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OZ论坛

标题: 个人理财杂谈 (更新关于maternity leave payment的一些比较信息。强烈推荐) [打印本页]

作者: 新澳之旅    时间: 5-9-2011 11:43
标题: 个人理财杂谈 (更新关于maternity leave payment的一些比较信息。强烈推荐)
这个帖子被我扩展的比较广,只要是理财有关的我都放在里头和大家分享,也希望大家向里面加一些自己的心得。让这个帖子成为一个比较有质量的好贴

和大家共同学习,也同时感谢大家对我们一家在各个方面的帮忙。我每天尽力写一点。也写写养老金啥的。

有问题也可以贴在里头问,我尽力回答,但是不能保证每天及时回答。因为太忙碌。现在全职工作,加上自己在墨尔本,又在研究perth的房子大家知道的。呵呵!

第一个基础知识:

tax deduction 和tax offset的理解

tax deduction

example:

你的税率是30%,你交得会计师费是100(这个在法律上因为是和税务相关的花费所以可以抵税)

那就是政府付你30,你自己交70

如果是tax offset

同样的例子,你的税率是30%,其实这里不管是多少。政府全部返还你的全部费用

这个也就是tax offset 和tax deduction的不同

在中文都是税务减免,但是差别很大

所以很多时候,大家不要以为税务减免就都是不用自己掏,大部分情况下,还是自己出大头。

[ 本帖最后由 新澳之旅 于 26-8-2012 15:18 编辑 ]
作者: 西澳海豚    时间: 5-9-2011 18:52
LZ 熱心令人感動-----

謝謝了~~
作者: urban2000    时间: 5-9-2011 21:10
这个要顶,感谢!
作者: 新澳之旅    时间: 6-9-2011 01:19
原则二:

很多人不理解什么样的东西可以做tax deduction  or tax offset (以后我尽力写清楚是tax deduction or tax offset,免得大家混了)

澳洲税法的基础概念就是,或者一个基础的理念就是,任何花费只要是为了产生可税收收入的都是可以相应的 deduct or offset.

当然里面就有很多细分。所以大家以后想想这个花费是否和税务相关的时候,只要想想这个就行了。

里面还有很多的细节。我这个是基础普及贴
作者: 小波    时间: 6-9-2011 12:17
多谢多谢,很有用啊
问题1:如果我请会计,如何区别这个费用是deduction或offset呢?
作者: seth_chen    时间: 6-9-2011 12:20
能不能粗略讲一下IT公司发薪时,预扣的税款都包括通常哪些?相应做退税的时候又有哪些可以额外的可以退税的项目?
作者: Xavy    时间: 6-9-2011 12:22
deduction应该是计算应纳税所得额之前的扣除额,扣除之后i计算应缴税金,而offset是你已交的税金当中,有一些是可以退的项目,然后政府再退给你
澳洲具体情况我不知道,但是以前学英文税法的时候,像企业的工资啊、一般的管理费用啊,都是计算tax payable的deduction,而国内讲到VAT的进项税抵扣的时候i用的就是OFFSET

[ 本帖最后由 Xavy 于 6-9-2011 11:25 编辑 ]
作者: Xavy    时间: 6-9-2011 12:29
进项税再你购入货物的时候已经缴交所以是------已交
销项税是在你销售是抵消进项的部分税金成本---所以是-----offset
就是已交之后再offset
作者: Xavy    时间: 6-9-2011 13:03
虽然还没登陆,但是现在在研究澳洲税法给大家举个例子,共同探讨一下,如果有误请大家指正。
假设:全年收入所得为2.5万澳币,因为在家工作需要购买电脑一部700块,假设全部用于工作。
Taxable income=total income-deduction=25000-700=24300
Tax payable=(24300-6000)*15%=2745
由于澳洲采用的征税方式是Pay-as-you-go,就是通常所说的a withholding tax system,纳税人很可能在工资发放时已经被扣税3000刀,这样,纳税人就可以获得退税255刀。
另,由于纳税人全年收入未超过30000刀,根据Low Income Tax Offset,纳税人还可另获退税1500,这1500刀就是所谓的offset。
不知道这样理解对不对
作者: 新澳之旅    时间: 7-9-2011 01:06
原帖由 小波 于 6-9-2011 11:17 发表
多谢多谢,很有用啊
问题1:如果我请会计,如何区别这个费用是deduction或offset呢?



你请会计做税务的费用是tax deduction,这个是法律规定的

税法中有非常详细,明确和繁琐的规定。而且每年税务局都会再根据一些变化增加法条
作者: 新澳之旅    时间: 7-9-2011 01:17
原帖由 seth_chen 于 6-9-2011 11:20 发表
能不能粗略讲一下IT公司发薪时,预扣的税款都包括通常哪些?相应做退税的时候又有哪些可以额外的可以退税的项目?


预扣的税务和你什么职务没有关系,主要看你公司预计你一年的收入,比如你收入高,他们给你25-30%的税预扣等等。

tax deduction 的时候没有要求你非得写买东西的明细

超过300留着发票就行了

给你举一个例子
做IT工作的
今年2月份买了台式机在家,花了1198,CASHBACK了99,
还买了移动硬盘2个花费149+176
电源线之类的花费100左右
大约工作用到一半时间

算法:
台式机-claim depreciation - 5month 50% work use (按电脑使用寿命3年来算)
1st year: (1198-99) / 3年 / 12个月 X 5个月 X 50%

移动硬盘2个花费149+176 & 电源线之类的花费100左右-claim deduction 50% work use

还有上网费也能报的吧,以前还有人申请Ipad费用抵税等等

还有一些其他的,ATO里面应该有相应的IT相关的deduction的项目。其实只要你觉得和工作相关基本都可以用做deduction.如果你有会计最好问一下你的会计,因为你自己也许并不知道

能不能申请deduction是看情况合理不合理的。一般公司都有电脑用的。假设你是8小时都在公司工作的话,那么几乎是没办法deduction了。难道公司提供了你还额外买1个在公司用?似乎很牵强.除非你能证明你每个星期额外在家工作多少时间.看ATO信不信了。不查的话什么事都没,查的话有要咬文嚼字了。这年头,什么都将证据
作者: 新澳之旅    时间: 7-9-2011 01:18
[quote]原帖由 Xavy 于 6-9-2011 11:22 发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deduction应该是计算应纳税所得额之前的扣除额,扣除之后i计算应缴税金,而offset是你已交的税金当中,有一些是可以退的项目,然后政府再退给你

完全正确的理解,10分
作者: 新澳之旅    时间: 7-9-2011 01:20
原帖由 Xavy 于 6-9-2011 12:03 发表
虽然还没登陆,但是现在在研究澳洲税法给大家举个例子,共同探讨一下,如果有误请大家指正。
假设:全年收入所得为2.5万澳币,因为在家工作需要购买电脑一部700块,假设全部用于工作。
Taxable income=total incom ...


理论上是对的,但是澳洲税法非常之繁琐复杂,所以按简单的理解,你的做法基本上对
作者: 新澳之旅    时间: 7-9-2011 01:23
原则三:

哪些东西可以做tax deduction,我的建议是去任何报刊厅去拿一本叫tax package还有tax supplement都是免费的,里面有详细的介绍

当然做deduction 或者offset,只要是花费引起的,发票要留着。澳洲的税务是五年内都可以追溯审查的。还有最好你记录自己有哪些项目,大体上什么用途。怕太久了忘记了

就算找会计师,我也建议你好好的了解一下。

在澳洲金融和税务都是帮组人致富的重要手段,而且同等重要。

有的会计师能帮你退很多,但是有一些是不合法的,他们也做。因为税务局,也就是ATO追查后的责任人还是你自己。

所以我建议大家都可以学习一下。

最初的起点就是那个package和supplement
作者: 老鼠爱上猫    时间: 7-9-2011 02:34
好贴要顶   。LZ继续哈,积累一定数量给你加精哦。
作者: 新澳之旅    时间: 7-9-2011 10:51
原帖由 老鼠爱上猫 于 7-9-2011 01:34 发表
好贴要顶   。LZ继续哈,积累一定数量给你加精哦。



加不加精,真的不要紧

一个是回答大家的问题。特别是新到澳洲朋友不了解这个在澳洲生活的重要工具,所以分享一下

另一个原因就是大家如此积极的回答我房子的问题。令我非常感动。

我和我老公一人一个贴,同样的名字。一个在问房子,一个在分享税

只能说非常感谢大家的解答
作者: 新澳之旅    时间: 7-9-2011 11:10
和大家分享一下,为什么在澳洲税务那么重要。我知道这里很多人都是国内移民过来,在国内也有不少的经验,国内的工资体系包括三金都是发工资的时候已经帮你自动扣好的。没有自己报税一说。但是在澳洲,我知道美国也是如此,每年自己都需要报税。
很多人说了,如果给会计师做不就好了。这里很多澳洲人也有如此的想法。
我为什么喜欢税,其实也不仅是税还有其他的金融。就是因为个性话的缘故。税是非常个性的东西,和你个人的情况息息相关。
我给大家判断好会计师的一个重要标准。看他是否愿意耐心的问你问题,关回答你的问题是不够的。他或者她比你专业,如果会计师愿意花时间帮你挖掘你可以合理避税的地方,你的确是会从里面受益很多。

另外,如果随着问问题的增多,我无法及时回答,请见谅。我依然会在里面写心得体会。给大家也给自己留一个纪念。当一个小的学习笔记和回顾
作者: Xavy    时间: 7-9-2011 13:54
请问LZ学习澳洲税法有没有什么教材啊之类的,系统一点的讲解,给个建议吧
另外想登陆之后去tafe学下会计,熟悉一下会计英语,tafe会有税务的课程么?
我是会计移民,还想做回本行,以后少不了向楼主请教,先谢啦
作者: lol    时间: 7-9-2011 14:11
通常用e-tax, 比如电脑这样的东西,价格多少填进去,按多少年退填进去,最后直接告诉你今天要补多少,或者还多少。
作者: 新澳之旅    时间: 7-9-2011 15:36
原帖由 Xavy 于 7-9-2011 12:54 发表
请问LZ学习澳洲税法有没有什么教材啊之类的,系统一点的讲解,给个建议吧
另外想登陆之后去tafe学下会计,熟悉一下会计英语,tafe会有税务的课程么?
我是会计移民,还想做回本行,以后少不了向楼主请教,先谢啦



www.ato.gov.au

下载tax package and supplement

已经很系统了
作者: 新澳之旅    时间: 10-9-2011 02:46
我以后就继续下去,一天说一点需要注意的内容

有一个东西比较被人忽略,那就是银行的利息,这个也是收入

因为到报税的时候,你一般不会收到银行的信件或者payment summary提醒你在这个财政年度,你的利息收入是多少。

你都可以从银行很方便的问到。所以记得加上这个
作者: ubuntuhk    时间: 10-9-2011 03:07
这个帖子很不错,谢谢新澳之旅的分享精神
作者: 新澳之旅    时间: 10-9-2011 10:44
个人报税截止到每年的10月31号;委托会计师报税,可延长到明年 3.31;

报税文件:

税单 group certificate、福利金、卖出股票、收进租金。所有和工作、生意、理财投资有关的支 出的凭证(收据、发票、车票、机票、账单、私人医保的编号、配偶和孩子的收支文件、 有效的便条等。某些支出没有凭证如火车票,只要有合理 的计算方法,税局也是认可的。最好的方法是每年都有一个完整的记录,因为澳洲的赋税很重,大家退税的时候最好就是做到有根有据。

如我上一篇说的所有报税资料要保存五年,到抽查的时候一切凭证据讲话,但有时候合情合 理的 “忘记了 ”也是可被税务官接受的。但如查实了错报漏报多报不报,上税务局的黑名单可不是好玩的事情,这里的税务基础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因为都是你自己报的。和工作有关的支出在 $300以下的,一般无需凭证,但是自己需要说明。所以最好写下来
作者: 新澳之旅    时间: 11-9-2011 12:50
关于养老金为正的一些想法
我写一些自己的想法。
关于认为养老金是正就是捡皮夹的说法,我不认同。这个有点像中国的买基金。你在股市下跌的时候,买入股票型基金,虽然也许他能跑赢大势就是少亏。你就骂那个基金经理白痴,这个好像不大合理吧。这个时候就需要卖掉股票型基金,转入货币或者债券基金。我这里说的是大波段。如果真的有那种长期投资的,就是无论大势涨跌都放在,看长远的不在我的讨论范围之列。

回到澳洲的养老金,以hostplus(我的是)为例,他们的网络管理功能比较强大。你可以网络上进行配置。比如你要现金的比例,债券的比例还有股票(澳洲或者世界股票)的比例。我看了一下,他们好像操作澳洲股票的收益比较好。还有很多的养老金公司也是有类似的功能,不过大家要看好是否收费,怎么收费。

我举一个我这从去年8月份到今年4月份操作的例子。我去年9月份用90%的养老金买入澳洲股票。年底收益大约10%。然后今年1月底开始逐渐的减低比例,直到现在20%股票,80%固定存款。最后到了,四月份,我全完变成固定的利息,一直到现在。我避开了这一年的很多次波动,所以效果很好。加上公司的固定的养老金给予,已经比7月份的时候翻了一倍。这个不是其他意义的一倍(加上我每次pay的公司养老金,再加上收益,扣除年费,扣税以后)

换句话说,你要对大势有所判断。你的养老金是不难为正,久了回报会很厉害。

很多股票基金不能买个股,但是australian super可以买
作者: 老鼠爱上猫    时间: 11-9-2011 23:41
又有新内容了,看完继续顶一下。
作者: seth_chen    时间: 14-9-2011 09:32
能不能介绍一下FBT?我的公司给我报销了一些工作相关的费用比如手机宽带汽油费和吃饭开销,这些属于工作费用还是员工福利?如果是员工福利,那是不是要缴FBT了?
作者: 新澳之旅    时间: 14-9-2011 18:56
原帖由 seth_chen 于 14-9-2011 08:32 发表
能不能介绍一下FBT?我的公司给我报销了一些工作相关的费用比如手机宽带汽油费和吃饭开销,这些属于工作费用还是员工福利?如果是员工福利,那是不是要缴FBT了?


你问的这个属于比较高难度的问题,一般的人用不到。不是一时说的清楚。我尽力写详细些。

周末的时候。我估计要有很多需要写。先留在这里
作者: 新澳之旅    时间: 14-9-2011 19:01
甚麽是稅務規劃?

稅務規劃令你處理自己的稅務事宜時給你最大的稅收優惠。當你在遵守法律條文和法律精神的情況下進行,稅務規劃是合法的。你可能從金融從業員、會計師、律師、稅務代理、金融策劃人員以及其他企業獲得有關稅務規劃安排及方案的建議。

你甚麽時候需要留意稅務規劃?

然而,要警惕那些推銷不可靠稅務方案的顧問及推銷人員—這些方案不在法律精神之內並且有時甚至是不在法律範圍內的。如果你投資一個不可靠的稅務方案,你的原有投資將面臨風險,加上你可能要在推銷員和你的金錢已不復存在之後需要償還任何漏繳的稅款連帶利息和罰款。

通常很難分辨合法的和不可靠的方案。推銷人員很擅長於利用專業的推銷手段以及誘人的優惠提供高額稅務扣減或退款使說服你相信那是一個好方案。你很難分辨你得到的是否為很好的建議。


以下是一些你應該要警惕可能聽到的話:


沒有任何風險。我們保證有回報。
你不需要通過信用或資產審查,我們會借錢給你。
即使沒有進行投資,你仍然可以從稅務退款中獲利。
簽這份秘密協議—我們不想我們的競爭對手竊取我們的構思。
無需諮詢稅務局是否可行。我們已獲得裁定。
你可以獲得完全符合稅務局規定的高達100%的稅務扣減。
一位頂尖律師和會計師已經看過這項投資,他們都覺得非常好。


这个是我看到的,我觉得非常好,引用在这里
作者: 新澳之旅    时间: 14-9-2011 19:03
再次提醒大家,投资中,税务能减免是好事

但是不能为了税务减免不管,或者把投资收益放在次要的地位,这个是本末倒置的方法。

这里有不少,特别是地产宣传员,从税务角度大做文章。在以后的文章中我会渐渐提到各种税务需要注意的问题
作者: 新澳之旅    时间: 18-9-2011 11:57
先注明,这个是转贴samdong写的。非常之好。
http://www.oursteps.com.au/bbs/v ... page%3D1&page=1
现在流行超前消费,分期付款和信用卡满天飞,很好用很方便。可一不小心,你若掉进放贷陷阱,损失就成百上千了!
我写此帖是因为我老婆是会计,也因此交了不少会计朋友,交流起投资理财,大家居然都不清楚这些放贷陷阱,甚至于身陷其中还不知自己损失惨重,想来有介绍给大家的必要,牢记此帖保你节省成百上千。
1,个人贷款或购物分期付款定息7%pa 还不是贵息?
许多人已习惯购物分期付款,大到买汽车,小到买电器家俱,名为Personal Loan 或Hire Purchase ,它们的“3-5年定息7%pa起”让你怦然心动,“才7%pa哪,不贵,我房屋贷款也要6.8%pa"。你会高兴的签约买下来,先用为快。
哈哈,你掉进贵息陷阱了!你知道?请跳过下段直接看2,你不知道?请看你被宰了多少!
绝大多数分期还款计划给你的是“3-5年定息7%pa起”,这7%pa是平均摊还利率Flat Rate,举例:SAM需贷款2万Personal Loan, 定期3年,总计应还款=本金2万+利息2万*7%pa*3年=$24200,每月扣还款=24200/12/3=$672 至3年还清,总计应付利息$4200。
看来很合理,没问题!?对比房屋贷款利率若也是固定7%pa,同样每月扣款3年还清,你请银行职员帮你算一下,每月扣还款=$617.54 至3年还清,总计应付利息$2231.5, 为什么少了一半还多?
问题就是Flat Rate,这种算法合法很掩蔽却狠宰人,它把3年本息平均摊还,实际上把向你收回的本金进行了重复计息,就是说,SAM还款到最后一个月,还在付2万本金的利息,而银行房屋贷款还款却较合理,是越还本金越少利息越低,明白了吧。
这是考会计师的题目:7%pa的Flat Rate用房屋贷款利率对照,须乘2倍再加1—2个百分点,即10%pa的Flat Rate相当22%pa的银行房屋贷款利率, 贵息吧!
有何对策?上策,看到Flat Rate先乘2倍,不跳进陷阱。中策,立即拿出自己私房钱来全部还清。下策,从房屋贷款中转贷出来全部还清。

2,信用卡没还清只付尾数利息?
信用卡很好用,VISA,MASETRCARD,AMERICAN EXPESS......,几张塑料卡片伴身,周游世界也不用带现金,购物消费还有55天免息期,有的还加积分点数奖励, 不用白不用!
要特别小心的是一定要有能力并准时还款!信用卡的贷款利息很高,通常在17%pa左右,你在帐单规定日期准时还款,17%pa对你来说就是0。我用了几年信用卡,没付一分利息,心里还很得意,想信用卡公司一定气我这样的客户气得冒火,不料终于被17%pa咬了一口。
圣诞节刷卡多了些,在VISA卡的8千信用额度几近刷爆,到帐单规定日期前凑了几张支票才勉强够数,不料其中居然有一张空头支票遭退,仅1百多元。短1百多元尾数,我一时大意, 想1百多乘17%pa才几元?也让信用卡公司收几元利息吧!过了几天空头支票客户重开一张存回无话。
下个月信用卡帐单到了,一看吓了一跳,信用卡公司共收了近3百利息!太夸张了,1百多元尾数收我近3百利息!!我拿着帐单去信用卡公司“兴师问罪”,别人拿来了信用卡使用手册,一看“限制条款”,我只有老实认栽。
原来信用卡购物消费有55天免息期是有条件的:一定要在帐单规定日期准时并全额还款!到时你即使还少1元未还,你就撕毁了享受55天免息期的条件,这时不仅这1元要乘17%pa,其余的消费额也因此从购物日起追加乘17%pa,信用卡没还清不仅只付尾数利息这么简单!
信用卡公司厉害吧,17%pa就象一头潜藏的饿兽,谁少了1元它就毫不留情的猛扑上来。我现在理解为何有那么多人还不起信用卡,而且这信用卡利息是每月毫不留情的利滚利,利息按月复式计算,你一月没还清,就被17%pa咬上,要是因财力不够还不赶紧还清,象许多刚有资格领信用卡而花钱能力比赚钱能力大的少男少女,就这样再也甩不开17%pa的饿兽,年复一年甚至一辈子因此申请破产!
有何对策?上策,到信用卡公司委托到期自动转帐还款,在帐单规定日期前请检查自己帐上,保证有1元不少的足够现金。中策,在帐单信封上用笔写下帐单规定日期,放在枕边天天看着,到期亲自去信用卡公司全额还款。下策,剪碎所有信用卡,断绝17%pa饿兽的藏身之所。

3,房屋贷款为什么要小心“限制条款”?
“限制条款”Terms and conditions大家看得多了,不管小小的文字广告单张, 银行开户还是房屋贷款,“限制条款”总是如影随形,少则一行多则厚厚一大本,而且多数字印最小号,好象存心不让我们注意。对了,你没注意,正中对方下怀。
“免费送你一只新款NOKIA手机”!你以为天上掉蟹饼了? “限制条款”是你为该手机公司几年以上客户,且月消费帐单达到多少以上。“免费送你……”!“限制条款”是你填写问卷, 你发手机短信,你拨打收费电话……还仅是去参加抽奖而已。
这些广告“限制条款”是为了骗取你的眼球,吸引多点人气,你得不到免费,倒也没什么损失,记住“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也就罢了。
房屋贷款 “限制条款” 就要特别小心了,你没注意的话,你的钱财就可能损失成百上千了!我就有切身体会。
我前年贷款买房,当时我向贷款经纪说明,条件是我需要存取自由,以备有需要如买个生意买个投资房时要抽回大笔资金,经纪人一口答应没问题,还建议我还贷设“只还利息” 项,说你有钱反正可以多还,“只还利息”让你还贷更没压力让你可抽回更多资金,听来很对,也相信贷款经纪的专业。两年来有余钱就多还进房贷帐号,也未发生需大笔资金要打房贷的主意,直到最近有可能需要,先去银行讯问预做准备,才知大事不妙。
银行说我这房贷帐号是终身不可取款,我一分也取不出!拿来了贷款册子看“限制条款”,问题竟就出在当初还贷计划设了“只还利息”, “限制条款”在我房贷的取款条款打了**,对此查下去老半天才找到**,—— **此条不适用,如“只还利息” 项已被选择。
结果,我现在只有以下选择:A,从此再不敢向房贷帐号多还款,另立小金库随时备用。B,和银行重做房贷计划,再缴一次手续费,律师费等$800,加撕毁房贷合同提前还清罚款$700,合计$1500以上,损失惨重!
我现在明白了,字得印大大的一般条文可以浏缆而过,字得印小小的“限制条款”却一定要认真看,它不要你看的你偏要看清楚!这往往是我们的真正利益所在。
有何对策?上策,自己熟读理解所有“限制条款”,特别是你选定项目的相关条款。中策,请律师看过房贷合同,但注意不要碰上我的专业贷款经纪类似的专业律师。下策,不要一毫房屋贷款,100%付现。


***“限制条款”Terms and conditions:
作者: 新澳之旅    时间: 18-9-2011 11:58
这个是我转的。我现在把标题都换了。

我觉得好的,我就放在这里,大部分是自己写的。有一些是转贴

特别精彩的
作者: 游776    时间: 18-9-2011 13:45
复杂啊,留着,慢慢学习,谢谢LZ
作者: 新澳之旅    时间: 18-9-2011 13:52
原帖由 游776 于 18-9-2011 12:45 发表
复杂啊,留着,慢慢学习,谢谢LZ



等你来了澳洲就好了

很多东西,你不来没有观念的。

这个帖子等你来了几个月安定以后再看,估计比现在更有用。

好久没有顶我的帖子了

哈哈
作者: Xavy    时间: 20-9-2011 19:33
第一个根本不是什么陷阱,作者没学过财务对这个了解的比较少罢了。
两种还款方式:

等额本息还款法:即借款人每月以相等的金额偿还贷款本息。

等额本金还款法:即借款人每月等额偿还本金,贷款利息逐月递减。


两种还款方式的区别:

等额本金还款法在整个还款期内每期还款额中的本金都相同,偿还的利息逐月减少;本息合计逐月递减。这种还款方式前期还款压力较大,适合收入较高或想提前还款人群。

等额本息还款法每期还款额中的本金都不相同,前期还款金额较少,本息合计每月相等。这种还款方式由于本金归还速度相对较慢,占用资金时间较长,还款总利息较相同期限的等额本金还款法高。

第二个和第三个其实都是常识来着,无论干什么事情,都应该先了解下规则的,懵懵懂懂冲进去迟早要吃亏。
作者: Xavy    时间: 20-9-2011 19:39
一般贷款时客户经理是会让你选择是本金等额还是本息等额
如果钱比较多,自己又不会投资理财,一般建议选择本金等额的方式,可以节省一些利息费用。
如果自己投资能力较强,预期投资收益率又远大于银行贷款利率的,一般建议选择本息等额法,通俗点说就是你可以用本应该还给银行的钱去赚钱,赚来的钱还银行以后自己还能赚一些,达到以钱生钱的目标。

[ 本帖最后由 Xavy 于 20-9-2011 18:51 编辑 ]
作者: 新澳之旅    时间: 22-9-2011 12:53
既然是杂谈,我好像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写过什么个人的体验。

我的理财之路是从澳洲开始的,因为家庭的关系我并没有任何的烦恼和后顾之忧,所以我发现自己很懒。这个懒是我到了澳洲以后才体会到的。就算是以前在上海的工作,因为是外派的缘故,我从来不需要关心有关钱的一切事情,自有人搞定。而且也每个月想飞回家就回家。那个根本不是所谓的工作也可以说是度假。不过我很庆幸,我没有从此度假下去。

应该说我的起点是很好的,我的父亲用自己的智慧为家里创造了一切好的基础,也同时用自己榜样的力量让我相信,人可以靠自己去创造和白手起家,并不需要有很好的家庭条件。这个也间接的影响到了我的很多人生观,包括我择偶的观念。而澳洲又是这一切的发酵场,让我开始意识到我需要靠自己的力量去实现人生的理想。

我的个人经历和我的先生比起来实在是不值得一提,但是至少我在澳洲期间的生活费都是自己的稿费挣得。不管怎么说都是让我自豪的事情。也就是那种花两块钱都要想想的日子,让我对自己说钱很重要,我需要去挣钱。去了解这里的金融体系,去更多的读和接触事物。

后面还有后续
作者: Xavy    时间: 23-9-2011 12:24
楼主是作家??
作者: 新澳之旅    时间: 23-9-2011 18:05
原帖由 Xavy 于 23-9-2011 11:24 发表
楼主是作家??



我不是作家

但是的确是有写过一些文章

有靠那些文字挣些钱
作者: aimeejyq    时间: 27-9-2011 20:31
好文,谢谢分享
作者: yanalxy    时间: 1-10-2011 14:49
4月份想过把super改成定期利率,嫌麻烦没做,现在惨了,asx当时4900点现在是3900点
作者: 新澳之旅    时间: 1-10-2011 23:14
原帖由 yanalxy 于 1-10-2011 13:49 发表
4月份想过把super改成定期利率,嫌麻烦没做,现在惨了,asx当时4900点现在是3900点



可以通过网络弄的, 没有什么麻烦的
作者: 新澳之旅    时间: 1-10-2011 23:14
最近甚是忙碌,所以写东西也是一段一段的,想起来就写几笔。我以为我的帖子已经沉了下去,没有想到还是有人看的。那就有始有终,继续吧。

去了解这里的金融体系,我给大家推荐一本杂志,money,我估计perth的社区图书馆也可以借阅到,是一个很好的起步杂志。这本杂志不遗余力的介绍澳洲目前发生的各种金融产品还有金融事件分析,蛮有意思的。大家如果有兴趣什么话题,可以从里面找到,然后各自深入下去。

另一个如果大家对股票有兴趣又不知道从哪里入手,这个帖子会对大家帮组很大

http://www.oursteps.com.au/bbs/v ... &extra=page%3D1

推荐你们去看看。也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我还谈不上怎么入门。以后有更多的心得,一定会渐渐的分享出来。

还有那就是不得不说的税务,在亚洲国家并不那么重要,但是这里不是的。这个的重要性我前面已经有了重点强调。这个以后再继续展开。

且听下回分解
作者: 新澳之旅    时间: 4-10-2011 00:55
既然是杂谈,我干脆一杂到底,想到什么写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那也是一种畅快淋漓。

今天说说简单。

这个简单其实并不简单。简单的生活,简单的快乐,包括简单的操作手法都是生活和投资的最高境界。也许有人会认为,金融理财很难,难就难在你没有兴趣,或者有兴趣却无法坚持。其实我们需要的是从很多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理财方法。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父亲曾告诉我,股市把纪律,人性和心理教练场。我记得,虽然也许当时,可以说现在的我也不能完全去理解这些。但是他给了我一个清晰的意识,金融是和纪律,克服人性的弱点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也许很有意思和个性化的事物,我喜欢个性也喜欢和人打交道,所以我个人喜欢理财,金融和西方税法,而厌恶乏味枯燥的重复。但是我也不得不承认一点,而且也在渐渐找寻自己的简单,自己的重复,我知道在追求财富自由的道路中,时间是我们最好的朋友,这个也是复利作用的强大之处。另一个就是找到简单的模式,金融之路在一定程度上是孤寂的,是因为强大其实就在于找到对的路,最后需呀简单的重复这样的一个过程。与时间为伴,与寂寞为伍。

也许成功就在不远的地方,等着你我。
作者: circleyue    时间: 4-10-2011 01:40
谢谢楼主分享了一些个人的理解和感悟,特别是税务方面的。
理财就是开源节流
那税务就像节流,投资就是开源

不知楼主有没有兴趣具体谈谈在现在的大环境中该怎样投资?
我相信大多说中国同胞还是有一些闲钱的,该怎么投资让它生更多的钱呢(或至少不让它贬值),特别是在现在的金融困境中?

我知道的投资大概有以下几种:
定存
养老金投资
存offset acct,对冲房贷利息
股票及其衍生物
买房子
做生意

很想听听楼主的个人经历,最好具体一点的,举几个例子。以及说一下对未来的看法。相信会对大家大有启示的。

[ 本帖最后由 circleyue 于 4-10-2011 01:48 编辑 ]
作者: 新澳之旅    时间: 7-10-2011 22:28
借用circleyue的话题,我继续展开。

这几年虽然是金融危机,但是其实并不是没有机会。想跑赢CPI的机会我觉得很多。首先就如定期,我就知道很多小银行给的网络账户存款的利息就很高。最多的可以是6.51% (UBANK).澳洲的CPI也就是4%左右。这个就是很稳的。所以家庭存款中一部分是这样的账户就很好。

以后的文章中我会慢慢去阐述自己的观点。这里继续说一些观点。一个家庭要平衡,特别是在初期,估计大部分的我们都是处在初期阶段。什么很重要,房子很重要,自己住的房子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投资和开销了。所以两个人努力工作多多存钱存首付,这个就是我们家庭的重点工作。所以每个家庭的情况都有所不同。我觉得一个家里,不管是男或者女,也不管你们从事什么专业都要有一个人花时间去学习和打理家里的财政。花这个心思是非常有益且值得的。我们家就是女主内,男主外。

男主外也许是因为我老公的专业比较好,在事业上能有更大的前途。而我因为孩子等等原因,最终很现实的说事业上未必有老公走的好。但是不要紧,我就做后勤。家庭幸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彼此要有一个共同去奋斗的梦想。两个人通过各自的努力和扮演不同的角色去实现它。

记得我曾经对老公说放下你目前的工作,我独自工作,你来在学业上进一步提高。这个是很重要的一步。我们走的比较辛苦,特别是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但是一切都是值得,我们付出的确获得了回报。那两年也是金融危机最严重的两年,我就坚守一份稳定,虽然没有太大意义的工作,然后做好后勤让他没有太多的后顾之忧投入学习。那两年,我们虽然在一块,但是饭都没有在一起吃过。我喜欢做overtime,因为我知道他周末也是去学习,而且平时也是到了大半夜才回来。每天拎两个饭盒,一个热水杯,还有一个书包就是他的经典形象。我们大约一个月有那么少数几次在一起吃饭。

和大家分享这些的原因也在于,其实一个家庭走向财富独立,特别是靠自己的力量走向财富独立其实并不容易。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有很强的毅力。我们都在路上,所以我的杂谈文章也是起这个名字,在路上。

所以我想在这里建议大家的是,在决定怎么投资之前,你们可以确定一个主内主外的角色,家中这个掌控财政大权的人,要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工作之余去学习。虽然不容易,但是一家人在一起努力是很快乐的。

后面我会继续说说,其他的几种投资方式。杂谈依然在继续着,虽然缓慢
作者: yunsa    时间: 8-10-2011 00:15
谢谢LZ分享!
作者: ft3929089    时间: 8-10-2011 10:15
7月开始的工作,正好新财年,MARK下明年用,恩恩~
作者: circleyue    时间: 8-10-2011 13:04
楼主慢慢写,非常难得的亲身体会,一般很少有人愿意分享。
那天有感觉了我也来写写我的。
作者: lowprofile    时间: 8-10-2011 15:03
理财本身就是个工具,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理财的目标应该是无风险,超过平均收益。
问题常常是人容易在这个过程中迷失,转向追求高风险高收益,又不能克服人性的弱点,导致损失。

deduction属于税前列支的各项成本,offset是一种税务减免和优惠,两者的基础不一样。
作者: 哇哈哈    时间: 10-10-2011 11:22
谢谢楼主分享!是不是每个super公司都可以自己规划如何投资的?AXA不知能不能自己规划投资组合,感觉一年下来总是负的
作者: pettie    时间: 10-10-2011 11:43
感谢楼主开这个帖子,很实用,尤其是对super的管理。

看来我要花时间去关注一下自家的super了。
作者: 新澳之旅    时间: 10-10-2011 14:00
原帖由 哇哈哈 于 10-10-2011 11:22 发表
谢谢楼主分享!是不是每个super公司都可以自己规划如何投资的?AXA不知能不能自己规划投资组合,感觉一年下来总是负的

据我所知每个公司都是可以的

这个算不上真正意义的规划。因为我们的资金量不大,作self management super 没有意思,这个量一般来说至少40万在账户里才有意义。不然管理费太多了。

所以我们目前做的就是在不同项目之间转换。这个完全可以。

另一种意义上的理财
作者: 新澳之旅    时间: 10-10-2011 14:02
原帖由 pettie 于 10-10-2011 11:43 发表
感谢楼主开这个帖子,很实用,尤其是对super的管理。

看来我要花时间去关注一下自家的super了。


我以后也会针对super展开来普及

希望我的知识能对perth的大家有所帮助。

我也希望渐渐的融入这个群体。以后还需要大家帮忙的地方很多。
作者: 哇哈哈    时间: 23-10-2011 12:10
是跟super的经理打电话更改,还是网上自己更改投资方向,虽然没多少钱,但总感觉比他理财亏损好多了,我感觉定期存款很好啊!
原帖由 新澳之旅 于 10-10-2011 14:00 发表

据我所知每个公司都是可以的

这个算不上真正意义的规划。因为我们的资金量不大,作self management super 没有意思,这个量一般来说至少40万在账户里才有意义。不然管理费太多了。

所以我们目前做的就是在不 ...

作者: 新澳之旅    时间: 20-11-2011 19:07
在Perth这三个星期给了我很深的体会。我突然有了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以为Perth是很荒凉的地方,没有想到如此只好,当然除了在路上走太多苍蝇以外。我去呆过的城市蛮多的,北京,上海,福州,厦门,新加坡,墨尔本,这些城市我都居住有半年以上。福州是我的家乡,这个不用提了。现在又马上辗转到Perth,一个新的起点。到 Perth缘于老公,他选择了那里,我现在发现是非常明智的决定。一个是的确是工程师们的天堂,收入,机会都非常的多。而且这一段时间的西澳,是从2006年开始的新一轮的经济腾飞,现在还是在继续中。在前一段时间的权威报纸,把澳洲的几个大州,去了一个排名,西澳的经济是首屈一指。机会很多。连我自己,离开专业三年,也比较容易的找回本专业的工作,虽然是起点,但是的确非常好的契机。我看到了机会,或者说嗅到了机会。所以最近虽然搬家,在墨尔本的善后工作异常忙碌,还是觉得非常值得的。

另一个也发现Perth的房价也不如想象中的那么贵,还是非常合理的。相对与墨尔本,我已经非常知足,是天堂。估计和悉尼相比,更是要好很多,所以不用为银行打工那么多。我很欣喜。
作者: circleyue    时间: 22-11-2011 01:49
原帖由 新澳之旅 于 20-11-2011 19:07 发表
在Perth这三个星期给了我很深的体会。我突然有了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以为Perth是很荒凉的地方,没有想到如此只好,当然除了在路上走太多苍蝇以外。我去呆过的城市蛮多的,北京,上海,福州,厦门,新加坡,墨尔本, ...



Perth比悉尼好多了,最快人口增长(4+%) + 房价低 (至少比悉尼低100-200k) + 最高平均工资(多$100+/week)+ 资源挖不完(至少我这辈子够了 )所以机会很多
还有我发觉Perth人很友善,有点像乡下的,纯朴,简单。
除了没山爬,其他都很好。
作者: 新澳之旅    时间: 23-11-2011 12:01
继续进行吧。我就说说买房。我买房绝对不是什么专家,就是一个入门汉。我们成功的买过非常好的房子,也因为一时的冲动,买了一个非常一般的。说到底就是研究!说起来很汗颜,我自己在墨尔本读书的时候,就是靠给中文地产报写文章,做采访赚生活费的。不过要说起我的地产知识,其实那个时候非常贫乏,所以真正意义上还是那句话,实践出真知。只有买了几套房子才知道自己要什么,或者通过长期对自己对一个地方的了解,最后才明白自己要什么。我在墨尔本,前一年多租别人出租的一个房间,后面几年就自己租一个比较大的房子,再分租,这个是因为读书,还有老公读书,自己没有财力,也不想依靠父母,所以就五年来一直住着一套,很旧,但是地点超级好的地方。就是因为如此,我和老公在住房上几乎就没有什么花钱。我自己有一个小原则,但是未必是对的。尽量的不要在租房上花太多的钱,这个不是很值得,会延迟自己在财务上的很多计划。所以分租的体会我还是有的。

我也算便说说自己的一些小体会,尽量弄至少4房的,不然就算租了,你劳心劳神,还是给别人打工的。另外住的时间尽量久一些。最好是选中了房子就一直住着,直到你有自己的家。还有就是开始的要早。这个当然是做学生时期的应急方法。虽然不值得多么推荐,但是的确不失为一种省钱,经济的好方法。另外租的房子除了地点以外,尽力不要租太过新的房子,一个是房主和中介要求都会比较高,而且你分租给别人,说实话很不好控制租客的很多行为。这个就是我自己的切身体会。最近正好在搬家,以后要有了自己的小家了。真好,彻底告别这样的分租生活。但是既然文章是在路上,就延续在路上的故事。一切只要与理财,生活有关的我都可以往上写。

现在回头说到房子,我的体会还是那句老话,自己的要求再加上地点。我把自己的要求放在前面就是因为主要是看财力和精力。如果你精力很多,我觉得很多人现在自己建房子还是不错的选择,估计真正的梦想中的豪宅就是自己建的吧。但是这个精力和时间,目前不符合我这个阶段,所以不在考虑之列。就如我对Perth的选房要求,就是要在比较安静的街道,要是House, 要离主要的购物中心走路范围内。离上班的地方不能太远,离市中心不能超过20K。我和我的先生目前都不在市中心上班,所以倒没有要求有多么的近,但是根据房子统一的标准,一般离市中心越近越好。所以我都是依据自己的要求进行筛选的。那三个星期,我就是全职选房的,GOOLEMAP真的是好,我一般先在REAL EASTATE上预选,然后也不点击进去,就一个房子一个房子先把地址帖上去,看看地点是否符合我的要求,房型,特别是地形如何。大大节约了我的时间,其实一般,在网站上,几十套房子中,能符合要求的也就那么几套。然后再进去看看,内部的装修和结构等等。最后看看这个房子的相关信息,比如在市场上到底多久,和它一条街的房子大约都是什么价位。不过好在Perth的房子很多都没有AUCTION所以非常好,每个周末就是赶场。我们一般一个周末看15套很正常。而这15套又是先符合前面那么多条件下再筛选出来的。真的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在出OFFER的过程里,我们也丢了几套房子,还是觉得遗憾。最后得到的虽然不是最好。但是我还是有一定的信心的。至少不会太过夸张。
作者: 新澳之旅    时间: 31-12-2011 12:54
绝大部分投资房产的人是考虑房产的增值和保值功能,负扣税放在第三位考虑(排在租金回报后)或者根本不考虑(比如海外投资人士)。

比较在乎负扣税的人是高收入人群(年收入13万以上或者20万以上),而且没有更好的其他负扣税投资产品。负扣税的政策就是促进了这部分人不断购入新的投资房,从政策层面扩大了投资房的市场需求。

不赞成某位关于负扣税是赔了更多的钱赚回较少的钱的观点,我的理解是,负扣税是投资人将本应交给政府的税转化为自身资产或者减少资产持有成本的一个过程,不存在赔钱的问题。

不是所有的投资房都会赚钱或者升值的,就想不是所有的炒股的人都是赚钱的一样。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风险,真正投资成功的人是需要做大量功课的,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投资房产可能相对投资其他金融产品需要的专业知识少一些(普通百姓都可以参与),风险也相对小一些(大不了做房东出租),回报相对稳定一些(但不是最高的)。

PS:投资房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作者: urban2000    时间: 31-12-2011 14:28
机会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祝愿楼主事事顺心~
作者: jenny112    时间: 1-1-2012 00:47
不错,有学问。
作者: 小波    时间: 4-1-2012 18:50
有钱还是买房保险
作者: 清澈    时间: 20-4-2012 13:02
原帖由 新澳之旅 于 7-9-2011 10:10 发表
和大家分享一下,为什么在澳洲税务那么重要。我知道这里很多人都是国内移民过来,在国内也有不少的经验,国内的工资体系包括三金都是发工资的时候已经帮你自动扣好的。没有自己报税一说。但是在澳洲,我知道美国也是 ...


严重同意lZ的观点,税是非常个性化的,你分享了很多心得,让我从另一面生动地了解澳洲的税收,长登准备中,学习中!
作者: 新澳之旅    时间: 21-4-2012 13:47
最好的学习的就是一个叫TAX PACK

http://www.ato.gov.au/individual ... 0279379.htm&m=0
这里下,特别是国内过来的同学最好读几遍,如果有啥不同,可以发在这里,我保证回答
作者: alicezeng    时间: 23-4-2012 18:57
谢谢楼主。 在taxpack supplement   第4页关于partnerships and trusts

原话:
Did you receive or were you entitled to
1. income or a losses from a parnership
2. income from a trust (including a managed fund)
3.a credit for amounts of tax paid on or amounts withheld from partnership or trust income
4. share of the national rental affordability scheme tax offest
5.or did you have an interest in a trust that make a loss from primary production activities?

请问楼主:
第3点如何理解credit for amounts of tax paid?
第4点整句如何理解?
第5点实际要讲的是否是“虽然trust是亏损,但你从中获得的利息依然是你应税收入的一部分”?

谢谢!

[ 本帖最后由 alicezeng 于 23-4-2012 18:00 编辑 ]
作者: 新澳之旅    时间: 25-4-2012 12:29
谢谢楼主。 在taxpack supplement   第4页关于partnerships and trusts

原话:
Did you receive or were you entitled to
1. income or a losses from a parnership
2. income from a trust (including a managed fund)
3.a credit for amounts of tax paid on or amounts withheld from partnership or trust income
4. share of the national rental affordability scheme tax offest
5.or did you have an interest in a trust that make a loss from primary production activities?

请问楼主:
第3点如何理解credit for amounts of tax paid?
第4点整句如何理解?
第5点实际要讲的是否是“虽然trust是亏损,但你从中获得的利息依然是你应税收入的一部分”?

第3点如何理解credit for amounts of tax paid?
这个CREDIT 也许是他们给你先扣的税,这个税可以填在里头,属于多退少补的情况,根据你自己的税率。不过这个情况很少发生,正常都是他们分给你然后你自己年终报税。所以可以不理

第4点整句如何理解?

The national rental affordability scheme (NRAS) is designed to encourage large-scale investment in affordable housing. The NRAS offers tax and cash incentives to providers of new dwellings on the condition that they are rented to low and moderate income households at 20% below market rates.
The NRAS offers annual incentives for a period of ten years. The incentive comprises:
        a Federal Government contribution in the form of a refundable tax offset or payment to the value of $6,000 per dwelling per year in the first year of operation of the scheme
        a state or territory contribution in the form of direct financial support or an in-kind contribution to the value of at least $2,000 per dwelling per year in the first year of operation of the scheme.
The incentive will be indexed in line with the rental component of the consumer price index.
The Department of Families, Housing, Community Services and Indigenous Affairs (FaHCSIA) is responsible for administer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scheme.

http://www.ato.gov.au/content/00179876.htm
这个就是背景资料,我至今还没有见过人接触到这个部分。所以如果你要详细了解,可以继续发帖子问,或者上那个链接。

第5点实际要讲的是否是“虽然trust是亏损,但你从中获得的利息依然是你应税收入的一部分”?

Trust 如果亏损了,你是不可能有啥利益放入你的应收税的。因为他们只分配盈利,只有partnership可以分配亏损和收益
作者: 新澳之旅    时间: 25-4-2012 12:35
原帖由 小波 于 4-1-2012 17:50 发表
有钱还是买房保险



我做过的至今最牛的20套投资房。不过夫妻现金流强大,工资收入加起来至少40万左右。

换我可以弄更多的房子
作者: circleyue    时间: 25-4-2012 12:46
原帖由 alicezeng 于 23-4-2012 17:57 发表
谢谢楼主。 在taxpack supplement   第4页关于partnerships and trusts

原话:
Did you receive or were you entitled to
1. income or a losses from a parnership
2. income from a trust (including a m ...


第三点我就遇到过,我老婆每个季度要先缴税。
trust最方便之处就是每年利益可以自由在家庭里分配,你那年赚得多就少给自己分一点,所以税率就低。
还有,孩子越多免税分给他们的就越多,随着他们年龄增长还越来越多。
还有,一般和公司一起使用可以控制风险。
还有,炒股也可用trust来降低税率。
还有,。。。。。。。。。。。。。
还有,。。。。。。。。。。。。。

如果你接触到trust报税,最好找个会计帮你做。好会计不光帮你报税,还会教你怎么"LAN“,怎么在平时生活中“操作”

说了这么多,别光看不给分 ,没动力下次就不说了。
作者: alicezeng    时间: 26-4-2012 12:57
还是在partnerships and trusts 部分
有好几处地方提到primary production activities 或primary production.是不是指经营范围内?谢谢楼主。
如:
Did you have an interest in a trust that made a loss from primary production activities?

the amount of any primary production income or loss
and the amount of any primary production income or loss
作者: circleyue    时间: 26-4-2012 20:03
原帖由 新澳之旅 于 25-4-2012 11:35 发表



我做过的至今最牛的20套投资房。不过夫妻现金流强大,工资收入加起来至少40万左右。

换我可以弄更多的房子


哈哈,牛人很多。
作者: circleyue    时间: 26-4-2012 20:05
原帖由 lengyi3211 于 25-4-2012 11:52 发表


今年2011-2012的政策变了,trust中minority 已经没有免税的福利了。


其实上次已经问过他,他说我的情况不受影响,改天再叫他确认一下。
作者: 新澳之旅    时间: 28-4-2012 09:57
原帖由 circleyue 于 25-4-2012 11:46 发表


第三点我就遇到过,我老婆每个季度要先缴税。
trust最方便之处就是每年利益可以自由在家庭里分配,你那年赚得多就少给自己分一点,所以税率就低。
还有,孩子越多免税分给他们的就越多,随着他们年龄增长还越来 ...



你说的是PAYGI,一般这里正常的大部分的上班族还是不常遇到
作者: 新澳之旅    时间: 28-4-2012 09:59
原帖由 circleyue 于 26-4-2012 19:05 发表


其实上次已经问过他,他说我的情况不受影响,改天再叫他确认一下。



这个最好确认一下,如果有未成年放里头,过去一般都是第一个分配收益,3300。

能分享一下,为啥你的情况,未成年不受影响呢?好奇
作者: 新澳之旅    时间: 28-4-2012 10:03
原帖由 alicezeng 于 26-4-2012 11:57 发表
还是在partnerships and trusts 部分
有好几处地方提到primary production activities 或primary production.是不是指经营范围内?谢谢楼主。
如:
Did you have an interest in a trust that made a loss from p ...



是的,一般primary production多是指农业相关的。
作者: y12345678    时间: 28-4-2012 11:51
楼主很厉害,我改明儿找你报税吧
作者: cdutboy20    时间: 30-4-2012 18:1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无法发言 标题: 回复 #41 新澳之旅 的帖子
Lucy, I am David Sun.请问怎么通过网络来管理自己的super阿? 有详细的介绍吗 谢谢
作者: circleyue    时间: 1-5-2012 21:16
原帖由 新澳之旅 于 28-4-2012 08:59 发表



这个最好确认一下,如果有未成年放里头,过去一般都是第一个分配收益,3300。

能分享一下,为啥你的情况,未成年不受影响呢?好奇


问过了,只要政府budget通过,这个就没了。政府是穷疯了。
作者: alicezeng    时间: 2-5-2012 14:33
请问楼主,PAYGI 是什么单词的简称?谢谢!

作者: alicezeng    时间: 2-5-2012 14:48
看到Personal Serives Income 部分了,知道PAYG 是Pay as you go.
作者: 新澳之旅    时间: 7-5-2012 10:11
原帖由 cdutboy20 于 30-4-2012 17:11 发表
Lucy, I am David Sun.请问怎么通过网络来管理自己的super阿? 有详细的介绍吗 谢谢



http://www.oursteps.com.au/bbs/v ... 7978&highlight=

看看这个帖子,里面有详细的分析。如果还有疑问的话,继续发帖子问。
作者: Xavy    时间: 7-5-2012 17:59
请问LZ,如果有税号,除了银行利息收入外(利息金额10000以下)无其他收入的话,银行已经代扣的利息税可以退回来么?如果什么收入都没有的话,是零申报呢?还是干脆就不用报了
作者: 新澳之旅    时间: 7-5-2012 21:28
原帖由 lengyi3211 于 29-4-2012 22:54 发表


呵呵,如果上班族中有多于2000澳币以上的投资收益而且在当年的个人退税中是需要缴税的话税务局会根据你投资收益的多少给你PAYG的,简单来说,就是提前交税,税务局防止你到财务年底有钱先花掉而没钱交税了。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你欠税务局要交的税不交超过500块,也是这样的情况。

我说一般上班族不用管的意思是,其实他们会通知你们如果他们认为你需要每个季度提前交税。
作者: 新澳之旅    时间: 7-5-2012 21:33
原帖由 Xavy 于 7-5-2012 16:59 发表
请问LZ,如果有税号,除了银行利息收入外(利息金额10000以下)无其他收入的话,银行已经代扣的利息税可以退回来么?如果什么收入都没有的话,是零申报呢?还是干脆就不用报了



如果你通知了银行(在你开户的时候或者在其他的时间)税号那他们会把利息给你不会替你扣税。

如果你有10000万左右的利息,或者其他的,自己报就可以了。但是要和银行确认好到底多少利息。如果是多家银行,就去问多家银行,最好有书面证明。如果你是找会计师做,不用,他们可以有自己的系统知道。但是这么简单就不用花钱了,没有必要。如果没有告诉被扣了重税,无所谓,如果就很少的收入(1,2万左右),全部可以退回来税。

如果啥收入都没有,原则上不用报,但是报了没有关系,也许其他的福利部门会向你要证据。证明你的收入。所以无所谓,自己决定。
作者: 新澳之旅    时间: 9-5-2012 10:07
http://www.watoday.com.au/money/ ... 20120508-1y9lh.html

这篇不错。当然四大还是要考虑各自能拿到的折扣。

还有anz还没有宣布自己到底要降多少。现在我觉得anz的竞争力最弱
作者: alicezeng    时间: 5-6-2012 17:21
“另一個稱為 “過渡性退休”的策略則會很適合打算在55歲後進入半退休狀態的人士, 這種策略會將自己部份的人工放進退休金內,然後從另一個配給退休金戶口拿出部份資 金作日常開支。這策略可令您保持收入之餘,由於將稅前的人工供進退休金只扣除15%的款項,而從退休金戶口內取出的資金亦享有頗高的稅務優惠,故一來一回 下慳減了不少的稅款。另外若這個策略運用得宜,亦可幫助他們的退休金金額按年遞增,可謂一舉三得。”
从别处看到的文字,不是很理解。有明白的同学吗?谢谢!

[ 本帖最后由 alicezeng 于 5-6-2012 16:23 编辑 ]
作者: catrat    时间: 5-6-2012 23:59
原帖由 alicezeng 于 5-6-2012 16:21 发表
“另一個稱為 “過渡性退休”的策略則會很適合打算在55歲後進入半退休狀態的人士, 這種策略會將自己部份的人工放進退休金內,然後從另一個配給退休金戶口拿出部份資 金作日常開支。這策略可令您保持收入之餘,由於將 ...

this is 'transition to retirement'TTR
作者: circleyue    时间: 6-6-2012 02:37
我跟会计聊过退休金的问题,得出结论这个东西最坑爹,等个20-30年后,人口老龄严重,估计要到70岁才能拿了(现在是67?),
拿得到估计也没很多年享用了,加上身体可能不允许你花很多(吃不多,玩不动,留给后代还要抽税?)
政府很聪明,“鼓励”你赚的最好都存进去,“补贴”财政空缺。
作者: alicezeng    时间: 6-6-2012 12:22
对于工薪阶层来说,SUPER不失为一个合法避税的途径。澳洲不像国内,国内可以通过私人账户,IIT漏税的一大把。
作者: alicezeng    时间: 7-6-2012 13:44
Distributions from trusts (including managed funds) can include two components that have CGT consequences:
distributions of trust income where the trust’s net income for tax purposes includes a net capital gain, and distributions of non-assessable amounts.
You need to know whether your distribution includes these amounts. To find out, check the distribution, year‑end or annual statement from the trust.

The statement should also show which method the trust used to calculate the capital gains included in the trust’s net capital gain. There are three methods of calculating capital gains:
indexation
discount
‘other’.
You must use the same method as the trust to calculate your own net capital gain.
这里的3种方法:indexation, discount, other
楼主,可否给科普一下,谢谢!
作者: 新澳之旅    时间: 28-6-2012 00:56
原帖由 alicezeng 于 7-6-2012 12:44 发表
Distributions from trusts (including managed funds) can include two components that have CGT consequences:
distributions of trust income where the trust’s net income for tax purposes includes a net  ...


才看到不好意思。不用普及了。现在就一种可以用那就是discount,以前的那几种早就不可以用了。

所谓的折扣就是如果你的资产,这个包括股票,房地产等等的所有可以买卖的资产,如果要交税的情况下,持有超过1年以上,就可以有50%的capital gain discount.

比如你买入价,$10, 卖出价$20,你在这个中间获得了10块的收益,并且你持有一年以上,那这个收益就是5块作为记录你当年的应收税额里头。

如果不明白可以再问
作者: 新澳之旅    时间: 28-6-2012 00:57
Q 1

6 months rule and example

If you acquire a new home before you dispose of your old one, both dwellings are treated as your main residence for up to six months if:

·         the old dwelling was your main residence for a continuous period of at least three months in the 12 months before you disposed of it   

·         you did not use it to produce assessable income in any part of that 12 months when it was not your main residence, and   

·         The new dwelling becomes your main residence.

If you dispose of the old dwelling within six months of acquiring the new one, both dwellings are exempt for the whole period between when you acquire the new one and dispose of the old one.



Adrian’s understanding is right.  



Example from ATO



Exemption for both homes



Jill and Norman bought their new home under a contract that was settled in January and moved in immediately. They sold their old home under a contract that was settled in April. Both the old and new homes are treated as their main residence for the period January to April, even though they did not live in the old home during that period.



Q 2



First scenario


If it takes longer than six months to dispose of your old home, both homes are exempt only for the last six months before you dispose of the old one. If you decide to claim the main residence exemption for your new home from the time you first move in, then you obtain only a part exemption when a capital gains tax (CGT) event happens in relation to your old home.



That is an example from ATO



Example



Part exemption for a first home

Jeneen and John bought their first home under a contract that was settled on 1 January 1999 and moved in immediately. It was their main residence until they bought another home under a contract that was entered into on 2 November 2008 and settled on 1 January 2009.

They retained the old home after moving into the new one on 1 January 2009, but did not use the old one to produce income. They sold the old home under a contract that was settled on 1 October 2009. They owned this home for a total period of 3,927 days.

Both homes are treated as their main residence for the period 1 April 2009 to 1 October 2009, the last six months that Jeneen and John owned their first home. Therefore, if they do not choose to claim exemption for the entire period of ownership for their first home, it is treated as their main residence only for the period before settlement of their new home and during the last six months before settlement of the sale of the old home.

The 91 days from 1 January 2009 to 31 March 2009, when the old home was not their main residence, would then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calculating the proportion of their capital gain that is taxable. In this case:



Taxable proportion
=
Days not main residence
Total days owned
=
   91  
3,927




Because they entered into the contract to acquire their old home before 11.45am (by legal time in the ACT) on 21 September 1999 and entered into the contract to sell it after that time, and they held it for at least 12 months, Jeneen and John can use either the indexation or the discount method to calculate their capital gain.



If it takes longer than six months to dispose of your old home, you may get an exemption for the old home for the period in excess of the six months by choosing to treat it as your main residence for that period under the 'continuing main residence status after dwelling ceases to be your main residence' rule. If you do this, you get only a partial exemption when you dispose of your new home.



Second scenario



If Adrian uses his Mt Hawthorn to produce income, he can choose to treat it as his main residence for up to six years after cease living in it. If, as a result of this choice, the dwelling is fully exempt, the home first used to produce income rule does not apply.



ATO Examples as below:





If you are absent more than once during the period you own the home, the six year maximum period that you can treat it as your main residence while you use it to produce income applies separately to each period of absence.



Example



One period of absence of 10 years



Home ceases to be the main residence and is used to produce income for one period of six years

Lisa bought a house after 20 September 1985 but stopped using it as her main residence for the 10 years immediately before she sold it. During this period, she rents it out for six years and leaves it vacant for four years



Lisa chooses to treat the dwelling as her main residence for the period after she ceased living in it, so she disregards any capital gain or capital loss she makes on the sale of the dwelling. The maximum period the dwelling can continue to be her main residence while it is used to produce income is six years. However, while the house is vacant, the period is unlimited, which means the exemption applies for the whole 10 years. It doesn't matter whether the period during which the home is used to produce income is a single block of six years or several shorter periods, so long as the total period it was used to produce income was no more than six years.



Because the dwelling is fully exempt as a result of Lisa making this choice, the home first used to produce income rule does not apply.



Home used to produce income for more than one period totalling six years



In the 10-year period after Lisa stopped living in the dwelling she rented it out for three years, left it vacant for two years, rented it out for the next three years, then once more left it vacant for two years.



If she chooses to treat the dwelling as her main residence for the period after she stopped living in it, she again disregards any capital gain or capital loss she makes on selling it. This is because the period she used the home to produce income during each absence is not more than six years.



Example

Home ceases to be the main residence and is used to produce income for more than six years during a single period of absence

1 July 1993
Ian settled a contract to buy a home in Sydney on 0.9 hectares of land and used it as his main residence.

1 January 1995
Ian was posted, by his employer, to Brisbane and settled a contract to buy another home there.

1 January 1995 to 31 December 1999
Ian rented out his Sydney home during the period he was posted to Brisbane.

31 December 1999
Ian settled a contract to sell his Brisbane home and the tenant in his Sydney home left. Ian chose not to claim the main residence exemption on the sale of the Brisbane property, so he had to include the capital gain in his return for that year.

The period of five years from 1995 to 1999 is the first period the Sydney home was used to produce income for the purpose of the six-year test.

1 January 2000
Ian was posted by his employer from Brisbane to Melbourne for three years and settled a contract to buy a home in Melbourne. He did not return to his Sydney home at this time.

1 March 2000
Ian again rented out his Sydney home - this time for two years.

28 February 2002
The tenant of his Sydney home left.

The period of two years from 2000 to 2002 is the second period the Sydney home was used to produce income under the six-year test.

31 December 2002
Ian sold his home in Melbourne. Ian chose not to claim the main residence exemption on the sale of this property.

31 December 2003
Ian returned to his home in Sydney and it again became his main residence.

28 February 2011
Ian settled a contract to sell his Sydney home.



As Ian did not claim the main residence exemption for either of his Brisbane or Melbourne homes he is able to choose to treat the Sydney home as his main residence for the period after he stopped living in it. Ian claims the exemption for this property.



Ian cannot obtain the main residence exemption for the whole period of ownership of the Sydney home because the combined periods it was used to produce income (1 January 1995 to 31 December 1999 and 1 March 2000 to 28 February 2002) total more than six years.



As a result, the Sydney house is not exempt for the period it was used to produce income that exceeds the six-year period - that is, one year.



If the capital gain on the disposal of the Sydney home is $250,000, the amount of the gain that is taxable is calculated as follows:



Period of ownership of the Sydney home:

1 July 1993 to 28 February 2011
6,452 days


Periods the Sydney home was used to produce income after Ian ceased living in it:

1 January 1995 to 31 December 1999
1,826 days

1 March 2000 to 28 February 2002
     730 days

  
2,556 days


First six years the Sydney home was used to produce income:

1 January 1995 to 31 December 1999
1,826 days

1 March 2000 to 28 February 2001
    365 days

  
2,191 days


Income producing period exceeding six years after Ian ceased living in it:

2,556 - 2,191 = 365 days

Proportion of capital gain taxable in 2010-11

$250,000 X
  365
6,452
= $14,143




Because Ian entered into the contract to acquire the house before 11.45am (by legal time in the ACT) on 21 September 1999 and entered into the contract to sell it after that time, and owned it for at least 12 months, he can use either the indexation or the discount method to calculate his capital gain.



Note: 21 August 1996 importance
The home first used to produce income rule does not apply because the home was used by Ian to produce income before 21 August 1996.





Q 3 and Q 4

At the moment, I haven’t found clearly explanation regarding market replacement rule.

However, I found a good example from ATO website to prove when your house is partial exemption from CGT; the amount of CGT calculat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arket value from the date you rent out and the market value at the time you sell it.  Therefore, Adrian doesn’t need to keep those receipts. It is not relevant to calculate capital gain.

There is the information from ATO.

Partial exemption

You may be eligible for a partial main residence exemption if:

the dwelling was your main residence for only part of the period you owned it
your partner or dependants have separate homes
you have used part of the property (either the dwelling or the land) to produce assessable income, or
the land is more than 2 hectares.
Example: Home becomes a rental property after 20 August 1996

Erin purchased a home on 0.9 hectares of land in July 2000 for $280,000. The home was her main residence until she moved into a new home on 1 August 2003.

On 2 August 2003, she started to rent out the old home. At that time, the market value of the old home was $450,000.

Erin wants the new home to be treated as her main residence from the date she moved into it.

On 14 April 2010, Erin sold the old home for $496,000. Erin is taken to have acquired the old home for $450,000 on 2 August 2003 and calculates her capital gain to be $46,000.

Because Erin is taken to have acquired the new home on 2 August 2003, and has held it for more than 12 months, she can use the discount method to calculate her capital gain. As Erin has no capital losses she includes a capital gain of $23,000 on her 2011 tax return.



Reference:

http://www.ato.gov.au/content/36887.htm

http://www.ato.gov.au/individual ... =/content/36888.htm

http://www.ato.gov.au/corporate/ ... p;page=6#P189_12742
作者: 新澳之旅    时间: 28-6-2012 01:00
如果谁有耐心可以看看这个。今天专门给一个客户解释这个房子capital gain exemption的问题。我的q1,q2,q3 and 4都是针对这个的。大家可以无视他的问题。因为涉及到隐私。但是他的中心问题就是怎么处理他现在的房子是否要卖,他已经又买了另一套房。

这个蛮有用的,如果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我已经把出处列了出来。都是英文,大家勉强看吧
作者: 新澳之旅    时间: 28-6-2012 01:02
关于前面提到的养老金的讨论。我正好看到一个非常非常好的帖子。我觉得我怎么写都不如她。特别专业

http://www.oursteps.com.au/bbs/v ... &extra=page%3D1

这个也是我比较推崇的网站。强烈建议大家去看看这个。如果对养老金有兴趣的
作者: 新澳之旅    时间: 26-8-2012 16:17
如果有很多人关心这个Baby Bonus和Paid Maternity Leave还有family benefit A and B的话,我给你们推荐一个东西。实在是非常之好

信息看这儿
http://www.investmentpropertycal ... ave-calculator.html
直接下载点这儿(链接已更新):
同样在这个链接里。

就是一excel文件,下载到本地,按照要求输入各种信息,比如什么时候开始休产假,休多久,包括公司产假年假么,个人收入,配偶收入等等等。
然后给你计算出来接下来两年(注意是两年)拿baby bonus还是paid parental leave的家庭税后收入

基本上在这个论坛就爱perth版

[ 本帖最后由 新澳之旅 于 26-8-2012 20:21 编辑 ]
作者: 新澳之旅    时间: 26-8-2012 16:20
我比较专一,有关钱有关的都发在这里。所以这个就是一个乱炖。你们勉强看看吧
作者: 宝贝不哭_219    时间: 26-8-2012 19:55
链接好像打不开, LZ是不是省略了一些。。。。
作者: 新澳之旅    时间: 26-8-2012 21:21
现在应该可以了。实验一下
作者: 新澳之旅    时间: 27-8-2012 21:43
那个excel表格非常之好

我很少见过这么详细的。基本上填了就知道什么性价比高了




欢迎光临 FreeOZ论坛 (https://www.freeoz.org/i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