实施商业移民政策吸引亚洲一些新兴工业国家
具有技术的人和企业团体移民澳洲。1980
年末在澳洲与亚太地区国家间关系的持续发展及其
增加了商业与技术移民的名额的环境下使得大多数的台湾人纷纷移入了澳洲同时他们也在
几个主要的城市中形成了台湾移民聚集地区这会对当地的社会、经济、政治造成了一定程度
的影响同时也增加了文化的多元性。


关键词澳洲移民政策台湾人移民同化融合多元文化主义


一、前言

1996 年澳洲普数据得知澳洲共吸纳了来自 185 个国家与地区的移民是一个主要由 移民所组成的国家。至 1997 年总人口约 18,532,200 其中有 23.3人口出生于海外其中非 英语系的国家占 14.2%,英语系国家占 9.1%)。相对于美国和加拿大虽然澳洲有计划接受移 民的时间是较短的但澳洲依赖移民的程度却相当的高。举凡国家安全、经济成长、文化认同 等移民议题的讨论莫不与澳洲的移民政策与当时移民的组成息息相关。

过去五十年来澳洲从白澳政策转变到尊重各族裔的多元文化移民政策其主要过程如表 一所示。二十世纪前半段的移民主要是以英国凯尔特族裔Anglo-Celtic为对象同化

assimilation则为政府主要的政策。之后于 1960 年代改以融合integration为导向的政策
移民仍局限于欧洲地区的族裔所组成。到了 1970 80 年代移民来源区域发生了戏剧性的改 --由欧洲转变至亚洲而且政府的政策也从同化到融合再转变到接受移民者母语及其文化的 多元文化主义政策multiculturalism)(Makkai and McAllister, 1993

因此本文主要检视澳洲移民的背景、史、政策及经济发展。企图在「全貌」的了解下 「龛入」台湾移民的位置更透彻的知道台湾移民在澳洲的相关移民环境。




380
台北市立师范学院学报







表一  澳洲移民的阶段与政策









阶段

主要政策
主要移民团体
经济发展因素
移民法案与作为







1901年以

凯尔特人
矿业与农业
无统一法律、以签订



1860年后禁制亚
Anglo-Celtic),
采金、挖矿、种植甘
契约形式约束、澳洲


洲人
其他欧洲人亚洲  
各地区自行审





格与订定临时条款
1901-1947
同化政策
凯尔特人
农业与工业
制定移民限制法



Anglo-Celtic
农业的开发、工作与
案、协助英国移民来




就业机会增加
澳、欧洲语言听写测






1947-1972
同化政策1964
凯尔特人
工业与农业
废除语言听写测



Anglo-Celtic),
人口增加的需求、工
验、积极大量吸收移


融合政策1972
其他欧洲人
作与就业机会增
民、难民接受政策、




加、工、农业发展与
协助欧洲移民来澳




国家基础建设
政策
1972以后
多元文化政策
广泛接纳
商业与工业
废除移民限制法




现代化、工商业的发
案、接受非欧洲移





民、技术移民、接受




投资与消费增加
特定专长移民、计点




亚洲进出口贸易增
申请移民制度








资料整理自Makkai and McAllister 1993 和郭良文 2001.


二、澳洲移民政策的变迁

1901 年以前对移民的限制

自从 1788 1 26 菲利普总督Governor Phillip带领十一艘英国船舰1,030

294 名士兵736 名罪犯抵达雪梨后迄今澳洲的移民已经超过数百万人。刚开始时澳洲 一直是英国专门移置罪犯的地方直至 1820 年代末期受到羊毛工业的吸引才开始有大量来自 英国的自愿移民来到。接着 1840 年末有一批移民为了逃离爱尔兰的马铃薯饥荒而来的移民。 1848 贩卖苦力的商人从厦门将 100 位成年人和 20 位男童带进了澳洲了中国人移入
澳洲的史。1851 年澳洲新南韦尔斯省发现了澳洲史上最大规模移民的时代「10
金热潮」。当然热爱金的华人也投入了这股热潮。根据当年厦门的英国领事馆的报告

1852 年已有 2,666 位中国人来到澳洲的东南部王德华, 1997。然而当时的澳洲并没有统一的
移民法律或管制措施是由各地区自定义政策。所以这些中国人多是以契约的方式被引进澳洲 然而这样的方式并没有受到澳洲人的接纳加上在澳洲白人的眼中中国人是肮脏、吸毒且会 直接威胁到澳洲人日常生活方式的人。故而在 1854 年澳洲出现了反对中国人淘金的声浪特别 是以新南韦尔斯省的金矿区最为严重。随后淘金热渐退1850 年代的中国淘金工人逐渐在 1860




澳洲移民政策的变迁与台湾移民  徐荣崇    381

年代转换成为工业的劳工由于这些移民可以为了少数报酬而愿意献身在贫困危险地方且长时 间的工作这更让澳洲人担心会因竞争力不而失去工作机会。于是他们便经由移民的法律
来限制中国人进入他们的管辖范围Makkai and McAllister, 1993

同化1政策1901-1947

1901 年澳洲成立了联邦议会同时也实施了「移民限制法案」Commonwealth Immigration Restriction Act或称之为白澳政策Lack, 1995; Jupp, 1997),这是澳洲最早对移民设限的法案
宣示了澳洲是白人的澳洲并且是单一种族、同质化的澳洲。联邦政府也希望能透过移民政策 中的「语言听写测验」dictation test来有效的排除非欧洲的移民。另一方面澳洲政府在英 国各地推动所谓「十英镑」的优惠亦即只要缴交十英镑就可移民澳洲的移民补助计划积极 的吸引英国人或英国裔人士前来澳洲移民。澳洲政府希望透过此时期的移民政策让具有技术 和劳力的英国人共同加入澳洲农业和经济建设将以往自给自足的移民社会subsistence colonial community型态转变成英国农牧商业pastoral-commercial型态的伙伴以提升澳洲农业

经济层级Bulbeck, 19981920 年代的移民明显是来自英国其人数占全国移民的三分之 Armit, Larkins, Godfrey and Benjamin, 1988。到了 1930 年代由于澳洲接受了一些来自欧 洲的犹太难民加上人类学家 A.P. Elkin 对于原住民的保护政策多所批评 2让官方开始有同化 的概念。二次大战末期为了保有同化的精神澳洲政府认为新来的移民都必须是官方所谓的 「新澳洲人New Australian」。他们为了要保障白色人种为移民的主要种族便要求所有的 移民族群都要同化于他们也就是「都要像我们一样」just like us。同化政策本身就是一 种族主义是主张较次级的人种必须具备能力去转换自己成为和白色人种一样而且还要像他 们所认为的白种人一样好。也就是希望在同一文化的洗礼下到移民第二代时不同的文化及 语言都将消失Kalantzis, 1997

其实澳洲政府一直对英国人情有独钟。在 1970 年代以前英国的移民一直保有与其他移 民所没有的特权。如 1958 年移民法令便明订英国公民直接享有澳洲社会的保障拥有参与选举 的投票权而且不需要签证便可以在澳洲旅游或是永久居留。但若为非英国移民则必先成为 澳洲公民才能拥有社会保障的资格。

从同化到融合1947-1972

二次大战后开始了第二次的主要移民潮Western,
1983;
Jupp,
1988
。此时澳洲逐渐弃

守英国主义渐渐接受了泛欧主义的移民观点Zubrzychi, 1995 二次大战日军几乎入侵到澳洲北部此来自北方的「祸」yellow peril),对澳洲造成

了很大的威胁与恐惧。在面对地大人稀处境的国防因素考虑下当时政府提出了「不是增加人 口就是自取灭亡」populate or perish的口号采取了吸收外来移民的政策以扩大澳洲人口 并加强力量。另外为了要让澳洲维持一个高收入水平的国家充分的就业政策是必须的 其是在服务业的品及服务上的需求将会很大。在此情况下依赖国的劳工供应将会不足 必须依赖移民劳工的补充。

因此当时的移民部长 Arthur Calwell 便积极有计划的引进移民。他的移民政策主要有四:(1 年的人口成长为百分之二其中有一半是要来自移民的净得;(2是要加强澳洲的国防能力 和加速国家的发展。强调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条件;(3预设移民将会在安 置的区域被吸收因此移民会和业的发展相结合;(4移民不只是来自英国还有来自欧洲


1
同化可被视为是一种社会化socialization),更严格地它是一种再社会化包含了心理上的因素如态度、认同与价 的改变新社交方式与行为规范的认识面对人脉关系改变后必须参加新群体以建立新关系以及在环境改变后的感情上调适 等等Taft, 1966


2
他主张更多的同化政策是会帮助原住民享受现代化社会便利生活。





382       台北市立师范学院学报

大陆Zubrzychi,
1995
。故而针对英国人澳洲政府自 1957 年起推动了「引进英国人运
动」Bring Out A Brition Campaign),动员了民间的力量希望澳洲公民能提供英国移民初期

的住宿让他们能获得较佳的移民经验而选择定居。但由于二次大战后英国的海运能力严重 下降同时英国国的人口自然成长减缓再加上远渡重洋的移民意愿也不高故而单由英国 来的移民是无法满足澳洲的移民人数目标政府只好扩大移民范围由北欧难民移民当时的 政府认为虽然他们不会英文但至少他们看起来像白色的澳洲人),进而中欧、东欧再扩 大到肤色较黑的南欧移民。其间有许多是 1948-1952 年二次大战后流离失所的难民。他们有 许多是不懂英文而且在文化及习惯上也和英国不同只因这些人被认为是可以很容易被同化 assimilated澳洲社会。所以澳洲政府便提出协助方案assisted passage scheme来帮助 他们顺利同化于澳洲社会 1950 年建立的好邻居运动Good Neighbour Movement),便是

增加与英语的人接触来帮助移民者调适澳洲的生活方式Jupp, 1966 由于此时期的经济发展主要以工、农业及国家基础建设发展为主要目标因此澳洲政府便

规划许多大型的建造计划吸引移民前来参与如最有名的「雪山计划」Snowy Mountains Scheme便是一例。
事实上这些非英国移民并非完全习惯于澳洲社会在无法完全同化于澳洲社会后有许多

人相继回流。据估计 1959 年至 1965 年间 15%到澳洲的移民返回原居地Western, 1983

此外亦有许多移民从事于不需要专业技术与英语能力的职业故而更不须同化于澳洲社会。 所以1950 年和 1960 年代对非欧洲移民的限制逐渐移除。如 1958 废止了听写测验 的移民法案Migration Act取代了 1901 年制订的移民限制法案1966 重新检讨非欧洲国 家的移民政策以申请者的资格qualification及是否准备好融合integrate入澳洲社会为主 要考虑Makkai and McAllister, 1993

是故1960 年澳洲政府的移民政策逐渐离开了同化而进入融合integration),但其对文 化同质均一cultural homogeneity的目标仍是不变的。从下列的措施中可以了解政策改变的
端倪1964 年将移民部的同化部门改为融合部门Collins,
1988
1968 年首次开办针对

移民密集英文训练课程、1969 年海外专业资格评定委员会成立、1971 年分别开办了针对小孩和 成人的英文教学课程。得一提的是1969 6 劳工党修正了他们的移民政策认为人种、

肤色或国籍不能被视为移民至澳洲的标准Makkai and McAllister, 1993 此外1940-1950 年代间哥伦布奖学金计划Colombo Plan的创立鼓励了许多来自亚

洲的学生在澳州的大学就读。

多元文化主义1972 年以后

多元文化通常指的是「多种族裔」multi-ethnic或「文化的多样性」culturally diverse),

也就是个社群在描述澳洲社会所用的语辞上都会有一些些的不一致National Multicultural Advisory Council, 1999。有了融合的经验移民可以提早调适移民的困难
可以保留他们的文化和语言。因此多元文化主义不仅接纳而且更加强了各族群的文化和语

言的保存。

随着英国与澳洲经贸关系的渐行渐远、加上全球种族主义的崩溃1966 年澳洲政府在全盘 讨论非欧洲国家移民的政策后 1970 年代放弃了实施数十载的白澳政策。他们同意除了接受

高的亚洲人移入也放宽了非欧裔人士合法在澳洲居住的条件National Multicultural Advisory Council, 19991967 年澳洲政府在全国普数据上正式统计了澳洲原住民的人数
以及澳洲联邦议会也正式立法申明重视原住民可称为具代表性的事件。到了 1972 年工党政府 执政白澳政策宣告结束。1973 年移民部长 A. J. Grassby 发表了对于消弥种族歧视的重要演 提出「以家为国Family of the Nation」的见解。他主张从社会福利和社会正义social justice

两方面来正视移民在社经地位上的弱势和种族歧视的问题。他具体的作为是 1974 年解散移民部
Department
of Immigration
),而由劳工部Department
of Labour
、福利部Department
of





澳洲移民政策的变迁与台湾移民  徐荣崇    383

Welfare和教育部Department of Education等专业部门取代。虽然如此但此时 Grassby
理仍鲜少提出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的措辞Kalantzis, 1997
1975 年自由党政府获选执政委任 Galbally 1978 年制定 57 条政策目标其中有五项是

政府的创举包括改变先前政府的政策并增加移民的人数增进学校中移民者的语言和文化 的计划建立国家种族广播咨询议会National Ethnic Broadcasting Advisory Council和特别广 播服务Special Broadcasting Service, SBS)(Collins, 1988; Betts 1988; Hawkins 1989; Kalantzis, 1997Galbally 的报告确认了他们多元文化主义的承诺并提供了资源以建立代表族裔利益
的议会ethnic council),这让有能力的族裔团体窜起也大大影响了政府的政策。

以政党政治而言 1975 年起两党均对高素质的移民和支持多元文化的概念有相当的兴 趣。1983 Hawke 首相领导的劳工党获得政权Galbally 的多元文化政策依旧被保留着。 但可惜的是 1986 年的预算遭到了删减使得 Galbally 计划的许多项目被迫取消。如澳洲多元 文化事务部Australian Office for Multicultural Affairs的关闭、多元文化教育的预算遭到删除、

取消了英语是第二语言教学的赞助等等。 另外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多元文化的移民政策仍存在着许多问题。1984 墨尔本大学

Geoffrey Blainey 教授发表一篇评论亚洲移民以及同化困境的演讲引发了澳洲第一波的移民辩
战。1988 Fitzgerald 的报告强调经济移民人数必须增加但这些移民必须认同澳洲价和制 度。这法马上被一些主要族群批评认为这会对家庭重聚family reunion造成伤害。最令
人注意的是由 Pauline
Hanson
领导的一族党One
Nation
Party
带来的冲击他们认为亚洲人

抢去了他们的工作机会对非白色人种充满敌意他们主张澳洲是白种人的世界这对一向是 走多元文化路线的澳洲生很大的冲击与震撼。

三、澳洲的移民政策与台湾移民

1972 年后澳洲的难民人数明显的增加。
战后初期难民主要来自陷入共党控制的波兰、波罗地海和东欧国家Collins, 1988),
最近则主要来自中南半岛从南越沦陷后逃出的难民。1980 年代中南半岛的难民在 1981 年特
殊人权计划Special Humanitarian Program陆续来到了澳洲其人数已超过当时所有难民
人数的一半。在此以前到澳洲的亚洲移民人数还是相当少的。

1970 年代澳洲取消白澳政策1980-90 年代「澳洲算不算是亚太地区的国家」的问题受
到讨论澳洲政府认为澳洲的安全与亚太地区的安全与稳定是有相当的关联性同时也指出澳 洲的经济福祉利益与亚太地区的繁荣密不可分他们承认亚太地区与澳洲未来的重要性 31985 7 16 日当时澳洲总理 Hawke于雪梨发表澳洲应与亚太地区国家特别是东协六国多加联 系的主张拉近了澳洲与亚洲的距离。当时澳洲正致力于改变本身的经济结构将传统的制 造业取向转换成以服务或以知识基础knowledge-based的工业以适应新的国际经济体系Ip, 2001。正因有如此的改变澳洲急需大量的会计与金融专业人士。因此在移民政策上
洲要吸引的人不仅是需要具有技术的移民同时也鼓励能带来大笔资金的移民。故而1981 11 月实施商业移民政策BMPBusiness Migration Program),吸引亚洲一些新兴工业国家具
有技术的人和企业团体移民澳洲。另外澳洲政府在 1980 年中期开始积极推销其教育机会 牵动了大量移民吸引亚洲学生到澳洲留学特别是香港、马来西亚及中国大陆的华人4
此时华人移民澳洲开始形成一股新趋势 5由于他们多来自快速工业化的国家具有一定


3
近年来年澳洲接受移民的总额有百分之四十来自亚洲四分之三的澳洲出口收入来自亚太经济合作会议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简称 APEC的成员国亦有一半以上的澳洲海外投资总额流向经合会的成员国。


4
其中因1989年六四天安门事变的原因中国大陆可能为了求学或学习英语的留学生就地居留下来的人对于找工作机会的兴 趣是远胜于学习英文的Ip, 2001


5
一直到七十年代澳洲的华人都是以中国出生 (China-born) 的为主。





384       台北市立师范学院学报

的经济与教育水平这与早期的华人移民型态十九世纪淘金热时代来澳华工),在其适应过 程及对移入地的影响上已经有所不同 6。澳洲华人移民的来源地主要是中国大陆、香港、台湾、 马来西亚、越南及澳门。1996 年的澳洲人口普显示澳洲人口中有 0.6%出生在中国大陆0.4% 出生在香港 0.1%出生在台湾0.4%出生在马来西亚 0.8%出生在越南。如果以在家能 英语以外的第一外国语来看华语的居民占 1.9%仅次于意大利语 (2.1%)这和在 1991 年普时比较当时华语的居民是占第三位的1.6%),还比意大利语2.6%及希腊语1.8% 还少ABS, 1997。同时这五个华人的所在地与澳洲的贸易关系越来越密切。例如中国大 陆在 1995-6 年是澳洲的第五大贸易国。新加坡排行第七位台湾第八位而香港第五位澳门 第八十八位。1995-96 年澳洲与这五个地区的贸易总量举足轻重占澳洲全球贸易量的 15.6%
在澳洲外贸的总金额中这五个地区占了 18.2%Ho and Coughlan, 1997

澳洲对台湾的政策和其他国家对台湾的态度一样一直受到中共的关系影响。在过去的五 十年中澳洲对台湾的态度有「受到蔑视而后受到欢迎接着被然后又被重新发现」 程。1950 年代初期澳洲认为台湾是中国战下的对台湾十分轻视与侮蔑。到了 50 年代由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反共围堵政策以及澳洲自身安全的考虑下开始亲近台湾。1970 年代和其他西方盟国一样为了投入北京的怀抱而与台湾断交。直至 1980 年代中期因为台 湾的经济力量、渐进的民主发展、冷战时代的结束、澳洲亲台势力的增强、澳洲经济的衰退、 澳洲需要台湾的市场和资金、台湾在亚太地区的介入逐渐增强、以及「天安门事件」等等因素 的影响澳洲政府又开始「重新发现」台湾新兴, 1996

当时了解到台湾重要性的是澳洲外交部长 Stuart Harris他在 1984 年提出必须制定一套新 的对台贸易政策他认为澳洲如果想在 1990 年代生存下来的话就必须更新原有的贸易策略 和东北亚各国包括台湾在的国家展开商业上的接触。1988 年澳洲外长 Bill Hayden 也有同样 的看法他认为「澳洲将会在经济快速成长的西太平洋地区各国正在展开经济整合的机会中 获得利益」。1989 年经济学者 Ross Garnaut 对澳洲政府提议必须针对 1972 年以后澳洲政府实 施「一个中国」政策的限制下重新规范与台北的交往加强台澳关系的推动新兴, 1996

在澳洲与台湾两地的贸易成长 7及互动增加的同时台湾移民于 80 年代末期也快速增加 主要是对澳洲鼓励商业及技术移民政策的回应。1980 年代是台湾政治和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的年 当时台湾开放党禁报禁经济快速成长股市房地狂飙个人收入大幅提升再加上 1989 7 月政府开放观光种种因素都使国人移出的机会与能力增加。另一方面快速的社会 变迁也带来了政治的不安定、治安不好、小孩教育压力过重、生活环境恶化等弊端加上中共 长期压力的因素使得台湾人民在比较澳洲教育制度和生活环境后增加了他们移出的动机
兰虹、徐荣崇, 2000Far East Economic Review, 19951982 7 月至 1990 6 月间36,555

人透过 BMP 计划来到了澳洲其中有 15.3%的台湾移民Ip, 2001。这和台湾在 1980 年代末 期及 1990 年代初期被澳洲列为接受经济与商业移民的来源国之一和当时由 Hawke 所领导的 工党政府积极推动澳洲政府与亚洲企业之联系有关Schak, 19991981 年台湾出生移民澳洲 的人数只有 877 1986 年虽成长了两倍多但也只有 2,041 人。然而 1986-1991 年间台 湾出生移民人数大幅成长43.8%1991 年的其人数已增加 6.3 达到13,025 人。但 1991-1996 年间人数成长趋缓仅 8.5%1996 年人数为 19,547 Walmsley, Rolley and Hugo, 1999






6
华人移居澳洲的史主要在二个时期前期始于十九世纪后半叶主要来自广东省四邑台山、开平、恩平、新会),因受雇 于开发金矿而来。后期始于六十年代澳洲逐渐修正白澳政策以及相关的移民法1966为白澳政策废除的分水岭继而1972 年劳工党选举获胜次年Whitlam执政时废除白澳政策澳洲移民政策逐渐不考虑种族的因素。1975 Fraser执政时非欧洲 移民开始增加新一批的华人相继来到澳洲。在多元文化主义原则下澳洲的移民政策随着实际况而做调整到了1996 澳洲四个人就有一个是出生于海外Inglis, 1999

7
台湾在1998年为澳洲的第八大贸易伙伴第六大出口市场及第七大进口来源。





澳洲移民政策的变迁与台湾移民  徐荣崇    385

四、结语

史的轨迹中不同时期的史背景所衍生的史事件是不同的澳洲移民政策的变迁 亦是如此。其实相较于世界大部分的国家澳洲政府对于移民的包容性以及对于种族多元文 化的尊重是相对较大的。在对国家领土完整忠诚的义务下不同的种族团体是可以在同一块土 地上自由且快乐的生活在一起。虽然近有 Pauline Hanson 领导的一族党带来的冲击但从其 大选落败的结果以及澳洲自由及劳工两大主要政党都一致支持移民和多元文化来看未来多 元文化主义仍是澳洲移民政策的主轴。

太平洋地区政治与经济的持续成长使得澳洲与亚太的关系持续密切。1980 年末台湾政治 和社会发生重大变化台湾人民在比较澳洲教育制度和生活环境后纷纷移民澳洲。他们大部分 是商业移民计划的接受者而且多拥有丰富的资以及高等的教育程度同时他们也在几个主 要的城市中形成了台湾移民聚集地区这会对当地的社会、经济、政治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同时也增加了文化的多样性。

本文对于澳洲移民政策的变迁及台湾移民的议题做了探讨希望能藉此了解台湾移民在澳 洲的相关移民环境。由过去少有学者研究澳洲台湾移民的情形看来台湾的国际移民议题尚有 相当多的迁移素材得发掘与研究在未来是相当具有开创性以及延续性的。

参考文献

新兴 85。文化交流台湾人民对澳洲的观点。问题与研究 36 6 19-38 页。 姜兰虹、徐荣崇 89。区位决策与就业适应 以雪梨的台湾移民为例。地理学报第二
十七期台北市台湾大学 1-20 页。

郭良文2001。经济发展与澳洲移民的变迁。当前我国人口外移之问题与挑战研讨会发表论 侨委会2001 12 6 日至 7 日。

Armit, M., J. Larkins, D. Godfrey and G. Benjamin1988. Australia and immigration 1788 to 1988. Canberra: Australian Government Publishing Service.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1997. Basic community profile, Catalogue No.2020.0. Betts, K.1988. Ideology and immigration. Melbourn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Press.

Bulbeck, C.1998. “Immigration and multiculturalism: British past and Asian future?”. In C. Bulbecked., Exploring Australia, pp. 62-75.

Collins, J.1988. Migrant hands in a distant land. Sydney: Pluto Press. Far East Economic Review, 15 June 1995, 13.

Hawkins, F.1989. Critical years in immigration: Canada and Australia compared. Canada: McGill University Press.

Ho, Chooi-Hong and J. E. Coughlan1997. “The Chinese in Australia: immigrants from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alaysia, Singapore, Taiwan, Hong Kong and Macau”. In James E. Coughlan and Deborah J. McNamara (eds.), Asians in Australia: patterns of migration and settlement, Melbourne: Macmillan Education Australia, pp.120-170.

Ip, D. 2001. “A decade of Taiwanese immigrants in Australia: comparisons with Mainland Chinese and Hong Kong Settlers”. Journal of Population Studies, Taipei: Population and Gender Studies Centr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Jupp, J.1966.
Arrivals and departures. Melbourne: Cheshire-Landsdowne.


Jupp, J.1988. “The defused issues: ethnic and aboriginal affairs”. In I. McAllister and J. Warhurst eds., Australian votes. Melbourne: Longman Cheshire.




386
台北市立师范学院学报





Jupp, J.1997.
“From ‘White Australia’ to ‘Part of Asia’: recent shifts in Australian immigration

policy towards the region” .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29(1): 207-228.

Kalantzis,
M.
1997.
“Immigration

and
multicultural
society:
Australian

experienc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ustralia
and
new
Asian
Immigration:
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May
30-31,


1997, Taipei: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Lack,
J.
1995.
Bold experiment : a
documentary
history of
Australian immigration
since 1945.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kkai, T. and I. McAllister1993.
“Immigrants in Australian society: backgrounds, attainment

and
politics”.
a
sociology
of
Australian
society

introductory
readings,
2nd
ed.
In
Jack
M.


Najman and John S. Western
eds., Melbourne: MacMillan Education Australia Pty Ltd, pp.

178-212.







National
Multicultural
Advisory
Council
1999.
Australian
multiculturalism
for
a
new
century:

towards inclusiveness. Canberra: AusInfo.




Schak,
D.
1999.
“Middle-class
migration

and
problems
of
adjustment:

Taiwanese
business

migrants
in
Brisbane”.
In:
Tseng,
Y.
F.,
Bulbeck,
C.,
Chiang,
N.
and

Hsu,
R.(eds.),
Asian

Migration:
Pacific
Rim
Dynamics,
Monograph
No.1,

Taipei:
Interdisciplinary
Group
for

Australian Studie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p. 117-148.


Taft, R.1966.
“From stranger to citizen: a survey of studies of immigrant assimilation in western

Australia”.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13(1): 71-80.


Walmsley,
J.,
F. Roley and
G.
Hugo
1999.
Atlas
of
the
Australian
people

1996
census

national overview. Canberra: Australian Government Publishing Service. Western, J. S.1983. Social inequality in Australian society. Melbourne: Macmillan.

Zubrzychi, J.1995. Arthur Calwell and the origin of post-war immigration. Canberra: Bureau of Immigration, Multicultural and Population Research.




澳洲移民政策的变迁与台湾移民  徐荣崇    387



Australia Migration Policy and Taiwanese Immigrants



Jung-chung Hsu


Abstract


Australia is a nation built on immigration. Almost a quarter of the population had been born overseas. Among the most profound changes in Australia over the past half century has been the evolution in public policy from the White Australia Policy to a non-discriminatory immigration policy, with the parallel transition from assimilation to integration and then to multiculturalism. At stated periods, some issues of immigratio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Australia immigration policy. To compare with most nations in the world, Australian government is more tolerant toward immigrants and more respectful for multicultural.

Since the White Australia Policy was jettisoned in the mid-1970s, the 1980s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a new wave of Chinese immigration to, as well as settlement within Australia. In November 1981 the Australian government officially launched the Business Migration Program (BMP), almost all Taiwanese-born immigrants arriving Australia after 1986. This trend is a result of developments in Australia and the Asia-Pacific countries and the Australia’s shifting immigration policy with increasing emphasis placed on business and skilled migrants in the late 1980s. The increase of Taiwanese migrants has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cultural diversity of Australia.

Keywords:
Australia
Immigration
Policy
Taiwanese Immigrant,
Assimilation,
Integration,


Multiculturalism




388       台北市立师范学院学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12-12-2008 16:11:15 | 只看该作者
(原文章为PDF档,转档过程中,格式及图片很难完全一致或保留,附上原始文档,需要TZ自行下载)

澳洲移民政策的變遷與台灣移民.pdf (98.35 KB, 下载次数: 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FreeOZ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FreeOZ论坛

GMT+10, 27-4-2024 22:08 , Processed in 0.06674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