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tomwu 于 10-7-2009 19:21 发表
最近对PC HIFI 很感兴趣,大家可以看看下面的链接,都讨论了超过100页了,我花了几天看到70页,呵呵
http://av199.com/viewthread.php? ... a=pageD1&page=1
原帖由 Fernando 于 31-3-2010 06:37 发表
其实我是一点也不懂,以前就听听国产的斯巴克,属于很实惠的那类。前几年买音响的时候,1400块买了对二手B&W601,背去配功放,老板把一台斯巴克的胆都换成了俄罗斯的管子,那声音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好了,总共4000多 ...
正常的CD系统,分转盘=〉解码=〉滤波+信号放大=〉功率放大等等
转盘 只负责读取数字信号
解码 把数字转变为人耳可以接收的模拟信号
滤波+信号放大 相当于前级
功率放大 相当于后级
通常的CD把 转盘 解码 合并。单说的转盘只负责数字的读取和传输,通过光纤 同轴等接口传给解码。
5. CD数码音轨的播放:最后,我们回到发烧友最热爱的模拟世界。那串可怜的0和 1怎么能被hifi回当年被蹂躏过的受害者模拟信号呢?这才是关键的关键(前期录音制作可能更关键,不过你再英雄也救不了那个美)。你的CD转盘或者硬盘驱动器(或者你自己从门板上)一字不差地读出了那串0和1。现在你要把这串0和1变回当年唱片公司蹂躏出来的那个模拟音频信号。你要做的就是根据控制码把那些每16bit一坨的0和1分左右声道一坨一坨地送到DA芯片,每送一坨过去,DA芯片就输出一个电压。你每秒送44100坨bits过去,DA就每秒弄出44100个电压,串在一起就是你的模拟信号啦。(这里听上去有点问题是不是?没错问题大了。这样还原出来的模拟信号,就算没有Jitter和DA误差,也和当年被AD取样的波形有相当大的区别,不过都是奈奎斯特和Sony,Philips的错,BS他们,也没啥用。Upsampling可以改善这个问题,不过要小心,就像所有有用的hifi套路一样,弄不好更糟)。可惜就是这么有问题的模拟信号重生,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首先,你每次喂DA芯片16个 bits,它就吐出一个电压。你真希望这就是当年AD芯片取样时测量的那个电压是吧?可惜不是,别忘了我们又回到模拟世界了,没有两个电压是一样的。真烦,不爽?那就换个DA芯片吧。还不爽?认了吧,怀念数码世界了吧?其次,你得让DA每44100分之一秒出一个模拟电压,早了不行,晚了也不行,否则波形就不对啦。这容易吗?啊,根本不可能,因为世界上没有准的时钟,吃数字传输饭的知道什么叫做准的时钟。而你的CD机里那个钟比“准”差太远啦。我们只能想办法做的尽量好一点。
这里也是我跟lintianshi兄稍有分歧的地方之一啦。我说转盘输出时钟差不多就行啦,但DAC应该有个尽可能准的独立时钟控制DA转换。而CD机的做法通常是花大价钱把转盘输出时钟弄准了,DAC部分却没有独立时钟。这么说吧你希望你女朋友每天12点整念你新写(新抄?)的情书。就算你每封情书都候分克数的准时发出(为此你倾家荡产地买了块好表走路都看着),可是邮递员工资不高,哥们才不管几分几秒给你送到。而我觉得与其你每天8点整去寄情书,还不如吩咐你马子不管几点收到的,每天12点整念你当天的情书啊。最贵的转盘可以每天准点发情书,所以贵,就是不知道这情书到的时候准不准点。而贵的CD里的 DAC却往往是不讲究的女朋友,它觉得你的情书是准点发的,所以就是准点到的,自己不带表,一到就拿出来念,结果可能错过了良辰吉时,效果就差多了,她还满嘴嘟囔着“不好听啊,小伙子咋弄一堆Jitter过来呢?”你说是不是不如送她个像样的表比较有用啊?
CD的悲惨故事讲完了,不过如果你愿意时不时地“认了”,CD还是不错的,因为要“认了”LP或磁带可能更难。他们没有CD的问题,却有自己更难念的经。
折腾这么半天,是希望大家从CD的悲惨故事可以看出几个对我们烧友很重要的问题:
1. CD音轨的失真只在第一幕故事(AD)和最后一幕故事(DA)里产生,也就是只在模拟、数码互转阶段产生。写盘,存放,读取,传输所有这些数码世界的操作,只要不读错(能读错而不能纠错的数码设备应该扔掉),不会有任何失真。所以不用考虑数码阶段的实现手段(CD或硬盘)会影响音质,不会的。一样的0和1。
2. 第一幕的失真我们管不了,最后一幕的失真(DA失真)有不同管法。CD机把读取和DA功能绑在一个盒子里,给你吃套餐。如果你不喜欢在法国餐厅吃套餐,别忘了你可以分别点酒,色拉,主菜和甜品的。同样的你可以把CD音轨读取和DA 分开做。读取是不会错的,所以找你觉得最便宜,最方便,最舒服的方法。DA阶段是我们作为烧友唯一能影响的CD音轨失真阶段,碰巧也是CD音轨失真最大的阶段。我选择把血汗钱放在这儿。弄个好点的DAC,从CD,硬盘或其它任何无损数码音频来源喂它,让它一门心思把这件mission impossible尽量做到好,至少做到比套餐好。
...
10. Jitter是个什么东西?
“Jitter是客观存在的”,good point!
不过只有两个Jitter是真正关键的,录制Jitter(AD转换时)和DA转换时钟Jitter,这两个坏东西一旦产生就没救了。从录制到回放之间还会有很多种Jitter产生,不过它们都是可以补救的。
录制(AD)时的Jitter是客观存在的(也就是说取样时钟本来就是不准的,这世界就没有准的钟),不过基于两点原因我们只能忽略录制时的 Jitter(阿Q精神装没看见,反正你也拿它没办法,投诉录音公司吧):
1. 眼不见心不烦,因为录制(AD)时的Jitter是无法补救的(原本该在T时间取样的,它却在T+50ps时取样,取得的振幅当然不对啦。录完后,鬼才知道它是在T时间,T+50ps还是T-50ps时取样的,我们只能信它就是在T时间取样的。重播(DA)时把这个振幅在T时间播出,当然就失真了。如果有录制时的Jitter数据,就不会有录制Jitter了 - 如果录音师知道自己是怎么错的,干嘛还要错啊?薪水加少啦?)
2. 值得安慰的是,有一定理由相信录制(AD)设备的Jitter控制比消费级的回放(DA)设备好得多;
录制时的Jitter造成的失真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可能事后补救的,这是CD无法完全取代模拟的原因之一(取样率不够高,44k而非1024k,取样间隔不够准),另一个原因是取样精度不够高(因为没人做出128bit的ADC)
但是录制时的Jitter对任何回放设备都是公平的,会同样影响CDP和硬盘的音质 - 因为谁也猜不出来录制时ADC时钟是是怎么Jitter的,CDP并不比硬盘聪明。在这方面大家都只有认了,从了。
但是Jitter和Jitter并不都是一样的,有的Jitter无可救药,有的却是无关紧要。有两个可能混淆的Jitter有必要区分开来:录制 Jitter(波形AD成bits时产生的,体现在bits数值的误差上)不同于写盘Jitter(压制或刻录Jitter,把bits刻到介质上时产生的,也就是凹坑的长短误差)。前者是生米煮成熟饭了,只有认了。后者在低倍速无缓存读盘时代会影响读盘成功率,造成延迟甚至数据丢失,但在高速读盘的今天基本上是无关紧要的,只要没有离谱到读不出来。硬盘在这方面比CDP强得多,不管是一次读出成功率还是读盘速度。当然这个优势对音质没什么用,因为CDP 读盘已经足够准和快了。
CDP或电脑硬盘都能及时地精确地一个bit不差地读出PCM数码流,这个是小儿科啦。下一步它们都需要把这个PCM流送到DA部件(内置或外置)去转换成模拟信号。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新的Jitter,而且这时产生的Jitter通常要比录制Jitter大得多(经常是ns级而非ps级的)。 DA部件的接收器会从收到的PCM流中分离(恢复)出时钟,这个时钟已经经过了3重Jitters:转盘输出Jitter,中间传输Jitter和接收器本身的Jitter。
如果DA部件用恢复出的这个时钟来控制DA芯片,那么所有的Jitters就都体现在模拟输出信号上了 - 这个DA时的Jitter也是没救的,你的前级和AMP根本认不出它,当然也无法补救了。可惜除了个别天价CDP外,一般万元级CDP还真是这么做的。贵一点的只是努力尝试(双重PLL之类的)精确地恢复PCM中的时钟。但是再精确这个时钟本来就被转盘输出和传输过程污染了。
但是这个问题是可以避免的。录制Jitter是小却不可补救,好在转盘输出Jitter和传输Jitter都是可以补救的。为什么?很简单,因为不管送过来的PCM内含时钟有多大漂移(只要还能锁定同步),DA部件用屁股都能猜出时钟应该是什么样(44.1k?88.2k? 48k? 96k?...反正不会是44.10001或95.99999)。DA部件只要使用独立时钟驱动DA芯片就行了,这时的Jitter就只是DA独立时钟的 Jitter,前面的除了录制Jitter已经体现在数据(而非时序)中无法改变外,其它的Jitters都被滤掉了。
总之,Jitter可以在很多地方产生,但只有两处Jitter是不可补救的:AD时和DA时。AD时的Jitter我们无能为力,但DA时的 Jitter是在我们家里产生的,我们是有办法的 - 找使用与信号恢复时钟隔离的独立高精度时钟的DA部件,滤除转盘或其它前端产生的所有Jitter。然后就祈祷这个独立DA时钟本身足够精确,能糊弄过你的金耳朵。不行?那就认了吧,没办法啦。
说到头,硬盘好还是CD好,关键看谁的DAC好。CDP的DAC封在机箱里。而用电脑硬盘,全世界的DAC买得起都是你的,你说谁好?另外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是,CDP的转盘和DAC塞在一个盒子里,除了不方便换件搭配外,共用电源,地线,PCB,走线空间,共享电磁环境(激光器,步进马达和DA芯片都不是省油的灯啊),应该不是发烧友所乐见的吧?
继续相信CD比硬盘音质好的朋友们,建议仔细想一想,好好听一听,然后再自己判断一下吧。。。
原帖由 ubuntuhk 于 31-3-2010 13:12 发表
到目前为止,我还只是听说过胆机的神奇,还从来没听过,昨晚看了一晚上国内的小不点胆机耳放的相关帖子,感觉评价参差不齐,可能是早期的质量关没把好,选了一些国产管子,导致音质很差(不少人评价好差),但是 ...
这回介绍的还是STAX的耳机,型号为007,不错,这款耳机的编号与著名的英国特工同名。这款耳机也是静电耳机,是现在STAX的旗舰耳机,当然它也是与专用的耳放来配套的。这套007现在的市场价格在25000元左右。
原帖由 eguan88 于 31-3-2010 17:24 发表
我觉得最好能先听后选择哪家的耳机, 森海的耳机声音偏暖,厚重适合男声,交响, AKG耳机的声音有一种空灵的感觉适合女声,而且中高音还原得很真实适合观赏电影, Grado/SONY的耳机感觉音染比较多,适合流行. Beyer, 铁 ...
原帖由 ubuntuhk 于 31-3-2010 01:48 发表
可惜啊,去年去猫本的时候不知道你家有这么多宝贝![]()
![]()
我觉得DIY的HIFI发烧之路乐趣更多,不过就是得花更多的时间。
PS,”去年听全频的, 今年听障板的“,这句怎么理解?
原帖由 ubuntuhk 于 31-3-2010 13:12 发表
到目前为止,我还只是听说过胆机的神奇,还从来没听过,昨晚看了一晚上国内的小不点胆机耳放的相关帖子,感觉评价参差不齐,可能是早期的质量关没把好,选了一些国产管子,导致音质很差(不少人评价好差),但是 ...
原帖由 cutemouse 于 31-3-2010 22:11 发表
胆机管子一定要进口的, 不过进口的也不一定好, 最好买NOS(NEW OLD STOCK)欧美管子, 国产看不都要看, 声音太粗.
不要买AKG501, 这个要推好很难. 而且这个早就停产了, 你买的是二手还是新的啊?
胆机慎入, 要 ...
原帖由 eguan88 于 31-3-2010 17:24 发表
我觉得最好能先听后选择哪家的耳机, 森海的耳机声音偏暖,厚重适合男声,交响, AKG耳机的声音有一种空灵的感觉适合女声,而且中高音还原得很真实适合观赏电影, Grado/SONY的耳机感觉音染比较多,适合流行. Beyer, 铁 ...
原帖由 ubuntuhk 于 31-3-2010 22:17 发表
是啊,感觉胆机水更深,不过我想如果真开始烧的话,胆机肯定也要试试![]()
![]()
AKG K501不好推啊,那就K701吧,不过打算先搞森海的HD650/600,这个评价好像都还不错。我现在主要是从淘宝上看着比较有信誉 ...
原帖由 ubuntuhk 于 31-3-2010 20:24 发表
没有啊,我有个给电台用的环形线性电源(最大电流20A,足够这个小东西用了),准备回头试试那个看看。
换运放那些我先不折腾了,懒得动烙铁。
正如 Fernando说的,关键还是得多花点时间听音乐:)
原帖由 cutemouse 于 31-3-2010 22:20 发表
K701比森海塞难推多了, 还是森海塞声音比较全面, 容易出好声, 推荐森海塞. 现在H600已经不生产了, 650的声音比较摩登一点.
原帖由 ubuntuhk 于 31-3-2010 22:18 发表
大概HKD3000吧,我在yahoo拍卖网上看的价格,商店里不知道什么价。
淘宝上我看到有一家卖RMB2400,买的人不少,不知道是不是行货。
原帖由 ubuntuhk 于 31-3-2010 22:24 发表
这个难推怎么判断的呢?是不是说一般的耳放无法完全施展AKG耳机的才华? 对的!
HD600停产了啊?不知道淘宝上那么多HD600行货(号称)哪里来的![]()
![]()
原帖由 liwus 于 31-3-2010 22:26 发表
好贵,下次回国准备就入手一个AKG K271S之类监听耳机就行了,价格便宜量又足。。
不过K271是密闭耳机,而且那个皮套在夏天戴着好热,不适合长时间听。
原帖由 ubuntuhk 于 1-4-2010 03:16 发表
确实如此, 我这个测试也就是一个初哥测试,DG这套CD,我也是这两天才开始听(已经开始入迷了),这次的评测,我选了一曲比较短一点的,反复听,然后再比较。
买器材带自己听熟的CD是个好提议,不过更好的办法,我 ...
原帖由 ubuntuhk 于 1-4-2010 02:31 发表
晚上把X200的破声卡、mini usb dac和Roland UA-25外置USB声卡(http://www.rolandus.com/products/productdetails.php?ProductId=704)做了一个对比,耳机用的还是Koss PP。
即便是mini usb dac和UA-25没煲开,但 ...
原帖由 cutemouse 于 31-3-2010 22:11 发表
胆机管子一定要进口的, 不过进口的也不一定好, 最好买NOS(NEW OLD STOCK)欧美管子, 国产看不都要看, 声音太粗.
不要买AKG501, 这个要推好很难. 而且这个早就停产了, 你买的是二手还是新的啊?
胆机慎入, 要 ...
原帖由 ubuntuhk 于 31-3-2010 18:58 发表
看来eguan88兄也是资深烧友。
我这两天听DG公司的111周年那套CD(VeryCD拉来的Flac文件),有点入迷,所以先从古典烧起吧![]()
![]()
原帖由 zzoz 于 1-4-2010 10:40 发表
去年底买了个behringer ms20监听箱,150袋鼠币内置解码器,用本本的spdif输入,结果是128k的mp3越来越不入耳,硬盘里的ape迅速膨胀,由俭入奢易啊
原帖由 ubuntuhk 于 1-4-2010 17:39 发表
昨晚听了一晚上mini usb adc(下面称为MUD)+Koss PP,用APE/FLAC文件,感觉听到了更多的细节,以前的X200声卡相比MUD的差别真的挺大的。
不过听MP3文件就没有这么大的区别,即便是320KBps的,难道MP3的压缩真的这 ...
原帖由 mohan29 于 1-4-2010 20:16 发表
烧到这种程度,得多少年啊?
320的MP3,盲听的话,要听出来很费劲的的。APE/FLAC格式解压缩以后和WAV文件一模一样。不信试试就是了,不然叫什么无损?
原帖由 mohan29 于 1-4-2010 20:16 发表
烧到这种程度,得多少年啊?
320的MP3,盲听的话,要听出来很费劲的的。APE/FLAC格式解压缩以后和WAV文件一模一样。不信试试就是了,不然叫什么无损?
原帖由 zzoz 于 1-4-2010 20:23 发表
有个想法请教一下楼上几位烧到高的,从cd抓音轨时,如果先做成iso,用虚拟光驱来抓会不会好点呢,偶的想法是虚拟光驱读的是iso的数据流,避免了光驱的可能的机械上的问题(是不是真的会造成问题呢)
原帖由 cutemouse 于 1-4-2010 23:00 发表
这个真是LONG STORY了, 近30年的发烧路程了![]()
不过我简单说说我看到的吧.
在上海的时候, 主要在功放, 前置什么的专研制作, 来提高声音的表现. 到澳洲以后, 又添加了喇叭的项目.
说到底还是因为没钱给 ...
原帖由 Fernando 于 2-4-2010 00:10 发表
再给你浇一盆冷水吧
再好的器材,也抵不上现场声。只要演奏别太差,一个普通的城市乐团的音乐感染力要比十万块的音响器材要好得多。要是有条件最好经常去现场听演出,那种感受不是用钱砸堆器材就能获得的。器材再 ...
原帖由 cutemouse 于 2-4-2010 12:33 发表
其实耳机的性价比很不错的, 几千元的耳机就能听到几万块的喇叭的声音了. 最主要的缺点是不能完美的重现声场, 当然还有一个舒适性的问题, 天热带个耳套是不太舒服的, 所以推荐森海塞, 它的舒适性要比AKG好的多.
原帖由 zzoz 于 2-4-2010 09:01 发表
我以前也有个森海,比起便宜箱子确实是更低的价格出来更好的效果,不过除去夏天耳朵带个大套子的不舒服以及只能坐在原地听到不方便,箱子的感觉确实和耳机很是不一样的。音箱对环境的要求没那么夸张,又不是bw的大海 ...
原帖由 cutemouse 于 2-4-2010 11:33 发表
其实耳机的性价比很不错的, 几千元的耳机就能听到几万块的喇叭的声音了. 最主要的缺点是不能完美的重现声场, 当然还有一个舒适性的问题, 天热带个耳套是不太舒服的, 所以推荐森海塞, 它的舒适性要比AKG好的多.
欢迎光临 FreeOZ论坛 (https://www.freeoz.org/ibb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