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OZ论坛

标题: 习琴者之间的交流--不断更新中 [打印本页]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31-1-2011 22:39
标题: 习琴者之间的交流--不断更新中

很久以来,这几天总算闲下来,我回国了,给自己一个break,过段时间再回到澳洲呼吸新鲜的空气和展开自己下阶段的工作。2012年整个都很忙,练琴教琴依然是principle theme,喝茶、插花是secondary theme.

其实还是有很多东西要和大家分享的。概述一下。首先,我的个人音乐会是还算不错的,我天天泡琴房是很有成效的。有些天天看我新浪微博的朋友就知道我天天是怎么练琴到深夜的那时候。音乐会后,那两个一向超级挑剔的教授们上去握着我的手一直说:wonderful! Perfect!..我那时就觉得满足了。

教学也让我好忙,学生太多了,有些学生的兄弟姐妹要学,还要等我音乐会结束稍有空闲时。因为我教学都是比较passionate,所以就很累。但是我想如果我失去passion,怎么可以要求学生有passion呢?老师一定要把对音乐的热情传递给学生。我后来得出一个结论,未来教学的话,我尽量不要过多学生,对于保持自己对钢琴演奏和教学的热情都很重要。

因为下阶断生活变化的原因,我不得不辞掉阿德莱德大学和另一家piano school的工作,跟我在阿德莱德所有学生告别,在阿德莱德大学音乐厅给我的学生们组织最后一次音乐会。这个让我很伤感,毕竟不管专业业余,初级高级还是小孩成人学生,我们都共同努力过,有过很愉快的时光。常常是我还没开口,学生察觉了什么,已经两眼红红。为了家庭我不得不做出让步,2013年,我自己开始会有自己的teaching studio, 我会开始有新的学生们, 继续把对音乐的热情传递下去。我收到很多学生我的问候邮件,想念他们之余,我打开和他们的合影回味。一般情况下,我不给学生拍照,这次为了做个留念也是征得家长同意由家长帮我们拍照。

2012年,因为我演奏当代钢琴音乐的关系,和很多当代作曲家保持联络,刚好谭盾来阿德莱德了,我就认识了这个nice man, 曾有段时间我就是个tan dun researcher. 我的新浪微博名叫:弹钢琴的小桥。谭盾说:小桥,大路!我想是的,我一直在到处,身边人、工作中传递我对音乐的热情。在阿德莱德时,会有悉尼或墨尔本的家长们问我音乐会信息,我不厌其烦地告诉他们信息,有个家长感谢我,我说:作为一个钢琴老师,不管是不是自己的学生,我自己觉得自己有这个兴趣和责任帮助大家享受音乐文化,我愿意充当这个小桥,让大家更多地走进音乐、享受音乐。

2012年,我还参加了dalcroze的workshop, 跟一群老大不小的人学习研讨更有趣的教学方法。蹦蹦跳跳,跳节奏、走节奏、说节奏,感受就是身体整个都建立起节奏感,那么弹琴时的节奏是从内而外散发出来的,而不是简简单单地机械数拍子。以后有机会我慢慢告诉这方面感受。


我暂时在国内一个我没有钢琴的城市,除了很想练琴,我丝毫不觉得无趣,因为有音乐陪伴。我还是看着节目单听各种古典音乐台:abc classic fm,  bbc radio 3, ndr klassik stream live等等,建议爱好音乐的人也和我一样听听这些,因为听广播会让你每天都有不期而遇的惊喜,这个是听CD没有的。还有正好趁这个时间读一下我一直想读的书: 一本是ryhtnm from inside, 一本是rhythm one to one: dalcroze activities in the private music lesson. 这些还是我参加dalzroze教学法的延续,我有越来越多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身体里面的节奏感, 很多学习节奏的小点子都从这里面来。 另一本好书:mozart at the gateway to his fortune, serving the emperor. 前面两本书,有兴趣的钢琴老师可以看看。后面这本书,只要是音乐爱好者,有兴趣都可以看看。我还是那句话:把学乐器当作是学习文化的一部分。我还记得很清晰:小时候我爸爸都是和我一起学习,他本身文化底蕴很深厚,绘画和文学很强, 很多书都是爸爸先读然后再推荐给我读,我还记得他在那本《莫扎特之魂》上面圈圈点点的批注。
有不少家长问我关于孩子听音乐的问题,说市场上找不到,我想说这个不能靠市场,要靠老师引导和家长学习。我的忠告是:把学琴当成文化学习的一部分,像语言学习一样的道理。你会乐在其中,并且你对音乐的sensation就由此而来。我以后会在每天的帖子更新里给大家推荐一些好的音乐听,或者我认为有价值的书看。





(写于2012年7月)我以前曾断断续续地在freeoz别的板块里面和很多朋友交流过有关音乐的话题,曾经还有闲暇去玩一些“精致的淘气”。现在我的生活里面闲情雅致越来越少了,除了练琴教琴还是练琴教琴。在忙着我的research,忙着准备我的音乐会,也忙着我的教学工作。
按照计划,这个时间我应该在研究那些纠结的20世纪和声,可是在投入地教了一下午琴之后,我又听着abc classic fm的拉赫玛尼诺夫回到家,并且在路上遇到我的一个学生,跟她兴奋地讨论了一些问题之后,我的passion还在延续,于是决定在这个板块写个帖子和大家交流,因为我每天都在接触小朋友和“家有儿女”的人们。
和习琴者交流,我乐此不疲,并且我很开心我能常常解答一些家长的困惑。因为国内国外的钢琴教学我都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在国内时我曾长期跟随过一些大师级老师学习,并且也做过钢琴老师的培训工作,来到澳洲,因为学习缘故,把西方的教材、teaching method等也作过系统的research,当然我不希望自己是一个“不能语冰”的夏虫,所以我在keep studying, keep studying…
教琴最有意思的是面对的是一个个不同的人,所以如果投入地去教琴,会每天都有一些新的idea从脑子里跑出来,所以我很喜欢不知疲倦的和感兴趣的人们分享我的想法,反过来,和我交流的人会刺激我去想更多的问题。
所以,欢迎大家交流学琴的问题.

[ 本帖最后由 弹钢琴的daisy 于 1-2-2013 17:28 编辑 ]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31-1-2011 22:46
标题: 家长的心态
我一直相信,小朋友学琴的心态如何,家长对其的影响很大,家长个人的心态也受整个大环境的影响。钢琴这种从西方传来的乐器,反而在中国现在如火如荼。在澳洲,中国移民的孩子大多都学琴,而西人则不然。不是因为他们不爱音乐,而是因为他们在教育孩子上不跟风、不强求,所以这里学习什么乐器的都有,不像中国还是钢琴比较多。比如听音乐会,中国的音乐会听众普遍年轻化,越来越多的人对古典音乐发生或多或少的兴趣。而这里音乐会的听众始终比较固定,所以他们从不会在不合适的时候鼓掌。我所见的钢琴学生中很大一批,本身家庭中就有古典音乐的氛围,要不本身就是musician,要不就是一天到晚的听ABC古典音乐台,家长们跟我讨论音乐时会问你弹协奏曲还是室内乐,如果你说弹肖斯塔柯维奇的prelude and fugue,她接下去会问,第几首?从如此家庭出来的孩子对于音乐不一定有多高的技术,但是对音乐的感情更加自然。在中国的普及一方面是好事,一方面会造成很多盲目学琴的例子。某作曲家曾说过,古典音乐本身是一种只需要一脉相承的精英文化,不需要普及也不可能很好的普及。我从某种程度上认同这个观点,但我觉得业余学琴的家庭也大可不必父母不懂音乐而苦恼。有机会我会像跟我的家长们交流一样和大家交流一下营造音乐环境的重要性和方法,因为我从来都认为多听、会听音乐比拙劣的弹几首曲子来的重要,尤其对于业余学琴者来说。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31-1-2011 22:49
标题: 谈谈我对弹琴天赋的理解
谈谈我对弹琴天赋的理解

下面是一篇我以前写的有关弹琴天赋的文章,虽然我又有了新的体会,但是觉得这篇还是多多少少可以回答一些家长的问题。有点长,不好意思。

经常听到有朋友对我说自己的孩子很有天赋,还有人说自己的孩子如何天才。我是一个很爱小孩的人,听到有这么多天才理应高兴,但事实上我想建议家长不要轻易觉得自己的孩子是天才。首先天赋的判断不是随便就可以下结论的,在钢琴这个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在中国这样学琴者和真正专业教师不成比例的情况,很多时候“真理”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另外,即使真的是个天才,也要有良好的心态来对待这个天赋。经常被人说如何天才,很容易让人变得“恃才傲物”,这样的恃才傲物,发生在伟大钢琴家身上大家也许会很宽容的接收;但是一般人如果恃才傲物都会让人觉得是个怪物。要知道走上职业钢琴农家道路哪怕仅仅是学好琴都是有很多因素决定的,不只是有天赋就可以。

很多父母刚送小孩去学钢琴,就想从老师那里得到答案:我的孩子有天赋吗?我想很大一部分都得到了老师给予得满意的答复,所以就义无反顾的继续了下去。或者有些家长在送孩子来学琴时就告诉老师自己的孩子如何如何有天赋,比如听到音乐就会手舞足蹈。我记得一个钢琴家说起这种现象时说听到音乐就有某种情绪的反应是人类的本能,并不能代表更深的意义。更有甚者,一些人认为有一双大手就可以学好钢琴。还有一些家长在一些复杂的原因导致孩子中断学琴后通常说:孩子没有音乐天赋,不学了。

总之,把学琴和不学琴都归结在天赋上。

有一个朋友告诉我,他们小区里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去一个琴行学琴,结果每一个去的孩子都被琴行的老师作了高度评价,这个评价当然是:有天赋!有些评价我知道出于老师的爱才之心,有些就是出于招生的技巧了。

究竟什么叫有天赋呢?这个有没有天赋究竟谁说了算呢?

当然,每一个家长和老师都有权利给孩子做有关于天赋的评价,但是那个评价的可信度有多高呢?

我以前的学生里面,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质,不同的优缺点,不同程度的感悟能力。我从不敢轻易说哪个学生有弹钢琴的天赋(我并不是不表扬学生,我会用别的表扬方式)。首先,我总是对自己的观点抱有可修正的看法,因为我的认识不断提高后,经常会否定自己以前的一些见解。其次,在我有限的认识水平下,我也认为弹钢琴很有天赋的人真的很少。我说的天赋是要比较全面的,不能因为某一点突出就可以评价这个孩子有天赋。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老师的评价很可能会影响家长对小孩的职业规划。

这里我用一些学生的例子来说说我对天赋的认识。

学生小A,理解能力很好,讲那些大孩子都经常糊涂的节奏、音程等知识,她总是一下就明白,并且识谱很快,因此进度也很快,小学之内轻松的考过了国内的十级。但是我不认为我可以用“有天赋”三个字评价她,她弹得曲子尽管音符和节奏都基本对,但是我不知道她要表达什么,我通常觉得我只是在听她弹琴而不是在听音乐。所以在她欠缺的方面我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音乐的表达很多时候不是后天可以培养出来的。我想起我大学老师赵晓生教授跟我说过:有些东西会永远教不会的,该有的就有,没有的怎么教都教不会。

学生小B,看起来说话很有表现力,情感很丰富,但是你可能会发现这个学生在一些具体的乐理或识谱方面比别的学生困难很多,她非常欠缺逻辑推理的能力,面对复杂的乐谱信息,她一下子脑子就僵住了,她不善于分清条理、一步一步看清谱子,所以看起来一个很有艺术细胞的孩子经常把谱子认得面目全非,这样的情况学会一首曲子需要很长的时间和非常多的耐心。可是她有自身的优点,一旦她把这个曲子弹下来了,她确实弹的会有一些意思,像个音乐的样子,可以用很musical,meaningful来形容她的演奏了。对于这个小孩我付出了很大的耐心,给了足够的鼓励,但是私下里我充分的跟家长解释了这个小孩的特点,我猜得出她语文一定很好,但是数学不一定,结果证实我的猜测是对的。

学生小C,具有绝对音高辨别能力,这对于一个学音乐的人来说很重要也是非常难得的,但是我没有因为他有固定听觉,就判定他是个有天赋的孩子。因为音高在音乐里是一个重要的元素但是也只是其中一个部分而已。后来发现这个小C的身体协调能力不是很好,经常有一些动作练习很多遍都做不好,从而导致速度、音色等方面的问题。据我看他弹琴的样子,我准确的断定他有一些体育项目不会很擅长。

学生小D,比起上面的几位来说算是在各方面都比较突出的乐甚至在一些方面尤其突出,并且我送她去参加过相对专业的比赛,比赛的评委大都是我知道的活跃在国际上的演奏家,在这个比赛中这个小D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这样的情况下我开始跟小D家长探讨起小D的尚算不差的天赋以及弹琴对于小D的意义等问题。

我举了这些学生的例子是想说,弹钢琴的天赋需要很多方面,需要好的音高、节奏概念、需要好的身体协调能力、充沛的体力,好的逻辑能力(特别是弹精密的复调音乐需要冷静的有逻辑的头脑),丰富的敏锐的情感和同时处理复杂信息的能力等等。我记得我的老师赵晓生教授在他著名的一本书《钢琴演奏之道》中曾说过好的演奏者应具有的素质:1、“运动员”的素质,也就是速度、灵敏、力量与持久。2、“诗人”的气质、灵感、想象、梦幻。这些都是发自与内心深处的、自我血肉的一部分。一个真正的钢琴家,他所必须掌握的不仅仅是高超的技术,更主要的是他对音乐的理解和演示,而这就来自于对哲学、美术,文学,历史,戏剧等各种知识的积累和修养的凝聚。3、“建筑师”的形态、层次、线条、色彩。4、数与哲的抽象与升华。这些是赵先生对钢琴家所要具备的素质的最准确和最精辟的总结。
并且还要再加上朗朗所说的对音乐的热情。


著名的小提琴教授张士翔说过:看一个学生的天赋好比挖矿,有些表面上没有,后来越挖越多,有些表面上看起来很多,其实挖挖没有。所以要判断一个学生是需要时间综合判断的。
我为什么说老师判断学生要谨慎呢?也是讲讲我身边的例子。我知道有一个8岁男孩的家长在疯狂的执着的给孩子找专业老师,想让孩子走职业演奏道路,并且在家拳打脚踢的逼孩子练琴。这个家长何以如此执着呢?起因是这个小孩在从幼儿园开始跟随一个在某琴行里著名的老师学琴,学了一年老师就觉得他可以考五级,孩子妈妈马上觉得不得了了,并且带去给这个琴行的领导鉴定,领导也对他的天赋大加赞扬。这个妈妈在大受鼓舞之下,到处去寻找名师,想把儿子打造成一代钢琴大师。我后来得知,一年多以后,这一对母子已经放弃弹琴了。他们找过几个非常好的演奏家或教授,有的因为听到他一年打算考五级马上婉言谢绝(大多数音乐学院的老师不太赞成一年考五级这样的学法);有的是见了面发现完全不是所说的有天赋那么回事,他弹琴的声音在专家的耳朵里竟是那么刺耳;有的是尝试教了一段时间但进展很慢,完全激发不了他对音乐的兴趣并且要想纠正他以前的不良习惯并没有想象的容易。
还有些孩子从小就参加大大小小的比赛,拿过很多大奖,由此越来越认定这种天赋一定要走专业道路。这个情况,08年的《钢琴艺术》杂志上,上音的唐哲老师写过相关的文章。他说:有些小孩拿着大大小小的奖杯,到了真正专业的大赛上第一轮就被淘汰了,才发现原来那些比赛只不过是一个摆设。要知道,比赛是各种各样的,有世界级的大赛,评委都是世界一流的演奏间,都是有着优秀的审美能力的耳朵在评判;也有一些为了某些经济或人气利益举办的大赛,尽管挂着全国的头衔,也还是不专业的,当然这种比赛结果是不可信的。

当然真的有天赋的小孩肯定是有的,并且权威的专家也不会否认他的天赋,我如果听到这样的小孩家长说定走职业道路,我会很欣慰。但同时我会告诉他:想走职业道路,尤其在中国,不是小孩有天赋就够了,还要有整个家庭庞大的经济支持、父母良好的文化素养背景(有良好素养的家长可以很好的跟老师沟通,老师层次越高对家长的要求也越高),更重要的是选择了这个道路小孩也要舍弃很多东西,因为弹琴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如果你的孩子只是业余学学,仅仅是for pleasure,那么我说的这些可以不那么在意,有人说你的孩子很有天赋也尽管可以乐在其中。但是如果因为自己的孩子总被人说有天赋,就决定要走专业道路的家长,就要好好判断一下,评价孩子的人是否有一双有着优秀审美能力的专业的耳朵.
最后重申:我的意思不是真正有天赋的小孩很少就代表大部分小孩都不要学,我想说有手指的都可以去学钢琴,只要你能乐在其中而不是因为跟风或者谁谁说你有天赋,并且要快乐的学,不要因为学个钢琴搞的陪练妈妈紧紧张张,学琴孩子愁眉苦脸。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31-1-2011 23:01
这是我早前在以前关于在澳洲实习钢琴教学时的感受的文章中的一部分。
学生开心与否,老师的教学当然是主要因素之一。老师要和若春风还是素若秋霜?严肃和和蔼要在怎样的时机?关于这个,以前我在国内也有幸从我的老师身上学到很多。赵晓生教授听完我的曲子总是说:蛮好蛮好….他总是先给我以信心,然后再不露痕迹的修正你的缺点。杜宁武老师让我明白,在教学时对学生做要求一定要有合适的“机”,所谓‘动善时’。所以在国内教琴时我就明白,钢琴课不是老师展示的舞台,不一定可以一股脑指出很多问题的老师就是好老师。好的老师应该给学生留有很多自己找问题的空间,即使给学生提要求也要掌握合适的时机,而不是一股脑的给出一堆的要求让学生无所适从。我喜欢看到在课堂上很活跃的学生,可以充分表现出自己的音乐,而不是在很‘乖’的学生,当然老师的心中有一个‘度’,让学生活跃的思维和积极的行为在一个合适的‘原则’内,就像中国的处世之道“取相于钱,外圆内方”。


在澳洲,看我的supervisor教学和他对我的指导,觉得西方人对于‘外圆内方’的掌握更加彻底。学生们在小组课上积极活跃,充分的被鼓励调动。即使他们的演奏出现了明显的问题,老师也是先夸张的’well done, good boy….’鼓励一番,在接下来解决问题时,老师很少直接告诉问题所在,都是在对话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表面看来,学生上课说了很多话,几乎和老师一样多的分量。更和中国传统教学不同的时,老师让学生纠正问题时表面上并不是一定要让学生当时做到,不会“认真地”抓住学生的一个问题不放。这个我很理解,因为对一个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是循环往复的,没有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被钉在一个钉子上。很多问题本身就是要贯穿在整个学琴始终的,比如很多人认为简单的节奏,到了更高级我们才会知道节奏的内容如此广泛,需要长期循环往复的解决。如果非要当时解决,会搞得学生很有挫败感,并且只是“狭隘地”掌握了这一概念。


由于这样的教学,所以我们在澳洲的学生在弹琴中犯的错误比中国小朋友多,但是老师很“人性化”地不强求,家长也非常“容忍”地接受。所以,学生在弹琴时顾虑很少,还有不少即兴创作的冲动。从小朋友再看看我身边的大学同学,白人学生演奏音乐时普遍表现出的音乐更加自然、更加personal,更加自信,不像大部分亚洲学生,有着好的技术,但是整个人在琴前还是相对拘禁。


当然,每个老师有自己的性格特点,或慈或严,都无不可,重要的是我们要记住:人性化是必要的,小朋友还是小朋友,信心和兴趣都是脆弱的,不可一味的严厉。(英美澳等地较流行的教材Piano Adventure,我在读其作者对教师的指示时看到,他们的一大原则是on’t be serious在课堂上,这一西方的教育理念我觉得对中国的小朋友也是适用的,要看老师的个人调整)


家长最好也不要太计较一时的成绩,尤其是和别的学生进行攀比,如果你教过学就知道,人的个体差异是很大的,“物个有性、性各有极”,心态平和的和孩子一起享受音乐的乐趣是最重要的。

我回过头再看这些文章,觉得当时是感叹中西方教育的不同方式,抱着学习的态度去感受。经过自己在这里大量的实践后,我会告诉一些一时不太理解的家长,我这样教学,让学生真正的享受音乐、和他们很多的交流、容忍暂时的不完美不是为了刻意的去让教学更加西式,只注意enjoy不注意那个result,相反,我是为了那个result,所以才在教学中想方设法的让学生去enjoy music,因为这是在学习音乐而不是别的,机械之类的,只有他们真正的enjoy了,才能创造出music.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31-1-2011 23:39
标题: 学琴的外在条件
今天教琴,在一个自己不是非常喜欢的钢琴学校里面。当然人们包括我可爱(有几个成年人)的学生是很好的。我说不太喜欢是因为一些外在的因素,例如教室的隔音、钢琴的质量。
今天那个学生在弹一首肖邦的曲子,我上课都是靠耳朵,投入地仔细地用耳朵来判断并调整学生的问题。中间有一段,就是觉得音响有问题,但是我不确定问题是不是来自踏板,可是难道我了,因为噪音太大,我根本无法判断踏板的问题。弹琴到一定程度的人一定知道,你脚下的踏板会给声音带来很多微妙的变化,不适当的运用也会造成声音的灾难。
还有一次,我教学生用手指弹出很纤细很sensitive的声音,可是琴键不敏感,你不用力碰它不会发音;再比如快速的同音重复,那个钢琴的击弦装置反应太慢,慢过你手指的动作,所以你弹6下,它只有前两下发音了。诸如此类很多。
Business man不是musician,他们要降低陈本,但是他们不会明白这些对于弹钢琴的人来说多么重要。我不是想在这里抱怨,而是想和大家聊一下学琴的外在条件的重要性。

对于好的耳朵和想学好琴的人来说,好的钢琴是很重要的。好的钢琴很敏感,就像一个敏感的人,你对他怎样,他就会作出相应的反应。并且好的钢琴永远深不可测,随着你技术的提高,你可以在上面做出不同颜色、不同性格、不同层次的各种声音,永远有更美妙的声音等着你去开发;同时,你如果弹琴很粗糙,或者你在一架差的钢琴上练久了,那么你会发现你去弹好琴的时候根本无法驾驭它,你的缺点被暴露的一览无遗,自己会发现自己的声音很ugly.
好的钢琴家和好的钢琴之间就像敏感细腻的爱人之间一样,对对方了如指掌并且能互相促进对方进步。所以常常有人问我,是不是初学随便弹什么琴都可以,反正大多数初学者觉得每个琴都差不多,但我总是建议能弹好的尽量不要弹差的,因为你一直用差的钢琴的话,几年下来你可能从没没有体验过更美的音色,也没有想过怎么做出美妙的音色。当然,我知道有相当一部分钢琴老师不介意你弹什么音色,学生也能从仅仅把音都弹出来这个过程找到乐趣,那么这种情况下,我说的这些都可以完全不介意了。
有人会说有一些好的钢琴家是用一般的钢琴练出来的,例如越南钢琴家邓泰松,第十届肖邦比赛金奖得主,他在战争年代练的钢琴师甚至成了老鼠窝的破旧钢琴;我的老师杜宁武,1985年悉尼比赛金奖得主,也说他那时用的都是很一般的钢琴。

我要说,第一,这些不是普遍现象,我知道像杜宁武这样的人那种无法比拟的天才,即使给他们用窗台练习,他们心里还是有音乐的。第二,现在不比当年,以前能有个钢琴就不错了,现在每个造琴厂都在研究更精细的工艺,拥有好钢琴的习琴者也很普遍了。
我以前说过,musician的耳朵很敏感,同时也很critical,让我想起来以前听课时,陈宏宽(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说,他在德国留学时,为了弹一架好钢琴作出的牺牲,因为他的房间太小,摆下那架斯坦威后摆不下床,所以他就每天睡在那个钢琴的下面。我想那架斯坦威在帮助他打造敏感的音乐家耳朵的过程中一定贡献巨大。
作者: mangococo    时间: 1-2-2011 17:19
嗨,daisy,你好,我喜欢你的这个话题,也谢谢你和我们分享你的经验.我女儿5岁半了,已经学了四个多月的钢琴了.我很愿意聊聊为什么我想让女儿学钢琴,当然学琴可以锻炼大脑,手指,等这些就不说了,最重要的是我希望她能够离音乐更近一些,音乐可以让我们很愉悦,让我们感情更加丰富,让我们远离邪恶的东西.在学琴的过程中家长的心态非常重要,我不给她压力,我也不期望她走专业道路,我也不要求她参加什么考级,但有一点我要求就是坚持弹下去.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9-2-2011 23:36
标题: 我的Boys学生--1
我的Boys学生--1

在国内时,我教琴那么久,可是学生中男生少的屈指可数,可是在澳洲我的学生中有一半左右是男生,我想在这里分享一下这些小男生的有趣学琴故事。
今天上课教了一对兄弟,大的8岁,小的5岁,我从心底里觉得这个妈妈很幸福,因为她的两个儿子都很可爱,很聪明,不一样的聪明类型。我教琴从来都是鼓励学生,因为真的觉得他们弹得虽然暂时不完美,可是能同时work out那么多的事情已经很不容易了。可是为了不让小男生太过得意,我只是私下和他妈妈说了她儿子的聪明之处。大儿子属于稳重型,我倒不觉得他反映各方面快过别人很多,我最欣赏他的是,他上课很用心,很集中精力,经常会问一些很有意思并且很有想法的问题,每当这时候我都很耐心的解释,然后两个人讨论。在这个年龄,我觉得有这种独立思考能力是很重要的,这是他的闪光点。
再说说那个5岁的弟弟,记得他第一次课后隔了一个假期又来上课,他上课前大哭不止,是爸爸把他带进琴房的,可是不到2分钟,就为了自己仍然记得以前学过的知识而开心不已,眼泪还没干。这个小男生真的可以说是smart,虽然是初学,可是小曲子对于很多大人来说也不简单,同时要看谱子,识别出音符、节奏、然后还要在琴上找出正确的位置,当然还有更多的extra 要求,例如做出强弱对比之类的,可是在这个小男生这里,我常常不用解释很多,只要他学过的知识,他自己全能很快反应过来。所以我在学习新曲子的时候就给他留很大的空间,让他自己去做,他往往一下子就做出来整首了,我当然要鼓励一番,然后再说有一些有趣的建议,和这里的小孩交流,我认为最好是用“建议”之类的语言,因为相对来说,音乐本身就没有对错,只有不同,这样的交流方式也更利于他的创造性,因为我用的教材里面有大量的创造性内容,要让他们充分的活跃起来,思维不能受到限制。同样的内容,我敢肯定,这个5岁的小男生比我一些40岁的成人要反应的快。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9-2-2011 23:38
标题: 我的Boys学生--2
我的Boys学生--2
这里的小男生个个都是个小大人,和我交流真的是平等关系,可是也很有礼貌,我从来没发现有上课超出控制的学生。另一个5岁的小男生虽然没有上面那个弹得让人满意,可是同样是个小大人,有时看着他小大人的样子我觉得很好笑很可爱。他常常自己弹,出错了,马上说,wait, i shold start again. 学完一首曲子,总是像个小英雄一样说,that is easy!  很有趣的是,有一次上完课我怕他忘记那首是功课,他刚学了一首Mr.Bluebird的曲子,我问他哪首是你的功课,因为他不认字,我指指曲子上小鸟的图片,他说,oh, I  know, birdie! 我的文笔实在写不出他当时可爱的样子。还有一次,让他trace(就是描写)一个音符,那个音符就一个圆圈中间有条短线,他惊讶地说,这个像planet,像上次去theatre参观时天花板上的星球。我只好将计就计说,你以后看到这个星球就知道是什么音符了。已有我们再看到这个音符就有个另一个成为了,planet!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9-2-2011 23:39
标题: 我的Boys学生--3
我的Boys学生--3

另一个男孩,7岁,也是开心的学习着,他爸爸说他每次很exciting的就来了。他的特点是好奇,每次都急着后面是什么曲子。因为他的虽然是初级教材,可是曲子都改编自达作曲家的大作,所以我经常带领他认识一些大作曲家,我们一起计算贝多芬去世多少年了,他会很惊奇的等着眼睛,因为他刚开始以为贝多芬还活着。我们会一起模仿别的乐器的演奏姿势,各种弦乐、各种管乐,让他知道交响乐的基本知识,在弹钢琴的时候有充分的声音想象力。对于这些东西,他都充满了好奇,所以每次我都留一些问题要等下一次解释,大家不要笑我吊他胃口,为了激发兴趣而为之。他的另一特点是喜欢和我弹二重奏,因为他要练习得节奏很好我才和他一起弹,所以为了这个它也很努力,每次合奏完,他可爱的傻呼呼的笑着说,sounds nice!  Can we do it again?二重奏确实很好,能让学生同时协调更多的东西,耳朵要兼顾更多,当然耳朵的敏感性就训练出来了,另外对音乐表现也很好。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13-2-2011 20:37
标题: 琵琶行
我常常和一些西方学音乐的人聊起中国乐器,记得有一段时间,我总是和一位古典吉他老师“抢”琴房,后来得知他原来是很有名的德国吉他演奏家,在澳洲很有声誉。我从他的手里买了两张他发行的cd,其中一张是吉他演奏的波斯音乐,我越听越觉得像我国的琵琶,让我想起来唐代的西域音乐家苏祗婆,想起来唐代盛行的西域音乐。于是,我就搜索了一些琵琶音乐给他听,让他领略一下千年前我们的“吉它”音乐,我心想,如果现在是大唐时期,说不定德国音乐家也被招去长安献艺了。
因为我现在的research,我接触到几位在美国极有影响的华裔作曲家,例如陈怡、盛宗亮、谭盾等。和他们的联系接触中发现他们除了极强的西方作曲技术以外,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也很深厚。他们的曲子中有不少的琵琶、古琴、二胡等作品,并且把这些乐器和西方乐器进行很好的重奏组和,例如陈怡的琵琶曲《point》,周龙的《溯》将古琴和西方长笛很好地结合起来,他们二人的老师wen-chong chow写给钢琴和西方长笛《狂草》等很多很多。我说的这些曲子都是代表当今世界高水平的现代作品,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大家有兴趣不妨听一听,看看中国作曲家是怎样用我们老祖宗的东西是引领当今世界潮流的。
刚才重读一次《琵琶行》,以更深切地领略琵琶的魅力,“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如果有人问我最喜欢什么中国乐器,我会毫不犹豫地说:古琴。关于我挚爱的古琴,以后有机会再跟朋友们分享。


[ 本帖最后由 弹钢琴的daisy 于 13-2-2011 20:46 编辑 ]
作者: keepdancing    时间: 14-2-2011 00:17
虽说不通音律,但却被楼主的文笔吸引,都是精品内容,一直看了下来。还是在阿德?以后小孩学琴了或许可以讨教。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14-2-2011 23:21
标题: 舒畅之则条达
我从国内到外国,从教中国学生到西方小朋友,课堂气氛一直是自然而然地、开开心心地同时,学生又清清楚楚地知道上课的规矩。我似乎天生有小孩缘,小到五六岁,大到teenager,我都可以很自然地无障碍地和他们交流。
我们很认真地、很活跃地讨论音乐,表现音乐,偶尔我会开玩笑逗逗他们,夸张地鼓励一下他们。
一直以来,我觉得这样上课挺好。可是偶尔会遇到个别家长,总是妄图、并且当真地干涉教学。他们是怎样地干预呢?
例如以前以为男孩奶奶,每次都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因为在她看来,挑起送孙子学琴的重担是很大的一件事情。这位小男孩是属于反应有些慢的孩子,弹琴时因为同时应付很多事情而紧张地流口水,我可以看得出来,他已经在全神贯注,所以不急者纠正、不急着挑毛病,我总是希望留给他自己空间,先展现一下,哪怕所展现的并不完美,我因为他的全神贯注也要鼓励一番。可是他奶奶在旁边坐不住了,急得摩拳擦掌的,有时忍不住就直接往小孩肩膀上敲一下,说:老师刚说过了,怎么还不会?如此一来,小孩更紧张了,不要谈表现音乐了,谱子都认不出来了。我发现有时小孩的奶奶没来,那个小男孩见了我就像见到了非常亲切的人,有说有笑的,弹琴也反应快多了,音乐也可以表现了。如果他奶奶看到他上课有说有笑的,一定会说:严肃点!除了监督孙子“认真”上课之外,这个奶奶还认真地做着笔记,我看了她的笔记,记得密密麻麻,都是汉字音译的谱子,我问她你记下来后回去能找到这是哪里吗,她说不知道。我当时非常为这位奶奶对孙子的奉献精神感动,也很理解她。但我知道我很难跟她解释清楚我的教学理念,毕竟所受教育相差很大。
当然这位奶奶属于比较特别的,可是并不是少数,有些年轻妈妈也有很多干预课堂的举动。经常老师还没有指出的“缺点”,妈妈急忙指出。其实我的耳朵何尝判断不出她所谓的“缺点”,只是教学要有重点,要顾及到学生一时的脑力负荷。专业角度来说,家长认为很严重的问题,在我看来根本不算什么,我会不漏痕迹地加以强化。有些问题就是这样,你越强调,越难协调。我以前说过,我不说手的问题,并不是手上没问题,可是我会引导学生的意念从而让手和机体自己作相应调整。这些问题说起来很复杂,可以写学术论文的大题,可是家长一干涉,你就不得不向她解释,既费口舌又浪费时间。
我以前有个小女孩学生,我和她妈妈说话得时候她就在地上打滚嬉闹,一旦开始上课,坐在琴前马上就成熟起来了,7岁的年龄弹起mozart奏鸣曲来比大还要有表现力,并且她有少见的绝对音高辨别能力。这也是我看学生的一个标准,有些看似非常天真幼稚的小孩,可是一旦表现音乐时能做出超出年龄的成熟,那么这个小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音乐是很有感觉的。我多么享受小孩的天真、享受和它们之间的交流啊,可是偶尔就是会被有些“严肃认真的”家长加以干涉。
我想说,“肃若秋霜”的认真不是真正的认真,真正的认真是时时刻刻就能洞察到小孩的承受能力、精力分配等等心理细节的。有时要容忍暂时的不完美,没必要把学生钉在一个问题上,很多问题要循环往复解决;有时要给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己选择所学音乐的机会。这样他们真的会“其进自不能已”。
我还想说,我把课堂气氛搞得轻轻松松的,并不是为了快乐而快乐,也并不仅仅是为了吸引兴趣而为之,更重要的是,我为了学习的效果,为了更发自内心的音乐表达而为之。因为我们是在学习音乐,不是技工,是要表达发自内心地情感的一门艺术.
最后,我想引用我国圣贤王阳明先生关于儿童教育的名言,希望可以给琴童家长些许启发:“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鱼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副越,自然日帐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color]

[ 本帖最后由 弹钢琴的daisy 于 14-2-2011 23:36 编辑 ]
作者: jane77    时间: 15-2-2011 20:50
很精彩,看这些文章都需要很长时间,更何况写出来,辛苦了。
作者: aprilpoon    时间: 15-2-2011 21:26
做个记号慢慢看
作者: ruiminlin    时间: 15-2-2011 21:53
请问LZ 墨尔本哪里买琴好?!
作者: yunsa    时间: 15-2-2011 22:36
谢谢LZ分享!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21-2-2011 23:35
标题: 回复 #15 ruiminlin 的帖子
实在不好意思,我不在墨尔本,所以我不能给你答案。sorry again!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21-2-2011 23:50
标题: 回复 #11 keepdancing 的帖子
多谢关注。是啊,我在阿德,忙着我的research呢。向我讨教谈不上,如果我能给些建议的话,我肯定不掖不藏,大家畅所欲言。
作者: liuyuenancxu    时间: 26-2-2011 03:32
请问您知道perth这边有什么老师给推荐的吗?孩子5岁多,谢谢
作者: yearshappy    时间: 26-2-2011 11:22
好文 !!!
作者: fyanna5    时间: 28-2-2011 10:39
标题: 回复 #1 弹钢琴的daisy 的帖子
我的女儿快五岁啦, 她接触钢琴有一年多啦. 但是每次练琴没有好好练, 怎样才可以让她可以认真练, 并可以记得钢琴谱?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7-3-2011 22:27
标题: Erik Satie的音乐,推荐给大家
Ravel做了著名的钢琴组曲库普兰的坟墓。我的导师前几天show给我他做的Satie的坟墓。由此激发了我这段时间对satie简约的、大事化小的作曲风格和神秘美丽的钢琴作品的喜爱。现在边听satie,边扫描谱子,准备给我学生弹奏。

我刚好有个学生,他11年级的男生,有着自己明显的喜好倾向,我在选曲方面给他很大自由空间,我一向不喜欢强迫学生弹奏自己不喜欢的音乐,因为我觉得从很多曲子都可以学到学生需要的技术。当然了,学生知道的曲目量是很小的,我经常会给他们介绍很多的曲子,讲解一下风格,然后弹给他们,他们通常听完我弹以后,都激动地每个都要学习,(我又在吊他们胃口,嘻嘻,哪怕是简单的曲子,我都是当音乐会一样投入示范的)。这么多年来,我也在不停搜集适合各种年龄各种程度学生的曲目库。所以相对来说,我的学生接触的曲目的广泛性和多样性比较大一些。当然很多谱子都是我收藏的,在一般的音乐书店是买不到的。
我相信我的这个学生一定会为我带给他的谱子而兴奋,然后辛苦练琴。其实Satie的很多曲子都不难,好的作曲家就是用很少的几个音可以表达很复杂的感情和很特别的效果。有不少Satie的曲子,学琴2年多大概就可以弹了。
下面,我引用以下别人对Satie这个法国怪才的评论,让朋友们也令分享一下。



Erik Satie 埃里克·萨蒂(Eric Alfred Leslie 埃里克·阿尔弗雷德·莱斯利,1866年生于翁弗勒尔,1925年卒于巴黎),法国作曲家、钢琴家。1888年完成其钢琴曲《Gymnopédies 裸体歌舞》。1891年参加天主教的玄宗教派,并为该教派创作数首乐曲。此后不久对作曲似乎已感厌倦,随后12年写成的作品不到10首。约1910年起,有些青年作曲家受他作品离奇而幽默的曲名诸如《Trois - Morceaux En forme de poire 梨形曲三段》的吸引,几乎将他作为崇拜的对象,以 Le Six 六人团 闻名于世的一组青年作曲家即受其强烈的影响。1915年与科克托的会面,导致贾吉列夫俄罗斯芭蕾舞团《Parade 游行》(1917)一剧的问世,其中采用爵士乐节奏,并在配器中运用打字机、轮船汽笛和警报器的声响。后又与超现实主义和达达主义者交往。

萨蒂所以重要在于他引导法国新一代作曲家摆脱处于瓦格纳影响下的印象主义,而倾向于采用更简练和更惊人的风格。他的和声以和弦不解决为其特色。他的旋律简单,有时令人感到有点古朴,总谱也很简洁,很少用全奏的段落。《Socrate 苏格拉底》是他对之抱有很大希望的作品,其中大部分的段落相当短小,多半以钢琴独奏的方式。他预先使用了后来许多先锋派创作惯用的手法。

对某些人而言,Erik Satie 是个怪人,老是给自己的音乐作品起一些可笑、荒.谬的古.怪标题。

“慢得近乎停止的曲子,随手乱.写的前奏(为一条狗而作),乾涸的芽苗……”

很多人深信,这一切不光是因为他那怪.异的才智,同时也是他故.意用于冒.犯当时的音乐评论人的。众所周知 Satie 讨.厌乐评人,而乐评们也不喜欢他。

凡是弹奏过他的作品的人,都知道他爱给作品演奏方式标注一些古怪的指引。那些指引是作曲家专门为弹奏他作品的人写的:“给某某。我禁止任何人在弹奏作品的时候大声读出这些文字。无论谁斗胆违反我的指引都将引起我的愤慨。谁也不能例外。”
再比如:「light as an egg 指尖要轻得像一只蛋」
(Satie先生,蛋不见得有多轻啊 ^^)、
「here comes the lantern灯要亮起来了」(又不是在搞剧场 ^^)、
「open your head 打开你的脑子」(好可怕 ^^)、
「play like a nightingale with a toothache要弹得有如一只
患有牙痛的夜莺」(夜莺牙痛的时候应该唱不出声来了吧)、
「 work it out yourself 自己动脑筋想」(这锅,还用你讲吗? ~汗~汗)



以下摘自一部短钢琴作品《烦恼 (Vexations)》(1893):
“这个主题要连续弹奏840次,建议演奏者在最最安静的环境中一动不动稳坐着事先练习。”
许多卓越的钢琴家都严格遵守了这条指引。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取得了全球性的成功。然而,谁知道那指引是不是 Satie 捉弄演奏者的?毕竟,那指引并没规定演奏者*必须*弹奏840次。他只是说:“弹奏这个主题840次……”当然,我们永远无从知道他的真实意图,因为这部作品是在他死后才发表的。

Satie 还是个收藏家。有一次别人问他想要什么生日礼物,他回答说:“那天我看见一块漂亮的手帕……”他死后,人们在他的衣橱里发现84块一模一样的手帕,还有12套一模一样的天鹅绒服装,以及成打的雨伞。

Satie 被视为局外人,一匹追寻自己理.想的孤.独的狼。例如他修建了自己的教堂。如此一来,他极度重视自己的隐私,从不让别人参观他在 Arceuil 的住所,他在那里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27年。在他一生中人们只知道唯一的一段感情关系——他在1893年跟一名模特、同时也是画家和秋千艺人 Suzanne Valadon 的热烈的爱情。

Satie 作为一名真正的艺术家,为了自己的音乐和自己的理想而活着。他从不看重金钱,过了许多年穷困的生活。他从不怕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如果他觉得某人是个混蛋,他会很直率地说出来,而不顾及任何后果。

Satie 的 音 乐

Satie 这个人在很多方面都古怪迷人,不过最为人称道的则是他的音乐。他很富于创作才华,对德彪西(Claude Debussy)、拉威尔(Maurice Ravel)和普朗克(Francis Poulenc)等音乐家有着深远影响。又由于他的音乐是超越时代、并被认为是不受时间范畴限制的,他的音乐对许多现代作曲家都有重大影响。

Satie 是简约主义(minimalism)的先驱。他自创出一种实验音乐,他称之为“家具音乐”(furniture music),不是让你很专心地听,而是当作背景音乐。他还创作出旋律相似、分成几部分的曲子,用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聆听。他的很多作品都受到中世纪音乐和法国作曲家的影响。

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宁静安详的《Gymnopédies》(“裸体歌舞”,三首相似的钢琴曲)、神秘的《Vexations》(要求重复840次的短钢琴曲)、广受欢迎的《Trois Morceaux en forme de Poire》(钢琴二重奏)、芭蕾舞曲《Parade》(起用了一些很古怪的乐器)、和芭蕾舞曲《Relache》(配上一系列电影镜头)。

Satie 的作品直到1960年代以前都不太为人知、并且一直被低估。幸好此后他渐渐得到了应有的声誉。

27 Satie,Erik(Eric Alfred Leslie)萨蒂,埃里克(埃里克·阿尔弗雷德·莱斯利)(1866年生于翁弗勒尔;1925年卒于巴黎).法国作曲家、钢琴家。1888年完成其钢琴曲《裸体歌舞》(*Gym—nopédies)。1891年参加天主教的玄宗教派,并为该教派创作数首乐曲。此后不久对作曲似乎已感厌倦,随后12年写成的作品不到10首。约1910年起,有些青年作曲家受他作品离奇而幽默的曲名诸如《梨形曲三段》(Trois *Morceaux enformedepoire)的吸引,几乎将他作为崇拜的对象,以六人团(Le *Six)闻名于世的一组青年作曲家即受其强烈的影响.1915年与科克托的会面,导致贾吉列夫俄罗斯芭蕾舞团《游行》(*Parade,1917)一剧的问世,其中采用爵士乐节奏,并在配器中运用打字机、轮船汽笛和警报器的声响。后又与超现实主义和达达主义者交往。

萨蒂所以重要在于他引导法国新一代作曲家摆脱处于瓦格纳影响下的印象主义,而倾向于采用更简练和更惊人的风格。他的和声以和弦不解决为其特色。他的旋律简单,有时令人感到有点古朴,总谱也很简洁,很少用全奏的段落。《苏格拉底》(*Socrate)是他对之抱有很大希望的作品,其中大部分的段落相当短小,多半以钢琴独奏的方式。他预先使用了后来许多先锋派创作惯用的手法。

[ 本帖最后由 弹钢琴的daisy 于 8-5-2011 21:22 编辑 ]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7-3-2011 22:50
标题: 回复 #21 fyanna5 的帖子
我说话直接一些,希望您能接受。
你女儿才5岁多,你还希望她练琴有多认真?我觉得对5岁的小孩来说,应该让他们觉得学音乐很好玩,也不难。不能要求很多东西,不能给他们挫败感。说实话,很多学生觉得学琴难是老师把他教难的,对5岁的小孩来说,就是觉得好玩,这个过程就慢慢喜欢音乐了。当然了,怎么让她觉得好玩,又教了东西,我很难和你说清楚,这是需要老师的技术的。

背谱子的问题,我觉得对5岁的小孩来说,还不是问题。有很多更重要的东西要重视。
我建议她还是看谱子为主,培养一种不看手、眼睛跟着谱子走的习惯。这样以后识谱会更快,手上的距离感慢慢才会建立。

背谱是个大问题,对于大一点的学生来说。很多学生说弹多了就会背了。那种是肌肉的惯性记忆,不可靠的,老师要帮助学生分析曲子,曲子的结构、和声都可以帮助记忆谱子。

其实,我用的小孩教材里面从最开始就涉及了分析曲子的内容,这对学生有意识地背谱很有好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曲子又4个句子,1,3一样,2,4不同,这就是它的结构。当然这是最简单的小曲子结构。

背谱的个体差异也很大,有些钢琴家,比如鲁宾斯坦,脑子就像照相机,弹过就记得了,谱子上面的咖啡渍都记得很清楚。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7-3-2011 22:55
标题: 回复 #19 liuyuenancxu 的帖子
实在不好意思,我真的不知道。5岁多的年龄,可以参加一些音乐活动班,比如yamaha,不一定一开始就绑在琴凳上的。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7-3-2011 23:04
标题: 向作曲家致敬
因为我research的原因,我半年来接触了著名的作曲家。在这里,想表达对这些大作曲家的敬意。

我们音乐学院两位作曲家对我的影响很大。 一位是我们音乐学院的管理研究生教授,跟我讲起曾侯乙编钟两眼放光,然后他又认识一些在美国的中国作曲家。另外是更重要的我的正导师。讲起中国文化,恨不得我知道他都知道,我不知道他也知道。我虽不才,可是在年轻的有其实学音乐的中国人里面算是了解中国文化多的人了。我在中国学琴那么多年,居然是这两个外国人,一个英国,一个澳洲,告诉我,我们中国的那些有国际声望的作曲家。比如:Bright Sheng, Julian Yu,tan dun(谭盾大家知道得多一些,《英雄》和《卧虎藏龙》电影音乐作曲者)等等。

接下来,我和很多作曲家取得了联系。他们都是世界一流的作曲家,比如Bright Sheng,(盛宗亮),1995年起至今,在美国密歇根大学音乐学院作曲系任职终身作曲教授。现在美国生活和工作。2001年他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该奖委员会的评语是:“盛宗亮是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作曲家,他的音乐既熔不同文化为一,又超脱传统美学范畴,是‘跨越文化的新声’。

陈怡,她是当今世界上非常优秀的女作曲家之一,和丈夫周龙在美国都是享有盛誉的作曲家,她在01年获得全球位作曲家设立的金额最高之大奖--艾夫斯大奖,我们通常知道的是她的《多耶》。

鲍元恺,世界著名的中国作曲家,他的交响乐作品常演不衰。

很有很多,他们的辉煌成就我就不描述了,我想说他们是真正的艺术家,热情、简单、敬业、勤劳,心地纯良。比如陈怡,她回我邮件的速度是惊人的,我通常晚上发给她,第二天一大早起来就看到她的恢复了,有时她提供大量的资料给我,我发一封,有一次,她回复了6封。我看到她的传记里面,一位美国小提琴家叙述她见陈怡的经历:这位小提琴家要在有个城市和交响乐队协奏陈怡的曲子,刚下飞机,还在那里疲惫的发呆呢,陈怡走过来大量一番,确定身份后,一手一个行李箱提起来,直接就冲向出租车。这下让人家见识到这位来自中国的世界公民的魄力了。

鲍元恺,这么有声望的大作曲家,我原来不敢想象他会有时间回复我的邮件,可是现在他确以最快的速度在qq上回复我不管是聪明的还是stupid的问题,不厌其烦。我很享受鲍教授的《炎黄风情》钢琴组曲,曲子音不多,但却带给那些耳熟能详的民歌不一样的感觉。我在看美国钢琴杂志《keyboard》时看到一句话,有个钢琴家说,他认为好的音乐弹起来音远远少于听起来的那么多。炎黄风情里面有些就是这样,没几个音,可是听起来感觉很复杂庞大的感觉。

还有一些,上海音乐学院的陆培教授,四川音乐学院的邹向平教授等,我非常享受他们的音乐,也很感谢他们发给我的论文和录音。让我现在才知道,原来中国音乐可以这样的,我们的少数民族音乐在钢琴上是可以这样表现的。

经过我搜集,我现在手头确实有很多中国现代钢琴的资料,当然最重要是我们音乐学院图书馆帮我从美国order了一大批的谱子和音响,所以现在在南半球,这些作曲家的资料已经丰富起来了。尽管我现在弹的谱子都很纠结,有些音乐在很多人听起来很怪,但是我是乐在其中的。有些曲子,有些人觉得根本听不出来是中国曲子,比如,陈怡的《八板》,美国卡耐基音乐厅委约作品,可是我能清晰地听到中国的音调和中国戏曲或舞蹈姿势的表达在里面。只不过,作曲家运用了西方很多现代的作曲技术把他们给编制在里面了。

我一直很崇敬作曲家,总是深不可测的印象,经常觉得他们的脑子真不知道是怎么长的,怎么创造出那么辉煌壮丽或者稀奇古怪的音乐来。现在接触下来,真的不可不敬畏他们的勤劳和热情。顺便一提,我的正导师,也是澳洲乃至世界有名望作曲家,我天天见他只有一种姿势:working….他说:I never have holiday. 所以搞到我在别人假期的时候,他也要我keep working. 在辛勤的学习工作下,他每年都有很多新作品出来,并且他亲自飞来飞去的演出,原来作曲家都是这样修炼出来的。

最后,再次表达对这些作曲家的崇敬之情。希望自己可以演奏好他们的作品。

睡觉,明天要去看导师的音乐会,听他刚刚写好的曲子。虽然我已经听过了,可是他总在改来改去,不知道最后改成什么样子了
作者: chlily    时间: 10-3-2011 13:24
Daisy,你好。
我儿子刚满6周岁,才上了两节钢琴课。
每天在儿子练琴前,我总要陪我儿子做5分钟的手臂放松操和手指操。但是他在上琴时的姿势和手势总不怎么理想,我尽量给他鼓励,但他自己很好强,有时会失去耐心。请问弹琴时的手型,姿势,对于一个初学钢琴的幼童来说是不是重要?
在学完第二节课的时候老师问我儿子“弹琴难不难啊?” 我儿子点点头说“难!” 请问,我该如何来提高孩子学琴的兴趣?
作者: chlily    时间: 10-3-2011 13:35
标题: 回复 #10 弹钢琴的daisy 的帖子
我也喜欢古琴,以前在国内学过点。如今来到澳洲,这里的生活环境更适合习琴,只是找不到教古琴的老师啊。
作者: caterpillar599    时间: 29-4-2011 14:18
标题: Daisy 想请教您一些问题。
我女儿五岁,是从去年的11月底在中国学了一册二册的小汤。回到悉尼继续找了一位留学到悉尼的中国老师学琴至今。找中国的老师的原因是因为从一开始教学的方式可能跟中国的老师教学差不多,原先学得还不错,不想让女儿突然接受另一种,所以学到现在。到现在小汤四册也差不多快学完了,但是还没有增加一些其他的内容。在中国的时候老师的建议是要第三册的时候就开始增加一些其他内容的书,比如哈农啊还有车尔尼299 什么的。这只是回悉尼之前的老师的一些建议。因为他们也不太知道这里的教学方式。上次老师说她会选一些书本来增加,但是已经过了一个月了,迟迟没有消息,只增加了一首曲子。
我想让您给我一些建议,应该怎么跟老师沟通,也希望您给我推荐几本书,或许我也能带过去给老师看看。老师我不太想换,因为老师还是蛮可爱的,女儿也非常喜欢,也有一定的感情。四手联弹的时候不知道女儿有多么的崇拜呀。呵呵,
谢谢您。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8-5-2011 21:44
你好,关于你说的中西方教学差别的问题,我觉得不需要担心这个,即使在中国,那么多的老师,教学方式也是差别很大的呀。不管是中是西,好老师都是会让学生很舒服地去进步,当然学习中有阶段性困难是不可避免的。
你们现在师生融洽这样很好。关于用什么教材的话,我不能给你非常具体的建议,因为不管我建议什么教材,你们还是要follow你们老师的教学方法。我的观点就是:跟着老师走。因为这是最容易的办法。特别教材选用的大事上,应该是由老师决定。如果你自己实在是想browse一些教材的话,你可以去书店看看piano adventure, the music tree, little mozart等等。
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初级阶段有很多老师都给学生用很多书,其实如果你用了一个很好的method book(包含面比较广,循序渐进)的话,是没必要同时用很多教材的,人容易让学生confuse.
还有你说的299应该是想说别的书吧,因为299是程度较高的学生弹得,弹好了299,技术足可以应付贝多芬奏鸣曲了。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8-5-2011 21:59
标题: 回复 #26 chlily 的帖子
你好,我觉得弹琴前做一些warm up的运动都很好,可是把刚学琴的小朋友搞得很难的话就不好了。弹钢琴要求相对身体的放松、手掌相对的支撑,可是这个是我们需要长期追求的目标,很多老师都是想在初期就把这个长期目标达成,并且振振有词:基础不好后面学不下去。但是这样强行做到的基础是很表面地,并且对学生的音乐性是一个扼杀。
我有家长就是听多了那种流行的言论经常上课时提出疑问:手型都不好怎么弹啊?或者说怎么这么没力啊?我的回答是:我不会死死要求这个,把学生搞得很紧张,可是你看着,我会让他的小手自然地、不知不觉地强壮起来。我已经屡试不爽。
这需要一个慢慢地自然地过程,并且你看看很多6岁小孩的手,那个骨骼都没有发育完全,怎么可能要求他放在琴上像钢筋铁骨一样支撑?
对一个6岁的小朋友来说,技术的东西一点点一点点进步就好了,在这个阶段,多学一些基础音乐知识并且在钢琴上实践就很好了。比如,学习各种音符、各种声音质量、在弹曲目时可以顺带学习一下各种音乐背景:什么是圆舞曲,什么是波尔卡等等,甚至学习一下相关作曲家,比如beethoven,因为小孩子的教材中有大量作曲家的名作改编曲。不要以为这些很深,小孩子不理解,你当然要换成让小孩子理解的语言去解释,并且循序渐进。
让小孩子学得很有成就感,兴趣自然就来了。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8-5-2011 22:04
电影音乐

我给一个对各种音乐都有兴趣的学生布置了一首萨蒂的小曲子,上课时他弹得自得其乐,并且告诉我在电影Chocolat,(浓情巧克力)里面有这个音乐。
经他这么一提醒,我忍不住把电影又看了一遍。确实在Vianne给女儿讲她父母亲的故事时,这首萨蒂的曲子正是那淡淡的神秘的背景音乐。
我看过的电影不多,可是喜欢的电影音乐不少,有些甚至常常拿来听。我举几个例子,也希望别人给我一些更好的建议,我去听听看。
我喜欢《英国病人》里面的音乐,一段是电影开始和中间多次出现的匈牙利民歌,那个女人悠长的晃晃悠悠的声音,很有味道。我还喜欢在影片二十几分钟时他们在天上翱翔时让人身心舒展的音乐。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背景音乐我也非常喜欢,整部电影就像流动的古典油画一样。音乐其实只有一个主题旋律,但在不同的场景和情绪下不同的配器和演绎就带来不同的感受。
电影《Hilary and Hackie》本身就是讲述真实存在的大提琴家Jacqueline du Pré 的故事,所以里面的音乐当然是不能逊色的。如果你看了这部电影,说不定会爱上大提琴呢,里面那首曲子Elgar的大提琴协奏曲确实是Jacqueline生前的保留曲目。
《傲慢与偏见》电影版虽说不像95版电视剧版那么好评如新潮,可是里面那淡淡的钢琴背景音乐倒是很吸引人。我的电脑里存有整个电影音乐的谱子,并且从技术来讲,曲子不难,很多程度不深的学生都可以弹来自娱自乐。
前几天,有个吹小号的同学看到我是亚洲面孔,就给我讲他喜欢的日本电影,我回来把电影英文名查了一下才知道说的是几部宫崎骏的卡通片。刚好,我有这几部电影音乐四手联弹的谱子,所以就在琴房练习累了的时候找朋友一起拿这些谱子娱乐了一下,很轻松惬意!
电影可以品味或是放松自己,电影音乐同样可以带来不小的乐趣,可听可弹。


[ 本帖最后由 弹钢琴的daisy 于 8-5-2011 21:05 编辑 ]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8-5-2011 22:19
标题: 买琴
我碰巧看到有一个中国妈妈买琴,人很nice,她不停地跟卖琴的强调,希望琴运到家的时候是原封不动,就是箱子都没有打开过,她解释说在中国买家具时都是这样,一个是不希望别人碰,要100%全新,另一个是怕人家打开换掉。
我可以理解这种心理,可是对于买琴我不建议这样。因为每架钢琴都要试弹才会知道手感、银色等,并不是同一牌子、同一型号、同一size就可以发出异样的声音。越好的琴手工的成分越多,往往同样型号的钢琴,你试弹时会发现音色千差万别,每个人喜好不同,常年弹琴的人尤其有自己的喜好倾向。所以一定试弹才能决定要不要买这个琴,决定了一架琴后,把琴里面的编号抄下来,以便送到的时候check.每架琴都有不同的ID,人家绝不敢轻易给你换掉。
作者: chlily    时间: 8-5-2011 23:09
谢谢楼主回复!
作者: caterpillar599    时间: 9-5-2011 10:35
标题: 非常谢谢您的建议DAISY....
有时候父母们总是一些犹豫不决。想得太多了。每次上完课一周练习下来也能看到女儿的进步的。真的非常感谢您的建议。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18-5-2011 00:30
标题: 向我的学生学外语
我教琴一向喜欢轻松的课堂气氛,中间总喜欢和学生说一点点的题外话,这样可以缓解学生的紧张也可以增进师生的交流。常常学生紧张的在应付一些难题,老师一句玩笑马上能使学生轻松起来,不知不觉间难题解决了。
另外一个原因,是我童心未泯,总对很多事情好奇。比如,对各种语言。我的学生各国的都有,我就有了机会适时向我的小学生请教一下不同的外语。
有一次,我一个罗马尼亚来的学生弹一首曲子总也把握不好节奏,只好数拍子,我当然用英文数的,可是好像他还是不make sense,我忽然想到让他用第一语言来数,他马上找到感觉了,尽管我听起来罗马尼亚语言数起来挺复杂的。我趁他正因为找到感觉而开心的时候向他请教了罗马尼亚语的数字。
弹钢琴的人都知道钢琴谱子上很多的instruction全部都是用意大利语、法国或者是德语等标示的。有一次,我就给一个学生解释一个法语的词,用英语解释半天,然后准备告诉他这个词的读法不同英语,只听他很流利得读了出来,我说:你怎么知道的?他笑笑地说:My first language is French. 我这种一向不会在学生面前装模作样的人不但不觉得不好意思,并且马上开心起来,以后我遇到法语词汇有人请教了。顺便说一下,我这个学生11岁,在瑞士法语区出生长大,在法国读小学,然后去的美国,然后来的澳洲。他妈妈还是学语言的并且弹的一手好钢琴。我常常上课时忘了一个单词怎么说,练比划带解释地问他们,等他们回答我后,我继续解释音乐。(因为形容一些感觉的时候我会充分利用想象力,结果想象出来的东西有时候很难解释。音乐范围内的专业词汇我还是非常熟悉的,专业精神还是要有的。)即使这样并不影响我们的交流。他和妈妈是我教琴的忠实fans,强烈要求学校调到我这里的,他们非常享受我的教学理念和对音乐的理解。
向家长、学生请教的事情我常常做。幸运的是,我有学生来自意大利,本来澳洲的人来自意大利的也不少。我就有了机会学习一下正确的意大利术语的发音,尽管很难。我对一些意大利术语的发音一直不确定,因为我学过的老师有美国人、俄罗斯人也有澳洲人,就是他们之间的发音也不同,所以我想还是去问意大利人吧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22-5-2011 19:31
标题: 研究精神
为什么说起研究精神呢?因为这几天碰到了有意思的事情。
一个是,我一个不怎么喜欢音乐的音乐学院同学问我怎么可以读到PHD,我把该回答的都回答了。然后她不用思考的放弃了。从人品来讲,这个同学是我喜欢的。在实际生活算计中她很有一套,当然是不会去算计害人的那种,没准算计帮助别人也是会的。可是在音乐上,可以说她是不怎么喜爱音乐的,她算好出来读书要花多少钱,回去如果找关系当个大学老师以后,多久能赚回来。她之所以问我读PHD是因为看看能不能通过这个留下来。我只能告诉她,一个是申请条件达不到,另一个如果你不喜欢,读起来太累了。
另外一边,我每个星期入场参加这research的seminar. 越来越发现一个现象,我在里面接触到的像我一样正在读research master或者已经upgrade去PHD的人们谈起音乐来都是神采飞扬。我接触多了,聊天中得知大家是真的爱音乐,爱学习所以才去读PHD的。 我也一样,别人和我说话就能感觉到我对于音乐的热情和执着。所以,我得出一个结论:在音乐学院读PHD的,大都是真正爱音乐者。不爱的也受不了这个折腾,不够有料的也进不来。尤其是演奏(performance)专业,我们不但得在那里真刀真枪的弹,还要把弹的东西研究的deep,deep下去。

在我们的seminar,我见到了很多可以形容为highly intellectual 的音乐家。很多已经中年并且在专业领域相当成功,例如:Adelaide Symphony Orchestra 的首席巴松演奏家,正在我们音乐学院任教的唯一一个单簧管老师(他的学生都大量的成名成家了),他们依然在很努力的很认真地在做他们的project.
看那个首席巴松做的presentation感触良多,首先是技术太好了。其次是:演奏完后他和大家讨论的那些细节足以间他对音乐追求完美的态度。比如:长曲子中前后能量的分配或者自由节奏的细致把握。
并且他还让我们传阅了他认真纪律的练琴记录。这对我是一个很大的启发,practice  diary确实是对练琴效率的一个促进。

[ 本帖最后由 弹钢琴的daisy 于 22-5-2011 19:44 编辑 ]
作者: 热爱生活    时间: 22-5-2011 23:25
标题: 想问问关于铃木钢琴教学法和传统钢琴教学法的选择
因为前一段时间看过一本书叫≪虎妈战歌≫,里面提到作者很推崇铃木钢琴法。我女儿5岁半,想让她开始学钢琴,可不太懂如何选择,您能给些专业意见吗?再有该买什么样的琴合适?因为儿子将来很有可能也学琴,所以倾向于买个稍好些的。可都不太懂,请您帮忙推荐一下。万分感谢!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20-6-2011 23:48
原帖由 热爱生活 于 22-5-2011 22:25 发表
因为前一段时间看过一本书叫≪虎妈战歌≫,里面提到作者很推崇铃木钢琴法。我女儿5岁半,想让她开始学钢琴,可不太懂如何选择,您能给些专业意见吗?再有该买什么样的琴合适?因为儿子将来很有可能也学琴, ...


不好意思,这么迟回复。
关于教材选用,我还是那些废话。这个取决于您孩子的老师。每个老师有自己喜欢用的教材,并且家长很难建议教材给老师。现在的教材都是想尽办法向有趣的方向发展。可是有些就有趣而有效,而有些就为了有趣而变得无聊而复杂。关键要看那个method book是不是creative and effetive。钢琴教材大致在这些方面有区别,识谱法、曲目选编、风格倾向等等。
您说suzuki和传统方法的区别,其实suzuki本身比较起一些method books已经算传统了。你看一下那个版面就知道了。因为suzuki是一个小提琴家,弦乐对听力要求很高,所以这个method很强调听力,同时也要求学生听大量的音乐来培养乐感。这个理念是很好的,关键要看老师怎么操作。很多老师还是取自一首一首的教,很少给学生听各种音乐的机会。
在这里再多嘴一下关于听,我常常会布置家长回去让学生听什么什么音乐,并且常常提供资源给他们。比如学生弹polka了,我就布置家长回去找到那一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去听施特劳斯的波尔卡,明白波尔卡的节奏特点,那么他们就不再弹得像机器一样了。比如,学生弹管弦乐改编过来的格里格的《早晨》了,我就让他们听管弦乐原版的,并且把皮尔金特的故事讲给他们。这样一来,当我教怎么去弹得如歌、连贯,他们想到弦乐的歌唱性,会很容易作到我的要求。音乐先在头脑里有概念,然后音乐去drive你的手指,很多老师没有体会到这个方法。或者是知道这种方法,可是很难操作,因为音乐感觉看不见摸不着,很难培养,这个需要老师非常深厚的音乐素养。
当然,对家长来说,有时候专业地引导孩子听音乐有些困难,这需要老师的帮助,有目的地,比如,通过听这首曲子,你想让学生知道音乐的多声部效果还是想告诉他们音乐的描绘性。

现在很多教材都配合有听力练习,可是真的要看老师有没有理解那个理念,知道耳朵会是每个人最重要的老师,然后去切实融入到实际操作中。

所以,不管什么教材,真的还是看老师的把握。你即使用无比传统的教材,但是你有新的理念照样可以教得很有趣。
好的老师是应该选用一个系统的教材,然后把自己认为好的方法从别的教材里面吸收进来告诉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这是对初级学生,高级来说当然是要很广泛的曲目了。
suzuki从曲目来说,基本上是古典的。大部分曲子都是来自不同作曲家的合集,然后编好进度放在一起。弹这个的同时,如果学生喜欢,从别的书里面弄来些有趣的曲子来补充也是可以的。

其实很多教材除了提供给老师基本的识谱法和进度编排外,都是一首接一首的曲子,真的要看老师怎么教。有些老师看曲子只看音符和节奏的,有些会看到不同的音色要求,曲子的结构安排,(哪怕只有两行,结构已经在里面了,知道这些会帮助学生很牢固的背谱),和不同的风格不同的触键.

关于钢琴,我知道得也很有限,我们在音乐学院练习只用斯坦威,雅马哈和卡瓦伊。当然好牌子还有呢,比如贝森多夫,可是斯坦威和贝森多夫很贵。雅马哈和卡瓦伊还是不错的,最好是日本原产的。我知道得不多,希望对你有用。

[ 本帖最后由 弹钢琴的daisy 于 20-6-2011 22:55 编辑 ]
作者: shanzee    时间: 21-6-2011 00:24
写得真好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21-6-2011 15:09
标题: 弹钢琴还是打桩?
弹钢琴还是打桩?


大致来说,我工作起来是很开心的,不管是练琴、教琴或是为AMEB(澳洲音乐考级)工作都是很享受的。尤其有时候本来心情有些抑郁,可是一投入到教琴,一见到学生,马上心情豁然开朗了。
可是,最近越来越发现每当我去到一间学校(一个亚洲人人生意人办的学校),心情不知为何总是有些烦躁。尽管我总要控制自己,平静耐心地去和学生交流。现在我越来越清楚原因所在了,因为我的耳朵受到了烦扰,太多的噪音使我的听觉不胜负荷。
这间学校请的老师里大部分是来自一个亚洲国家,相当一些不是科班出身的musician。我并不是有意要听别人教课,可是实在是琴房隔音设备太差,我敏感的耳朵可以清晰地听到隔壁的声音。我听到最多的就是学生们执著地“打桩”一般地 练习《哈农》,接下来再把这个打桩的技巧用到每首曲子中,就是说,不管弹奏巴赫还是莫扎特都是在打桩。有时,我正准备给学生示范莫扎特奏鸣曲的第二乐章(一般是非常柔美、敏感的音乐),只听隔壁梆梆梆几声打桩声,我连自己弹什么也听不到了。
我想这个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做钢琴教学生意的如果不是musician,那么就会出现一系列地不专业的问题,他们没办法意识到走音的琴会对学生的听觉造成多大的伤害。并且作为老师很难给他们有效的建议。可是这个我可以理解,大家都要活,生意人只要看到有利润当然可以做。
另一个原因是在这个群体中人们弹琴都有相似地一脉相承地错误倾向,那就是机械化,他们只在练手指,从来不去听一听自己让钢琴发出了什么声音。
我也教了几个来自这个国家的高级学生,他们在弹琴时普遍把琴弹得很响,可是那种响亮是让人不舒服的,就是让钢琴的琴弦没有很好的共振。
尤其是在弹奏莫扎特时,他们给我的感觉非常aggressive.当然,是我自己的学生我有责任告诉并且想办法让他们理解自己声音概念的偏差。
我想提醒我的学生,同时也给正在练习古典音乐的朋友们一些建议,比如正在弹奏莫扎特、克列门蒂等的作品的朋友们。我们要想一下,莫扎特(1756-1791)的时代并没有现代钢琴,他大部分的曲子应该是写给fortepiano的,甚至更早期的应该是写给harpsichord(羽管键琴,)的(尽管这个问题史学家还是有争议,到底是写给fortepiano还是harpsichord, fortepiano出现的晚一些,莫扎特非常喜爱,可是那时很多家庭还只有harpsichord). Fortepiano and harpsichord的音量都很小,并且harpsichord几乎没办法作出强弱对比。所以在莫扎特和Clementti时代的曲子,即使你看到forte(强),那么在现代钢琴上音量也要控制一些,应该相当于李斯特的mezzo forte(中强)。
我们不可能让现代钢琴发出古钢琴的声音,可是却应该努力地让音乐接近当时音乐的内在的性格。毕竟莫扎特是精致的,细腻的,就像当时的油画一样。同时莫扎特是一个很爱美的人,看到喜欢的衣服,没钱哪怕借钱都要买。又喜欢镶有宝石的戒指,就像他曲子中那些精致的装饰音。
我很多学生都告诉我,从没听过古钢琴,不管是harpsichord, clavichord, 还是fortepiano.其实在澳洲我们有很多机会听到这些乐器,只要你留意。我们在音乐学院里就会见到并且有机会弹奏古钢琴。别的朋友也可以听到,比如ABC CLASSIC FM,我常常都听到古钢琴还有管风琴的演奏在这里。你可以上他们的网站,看每天的节目单,就知道什么时候有了。另外也可以买一些古钢琴版本的cd.

[ 本帖最后由 弹钢琴的daisy 于 21-6-2011 14:14 编辑 ]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21-6-2011 15:20
标题: 回复 #39 shanzee 的帖子
多谢!
有人听我说话我很开心。当老师习惯了,总喜欢搜集资料然后再传递给别人。对别人有用就最好不过了。我还在计划,等我学习的事情暂告一段落后,我会组织一些免费的音乐讲座,让大家可以在一起交流音乐。我想象中会是很美好的活动,因为我平生有一大爱好,就是泡茶给别人喝,到时候就是又有人喝我的茶,又有人可以交流音乐。
作者: caterpillar599    时间: 21-6-2011 15:38
先预订座位了,我带女儿们一起去,麻烦您活动安排在学校假期好吗?多谢,多谢!!
作者: caterpillar599    时间: 21-6-2011 15:41
我女儿总说学校的琴弹起来好听,家里的琴弹起来HEAVY。她在学校弹琴情感也蛮投入,比家里弹得还好。我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都是同样的KAWAI,不同的型号。是什么原因呢?
作者: caterpillar599    时间: 21-6-2011 15:49
标题: 回复 #40 弹钢琴的daisy 的帖子
谢谢你分享莫扎特!喜欢你的文章!!
作者: gz177    时间: 22-6-2011 02:08
标题: 樓主會音樂,又會寫東西,生活真充實。
我太太也是教鋼琴,但她不喜歡寫東西,反而是我這個學理科的有時有感而發,會動動筆,下次我們去啊德或者你來珀斯,能當面交流一下就最好。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22-6-2011 13:06
原帖由 caterpillar599 于 21-6-2011 14:38 发表
先预订座位了,我带女儿们一起去,麻烦您活动安排在学校假期好吗?多谢,多谢!!


多谢!如果有的话一定邀请你。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22-6-2011 13:12
原帖由 caterpillar599 于 21-6-2011 14:41 发表
我女儿总说学校的琴弹起来好听,家里的琴弹起来HEAVY。她在学校弹琴情感也蛮投入,比家里弹得还好。我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都是同样的KAWAI,不同的型号。是什么原因呢?


你说的很正常,即使同一型号音色都会有差别的。何况同一牌子不同型号,kawai可以很贵很专业,比如shigeru kawai,可以作为音乐厅专用琴。也可以是一般的练习用琴。有一些琴维护不好的话,就变很差的琴了。所以同一牌子不能说明什么。

一般情况下小孩子都喜欢声音很明亮的琴,估计你女儿学校的琴是这样。但我估计(没有根据的),我会更喜欢你家的琴。因为学校的琴使用率很高,声音很亮,琴键又松,相比较,你家的琴应该声音比较柔和干净。

在哪里弹琴投入这个也有别的因素,不只是琴。通常学生在钢琴课上会很投入,当然了,有老师的激发还有老师的示范还在她脑子里回响。另外,我个人在公开演奏时都会比平时更投入。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22-6-2011 13:23
原帖由 gz177 于 22-6-2011 01:08 发表
我太太也是教鋼琴,但她不喜歡寫東西,反而是我這個學理科的有時有感而發,會動動筆,下次我們去啊德或者你來珀斯,能當面交流一下就最好。


好啊好啊,很期待!
我是一个喜欢谈音乐的人,大部分时间很忙,有空的时候就随意写一点。其实教学的技法方面很难写的明白,我只不过写一下我的感受而已。其实,每个人都会写作的,不过要看有没有写作的欲望,有没有交流的欲望。
我在别的方面,比如很多生活细节方面都是别人教我。我的朋友,学会计的,学护士的,都知道我脑子很简单。可是她们一问起我音乐,我就从一讲到二,然后再从泛讲到细,弄到我的会计朋友听了很多的肖邦、勃拉姆斯故事以后,忍不住常常和我一起去听音乐会,后来托我帮她买书也弹起来了。

如果碰到都是学音乐的人,我们的话题就更多了,所以,期待!

[ 本帖最后由 弹钢琴的daisy 于 22-6-2011 12:25 编辑 ]
作者: caterpillar599    时间: 22-6-2011 14:29
标题: 回复 #47 弹钢琴的daisy 的帖子
为什么每次问你问题,我会得到一个非常正确的满意的答复呢? 是的,像您所判断,学校的钢琴是听起来明亮的。真的非常感谢您的认真答复。
我还要麻烦您了,关于选择老师。我目前的老师要到别的学校,我想我还要继续找。
目前有两个选择,第一是就近的地方继续,第二是稍远驱车30到40分钟。第一种选择,可能做为父母比较方便,因为也就五六分钟,或者走路也可以。还有星期天也可以上课。第二种选择,真的比较困难,因为我还有小的两岁的小孩,我自己本身又不会开车,还得让爸爸抽时间,这位老师已经时间档非常满了,只有平日晚上七点或者五点才有空位。时间太晚,小孩上完KINDY回来,都比较累,晚上再去上课肯定不如早上状态好,我怎么分析第二种选择我真的很难做到。但我又担心,孩子学琴初级阶段耽误孩子。很是纠结。就像您这样的老师再好,我也不能搬到您那里去。就是不太现实的感觉。女儿现在五岁半,学琴半年,她还是比较喜欢弹琴的。也不用太虐待的情况下也可以练习一个小时琴,老师布置得作业尽量都可以比较好的完成。地方远得老师是别人推荐的,好像是真的还是不错的。
我想让您给我分析对初级,中级,高级别学琴者,老师一般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您同意什么样的级别找什么样的老师这种说法吗? 谢谢您。
作者: caterpillar599    时间: 22-6-2011 15:15
我觉得女儿学琴还在初级的时候,找太高级别的老师不太合适。在家里练琴的时候,我这个外行都听得都觉得不顺畅,何况专业的高级别的老师的耳朵能受得了吗?如果真的浩浩荡荡搬到阿德,您也不一定能收这个学生的呀!!呵呵。。真的是非常郁闷。找老师真的很难找啊!!!现在真的方向都没有了。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22-6-2011 16:36
标题: 不同程度选老师
多谢你的信任。你问的关于不同级别的老师选择问题,我相信我们有机会见面的话会相谈甚欢。哈哈,只是想象。因为这个问题很大,我也有很多话说。我现在在练琴。所以先简单说一下我的观点。有空再详谈。
基本上,我不同意什么程度找什么老师。虽然这个观点很流行,我听几个老师都这样和我说的,说自己要跟我学,然后解释自己程度不高,可是教处级是没问题的。
从资源合理配置的角度来讲,我觉得应该是什么资质的学生配什么样的老师。在我来说,这个资质不单单指音乐天赋,还包括学琴的心态,是不是真心想学,会不会有毅力坚持,家长的心态等等。
有些非常有资质的小孩如果从小就跟了一个不太好的老师的话,那个资质估计一辈子就被藏在里面了。因为好老师和一般老师在教琴的时候的着眼点很不一样。好老师即使教非常初级的学生时,如果看到一个不好的习惯,可以想象到这个习惯若干年以后会造成什么样的坏影响,很多坏果子是很早之前的种子发出de.
通常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就会努力找原因。就像看病,先诊断,然后找病因。并不是所有表面一样症状的人都可以用一种治疗方法的。很多老师指导要求学生这样,不要那样,可是忽视了他为什么会这样。
这个过程要和学生讨论,还要观察。比如新接一个认谱有障碍的学生。你急也没用。仔细观察会发现,读谱有问题有时候不是读谱本身的问题,而是他eye contact分配有问题。就是眼睛不知道看手还是看眼睛,有些小孩非常依赖眼睛对手的控制,眼睛一直要看手,所以倾向于谱子没认清就要背。这样一来曲子一直结结巴巴的。这样就可以引导他做一些小试验,片段的,看谱不看手,培养手指距离的感觉和耳朵的辨别能力。然后他会发现,手指像长了眼睛一样,可以不用看就找到音。
我说的这个问题就是说,好老师可以在初学时就发现小孩的坏习惯而预计到对以后学习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除了技术,从音乐感觉来说,好老师的音乐素养比较丰富,可以带领孩子除了认谱以外认识音乐。当然,好老师对一个5,6岁的孩子说的每一句话要让他们听得懂。


做老师的有一句话,渡可渡之人。但是善良一点来讲,我们应该什么样的学生都要教,都要给他们机会,也会促进我们去解决不同的问题。我智障的学生也有,并且我觉得他很可爱。

每个老师不一样,有些老师是想赚容易赚的钱,所以就会挑容易教的学生,比如我认识的一个老师,宁愿教成人,不教小孩。可是我觉得要想有点成就感,挖掘内小孩的资质最让我有成就感。
在澳洲和国内情况不一样,国内我很清楚,我曾经花去自己收入的大部分来找老师。就是说,好老师和一般老师的价格可以差10倍甚至更多。这是因为中国人口的原因,好的资源太少,并且我说的好老师都是一流演奏家,那个功力也比一般琴行的好10倍不止。(虽然不能量化)

在澳洲的情况不一样,如果是我的孩子,我一定去找好的。这里再贵也贵不到哪里去,差别很小,可是知识含金量就差别很大了。我认识的教授,(在钢琴做到professor是不容易的),还通常上课时被学生放鸽子呢。

再补充再补充一下,我讲的东西站在音乐专业人的角度来说,当然是建议你找好的老师。我知道很难,刚才还遇到我的台湾朋友说,在台湾不管是学唱歌的还是学音乐理论的还是学长笛的都在教钢琴,其实在哪里都有这样的情况,你去看那么多钢琴老师的文凭,真正钢琴演奏专业才有几个,其实很少的。

可是我有时候会站在家长的角度来想,你说的交通阿时间啊确实也是很重要的问题,不要因为学琴而影响了正常的家庭生活,毕竟学琴是为了乐趣。所以这样想的话,你就不要太紧张了,随缘一点。

希望你们遇到好老师,开心地学。你说的很客气,听你说你女儿那么小就练琴这么有定力,是我应该感到可惜,没机会教到你女儿。

[ 本帖最后由 弹钢琴的daisy 于 22-6-2011 21:49 编辑 ]
作者: caterpillar599    时间: 23-6-2011 11:13
您所说的上面这句话,
从资源合理配置的角度来讲,我觉得应该是什么资质的学生配什么样的老师。在我来说,这个资质不单单指音乐天赋,还包括学琴的心态,是不是真心想学,会不会有毅力坚持,家长的心态等等。

有些非常有资质的小孩如果从小就跟了一个不太好的老师的话,那个资质估计一辈子就被藏在里面了。因为好老师和一般老师在教琴的时候的着眼点很不一样。好老师即使教非常初级的学生时,如果看到一个不好的习惯,可以想象到这个习惯若干年以后会造成什么样的坏影响,很多坏果子是很早之前的种子发出de.

我做为家长我觉得已经具备了怎么面临挑战了,呵呵。关于您所在专业角度和家长的角度分析的的这些建议真的非常非常感谢。其实真的想学琴的话,因为这样,因为那样是不能成为理由的。其实很多时候在于父母的坚持。

再次感谢您的的不同角度的分析。再次感谢!!

[ 本帖最后由 caterpillar599 于 4-9-2011 07:36 编辑 ]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23-6-2011 12:10
标题: 给学习能力强的小孩加快进度
原帖由 caterpillar599 于 23-6-2011 10:13 发表
学钢琴的事情对我这个家长来说肯定是不可以动摇的。怎么去鼓励和支持孩子弹琴,我总是会在网上或者与其他的父母交流。其实 我觉得 我做为家长真的已经非常努力了。为了支持她弹钢琴,我很早就开始自学识谱,自觉右手 ...

看了你写的东西,真的觉得你是一个很好的家长,做了很大的努力。看你说的这种情况,觉得主要就是要找个好老师,你你的女儿需要。有了好老师,你就有了方向。中国家长普遍倾向于自己去做太多的research,又很想帮助很多,可是总是搞得自己很困惑。其实有了好老师的引导,家长就会也应该相对放手。
找个好老师,你就不需要自己做很多实验。大人和小孩很多方面是不一样的,你的试验对于小孩有时是没有意义的。

还有个问题,没曲子弹。我知道你说的可能是对于你女儿的程度来说。如果广泛意义说,弹钢琴的一辈子 都有弹不完的曲子。你说的情况,应该可以跳进,没必要每首曲子都弹,很多教材 编排了很多重复的相似的内容。像你说的这样,是可以曲目跳进或者直接去更难一点的书。 其实那些小小年龄就国际比赛天赋得奖的人都是相对来说有天赋并且学习时程度跳进幅度大的。跳进不需要紧张,好的老师知道如何把握。在同类技术或同类知识的曲子里面选择有代表性的就可以了。例如,练习车尔尼练习曲,100首里面有10首音阶型的练习,那么有经验的老师选择其中3首就可以了,再在15首琶音练习中选择3首就可以了,不会让学生从1弹到100。
所谓很多教材,就是不同时期的一些钢琴教育家学给自己学生的练习材料。在一个有经验的老师眼里,那些就是教学材料,你可以选择或者重组。 现在的老师很幸运了,从初级开始,已经很多method books给你选择,早起的钢琴教育家都是自己现编现教的。 method book也容易培养老师的惰性,不用思考,直接一首接一首来就可以了,这样就忽视了每个学生的差别。
对于有学习能力的学生来说,(你女儿应该就是),应该给她很多的挑战,才会激发她的积极性。

我从十几岁到现在看了很多别人教学的实例,所以知道一些培养较专业的小孩的技巧。我十几岁还没有教学经验的时候就开始在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做陪练,跟他们去教授那里上课。要知道,那里面的小孩考进小学4年级用的水平比很多大学入学要求还要高(我说的是很多年前,一点也没夸张,至今我记得他们考4年纪的曲目)。我教学以后,遇到的学生里面大多是业余学琴,可是按部就班不慌不忙的学习,到了小学 毕业很多也是 考过了10级或者英皇8级。尽管我不主张总考级,可是家长总希望们找个事做。遇到的学生中有很少人要走专业道路,当然这个是家庭环境决定的,不需要强求。我出国前的一个学生在10岁已经到了比较高级的程度,12岁赢得了美国pretege国际钢琴和弦乐大赛青少年的第一名,被邀请去纽约卡耐基音乐厅演奏。需要说明,他得奖是在我出国之后的事情,不能算是我的功劳。我的意识是说我知道他从小到现在走的道路,学习的进度。所以说对于有学习能力的小孩,进度是要大胆加快的。 那么多的练习曲,那么多的同类曲子,根本没必要弹那么多。

[ 本帖最后由 弹钢琴的daisy 于 23-6-2011 11:37 编辑 ]
作者: caterpillar599    时间: 23-6-2011 12:14
标题: 我还有一个问题,关于节拍器。
这节拍器,我们到现在是一直都没用过。女儿对节奏是似乎没什么问题,老师也是这么说。我有时候在网上看,很多人在使用这个。其实买钢琴的时候我也是买了一个的,一直放着,我也知道怎么使用了。但是女儿就是非常抵触使用,她觉得太吵了。我自己也觉得很吵,她不需要听,(自学琴的时候我也是不太喜欢。觉得不如自己数拍子,还有曲子多听大概也可以模仿)。我说,每首曲子有时候前面不是有那个标号吗? 就是这首曲子要弹多少快的那种,我就调好了以后就让她跟着弹,她就是不喜欢。一直没有用过,弹之前我就让她听一下大概是什么样的节奏,她听了以后呢,我就关掉。她也会大概的节奏去弹奏。
我想知道这节拍器必须用吗? 还是因人而异呢? 使用的好处在哪里,不使用会什么样的影响。
又麻烦您了,,多谢。
作者: caterpillar599    时间: 23-6-2011 13:36
标题: 那么多的练习曲,那么多的同类曲子,根本没必要弹那么多
我真的同意您的这句话,这几个月关于RAGTIME的曲子我们都弹了近三个月了(不同的曲子)。次掌握怎么弹奏其实同样的类型的曲子弹起来会很快的,老师也觉得轻松过了。这周又没的弹了,因为她要下次才想想选择另外的曲子。
钢琴一开始我就是决定不考级,因为当我开始之前我也在寻找为什么考级的答案,因为除了证明自己弹多少级以外,得不到什么满意答案,所以就决定不考级。学钢琴也就是为了学音乐,考级也不一定能享受音乐,懂音乐。
让她学钢琴我是早就准备好的,不像别的父母跟着风或者,没事学着玩这种。我的目的就是想让她能学钢琴当中也享受音乐,理解音乐。我让她学钢琴也不一定要走专业路线。但也不排除(因为这个要看她学钢琴当中能不能自己真正掌握,真正享受音乐,不可能做一个家长来完成走专业或者不走专业)。如果真想走专业路线,那就考虑得太多太多,到目前我只是学就好好学,认真学。因为考虑太多给自己压力大,给孩子的压力可能会更大。这些第一次老师我都说得很明确,但是总是用AEMB的教材的曲子复印来弹。我就是很郁闷在这里。我想让女儿多尝试不同的音乐,顺便提高她的一些弹琴技巧。(目前,关于TECHNIQUE 方面 我也觉得应该增加一些,因为我发现弹有时候想快的时候已经到了瓶颈的感觉)。

并再次感谢您的答复。
作者: caterpillar599    时间: 23-6-2011 14:15
标题: 中国家长普遍倾向于自己去做太多的research,又很想帮助很多,。。。。。
我目前真是处于这种状况,因为必竟不是专业(连业余都不是啊)。小孩一过识谱子阶段,我已经真的帮不到什么了。只剩下坐在旁边陪着,听着,鼓励加适当暴力,或者是下载些曲子听听,了解作曲家等等。其他真的是觉得无能为力,所以选择老师方面我真的得下一些功夫了。
作者: nicoleflopy    时间: 23-6-2011 14:38
Daisy,额,我是个大人,想学音乐的话,有什么建议吗?
看到前面都是家长帮孩子问的。。。孩子长大了可以考音乐学院这样总是可以的。
我大学毕业3、4年了,念得IT,工作几年IT,真心不喜欢。移民过去不会再继续IT了。
想学点自己喜欢的,cook,music
我知道学做西餐可以去tafe学,但是我搜了几个tafe网站,都没有教音乐的。
我完全没有音乐基础,就是五线谱也不识的那种,有什么机会在澳洲能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吗?
重新去念一个音乐的本科?念音乐的研究生应该是不行的,完全没基础,没人要。
其实我对音乐的概念也是很模糊的,先学识谱,然后选一种乐器?然后练习。。。
想听你的建议,thanks in advance
作者: anniejiyan    时间: 23-6-2011 15:33
谢谢Daisy,非常认同你的观点。真的希望能找到好的老师,但现在的老师,总说我女儿怎么怎么好,从没听到她说哪首曲子练得不好什么的,我一直觉得老师的学生太多,和家长交流挺敷衍的。真心希望能找到像您这样的好老师。

还想问个困扰了我很久的问题:身边的朋友,小孩学琴的都是3-5年后都放弃了,原因有些说功课多,有些说小孩坚持不下去,有些说玩玩就可以,不当职业,不一而足。

有些人说,小孩没有一个会主动弹琴的,都是多多少少家长逼的,怎么样区分她是真的不喜欢还是喜欢但不想坚持呢?

小女快6岁,学琴大半年,每次练新曲子之前总说难,不练,坚持谈下来了,倒是高高兴兴的。我觉得学琴能带给她这种感觉很不错,就是不知道她能(或者我自己)能坚持多久。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23-6-2011 20:37
原帖由 caterpillar599 于 23-6-2011 13:15 发表
我目前真是处于这种状况,因为必竟不是专业(连业余都不是啊)。小孩一过识谱子阶段,我已经真的帮不到什么了。只剩下坐在旁边陪着,听着,鼓励加适当暴力,或者是下载些曲子听听,了解作曲家等等。其他真的是觉得无 ...


不用客气,时间允许的话,我是很愿意和朋友们聊天的。我有时上完课,只要后面没课,我都和家长聊很久,以便大家更好地互相了解。
关于节拍器,首先我很理解你女儿的抵触情绪。接下来我说一下我在教学和练习中的用法:
1.        对于初级学生,我倾向于帮助他们建立自身的、自然的节奏感,很多老师都会这样做:数节奏、拍节奏、读歌词随着节奏等等。
2.        对于初级学生甚至中级,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习了解速度术语的意义,比如:presto,allegro,allegretto, andante,adagio,lento等。每个不但包含了作曲家的速度期望,也包含了一定的情绪指示。那个节拍其记号只是一个参考。
3.        如果学生有节奏不稳的情况,到了中级程度这个情况很常见。如果要借助节拍器,一定要有个度,可以挑出片断跟几次感受一下就可以,没必要一直跟着节拍起练习,过度使用节拍器最容易扼杀音乐感觉。
4.        你不觉得节拍器很容易让小朋友紧张吗?因为弹错了的话节拍器不会等人。
5.        对于高级准备演奏曲目的人来说,我们要关注那个节拍其记号,比如我弹奏20世纪音乐,常常几小节作曲家就要求变一次速度,为了搞清楚作曲家究竟需要你变多快,我就对一下节拍器,有个参考,但不怎么跟着练。
6.        那个节拍其记号你理解的对吗?比如minim=120和quaver=120差别是很大的。你应该是可以的,我见过有些不理解的。

你说的还有一个情况我注意到,就是和很多家长一样喜欢在网上互相聊经验,这个有两面性,好的方面,比如如果不是网络,我们怎么可以交流呢?坏的一方面是,网上的信息,特别是在很多家长中流传的一些信息往往是不利于进步的,钢琴这个领域,和很多专业技术一样,真理在少数人手中,有部分广泛流传的信息是很落后和片面的。我们常常看到网上有些人讨论一些问题讨论地热火朝天,其实在专业老师那里来看,那些根本就是不需要关注的问题,也就是家长们把精力放错地方了。

你说的你平时会帮助孩子认识作曲家,一起听音乐,这个非常好,这个是需要家长帮助的。建立一下大的音乐环境,潜移默化影响孩子。而在实际操作方面,交给好老师去处理就好。在听音乐方面,如果我有时间的话,计划组织家长们一起讨论一下怎么带领孩子们听音乐。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23-6-2011 20:46
原帖由 nicoleflopy 于 23-6-2011 13:38 发表
Daisy,额,我是个大人,想学音乐的话,有什么建议吗?
看到前面都是家长帮孩子问的。。。孩子长大了可以考音乐学院这样总是可以的。
我大学毕业3、4年了,念得IT,工作几年IT,真心不喜欢。移民过去不会再继续IT了 ...


你好,你的情况很简单,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乐器,找个私人老师,学下去。
申请音乐专业本科的话,没有基础是不行的,那个要求也不低,演奏专业的话,一般的好还不行。
你这样的年龄学习乐器一点也不晚,主要看你的学习习惯。我的几个成人学生中,有个老太太学得最好。她祖籍苏格兰,很爱音乐,了解很多民族的folk music.她是从零开始,从认识音符开始的。没有人是先学会认五线谱再开始弹琴的,都是同时进行的。这个老太太很激动地来学,说完成小时候的愿望。她确实练琴了,因为她有时间。她还会弹给自己的丈夫听。上课时,还很会问问题,有时会说:这首曲子我会弹了,可是不知道应该是什么样的感觉。然后我们就分析一下这个曲子的年代、风格,然后我再示范。她知道除了弹出来音符,还要感觉。所以我非常享受教她的过程。即使她有时候曲子上手不像小朋友快,可是给她时间,她可以做得很好。
作者: ubuntuhk    时间: 23-6-2011 20:47
标题: 回复 #59 弹钢琴的daisy 的帖子
谢谢daisy关于节拍器的建议,我女儿也存在节拍不稳的情况,遇到弹得熟悉的片段,就弹得很快,弹得不熟悉的地方,就慢了,一直开节拍器确实影响音乐感觉,也让她感到紧张。

如果有小朋友能遇到你当老师,真是一件幸事。
作者: nicoleflopy    时间: 23-6-2011 21:06
原帖由 弹钢琴的daisy 于 23-6-2011 19:46 发表


你好,你的情况很简单,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乐器,找个私人老师,学下去。
申请音乐专业本科的话,没有基础是不行的,那个要求也不低,演奏专业的话,一般的好还不行。
你这样的年龄学习乐器一点也不晚,主要看 ...

Daisy,非常感谢你的回复~~~我又重燃起希望了。
额,关于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每一种都不懂,怎么选呢。。。。能给点建议吗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23-6-2011 21:10
原帖由 anniejiyan 于 23-6-2011 14:33 发表
谢谢Daisy,非常认同你的观点。真的希望能找到好的老师,但现在的老师,总说我女儿怎么怎么好,从没听到她说哪首曲子练得不好什么的,我一直觉得老师的学生太多,和家长交流挺敷衍的。真心希望能找到像您这样的好老师 ...


你好,你的困惑很普遍。
孩子能不能坚持下去,很多时候家长和老师很重要。家长和老师常常需要私下讨论,觉得小孩懒散了,适度地激发一下,觉得小孩压力大了,适当鼓励一下。这么长久的一个过程,没有人是从头到尾保持一样热情地,要明白这个很重要,有些家长见到孩子有时不想练琴就紧张起来。不要紧张,和老师交流一下,改变一些东西,比如:给学生自己挑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弹;实在太困难的暂时放一下;老师多弹一弹,吸引一下学生对曲子的兴趣。
你小孩的情况我见过,有些冷静型逻辑型的小孩,遇到新的难的的曲子不大愿意开始练,因为不想犯错误。可是他们思考东西比较严密,很少犯低级错误。这样的小孩要鼓励,还要制造轻松氛围给他,或者要求完成片断或者要求分手等等分步骤练习来降低难度。我想你孩子的老师鼓励得多可能是这个原因,本来在澳洲,大家都是先说出positive的方面,再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进度和心态的把握可以决定孩子能不能坚持。我这十几年教下来,我的学生们大都坚持的很好,在国内的时候,有很大一批学生跟我学习十来年之久,即使有些学得非常困难的,都坚持到了较高程度,我一个学得最苦难的学生,在我时而批评时而鼓励励的情况下学到了很高级别,然后到英国留学,还常常email我谈论音乐。说实话他弹到了高级程度,可是在我的耳朵里,他的音乐并不是很美,可是他在学钢琴中得到了自信、毅力。因为在我之前他换了5个老师,老师很多不要他了,他妈妈告诉我,他学很多业余爱好都不行的,学习也不好。只有钢琴坚持了下来,我知道虽然他弹得不好,可是钢琴对他有多大的意义。我常常在对他的弹奏批评完后,和他谈天,告诉他:虽然你现在还没有弹得很好,可是凭你学琴所付出的努力和经验,我敢肯定你以后一定是有所作为的人。

你的女儿现在学习的情况这么好,你不用担心的。
作者: 91联队帅克    时间: 23-6-2011 21:27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23-6-2011 21:51
标题: 回复 #55 caterpillar599 的帖子
收到有基础的学生,我总会问,之前学过什么教材,从学过的教材我可以大概得知这个学生以前是否有过系统的学习。我比较怕这类拿着几张纸来的学生,尤其像你说的复印的考级曲目。在学习过那些method book并且学习过基础的音乐知识后,从初级到高级一直要 几种材料同时进行的:基本技术联系(音阶、琶音、和弦等),练习曲(车尔尼,莱蒙,卡拉莫----肖邦,拉赫玛尼诺夫。。。。。。)巴罗克作品(复调音乐为主,例如巴赫),古典作品(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可列门蒂,库劳等的sonata,sonatina…)古典之后浪漫时期甚至modern作品。你看考级教材就设计了这个框架,即使从1级开始。考级曲目只是从众多需要练习的曲目中选取了一小部分,只弹考级曲目肯定是不够的。
我收了一个学生,来了弹给我几个考级曲目,因为他也没有别的书。弹得还不错,看起来有种成熟的感觉。当我按部就班开始教的时候发现,他在各方面都有落后于他程度的现象。比如:认谱很慢,节奏搞不懂,对他弹得考级曲目背景一点也不知道。我就知道,他那几首考级曲目一定是练习很久了。如果要到一定程度,各方面都跟得上才是真正到那个程度。例如他弹奏的2级的巴赫的小步舞曲,他弹的很熟了,不知道什么是小步舞曲,不知道谁是巴赫,不知道曲子是现代的还是古代的,也不知道双手的关系(这个这首曲子非常重要,通过接触这首曲子,应该用简易的话告诉学生关于复调音乐得特点)。

如果你是有目的地让学生学习过《小巴赫.》这本教材再去弹的考级曲目,那么结果就不同了。

勤奋的老师通常知道大量的曲目,并且需要一直去探索更多的曲目量。因为对于学习能力很强的学生来说,在一个程度上需要接触广泛的曲目,就是同一程度广泛曲目,因为你曲目量小的话只能给学生弹很limited 的曲目,或者往下一个程度进行,可是有时我们又不能一味地往前进,这个时候应该拓宽。对于学习吃力的学生来说,就需要在同一程度的曲目中只挑有代表性的弹,这样才能让他进得下去。
我以前在国内培训钢琴老师时总是有老师问我,到了那些method book用完了,弹到4,5级程度时就不知道给学生弹什么了,所以很多老师的办法就是弹考级书。以前曾曾经有几次做比赛评委的经验,你会看到出自一般的老师的学生的比赛曲目大多都一样,或者干脆就是考级曲目,而那些专业老师的学生弹得曲目很多人根本听也没听过。

[ 本帖最后由 弹钢琴的daisy 于 23-6-2011 20:59 编辑 ]
作者: 彩云飞    时间: 23-6-2011 22:28
好帖子,顶起来
作者: caterpillar599    时间: 24-6-2011 00:36
标题: 我的问题好多啊,都不好意思 了!!
很多问题都是日积月累的,我有时候就想这半个小时我们就不弹琴了,好好想跟老师谈谈,聊聊。下一步应该怎么做。但是每次提到以后答案就是,不要急。。。我这真的不是急呀,我急也是没用啊不是吗。。先不聊这个了,过去了。。

我想问您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弹新曲的时候分手弹还是合手弹,我女儿比较喜欢直接就合手弹,非常抵触分手弹,。(到目前小汤四也弹完了,一次也没分手弹过)老师就说了,这样不行,必须要分手弹。有一次我尝试着分手弹,右手弹一遍左手弹一遍就想合手一起弹,但效果也不觉得合手弹得时候明显的好到哪里去,反而更让她糊涂。我就不明白了,合手和分手会不会是因人而异呢,还是要到弹到一定阶段了以后才可以使用呢。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当弹新曲子的时候分段弹,还是一直从头到尾都弹下来的问题。我想你也知道这首曲子只有一页,叫RAGTIME ECOSSAISE。FORM 是ABA分段的,老师就是就弹A就可以。回家我就觉得大把时间,全弹完了吧。因为以前我在家里自己尝试让她弹小汤四的水仙最后一首曲子的时候不是三页吗? 我就让她直接都弹下来,没有什么问题(也存在识谱的问题,因为手的跨度比较大),但是因为中途弹到一半,女儿总是会好奇了,下一段会是什么样的。这样我就会让她都弹下来。对与这个分段,我觉得女儿还是不太理解,但弹下来是没有什么障碍,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背谱的问题,您也曾经在你的博客里提到过背谱的问题。我也是赞同背谱对小孩来说不是问题的观点。但我怎么总觉得背谱对我女儿来说是有些问题呢,是我自己的感觉。第一次尝试背谱是老师提的,后来我回家让她背着弹,她就直接就弹了。我就说,什么时候就会了,第一次是又惊讶,又是喜悦。后来我发现背谱弹得时候总是看着手弹,这就不对了呀。我从头开始,我就非常反对看手弹琴。我觉得眼睛要看谱,手掌握尺度。这样弹起来起 初步较难,但弹曲子下来会越弹越快,越弹越好。这也是看她弹琴下来的经验吧。我就不明白了,这个初级阶段,一定要背谱吗?

还有一个小小的要求,我真的很想提高我自己对音乐的欣赏能正确的引导女儿,所以有时间能尽量分享您的建议好吗?

哎呀,我还有问题,就是说欣赏不同乐器的标准。我在YOUTUB里下载一些BASE ,CELLO.HARP .这样不同的乐器演奏的曲子,我让女儿听了以后猜。有时候她就会对BASE CELLO VIOLIN 这些乐器不是很懂,这是正常吗? 但我发现我两岁半的女儿倒是猜得很准,是不是音乐听力越小越开始好呢?

太多问题了,先谢谢您吧。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24-6-2011 01:02
原帖由 caterpillar599 于 23-6-2011 23:36 发表
很多问题都是日积月累的,我有时候就想这半个小时我们就不弹琴了,好好想跟老师谈谈,聊聊。下一步应该怎么做。但是每次提到以后答案就是,不要急。。。我这真的不是急呀,我急也是没用啊不是吗。。先不聊这个了,过 ...



不用不好意思,我练琴累了就简单回答一下,太具体的我精力不够用现在。
1.        分手练不是因人而异也不是分阶段而异,是因曲子而异的。有些曲子有分手练的必要,有些没有。比如有些曲子旋律在左右手交接出现,分手练就听不出完整旋律了。有时候曲子就是完整的机器,要拆开练,得搞懂怎么拆。比如,像刚才的旋律的双手交替出现,然后剩下的部分可能是和声的背景部分,那么就把和声和旋律拆开练。即能练出流畅的旋律,也能练好各个和弦的位置。
即使是复调音乐,也不完全十分手练,有时候3个声部两个手,那么就需要分声部练。
2.        分不分段就看个人,怎么舒服怎么练。如果学习能力强,不觉得有障碍的话就来个整体摸索,然后再细致局部练习也不错。大型曲子练习也是一样道理,整体和部分练习都需要,如果只练局部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了。
3.        背谱的个人差异非常大。对一般初级学深,每过一阵,我都会要求他们背一些曲子,就背那些比较有演奏价值的。我会让他们自己背,然后再一起讨论分析帮助精确记忆。做什么都没错,但是看目的对不对。有些学生谱子没认清就背就是为了眼睛可以看手就要纠正了。
4.        这个问题比较大,慢慢来。不光是各种乐器,还有各种情绪,各种风格的曲子,其实有很多专门引导人听音乐的书,建议你去图书馆多浏览一下,而不是只借助网络。分辨乐器不能证明一个人的听力好坏,只是孩子们对乐器的认识深浅。听力当然是越小训练越好,从肚子里开始最好,哈哈,可是也要看怎么训练。其实可以不用死板的“训练”这个词,可以用欣赏。
ragtime首先知道是舞曲,对于舞曲来说,节奏就是生命,所以弹这首曲子抓住节奏特点最重要。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24-6-2011 01:54
原帖由 caterpillar599 于 23-6-2011 23:36 发表
很多问题都是日积月累的,我有时候就想这半个小时我们就不弹琴了,好好想跟老师谈谈,聊聊。下一步应该怎么做。但是每次提到以后答案就是,不要急。。。我这真的不是急呀,我急也是没用啊不是吗。。先不聊这个了,过 ...



我现在在听京剧来转移我对钢琴的注意力,要不然我会睡不着.一天都在弹,教,讲。
这样吧,你在哪个城市?悉尼?等我去的时候我把你女儿弹的曲子全部弹给你听,保证你女儿听完以后觉得这曲子真美,她还想再练。

有时候学生的兴趣就是这样被调动起来的。我有个朋友很爱吃,她每次都跟我夸张地讲,什么什么太好吃了,我听得都忍不住要吃。
20世纪的很多音乐,例如勋伯格、李盖蒂等,很多学音乐的也无法接受更很难学习了。可是我很幸运,导师是澳洲现代音乐方面的权威,每次他弹一些奇奇怪怪的音乐给我,还陶醉地说:beautiful!我就不知不觉觉得那音乐真美,再加上他精确地分析,慢慢地就知道个中味道了,弹起来也可以出自自己的理解了。
作者: caterpillar599    时间: 24-6-2011 10:23
标题: 非常感谢!!
我是在悉尼,如果真的能有机会的话,会非常高兴迎接您。 。上面的很多我的问题的回复,我真的仔细的再多看几遍。再慢慢消化。理解能力也是有限的。
作者: caterpillar599    时间: 24-6-2011 12:18
标题: 反思!!
我问了这么多问题,折腾您这么多时间精力去回复。我越想这些大部分的问题不应该由家长来解决的,也解决不了的啊。这些应该由老师来完成。家长应做的只有鼓励和支持,耐心。
我真的得好好的反思一下,我的责任是什么,老师的责任是什么。现在真的越来越觉得老师真的非常重要啊.

老师的经验真的很重要啊,真的有时候我晚上都睡不着觉。因为有时候看她弹琴难度的时候总想自己帮着解决问题。

像您所说的,其实真的好老师的价格也不高到哪里去。我真的得好好反思反思。我应该做的是什么。
我也是非常赞同这些网络父母的聊天,我也发现了弊端.真的看了太多,会让自己 越来越糊涂,越来越郁闷,越来越焦虑。

这几个月下来的忧虑,折磨我好累。跟您聊这么多,我真是突然觉得豁然开朗,如释负重的感觉。
再次非常非常感谢!!!!

[ 本帖最后由 caterpillar599 于 4-9-2011 07:40 编辑 ]
作者: anniejiyan    时间: 24-6-2011 15:41
Daisy,

请问可以买些什么样的音乐給小孩听呢?我自己的巴赫什么的,她肯定是没有定力听的,有没有适合小孩的cd或者影音产品,可以让她觉得音乐是除了练琴以外,还是用来欣赏的?
作者: lovesabrina    时间: 24-6-2011 23:26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25-6-2011 18:00
原帖由 caterpillar599 于 24-6-2011 11:18 发表
我问了这么多问题,折腾您这么多时间精力去回复。我越想这些大部分的问题不应该由家长来解决的,也解决不了的啊。这些应该由老师来完成。家长应做的只有鼓励和支持,耐心。
我真的得好好的反思一下,我的责任是什么 ...

作为家长来说,你很勤奋,也有悟性。你悟对了,很多事情不是家长可以控制,也不是家长应该控制的。
老师的境界越高,有时越难跟大部分家长交流,因为老师越专业,在境界上和家长的差距越大。遇到爱交流而又境界高的老师还好,可是也只能交流到一定程度,毕竟老师没有太多时间和机会给家长解释花了几十年学来的专业知识或者为什么这样教这类的问题。有时要解释一个问题,需要结合音乐发展史,钢琴发展史还有和声、曲式分析等等知识,这就是为什么老师很难解释为什么这么要求,家长也很难明白的道理。
要知道,很多老师是靠交流技术而不是专业知识吃饭的,就是说专业很不好或者很一般,也不求上进,而凭借巧舌如簧也照样可以把家长哄的很开心。

[ 本帖最后由 弹钢琴的daisy 于 25-6-2011 17:02 编辑 ]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25-6-2011 18:01
原帖由 anniejiyan 于 24-6-2011 14:41 发表
Daisy,

请问可以买些什么样的音乐給小孩听呢?我自己的巴赫什么的,她肯定是没有定力听的,有没有适合小孩的cd或者影音产品,可以让她觉得音乐是除了练琴以外,还是用来欣赏的?


我具体说不上名字了,可是如果你去网上搜索或者音像店看的话,有一些专门给儿童设计的音乐欣赏材料。我以前还帮别人买过。一般曲子较短,但大多出自大作曲家之手。另外,需要家长配合讲解背景或者情节。家长顺便也可以学习一下音乐发展史。
巴赫的曲子,选好了也可以给小孩听,巴赫做了很多小曲子,包含很多的情绪变化。当然,如果作曲家没有给曲子命名,没有指示特别的故事场景的话,最好不要生编乱造。本来早期的音乐以无标题为主,表现得情绪也是类型化的不是个人化的情绪。
给小孩听,有时可以选一些具有描绘性的音乐,19世纪很多音乐就很有描绘性。
作者: anniejiyan    时间: 26-6-2011 00:00
谢谢daisy!
作者: caterpillar599    时间: 26-6-2011 13:14
标题: 毕竟老师没有太多时间和机会给家长解释花了几十年学来的专业知识。。
这一句已经把我的一切的问题全部解答了。 希望您有时间在这里多写写关于音乐方面的知识。

[ 本帖最后由 caterpillar599 于 5-9-2011 10:17 编辑 ]
作者: caterpillar599    时间: 26-6-2011 13:34
标题: The phantom of opera 2004 movie
这部电影我看了几十遍,非常非常喜欢。百看不厌的感觉。

[ 本帖最后由 caterpillar599 于 9-9-2011 11:00 编辑 ]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27-6-2011 00:39
标题: 音乐与油画
除了鼓励家长带领孩子多听音乐以外,我还有一个建议,你可以再让孩子欣赏音乐的同时,欣赏一下美术作品。也可以家长先行增加自己的艺术修养,然后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
因为你熟悉中西方音乐史的话,每个时期都是政治、人文方面发生了变化,接着音乐、美术、文学等都先先后后地开始显现出新的风潮。
因为家庭的原因,我看了大量的油画,所以更每个时期的音乐和美术所表现出来的特征的同一或者相似有一定理解。
你比如,古典主义油画重视线条的严整和清晰,同样你看莫扎特的钢琴谱就能发现,节奏和结构是多么的严整,旋律线条是多么的清晰。
同样地,印象派这个词是法国那一小撮画家带头兴起来的,然后很快就影响了作曲家,你听德彪西的曲子,就和莫奈的画一样,充满了变幻莫测的光和影,他用他特有的和声和结构来表现出来了可以听到的油画。
普遍意义来说,艺术这个东西,你看有家学渊源的和半路出家的人是很不一样的,所以我建议家长们在“家学”方面下下功夫,虽然表面不太看得出来效果,但是那个效果是深厚的、长远的。(深厚长远的影响其实一直被很多教育者所忽视)。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27-6-2011 00:42
原帖由 caterpillar599 于 26-6-2011 12:34 发表
这部电影我看了几十遍,非常非常喜欢。百看不厌的感觉。

您有时间帮我分析分析为什么这么有吸引力。电影里的曲子是从哪来的呀什么的。如果您喜欢的话。有时间吧。

好的,我有时间的话一定看看。没想到还有人和我一样,可以一部电影看几十遍。知音!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27-6-2011 01:07
原帖由 caterpillar599 于 26-6-2011 12:34 发表
这部电影我看了几十遍,非常非常喜欢。百看不厌的感觉。

您有时间帮我分析分析为什么这么有吸引力。电影里的曲子是从哪来的呀什么的。如果您喜欢的话。有时间吧。

好的,我有时间的话一定看看。没想到还有人和我一样,可以一部电影看几十遍。知音!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11-7-2011 14:01
标题: 关于曲子的速度和相关的情绪
总是会被学生问:老师,这首曲子我要弹多快?我常常说,现在是练习,还不是演奏,你觉得怎样舒服就怎样弹。但是最后还是要解释一下关于作曲家心中理想的演奏速度。想一想,其实作曲家给了很多暗示的,我大概总结一点点,给弹琴的朋友参考。
1.        在很初级开始,学生在学习general knowledge时就要学习很多的速度术语,例如:presto, (急板)allegro(快板), allegretto(小快板), andantino(小行板), andante(行板), adagio(慢板), lento(广板)等等。这个就基本告诉了你基本速度。
2.        还有就是那些拍号,time signature. 最开始学生只知道每种拍号最基本的意思,比如3/4就是每小节有3个四分音符。可是慢慢地,老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每种拍号其实也有自己的性格和速度暗示。
通常分母越大,(2比4大,4比8大,就是二分音符比四分音符大…)曲子越慢和重。也就是说,2/2,3/2通常比2/4,3/4,4/4慢而沉重,而2/4,3/4和4/4又比3/8,6/8慢。这只是一般意义来说。
J.A.P. Schulz在他的书里解释得更细更subtle一些。他说,八分音符在3/8的曲子里面不像四分音符在3/4里面那样长,(越长越慢),也不像八分音符在3/4曲子里面那样短。总之,一首以3/8为拍号得曲子通常比3/4为拍号得曲子有着更活跃的速度。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在Mozart和Clementi的终乐章(通常最快乐章)里面见到3/8的拍号。除了要快,还要活跃,活跃的曲子通常呼吸较短。你看到那些句子常常的曲子,通常是抒情一些的。
不管是3/8还是3/4,这种triple的拍号,本身就比那种四平八稳的,相对抒情的duple(四拍子)更加活跃,更加快乐。

4/2,3/2,2/2(因为2/2的简写和4/4的简写很像,所以很多学生干脆从来都是把它当4/4弹的,根本没发现不一样)。 这类以二分音符为一拍的曲子在莫扎特里很少见,有的话就是慢乐章或者教堂音乐。在别的作曲家里,通常这类拍号也是写葬礼或者萨拉班德之类的沉重、缓慢的乐章。弹得时候一定要沉得住气。

每小节有6拍的曲子要看它的组合,通常3+3很常见,123/456,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左右摇晃的感觉,所以很多摇篮曲、船歌(小汤3的船歌和大汤2的船歌旋律都出自霍夫曼的轻歌剧里的威尼斯船歌,就是6/8拍号)都是用这个拍号的。你看,门德尔松做的几首威尼斯船歌也是这个拍号,弹得时候你要想象船在水上左右摇动的感觉,而不是像中国的《黄河船夫曲》那样的劳动号子。

拍号首先限定了以什么样的音符为一拍(meter),接下来那些subdivision有影响了曲子的节奏感和速度,就是曲子里是八分音符为主还是16分音符为主等等。比如,一首曲子是以2/4为拍号的allegro(快板),里面如果包含的大部分或者全是八分音符,而有少量和基本没有16分音符,那么那个meter就是一拍的长度就要快于那个一样的标记而充满了16分音符的曲子。

3.Metronome(节拍器)。这个以前我也有说过,可是细说起来会有很多内容,比如Beethoven的节拍器标记就有很多讲究,我有空再和大家慢慢讨论。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20-7-2011 18:54
标题: Adelaide 的朋友们注意了,免费音乐会!
Event
Grainger and Grieg

    Date: Thursday, 21 July 2011, 7.30pm
    Venue: Elder Hall — Elder Conservatorium of Music, University of Adelaide, Adelaide, SA
    Tickets: This is a free event

Event Details

This concert celebrates the friendship between Percy Grainger and Edvard Grieg, and is presented by Art & Heritage Collections and Soundstream Collective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University of Adelaide JM Coetzee Centre for Creative Practice and the Elder Conservatorium of Music, and features John Addison, cello, Gabriella Smart, piano with Mark Carroll, Grainger commentator.
The Addison/Smart Duo, together with Mark Carroll, reanimate in words and music the bond that formed, all too briefly, between Grainger (1882 1961) Australian born composer and pianist, and Grieg (1843-1907) Norwegian composer and pianist. To Grainger, Grieg epitomised the Nordic world view he so admired, while Grieg was for his part besotted with the strapping young Australian and his robust approach to his craft.

The concert will be broadcast on ABC Classic FM

To reserve your seat, please register your attendance by emailing: art.heritage@adelaide.edu.au

Featured non-Australian music: Grieg

Further information for this event is available or by email to art.heritage@adelaide.edu.au

Featured artists

    Music of Percy Grainger
    Performer John Addison
    Performer Gabriella Smart
    Performer Mark Carroll
作者: chlily    时间: 20-7-2011 21:52
你好, Daisy。 我儿子学琴4个半月, 最近老师说我儿子进步很快,所以她开始增加了让我儿子每星期作业的难度。 从Do-Re-Mi 到Clemendy OP36 NO.1 Mov3. Do-Re-Mi算是啃下来了,弹的还算流畅。但是Clemendy的那首Vivace练起来就没那么顺了。 一共10行,每天弹一行,今天是第三天,勉强弹到了第四行,弹的连我自己都快坐不住了。最近孩子练琴明显有烦躁的情绪,真的很困惑,初学4个半月的琴童,是否适合练习这首曲子。 还有我发现我儿子的无名指和中指习惯性地用手指腹部去触键,这个现象是否可取?谢谢了。
作者: caterpillar599    时间: 21-7-2011 10:23
标题: 感谢!!
您好,Daisy。这两天忙着约新老师,真的是不错的。感觉我轻松好多,女儿进步突飞猛进。前几天问得很多问题,一一全部解决,包括节拍器的使用。希望您有时间多多分享您的音乐知识。 继续密切关注的毛毛虫妈妈。
作者: flynnbaobei    时间: 23-7-2011 17:23
喜欢看. 多谢分享.
作者: zzzddd    时间: 1-9-2011 15:11
您好,这一阵子一直忙着给女儿找钢琴老师,经朋友推荐看了你的帖子,真的获益匪浅,不知道你是在哪个区教学?我非常想带我的女儿登门求教
作者: candy_tang1123    时间: 5-9-2011 04:27
很好的帖子啊,想请问下多大的孩子适合开始练琴呢?我女儿4岁不到些!!!谢谢
作者: Ray和Wendy    时间: 5-9-2011 08:56

作者: zzzddd    时间: 7-10-2011 00:09

作者: caterpillar599    时间: 25-10-2011 13:29
老师最近好吗?好久没见您来.祝您健康快乐!!!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26-12-2011 01:03
标题: 回复 #91 caterpillar599 的帖子
谢谢你了,圣诞快乐!
我一直在努力练琴准备音乐会呢,所以比较忙。看到你的留言很开心。
作者: caterpillar599    时间: 26-12-2011 16:39
标题: 回复 #92 弹钢琴的daisy 的帖子
您在哪儿开音乐会呢?是在阿德吗?会不会到悉尼开?如果到悉尼记得一定给我留短信吧.我每天都会查看.谢谢您!!祝您新年快乐吧!!!
作者: eva_kong    时间: 31-12-2011 02:27
写得真好,祝楼主音乐会成功
作者: juliayangyi    时间: 31-12-2011 03:26
老师的文笔真好,如果不是因为在Sydney,真想拜师好好学一番!继续关注中!
作者: caterpillar599    时间: 19-7-2012 10:52
老师最近好吗?好久没有看到您写文章. 祝您健康,望保持联系!!!

[ 本帖最后由 caterpillar599 于 25-9-2012 09:28 编辑 ]
作者: act_nan    时间: 8-11-2012 13:10
标题: LZ还在AD吗?
我们明年3、4月会搬去AD,想给我的女儿(5岁+,学钢琴快1年)找钢琴老师。如果你还在AD,我们想让孩子跟着你学。如果还在AD,不知道你教琴在哪个区?
作者: KYLIE2008    时间: 8-11-2012 14:12

作者: jeanysky10    时间: 19-12-2012 15:47
标题: 请问一下老师,国内的钢琴级别与澳洲的钢琴级别有区别吗?
老师,您好!我们在国内过钢琴六级,与澳洲的钢琴六级有差距吗?孩子十岁,我们刚开始上车尔尼749,学完了车尔尼549。
作者: 澳人建筑    时间: 20-12-2012 23:54
继续关注中!好久没有看到您写文章




欢迎光临 FreeOZ论坛 (https://www.freeoz.org/i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