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OZ论坛

标题: Mao's last dancer [打印本页]

作者: stunner    时间: 3-10-2009 19:58
标题: Mao's last dancer
这部电影宣传的沸沸扬扬,据说小说在澳洲也很流行。

今天去看了这部电影,褒大于贬,还不错。
导演比较会控制电影的节奏,还挺抓人心的,高超部分,还让我还小流泪了一把。
舞台效果很不错,舞姿也优美。
美中不足,有点迎合老外的口味,有点偏激。不过电影终究是电影,总会突出矛盾,强调效果。

男主角身材很棒 ,主角总是要被美化的。
现实的主人公也许会被鄙视,毕竟想到中国的父母因为你留在美国而在国内受尽凌辱,总觉得还是挺自私的。

总而言之,还是值得一看!
作者: 秋风词    时间: 4-10-2009 00:53
啥人拍的?
作者: 老毒物    时间: 5-10-2009 12:52
标题: mao`s last dance
有哪位看过吗?好像比较火,车站还有海报,同事也极力推荐,比较好奇
作者: stunner    时间: 5-10-2009 13:11
男主角北京人,15岁就去美国了,和LI CUNXIN,真实主人公很像的。
作者: 西皮二黄    时间: 5-10-2009 16:52
图书馆看到英文书
不过没多大兴趣
听说是卖国贼写的。。。听说哦
作者: 老顽童    时间: 6-10-2009 21:40
好像丑化中国的故事。。。都有点受西人欢迎。。。
作者: eastlife    时间: 7-10-2009 03:06
是哦.. 澳洲同事们都极力赞扬此书
作者: ozbird    时间: 7-10-2009 09:25
作者的卖点是说故事是真实的,老外不了解中国,看到有关中国的“真实故事”就感兴趣了,看到描绘中国问题的“真实故事”就尤其的感兴趣。而对于中国人来说,谁不知道中国的真实故事呢?作者虽然不能算是卖国贼,但是公派出国后非法滞留国外,后来又用描绘中国不足的方式来吸引外国人注意来赚钱,人品恐怕不能说好吧?而且故事的“真实”并不代表故事是“全面”的。中国人谁都知道,中国过去有段不好的历史。描绘一个故事,只要描绘一部分就行了,但是描绘一个国家却需要全面。只描绘不好的部分,照样是“真实的故事”,但是却并非“真实”的反应中国。
作者是舞蹈家出身,但是现在则是个经纪人,他是比较有经济头脑的,很有些唯利是图,而不能算是个纯粹的艺术家。写这本书,他估计是赚足了。作者的文笔不错,导演的水平也不错,从艺术角度来看估计小说和电影都是不错的。但是立意不敢恭维,如果看称颂一个唯利是图的人的故事,倒不如看那些成功人士的传记了。
作者: cello    时间: 7-10-2009 09:35
原帖由 ozbird 于 7-10-2009 07:55 发表
作者的卖点是说故事是真实的,老外不了解中国,看到有关中国的“真实故事”就感兴趣了,看到描绘中国问题的“真实故事”就尤其的感兴趣。而对于中国人来说,谁不知道中国的真实故事呢?作者虽然不能算是卖国贼,但是 ...


我不觉得作为一部作品需要“全面”,艺术不是百科全书,能真实的表现“片面”的一部分就不错了,况且其他反方向的“片面”也不少,至少某些“片面”比另外一些“片面”更有艺术价值。

至于公派出逃的,并不能说明人品。象罗斯特罗波维奇这些人,人品是人人赞颂的。他们被迫经历的痛苦,为这些举动所需要的付出的勇气,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另外艺术家不一定要经济失败,才能证明其艺术价值,这和唯利是图是两回事.相反,张艺谋的电影。在经济上,他拍的讨好国人的商业作品显然比他拍的不讨好国人的艺术作品更成功,他不是没有拍好电影的能力,而是被市场左右。我看这才是“唯利是图”
作者: ozbird    时间: 7-10-2009 10:09
作品自然不需要全面,但是如果作品不是被当作作品用那就另说了,而赶在这个时候上映,恐怕不会是纯粹当作艺术作品吧。
仅仅公派出逃自然不能说明人品,但是出逃的时间则能说明一定的问题了。那个时代是改革开放初期,正在拨乱反正,很多中国人开始去国外留学深造。如果是早几年出逃,那是对受到压迫的一种反抗,而这时候则不是。
我不是说作者的经济成功就说明其艺术水平不高。我是说他艺术水平很高,但是他的经济头脑会导致他有艺术之外的考虑。
而且我说的人品问题并不是说这样的人有多卑劣,但是要称颂,恐怕还够不上。至于坚毅果敢,正如我前面说的,很多成功人士的共性。这个故事到底要表现什么主题?作者个人奋斗的故事吗?那我宁可看别的的奋斗史。

[ 本帖最后由 ozbird 于 7-10-2009 10:18 编辑 ]
作者: cello    时间: 7-10-2009 10:42
我觉得艺术作品反映了时代和政治的环境是非常正常甚至应该的,不知道怎么样要“纯粹当作艺术作品”的才算好作品?比如二战背景的电影,是不是只要有指责法西斯就不纯粹了呢?难道和现代中国有关的电影,必须与政治绝缘才能被称为艺术吗?怪不得古装盛行了
作者: ozbird    时间: 7-10-2009 10:48
我的意思不是说一个作品不应该被用作政治目的,这个也没法避免。但是要看被谁用作什么政治目的了。
作者: cello    时间: 7-10-2009 11:20
原帖由 ozbird 于 7-10-2009 09:18 发表
我的意思不是说一个作品不应该被用作政治目的,这个也没法避免。但是要看被谁用作什么政治目的了。

我想专门为了政治目的,也许难出好作品,但也不能完全排除。我想在评论艺术价值的时候什么观点并不很重要,重要的是怎么表现的。比如二战题材,好作品烂作品都一大堆。又比如“华氏911”,撤头撤尾的政治片,里面的机智和黑色幽默,还是值得称道的。

但是大多数的其他作品,是在某个时代背景下而已,这个背景若是在当代,时事属性难以避免,也本不应该要有必要避免。至于利用,象贝多芬,瓦格纳的音乐都是纳粹的恩宠,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作者: ozbird    时间: 7-10-2009 12:31
这部作品是有艺术性的,但是这样受欢迎,是艺术造成的吗?
这个片子别说在澳洲受欢迎,听说在日本都要提前订票才行。受欢迎的程度达到了超级大片的水平。看过的可以评价一下,这部片子好归好,但是是否好到了这样的程度?
作者: cello    时间: 7-10-2009 13:01
你不也说商业作品的成功与否并不一定和艺术价值成正比例吗?可是这有任何值得指责的地方吗?反而象前面几个回帖,没看内容之前,就以某些理由得出一些偏颇的成见,这样问题更大一点吧?
作者: ozbird    时间: 7-10-2009 15:10
不是说这部片子有什么需要指责的,而是说这部片子是否有宣传的那么好?是否应该那么受欢迎?为什么?
作者: cello    时间: 7-10-2009 16:00
哦,我不知道这个片子好评有多厉害,我还没看,不过我同意你说的,也许没有评论得那么好。尽管如此,我也对这个片子好奇,我想很多人也是吧。其实,商业上成功的,很多在艺术上都不一定要怎么样,这没什么奇怪的。这个改编剧本,应该至少不算最粗制滥造的。既然商业大片成功不一定要艺术价值,那么也没必要为这部电影成功或许超出其艺术价值而不满了。
作者: 江南柴进    时间: 7-10-2009 17:01
好了,这么一争论,我有点想看了。据说这个作者被评为今年父亲节的最佳父亲。

如果这本书是中文写的,我就看看。

BTW,看你们讨论的热闹,还没有人看过吧?

Ozbird的说法和Cello的说法,都是自话自说啊。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不可复制,独特就有价值。不见得要符合大众审美。但是要用媒体进行表达,却要媚一点“俗”,否则就不要表达好了。

我不相信任何自传的完全真实。为尊者讳,往自己脸上贴金,常可。

卢梭只有一个,贴金也好,避讳也好,读书的人本身就是一本书,写书的人无非另一个读者。

这种讨论很好。期待引玉。
作者: 背包沉    时间: 7-10-2009 17:36
不知几位有没有看过美国的一部电影《白夜》(White Night)?故事情节很有些类似的哦……大家Google一下就知道了……
作者: tina-go    时间: 7-10-2009 18:35
很期待啊。
作者: cello    时间: 7-10-2009 18:56
原帖由 背包沉 于 7-10-2009 16:06 发表
不知几位有没有看过美国的一部电影《白夜》(White Night)?故事情节很有些类似的哦……大家Google一下就知道了……

say u say me..
作者: amazon2002    时间: 7-10-2009 19:12
小说看过一点点,很一般。那个年代任何人有这个机遇都可以成就成该书的主人公。那本书是作者签名后送给他的朋友,他的朋友拿给了她的岳父,她和她的岳父极力推荐我看,说好看的很,说是这就是他们了解中国的方式,nnd,害得我费了好长时间给他们解释那都是半个世纪的事情了,中国现在变化大了去了。总之,凭有限的印象看来作者就是一个凡人加俗人。
作者: amazon2002    时间: 7-10-2009 19:14
原帖由 amazon2002 于 7-10-2009 19:12 发表
小说看过一点点,很一般。那个年代任何人有这个机遇都可以成就成该书的主人公。那本书是作者签名后送给他的朋友,他的朋友拿给了她的岳父,她和她的岳父极力推荐我看,说好看的很,说是这就是他们了解中国的方式,nn ...



他的朋友是早些年前的澳大利亚小姐,她的岳父是我面包房老板的父亲,也是我师傅,教我做蛋糕。
作者: stunner    时间: 7-10-2009 19:52
任何事情都是辩证的看,对我来说很简单,只拿欣赏的部分。
前几天,在朋友的鼓动下,还看了建国大业,好像悉尼只有几家影院上映。进了剧场还爆满,90%都是中国人。少数老外中途退场了,影片结束还听到观众的掌声。不得不说,我没有那么欣赏这部影片,因为正面的东西很多,可是当我看到刘少奇,邓小平,彭德怀的时候,更多的是想到之后他们的遭遇,而建国大业只是之前的故事。MAO'S LAST DANCER同样不能避免政治角度,因为它就发生在这样的一个历史背景下,可是其艺术观赏度还是不错的。至于LI CUNXIN,是个艺术家,也是个商人,是个好爸爸,但我不觉得他是个好儿子。看过他的演讲,他很喜欢讲他怎样从苦出身过度到艺术家的,我想大部分人西方人喜欢听的是这部分。
作者: 江南柴进    时间: 7-10-2009 21:25
原帖由 amazon2002 于 7-10-2009 19:14 发表



他的朋友是早些年前的澳大利亚小姐,她的岳父是我面包房老板的父亲,也是我师傅,教我做蛋糕。

“她的岳父” 她是男是女啊?呵呵。
作者: freshfish    时间: 7-10-2009 21:40
标题: 回复 #1 stunner 的帖子
我老婆既看了小说,也看了电影。她觉得不妨一看。
我们很多时候希望作者是完人,故事要完美,背景要全面。有时不妨带着了解他人想法和生活的态度,试着从其他角度看待事物。
总的来说,这个故事还是比较真实的,至少对于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来说,是真实的。他的个人经历不可能全面地代表中国人,但是代表了特定环境特定时代的一部分中国人。
我老婆比较喜欢小说的前半部分,他的童年,故乡,和在北京的那些年。我们用不着去向外国人解释,那是过去的中国。相反,小说前半部分中的亲情,乡情,和同学的友情,在那样困难的年代里,是比较感人的。
作者: 精诚服务    时间: 7-10-2009 23:1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无法发言 某办法呀,睡觉挨门是发展中国家列。历来就是被剥削歧视压榨的命,一点有限资源培养大的狼羔子,到头来还是不乐意接受在羊窝长大地现实,于是奶奶地凄惨童年
作者: melguy    时间: 8-10-2009 00:02
我看过小说,电影周五去看。
在艰难的环境下,父母,子女,朋友之间的亲情,友情是非常珍贵的,非常感动人。
作者本人的刻苦努力,对事业的追求也相当感人。
书中出逃的原因是对爱情的追求,曾被扣中国领事馆,几乎被遣送回国。
作者: 精诚服务    时间: 8-10-2009 01: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无法发言 我现场听过此人的售书推广会,基本对那个时期的中国是丑化,看不出他对祖国有什么体谅的地方。个人情感和努力么倒是可圈可点的。
作者: 刘叔    时间: 8-10-2009 01:26
好家伙,大家(包括鬼子)这么热烈讨论的一本书、一部电影

回头看看去
作者: tianhua    时间: 8-10-2009 01:38
主人公的访谈看过一些,他的经历确实像传奇一样。11岁是他的命运转折。如果没有那位老师,他的人生会是怎样的呢?真是不可思议,连他自己都慨叹命运的神奇,感觉到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推动着他。李存信悟性很高,又兼具对完美执著追求的禀赋,加上命运女神的惠顾,于是造就了这样一段经历,成就,以及以此为蓝本的小说和电影。命运女神想通过它们告诉我们什么呢?

http://www.hudong.com/wiki/%E6%9D%8E%E5%AD%98%E4%BF%A1
作者: 刘叔    时间: 8-10-2009 02:15
标题: 回复 #31 tianhua 的帖子
嗯,真不错!

95年的时候李34岁了,选择学习经济然后找工作,正是我等重新学习再找工的榜样啊!

凡是对我有利的,都是好的。

这片子,我看很不错嘛!
作者: ozbird    时间: 8-10-2009 08:54
原帖由 amazon2002 于 7-10-2009 19:12 发表
小说看过一点点,很一般。那个年代任何人有这个机遇都可以成就成该书的主人公。那本书是作者签名后送给他的朋友,他的朋友拿给了她的岳父,她和她的岳父极力推荐我看,说好看的很,说是这就是他们了解中国的方式,nnd,害得我费了好长时间给他们解释那都是半个世纪的事情了,中国现在变化大了去了。总之,凭有限的印象看来作者就是一个凡人加俗人。


同感,我之所以不喜欢这个故事,也是因为看到外国人在称颂片子的时候总强故事是“真实”的。也许对外国人来说,觉得来自中国的故事很多是“不真实”的,不过对我或者其他中国人来说,都曾经在中国生活多年,中国过去的“真实故事”恐怕没有吸引力。至于老外搞不明白那是个在中国都早已否定的时期(甚至在作者出逃的时候已经否定了),就是更麻烦的效果了。不是说故事反华,否则书不会在中国发行,片子也无法去中国拍摄了。但是片子会引起一些外国人的误解,而误解发生在敏感时期恐怕并非对大家有利。

至于作者本身,就算不是凡人+俗人,也至少不是什么伟人。作者的确有些超过常人的地方,不过对于闯荡天涯的创业者来说,则不过是很正常的事情。那些早期出国的创业者,哪个身后没有个故事?他的书在中国也有中文版销售,售价才¥30,在当当买就更便宜了,不过在国内没引起那么大的反响,甚至影片推出的时候很多中国人都不知道这书也有中文版,因为类似的故事在中国能听到不少,对中国人来说,没有那么强大的吸引力。

我不是影评人,就算我看了很多遍,恐怕也写不出来专业的影评。但是我自己却可以判断这个片子是不是值得我自己看,值不值得推荐给别人看。不是说故事有多不好,但是这样的故事太多了。

[ 本帖最后由 ozbird 于 8-10-2009 09:17 编辑 ]
作者: cello    时间: 8-10-2009 09:43
可如果按照这个说法,只要有任何不是很正面的东西,哪怕是真实的,都是“可能产生误解”的。。我倒是觉得触及这方面尤其是建国前30年的题材太少了,就连“活着”这么中性的叙述,作为在大陆的中国人也要通过非法途径才能看到。不要说外国人,我都无法不“误解”。如果有真实而正面的对照物,我很愿意去了解。这个电影这么受欢迎,恰恰就是这方面的东西太少了。好比“卧虎藏龙”刚出来的时候,全世界都看呆了,而中国人看着却觉得太平常了。可是这部电影这种题材,即使是中国人,能看到的也很少。

另外我觉得凡人很正常,描述凡人的文艺作品也可以有生命力。至于吸引力,这个纯属个人喜好的问题了。比如文艺片,动作片,爱情片。。对不同人都有不同的吸引力,这完全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作者: ozbird    时间: 8-10-2009 09:51
原帖由 cello 于 8-10-2009 09:43 发表
可如果按照这个说法,只要有任何不是很正面的东西,哪怕是真实的,都是“可能产生误解”的。。我倒是觉得触及这方面尤其是建国前30年的题材太少了,就连“活着”这么中性的叙述,作为在大陆的中国人也要通过非法途径 ...


作为中国人,家里人哪个不是亲身经历过那段历史的?而媒体虽然可能角度不同,但是表现这段历史的还是有不少的。如果真关心这段历史,犯不着靠这部片子。真觉得需要靠这部片子来了结这段历史,只能说对这段历史本身就不够关心。
另外,卧虎藏龙的确不怎么样,至少没像外国人感觉的那样好,比这好的故事多的是,非要排个名次,不知道排哪儿去了。
“  究竟美国人爱上《卧虎藏龙》的哪一点呢?我为此阅读了大量的专业影评和观众感,并与所有我认识的美国人倾谈过,得出的结论是:美国人喜欢一样东西是不大需要理由的。他们其实对我们武侠文化的精神———“侠义”两字毫无认识,他们所看到只是眼花缭乱的打斗场面和两段爱情故事,说白了就是所有动作片的两大卖点:“拳头加枕头”。他们喜欢这部电影的理由包括:“现在才知道布鲁斯.威利不是最能打的人。”“片中女人比男人能打,宣扬了Girl Power。”也有沾上点边的:“成功地把一部功夫片拍成了严肃的剧情片。”最搭上界的算《娱乐在线》,说是“此片不仅是关于功夫,而且讲述有关责任、爱情、荣誉、友情与牺牲。”不过大部分美国观众对此片最好印象是:“打得比《二十世纪杀人网络》还好看!””
这样的片子老外觉得新鲜还说的过去,中国人要跟风吹捧也无所谓,但是有人不跟风吹捧,应该也是合理的吧?

[ 本帖最后由 ozbird 于 8-10-2009 10:14 编辑 ]
作者: cello    时间: 8-10-2009 10:19
原帖由 ozbird 于 8-10-2009 08:21 发表


作为中国人,家里人哪个不是亲身经历过那段历史的?而媒体虽然可能角度不同,但是表现这段历史的还是有不少的。如果真关心这段历史,犯不着靠这部片子。真觉得需要靠这部片子来了结这段历史,只能说对这段历史本 ...

首先我肯定赞成你说的,每个人对一个作品有自己的看法,当然是合理的。

但是我不同意你前一段的逻辑。我觉得反映前30年的历史的东西,其实非常少,“真实”的故事更加少。我们并非说必须通过某部作品去了解历史,但是事实上,以每家每户都亲历过为理由,所以就不需要相关的文艺作品,我觉得非常说不过去。涉及66~76的题材,还是准禁区,这一点我反对你说的这方面表现得足够了,犯不着再来一部电影的观点。如果真从历史的角度,这些历史的资料也非常有限,像我是在文革之后出生的,如果从我正常的教育途径,得到这方面的信息非常有限,而后来出生的更年轻的一些人,甚至连20年前左右的基本史实也不知道了。这方面我觉得从“作为中国人,家里人哪个不是亲身经历过那段历史的?”就去否定带有纪实属性的文艺作品的作用和必要性,我是不同意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西方人对这种题材有非同寻常的兴趣以至超出了作品本身的艺术成就,我非常可以理解。我觉得当然不一定每个人都要有这个兴趣,但有人喜欢非常合乎逻辑也无可厚非。

ps.至于卧虎藏龙的讨论,我的意思是说,这种受欢迎现象,很大程度和供求关系有关。如果同一个题材很多竞争,观众的口味就很高了。比如二战题材,“兄弟连”作为电视连续剧都需要拍得这么好;如果题材稀缺,水平又不是非常烂,那受欢迎就很正常了。
作者: 牧马人    时间: 8-10-2009 10:41
没看过书,也没看过电影,不过我对这样的题材和内容还是很欢迎。我根本不指望一个人的一部书能很全面的描绘从wenge到现在中国方方面面的全貌,如果有这样的作品,那也一定是泛泛而谈的大杂烩,没有任何价值。一本作品能真实生动的反应历史的一个阶段,社会的一个方面,主人公的经历还有心路,然后又能引起人的共鸣和思考那就很了不起了。社会和历史的全貌就是由无数这样“片面”的作品拼凑起来的合辑,可惜的是我们只看到一D之宣传机器靠歪曲洗脑编织拼凑的假大空版合辑,而能还中国历史和社会原貌的作品太少,这样的情况下,倒是应该多鼓励多欢迎,总不能装电脑非得要所有零件都一下子都找齐了,如果硬盘,内存条还没到,那cpu也扔了算了。

想起了华人作家高*行*健,他的作品在有些人看来一定也是片面的,反华的,迎合洋人口味媚俗的,所以才在国内被封杀,可在我眼里他却是中国文化界甚至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骄傲。等我到了澳洲也一定去找他的作品看一看,跟风吹捧一下。
作者: ozbird    时间: 8-10-2009 10:46
原帖由 cello 于 8-10-2009 10:19 发表

首先我肯定赞成你说的,每个人对一个作品有自己的看法,当然是合理的。

但是我不同意你前一段的逻辑。我觉得反映前30年的历史的东西,其实非常少,“真实”的故事更加少。我们并非说必须通过某部作品去了解历史,但是事实上,以每家每户都亲历过为理由,所以就不需要相关的文艺作品,我觉得非常说不过去。涉及66~76的题材,还是准禁区,这一点我反对你说的这方面表现得足够了,犯不着再来一部电影的观点。如果真从历史的角度,这些历史的资料也非常有限,像我是在文革之后出生的,如果从我正常的教育途径,得到这方面的信息非常有限,而后来出生的更年轻的一些人,甚至连20年前左右的基本史实也不知道了。这方面我觉得从“作为中国人,家里人哪个不是亲身经历过那段历史的?”就去否定带有纪实属性的文艺作品的作用和必要性,我是不同意的。


我同样也不同意你的这段逻辑。这个片子反应的历史有多真实,应该让那些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来评判。表现这段历史的题材即便是“准禁区”,至少也不是完全的禁区,而目前表现这段历史的片子还是不少的,至少我知道有些长辈看了一些片子之后感觉就是描写他们那时候的生活的。而虽然表现这段历史的片子还是不够多,需要更多的片子,但是这部片子的出现是否有这么高的价值?而这部片子和其他反应这段历史的故事相比哪个更有价值,也要让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来评判。而你对这部片子的历史价值的判断,是根据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的观点吗?还是做了足够的历史功课之后作出的判断(不过既然能作出足够的历史功课,也用不找借助这部片子了)?
如果说这部片子给不懂这段历史的老外,和不懂历史的中国年轻人提供了一些历史背景,那我是同意的。但是要说这部片子在历史纪实方面有多少超出其他作品的价值,我看就未必了。但是这却是这部片子受欢迎的原因之一。我不是说这部片子一无所值,我是说对于中国人来说,这部片子是否有如老外捧的那样高?我前面也提到了,中文版的书早在中国出售了。要是故事真对中国人来说还是那么有价值,恐怕书早就热销了吧?你可以说说你看了这部片子之外在对这段历史的了解方面都有哪些收获?你觉得好的地方你可以列举出来。

[ 本帖最后由 ozbird 于 8-10-2009 11:04 编辑 ]
作者: 008    时间: 8-10-2009 10:48
一年前看过它的英文版,觉得较偏激,片面.
作者: 江南柴进    时间: 8-10-2009 10:51
嗨,同学们讨论都这么大段啊?看得俺眼花缭乱啊,还要写工作报告呢。能不能大家都屁精--哦,说错了,“精辟”一点?
作者: chrisyr    时间: 8-10-2009 10:51
影片里很多年没有见到父母,后来他的父母上台后和李存信面对面的那一段,觉得他和他们二老也太保持距离了,甚至连个拥抱都没有,那么多年没见了,怎么可能?那是亲亲的父母呢,中国人就是再保守再压抑,也不至于这么夸张呀.不晓得是导演故意要表现中国人的矜持,还是没注意到感情的细节.
片子总体来说还是不错,尤其是听到少先队歌曲的时候,眼泪就下来了,小时候的我们就是听着它长大的.
作者: 刘叔    时间: 8-10-2009 11:01

作者: cello    时间: 8-10-2009 11:23
原帖由 ozbird 于 8-10-2009 09:16 发表


我同样也不同意你的这段逻辑。这个片子反应的历史有多真实,应该让那些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来评判。表现这段历史的题材即便是“准禁区”,至少也不是完全的禁区,而目前表现这段历史的片子还是不少的,至少我知道 ...

我只是说这部片子因为有这样的历史背景,所以受欢迎,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而且正因为如此,说明市场需要更多同类的题材的作品,至少在现状的市场供求下,这样的题材不该反感,而应该大力鼓励。至于这部作品在承担它的历史功能方面做得怎么样,我并不关心,而且我认为也完全没有义务去比其他作品有更强的历史功能。因为它的本质是一个文艺作品。只是因为纪实性,所以有历史背景的附加价值而已。另外如果它能做到“纪实”,我觉得已经很不错了,有没有人误读,那是另外的问题和他没关系,就怕自己都非纪实而让人误读。至于它的评价是否过高,我反复说过了,评价和票房不一定需要和本身的艺术价值甚或历史价值成正比。这已经是惯例了,没见大家对一部高票房大片有这么高的要求,突然对某一部至少艺术价值还不算太差的作品这么要求,我倒是觉得奇怪了。
作者: cello    时间: 8-10-2009 11:27
原帖由 chrisyr 于 8-10-2009 09:21 发表
影片里很多年没有见到父母,后来他的父母上台后和李存信面对面的那一段,觉得他和他们二老也太保持距离了,甚至连个拥抱都没有,那么多年没见了,怎么可能?那是亲亲的父母呢,中国人就是再保守再压抑,也不至于这么夸张呀.不 ...

西方导演在细腻的方面,即使是表现自己的文化,做得好的都确实不多,但是也有;在表现他们不熟悉的文化上就更难找到了。东方的导演,有些做得还不错,比如王家卫的花样年华,有些地方就拍得非常细腻。这些不但需要导演的严谨,也需要文化的背景,仔细深究就要花大力气了。西方人拍电影有时候有这种严谨的精神,但也许这个片子就比较粗糙的制作了。
作者: ozbird    时间: 8-10-2009 11:34
原帖由 cello 于 8-10-2009 11:23 发表

我只是说这部片子因为有这样的历史背景,所以受欢迎,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而且正因为如此,说明市场需要更多同类的题材的作品,至少在现状的市场供求下,这样的题材不该反感,而应该大力鼓励。至于这部作品在承担它的历史功能方面做得怎么样,我并不关心,而且我认为也完全没有义务去比其他作品有更强的历史功能。因为它的本质是一个文艺作品。只是因为纪实性,所以有历史背景的附加价值而已。至于它的评价是否过高,我反复说过了,评价和票房不一定需要和本身的艺术价值甚或历史价值成正比。这已经是惯例了,没见大家对一部高票房大片有这么高的要求,突然对某一部至少艺术价值还不算太差的作品这么要求,我倒是觉得奇怪了。


最关心中国历史的应该是中国人。小说在国外大受欢迎,在国内却没有那么受欢迎,说明对更加关心和理解这段历史的人眼里,其历史价值并没有那么高。对这部片子要求高有什么问题吗?因为这个片子反映了中国,而且不是声称“戏说”,而是声称“真实”并作为卖点。对这样的作品,从中国人角度看,肯定要有更高的要求的,这没什么奇怪的。如果一个作品能让外人对你产生一定的误解,你却毫不在意,那反而奇怪了。外国人不了解中国历史,也没想真正的深入历史,他们的吹捧可以理解。但是作为中国人,实话实说,你看了这部片子后,觉得是不是真的如吹捧的那样达到了里程碑意义的大片的水平了?

[ 本帖最后由 ozbird 于 8-10-2009 11:37 编辑 ]
作者: 江南柴进    时间: 8-10-2009 11:48
我也觉得,作者如果不抱着取悦老外的心态来写,那是不可能的。

能取悦的东西,抓住卖点,大胆地写。

很成功。

但是我们中国人有意见,人家不在乎。

依我看,这就是问题所在。

反应中国的东西,要让中国人来评价好坏。

国内不受欢迎,可能是国内对此类作品没有什么好奇心的原因。

[ 本帖最后由 mohan29 于 8-10-2009 11:55 编辑 ]
作者: melguy    时间: 8-10-2009 11:52
都说取悦老外 ,丑化中国,在那里? 从书中找出几个例子,我想知道。
作者: cello    时间: 8-10-2009 11:54
原帖由 ozbird 于 8-10-2009 10:04 发表


最关心中国历史的应该是中国人。小说在国外大受欢迎,在国内却没有那么受欢迎,说明对更加关心和理解这段历史的人眼里,其历史价值并没有那么高。对这部片子要求高有什么问题吗?因为这个片子反映了中国,而且不是声称“戏说”,而是声称“真实”并作为卖点。对这样的作品,从中国人角度看,肯定要有更高的要求的,这没什么奇怪的。如果一个作品能让外人对你产生一定的误解,你却毫不在意,那反而奇怪了。外国人不了解中国历史,也没想真正的深入历史,他们的吹捧可以理解。但是作为中国人,实话实说,你看了这部片子后,觉得是不是真的如吹捧的那样达到了里程碑意义的大片的水平了?...


你这里有好几个地方转换了概念了。小说的问题,我想语言是很大的因素。和文革有关的小说,翻译成外语的不多,翻译的成功的更少。而在中国本土读者,即使是比他更negative的一些“伤痕文学”等等,都没有语言的劣势。而他另外一个成功的因素是他跨越了东西方,而国内小说虽然有精品,但和西方观众的距离比较大。

至于更高的要求,我觉得你说他以“真实”为卖点(我记得这不是纪录片,而是base on true story),要有更高的要求。我想着更高的要求应该限于其内容真实性吧。至于说它的商业成就和艺术成就是否匹配,我觉得无须有什么要求。商业运行成功与否虽然和艺术质量有关,但绝不是正比例关系。

至于误解,我想这才是真正的争议所在。我认为一个作品如果本身真实,他不应该承担别人误解的责任。除非他是歪曲现实,误导观众。我认为我们受到过太多后者类型的误导的文艺以及历史教育了,这些真实的内容反而是拨乱反正的一部分。

但是其实这些都和电影本身跑题了。我想对于电影来说,关键不是拍什么,而是怎么拍。这些争议的历史,只不过是他使用的背景而已。

至于吹捧,我并没有觉得这个电影现在得到的评价到了里程碑的地位。但是我想票房方面也许占了一点光。所以我才反复说,这正说明了这方面的题材,是太少了。要是来得多一些,最好中国自己人拍,用更好的原创小说,拍出原汁原味的高水平的作品,让外国人开开眼界,那才是证明这部电影还不够好的最好方式。而绝不是因为它涉及这个题材就去否认他。
作者: ozbird    时间: 8-10-2009 12:00
别的也不多说了,就说这个片子好吧。那看过的人谈谈,到底好在哪些地方?有多好?和宣传吹捧的相比,是好的恰如其分?或者更好?还是不及吹捧的那样好?

[ 本帖最后由 ozbird 于 8-10-2009 12:01 编辑 ]
作者: cello    时间: 8-10-2009 12:04
没有看过的想到它至少有一好,就是题材好。就好像当年末代皇帝,这种东西先去做,总能占领比较好的市场。
作者: 牧马人    时间: 8-10-2009 12:04
原帖由 ozbird 于 8-10-2009 11:34 发表


最关心中国历史的应该是中国人。小说在国外大受欢迎,在国内却没有那么受欢迎,说明对更加关心和理解这段历史的人眼里,其历史价值并没有那么高。对这部片子要求高有什么问题吗?因为这个片子反映了中国,而且不 ...

国内受不受欢迎实在不足道,国人整体上最擅长的不是回忆和反思,而是遗忘,一切向前看向钱看的大潮下,最需要的是带有一定麻醉作用的兴奋剂,而不是一杯苦茶,这也是为什么大yuebing这种既奢靡又愚蠢庸俗的“娱乐”方式可以让那么多人高潮迭起,而关于历史和文化的反思却极少见到,即便是巴金的《随想录》在思想界也是应者寥寥,更别说在民间了。当然这只是说整体,并不是针对鸟版你这种历史水平本来就高的人。

中国人习惯了“大”而“全”,中国的历史题材电影总是气势恢宏恨不得包罗万象,曾经的诸如大决战之类的战争系列都是对众多首长面面俱到,首长们大手一挥,成千上万漫山遍野的士兵随着冲锋号直捣敌营,然后就是老百姓倾城而出夹道欢迎。最近的一部“见过大爷”被韩寒评为幻灯片式作品,都称不上电影。大不大?大。全不全?全。有啥艺术价值和内涵没有?没有。倒是兄弟连这样的从一个连队为切入点和主线,反而带给人更多的真情实感,虽然里面几乎连一个高等将领都没有去刻画。

对于这样的文艺作品,我不会在历史表达方面对其做太多要求,能反映一个人或者一家人在那场动荡中的遭遇又能将其与整个国家的背景和变迁有机结合起来,并反映出某方面的精神和文化特质,那我就会认为这个作品非常成功了,即便带一些艺术加工只要不是胡编乱造就好。阿甘正传艺术加工的成分更多,连主人公恐怕都是虚构的,可有人能否认它的成功吗?

[ 本帖最后由 Michael.Sun 于 8-10-2009 12:16 编辑 ]
作者: sliuhao    时间: 8-10-2009 12:15
是事实, 怎么是丑化呢?
作者: tianhua    时间: 8-10-2009 12:28
原帖由 mohan29 于 8-10-2009 10:51 发表
嗨,同学们讨论都这么大段啊?看得俺眼花缭乱啊,还要写工作报告呢。能不能大家都屁精--哦,说错了,“精辟”一点?


不管黑猫白猫 逮住老鼠就是好猫。

是金子未必都能发光,发光未必都是金子,就看能不能秀!

这样行不行?
作者: cello    时间: 8-10-2009 12:29
原帖由 008 于 8-10-2009 09:18 发表
一年前看过它的英文版,觉得较偏激,片面.

他本来就是一个个体而已。我也觉得片面,在一个从上到下那么多人倒霉的年代,他能如此幸运,决不具有普遍性。不过在同一个时代,人还是有普遍情感的。

问题是太特殊的东西就完全没有代表性,太普遍的东西就没有艺术性了,描述一个人在一个时代的经历,既有个人特殊性,又有时代特色,我想那还好吧
作者: ozbird    时间: 8-10-2009 12:33
原帖由 cello 于 8-10-2009 12:04 发表
没有看过的想到它至少有一好,就是题材好。就好像当年末代皇帝,这种东西先去做,总能占领比较好的市场。


也就是说,只要是拍这个题材的,别的方面也不太差,就足以好到这样的程度是吗?
作者: ozbird    时间: 8-10-2009 12:35
原帖由 Michael.Sun 于 8-10-2009 12:04 发表

国内受不受欢迎实在不足道,国人整体上最擅长的不是回忆和反思,而是遗忘,一切向前看向钱看的大潮下,最需要的是带有一定麻醉作用的兴奋剂,而不是一杯苦茶,这也是为什么大yuebing这种既奢靡又愚蠢庸俗的“娱乐” ...


即便说国人整体上擅长的不是回忆和反思。那么吹捧这片子的人又是在回忆和反思吗?
作者: cello    时间: 8-10-2009 12:42
原帖由 ozbird 于 8-10-2009 11:03 发表


也就是说,只要是拍这个题材的,别的方面也不太差,就足以好到这样的程度是吗?

哎呀,怎么罗嗦了这么久,你还在问

我是说他取材好,这个方面缺乏竞争对手,所以脱颖而出获得商业成功很正常。对于商业成功的,艺术上的水平是否需要一定相匹配,我认为不是。有些不匹配的厉害,以至让人反感。这个我还没有这个感觉。相反,因为它涉及一个很少人涉足的题材,这一点本身我表示非常欢迎。我希望如果它真有像你说的获得“里程碑式”的肯定的话,会掀起一窝蜂,然后竞争激烈,观众品位调高了,之后精品就会越来越多。而且这个题材对中国人还是挺重要的,假若真能有这么一股风,我想回是一大幸事。不过我担心它的影响力和好评程度还没有你说的那么厉害。尽管如此,我还是希望通过欢迎来鼓励促成更多的类似题材作品出现。
作者: 牧马人    时间: 8-10-2009 12:59
原帖由 ozbird 于 8-10-2009 12:35 发表


即便说国人整体上擅长的不是回忆和反思。那么吹捧这片子的人又是在回忆和反思吗?

首先我不同意吹捧这个词,一上来就带倾向性。其次,我还没看过这个片子,不敢下结论,但是愿意去回顾这段历史的,去看其中很多丑陋的方面的,即便不是反思,至少也是回忆,甚至是略带痛苦的回忆,毕竟没有几个人人真的希望自己的民族有那么多丑陋的过往,也没有几个人会不加思索的为胡编乱造起来的丑华的东西鼓与呼。
作者: ozbird    时间: 8-10-2009 13:08
都没看过呀?看来还是先看了再说吧。
作者: stellahie    时间: 8-10-2009 13:28
欢迎同学看了之后再来分享谈论。

我坦白自己对这类影片没有什么兴趣。我承认还是比较喜欢卧虎藏龙。
作者: 精诚服务    时间: 8-10-2009 14:5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无法发言 作者的感情明摆着,当初如果能不生在中国就好了,充分凸显了对西方社会的热爱,西人要不喜欢追捧,我倒要奇怪了,呵呵。某办法呀,没有文革的发展中国家,那个穷人也一样向往发达啊。
我有些怀疑,如果作者没能跑出去,混到改革开放,也没准成个中国文化企业家,然后再写东西,就不一样罗。
作者: chrisyr    时间: 8-10-2009 15:18
我昨晚去看了,我觉得挺好看的.题材比较好,而且在影片中多次使用对比的方法讲述李存信的故事, 同是70年代,一边演中国,一边演美国,且不说比较物质差距.但至少让我在长到这么大的时候才回忆并开始思考自己孩童的时候的一些想法,曾经以为中国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就像片子里说的:西方美帝国主义国家都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的生活unimaginable!

看到片子里农村那些孩子的艰苦条件和美国的生活反差时,我就忍不住眼泪了,觉得心很痛.虽然现在物质条件好很多了,可是,有时候看到国内的家人朋友还是过的很"辛苦",在很多方面"辛苦".一样心痛却特别无奈.
作者: chrisyr    时间: 8-10-2009 15:24
标题: 回复 #61 精诚服务 的帖子
这个没办法,每个人的经历决定了他说话的立场,在对待其他事情上也许还能客观对待,但涉及自己的人生经历时就比较难,毕竟烙印是很深了.李存信的确够幸运,但是他也吃了常人没吃的苦.冒着株连九族的风险和被中国拒绝入境的两难境地,他还是选择了能让心灵释放和自由的地方。
作者: charlie-qi    时间: 8-10-2009 16:34
不同意认为只要反映文革中国人或国家差的一面的电影就是只为了给老外看讨好老外的说法. 并不是给文革平反了就不要再提文革了. 现在的年青人有多少人了解文革的史无前例的残酷性和对中国文化的极度摧残? 一个在那个年代的好故事就应该讲. 我还没看,有机会一定看看这部电影.

如果外国人看了还以为现在的中国是这个样子,要么是他的无知要么是我们还有一些东西从没改变.比如一些人的狂热和非理性.如果是他的无知我们何必管?如果是促进自己的改变也也未尝不好? 为什么要反对这个电影呢?

如果认为我们早以从文革改过来就不要在提了?那再拍纳粹德国和日本侵略的电影也都不需要了.

文革,我们需要真正的反思,才会从封建式(或称家长制)的国家统治中进步.

全世界华人庆贺国庆六十周年时有人提过前三十年中的那些人祸吗?有多少人是忘记了还是根本不知道?

[ 本帖最后由 charlie-qi 于 8-10-2009 16:43 编辑 ]
作者: melguy    时间: 8-10-2009 17:48
我倒是从ABC news 后的7:30 report 看到了从建国,大跃进,文革,8-9,到现在的记录缩影。看着刘少奇被批斗,真残酷啊。
作者: 不问不知道    时间: 8-10-2009 20:29
我看过书,也看过电影。两者都不是受到任何人的推荐或影响。

我工作的公司距离书店很近,中午的时候可以去逛逛。一天偶然看到这本书,最初吸引我的是它的封面,上面作者的童年照片很象我老公小时候的一张照片。看了介绍,很想了解一个叛逃的人是怎么想的,就开始看了。因为本人英文不够好,看中国人写的英文书容易懂些,他书中描写的童年生活和本人的经历又有相似的地方,所以就坚持看下去了。舍不得花钱买,所以每天中午去书店站着看,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大概看完了。单从书的内容来看,比较真实,谈不上丑化中国。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象写正统文章一样,在最后一定要加上些“主流是好的”“前途是光明的”“**政策就是好”之类的话。至于对作者本人,虽然我也怀疑他是否真的爱第一个妻子,但我不能就此断定他如何不好。青春年少时,是可能为爱情做些傻事。也可能是中国美国的差距对比太大,致使他不顾一切的留在了美国。反正我不是他本人,无法知道真正的原因。

至于看电影,一方面想看看电影会和书有什么差距,另一方面,我快三年没回中国了,很想念故乡的父母亲人,看电影解解乡愁。本人没资格就影片的艺术性发表评论。只觉得编导中一定有不少中国人,否则中国的那些部分不可能那么真实,包括言谈,歌曲,音乐,服装。看的过程中,有些地方我笑了,尤其是他在美国那些由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我是会心的笑。有些地方我哭了,可能是因为我太想自己的父母了。看见他的父母,我就想掉泪。我不觉得他父母看起来很土就丢了谁的脸了。相反,那种朴素的感情最让我感动,也会让其他人,包括外国人感动。我不会因为某些外国人喜欢,就认为我不该喜欢。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对于同样的事情见解会不同。生长在城市的人或家庭环境比较好的人可能会不太认同影片中对中国的描写。也会对作者的奋斗经历不以为然。这并不算什么。但是最好不要将讨论上升到太高的层次。

[ 本帖最后由 不问不知道 于 8-10-2009 20:32 编辑 ]
作者: aprilpoon    时间: 8-10-2009 22:45
我想起了AUSTRALIA。上映之前也是热炒了好久,万众期待。看了以后有人失望,有人赞扬,但都是针对电影的艺术性和演员的表演的,没听过有人说因为电影反映了澳洲那段不光彩的历史就是‘卖国’,因为利用了那段特殊的政治历史背景就不值商业或艺术上的好评。
作者: XT    时间: 8-10-2009 23:14
当年公派出国,再以种种高尚原因不归者,人品上多有点问题,说的话可信度大打折扣。记得当年和他同时期还有个打网球的新秀胡娜, 也是弃暗投明了。
作者: half    时间: 9-10-2009 00:18
“至少也不是完全的禁区,而目前表现这段历史的片子还是不少的”
  这种片子不多吧。俺看过《活着》《霸王别姬》《芙蓉镇》,这些还是回国的时候在电脑城买的盗版( ,鄙视自己),名字取得挺艺术,叫X大禁播影片。
  LZ能推荐其它类似的片子吗?
  俺觉得还是要真正发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同样的年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感触。如果电影从业者能够有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从不同角度拍出多类型的影片来反映那个年代,那么观影者对那个时代的认识和反思会比较容易些,至少有一个whole picture.
作者: tianhua    时间: 9-10-2009 00:31
原帖由 XT 于 8-10-2009 23:14 发表
当年公派出国,再以种种高尚原因不归者,人品上多有点问题,说的话可信度大打折扣。记得当年和他同时期还有个打网球的新秀胡娜, 也是弃暗投明了。


忽然想到一句话:识时务者为俊杰。用在李存信身上,似乎再适合不过。有谁赞同这一看法呢?
作者: melguy    时间: 9-10-2009 00:34
I have seen '55 days in Peking (1963)'  and ' 7 years in Tibet (1997)'
55 days in Peking is about the Boxer Rebellion and Eight-Nation Allience, revealed some of the true in the history, different with what we have been taught in the class.
7 years in Tibet was from a book written by Austria mountaineer Heinrich Harrer on his real life in Tibet between 1944-1951, about how he became a tutor and friend of the 14th Dalai Lama.

[ 本帖最后由 melguy 于 9-10-2009 02:31 编辑 ]
作者: 牧马人    时间: 9-10-2009 00:59
原帖由 XT 于 8-10-2009 23:14 发表
当年公派出国,再以种种高尚原因不归者,人品上多有点问题,说的话可信度大打折扣。记得当年和他同时期还有个打网球的新秀胡娜, 也是弃暗投明了。

我觉得挺搞笑,今天国内的物质条件有些方面已经不亚于西方国家,政治环境相对四十年前也宽松了不知道多少,还是有那么多人削减脑袋一门心思要出国,要不然哪里来的这个论坛啊。而三十年前的人在当时的环境下一去不复返了就成了人品有问题,说话不可信,那我觉得freeoz可以称为骗子集中营了。
对了,不知道楼上这位是不是想出去的?要是出去了是不是打算曲线救国过几年回来报效?

[ 本帖最后由 Michael.Sun 于 9-10-2009 01:02 编辑 ]
作者: aprilpoon    时间: 9-10-2009 09:59
原帖由 Michael.Sun 于 9-10-2009 00:59 发表

我觉得挺搞笑,今天国内的物质条件有些方面已经不亚于西方国家,政治环境相对四十年前也宽松了不知道多少,还是有那么多人削减脑袋一门心思要出国,要不然哪里来的这个论坛啊。而三十年前的人在当时的环境下一去不 ...


居然还是不能加分!

我很同意。我们太容易judge people了。当年那个情况,我想换了是我自己,或者大部分正常思维的人,有这样一个机会,我也会选择留下的。这完全和人品无关
作者: half    时间: 9-10-2009 10:15
原帖由 melguy 于 9-10-2009 00:34 发表
I have seen '55 days in Peking (1963)'  and ' 7 years in Tibet (1997)'
55 days in Peking is about the Boxer Rebellion and Eight-Nation Allience, revealed some of the true in the history, different w ...

any links?
Thanks!
作者: cello    时间: 9-10-2009 10:15
原帖由 aprilpoon 于 9-10-2009 08:29 发表


居然还是不能加分!

我很同意。我们太容易judge people了。当年那个情况,我想换了是我自己,或者大部分正常思维的人,有这样一个机会,我也会选择留下的。这完全和人品无关


and also this has little to do with the quality of the movie...I think the movie told an interesting story that many wants to know more, and from some feedback the story is touching too, that's fair enough that it was rewarded good reviews and income. but i don't think the film has been successful  enough  to made itself a "milestone", hope some film like this would be able to in the future though.
作者: chrisyr    时间: 9-10-2009 10:16
原帖由 Michael.Sun 于 9-10-2009 00:59 发表

我觉得挺搞笑,今天国内的物质条件有些方面已经不亚于西方国家,政治环境相对四十年前也宽松了不知道多少,还是有那么多人削减脑袋一门心思要出国,要不然哪里来的这个论坛啊。而三十年前的人在当时的环境下一去不 ...

同意.说这些"弃暗投明"的人是叛国贼,是人品问题,这调调让我想起了新闻联播...
不要说30年前,中国和美国那么悬殊的差距,就是今天,所谓的物质生活已经很好了,不还是有很多人选择了离开嘛,那又是什么原因呢?
所以选择"去留",做这么一个决定并非单纯的某个单一的原因,更和人品扯不上关系.

[ 本帖最后由 chrisyr 于 9-10-2009 10:19 编辑 ]
作者: melguy    时间: 9-10-2009 19:24
原帖由 half 于 9-10-2009 10:15 发表

any links?
Thanks!


No links, one seen on TV, the other rent from video ezy.
You can get from ebay.
作者: yayi911    时间: 10-10-2009 14:44
前事皆忘,后事无师。
作者: melguy    时间: 10-10-2009 18:09
昨天赶到电影院,一看停车场就感觉形势不对,到售票处一问,果然就只剩第一排的坐位了,真是的,今天提前打电话booking,也只预定到第四排, 从来没见过如此爆满的影院。
作者: aprilpoon    时间: 10-10-2009 20:00
啰嗦一句,刚看到“签证申请”那边讨论移民作假的一些数据,再想想有人说李人品有问题,我笑了...
作者: klux    时间: 10-10-2009 20:08
原帖由 melguy 于 10-10-2009 18:09 发表
昨天赶到电影院,一看停车场就感觉形势不对,到售票处一问,果然就只剩第一排的坐位了,真是的,今天提前打电话booking,也只预定到第四排, 从来没见过如此爆满的影院。


在图书馆看书,几个鬼佬也凑在一起讨论mao's
真的很火嘛
作者: 骷髅    时间: 10-10-2009 20:19
原帖由 melguy 于 9-10-2009 00:34 发表
I have seen '55 days in Peking (1963)'  and ' 7 years in Tibet (1997)'
55 days in Peking is about the Boxer Rebellion and Eight-Nation Allience, revealed some of the true in the history, different w ...

看过西藏7年,很真实的感情。
作者: 牧马人    时间: 10-10-2009 20:31
原帖由 骷髅 于 10-10-2009 20:19 发表

看过西藏7年,很真实的感情。

情感是很真实,但是不能否认里面歪曲事实的刻画也很多,说明拍摄者情感实在太强了,而且也要利用西方观众的情感搞一些噱头。
作者: sqfo    时间: 10-10-2009 20:34
有人吃反对意见,有人支持,但多数老外都不会觉得影片会有问题,媒体舆论的东西的真假真正关心的只有gcd自身了,西方媒体至所以支持是因为中国对于影片的态度,本身一部电影为啥把一个政府会搞得如此的紧张,事物都是两面的,建国大业这些正面的可以演,负面的也可以,群众的态度来自于他们自己的判断,而不是靠政党的宣传,越是遮遮掩掩越是得不到民心的支持
作者: 骷髅    时间: 10-10-2009 20:34
有哪些刻画?
作者: XT    时间: 10-10-2009 21:25
原帖由 aprilpoon 于 10-10-2009 20:00 发表
啰嗦一句,刚看到“签证申请”那边讨论移民作假的一些数据,再想想有人说李人品有问题,我笑了...


看到这逻辑水准,我也
作者: sabrina918    时间: 10-10-2009 22:54
我也是跟大家一样,看了很多影评,很期盼中,所以周五刚刚看完电影,想在这里跟大家讨论一下。
我觉得整个电影还不错,有好的感动人的部分,也有对于中国符号化的部分。
但是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对人家指责太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权利。
对于当时的中美状况反差,贫苦农村出身的李存信的选择只是他个人能做的对于他自己好的选择。现在中国国力强大了,根本没有那么大的分别,来来往往都是自然的事了,然而也就没有了艺术和电影作品中的差异和看点了。至于根据老外的口味爱看什么,电影有点借题发挥和夸大的意味,不过我们国大家业强,也就不在乎人家评判啥了。别人说的都不一定是真实的自己,何况这么大的国家和历史。
如果从人性的角度看,李也没错的,这是他把握机会和翻身的一个机会。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个性格很坚强的人,否则他也不能做到这样的艺术成就。我看他影片中的几段舞蹈还是很感人的,毕竟人家也是为国争光了。挺不容易的,芭蕾舞起来的时候身姿很美。 所以这样的人更加坚定,不容易改变主意吧。还是同意楼上的观点,有点机会主义的倾向,不过话说回来,谁生活在世界上能真正做到没有一点点投机心理呢?何况优胜劣汰,就像团里换芭蕾舞演员一样,艺术生命很短暂很残酷的,也不是谁的错。 另外从影片角度,觉得陈冲不愧是大牌,演一个农村妇女那么惟妙惟肖。男主角开始觉得有点木,看了他的舞蹈就没说的了,身姿绝对一流专业。
建议大家有机会一起看电影什么的,之后还可以茶话会评点一下,过瘾! 期待有人组织个看电影俱乐部
作者: melguy    时间: 11-10-2009 00:08
Ls写的不错,码字的功夫也比我强多了,
电影院除了前两排没什么人,都对号入座了,头一次看到这么多人。买票排队的都排到门外10多米了。
由于看过书,对故事比较了解了,我认为电影拍的很好,Bruce Greenwood导演的很好,自己演的也不错(Ben Stevenson)。
中国的场景非常真实,真不知从哪里找的小山村,不过也觉得心酸,都2009年了有的农村还这么穷
整个演员阵容找的很好,Chengwu Guo演的少年,Chi Cao演的青年阶段,都很自然,真情流露。
Chi Cao的芭蕾跳的太美了,绝对享受,把李演活了。其中一个影评写道 Chi Cao, a highly recognised ballerino in his own right, must receive the bulk of the accolades for what is truly a seamless breakthrough performance by a first time actor. 还有其它中国演员的表演也都非常好。
有几个感人之处,例如陈老师被警察带走时,回头依依不舍的看了一眼自己曾经倾注了这么多心血的地方。
和父母相见的场面,李在舞台上给父母跪下,儿子对父母的内疚,父母对孩子的喜爱,真情流露,我的眼泪不禁流了下来。
感觉Bruce真是讲故事的高手,时间和空间的穿插,适时加入的幽默冲破了东西方之间制度和习惯不同的冲突,重点突出的剪裁等等。
这是近几年,澳洲拍的最好的电影之一, it is possible to get a couple of Academy Awards, I believe.

[ 本帖最后由 melguy 于 11-10-2009 12:43 编辑 ]
作者: 小波    时间: 15-10-2009 00:25
国内看不到了?
有下载地址的吗
多谢
作者: 骷髅    时间: 18-10-2009 00:03
前面那么激烈的讨论,看到最后才发觉居然没看过也能说出那么多条条杠杠。。。。。。。。。。无语。

ozbird49楼的问题问得很好
别的也不多说了,就说这个片子好吧。那看过的人谈谈,到底好在哪些地方?有多好?和宣传吹捧的相比,是好的恰如其分?或者更好?还是不及吹捧的那样好?


我觉得想要认真讨论这部电影有没有因为政治因素而热门这个话题的人请先问一下自己这几个问题再来发表意见。不要说得头头是道结果却是基于“没看过”而发的评论。不看如何知道电影到底好在哪里,有多好;不看如何知道是否如宣传那样恰如其分;不看如何知道到底有多少是政治在里面起作用?

言归正传,星期五去看的。
1. 我对李存信并没有什么负面的看法。我觉得在这么一种背景下,有这么一个机会,换做一个有自己独立想法的人都有可能走上这样一条路。哪怕就是我自己,没有那么多胆子搏一下,也有很大的可能去走这么一条路,只是结果可能会是坚持不下去而有一个不完美的结局。
2. 哪怕是现在国内总的来说和国外在思想上在物质上很大程度都有交流了,很多在国外呆久的朋友在和国内朋友交流的时候都会有一种隔膜,有的人可能还会觉得想法不对路了。对于那时候的留学生来说收到的冲击才真的叫做shock。所以我觉得我理解他们这么做的决定,感叹他们这么做所承受的阻力和心理压力,甚至于在电影里我都会想会不会把他拍成神经质。而从父母的角度来说,他们真的会受很多苦,但是他们不会觉得儿子这么做是自私的,相反他们会为自己的儿子有这样一个机会而欣慰。所谓说李存信自私,是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来看的。旁观者看来你为了自己的幸福不顾国内的父母,但这个事情从都到尾都只是父母与儿女自己的事情。父母不会这么怨自己的儿女,而做出这种决定的儿女也可能真的淡漠感情。倒是现在能听到出国的不管国内的父母,在那个时代民风还不至如此。贯穿整个举动的一个动机就是那个井底之蛙的故事。故事说完之后镜头切了个全景:四周是山,山坳里是村庄,那就是一个放大了的井。
3. 说个总体的感受,电影里的都是好人,不管是反派的还是正派的。好人自不必说,就是反面人物都是表现得相当克制,也才淡化了悲剧的色彩,才最终有这么个大团圆。那个年轻的芭蕾老师,给顶撞了也就是说一句“拿出你的本事来我就不叫你猪脑子”。大家可以想想这种事情要是在学生时代会是什么样的结局。最后那个老师还是保举了主角,也没给小鞋穿。那个领事也是后来促成了主角父母赴美,尽管当时是多么蛮横。主角的父母和反革命老师也是逃过大难,那个时候真正死掉的不知多少,说实话扳机一扣多一两个人躺在地上真的不算什么大不了的。这个片子稍微一两个细节马上就能从团圆变成悲剧的地方太多太多。就哪怕主角要是一心一意跟着第一任老婆离开了休斯顿,做一辈子零杂工,也是一种悲哀。
作者: 骷髅    时间: 18-10-2009 00:06
两个地方看的时候比较揪心后面的发展,一个是整夜整夜不睡觉的时候,担心会不会拍成他就此疯癫起来,另一个是与父母在舞台上相见的时候,担心他在那里停了老半天会不会不去认了,或者说有隔膜了。
作者: 牧马人    时间: 18-10-2009 00:40
原帖由 骷髅 于 18-10-2009 00:03 发表
前面那么激烈的讨论,看到最后才发觉居然没看过也能说出那么多条条杠杠。。。。。。。。。。无语。

ozbird49楼的问题问得很好


我觉得想要认真讨论这部电影有没有因为政治因素而热门这个话题的人请先问一下自 ...

谢谢分享,不过有一点还是不同意。没看过的自然不适合对这部电影的好坏发表评论,但是也有很多没看过或者看过的只根据简单的逻辑便将话题扯到影片主人公的人品、动机以及老外看中国片的口味上去了,这些已经不是在谈论影片,而很多没看过影片的人进来讨论也是因为有这些声音的存在,包括我在内。这个帖子里没看过片子的筒子也没有怎么对影片的好坏内容作任何的表述或者判断,讨论的也是那些衍伸出去的话题。
作者: 骷髅    时间: 18-10-2009 00:59
好吧,我来明着说。对于讨论的内容本身,我不同意ozbird的发言。而让我最反对的是ozbird的观点是基于没有看过或者读过读过而来的。我也不是说因为没看过就不能讨论,但如果是较真在电影本身的话没看过而讨论是很空的。所以看完之后我很惊讶ozbird谈了那么多有关电影本身的观点,而结果却是说自己压根没看过。

看45楼的观点,我认为这是ozbird的一个比较结论性的回复。引用如下
最关心中国历史的应该是中国人。小说在国外大受欢迎,在国内却没有那么受欢迎,说明对更加关心和理解这段历史的人眼里,其历史价值并没有那么高。对这部片子要求高有什么问题吗?因为这个片子反映了中国,而且不是声称“戏说”,而是声称“真实”并作为卖点。对这样的作品,从中国人角度看,肯定要有更高的要求的,这没什么奇怪的。如果一个作品能让外人对你产生一定的误解,你却毫不在意,那反而奇怪了。外国人不了解中国历史,也没想真正的深入历史,他们的吹捧可以理解。但是作为中国人,实话实说,你看了这部片子后,觉得是不是真的如吹捧的那样达到了里程碑意义的大片的水平了?

外国人对这部片子的宣传是吹捧而这部片子并没有达到吹捧的高度。
这是完全围绕电影本身而言的,并没有涉及衍生话题例如应该如何去反映VG,为什么国内对这类话题不热门等等。
回过头看相关的讨论,没看过电影如何知道电影有没有误导?没看过电影如何知道这次宣传是在吹捧?没看过电影如何知道电影是否名副其实?

[ 本帖最后由 骷髅 于 18-10-2009 01:02 编辑 ]
作者: 牧马人    时间: 18-10-2009 01:15
标题: 回复 #93 骷髅 的帖子
看来是我看帖不仔细,我说了几句之后鸟版就说让我看了片子再来说话,我还以为他肯定是看过的。
作者: cailing55    时间: 18-10-2009 08:54
标题: 电影没看,书很一般
电影还没看, 澳州朋友看了todaytonight 的专访后,买了本书送我. 粗略读了一下,觉得文笔确实一般,只是平铺直叙的描述, 从艺术性上看, 没有什么值得大吹大擂的. 至于真实性, 当然是可信的. 对主人公的人品不怎么欣赏. 他流连美国的理由是爱情,但当他第一个妻子没在家做饭等他回家之时他的大发雷霆, 而后所最终导致的离婚, 看不出他的爱情基础有那么深到要叛逃. 如果说他追求自由----自由的思想,自由的生活方式, 那就用这作为理由黑在美国吧,(这是他第一次到美国时,一位美国朋友表达对当时的总统不满时,他所受到的震撼).  个人觉得主人公有些机会主义者的嫌疑.
作者: 尹恩惠    时间: 18-10-2009 10:14
标题: Mao's last dancer
2008年正在等待澳洲签证,逛海淀第三极书店时,发现这本书(中文),一读起来便放不下。坐在地上看了一天,哭得用完了一包纸巾。最后觉得这本书太感人了,毫不犹豫买回家,又看了2遍。推荐给家人朋友看。我妈妈看了也很感动,说写得很真实。

最近听说改编成了电影。我们老师看了觉得非常好,上课讲这个电影。于是,我也去看了。从一开始音乐想起,让我想起了家乡,小时候唱的歌,忍住不哭。

电影改编基本忠于原著,但是有明显为了情节冲突,贬低中国的一节。就是讲,李存信梦中梦见他父母被游行枪毙那一节,原著说,他父母根本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家里人也没受到冲击。电影以做梦的形式让外国人觉得他父母受到迫害,这是整个电影我不太喜欢的地方。当时都80年代了,谁还整那些东西。

原著讲,李存信的四哥是个弱智,小时侯被伤了脑子。他的大女儿也是残疾,耳聋。
作者: september    时间: 18-10-2009 12:21
看了电影,没看过书,电影拍的不错,特别是男主角的芭蕾表演很让人赏心悦目 , 帅哥身材也不错,呵呵!

电影明显把有把时间错位贬低中国的意思, 因为改革开放了,他才有机会出国, 怎么会父母还被押去流行抢毙呢! 这也许就是增强商业氛围, 吸引西方观众的小手段吧!但看的时候觉得很气愤

中国现在都卖这种书了,说明改革开放到了新的高度,呵呵!

有一点搞不懂, 作者就是刘存信本人吗?他自己就是跳芭蕾的吗?因为没看过书,所以搞不懂来龙去脉了!

[ 本帖最后由 september 于 18-10-2009 12:23 编辑 ]
作者: 尹恩惠    时间: 18-10-2009 12:36
标题: 回复 #97 september 的帖子
李存信本人写得这本书,用英文。然后翻译成了中文。他写得自己的故事,非常感人。
他就是跳舞的,原著交待他得过几次大奖(第二名),总是得不了第一名。他也说自己跳王子缺乏那种高贵的气质,不像王子。
作者: 青山    时间: 18-10-2009 12:41
80年代还自称Mao's? 他要是60年代这么干我理解支持他,80年代这么干就比较恶心了。就是一个公派出国的偷渡者。
作者: charlie-qi    时间: 18-10-2009 20:47
原帖由 青山 于 18-10-2009 12:41 发表
80年代还自称Mao's? 他要是60年代这么干我理解支持他,80年代这么干就比较恶心了。就是一个公派出国的偷渡者。


你也没看过电影或小说吧?

李是70年代被选去北京学巴蕾舞来跳文革中的革命新巴蕾的,他排练时江青有来看和发表意见. 他学巴蕾完完全全是毛时代. 可能在他后来再学的一批就过了毛时代了所以才称毛的最后一个舞者. 他确实是一个公派出国的偷渡者.如果以出生论人物,估计历史上太多名人可以被说是"就是一个杀人犯(投机分子,土老农,乞丐,骗子.........)




欢迎光临 FreeOZ论坛 (https://www.freeoz.org/i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