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ozbird 于 7-10-2009 07:55 发表
作者的卖点是说故事是真实的,老外不了解中国,看到有关中国的“真实故事”就感兴趣了,看到描绘中国问题的“真实故事”就尤其的感兴趣。而对于中国人来说,谁不知道中国的真实故事呢?作者虽然不能算是卖国贼,但是 ...
原帖由 amazon2002 于 7-10-2009 19:12 发表
小说看过一点点,很一般。那个年代任何人有这个机遇都可以成就成该书的主人公。那本书是作者签名后送给他的朋友,他的朋友拿给了她的岳父,她和她的岳父极力推荐我看,说好看的很,说是这就是他们了解中国的方式,nn ...
原帖由 amazon2002 于 7-10-2009 19:12 发表
小说看过一点点,很一般。那个年代任何人有这个机遇都可以成就成该书的主人公。那本书是作者签名后送给他的朋友,他的朋友拿给了她的岳父,她和她的岳父极力推荐我看,说好看的很,说是这就是他们了解中国的方式,nnd,害得我费了好长时间给他们解释那都是半个世纪的事情了,中国现在变化大了去了。总之,凭有限的印象看来作者就是一个凡人加俗人。
原帖由 cello 于 8-10-2009 09:43 发表
可如果按照这个说法,只要有任何不是很正面的东西,哪怕是真实的,都是“可能产生误解”的。。我倒是觉得触及这方面尤其是建国前30年的题材太少了,就连“活着”这么中性的叙述,作为在大陆的中国人也要通过非法途径 ...
原帖由 ozbird 于 8-10-2009 08:21 发表
作为中国人,家里人哪个不是亲身经历过那段历史的?而媒体虽然可能角度不同,但是表现这段历史的还是有不少的。如果真关心这段历史,犯不着靠这部片子。真觉得需要靠这部片子来了结这段历史,只能说对这段历史本 ...
原帖由 cello 于 8-10-2009 10:19 发表
首先我肯定赞成你说的,每个人对一个作品有自己的看法,当然是合理的。
但是我不同意你前一段的逻辑。我觉得反映前30年的历史的东西,其实非常少,“真实”的故事更加少。我们并非说必须通过某部作品去了解历史,但是事实上,以每家每户都亲历过为理由,所以就不需要相关的文艺作品,我觉得非常说不过去。涉及66~76的题材,还是准禁区,这一点我反对你说的这方面表现得足够了,犯不着再来一部电影的观点。如果真从历史的角度,这些历史的资料也非常有限,像我是在文革之后出生的,如果从我正常的教育途径,得到这方面的信息非常有限,而后来出生的更年轻的一些人,甚至连20年前左右的基本史实也不知道了。这方面我觉得从“作为中国人,家里人哪个不是亲身经历过那段历史的?”就去否定带有纪实属性的文艺作品的作用和必要性,我是不同意的。
原帖由 ozbird 于 8-10-2009 09:16 发表
我同样也不同意你的这段逻辑。这个片子反应的历史有多真实,应该让那些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来评判。表现这段历史的题材即便是“准禁区”,至少也不是完全的禁区,而目前表现这段历史的片子还是不少的,至少我知道 ...
原帖由 chrisyr 于 8-10-2009 09:21 发表
影片里很多年没有见到父母,后来他的父母上台后和李存信面对面的那一段,觉得他和他们二老也太保持距离了,甚至连个拥抱都没有,那么多年没见了,怎么可能?那是亲亲的父母呢,中国人就是再保守再压抑,也不至于这么夸张呀.不 ...
原帖由 cello 于 8-10-2009 11:23 发表
我只是说这部片子因为有这样的历史背景,所以受欢迎,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而且正因为如此,说明市场需要更多同类的题材的作品,至少在现状的市场供求下,这样的题材不该反感,而应该大力鼓励。至于这部作品在承担它的历史功能方面做得怎么样,我并不关心,而且我认为也完全没有义务去比其他作品有更强的历史功能。因为它的本质是一个文艺作品。只是因为纪实性,所以有历史背景的附加价值而已。至于它的评价是否过高,我反复说过了,评价和票房不一定需要和本身的艺术价值甚或历史价值成正比。这已经是惯例了,没见大家对一部高票房大片有这么高的要求,突然对某一部至少艺术价值还不算太差的作品这么要求,我倒是觉得奇怪了。
原帖由 ozbird 于 8-10-2009 10:04 发表
最关心中国历史的应该是中国人。小说在国外大受欢迎,在国内却没有那么受欢迎,说明对更加关心和理解这段历史的人眼里,其历史价值并没有那么高。对这部片子要求高有什么问题吗?因为这个片子反映了中国,而且不是声称“戏说”,而是声称“真实”并作为卖点。对这样的作品,从中国人角度看,肯定要有更高的要求的,这没什么奇怪的。如果一个作品能让外人对你产生一定的误解,你却毫不在意,那反而奇怪了。外国人不了解中国历史,也没想真正的深入历史,他们的吹捧可以理解。但是作为中国人,实话实说,你看了这部片子后,觉得是不是真的如吹捧的那样达到了里程碑意义的大片的水平了?...
原帖由 ozbird 于 8-10-2009 11:34 发表
最关心中国历史的应该是中国人。小说在国外大受欢迎,在国内却没有那么受欢迎,说明对更加关心和理解这段历史的人眼里,其历史价值并没有那么高。对这部片子要求高有什么问题吗?因为这个片子反映了中国,而且不 ...
原帖由 Michael.Sun 于 8-10-2009 12:04 发表
国内受不受欢迎实在不足道,国人整体上最擅长的不是回忆和反思,而是遗忘,一切向前看向钱看的大潮下,最需要的是带有一定麻醉作用的兴奋剂,而不是一杯苦茶,这也是为什么大yuebing这种既奢靡又愚蠢庸俗的“娱乐” ...
原帖由 Michael.Sun 于 9-10-2009 00:59 发表
我觉得挺搞笑,今天国内的物质条件有些方面已经不亚于西方国家,政治环境相对四十年前也宽松了不知道多少,还是有那么多人削减脑袋一门心思要出国,要不然哪里来的这个论坛啊。而三十年前的人在当时的环境下一去不 ...
原帖由 melguy 于 9-10-2009 00:34 发表
I have seen '55 days in Peking (1963)' and ' 7 years in Tibet (1997)'
55 days in Peking is about the Boxer Rebellion and Eight-Nation Allience, revealed some of the true in the history, different w ...
原帖由 aprilpoon 于 9-10-2009 08:29 发表
居然还是不能加分!![]()
![]()
我很同意。我们太容易judge people了。当年那个情况,我想换了是我自己,或者大部分正常思维的人,有这样一个机会,我也会选择留下的。这完全和人品无关
原帖由 Michael.Sun 于 9-10-2009 00:59 发表
我觉得挺搞笑,今天国内的物质条件有些方面已经不亚于西方国家,政治环境相对四十年前也宽松了不知道多少,还是有那么多人削减脑袋一门心思要出国,要不然哪里来的这个论坛啊。而三十年前的人在当时的环境下一去不 ...
原帖由 melguy 于 10-10-2009 18:09 发表
昨天赶到电影院,一看停车场就感觉形势不对,到售票处一问,果然就只剩第一排的坐位了,真是的,今天提前打电话booking,也只预定到第四排,从来没见过如此爆满的影院。
![]()
原帖由 melguy 于 9-10-2009 00:34 发表
I have seen '55 days in Peking (1963)' and ' 7 years in Tibet (1997)'
55 days in Peking is about the Boxer Rebellion and Eight-Nation Allience, revealed some of the true in the history, different w ...
别的也不多说了,就说这个片子好吧。那看过的人谈谈,到底好在哪些地方?有多好?和宣传吹捧的相比,是好的恰如其分?或者更好?还是不及吹捧的那样好?
原帖由 骷髅 于 18-10-2009 00:03 发表
前面那么激烈的讨论,看到最后才发觉居然没看过也能说出那么多条条杠杠。。。。。。。。。。无语。
ozbird49楼的问题问得很好
我觉得想要认真讨论这部电影有没有因为政治因素而热门这个话题的人请先问一下自 ...
最关心中国历史的应该是中国人。小说在国外大受欢迎,在国内却没有那么受欢迎,说明对更加关心和理解这段历史的人眼里,其历史价值并没有那么高。对这部片子要求高有什么问题吗?因为这个片子反映了中国,而且不是声称“戏说”,而是声称“真实”并作为卖点。对这样的作品,从中国人角度看,肯定要有更高的要求的,这没什么奇怪的。如果一个作品能让外人对你产生一定的误解,你却毫不在意,那反而奇怪了。外国人不了解中国历史,也没想真正的深入历史,他们的吹捧可以理解。但是作为中国人,实话实说,你看了这部片子后,觉得是不是真的如吹捧的那样达到了里程碑意义的大片的水平了?
欢迎光临 FreeOZ论坛 (https://www.freeoz.org/ibb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