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OZ论坛

标题: 让不让儿子学钢琴呢 [打印本页]

作者: 江南柴进    时间: 15-7-2009 23:23
标题: 让不让儿子学钢琴呢
儿子一直属于自由放养状态,除了在学校里上网球和游泳课,什么都没有学。
以前学过一个月小提琴,看他样子难受,也不好强硬。
看着别人带孩子上这课那课,我一直属于卢梭派,遵循《爱弥尔》一书的教导--自由最为可贵。

况且,在我看来,学钢琴一直是女孩子的事情。你看莫扎特,才情无限,只能靠教有钱人的女儿为生,《Amadius》电影中说,西列里在城里到处造莫扎特的谣,导致最后莫哥找不到工作,竟至于穷困潦倒而死。

我常看的《Pride and Prejudice》,绅士们均忙于庄园事务,只在舞会时才暗中挑选心仪的秀外慧中的佳人。淑女们若无4、5千英镑一年的收入,单凭魅力自荐,若不能弹得一手好钢琴,恐怕拿不出手去。

奇怪的是,尽管男性学琴是不务正业,然而一个个大师却都是男性。里、贝、莫等等,皆留下传世之作。

当然,我可不能指望儿子成为这样的音乐天才,能够弹一手好琴,固然人心所愿,万一成为朗朗、李云迪,巡回演出别人作品为生,纵使日进斗金,也许并无多大趣味。

因此,在儿子学琴上面,我竟无多大动力。到底学不学呢?

[ 本帖最后由 mohan29 于 15-7-2009 23:36 编辑 ]
作者: beckyzhou    时间: 15-7-2009 23:38
给学习的机会,诱导、不逼迫
作者: extreme    时间: 16-7-2009 00:04
带他去听听音乐会吧,看他是不是感兴趣,我记得小时候有很多儿童音乐的,如普罗科菲耶夫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之类的,澳洲这方面的应该更多,他们更注重对小孩子的艺术熏陶,倒不一定非要学什么。不像我们有些家长,逼着小孩子学琴考级,却从来不带他们去听音乐会,这个就有点本末倒置了。还有像音乐剧《OZ》,《约瑟夫神奇彩衣》之类的也不错。

要学的话,钢琴是不是太多了,虽然钢琴上手快,但我个人喜欢小提琴或者吉他,还容易携带。这个纯属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 本帖最后由 extreme 于 15-7-2009 23:08 编辑 ]
作者: 江南柴进    时间: 16-7-2009 00:29
儿子是有音乐天赋。我看得出来。但是属蔓生状态,恐怕要有好引导才能向上长。
作者: 江南柴进    时间: 16-7-2009 00:34
家里好音乐不少,他最喜欢莫扎特的K216。小提琴协奏曲,就是电影怒海争锋里边船长厄波里与随军医生斯蒂芬演奏的那一段。难道还是学小提琴?

[ 本帖最后由 mohan29 于 15-7-2009 23:40 编辑 ]
作者: extreme    时间: 16-7-2009 00:38
Erin_cellist倒是专业人士,交响乐团的干活,你可以问问她的意见。

呼Erin_cellist
作者: ozbird    时间: 16-7-2009 14:29
没有“男性学琴是不务正业”的道理。音乐艺术是一种修养,一种品位,本来就不一定是职业,就好比中国古代,“琴棋书画”都是文人的必修课。地位崇高有大作为的人,往往都是高手,周瑜就是个例子,所以有“曲有误,周郎顾”的说法。而且真当职业的并且成为大师的,男性可是比女性多。至于搞音乐艺术的都穷困潦倒,也是一种误解。现在很多音乐大师都地位崇高,腰缠万贯。比如帕瓦罗蒂去世后留下的遗产估计有2.5亿英镑。大家认为搞音乐艺术的穷困潦倒估计有以下几个原因。1.搞音乐艺术的有一定成功率,并且往往需要一定的资本来宣传。2.有些艺术大师的人生目标纯粹是为了艺术,并不把心思放在获利上,创作的时候不考虑市场,生活开销上也不重视理财。3.穷困潦倒的大师的故事更容易传播开,而且过去的社会经济还不够发达,艺术家的情况的确也不及现在。

[ 本帖最后由 ozbird 于 16-7-2009 13:34 编辑 ]
作者: stellahie    时间: 16-7-2009 14:37
听过这么一句话。让孩子学音乐,以后当他感到孤独时,至少还有音乐为伴(大意)。

很受感动啊。
作者: 江南柴进    时间: 16-7-2009 17:38
原帖由 肥肠油饼 于 16-7-2009 13:50 发表
兄弟车开得怎么样?俺觉得你可以观察一下他有哪方面的天分再说了。

效果和你差不多,感觉非常爽。不漏不滴, 此外,油耗也低了不少,13L吧,还经常遇到peak hours。
正时皮带对准以后,也应该也有贡献。
多谢楼上各位提醒,好,我已经决定买一个二手琴了。Atlas如何?正好俺也练练,与儿子一起成长。
作者: Erin_cellist    时间: 16-7-2009 23:36
很高兴被点名。关于学琴的事情,是这样。一般的孩子开始时都是被逼迫的,只有极少数的是自己对某种声音非常喜欢。所以这时家长强硬一点是有好处的。学琴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不仅陶冶情操,培养性格,还可以增强智力。一辈子,有音乐的作伴,绝不会孤单。
一般的孩子在刚刚开始学琴的二,三年里都是很抵触的,过了这个阶段,加上让他更多的了解古典音乐之后,他就会爱不释手了。拉琴就是另一种游戏。
所以我的意见是,琴必须学。接着说学什么琴?首先看看他对哪种乐器更感兴趣。钢琴和小提琴都是热门,将来走专业道路比较难。但是钢琴是所有乐器的基础。如果现在还没有想好到底学什么弦乐器,就像让他学钢琴吧。以后万一改专业,也是很容易的。再有,钢琴的入门比弦乐器容易多了,没有那么枯燥。我个人是超级喜欢钢琴的。
总之,不能给孩子太多自由,这都是童子功。要很刻苦的训练的。才会达到一定的效果。
作者: zzoz    时间: 16-7-2009 23:46
小孩子学琴不逼着,能一天自觉弹1个钟头的指法和练习曲才怪嘞
作者: Fernando    时间: 16-7-2009 23:47
Erin对成人学钢琴和大提琴有什么建议呢?我搭车一起问问了啊
钢琴不管怎么一开始就能弹除调调来。小提琴大提琴入门是比较难的吧,一开始拉不准音实在太难听了。但我上次听ABC Classic,栏目里在读听众来信,有个刚退休的,还有个终日奔波的卡车司机,都从0开始学大提琴呢,主持人在节目里也鼓励听众不管什么年纪,有兴趣就开始学
作者: aprilpoon    时间: 17-7-2009 00:05
原帖由 Erin_cellist 于 16-7-2009 22:36 发表
很高兴被点名。关于学琴的事情,是这样。一般的孩子开始时都是被逼迫的,只有极少数的是自己对某种声音非常喜欢。所以这时家长强硬一点是有好处的。学琴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不仅陶冶情操,培养性格,还可以增强智力 ...


我个人认为学不学琴关系不大,像二楼说的,多带他参加音乐会提供艺术熏陶的环境让他喜欢音乐和艺术才是最重要的。我特别不同意说不能给孩子太多自由,逼出来的大师我觉得没什么意思。
作者: rosanna    时间: 17-7-2009 00:19
没有兴趣就算了
作者: 牧马人    时间: 17-7-2009 00:33
Don't ever torture your child!
作者: extreme    时间: 17-7-2009 12:36
标题: 回复 #13 Fernando 的帖子
你也想学乐器啊,学个乐器是不错,可惜咱们小时候没有条件学。大学的时候想学吉他,不过学了一阵也放弃了。
作者: Fernando    时间: 17-7-2009 14:24
兄弟,学吧~~ 能坚持下来的话,弹些曲子自娱自乐没问题,咱的目标又不是做艺术家。我有几个朋友工作后再学演奏音乐的,还都可以。在南疆还遇到一个在深圳专教大人弹钢琴的呢,她的学生有些为婚礼上露一手的,特训3个月就能弹个小曲了。
作者: Erin_cellist    时间: 23-7-2009 03:03
标题: 回复 #13 Fernando 的帖子
其实作为业余爱好,多大年纪学琴都是没有限制的;弦乐器虽然入门比钢琴难,但也是有方法的,只是一开始的时候,声音不会特别悦耳。但是钢琴是颗粒性音乐类型的乐器,弦乐器是演奏长线条,如大提琴,最接近人声,就像诉说一般。关键选择乐器是看自己对哪种声音比较喜欢。关于老年人学大提琴,这个在生理上来讲,比学习任何乐器都好。这是有医生做过研究之后得出来的结论。原因就是演奏大提琴,左右手,肩膀等的运动,有效的防止老年疾病。我现在有个学生,快70岁了,上海老爷爷。每天练琴4小时左右。已经演奏的非常好了。所以年龄不是问题。没有什么是解决不了的问题。
作者: Erin_cellist    时间: 23-7-2009 03:06
标题: 回复 #14 aprilpoon 的帖子
没有几个孩子会主动练习童子功的。而且音乐,乐器这些艺术,天分很重要,但是没有刻苦的练习,决不能成才。除非只是学着玩玩,那怎样都行。可是如果想培养孩子往这方面发展,不严格是无法出来的。
作者: Erin_cellist    时间: 23-7-2009 03:07
标题: 回复 #14 aprilpoon 的帖子
尤其是中国的孩子,西方的音乐,在国内没有环境,更加无法学到深邃。多数中国级的大师,都是非常好的基本功,去美国,欧洲,学习音乐性。
作者: Erin_cellist    时间: 23-7-2009 03:10
人生就一次,想学什么,就去学,演奏给自己听就够了。
作者: zzoz    时间: 27-7-2009 12:29
原帖由 Erin_cellist 于 23-7-2009 02:06 发表
没有几个孩子会主动练习童子功的。而且音乐,乐器这些艺术,天分很重要,但是没有刻苦的练习,决不能成才。除非只是学着玩玩,那怎样都行。可是如果想培养孩子往这方面发展,不严格是无法出来的。


非常同意这个,不能光看舞台上的大师弹优美的萧邦和梦幻的德彪西,即使要达到自娱自乐的水平,长期枯燥的指法练习也是不能缺少的,大人学琴,明白要经过这个阶段,有主动性有自控能力。单凭兴趣,我看不会有几个小孩子会对哈农练指法和车尔尼练习曲产生浓厚的兴趣。初期逼着学,其实也是培养兴趣的过程。
作者: 立夏    时间: 27-7-2009 13:40
小孩学什么主要是做家长的要坚持。
作者: fly_cat    时间: 27-7-2009 13:43
当年我爸要是逼着我练足球,篮球,每天2小时估计我也没意见,练琴?估计就是no。
我也在纠结以后让儿子学什么,但我不想剥夺他的快乐,去抵触某些本来美好的东西。
作者: Fernando    时间: 27-7-2009 15:38
没有明白楼上说的美好的东西是啥?足球还是钢琴?
要是我爸逼我学2小时,我希望能1个小时学钢琴,1个小时踢球。可惜当年什么都没学,浪费了
作者: zzoz    时间: 27-7-2009 16:17
和朋友操场上一起踢2小时足球跟正经足球队训练2小时差别大了去了,话还真别说的太大。偶从小体育一向不错,也经常锻炼身体在周围朋友里算好的,百米11秒3,大二的时候被学校田径队老师看上,第一天参加训练结束时完全累垮,从操场走回宿舍几百米距离路上歇了3, 4次。
而且跟足球篮球不一样,学乐器在初期是基本没什么趣味性的

[ 本帖最后由 zzoz 于 27-7-2009 15:19 编辑 ]
作者: extreme    时间: 27-7-2009 20:10
我那时候参加了一个古典吉他培训班,也买了把吉他。学的时候有老师帮我们调音,但是后来培训班结束后,自己练习,就没人调音了,自己买了把调音笛,可总是调不好,可能是我对音高不敏感,所以自己练了一阵,后来就放弃了。总不能老是弹一把音调不对的吉他把。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27-7-2009 21:01
看到很多朋友议论,学琴应该多么严格,多么刻苦。我想说的是,严格不是坏事,但是要看怎么严法。
中国长期以来都是技术甚至机械式的技术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以至于很多人以为那样就是真理。比如,我听一个学生家长说:他们那个老师真严格,为了让学生弹琴手腕不上下晃,要求在手背上放个硬币。一些家长们除了这个还认为上课板着脸、让学生怕就是严格。我觉得这些观点都有点偏颇。
钢琴艺术式上下不过300多年,但是中间发生了很多次转变。造琴工艺在改进,随之要求弹琴的技术也在改进。刚才所说的手背上放硬币,如果回到莫扎特时代,应该不会错。因为那个时候的钢琴和现代钢琴的击弦装置有很大不同。要求上身挺直,手指灵活,弹出的声音轻盈灵巧。这种音乐很少要求到臂、肩甚至腰部的配合。但是如果以这种技术来弹改良后的大钢琴已是不够用了。
每个时期随着钢琴的改变、音乐风格的改变,教学方法都在相应改变。后来又经历过几个时期,其中一个时期,音乐教育家们纷纷出书,从解剖学角度论述钢琴技术,试图找到最科学的方法利用人的机体。可是后来这种方法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因为弹钢琴是需要身体的高度协调和极其细微复杂的动作,并且个体的差异也非常大。连医学家也很难解释清楚参与运动的肌肉之间复杂的关联性。
现在在年轻一代钢琴家中,先进的合理的办法是意识引导法。我也是在跟随海归钢琴家学琴时总结出来并运用到学生身上的。
比如说,我以前培训钢琴老师,见很多老师教初学的学生,以上课就死抓人家的手型,仿佛手型是最大的事情。手型,只是一种外在的特征。我见过一些学生手型好的跟水泥雕塑一样,但是弹出来的声音其难听无比,这种音色如果给很专业的耳朵听简直是不能接受。(当然不会这样当面评价学生,还不能让学生一下认为自己有很大问题)。为什么会这样?现代钢琴要求全身特别是手臂的整体协调,手只是一部分。另外,有些学生只知道手要怎样摆而不知道要弹出什么样的声音是对的。这就是本末倒置。意识、声音引导,就是老师要引导学生知道什么样的声音是对的,相应的身体会自然的自发的作出调整,还有差距的话,老师在进一步讲解,这样你不可以讲手型,手型也会好,是从里到外的好。当然,身体协调性好的学生就占很大优势,会做得比较到位。所以说弹钢琴有时像个运动员。这样的方法,对老师的要求也很高,因为老师就是个调整者,尺度一点点一寸寸很难把握,老师一定要有好的耳朵,优秀的音乐审美。老师的审美决定了学生的方向,而不是死抓学生哪高哪低。
其实,现在很多高技术很好的钢琴家是不练习那么多哈农甚至车尔尼也弹得少很多。如果你运用机体实在一个错误的状态下,那么哈农、车尔尼这些密集练习,练得越多,你的肌肉就僵的越厉害,以至于到高级时不负重荷。这就是我为什么说,老师不一定非要把学生上课弄得紧张兮兮,头脑的紧张直接会导致肌肉的紧张,长期这样练下去会练得像个死板的机器。
当然,我也不是说,对学生不要严格,只是所谓的“严格”,不应该是形式,而应该是对学生弹出的音乐的把握,就是外松内紧。课堂应该是轻松活跃的,充分让学生的头脑活跃起来,音乐才能表现出来。“内紧”,遇到学生的问题时不能放低要求。当然不能一次性就非要让学生纠正或掌握某一概念,这样的效果很不好,可以暂时放一下,循环往复的解决。我以前的学生,有很多个都是来到我家活蹦乱跳的就来了,家长说他们很高兴来上课,但是上课的时候有时他们一看我的眼神就知道我的规矩了,有的学生我从小学教到中学,和我说话像朋友一样,但照样很知道规矩。所以,上课板着脸,故意拉开距离我觉得是没必要的。
有人会说,不练那么多练习曲技术怎么好?好的技术最重要取决于你练琴的方法,你机体的状态对与否。如果是良好的,不需要练习那么多完全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我说的这些,是我的所见所闻和自身练琴经历。我跟85年悉尼国际比赛冠军得主杜宁武先生(中国大陆解放来第一个国际头奖获得者)学琴很久,他教小学生也是我从头到尾旁听且助教。杜老师的手很小,我简直不敢相信,他的手比我还要小,我已经很小了。可是他即使弹八度也是飞快。并且他经常告诉我,机体状态不好时练得越多伤得越大。他说的关于练习曲问题和我看的几位20世纪大钢琴家完全一样,他们不练那么多,只是有选择的集中技术要点训练,或者通过曲子中的片段来练习。
我觉得有意思的是,很多学生练得技术练习愿你钢琴家多得多,可使弹得声音不如人意。中国很多的老师和学生都不太注意声音概念。(培养声音概念又是一个复杂的题目)。
就算这几十年间,钢琴技术的发展也是很快的。傅聪,我们都知道是国际大师,但是他自己说,上海音乐学院附小的学生很多技术都比他好。他并没有夸张,他的音乐确实好。但是现在成长起来的钢琴家(现在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在未来不长时间引领技术发展的钢琴家)技术都很了得,音乐要假以时日,因人而异。傅聪小时候也走过很多弯路,以至于练琴练出腱鞘炎(我还认识几个得了腱鞘炎的),他现在依然保持每天练琴6-8小时。而新生代的钢琴家技术成熟以后,保持技术是不需要练习那么久的,这个我得到过几位钢琴家的证实。
以前看过一个美国的马德琳娜.布鲁瑟尔女士写的一本书《练琴的艺术》,就引导人们不要挣扎着去练琴,好的引导下,练琴时可以享受的。她说:我越来越意识到练琴不是强迫的劳作;我也越来越意识到,这是一种精致的艺术,它熔教学、灵感、忍耐、优雅、明澈、平衡于一炉。总而言之,是为了在运动和表现中求得更大的欢乐。这才是练琴的本真状态。许多练琴者都像奴役般挣扎,忍受不断的失败,各种身心的疼痛乃至心理的抑郁。
还有一个很多学生学琴痛苦的原因,就是自己弹的是什么自己都不知道。我见过有学生考了十级,可是弹得贝多芬奏鸣曲一塌糊涂,再问你会发现他对贝多芬知之甚少。本来很多家长让孩子学琴是想培养素质、陶冶情操的,连基本的历史背景到曲式结构一窍不通,只是在做手指运动和识谱练习,学生怎么会有兴趣呢?对一个不了解得东西很难会发生兴趣。简单的例子:弹一首巴赫小步舞曲,学生可以通过这首曲子初步了解巴罗克时期、了解巴赫、最简易最通俗的了解复调音乐,了解法国小步舞的特征,当时人们的风貌。这样,学生觉得很有意思,自然的就表达出那个时代的感觉了。这样就需要老师具备深厚的音乐素养功底。
你会发现,好的引导下,练琴不是那么痛苦,其实可以很有意思,老师和学生都觉得有意思。

[ 本帖最后由 弹钢琴的daisy 于 27-7-2009 20:09 编辑 ]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27-7-2009 21:04
我觉得倒是有另一些需要注意并重视起来的,比如即兴,improvisation。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技能。在中国的钢琴教学中,几乎是缺失的一块,希望在澳洲学琴不要继续缺失。现在的入门教材越来越多的设计到了这些内容,比如<the music tree>。这又是一个有意思的需要很多精力的话题,暂且不弹。
作者: zzoz    时间: 27-7-2009 21:13
国内是有点走极端了,好些小孩子从开始学就是一直在练那几首考级的曲子,整年的弹那几个曲子想不烦都很难所以考完10级琴就扔了,都是中考高考给加分搞的。

偶曾经被老师要求过弹巴哈手背放包烟,偶老师自己听师兄说是能放杯水的..
作者: Fernando    时间: 27-7-2009 21:26
原帖由 extreme 于 27-7-2009 19:10 发表
我那时候参加了一个古典吉他培训班,也买了把吉他。学的时候有老师帮我们调音,但是后来培训班结束后,自己练习,就没人调音了,自己买了把调音笛,可总是调不好,可能是我对音高不敏感,所以自己练了一阵,后来就放 ...


我记得我学吉他的时候老师说电话拨号音是la,先调了这个,其他的就好调了
作者: extreme    时间: 27-7-2009 21:45
标题: 回复 #32 Fernando 的帖子
我听着都差不多,汗
作者: zzoz    时间: 27-7-2009 22:03
偶不是音乐专业的,不过对于初学偶觉得初学还是要遵从一定的规范,比如,手型,指法练习等。手型像雕塑声音却难听的例子偶认为问题更多在老师。
至于大师不要求这个不练那个,偶认为初学者不应该以已经步入自由王国境界的大师为参考,做个类比,这两年发烧相机,有些摄影大师有意的虚焦,有意的抖动,来营造特殊的氛围来达到创作的目的。但对任何一个摄影学生,拍出清晰的照片是基础的基础。如果3,4岁初学琴的小孩子,手型由着他自己来,肯定是不行的,而针对哪部分来训练更是无从谈起,因为全部都是零。
法无定法,首先是有法,然后才能变法。

怎样教学,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偶小时候学琴是没少挨揍,国内的应该 大抵如此
oz的小孩子不能骂不能动保护的跟大熊猫似的,只能靠引导,应该有很多东西是国内的教育体系值得学习的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27-7-2009 22:11
标题: 回复 #34 zzoz 的帖子
没错,手型像雕塑声音不好大部分是老师的问题。所以我才讨论怎么更好的避免。

我的意思完全不是手型不管听之任之,而是用更好的办法去管。不从手型本身出发,从引导声音、音乐出发,完全可以把手型弄好,不光是手型,是整个机体。你没试过,可能不知道,有些时候,老师越是强调手型,越是强调手腕等具体部位,反而会引发那里特别的紧张。我屡试不爽,不如我想让学生手腕平稳,可能会要求他把注意力集中在声音的平稳上,smooth,还会做一些具体的比喻和声音的比较,做出要求的声音后,这时连学生自己也发现,手腕没抖得那么厉害了。还有别的办法,一下子无法详述。所以我不是不要求,而是反过来把声音概念放前面。不漏痕迹的要求、引导,学生会自然地做到。

我的意思也不是不练练习曲,是没必要连那么多,比如车尔尼,有太多的练习曲,就是针对最普通的学生都不必要漫无目的的弹那么多,而是把技术分类,有重点地少练。因为时间成本很重要。练的方法不好,练得越多越不好。大师的音乐是他们自己的,但是他们练习技术的方法依然是可以参照的。

我刚说的一位大师,他教一个小孩时,无论从手型(他基本没说过手型两个字),进度很多方面都不符合国内的常规。家长开始很惊奇,但是这个妈妈自身是大学老师,非常聪明,在自己学术圈子里很有成就,她说:不理解的东西不能否认,往往是因为自己还没有达到那个高度。结果没过多长时间,这个小孩从任何方面的增长都让很多人惊叹,这个妈妈通过孩子的学习和自己不断的翻越资料寻求答案后来也能对这种方法说出一堆的理论依据。其中我提到的《练琴的艺术》就是这种方法很好的论证。

我刚开始观摩我现在的教学老师上课时,最大大的感受时,他,那样一个专家,对小孩的尊重,让我觉得非常值得学习。

[ 本帖最后由 弹钢琴的daisy 于 27-7-2009 21:51 编辑 ]
作者: zzoz    时间: 27-7-2009 23:05
结论:应该学,但一定要找个好老师
作者: 江南柴进    时间: 3-8-2009 17:22
多谢各位大侠指教。已经买了一台二手的132 atlas,琴音色还不错。儿子挺有兴趣,在好奇阶段,我尽量先不用条条框框来约束他,随他瞎弹silent night什么的。他自己凭着听觉,也摸到12平均律规则的门边,能用黑键弹音阶了。当然,手型指法,还得好老师教的。

哪位有好老师推荐?我住ringwood。

[ 本帖最后由 mohan29 于 3-8-2009 16:23 编辑 ]
作者: 澳洲晃晃    时间: 5-8-2009 00:33
学钢琴好,我小时候被父母逼着学。后来父母看这样对我实在太残酷,就不管我了。现在我大了,当我心情不好的时候我都会想到去弹琴。
作者: 没有树高    时间: 9-8-2009 15:01
学钢琴不一定要当音乐家靠这个为生的,我小时候学琴,我妈妈的目的就是培养艺术修养。开始的时候都不喜欢练琴,时间长了就会变成爱好了,而且弹钢琴的孩子确实气质和其他孩子不一样。支持学钢琴
作者: rcspeed    时间: 1-1-2010 13:37
钢琴是个好乐器,但学的人太多了,就不好了。喜欢音乐可以有好多选择的
作者: 关毅仁    时间: 1-1-2010 16:30
我和Extreme一样,喜欢古典吉他,金色的夕阳下,随意的拨弄着悠闲和懒散,自成曲调自有情。

我17岁才开始学习古典吉他,因为班里有很多同学会民谣伴唱,我唱歌不好,只要学习古典乐了。

在学习过程中,我的目的慢慢明确了,那就是我要用琴声打动一个女孩,让她嫁给我。

我成功了,并且和那个女孩----我儿子他妈快乐并痛苦的仍然生活在童话般的爱情故事中。
作者: ozbird    时间: 1-1-2010 17:20
原帖由 rcspeed 于 1-1-2010 13:37 发表
钢琴是个好乐器,但学的人太多了,就不好了。喜欢音乐可以有好多选择的


我觉得没什么多不多的,就算全世界的人都会钢琴,也不算多,就好比过去琴棋书画不过是文人的必修课。乐器是相通的,虽然除了钢琴之外还有很多选择,但是彼此并不矛盾。

[ 本帖最后由 ozbird 于 1-1-2010 17:21 编辑 ]
作者: black_zerg    时间: 1-1-2010 17:4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无法发言 没事去体育运动,谈什么钢琴,学那个不如去学写程序了。
音乐无非是声波的有规律震动,动物界用来吸引异性的方式。学琴的过程就是记忆和重复。需要重复和模仿得太多,独创性太少或者会太主观。
应该学习自然科学,看看星星什么的。

[ 本帖最后由 black_zerg 于 1-1-2010 17:52 编辑 ]
作者: ozbird    时间: 1-1-2010 18:03
原帖由 black_zerg 于 1-1-2010 17:48 发表
没事去体育运动,谈什么钢琴,学那个不如去学写程序了。
音乐无非是声波的有规律震动,动物界用来吸引异性的方式。学琴的过程就是记忆和重复。需要重复和模仿得太多,独创性太少或者会太主观。
应该学习自然科学, ...


一直觉得我是只懂自然科学的音盲,现在看来,程度还不够。
作者: zlsiva    时间: 1-1-2010 19:29
标题: 回复 #44 ozbird 的帖子
偶是连自然科学都搞不太懂的音盲
作者: emilydear    时间: 2-1-2010 12:07
楼主的问题说到底是怕付出的金钱根孩子的努力得不到回报。何必如此做作呢?
想学就学了,兴趣而已,当真能学成大师以此为生的能有几个。
到时候再来发贴讨论好了。真是太好笑了,呵呵。
作者: cxz009    时间: 2-1-2010 16:22
学钢琴挺好的,可以开发右脑,协调左右手的灵活度,国内老师一般建议小孩在5岁开始学,澳洲这边的老师倒是认为9岁学也不晚。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3-1-2010 01:53
标题: 回复 #48 cxz009 的帖子
很多人也问过我关于小孩子学琴年龄的问题,我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所学习的资料,想说一下我关于这个的看法。
其实几岁学不能一概而论的,国内父母望子成龙心切,所以很多小孩学琴年龄越来越早。同样年龄的小孩智商、手指、骨骼发育情况有很大差别,所以不能一概而论。我就教过4岁多但是很灵光的小孩,不用强迫,弹琴像模像样。有些能弹好琴的孩子坐在钢琴前的表现成熟得超出他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年龄。
澳洲教琴比较人性化,什么年龄都可以学。9岁当然不算晚。并且我们做的教材研究中针对各种年龄段都有不同的入门方法,也可以说对各种年龄的入门都有专家设计教材。

什么年龄开始学,我认为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主要看怎么学的,跟什么样老师学的。印象很深的是,以前有小学4年级的学生第一次见我,告诉我她4岁就开始学了。可是客观来说,从很多方面,大部分学了一年的学生也要做得比她好。当然,当着学生是万不可这样打击她的,那不是她的错。老师的见识、水准和家长的认识、配合非常重要。

相反,我也教过十几岁才开始学的,稳稳当当的学习还真带来不错的效果,连她自己都觉得很自豪。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3-1-2010 02:03
标题: 回复 #41 关毅仁 的帖子
在澳洲,吉他真的很流行。音乐学院的吉他学生比国内多,(只是我和朋友小范围的发现)。
我了解古典吉他也是来了澳洲以后,由于我练琴时时不时地碰到一个老师,不是我赶他走就是他赶我走,当然是客气的那种。也是我孤陋寡闻,我见他提着一个大大的乐器箱,就漫不经心的问:what is your instrument? cello?想想cello的箱子也不是那样的。然后,他告诉我:classical guitar.我们后来也回时不时随便聊一下。
后来,从别的同学那里得知,他是一个很澳洲甚至国际well-known的古典吉他演奏家。慢慢的,了解多了,还从他手里买了他的几张cd,这样,我才慢慢把古典吉他纳入了我日常所听的音乐范围中。在他的唱片中,我惊奇的发现,吉他有时的音色和中国的琵琶惊人的相似。
并且,现在我现在看到古典吉他的箱子一眼就认出来了, 再也不会傻乎乎的问是什么乐器。
作者: eguan88    时间: 3-1-2010 06:40
原帖由 Erin_cellist 于 23-7-2009 03:06 发表
没有几个孩子会主动练习童子功的。而且音乐,乐器这些艺术,天分很重要,但是没有刻苦的练习,决不能成才。除非只是学着玩玩,那怎样都行。可是如果想培养孩子往这方面发展,不严格是无法出来的。


还真有人考虑职业?
作者: eguan88    时间: 3-1-2010 06:50
这里上小学, 中学时候的音乐课必修一种乐器,  高中可以选修音乐专修你自己喜欢的乐器种类。

我中学时比较懒当时学了个箫管. 简单第能吹 Marry has a little lamb, wooden heart 就PASS了
作者: 关毅仁    时间: 3-1-2010 22:06
原帖由 弹钢琴的daisy 于 3-1-2010 02:03 发表
我了解古典吉他也是来了澳洲以后,由于我练琴时时不时地碰到一个老师,不是我赶他走就是他赶我走,当然是客气的那种。也是我孤陋寡闻,我见他提着一个大大的乐器箱,就漫不经心的问:what is your instrument? cello?想想cello的箱子也不是那样的。然后,他告诉我:classical guitar.我们后来也回时不时随便聊一下。
后来,从别的同学那里得知,他是一个很澳洲甚至国际well-known的古典吉他演奏家。慢慢的,了解多了,还从他手里买了他的几张cd,这样,我才慢慢把古典吉他纳入了我日常所听的音乐范围中。在他的唱片中,我惊奇的发现,吉他有时的音色和中国的琵琶惊人的相似


哦,那么他们使用的吉他一定是钢弦的了。我自己用的是尼龙弦,因为不想吃苦,手指怕疼, ,也是自己更喜欢柔和的音色。我自己选择的曲目也大多都是轻慢舒缓的旋律,最快也就是《阿尔汗布拉宫的回忆》的轮指了。毕竟对自己没有专业上的要求,自己弹得很烂。 好在我老婆觉得弹棉花声儿都好听,更不要说我的琴声了。

老婆坚持让儿子学钢琴,儿子学的很辛苦,每天花1个小时练琴,可是进展很缓慢,好在他不闹脾气,只是自己默默地练习。我想他一定是继承了我们两个音盲的遗传。我很想让他停止练琴,可是天无二日呀。不知道练琴会不会锻炼儿子的忍耐力和意志力,如果能,也算是没有白白付出辛苦。
作者: 江南柴进    时间: 4-1-2010 20:51
还好。儿子学了三个月琴。兴趣非常大,已经把小汤第三册学完了。他的现阶段目标是象老师一样会弹春之歌。我放哥德堡变奏给他听,他说,过一段时间我就会了。
作者: 关毅仁    时间: 4-1-2010 23:25
标题: 非常感谢“弹钢琴的daisy”
看了daisy的帖子,给我豁然开朗的感觉,也促成了今天我和儿子的钢琴老师的谈话。

我们就儿子的学琴问题聊了很长时间,从儿子现在的进度到老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我才明白儿子为什么半年不能达到老师标准的原因。

那仅仅是因为我的一句话。

第一次见老师的时候,老师问我:“你为什么让孩子来学钢琴?”我说:“我希望他有一个可以跟他一生的爱好。”

今天老师又和我提起了这句话,她说:“如果你对我说你的儿子是为了考级,我现在就可以让他通过,他已经超过了考级的标准,可是你说你希望钢琴是一个可以跟他一生的爱好,那我就要让他弹出来的练习曲都有音乐的感觉。”

仔细回想,儿子确实仅仅因为几个音符的时值短了我都听不出来的几分之一秒而一再被老师纠正,也确实和老师演示出来的感觉大相径庭,我不知道应该高兴还是失落,我的原意是希望老师不用教的太多管的太严,却适得其反。

只是苦了儿子。
作者: anglej2009    时间: 7-1-2010 01:49
孩子學琴開始是需要家長得絕對支持,陪練送上課不說,還需要有好得方法去鼓勵。。
所以家長先夏決心也很重要。
學鋼琴對孩子一定是很好得,絕對音准對耳朵得訓練是對孩子以後音樂素養發展有很大幫助。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18-1-2010 12:04
绝对音准perfect pitch很少见,并且大多是天生的。大部分人是后天进行听觉训练,但是大多数还是需要标准音,绝对音准的人是不需要的。
音准的训练对于学习弦乐的人比对于学钢琴的要重要得多。




欢迎光临 FreeOZ论坛 (https://www.freeoz.org/i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