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OZ论坛

标题: 如何控制孩子的攻击行为 [打印本页]

作者: 周星星1832    时间: 2-6-2014 09:11
标题: 如何控制孩子的攻击行为
[attach]308834[/attach]
最近一段关于三个光背青少年殴打一名男孩的新闻受到广泛关注。当我们在谴责和愤慨这几个未成年人的同时,更应该对这种行为进行追根溯源,让更多家长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反思。

其实,青少年的暴力行为,在全世界都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社会问题。就算在令很多父母青睐的美国校园,仍然会经常听到诸如枪杀之类的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当然,经常发生的事情,并不代表着就是比较正常、可以容忍的事情。
如果用心理学上的术语来说,这种暴力行为就是一种攻击行为或者反社会行为。人类的攻击性跟其他形式的反社会行为,都是一种普遍现象。类似于这几个未成年人的举动,在我们的成人社会里,几乎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攻击行为的两种类型
心理学界把人类的攻击行为分为两类: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如果攻击者的主要目的是伤害或损害受害者,无论是身体的、心灵的伤害,还是毁坏他的成果或财物,他们的行为就是敌意性攻击。相反,工具性攻击指的是,一方只把伤害另一方作为一种获得非攻击性结果的手段,比如在抢同伴的玩具时把他撞倒在地。
前面提到的那三个青少年的暴力行为就是典型的敌意性攻击行为。不过,有些情况下的攻击行为,并不是那么轻易就能区分为这两大类的。比如,一个小男孩先是把另外一个小男孩推倒在地,然后又抢走了他的滑板车。这样的攻击行为其实是兼具敌意性和工具性的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的早期表现
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和著名生态学家洛伦兹都认为攻击性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弗洛伊德把它描述为死的本能,认为攻击性近似“水压”,当敌意的、攻击性的能量增长到某一关键水平后,会通过某种形式的暴力和毁坏性行为倾泻出来。而洛伦兹把攻击性描述为一种搏斗本能,是由环境中的某些因素诱发的。
虽然很小的婴儿也会生气,甚至还会打人、咬人、踢人、捏人,但是我们不能把这种行为当作攻击行为。皮亚杰就描述过他儿子的一件事,一次,他把手挡在7个月大的儿子劳伦特面前,不让他去碰有趣的玩具,劳伦特直接就拍打皮亚杰的手,试图把这个障碍移除。
但是,凯普兰和她的同事发现,1岁的儿童在玩耍时就会因一方控制了另一方想要的玩具而变得非常强硬。一旦一个孩子占有了一个玩具,似乎这个玩具在别的孩子眼里变得更宝贵了,即使还有一模一样的玩具,12个月大的孩子也会忽视这些玩具,起身去抢其他孩子正在玩的玩具。这一发现显示,工具性攻击的种子在孩子1岁左右就已经种下了。
两岁左右的儿童比1岁儿童更可能通过协商,而非互相打斗来解决争执,特别是玩具紧缺时。如果成人适当进行引导,鼓励孩子友好相处,那么这个阶段的孩子的攻击行为就会减少。
对于25岁的孩子,心理学家经过大量研究发现以下几个特征:1、一般性的脾气暴躁在学前期减弱,4岁后就不再普遍;2、武力反抗行为的发生率在23岁达到高峰,学前期逐渐下降;3、攻击性随着年龄增长发生变化的方式至少有两种,23岁的孩子可能打、咬、踢对方,大一点的幼儿园及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表现出的身体攻击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嘲弄、奚落、造谣、贬低等攻击行为。
整个儿童中期,身体攻击和其他形式的反社会行为继续减少,儿童逐渐能熟练地友好相处、友善地解决冲突。虽然工具性攻击减少了,但是敌意性攻击会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尤其是男孩之间。

如何控制孩子的攻击行为
虽然攻击行为是人类的一种天性,但是通过家庭环境、教养方式、学校教育的互相配合,也能控制孩子的攻击行为。能否控制自己的冲动和攻击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是否具有自我控制的能力。
作为家长,我们究竟如何控制孩子的攻击行为呢?
1、引导孩子学会放弃,为自控力播种
从大脑的发育阶段来看,1岁前是进行放弃训练、为自控力播种的最佳时期。因为这个时期,孩子的记忆力还不是十分发达,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不会延续到记忆中去,心灵也不会受到伤害。
对于婴幼儿不当的需求或者过度的要求,不要无限地满足孩子,需要在某个地方停下来,让他“死心”。我们要让孩子在早期就逐渐学会放弃,尤其是1岁前。当然,我们不能像对待大一点的“熊孩子”那样,采取断然拒绝的态度和方式。
对于1岁以内的孩子,当他们的运动能力得到很大提高时,除了通过大吼大叫、哭闹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以外,他们还会用自己的手脚和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或者唤起大人的关注。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他们难免会做一些不合适的行为,甚至是危险的举动。
出现这些状况的时候,也正是可以让孩子逐渐学会自动停止、进行放弃训练的大好时机。不过,大人的口头语言对1岁以内的他们而言,一般情况下就是鸡同鸭讲。这个阶段,我们的身体语言才是最好的交流工具。
2、爱与管教相伴,做一个权威型父母
在自控力的基本训练中,既需要父母的爱,更需要父母的智慧。其实,爱也有很多种形式,除了“拥抱的爱”、“温柔的爱”、“宽容的爱”、“支持的爱”、“守护的爱”等,还有“严厉的爱”、“忠告的爱”、“阻止的爱”、“让他放弃的爱”、“让他坚持的爱”等。至于什么时候使用哪种方式的爱,需要父母用育儿智慧去判断。但在控制孩子的攻击行为时,父母需要采用坚定的态度,才能真正制止孩子的行为。
父母的教养风格会影响孩子应对周围世界的能力。心理学家鲍姆林德认为家长既不应该过度惩罚孩子,也不应该淡漠处之,应该为孩子订立一些规则,并有感情地对待他们。她根据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和控制程度,把教养风格分为四种类型:权威型、专制型、忽视型、放纵型。
权威型父母重视孩子的个性,既对孩子充满关爱和温情,又会给孩子一些限制和约束。权威型父母鼓励孩子独立,支持孩子的积极行为,亲子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比较多。在权威型教养家庭长大的孩子具有良好的自控力,能够自我独立,成就感也比较强。他们和同伴关系融洽,能够与大人合作,也能很好地应对压力。
那么,如何做才能成为一个权威型父母呢?家长可参考以下几点:倾听孩子;在合适的边界内鼓励独立;给予大量的温情和照顾;允许孩子表达观点;鼓励孩子讨论;公平对待,并保持适当和一致的纪律要求;知道孩子的生活中发生的事;对孩子有高期望;具有灵活性;做出行动榜样;提供指导,给孩子讲道理。当然,这些方面并未囊括全部,家长可以根据这些方面,灵活运用到自己的家庭教育当中。
3、进行智慧的惩罚,不要粗暴的打骂
当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时,部分家长首先想到的惩罚措施就是对他进行一顿毒打或者一通臭骂。国外很多心理学研究结果都表明,父母的暴力惩罚不仅无助于控制孩子的攻击行为,反倒还可能会增加孩子的攻击行为和其他反社会行为。
当我们认识到惩罚目的就是让孩子体验做错事情的后果,让孩子自我意识到行为需要改进,而不是仅仅因为恐惧而不敢再犯错。这个时候,我们就能明白究竟该怎么智慧地惩罚孩子。我们在进行智慧的惩罚时,需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1)要提前沟通。为了让一项惩罚更有效,我们要在一开始就把后果讲清楚。惩罚的措施和后果,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可以起到威胁的效果。如果父母提前跟孩子进行充分沟通,孩子自然也就明白哪些事情不能做、做了会有什么处罚等,无形中会增加一道心理防线,抵御犯错的冲动。
2)要立即执行。对于惩罚而言,立即执行是确保惩罚有效的关键。一般来说,如果孩子一旦犯错后立刻就能体验到犯错的后果,那么他对这件事的记忆就会更加深刻,不容易出现我们常常说的“好了伤疤忘了痛”的情况。
3)要守住底线。每一个家庭,在教育孩子时,都应该有最基本的原则和明确的底线,尤其是对于做人方面的要求。我们一定要对原则和底线心中有数,每当孩子的行为触动原则和底线时,都要进行相应的惩罚。
4)要保持一致。面对同样的错误或者问题,不可今天惩罚,明天就不罚。给孩子定规矩和提要求时,父母也要保持一致,惩罚要有同样的原因和使用同样的方式。
5)要以善意和尊重的态度进行惩罚。有的家长在惩罚孩子时,常常用讽刺、挖苦的方式,甚至当着众人的面一顿奚落。这样的态度和方式不可取。孩子宝贵的自尊心需要呵护,即使是在犯错误的时候,家长也要注重方式、分清场合。
6)惩罚时就事论事,不带入自己的情绪。很多时候,孩子最初的行为并没有那么糟糕,却因为我们在惩罚时加入了自己的情绪,才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最后弄得不可收拾。
无论如何,在惩罚孩子之前,父母应该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冷静思考是不是可以用其他更好的方式代替打骂,即便你觉得非打骂不可,那么也是在你经过了思考,在情绪稳定的情况下实施的。这个时候的打也好,骂也好,没有丝毫发泄的成分,只是一种惩罚措施,你不会伤害孩子的人格,更不会导致让你后悔终生的事情发生。但我还是强烈建议,父母不要随便打骂孩子,打骂真的只能说明父母欠缺教育的智慧。
4、远离暴力行为,营造非攻击的环境
减少儿童攻击性的另外一个有效方法,就是为孩子营造一个非攻击的家庭环境。这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父母之间避免暴力行为,尽可能减少冲突,营造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氛围;另一方面是让孩子远离暴力的影视和游戏,避免孩子模仿电影电视和游戏中的攻击行为。这里重点讨论后一个话题。
去年,曾有很多媒体都在讨论有的动画片里面脏话连篇,应该停播,家长应该不让孩子看这类动画片。其中提到的动画片《熊出没》,恰好是很多小朋友的最爱。对于孩子是否还要看动画片、究竟看什么样的动画片,我认为宜疏不宜堵。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是很容易接触到动画片、电子游戏等东西的。这也就意味着,即使家长采取堵的方式来处理,也将无济于事。
作为家长,面对目前那些充斥着暴力与色情等不良信息的动画片和游戏,我们可以为孩子做些什么呢?
1)把好审核关
如果家长觉得某些动画片或游戏不符合自己的教育理念,或者不适合孩子收看,我们就要想办法让孩子喜欢上自己觉得更好的动画片。对于大一点的孩子,由于他们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判断和认识,我们只要平时和孩子沟通顺畅,也完全可以引导孩子学会欣赏更好的动画片和游戏。
另外,对于孩子对动画片或游戏中的一些模仿行为,如果是不好的行为,我们要及时制止和纠正。其实,很多不良的语言、不好的举动,都能通过家长的引导,让孩子认识到电视或游戏里面的某些语言和行为不适用于现实社会,让孩子把虚拟和现实区分开来。
2)事先定规则
由于孩子的自控力和约束力不够,需要大人适当进行引导和管束。但我们不可能随时随地看着孩子或者跟着孩子,所以,跟孩子一起商定看动画片和玩游戏的规则就很重要。如果规则制定得很好,孩子也遵守得很好,我们就大可不必担心孩子受到不良影响。
对于孩子看动画片和玩游戏的规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约定:1.大人对于动画片和游戏内容需要了解,如有色情、暴力的内容,绝不允许孩子涉足;2.讲好每一次观看或玩耍的时间,比如半小时到一小时,并严格遵守;3.看动画片或玩游戏之前,必须先完成作业;4.不让幼小的孩子单独看动画片或玩游戏,尽量在父母的视线之内。
3)转移注意力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转移孩子的兴趣和注意力,引导孩子走出家门,寻找更多有意思的事情。如果孩子每天的闲暇时间全部被电视机或电脑占据,这个时候家长就要当心了。我们应该让孩子认识到还有很多比这些东西更有意思的事情,同时也要为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去接触虚拟世界以外的真实世界。
孩子为什么容易沉迷于电视节目或者电子游戏呢?大多数时候都是孩子觉得无聊,觉得没有更好玩的事情,其根本原因是没有人(家长或同龄伙伴)陪伴所导致的。家长要多花心思和时间陪伴孩子,帮助孩子形成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如果等到孩子已经把看动画片或玩游戏作为唯一的爱好,问题解决起来就困难得多了。


作者: 周星星1832    时间: 2-6-2014 09:11
ethan 总试图攻击我
作者: 我爱猫眯    时间: 2-6-2014 13:05
周星星1832 发表于 2-6-2014 09:11
ethan 总试图攻击我

那就 立刻就地趴下
作者: 周星星1832    时间: 2-6-2014 13:07
我爱猫眯 发表于 2-6-2014 13:05
那就 立刻就地趴下

还试图咬我。。虽然是假咬。。
作者: 我爱猫眯    时间: 2-6-2014 13:08
周星星1832 发表于 2-6-2014 13:07
还试图咬我。。虽然是假咬。。

互相咬

如果他感觉疼了就 不会乱咬了
作者: 周星星1832    时间: 2-6-2014 13:11
我爱猫眯 发表于 2-6-2014 13:08
互相咬

如果他感觉疼了就 不会乱咬了

好吧。我试试
作者: bernard    时间: 2-6-2014 13:19
旅途中,一个超可爱的两三岁小屁孩
放着满车厢的黄头发不攻击,挑俺玩
当时他妈妈就教导“要友好,要抚摸不要拍打”
然后小屁孩时不时冲过来摸俺非礼啊
作者: 我爱猫眯    时间: 2-6-2014 13:19
周星星1832 发表于 2-6-2014 13:11
好吧。我试试

暴力爹
作者: 周星星1832    时间: 2-6-2014 13:24
bernard 发表于 2-6-2014 13:19
旅途中,一个超可爱的两三岁小屁孩
放着满车厢的黄头发不攻击,挑俺玩
当时他妈妈就教导“要友好,要抚摸 ...

有前途。。。。。。。。。。。。。。。。。。。。
作者: 周星星1832    时间: 2-6-2014 13:24
我爱猫眯 发表于 2-6-2014 13:19
暴力爹

对打是我们每天的游戏
作者: dejah    时间: 2-6-2014 16:47
我家孩子一岁半了,前两周去同事家玩他就不停地推一个同年龄的小姑娘,有几次是因为人家要玩他的球或者看我抱小姑娘了,有几次不知道原因。这是第一次出现这样的情况,觉得很奇怪,因为家里没人给他用过暴力,也没有看过什么暴力的东西,次都他推小姑娘我都制止,把他放在墙角让他站着,他哭的稀里哗啦的,但是之后还是会推。过两天去托儿所,阿姨说这个是正常的小朋友的表现。只要不是每天都不停地抢人玩具,以抢玩具为乐,并且每天都打人,这种就是不正常,必须纠正或者看专家。在托儿所的两天,阿姨说观察了他没有攻击行为。
现在在家,他有时候会过来拍我一下,手重的话,我就说“很疼啊”,他就摸摸我的头,然后轻轻的再拍两下。估计孩子小还不能把握轻重。
总之,孩子的攻击行为是一定要控制在可理解的范围内。
作者: 周星星1832    时间: 2-6-2014 16:54
dejah 发表于 2-6-2014 16:47
我家孩子一岁半了,前两周去同事家玩他就不停地推一个同年龄的小姑娘,有几次是因为人家要玩他的球或者看我 ...

是的。。不然就被幼儿园和学校送回来了
作者: 指纹    时间: 4-6-2014 02:27
dejah 发表于 2-6-2014 16:47
我家孩子一岁半了,前两周去同事家玩他就不停地推一个同年龄的小姑娘,有几次是因为人家要玩他的球或者看我 ...

这么大的孩子开始有所有权意识了,尤其是感到自己的东西,包括妈妈被别人用的时候
作者: dejah    时间: 5-6-2014 11:48
指纹 发表于 4-6-2014 00:27
这么大的孩子开始有所有权意识了,尤其是感到自己的东西,包括妈妈被别人用的时候

是呀,他昨天上游泳课的时候,自己先站在池子里的一个台子上,另一个小朋友过来的时候,他就走过去要推人家,不让人家在台子上,亏他在水里也能走过去推人。今天早上去托儿所,
我在旁边观察了一下,很奇怪,有小朋友要玩他的东西,他就给了,没有推。
作者: 指纹    时间: 5-6-2014 13:45
dejah 发表于 5-6-2014 11:48
是呀,他昨天上游泳课的时候,自己先站在池子里的一个台子上,另一个小朋友过来的时候,他就走过去要推人 ...

幼儿园的气氛可能不一样,小盆友们可能会有意识知道一个东西不完全属于自己

在家里有别的小朋友来玩儿,我女儿会说一件东西“It's Mine!",在play ground,一般会等着别人玩儿完滑梯自己再去,不过有时候也会说:It's my turn!




欢迎光临 FreeOZ论坛 (https://www.freeoz.org/i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