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OZ论坛

标题: 我在国外不快乐的原因是什么 [打印本页]

作者: singsong    时间: 11-3-2007 14:44
标题: 我在国外不快乐的原因是什么
每回来到这个论坛,都觉得挺可悲的。

有时候闷得慌,心绪低落,在上面发一两个帖子渲泄一下,并不代表什么,只是把真实的心情讲出来。但遭到的就是一片冷嘲热讽和恶意打击。

不过没什么,我理解,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注定这样。

其实要谈到在澳洲的现实境况,我想我肯定要比这个论坛上的很多人好得多,论学业、工作和生活,都不断有所变化和收获。我其实难过的一直是文化的失落、情感的孤独、自我的边缘化。我强调过很多次,在国外有好工作、有车有房不能提高我的幸福指数,我还是不快乐。因为没有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就这么简单的道理,就没有办法被自己的同胞认同和理解。

最近回国过年和探亲,更感觉到文化和情感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我需要这些东西。可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些不重要,对他们来说,吃穿生存就可以了。中国人一直没有什么自我意识,所以,在国内时,很容易为环境妥协,而当移居别的国家时,又很容易丧失自我。这就是海外华人为什么变得中不中西不西的原因。

关于文化,有人说可以积极融入澳洲,就不会有文化失落之痛了。可是,我想说,文化是一种气质和血液里的东西,哪里可能说割断就割断?放了三十年的除夕鞭炮、吃了三十年的元宵汤圆,有一天说过圣诞就过圣诞了?你们能做到,我做不到。这可能说明我是一个弱者,你们是强者。再说了,我在中国长大,也去过欧洲和美国,有过切身的体会,说实话,跟别的国家比,澳洲真的有文化吗? 我们不能自欺欺人或者坐井观天地说澳洲文化博大精深吧?

关于亲人,有人说可以把父母亲人接到国外来,就不会有亲情孤独之苦了。可是,我想说,年近七旬的父母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土地上呆不了一个月,就会思乡心切。他们无比思念中国的家,思念门前破旧小街上的一个熟食摊,思念他们的邻居、朋友和孩子。这不是在澳洲的房子里为他们装一个可以接收中文电视节目的天线就可以解决问题的。

关于朋友,有人说可以在澳洲重新交朋友,就不会有形单影只之感了。可是,我想说,每一个在海外生活过的人都扪心自问一下吧,你们在这边能交到几个真正亲近的、关系铁的朋友?先说华人,华人人人都在忙于生存打拼,再加上到了国外后矫枉过正地学习西方人的所谓“距离”文化,那种周期性的一帮人集体聚会真的能交上几个知心朋友吗?他们可能超过你在中国时、童年时、中学时、大学时交过的那些至爱亲朋和铁哥们吗? 再说西人,我在来澳洲前,因为工作的关系,就认识很多澳洲主流社会的一些西人,来到这里后,也不断认识方方面面的西方人,无论是工作方面还是教堂活动。可是,就算交往再多,就算他热情邀请你参加他的家庭晚餐,那种横亘在我们和他们之间的文化背景的差异根本是无法超越的。不同的成长记忆注定了这一点,这不是我们这一代移民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改变的,也没有必要为了取悦和融入西方文化而失去自我。也就是说,他给我主流的机会,我在心理上都主流不起来,心理上我始终是边缘的,因为我心里的东西和他们大多数人心里所想所思不一样,我的心里是中国的情感记忆,他们不是。也许,你们能,反正我不能,因为我是弱者。用这个论坛上有些人经常评价我的话,我就是loser。

我想坚守一个自我,我不想为了所谓的“融入”失去自我,自我包含的有个体的自由、个性的完整,还包含着文化认同、思想独立、情感表达和家国情怀。

罗嗦了这么多,觉得挺无聊的,结果肯定又是被一群中国人群起而攻之。其实我现在很少来这个论坛了,没那么多闲工夫,也早不感兴趣了。以前总想,既然是论坛,就允许随便说说吧,不管什么观点什么情绪。但现在知道,少说消极的话,因为虽然是真话,但真话往往是最不动听的。

最后推荐大家读两本书,是同一个人写的,章诒和女士的《往事并不如烟》和《伶人往事》(这两本书都已成官方的准禁书)。每一个对中国有感情的人都最好读一读。特别是前一本书,讲了那些经历过欧风美雨、西方文明熏陶、又有传统文化根基的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对中国的深情和他们遭遇的苦难的命运。他们少小时拥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丰华正茂时留洋欧美,用热情、智慧和理想去拥抱西方的自由民主思想,却从来不曾丧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身份和知识分子人格,那一代的留洋者大多成为真正的学贯中西、人格健全的爱国人士。可是今天的技术移民呢?无论如何,对自己民族文化的无知而导致的没有自我意识也是挺可怕的。


[ 本帖最后由 singsong 于 11-3-2007 22:27 编辑 ]
作者: 无极    时间: 11-3-2007 14:52
原帖由 singsong 于 11-3-2007 11:44 发表
中国人一直没有什么自我意识,所以,在国内时,很容易为环境妥协,而当移居别的国家时,又很容易丧失自我。这就是海外华人为什么变得中不中西不西的原因。


我基本同意,这是以前中国过于夸大“国际主义思想”造成的,还与现在的中国人缺少信仰(包括宗教信仰)有很大关系。
作者: thewall    时间: 11-3-2007 15:18
。。。 没人逼你一定要在澳洲生活下去啊 。。。 不开心就回国啦 。。。 你不想回去又到处发泄消极的想法 。。。 你选择来澳洲又拒绝融入这个社会,难怪澳洲人不欢迎你 。。。
作者: singsong    时间: 11-3-2007 15:55
原帖由 thewall 于 11-3-2007 14:18 发表
没人逼你一定要在澳洲生活下去啊 。。。 不开心就回国啦 。。。 你不想回去又到处发泄消极的想法 。。。 你选择来澳洲又拒绝融入这个社会,难怪澳洲人不欢迎你 。。。


我申明一下,澳洲人没有不欢迎我。我在这里受欢迎的程度肯定超过你,我交的澳洲本地朋友肯定比你多得多。我没有拒绝融入,我只是不愿放弃自我意识。“融入”不是“融化”,如果“融化”了自我,那这样的移民就太不值得了。
另外,“发泄消极的想法”是我作为这个论坛参与者基本的表达权利,在这言论表达自由的澳洲应该不会被禁止吧?除非Freeoz论坛从现在起,制定一条“不得发表消极言论、不得渲泄消极情绪”的规定,那我一定遵守规定!

作者: autraveler    时间: 11-3-2007 16:35
原帖由 singsong 于 11-3-2007 13:44 发表
每回来到这个论坛,都觉得挺可悲的。

我其实难过的一直是文化的失落、情感的孤独、自我的边缘化。 ...


理解LZ.
这点我也有同感

我觉得在论坛上说一些个人看法很正常啊,
假如谁觉得过来后幸福度确实提高了,那也说出来吧,相信TZ们也很想看到.

没觉得LZ说的有啥不合适的,支持!

作者: lijun1227    时间: 11-3-2007 16:43
说得是有道理。每个选择都会有得失的。
作者: 球球    时间: 11-3-2007 16:52
还好还好,这回没说 “我们”
不过老大,我还是很怀疑你是不是在澳州哎~
作者: 无极    时间: 11-3-2007 17:02
到澳洲几年基本融入当地社会,只能称作“澳洲通”,骨子里还是中国人。

为什么我们把生活在澳洲的印度人,中东人,日本人,韩国人都称为印度人,中东人,日本人,韩国人?因为他们实质就是印度人,中东人,日本人,韩国人,本身的文化和生活习惯不会由于生活地变化而彻底消失的。

同样,在中国生活多年甚至入籍的外国人,我们也会称他们为“中国通”。
作者: 无极    时间: 11-3-2007 17:11
我现在理解楼主担忧的是许多华人缺失“对本国的文化认同、思想独立、情感表达和家国情怀”,而楼主本人在中澳生活的并非不顺利。

结了婚就忘了父母养育之恩甚至嫌弃父母穷的行为,不值得崇尚。

支持楼主。

[ 本帖最后由 无极 于 11-3-2007 14:28 编辑 ]
作者: flug    时间: 11-3-2007 18:37
我就是不明白了......

既然您说在国外多么多么多么多么多么多么不快乐, 为啥不去一个让您快乐的地方呢???????这么硬扛着不难受啊?????

我很苯的,我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您毕业于顶尖大学的社会精英解释下?

另外,如果打算发泄心情,就别上纲上线。把所有的句子/问题都限定在您自己的范围内,别扯到“我们”,海外华人,第一代移民,或者中国人等等。我最烦的就是这个。顺便提一句,如果您打算拿澳大利亚护照的话,将来从技术上讲,您就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了。所以“我们中国人”这句话可要斟酌着用。到了那个时候,讨论"中国人"的问题记得要把“中国人”的定义搞清楚先。

看这段话,“最近回国过年和探亲,更感觉到文化和情感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我需要这些东西。可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些不重要,对他们来说,吃穿生存就可以了。中国人一直没有什么自我意识,所以,在国内时,很容易为环境妥协,而当移居别的国家时,又很容易丧失自我。这就是海外华人为什么变得中不中西不西的原因。" 我相信是楼主无意识这样安排行文的(如果是有意的话,那么我错了,道歉。),不过暗示出楼主一贯的逻辑和心态。第一句没主语,从上下文推断是楼主, 也就是“我”。第三句扯到了“很多人”。第四句扯到了“中国人”,然后到了最后一句,就偷换概念到了“海外华人”身上。看看。

看看整篇文章的逻辑,也套用类似的路线,并且貌似是楼主一贯的思维方式。楼主的思维训练有待加强。

还是那句话,有时间去看看心理医生吧,如果您真的有您在文章里面说得那样的地位的话,看心理医生的费用您还是付得起的。也没啥不好意思地。


作者: singingbird    时间: 11-3-2007 19:31
有心里话到这里倾诉是因为把这里当成了家。其实LZ的困惑和苦恼移民的人多多少少都有过。有心的话就象家人一样安慰安慰,无心的走过路过就算了。为什么一定要冷嘲热讽甚至人身攻击呢?这样的风气实在不好。
作者: 无极    时间: 11-3-2007 19:32
标题: 关于“中国人”的定义
美国人的定义很明确,就是拥有美国国籍的人,不管其祖先原来在哪里,不管是什么种族,不管出生何地,不管在哪居住。

  中国人的定义就没这么简单了,高级汉语词典的定义是:生息、繁衍、居住在中国的本地人或者海外有中国血统的侨胞。
问题来了,在中国生息、繁衍、居住的本地人是中国人,那么,在中国生息、繁衍、居住的非本地人应该不是中国人了。同济医科大学著名的外科专家裘法祖院士,二战期间在德国娶了一个德国姑娘,二战结束后,一起回到中国。一九五八年,经周总理批准,裘法祖妻子加入中国籍,成为中国人。非中国本地人,加入中国籍,成为中国人的例子还有一些,比如朝鲜族中的一些人是在战乱时期从朝鲜逃到中国来的。这些拥有中国国籍的外地人,是货真价实的中国人,和别的中国人有相同的地位,谁也不能否认。

  高级汉语词典中还有一个内容是海外有中国血统的侨胞。这就扯大了,杨振宁是中国人吗?美国人认为他是美国人,中国人认为他是中国人。嘿嘿,两头占好处。还有两头不占好处的,就是海外有中国血统的侨胞最多的地方――印尼。这次正好反过来,印尼人认为他们是中国人,中国人认为他们是印尼人,谁都欺负他们,谁都不帮他们。

  高级汉语词典的定义是含糊不清的,谁能给中国人下个准确的定义?

照我说,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国人’之观念浮于斯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之一员也。

[ 本帖最后由 无极 于 11-3-2007 16:42 编辑 ]
作者: singingbird    时间: 11-3-2007 19:37
标题: 回复 #12 无极 的帖子
没错。不然美国黑人不会万里迢迢地回非洲寻根了。
作者: 妮南    时间: 11-3-2007 20:15
老生常谈了,呵呵
作者: autraveler    时间: 11-3-2007 20:32
原帖由 singingbird 于 11-3-2007 18:31 发表
有心里话到这里倾诉是因为把这里当成了家。其实LZ的困惑和苦恼移民的人多多少少都有过。有心的话就象家人一样安慰安慰,无心的走过路过就算了。为什么一定要冷嘲热讽甚至人身攻击呢?这样的风气实在不好。

赞一个!
希望坛上的朋友都有这样的心态.

作者: kobees    时间: 11-3-2007 20:38
来到这里,就是人生的第二次机会.多学学oz的乐观精神吧..
作者: singsong    时间: 11-3-2007 20:45
谢谢singingbird和有关朋友的理解。

很难得。在这个论坛上有几个朋友为我说句话。谢谢了!

以前我把新移民们想得很美好,觉得他们都是一群高智商、有学识、有理想、有人品的高素质人才。我曾为能跟他们一块来到遥远的大陆而内心感动过。但后来,在现实生活中、在网络论坛上,我明白了,他们中很多人不是。有移居海外的能力并不意味着他们富有爱心、有见识、有思想、有人文素养。他们中许多人可能比国内的官员或富人更自私冷酷,更会用恶毒的言语和市侩的讥笑来撕碎同胞孤独的心。

世情是凉薄的,外冷纵不伤骨,内凉也足以伤心。为什么要这样互相伤害,互相诋毁呢?人应当从善待自己开始,以悲悯天地生灵为终结。

最后,答复那个Flug一句,就算加入了澳大利亚国籍,“我们中国人”这句话仍然适用。国籍意义上的身份跟血缘意义上的身份是永远不能混淆的。无论我加入了哪个国家的国籍,这不能改变“我是中国人”的身份认同。人不能“有奶便是娘”。祖国只有一个,就象母亲只有一个,即便父亲再婚,那个后母再好,我们可以叫她阿姨,但不能叫她妈。这是原则。至少是我的原则!!


[ 本帖最后由 singsong 于 11-3-2007 20:04 编辑 ]
作者: 无极    时间: 11-3-2007 20:48
楼主怎么没表扬我呀?
作者: autraveler    时间: 11-3-2007 20:56
原帖由 无极 于 11-3-2007 19:48 发表
楼主怎么没表扬我呀?

你的发言的确不错呀
作者: 无极    时间: 11-3-2007 21:00
原帖由 autraveler 于 11-3-2007 17:56 发表

你的发言的确不错呀


谢谢

我现在最想得到的是楼主的表扬。

[ 本帖最后由 无极 于 11-3-2007 18:05 编辑 ]
作者: singsong    时间: 11-3-2007 21:14
原帖由 无极 于 11-3-2007 20:00 发表
我现在最想得到的是楼主的表扬。


“表扬”真的不敢当。想真心地说声“谢谢你,朋友!”
作者: 无极    时间: 11-3-2007 21:16
不用谢,楼主,真的。  

开个玩笑,不过希望楼主多多保持乐观。今后给大家也讲些移民快乐的事。

[ 本帖最后由 无极 于 11-3-2007 18:26 编辑 ]
作者: gemei    时间: 11-3-2007 21:38
碰上和你原则不一样的"后妈",她真要好好考虑要不 要做你"后妈"。澳洲这个“后妈”在你接受申请移民的时候可没有选择 。

你有什么实际 的困难,请表示出来,相信你一定会找到“热心的帮助”,决不是你说的“冷酷和自私 ”。

祥林嫂的“阿毛”是被狼吃了,可一次一次的说出来,就可以解决你的孤独吗?

你想交朋友,建议你发起 各种活动,增加大家交流和沟通的机会 、平台,建立自己的圈子,而不是像个孩子似的,高声叫唤:我的肚子饿了,我好痛苦,怎么没人理解我,你们好自私哦,我的孤独你们看不见 ,还嘲笑我。其实,你觉得孤独了,我看来,就是你的心“饿”了,成年人了,饿了,要么自己做,要么请人做。叫有用吗?何况你还是用“我们”来代表所有的全体。饱汉当然不知你饿汉饥了。还上纲上线,什么自私、冷酷。


"祖国只有一个,就象母亲只有一个,即便父亲再婚,那个后母再好,我们可以叫她阿姨,但不能叫她妈。这是原则。至少是我的原则!!
7s6k,yOkoL"
作者: precis22    时间: 11-3-2007 21:57
I just wonder, why don't you "roll" back?!
作者: gongxg    时间: 11-3-2007 22:10
楼主能到论谈上畅谈自己移民后的感受,是希望在孤独寂寞的异国它乡找到倾诉的对象。这样也可调理下心情。样主一直以来悲观的论调,从不被理解到如今纷纷给予解说,这就是友善的同胞行为!不可否认楼主是位读书人,但从楼主不断发出的悲观论调,还是认为楼主感情的脆弱性。好男儿志在四方,想当年,国门初启,多少上海儿女涌到日本,这些人又是如何在那竟争激烈的日本生存?相信比楼主艰辛多了。作为技术人才被澳国引入,一登陆就可享有pr身份,呆上两年就可获公民,就可打道回府,来去自由,还想乍呢?只离开父母两年,单独闯荡两年,就如此悲伤,真可怜你们的父母辈,多少人当年离开大上海上山下乡到北大荒,最后七弄八搞的一把年纪才能回到上海。唉,你们现在堂堂正正迈出国门,就算不做外藉人,也当去体验学习两年再回归,又何必如此难过呢。希望楼主尽快让自己开心起来,长时间的郁闷对自己的身体很不利。别人理解你,但也不希望你老是悲观郁闷。相信大把条件很不错的国人独闯澳洲,他们会用阳光的态度去面对一切,也会来此给予你解释帮助。由于freeoz是个健康友善的网站,才能在此屡屡看到楼主不快的倾诉,希望楼主能与网站一样健康向上,与大众共享快乐。楼主能否参加当地举办的筒子聚会?相信届时会得到筒子们的影响与帮助,会快乐起来的。
作者: lijun1227    时间: 11-3-2007 22:12
有道理。

原帖由 gemei 于 11-3-2007 20:38 发表
碰上和你原则不一样的"后妈",她真要好好考虑要不 要做你"后妈"。澳洲这个“后妈”在你接受申请移民的时候可没有选择 。

你有什么实际 的困难,请表示出来,相信你一定会找到“热心的帮 ...

作者: 无极    时间: 11-3-2007 22:35
原帖由 gemei 于 11-3-2007 18:38 发表
"祖国只有一个,就象母亲只有一个,即便父亲再婚,那个后母再好,我们可以叫她阿姨,但不能叫她妈。这是原则。至少是我的原则!!


这个比喻不错。

中国是亲妈,澳洲是后妈(阿姨)。
作者: XT    时间: 11-3-2007 22:50
本着对LZ负责的态度, 认真建议LZ去看心理医生. LZ是什么毛病我不是专家, 不好诊断, 但用老百姓的话来讲, 就是一个字"衰".
作者: zxh1082    时间: 11-3-2007 23:08
引用:有心里话到这里倾诉是因为把这里当成了家。其实LZ的困惑和苦恼移民的人多多少少都有过。有心的话就象家人一样安慰安慰,无心的走过路过就算了。为什么一定要冷嘲热讽甚至人身攻击呢?这样的风气实在不好。

这也是我想说的
作者: sbsingsong    时间: 11-3-2007 23:18
总结一下:

我在澳洲混得不不错,地位肯定比你们这些逛FreeOZ的华人高,但我tm就是不快乐,你吹咩?

我好不容易把那贫贱的老公武大郎毒死了,我天天出去卖,是怡红院的头牌,日进斗金,但我tm就是没有武大郎在的时候的那种温馨感觉,怎么办呀?

我看楼主根本不像在澳洲,倒像极了cpc的网特
作者: liuyang1    时间: 11-3-2007 23:24
个人感觉这不是一个可以争辩的问题,有多少个人大概就会有多少种结论,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和幸福指数都不一样,所以我觉得对于未知的事情和生活尽可以去体验一下,比如出国生活一段时间,如果觉得开心就留下,不开心就回来嘛,人一定要能上能下我觉得,况且澳洲政府制定两年移民监其实也是让你真正去适应一下这个国家然后再做是否入籍的决定嘛。我个人觉得人宁可为做过的事情而后悔,也别为没做的事情而后悔,道理很简单,做过的事情即便后悔了,在做的过程中你也有收获、有感触,并且丰富了人生的经历;而没做的事,往往留下的都是无尽的遗憾和想象,总是会想:如果我做了会怎样怎样......我想我们移友至少比其他人多了这种经历,或许也就会因此更懂得珍惜。希望大家都能惜缘、惜福,生活的舒心和开心!
作者: 球球    时间: 11-3-2007 23:25
我看楼主根本不像在澳洲,倒像极了cpc的网特

说实话我也严重怀疑这点。
lz要不说说细节,到底混哪里啊,怎么上下班,哪条路什么时候比较堵,去哪里买菜,坐火车的话在几站台上车。别整天就是老一套的,都快两年了,你这么痛苦也该拿到国籍回去了吧。
作者: 妮南    时间: 11-3-2007 23:51
快乐与不快乐,这与你选择与不选择移民无关。

同时,名利也并不能为一个人带来快乐,否则林黛玉的扮演者已有亿万身家的陈晓旭就不会选择出家了。

楼主反而复去地谈论同一样话题,对这种做法表示不赞成。

[ 本帖最后由 Rondy 于 12-3-2007 11:19 编辑 ]
作者: Hornet    时间: 12-3-2007 00:13
你是不是中国人,大使馆说了算,不是你自己说了算~

你还真不拿自己当外人,都把你扫地出门了,你还说你是中国人,就有点热脸贴个冷屁股的意思~

另一方面,澳洲给你护照,你不说你是澳洲人,有点忘恩负义的意思~
作者: Hornet    时间: 12-3-2007 00:13
袁雪芬主演的《祥林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作者: thewall    时间: 12-3-2007 00:54
原帖由 singsong 于 11-3-2007 14:55 发表


我申明一下,澳洲人没有不欢迎我。我在这里受欢迎的程度肯定超过你,我交的澳洲本地朋友肯定比你多得多。我没有拒绝融入,我只是不愿放弃自我意识。“融入”不是“融化”,如果“融化”了自我,那这样的移民 ...


我申明一下,澳洲人没有不欢迎我。我在这里受欢迎的程度肯定超过你,我交的澳洲本地朋友肯定比你多得多。

。。。 哎,老大啊 。。。 我真真的不想跟你斗嘴,只希望每个新移民都开心过的好 。。。 都一年多了,你还是不断的在发这种泻 。。。 你在这不爽为什么不去找个能让你爽的地方呢 。。。你颠来倒去的说,看看你的“历史”记录,到处矛盾 。。。 哎,言论自由,就是不明白为什么你不喜欢在澳洲又要痛苦万分的,苦天旱地的捱着 。。。 说不得,说不得,我还是抱老婆去,明天一家去 Moomba 玩呢 。。。
作者: uu    时间: 12-3-2007 01:01
hornet大侠真有趣,还把祥林嫂请来了!
作者: 青山    时间: 12-3-2007 01:11
呵呵,看看你前前后后的帖子,不管亲妈后妈,母亲对你来说,
只是可以撒泼打滚的予取予求的人。

无论中国还是澳洲,你都没有抱着服务和做出必要贡献的心态。
想的都是如何索取。你这样的人,对中国也不曾有过什么贡献,
到了澳洲,也不会有什么贡献和积极的作用。

另外说一点,你的亲妈后妈的比喻并不恰当。后妈是你老爸决定的,
不是你自己决定的。澳洲可是你自己自愿来的。顶多算是你自己认
的干妈。你自己认个干妈,然后整天说干妈不如自己的妈好。

你懂什么叫爱么?你是怎么爱中国的,你又是怎么爱澳洲的?
如果你都没爱过,你有什么资格在这里指责无论是亲妈,后妈,还是干妈?

大家对你的这些发言,越来越鄙视,并不因为你爱中国还是爱澳州,
而是从你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你既不爱中国,也不爱澳州。


原帖由 singsong 于 11-3-2007 19:45 发表
谢谢singingbird和有关朋友的理解。

很难得。在这个论坛上有几个朋友为我说句话。谢谢了!

以前我把新移民们想得很美好,觉得他们都是一群高智商、有学识、有理想、有人品的高素质人才。我曾为能跟他们一 ...

作者: 球球    时间: 12-3-2007 02:29
"我申明一下,澳洲人没有不欢迎我。我在这里受欢迎的程度肯定超过你,我交的澳洲本地朋友肯定比你多得多。我没有拒绝融入,我只是不愿放弃自我意识。“

还是想问问, 你在澳洲混哪里啊??
作者: singingbird    时间: 12-3-2007 08:27
任何人到了一个新地方都有个适应的过程,可能很长,也可以很短,各各不同。坛子里的一些“同治”大可不必党同伐异,诛而后快。如果容不得不同的声音,听不进不同的意见,如何当得起咱们“FREE OZ”的名头?

献出你的爱,家和万事兴!
作者: chubbycat    时间: 12-3-2007 08:58
标题: 回复 #12 无极 的帖子
very good point!
作者: chubbycat    时间: 12-3-2007 08:59
标题: 回复 #12 无极 的帖子
美国人的定义很明确 - what about Aussie's 定义?
作者: daxiahui    时间: 12-3-2007 09:47
支持青山的建议!移民澳洲是自己选择的,又没有人逼着。

偶觉得楼主倒像是个移民没有被批准来这里发表酸葡萄言论的。
作者: wzhqiang    时间: 12-3-2007 09:59
人各有志!凡事不可强求!
作者: autraveler    时间: 12-3-2007 11:03
原帖由 青山 于 12-3-2007 00:11 发表
呵呵,看看你前前后后的帖子,不管亲妈后妈,母亲对你来说,
只是可以撒泼打滚的予取予求的人。

无论中国还是澳洲,你都没有抱着服务和做出必要贡献的心态。
想的都是如何索取。你这样的人,对中国也不曾有 ...


我觉得LZ并没说中国和澳洲谁好谁不好,他只是说了些他思想上的迷惘,是他个人换到不同环境中对自己的重新认识.且不论他最后会在哪边长居,这种重新认识就是一种思想上的提高.

作者: chubbycat    时间: 12-3-2007 11:15
A better subject: 我在澳洲不快乐的原因是什么

Also thanks LZ for sharing your thoughts and feelings with us!
作者: cello    时间: 12-3-2007 11:25
这篇不错,比较有技术含量,描述的是自己的想法,但是前因后果清晰,大家也可以结合自己情况知道自己究竟会不会快乐,而不象以前一些帖子绝对化的说大家都一定会不开心,否则就是"有奶便是娘"

可以理解楼主,一点不同观点是觉得为自己文化自豪的同时没有必要看不起和拒绝别国的文化,这里中国文化气氛当然比不上中国,不代表没有文化,况且原来澳洲,美洲不但没有中国文化,连欧洲文化都不存在,如果所有人都这么光是抱怨,那么也不存在现在的澳洲,美国了(也不代表我说现在的取代了土著/印地安文化是好事,这是另外一个问题)思乡也不代表一定要忧愁,非洲的移民在美国能够把他们的乡愁变成蓝调,他们的快乐变成爵士,虽然过程充满艰辛,我觉得并不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人活者不能被尿憋死,开心则感恩,不开心就努力改变.楼主好象是基督徒,我不是,但是我记得耶稣说过一句话大概是当你受伤的时候,可以惨叫,但是不必抱怨.我希望这个地方还能让楼主时而惨叫之后稍微舒缓,当然即使抱怨也是可以的,只是未必是对自己最有效的解决方案而已,所以另外一些人的回帖,也未必是冷言冷语,也许是另外一种建议而已
作者: krislsj    时间: 12-3-2007 11:42
我真的很想知道,LZ那么不喜欢澳洲,每天在这里抱怨,为什么不回去啊,在等什么?澳洲护照?
作者: 青山    时间: 12-3-2007 12:24
楼主的问题在于,他自己没有处理好文化差异的问题。
就认为其他的移民也都不能处理好这个问题,而且武断地说,别人都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底蕴。
也许楼主在国内是个感觉如鱼得水的人,所以来这里,突然发现以前的那些东西,都不管用了。
没有别人哄着,捧着了。

事实上,我毫不怀疑我是带着文化自豪感登陆澳洲的。但是,不知道楼主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有多深。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优势和精髓。融入澳洲,并不代表就放弃自身的文化。事实上,我将来有孩子,
我会让他们继续学习中文,学习中国历史。

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西方文明也有其精华。我们周围接触的鬼佬,平均智商并不比我们高,
但是这个社会却井井有条,对比国内,安全,舒适,更多的善意。这是为什么?我们不应该思考么?
我理解所谓的融入澳洲,指的是学习和接受他们文化中的精髓,同时也把中国文化中的精髓,传递
给他们。这是要我们移民,长期付出努力的。你做了什么?

你认为融入澳洲,就是跟着鬼佬有样学样?据你自己说,你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是你能否用自己的脑子
判断,洋人们哪些文化是精髓,哪些是糟粕么?你对中国文化的精髓和糟粕,能判断么?

说实话,我很认同澳洲的多元文化的理念。虽然现在不少领导人阳奉阴违。但是我认为这是澳州长期
发展的推动力。而能否实现多元文化的基础,在于人们能否认清,每种文化的精华和糟粕。

本地洋人其实很难有这个判断力,他们很多人,就关心自己家半径10公里范围的事情。而我们作为
受过良好教育,游历过世界很多地方,经历了两种文化的生活的人,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主动地
把中华文化中的精华,融入到澳洲社会。

曾经一个澳洲人对我说,不要试图改变澳洲。我对他说,我来澳州,是因为我喜欢这里,但是,任何
一个社会,都必须向前发展。这个人并不是个坏人,他说这话本质上,是源于恐惧。要想改变这种人
的想法,我们应该怎么做?像楼主这样怨天尤人,是没用的。过春节的时候,我送他一个国内带过来
的小刺绣挂件,就是国内地摊上一块一个的那种。告诉他今天是中国的新年,我很高兴。他笑得跟一
朵花一样。这并不能改变他什么,但是,这是个好的开始。

既然楼主自诩精英,那么你想过精英应当承担的责任了么?你既然各方面都混得不错,你想过为同胞,
为当地社会做点什么了?你想过回报社会么?你为什么边缘化,为什么孤独?因为你根本不曾为任何
人付出过。

文化差异是必然的。要想找到更好的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融合的方式,需要你自己动脑子思考。
这个过程也不是一年两年可以实现的。但是作为移民,我们花10年甚至20年做这个又有何妨?
你说的那些学贯中西的大家,都是经历过这个过程的。

原帖由 autraveler 于 12-3-2007 10:03 发表


我觉得LZ并没说中国和澳洲谁好谁不好,他只是说了些他思想上的迷惘,是他个人换到不同环境中对自己的重新认识.且不论他最后会在哪边长居,这种重新认识就是一种思想上的提高.

作者: 136的小样儿    时间: 12-3-2007 12:25
恕我粗人说句不动听的,不快乐的原因还真是因为没钱,至少钱没到能满足物质欲望和物质转化为精神欲望的那个数。有钱,在哪儿都能快乐,有钱,可以开一超级大公司,17万澳币一个人的工资,甩上个几千万澳币,能把爸妈姨母姑父表叔爷爷奶奶门前老破街上莫说是熟食摊,就是剃头店,戏曲班,麻辣烫,棺材铺全都能搬过来,只要3个月 这些人通通能移民过来,一辈子伺候你, 不就复制一个老破街呗, 啥乡愁什么的都解决了,问题是能甩得起钱么? 要是想看国内的好山好水,私人包机,几个小时不就到了,啥乡愁阿,还挤啥新航国航东航火星航阿
说俗一点,就是一个钱字。
说到快乐,世界上终极不快乐的其中有两个,第一个:想要的东西死了或者失去意识了,  第二个是自己失去意识了,病了/死了。
其他的,快乐是可以创造的,多种形式的。一件过了,还能创造出另外一件乐事儿。
还是安心吧,该干啥就干啥去。 咱们普通老百姓的,揣着澳洲护照举头望明月低头思中国的,一口一个文化爱国的,太TM虚伪了。

这也是我的想法,呵呵,freeoz嘛,大家free地说阿,对事不对人。

[ 本帖最后由 136的小样儿 于 12-3-2007 11:30 编辑 ]
作者: springoz    时间: 12-3-2007 13:35
楼上136的小样儿, 您北京移友吧? 看你跟贴话讲得真逗!
怎么忽然让偶想起了, 金庸大侠射雕英雄传里的包惜弱, 她当了金国六王爷完颜洪烈的王妃以后, 物质上锦衣玉食, 但精神上还属于牛家村那段记忆, 日日想念从前的日子, 可王爷有的是钱, 索性把牛家村的破草屋加上里面的"家具"还有"铁枪"什么的, 通通copy到王府里, 以解爱妃homesick.....呵呵.....
作者: 无极    时间: 12-3-2007 13:58
原帖由 chubbycat 于 12-3-2007 05:59 发表
美国人的定义很明确 - what about Aussie's 定义?


澳洲土著说澳洲人就是当地土著,其他人都是外来侵略者。
大英帝国的子民说澳洲是我们大英帝国的,是英国女王的,其他人都给我滚。
其他人说澳洲是大家的,我来了我就是澳洲人。

到底谁说了算?
作者: 无极    时间: 12-3-2007 14:07
对"136的小样儿"的讲话不敢苟同。

说到底,是因为没有信仰。
作者: anwaywtx    时间: 12-3-2007 14:08
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每个人的感觉都是不同的,各种想法都是难免,也没必要为了这种不同而相互攻击啊.毕竟,这里还是大家抒发心境的一个空间,同为异乡人相互激励才是吧.
作者: 青山    时间: 12-3-2007 14:16
说得不错。信仰不一定是宗教。

原帖由 无极 于 12-3-2007 13:07 发表
对"136的小样儿"的讲话不敢苟同。

说到底,是因为没有信仰。

作者: springoz    时间: 12-3-2007 14:23
引用:"人不能“有奶便是娘”。祖国只有一个,就象母亲只有一个,即便父亲再婚,那个后母再好,我们可以叫她阿姨,但不能叫她妈。这是原则。至少是我的原则!!"

...............这个楼主说得太绝对啦, 人心都是肉长的,将心比心,后妈对你特好,如果比亲妈对你还好, 怎么你就不能喊一声妈? 难道你的心......??....
上界高考发榜时,就有一个高考状元的新闻, 原来他家里只有一个继父, 母亲在他10岁带他嫁给继父, 他从没喊过继父一声父亲, 后来他中学期间母亲病逝, 继父一个人把他抚养到高三毕业,家里没钱,城郊农民,靠继父打体力零工,省吃俭用,平时继父舍不得吃肉,把肉都省给他吃了.....还跑到学校看他,给他送好吃的,加营养....这种情况下,终于有一天, 他喊了"爸爸"......楼主觉得不该喊吗?
作者: 无极    时间: 12-3-2007 14:37
原帖由 springoz 于 12-3-2007 11:23 发表
引用:"人不能“有奶便是娘”。祖国只有一个,就象母亲只有一个,即便父亲再婚,那个后母再好,我们可以叫她阿姨,但不能叫她妈。这是原则。至少是我的原则!!"

...............这个楼主说得太绝对 ...


应该叫,但叫了后爹不等于忘了亲爹。
作者: krislsj    时间: 12-3-2007 14:37
原帖由 anwaywtx 于 12-3-2007 13:08 发表
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每个人的感觉都是不同的,各种想法都是难免,也没必要为了这种不同而相互攻击啊.毕竟,这里还是大家抒发心境的一个空间,同为异乡人相互激励才是吧.


来到陌生的环境不适应,发泄抱怨一段时间大家都会激励他的,可是大概已经1,2年了吧,除了这种帖子,他好像就没有再说过别的什么了。
作者: mimiyaya    时间: 12-3-2007 14:39
LZ遭了那么多人骂,偶就安慰你一下吧。
看似你最大的问题是寂寞啊。觉得缺少朋友,缺少认同感?
娶个老婆生几个仔吧。一忙,啥也感觉不到了。
作者: 136的小样儿    时间: 12-3-2007 15:08
原帖由 无极 于 12-3-2007 13:07 发表
对"136的小样儿"的讲话不敢苟同。

说到底,是因为没有信仰。




说的真对,我就是freethinker阿! 啥信仰也没有。有信仰多累啊。
作者: 无极    时间: 12-3-2007 15:11
原帖由 136的小样儿 于 12-3-2007 12:08 发表




说的真对,我就是freethinker阿! 啥信仰也没有。有信仰多累啊。


没信仰更累。
作者: springoz    时间: 12-3-2007 15:24
原帖由 mimiyaya 于 12-3-2007 13:39 发表
LZ遭了那么多人骂,偶就安慰你一下吧。
看似你最大的问题是寂寞啊。觉得缺少朋友,缺少认同感?
娶个老婆生几个仔吧。一忙,啥也感觉不到了。

mimiyaya, 好主意!忙一忙,啥都忘了....呵呵....
还有, LZ有女朋友吗? 如果是女孩子, 那有男朋友吗? 应该有个感情上的寄托, 当你心里满是那个她/他时, 就不会抱怨宏观上的大环境啦....呵呵....看看穷聊阿姨的那些小说,电视剧, 主人公们除了爱情大过天, 别的都可以忽略不见啦. ..哈哈....
作者: 妮南    时间: 12-3-2007 15:42
楼主发表了那么多类似的贴子,建议你:

第一步:既然澳洲令你不快乐,那就选择回国,回到母亲的怀抱。

第二步:回国后还是不快乐,英雄无用武之地,那就选择出家修行。
作者: beysup    时间: 12-3-2007 16:25
lz 有个性是优点,但是应该积极的面对人生,谁都遇到过不如意的事情,抱怨,发泄一下就好,但不可一味的沉浸。
作者: XT    时间: 12-3-2007 16:55
LZ把这里当家, 我们就应该拿LZ当兄弟. 谁家要是有个兄弟两年来成天就是唉声叹气, 郁郁寡欢, 当兄弟的能不急吗?  这个时候要是有人在旁边说你这个兄弟有思想有见地, 我上去就大嘴巴抽他, 成心害人吗. 大家要真是为LZ好, 不管用什么方式, 让他猛醒, 千万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作者: 小树熊    时间: 12-3-2007 17:27
原帖由 liuyang1 于 11-3-2007 22:24 发表
我个人觉得人宁可为做过的事情而后悔,也别为没做的事情而后悔,道理很简单,做过的事情即便后悔了,在做的过程中你也有收获、有感触,并且丰富了人生的经历;而没做的事,往往留下的都是无尽的遗憾和想象,总是会想:如果我做了会怎样怎样......


完全同意您的观点。赞一个!
作者: yoyoyuyu    时间: 12-3-2007 19:58
揣着澳洲护照举头望明月低头思中国的,一口一个文化爱国的,太TM虚伪了。
vdF6m0L1Rpwww.freeoz.org
Jzu^(?]+~FreeOZ.org
作者: TCBY    时间: 12-3-2007 22:37
BE A MAN,LZ!!!
作者: raymond.k    时间: 12-3-2007 23:19
原帖由 XT 于 12-3-2007 15:55 发表
LZ把这里当家, 我们就应该拿LZ当兄弟. 谁家要是有个兄弟两年来成天就是唉声叹气, 郁郁寡欢, 当兄弟的能不急吗?  这个时候要是有人在旁边说你这个兄弟有思想有见地, 我上去就大嘴巴抽他, 成心害人吗. 大家要真是 ...


真是太有材了!!!完全赞同。
lz大可不必老是摆出一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抱怨归抱怨,还是要积极面对人生.
作者: holly2005    时间: 13-3-2007 01:44
写得挺实在的。顺便问一句,那两本禁书哪里有下载?
作者: satguy    时间: 13-3-2007 02:53
"人不能“有奶便是娘”。祖国只有一个,就象母亲只有一个,即便父亲再婚,那个后母再好,我们可以叫她阿姨,但不能叫她妈。这是原则。至少是我的原则!!"

这个比方不恰当,比喻成女朋友好了

前面的中国女朋友和你分手了,顺手把你中国护照也没收了,跟你没关系了,一刀两断,虽然你有点舍不得。后来的澳洲女孩子又有钱又漂亮,还不嫌弃你是个乡巴佬,你有钱就交税,没钱她养你,待你一点不薄,一门心思把你当自己家人。

结果你呢,一直不承认澳洲女孩子是你女朋友,即使你们已经同居两三年了。心里面老想着把你甩了的中国女人,打电话过去人家不接,你就是把她的照片贴到床头上。

用南京话说这叫:人牵不走,鬼牵直转~
作者: 无极    时间: 13-3-2007 03:46
原帖由 satguy 于 12-3-2007 23:53 发表

这个比方不恰当,比喻成女朋友好了

前面的中国女朋友和你分手了,顺手把你中国护照也没收了,跟你没关系了,一刀两断,虽然你有点舍不得。后来的澳洲女孩子又有钱又漂亮,还不嫌弃你是个乡巴佬,你有钱就交 ...


你的比喻更不恰当。

男女朋友是平等关系,相互没有养育之恩,也不是自出生就有男女朋友。

还是把生活的国家比作母亲比较贴切,呵呵。
作者: 123bf    时间: 13-3-2007 10:33
为什么要争呢?
大家表达自己的想法就好了。
这种沟通方式太让人伤心了。
心平气和的讨论问题吧,大家来这里,就是想互相帮助,看看别人的想法,说说自己的感受罢了。
看来有时候语言不通也有个好处,就是耳朵清静一点。
作者: chubbycat    时间: 13-3-2007 10:49
标题: 回复 #74 satguy 的帖子
What's wrong with those people ??? Being treated so well by OZ yet still not grateful !!!
作者: stan    时间: 13-3-2007 12:49
球球说的好,不会是人在中国意淫澳洲吧?

故乡是个相对概念,作为五胡乱华的后代,匈奴、鲜卑、羯、氐、羌也是大部分中国人的祖先,后来的蒙古人统治就不说了,请问现在有多少人会唧拿唧歪歪地思念塞北大漠把那里当成故乡?

更远一些按照DNA证据,现在的地球人都是非洲那个叫Lucy的老太太的后代,这里有人愿意穿草裙拿梭标嗷嗷叫着跳舞吗?

随遇而安吧您呐
作者: gz177    时间: 13-3-2007 13:39
标题: 澳洲文化是什么?
其实澳洲文化是多元化的文化,这个是世界公认的.
只不过目前以西方文化,或者叫白人文化为主,我想如果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文化中好的文化传统也能在澳洲文化中占比较重要的一部分的时候,再回头看一看我们这些移民的艰辛历程,也不枉移民之行!

正如freeoz上banner的主题一样:GREAT CHINESE,NEW AUSTRALIAN!
作者: 棉花糖糖    时间: 14-3-2007 02:03
求同存异吧!
作者: bbfsyr    时间: 14-3-2007 16:13
标题: 我在国内一直很快乐么?
人不会7天24小时都不快乐,或者都快乐。
别人对楼主的意见进行反驳的时候,楼主还是会说,自己在这里学习,工作比很多人顺利,认识的本地人比别人多,至少反映在这方面,他还是快乐的吧。
人都有寂寞,无奈,失意的时候,发泄一下也很正常,当然,发泄的时候,肯定说的话会有很多前后矛盾,或者让人不能理解的地方哦。
人也都快乐,开心,得意的时候,这时候通常会忘记自己曾经发泄过。 或者不会在曾经发泄过的地方“反发泄“以下。
奇怪。

Re: 朋友。
人从小到大,真正的知心朋友有多少?
在这里找不到“真正“的朋友,是因为地域的原因吗? 有点疑惑。 不知道楼主在国内成年以后找到的知心朋友有多少?
作者: 浪花    时间: 14-3-2007 16:44
标题: 有一句歌词: ~~明白就去做~~
几点想法供楼主参考
1。明白了,是件好事情。由不明确到明确,是一个进步。
2。做错选择,很正常。许多命中注定的苦难和劫数,是躲不过的。而做错选择,起码是主观可以控制的。
3。得失少不免。做生意没“亏”过,又怎会“盈”呢?所有的学费,都是经验来的。
4。移民不远千里来到另一个国度,无论是为了赚钱,生活方式,还是宁静,自由,,,不统统为了与原来的地方有所“差异”吗?  现在,这个“差异”已经被你找到,应该值得高兴与恭喜才是。
5。喜欢中国文化,就应该也喜欢它的“陋习”,不是吗?

    最后,不应该对现实感到失望,如果世态炎凉也是现实的话。它已经存在了至少几千年了,需要更正的,也许是以前对现实世界的设想。
    楼主是个聪明人,对于这些无理由不明白的。可能是童年时得到关爱与呵护,以及深受道德感化和“五讲四美”等社会主义正面教育的熏陶,一直不愿意相信人性中的黑暗面而不断深入发掘根据以至看起来就象一个被虐待狂似的。
作者: 空明七心    时间: 14-3-2007 17:22
我怎么觉得其实LZ是在骗精华贴,大家争论的热闹,就他在旁边偷着乐呢,LZ的功力实不下于张艺谋,越招人骂票房就越好啊,末了还绝对是咱FREEOZ第一贴王,连水猫都比不上啊
作者: mimiyaya    时间: 14-3-2007 18:32
原帖由 空明七心 于 14-3-2007 16:22 发表
我怎么觉得其实LZ是在骗精华贴,大家争论的热闹,就他在旁边偷着乐呢,LZ的功力实不下于张艺谋,越招人骂票房就越好啊,末了还绝对是咱FREEOZ第一贴王,连水猫都比不上啊


此等见地,高,实在是高!
作者: 十二门徒    时间: 14-3-2007 21:28
原帖由 singsong 于 11-3-2007 14:55 发表


我申明一下,澳洲人没有不欢迎我。我在这里受欢迎的程度肯定超过你,我交的澳洲本地朋友肯定比你多得多。我没有拒绝融入,我只是不愿放弃自我意识。“融入”不是“融化”,如果“融化”了自我,那这样的移民 ...


但是您不快乐,请问您即使您在这里混的很好,有朋友有钱,意义是什么?到底您想表达您的失意,是要别人认同吗?安慰吗?还是什么,您希望别人用什么态度来对待你的帖子呢?
作者: suxuerong    时间: 15-3-2007 00:58
自己的日子自己过,楼主这样我还能说什么,好自为之吧!!!
欺骗不了的只有自己,冷暖自知。。。
看过太多你的帖子了,实在不知道你想些什么,还是要得到什么。。。
作者: iamabird    时间: 15-3-2007 17:13
客观的说一句,发现所有说待在澳洲不好的帖子都是楼主发的,就像大家说的,既然这么不满,为何楼主还要继续在这里埋怨呢?
作者: shopfloor    时间: 15-3-2007 19:25
同感,得失都在不言中。。。。。。
作者: autraveler    时间: 15-3-2007 23:55
原帖由 shopfloor 于 15-3-2007 18:25 发表
同感,得失都在不言中。。。。。。


作者: foxyz    时间: 16-3-2007 14:35
标题: 顺便说一下,我正打算移民澳洲
我他妈的都35岁了,我还准备移民。呵呵,我不怕
作者: mite    时间: 18-3-2007 01:14
删除了一些跑题的回帖, 说明如下

1。 不想这些回帖 影响这个帖子, 因为如果不删除回帖, 我就只能要锁这个帖子了
2。 论坛不鼓励歧视性发言。 在论坛里 因为地域歧视, 种族歧视的话题 发生过很多NEGATIVE的事情, 不想再发生。 发言者 警告以后 还是不改 只能按照论坛规则处理
3。 如果要讨论歧视问题的危害, 感想, 讨论, 请到论坛的建设版面

谢谢
作者: mite    时间: 18-3-2007 02:34
原帖由 123bf 于 13-3-2007 09:33 发表
为什么要争呢?
大家表达自己的想法就好了。
这种沟通方式太让人伤心了。
心平气和的讨论问题吧,大家来这里,就是想互相帮助,看看别人的想法,说说自己的感受罢了。
看来有时候语言不通也有个好处,就是耳 ...



是啊。 应该这样才是论坛提倡的讨论方法。

请大家就帖子本身 继续自由讨论。

[ 本帖最后由 mite 于 18-3-2007 01:35 编辑 ]
作者: cnnaus    时间: 18-3-2007 12:07
他们少小时拥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丰华正茂时留洋欧美,用热情、智慧和理想去拥抱西方的自由民主思想,却从来不曾丧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身份和知识分子人格,那一代的留洋者大多成为真正的学贯中西、人格健全的爱国人士。可是今天的技术移民呢?----有深度的反思。

在澳洲的华人大多数是这样一个状态:(别人)败则庆幸  胜则相嫉。所以一盘撒沙,虽然分布世界各地,但是谁都可以欺负的一个族群。
作者: 晴天    时间: 18-3-2007 13:19
楼主的帖子当中,我觉得这篇是最中肯的,说了自己的困惑和感受,虽然跟以前的帖子比起来也没有多少新意,也虽然提到了中国人怎么怎么样,但至少没有再全面地替海外华人或者中国来的移民代言。
就我个人来看,楼主实在不适合移民,环境是我们单个人无法改变的(也许全体华人团结起来是一个不小的力量),既然无法改变,那就应该抱着接纳的心态去适应,毕竟这样的环境是你自己选择的,如果还没有了解和接纳就先产生排斥,那遭受折磨得只能是自己。我跟老婆过来已经两年多了,我们都很高兴做了移民的决定,现在我们有两个家乡了,一个是上海,一个是墨尔本,一边有好吃和爱吃的食物,一边有美妙的沙滩和洁净的空气,一边有亲朋好友,一边有良好的社会气氛,我要做的就是努力赚钱,让我能够在这两个家乡都享受到美好的生活。有人也许要说太浪漫的人不够现实,可如果你连向往的目标也没有,那活着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 本帖最后由 晴天 于 18-3-2007 12:20 编辑 ]
作者: daxiahui    时间: 18-3-2007 22:13
想华人团结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除非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就像当年的抗日战争那样。
作者: mite    时间: 19-3-2007 18:12
抗日的时候团结了吗? 多看看独立的历史书
作者: kedge_721    时间: 19-3-2007 19:18
标题: 过自己的生活,让别人说去吧!
其实我觉得LZ可能是比较郁闷,想发发牢骚,所以在这里一吐痛快,而忽略了其他人的感受,当然并不是说不应该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可是有的时候文字表达和所想的可能还是会有误差的。大家在这个平台上的确是想找到积极的咨询:为那些准签的移友们高兴;为那些遇到疑难杂症的移友出谋划策,解决问题;同时也希望能够感受到已经在澳洲的移友们的幸福生活,孰问谁不想看到好的一面啊,至少能够坚定自己的选择!
作者: gz177    时间: 19-3-2007 19:24
原帖由 mite 于 19-3-2007 17:12 发表
抗日的时候团结了吗? 多看看独立的历史书


哪有独立的历史书看?大陆是应该找不到的了,澳洲应该有吧,这个也许是很多移友移民的原因之一吧?
作者: hwfpeter    时间: 20-3-2007 00:05
敞开你自己胸襟
过了这一段时期就好了
等以后小有成就,回去,还是留下,都游刃有余
何必自己跟自己较劲?
有得必有矢
作者: 澳洲梦想    时间: 20-3-2007 04:17
看了此贴,我觉得我能够体会到楼主的心情。我虽然没出过国,但是大学毕业后一直就在外地,无论事业上如何得到满足,也摆脱不了逢年过节时那个城市的热闹喧嚣和我内心的苍凉的强烈反差。有些事情作为一个男人我追求到了,比如事业。有些东西我们却越来越觉得亏欠,比如亲情。当终于抽出一点点年假的时间回家看看的时候,父亲鬓角的白发,和母亲渐深的皱纹,仿佛无形的手一样,在撕碎着我的心。很多时候我在想,一个男人,当事业和家庭发生冲突的时候该怎么办,接父母过来吧,怕他们生活不适应,回去吧对自己已经努力了多年的事业又不忍心完全抛弃。跟楼主一样的,这个城市再繁华,也比不过我那可爱的小山村,可是我们的梦在哪里呢?很多时候,我们迷失了自我让我们并不快乐。
我同时看到了坛子里那么多兄弟的回话让我也百感交集。很多兄弟的回复让我感到了和楼主一样的振奋,作为中国人,作为同胞,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更多的时候只是需要他们的一声问候,总会在寒冷的冬天如暖风一般时时刻刻的温暖着我们的心。但是也有些人,他们抨击,耻笑,讥讽。我看到了某些中国人的另一面,那就是冷漠,无情与自私。引用网络上很多在国外生活的朋友们说过的话:“我们在国外生活,他们本地人并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排斥我们,反倒是我们受到的更多的伤害是来自多年生活在那里的我们的同胞。”从你们的回复,让我看到这些人的存在,我替你们悲哀,一个不会为别人着想的人是最失败的。
楼主,我想也顺便提醒一下你。其实我觉得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命运,如果做某件事情真的让你不能快乐,那么就去做些会让你快乐的事情吧。
快乐些吧,就算为了你的父母。永远支持你的EVEN
希望在不久后在澳洲相见,咱们兄弟煮酒论英雄。


[ 本帖最后由 那时的天空 于 20-3-2007 01:25 编辑 ]
作者: autraveler    时间: 20-3-2007 11:23
原帖由 那时的天空 于 20-3-2007 01:17 发表
看了此贴,我觉得我能够体会到楼主的心情。我虽然没出过国,但是大学毕业后一直就在外地,无论事业上如何得到满足,也摆脱不了逢年过节时那个城市的热闹喧嚣和我内心的苍凉的强烈反差。有些事情作为一个男人我追 ...

强烈同感,
说得好!
作者: thewall    时间: 20-3-2007 18:01
原帖由 那时的天空 于 20-3-2007 01:17 发表
看了此贴,我觉得我能够体会到楼主的心情。我虽然没出过国,但是大学毕业后一直就在外地,无论事业上如何得到满足,也摆脱不了逢年过节时那个城市的热闹喧嚣和我内心的苍凉的强烈反差。有些事情作为一个男人我追 ...


... well said ...

... however, living in oz is hugely different to you living away from home in china ... you could only fully comprehend when you actually trap in this situation ...
作者: 晴天    时间: 20-3-2007 20:00
原帖由 thewall 于 2007年3月20日 17:01 发表


... well said ...

... however, living in oz is hugely different to you living away from home in china ... you could only fully comprehend when you actually trap in this situation ...


完全同意,其实谁能说从来不曾有失落或者想家的感觉呢,也不是失落了想家了就应该继续执著地失落,执著地想家。我一直跟朋友说,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了,比如工作不满意,家人远在千里之外,就已经是这个情况了,后悔和失落都是假的,说得粗一点,真的是屁用都没有。以现在做一个起点,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来设计和生活,去争取更好的,不要继续不好下去,很简单。自己感觉在澳洲发展比较有前途,那就要接受失去亲情的代价,如果觉得亲情是无价的,那就不必太在乎事业的登峰造极。

就像我以前说过的,想要什么就去追求什么,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关键是,你不能什么都要。




欢迎光临 FreeOZ论坛 (https://www.freeoz.org/i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