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FreeOZ用户注册
查看: 3842|回复: 3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时几年的研究成果,丁克族的成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5-1-2010 09:59: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FreeOZ用户注册

x
当今社会,丁克族有迅猛发展的趋势,我分析了以下几个成因。
1.家庭背景。父母不和,家庭破裂,父母对孩子态度恶劣等造成童年乃至成年阴影。就跟婚姻恐惧症一样,长在婚姻有问题的家庭中的孩子担心自己会重蹈覆辙。
2.属于头脑非常灵敏的一类人,比一般人喜欢猜想和预计遥远将来的事情,打个比喻,就像是感知地震前兆的老鼠。看到当今环境污染恶化,就敏锐地感觉到“世界灾难”,“人类灾难与灭亡”的到来,于是想像到自己的后代深受恶化的环境折磨未必能延续下去而采取不育的方法。
3.高度城市化发展的极端产物。在城市,年轻人很容易找到倾诉的对象和娱乐的方式。“知识型”人才有市场,他们很容易找到自己的圈子获得安全感。在城市中,一种以“能力和契约”维系的上层圈子让人们在单身时还有巨大的社交优势。
——农村就刚好反过来了。在那里几乎没有人想丁克。在那里“人口”决定了力量。在一个相对野蛮,拳霸天下的社会里,人口是不被别人欺负的保障。越是“落后”的社会,如农村,中东人,黑人社区,人们越要多生,希望家族能够兴旺,人强马壮,阵容强大。在农村地方,人们就越重视传统和根本。

[ 本帖最后由 移民部长 于 17-1-2010 13:08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15-1-2010 11:51:17 | 只看该作者
其实你不懂他们的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15-1-2010 12:01:35 | 只看该作者
1,传统观念淡薄,养儿防老,不孝有三之类的不care了
2,lack of responsibility
3,贪图享乐,不愿被束缚
4,厌世,不愿子女来到这个充满竞争,挽食艰难的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15-1-2010 12:07:4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pipiman 于 15-1-2010 13:01 发表
1,传统观念淡薄,养儿防老,不孝有三之类的不care了
2,lack of responsibility
3,贪图享乐,不愿被束缚
4,厌世,不愿子女来到这个充满竞争,挽食艰难的世界



赞同前3条。。。偶什么都不懂的时候这么想的。。。现在不这么想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15-1-2010 22:29:3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临海的街 于 15-1-2010 12:51 发表
其实你不懂他们的心~~~~

你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宣称丁克的家庭从二十多岁到五十多岁都有。可能你是属于二十几岁那一个范畴的。这个年龄层的丁克家庭,很可能只是暂时不要小孩。随着人们越来越趋于晚婚晚育,30岁前在心理上还没准备好要孩子的可能过了30岁想法就改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15-1-2010 22:39:5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pipiman 于 15-1-2010 13:01 发表
1,传统观念淡薄,养儿防老,不孝有三之类的不care了
2,lack of responsibility
3,贪图享乐,不愿被束缚
4,厌世,不愿子女来到这个充满竞争,挽食艰难的世界


谢谢分享
可能普遍上很多人对丁克族会有这些看法。
本文的目的在于从学术的角度去透析这种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本质原因。

大家继续发表见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17-1-2010 12:17:46 | 只看该作者

没有人说话了?

同意还是反对都吱个声吧,太不愿意看到贴子就这样沉下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17-1-2010 12:37:05 | 只看该作者
部长啊 今年配额多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17-1-2010 12:44:4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jessi 于 17-1-2010 13:37 发表
部长啊 今年配额多少?  

又一个反对的,那你究竟反对什么呀?

各位看客,给点儿反映好不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17-1-2010 12:54:2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移民部长 于 17-1-2010 13:44 发表

又一个反对的,那你究竟反对什么呀?

各位看客,给点儿反映好不好。


要丁克有千万种理由 结果只有一个 就是不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10-5-2010 19:49:5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移民部长 于 15-1-2010 09:59 发表
当今社会,丁克族有迅猛发展的趋势,我分析了以下几个成因。
1.家庭背景。父母不和,家庭破裂,父母对孩子态度恶劣等造成童年乃至成年阴影。就跟婚姻恐惧症一样,长在婚姻有问题的家庭中的孩子担心自己会重蹈覆辙。 ...

同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10-5-2010 20:17:16 | 只看该作者
有个片子,叫《蠢蛋进化论》
那是我们人类的未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10-5-2010 20:17:55 | 只看该作者
[编辑本段]选择丁克家庭八大理由
  夫妻双方以事业为重,不愿意让孩子影响自己的工作。
  要做“新新人类”的代表,他们有全新的婚恋观、家庭观、生育观。所以拒绝“第三者”(孩子)插足。
  不让自己和孩子太累,觉得世界太乱,人生太累,认为自己势必会为子女成长费尽心血,而且人生总是烦恼痛苦很多,孩子未必好命,所以还不如不生育。
  对家庭生活没有信心,在自己对生活还没有十足的把握时,不要孩子。
  受经济条件的制约,认为自己现在的工作还不够稳定,希望能创造更好的经济条件,让孩子出生后有好的生活。
  把家庭幸福的条件放宽,认为没有儿女承欢也一样可以活得很充实。
  相信社会保障功能的进步,这些家庭认为“防老”未必非得“养儿”,家庭的保障功能逐步由社会来承担。
  另外,抛开一切社会因素,还有很多人是因为天生就不喜欢孩子、更不喜欢养育孩子而选择不要孩子。现在的社会是多元化社会,已经允许人们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10-5-2010 20:18:18 | 只看该作者
“丁克”出现原因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根深蒂固,所以,“丁克家庭”很难成为全社会的生活潮流,但在夫妻文化程度都比较高的家庭里,这一观念却大有市场。证据之一是,从90年代初到90代末,在中国的各大城市里,“丁克家庭”的数量正稳步上升,其成为某个特定阶层的婚姻时尚,也就在所难免。
  90年代中期一份对“丁克家庭”的调查问卷显示,选择不生育这一生活方式的主要原因中占第一位的是对中国人口问题的忧虑;第二位是为了使自己生活得更轻松;第三位是为了自我实现。中国的人口问题是自愿不育者最感痛心疾首的问题。他们说:“人口使我们的国家拖着沉重的步伐去追赶发达国家,太难了,我们对此感到万分忧虑!”
  第二位原因是为了生活得更轻松些。不少人认为周围的人和父辈生活得太累了。虽然有人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的选择是享乐主义的,但许多人将追求享乐同追求轻松作了区分。一位被调查者说,追求享乐是追求刺激,追求瞬间的快感,但追求轻松却是逃避罪恶,追求一种适意、淡泊、优雅的生活,二者是有区别的。尽管有这些差异,自愿不育者给人总的印象是摒弃了传统中国人的忍辱负重、无条件地为后代牺牲的生活模式,更看重自身的快乐,不愿以牺牲个人的幸福、快乐和轻松为代价去换取被他们称为“身外之物”的传宗接代。
  第三个主要原因是自我实现。自我实现这一目标与寻求轻松的生活相比有较多的积极意味。有些调查对象提到生孩子会毁了自己的事业和成功的机会,尤其是一些中年夫妇,他们痛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白白耗去的青春,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不愿意为生养后代浪费自己的宝贵精力与年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10-5-2010 20:18:40 | 只看该作者
[编辑本段]丁克现象的发展
  现在随着国家对大学的扩招,大学生越来越多,而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并不看好,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或者在踏入社会时间不太长的毕业生经济水平不高,有了孩子负担会更重,而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自然而然的就成了丁克一族的后备军,这类的大学生越来越多,现的大学生大多是80后人,更具有发展成为丁克一族的可能,因此,丁克现象在最近二十年之内必将发展非常迅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10-5-2010 20:19:05 | 只看该作者
难得部长开帖
我也来支持一下

#2确实是我很多年不积极生孩子的原因

不过,我觉得当时自己还是比较自私一点
有了孩子,才知道什么是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10-5-2010 20:19:12 | 只看该作者
[编辑本段]“丁克”现象的心理根源
  一、怀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面对中国人口过剩的红色警报,面对白色浪潮的呼啸而至,为国分忧的民族责任感使一些人放弃自身生育。这种情况,一般是夫妇双方受教育程度较高、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夫妇。如一对来自农村的本科毕业生夫妇说:“如今社会知识竞争激烈,我们希望一边工作,一边考研,希望在事业上有成就。正是我们的父母一代在‘人多力量大’,的年代里生育了那么多孩子,才造成如今中国人口大爆炸的状况。我们不但不希望像我们的父母一样庸庸碌碌一生,而且打算让我们的父母能过上高层次的生活。我们认为,有了孩子,将是我们努力和奋斗的休止符”。当有朋友劝他们说:“一辈子没有孩子,将来会有遗憾……”他们说“没有小孩,我们可能有一个遗憾,但有了小孩,我们会有更多的遗憾!”
  二、自我价值实现愿望较强
  一些文化素质较高、事业心强的夫妇,他们有他们的人生观、生育观。觉得人生苦短、精力有限,鱼与熊掌不能兼得。为了让自己的才华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内得到最大、最有效地发挥,为实现自我价值,婚前双方就订立了一辈子相知相守而不生育的协议。如一对双方均为博士研究生且婚前即订了自愿不育协议的夫妇,当有人劝他们说“一辈子不当父母的人不算完整的人……”时,当丈夫的回答:“当了父母无法体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更是不完整的人!”他的妻子更是直截了当:“把没有当过母亲的女人视为不完整的女人的论调是完全错误的,是对南丁格尔等以及全世界1/7女性的侮辱!”
  三、追求高质量的生活享受而坚守“两人世界”
  在现代社会中,在富贵场的诱惑、影视文化的裹挟、商业信息的纠缠下,一些夫妇追求现代化的享受、高质量的生活,他们吃要生猛新鲜,穿要名牌服装,行要有私人轿车,身材要保持少女身材,玩要进歌厅、舞厅、酒吧、网吧……看到现代人为抚养、教育子女所付出的昂贵费用,现代社会生存竞争的剧烈,也使这些城市新潮人物望而生畏。而丁克家庭由于可以省却养育子女的大笔开销,生活质量肯定高于普通家庭。
  四、有的妇女看到分娩、养育子女的艰辛而放弃生育
  
  有的妇女特别是从事妇幼工作的妇女,看到妇女分晚的痛苦、妇科疾病的折磨以及养育儿女的艰辛而在婚前就向男方提出不唱“摇篮曲”。在大城市的大医院,在妇产科中的医护人员中丁克家庭往往占较高比例。
  五、住房面积小、生活空间狭窄、生活环境不好也是自愿不育的原因之一
  有的家庭婚后住房问题不能解决,蜗居斗屋,为此不愿承受添丁加口所带来的烦恼。这在上海、北京等人口较密集的城市较为突出。A女士夫妇与公婆同居一屋,她的婆婆是个口啰嗦得叫人难以忍受的老太太,为了一件鸡毛蒜皮的事,她可以唠叨几个钟头。而她的公公又非常粗暴鲁蛮,对老伴的污言秽语、拳脚相对,老两口天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虽然老头老婆抱孙心切,但A女士苦恼地对别人说“把孩子带到世界上来,就应该给予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一个充分的亲情,否则宁可不要孩子,保持丁克状况。”
  六、夫妻感情不和谐、婚姻不稳定
  C女士婚后3年一直没有孩子,当她的知己好友问及缘由时,她说:“我们婚后性格不合,生活目标不同,吵架几乎成了家常便饭,常常打冷战,各自为政……孩子一出生,就得尊重他的人权、生存权。让孩子出生于一个争吵不休的家庭,是对孩子的人权和社会义务的不负责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10-5-2010 20:19:40 | 只看该作者
丁克家庭中的女性心理
  (一)自身所受过许多苦,深感人生的沉重,世界的混乱,社会的复杂,所以绝不让孩子来这世上受苦。
  (二)生孩子太辛苦,生完孩子更辛苦,自己原本的人生规划因为生育而全部搁浅。
  (三)两人世界的浪漫没过够。
  (四)学习或者生存压力大,年轻时没有时间生孩子,等到年长些,事业算有小成,比以前更忙,索性就不生孩子了。
  (五) 有了孩子,两人不都得围着孩子团团转,一切浪漫,一切幻想都归于实际。别说有时间花前月下地享受生活,就连睡个囫囵觉,抽空看个电视都成问题。等孩子上了学,你又得担心,上的学校好不好,孩子的功课怎么样。好容易盼着孩子上了大学,又得担心毕业后,能不能找个好工作,找了工作又得担心干得好不好。再接下来就得操心孩子的婚姻大事。做孩子时,总不想父母干涉自己的恋爱自由,似乎这是扫除封建残余的最后一关,但作了父母又不得不干起自己父母曾经干过的事。
  (六)本来就不喜欢小孩。不希望生下小孩之后不能给他完全的母爱,也不希望做个养而不教的母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10-5-2010 20:20:01 | 只看该作者
[编辑本段]丁克家庭男性心理
  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大约有10%的育龄夫妇不准备要孩子。这些丁克家庭夫妇两人平均教育水平一般都在大专以上。而在这些家庭中,由男性提出不要孩子的比率占到60%,比女性要高,那么,这些不想做爸爸的男人们到底在想什么?
  没有能力负担孩子
  在被采访的7位丁克家庭的男性成员中,有4个人的答案是:“我没有能力负担孩子。“而几位放弃做父亲权利的男性平均年薪为3.5万元,其中最高的年薪为7万元。但这些男性异口同声地声明理由是:“如果生孩子,就要让孩子过最好的生活,受最好的教育,不然就不生。“
  不想让孩子受罪
  这类人认为,所谓的“受罪“并不单指经济上的问题,更多的是来自现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从小到大为学业、为工作、为社会地位奋力拼搏,在将来的社会,竞争更加激烈,只有更奋力地拼搏,才能挣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我们吃的苦够多了,不想再让孩子吃这个苦。看看现在的孩子,小小年纪就没有星期六、星期天,背着书本去上这个班、那个班,这是没办法的事,如果现在不学习“十八般武艺“,将来就会被有“十八般武艺“的人挤垮!
  不想被孩子打扰
  这类人多为前卫青年,不想做爸爸的理由似乎很简单:“我不想被孩子打扰。我和妻子都觉得二人世界很好,我们有很多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也有各自的自由空间。如果有了孩子,我们就不能去旅游,不能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说白了,我觉得孩子是个负担。”当记者问这类人觉不觉得这种想法有些逃避责任的时候,而他们说:“我倒觉得我这是负责任的表现。如果我有了孩子,可我没有耐心和时间去照顾他,那叫负责任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10-5-2010 20:21:48 | 只看该作者
丁克家庭利弊
  家庭变迁是社会变迁的缩影,丁克家庭能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主要是因为人们的家庭功能观念有所转变。不过,人们在接受的同时还是有一些疑问。有人认为不生育有悖于人类正常繁衍的自然规律,“不育文化”的无限扩展,对人类正常的繁殖生息是不利的。也有医学界人士提出,女性在其一生中如果有一次完整的生育过程,就能提高免疫力,不生育不利于身体健康。
  家庭具有生产、生育、教育、宗教、娱乐等功能,生育不再是家庭最重要的功能,这的确是一种进步,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价值观念和理想憧憬来选择自己的家庭结构,这也是需要全社会理解和接受的。不过,生育后代,维持人类的繁衍也确实是家庭的责任,孕育儿女可以使夫妻双方心理更加健康,在孕育生命的过程中可以体会更深刻的人生哲理,从养育子女的辛苦中理解父母的恩情。所以,不要盲目地,甚至是冲动性地选择不生育。
  嫌麻烦、怕身材走样,不少青年夫妇婚后不要孩子,做新潮的“丁克一族”。然而,不少医生发现,近年来超过35岁的高龄产妇越来越多,其中不乏年轻时立志不生育,到了中年随着夫妻情感变化而“反悔”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10-5-2010 20:22:46 | 只看该作者
[编辑本段]派生词汇
  丁克:亦即DINK,是英语Double incomes no kids的缩写,直译过来就是有双份的收入而没有孩子的家庭,说白了就是两个人吃饱了全家不饿的一种组合。据说一些汉语词典已经吸纳了这个外来的名词。
  丁克族:固守双收入、无子女的丁克家庭模式的都市人群,他们大多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丁克族标志,比较好的学历背景;消费能力强,不用存钱给儿女;很少用厨房,不和柴米油盐打交道;经常外出度假;收入高于平均水平。
  白丁:曾经把丁克当做是一种目标,宣称自己决心要丁克的人,过了一段时间后,又主动放弃了丁克的计划。这种人通常被称为伪丁克,或者是“白丁”,意思就是“白白地丁克了一回”。
  丁克ing:丁克进行时,也就是那些仍然在坚持丁克方式的人。
  丁狗:亦即Dinkwad,他们是一群发誓要把丁克发挥到极致状态(或者说把丁克进行到底)的人,结婚双方改养小孩为养狗。他们是丁克的最高级别,因此也有人称之为骨灰级丁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10-5-2010 20:23:09 | 只看该作者
“丁克”家庭面对的现实问题
  作为传统观念的叛逆者,“丁克”夫妇必然会遭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首先是来自双方家庭的压力。作为长辈,希望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而抱孙心切。儿女一结婚,全家人的目光全聚焦于女方的肚子上。一年半载没有动静便千猜测万担心千嘱咐万叮咛的。一旦得知是自愿放弃生育,必然会引起轩然大波,众口矢之有之,大骂不肖有之,寻死寻活有之……有些自愿不育者屈服于此压力而放弃初衷。对此,B女士自有她的见解:“如今,中国社会已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我们女人再也不是传宗接代的生育机器。个人自主自愿是生育的必要前提,公婆的心愿并不能代替一切。”
  舆论的压力。他们往往被人议论为“没有生育能力”,或者被指为“个人享乐主义者”、“绝代佳人”、“行为怪异者”……
  还有人认为,孩子是连结夫妻关系的纽带,是决定婚姻是否牢固的因素,一对配偶如果没有血缘亲情作为补充后备力量的爱情,则难以战胜婚姻常有的疲软与倦怠。如一对事业型夫妻,感情甚笃,协议不育。但男方在一次酒后失态使小保姆怀孕,他后悔不已,哀求小保姆打胎,但精明的小保姆坚持把孩子生下来,并鸠占鹊巢地当上女主人。男人流着眼泪对震怒不已的前妻说:“我与她毫无感情,也深知无论哪一方面她都比不上您,但孩子可以击垮一切!”
  不过,在现实中,也有与上述说法有悖的情况。如一对婚后嗑嗑碰碰的夫妇也认为生了孩子后家庭气氛会温馨一些,丈夫的野性也会收敛一些。但事与愿违,刚有孩子时家庭气氛才好没有多久,丈夫野性又故萌复发,两人又开始不休止的争吵。当别人的孩子在充分享受父母的娇宠时,他们的孩子在两岁多时却学会了跪在地上流着眼泪哀求道:“爸爸妈妈,你们不要吵架好不好!”他们的婚姻最后以劳燕分飞而告终。
  住房的压力。一些单位,在福利分房时,往往把“丁克”家庭与独生子女家庭区别对待,即按人头做为分房的基数。为了获得合理的分房资格,在些夫妇只好取消不育计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10-5-2010 20:24:24 | 只看该作者
丁克族标志
  -比较好的学历背景
  -消费能力强,不用存钱给儿女
  -很少用厨房,不和柴米油盐打交道
  -经常外出度假
  -收入高于平均水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10-5-2010 20:28:19 | 只看该作者
国内彻底丁克的还是少数,但想多生的肯定越来越少了。现在农村可能还有多生的动力,大城市基本没有了。即使放开计划生育,选择多生的恐怕也是少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10-5-2010 21:21:59 | 只看该作者
原来一个同事,全公司公认的绝对美女+铁杆丁克,最后还是看着肚子一天天大了。

身边丁克的,基本全军覆没,还在丁的,要么是被“丁”了,确实是生不了,要么后悔当时怎么就没要,偶这个年代的,没人再敢提丁克,正在享受天伦之乐的,个个都幸福得要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10-5-2010 21:42:38 | 只看该作者
楼主你研究了几年也还是没研究完全,就急匆匆跑来发表你的研究结果。你的总结少了非常重要的一个类别:

- 不喜欢孩子的一类人。

[ 本帖最后由 craigie 于 10-5-2010 21:45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12-5-2010 14:29:0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craigie 于 10-5-2010 21:42 发表
楼主你研究了几年也还是没研究完全,就急匆匆跑来发表你的研究结果。你的总结少了非常重要的一个类别:

- 不喜欢孩子的一类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12-5-2010 14:43:0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6 craigie 的帖子

我倒是觉得楼主的贴子不是原创,这些话好象我曾经读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13-5-2010 09:13:49 | 只看该作者

郑重声明

本文100%楼主原创,楼主有很强的分析能力,无需抄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13-5-2010 12:40:44 | 只看该作者
其实丁克也挺麻烦的,
很多丁克用养狗替代养儿,也有的丁克人到中年又想要孩子。
人总是会变的,万一一方变了另一方没变产生纠纷就更麻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FreeOZ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FreeOZ论坛

GMT+10, 3-5-2025 04:05 , Processed in 0.058003 second(s), 4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