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OZ论坛

标题: 日本探亲的感受:中国差距让我们仿佛活在1980年 [打印本页]

作者: 太阳花开    时间: 15-2-2012 15:32
标题: 日本探亲的感受:中国差距让我们仿佛活在1980年
日本探亲的感受:中国差距让我们仿佛活在1980年



老婆在日本8年,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去,这次有幸探亲,心情很好。去的时候兴高采烈,回来却恋恋不舍!

看过太多对关于中日差距的帖子,很多的数据也许我们根本看不懂,这次探亲让我深刻的感觉,我们活在1980年。

首先我想说的是,以下都是我个人观点。我不是愤青,可这并不代表我不爱国,抱着平常心来说这次探亲的感受,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不要扔砖头。

出了成田机场,第一感觉就是干净,街道干净,马路上看不到一个烟头,很少能看到叼个烟在街上晃晃荡荡的人。路灯上没有小广告,当然郊区多少有点,但是市区肯定没有,起码我没有看到。人也干净,男人不管是西装笔挺还是潮男帅哥,都是利利索索。女人都是化妆,漂漂亮亮的出门,这里包括小区,不像我们大婶去超市也是穿个睡衣托个拖鞋就去了。

第二购物,日本全国的物价是一样的,这跟日本国小有关系,我想我们国家做不到这点。商品没有讨价还价一说,但是有打折,有的时候搞促销会买到比国内都便宜的商品。在日本基本买不到假货,购物基本不用担心会不会买到假货。不像我们国家,到处都是背的LV包包,手里拿着BOSS皮夹子,手上戴着Rolex钻表。就连扫大街的阿姨都是穿的都是adidas鞋子,我们就真的福到这种地步?大家都知道东京是全世界消费最高的城市,可我感觉物价却和国内一样呢?一个便宜的LV包包折合RMB也就7000多,我在武广去看也差不多。最奇怪的是我在国内OMEGA专卖店去看同一款表却比日本卖的都贵?而日本的KFC却比中国还便宜,这到底说明了什么?相反日本收入和开支是持平的,而我们累死累活几个月却买不起一个LV包包。

第三,收入。我老婆刚去日本的时候半工半读,那时候日语不好,一月大概12万日币,一年的收入要生活和交学费,还可以赞点零花钱,现在一月32万左右,折合RMB2.2万左右,这收入算是日本最低收入,每月除去吃喝拉撒睡买衣服的开支,可以存1万左右。在日本一月的收入可以买辆很好的二手雷克萨斯汽车。对比我在国内是部门主管,一月3500,这个收入说实在的实在不敢说低了,可我每月除了必要的开支,仅仅能剩下2000不到,就这都是房子是自己的,盘算了好久想买个二手的BYDF0要两万多,我的赞一年的工资,这一个月和一年究竟差多远,我真不知道!当然,有年薪十几万的,有上百万的,可这凤毛麟角的人能和人家的社长比吗?日本的贫富差距很小,起码比国内小的多。

第四交通,日本的交通四通八达,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贯通全国,闻名全世界的新干线比我们的动车组整整早了43年。不管是列车还是公交基本都是正点到达,公车都很干净,就是自己感觉票价很贵。虽然交通发达,但是在日本撞死人的代价是非常高的,听我老婆说,给予死者赔赏的计算方法是从死者死的年龄开始到日本的平均寿命为止,死者的死时的工资为准,这是一个很惊人的数字。又说到“我爸是李刚”30多万民事和解,30多万一条人命,30多万一个终点。中国有多少人有30多万都可以去开车杀人。

第五经济,这个我真说不了,我只能说非常发达,发达的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形容,刚才看见论坛一个MM发的照片有中国的老干妈,有位网友兴奋的回复说中国的老干妈都出口日本!我很有感触,我在日本一个月,除了在超市能见了少量的农产品,就是中国制造的衣服了,而中国造的衣服都是替日本牌子代工。因为中国的用工成本很低。别的我真见不了什么,街上没有东风牌汽车,商场没有方正牌电脑,更不可能有联想的手机了。反之我们在看看中国,满大街都是本田、丰田、斯巴鲁、雷克萨斯。人们又有多少手里拿着索爱、夏普、松下的手机,手上又戴多少精工、西铁城、卡西欧的表,耳朵里又有多少塞着索尼、爱华的耳机,家里又有多少摆着索尼、夏普、电视音响等等等等。如果日本人来中国看到这样也像我们那样兴奋吗?不会的,因为他们认为出现这样的结果是理所当然的。经常能看到有的网友回复说抵制日货抵制日货,说的是没有错,可是抵制的了吗?也许你不经意间已经在用了。你就是买辆国产自主研发的汽车,那造汽车的高级数控车床都是日本造的,你说买还是不买?我这里不是说别人好,说自己不好,我只是认为,日本的经济已经牢牢渗透在国人的生活当中,我们唯一的出路就是学习人家的技术,然后超越,而不是坐在电脑边上说抵制日货4个大字。

第六国名素质与治安,个人感觉日本人不惹事,但这不说明胆小,起码人见人一鞠躬就很友善,(反正我是不鞠)走到哪里不管是大商场,还是私人小店,都热情招呼,走的时候还鞠躬,你就是真的想找事情都不知道怎么找。在地铁里没有人大声说话,电话来电都是震动,接电话都很小声,我就有次在地铁里玩老婆的手机弄出来声音,有好几个人看我,自己都感觉很惭愧,我们呢?手机铃声小了都不行,山寨手机10个喇叭,来个电话跟开演唱会一样,哎···日本人的环保意识相当强,这是从小教育的结果,垃圾分类,公共场合不吸烟,不随地吐痰。日本的治安是全世界公认好的,很少有强奸杀人等恶性案件发生,当然是相对而言。日本警察眼睛很厉害,可以在人群中看出那个是外国人,这个我很佩服,我在日本一个月被警察叫住4次查我签证,因为中国在日本黑的人太多了。也或许我张的像黑户⊙﹏⊙b汗。在日本随处可见穿和服的女人,很正常。中国上下5000年,少数民族还在穿自己的民族服装,反而汉族不穿自己的汉服?为什么?忘本?

其实还有很多感受,一下说不出来,一个月的生活让我感觉很快,回国后说真的就像回到旧社会。我知道一个国家和一个国家国情不一样,没有什么可比性,我们始终不愿意承认人家的优秀,说一些自欺欺人的话。要不是抵制日货,要不就是把中国的人拉过去挤也挤死日本,难道我们除了人口多就真没有别的难耐了?日本人的内忧外患意思很强烈,外国的东西真的很难进入日本。一个只有一亿多人口的国家走在世界前列,说明什么?
作者: superopengl    时间: 15-2-2012 16:24
LZ两地呀。俺也在日本,眼瞅6年了。你说是80年代,但差距可不是30就能赶上的,尤其是人。不过日本人还是比较小心眼儿地。当然好人也不少。
作者: flydragon132    时间: 15-2-2012 16:34
敢在中国人面前说日本好,。。。嘿嘿
作者: superopengl    时间: 15-2-2012 16:42
原帖由 flydragon132 于 2012/2/15 15:34 发表
敢在中国人面前说日本好,。。。嘿嘿

我说去澳洲给我老婆买套和服,当作纪念。我老婆虽然喜欢但死活不要,怕回国内被打死。
作者: mason00    时间: 15-2-2012 19:27
我也挺喜欢日本的。作为普通人,不想研究历史。只是凭自己的感觉,日本文化和流行元素,很容易让我亲近。欧美虽然也很优秀,和日本比就像陌生人的感觉。
作者: ryan88    时间: 15-2-2012 20:32
也别这么觉得,说真的中国人比朝鲜人,还有中东的阿拉伯人(姆斯林)真的素质高的。
作者: cienanos2    时间: 15-2-2012 20:38
日本民族是岛国文化,菊花与刀,
极端的唯美,忧郁以及残忍。
日本文化只有耻文化没有羞文化。

日本的民族精神是可怕而强大的。
用好了,可以以其经济,礼仪,文明和洁净,独占世界鳌头;
用的不好,可以再次用比希特勒还要惨无人道的侵略手段毁灭亚洲。

对比之,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让人汗颜。
儒家深入脊髓的‘中庸’文化,让中国永远不会走极端,
宽容但是散漫,不讲原则,
慷慨但是不拘小节,不讲卫生,不重社会礼仪,
。。。。。。

两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实在是大相径庭。
中国不可怕,很平和,很中庸,骑墙主义。
日本很可怕,很极端,很极致,完美主义。
作者: coredump    时间: 15-2-2012 20:49
原帖由 cienanos2 于 15-2-2012 20:38 发表
日本民族是岛国文化,菊花与刀,
极端的唯美,忧郁以及残忍。
日本文化只有耻文化没有羞文化

日本的民族精神是可怕而强大的。
用好了,可以以其经济,礼仪,文明和洁净,独占世界鳌头;
用的不好,可以再次 ...

typo? 应该是想说"只有耻文化, 没有罪文化"吧?
羞耻, 羞耻, 羞和耻是同义词, 大和民族对耻辱感的认同度的确比罪恶感高很多

世界三个比较典型的文化现象:
西方罪文化,日本耻文化,与中国忍文化
说日本没有罪文化也不对, 这三种文化表现只是相对来说比较极端的特征, 说日本没有罪文化, 就像说, 中国人既没有羞耻感,也没有罪恶感一样.

其实这三种文化现象都是各个民族的优秀和精华的地方, 罪恶感, 羞耻感, 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都是人类优秀的品质.
作者: sdcmc    时间: 15-2-2012 21:10
日本大學生剛畢業事10幾萬日圓吧.......32萬算不錯的了.

要在大街上分出日本人和大陸人,說實話,難度是比較低的.
作者: keepdancing    时间: 15-2-2012 21:36
这番论调也太悲观了。日本去得不多,不去讲它。从前常去欧洲出差,一个人均GDP居前五的国家,应当讲比日本还富有不少,日本大致排名在第18至20位左右。在六年时间里,该国的一个著名城市,我能看得出的变化只是新修了一处赌场。同一时间段,你在中国随便一个较大点儿的城市,相信都会有巨大的变化。开始对比时,我还在想,嗯,我们没有什么象样的超市,隔上那几年,大超市都遍地开花了。
作者: styfwz    时间: 15-2-2012 21:42
我没去过日本,但是我依稀记得好像是日本人基本上多少岁就是月薪多少万日元的?比如25岁一般月薪就是25万日元?超过的就算混得比较好的?

不过anyway,我也是非常的喜欢日本的。日本人很极端,很追求完美,很认真。这点让人佩服
作者: superopengl    时间: 15-2-2012 21:44
原帖由 sdcmc 于 2012/2/15 20:10 发表
日本大學生剛畢業事10幾萬日圓吧.......32萬算不錯的了.

要在大街上分出日本人和大陸人,說實話,難度是比較低的.


大学生18-22万,硕士毕业20-24万
作者: superopengl    时间: 15-2-2012 21:47
原帖由 keepdancing 于 2012/2/15 20:36 发表
这番论调也太悲观了。日本去得不多,不去讲它。从前常去欧洲出差,一个人均GDP居前五的国家,应当讲比日本还富有不少,日本大致排名在第18至20位左右。在六年时间里,该国的一个著名城市,我能看得出的变化只是新修了 ...


发达国家城市化建设已经完成,中国是正在城市化。一个done,一个doing。
但这个只是硬件建设,软件建设,一个done,一个pending。
作者: styfwz    时间: 15-2-2012 22:07
同意楼上的看法。而且西方评论中,往往认为中国做的最好最出色的也就是基建了。这个我们也无需反驳,看看每年基建占GDP的多少就知道了。这样的经济我不觉得是非常健康的
作者: freshfish    时间: 15-2-2012 23:47
这个是近期写的还是以前的啊
作者: superopengl    时间: 15-2-2012 23:52
原帖由 freshfish 于 2012/2/15 22:47 发表
这个是近期写的还是以前的啊

我是不是在长登澳洲之前也要写一个呀,可现在又对中国不太了解了
作者: ryan88    时间: 16-2-2012 08:07
原帖由 sdcmc 于 15-2-2012 22:10 发表
日本大學生剛畢業事10幾萬日圓吧.......32萬算不錯的了.

要在大街上分出日本人和大陸人,說實話,難度是比較低的.


别说日本和中国了,中国,港台,新加坡,不用出声,单看气质,举止,眼神,就知道哪里来的了。
作者: sliuhao    时间: 16-2-2012 08:23
原帖由 styfwz 于 15-2-2012 23:07 发表
同意楼上的看法。而且西方评论中,往往认为中国做的最好最出色的也就是基建了。这个我们也无需反驳,看看每年基建占GDP的多少就知道了。这样的经济我不觉得是非常健康的


难道你没听说过中国的公路有拉裢公路之说?
作者: cienanos2    时间: 16-2-2012 13:15
太阳花开 威望         +20 元代的中国也很可怕~不过您也许说的只是中原 ... 16-2-2012 10:06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汉三国隋唐宋元明清。。。
其中,只有元朝乃蒙古族入侵,清朝乃满族入侵,不能真正代表汉族统治时代的时代特征和理念。
不过汉族就是因为没有特点所以才能有容,竟然最后把统治阶层满族给同化了。
不知道蒙古族算不算被同化?
作者: superopengl    时间: 16-2-2012 14:20
有句话叫:谁统治了我们,谁就变成了我们。
作者: izhwei    时间: 16-2-2012 14:52
原帖由 superopengl 于 16-2-2012 00:52 发表

我是不是在长登澳洲之前也要写一个呀,可现在又对中国不太了解了

你写写日本吧,很期待。我们需要第一手的,客观的资料,对我们了解日本有好处。

不必和中国对比了,我们都知道。
作者: hedgehog    时间: 16-2-2012 15:10
原帖由 sdcmc 于 15-2-2012 22:10 发表
要在大街上分出日本人和大陸人,說實話,難度是比較低的.


我过去在大街上区分日本女孩和中国女孩的一个方法是:看她的头发是否在过去12个小时内洗过。不过中国北京上海等地的女孩常常使我这个方法不灵。
作者: ryan88    时间: 16-2-2012 15:43
原帖由 hedgehog 于 16-2-2012 16:10 发表


我过去在大街上区分日本女孩和中国女孩的一个方法是:看她的头发是否在过去12个小时内洗过。不过中国北京上海等地的女孩常常使我这个方法不灵。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看眼神好了。骗不了人的。
作者: izhwei    时间: 16-2-2012 16:19
原帖由 hedgehog 于 16-2-2012 16:10 发表


我过去在大街上区分日本女孩和中国女孩的一个方法是:看她的头发是否在过去12个小时内洗过。不过中国北京上海等地的女孩常常使我这个方法不灵。

12小时?  这也太夸张了吧。  洗发水用多了也会伤头发头皮的。
作者: keepdancing    时间: 16-2-2012 21:28
原帖由 styfwz 于 15-2-2012 23:07 发表
同意楼上的看法。而且西方评论中,往往认为中国做的最好最出色的也就是基建了。这个我们也无需反驳,看看每年基建占GDP的多少就知道了。这样的经济我不觉得是非常健康的

不要将人口素质的提高与物质财富的积累分开来,甚至对立起来。西方文明的崛起也首先是一个物质财富积累的过程,具体包括工业革命、城市化进程、环境保护等,回想一下伦敦,当年工业化革命之初环境污染多么严重、贫民窟问题也曾是一大困扰。

原帖由 ryan88 于 16-2-2012 09:07 发表


别说日本和中国了,中国,港台,新加坡,不用出声,单看气质,举止,眼神,就知道哪里来的了。

的确是这样子。还记得某年新加坡一位名人访华,回国后在早报上大发了一番感慨,用“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这样的诗句做文章标题,讲的就是只有在中国这样的泱泱大国才能有这样的诗句,这样宽的眼界,这样大的胸襟,呆在岛国,再活上几辈子也不可能有写出这样诗词的诗人!
这话可不是我讲的,是人家讲的。能够反思出这样一番感慨也是讲出了真话。
作者: keepdancing    时间: 16-2-2012 21:33
当然,先发展、后治理的思路绝对是错的。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就是应当吸取发达国家在发展中走过的弯路,争取跨越式的发展。设想是好的,实现起来难度还是相当大的,实践当中经常是重走别人的老路,一次次掉进别人踩过的泥坑。英语里用的词儿是leapfrog。
作者: styfwz    时间: 16-2-2012 21:56
怎么说呢,我肯定不是想把物质文明和精神建设对立的。而且我也相信精神文明或者说人口素质的提升必须依赖于物质文明的提升。而我说基建占的比例太高只是想说中国目前的物质建设,或者说经济建设本身的结构并不是良好的。中国一直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品牌,GDP的发展,就我个人来看,主要靠的是基建和廉价劳动力。基建占到差不多GDP40%的比重这一点我觉得并不是非常良性的。而廉价劳动力可以说非常的依赖于汇率杠杆。这些是我所忧虑的,可能也是我选择移民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 sdcmc    时间: 16-2-2012 23:18
原帖由 ryan88 于 16-2-2012 09:07 发表


别说日本和中国了,中国,港台,新加坡,不用出声,单看气质,举止,眼神,就知道哪里来的了。



的確如此........
作者: sdcmc    时间: 16-2-2012 23:21
原帖由 keepdancing 于 16-2-2012 22:28 发表

不要将人口素质的提高与物质财富的积累分开来,甚至对立起来。西方文明的崛起也首先是一个物质财富积累的过程,具体包括工业革命、城市化进程、环境保护等,回想一下伦敦,当年工业化革命之初环境污染多么严重、贫 ...



的確如此,唐宋元明時代,中國人的志氣不一樣啊.
作者: liluliang    时间: 17-2-2012 02:34
说日本男人利索的 第一次看见
说日本东西便宜的 第一次看见
作者: dlthomas    时间: 17-2-2012 08:31
那是你水平不够,其实还是有区别的。100%不太可能,但分出个8,9 不离10还是有把握的。
原帖由 sdcmc 于 15-2-2012 22:10 发表
日本大學生剛畢業事10幾萬日圓吧.......32萬算不錯的了.

要在大街上分出日本人和大陸人,說實話,難度是比較低的.

作者: helen2151    时间: 17-2-2012 21:25
我怎么没被查签证,楼主太外国人了吧~~~~ 我在回澳洲的飞机上也回想了下这个问题,的确没法比较,但是各个国家的国情如此,很多事情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作者: 太阳花开    时间: 18-2-2012 11:55
马路、胡同这样的词汇,来自什么民族?
原帖由 cienanos2 于 16-2-2012 14:15 发表
太阳花开 威望         +20 元代的中国也很可怕~不过您也许说的只是中原 ... 16-2-2012 10:06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汉三国隋唐宋元明清。。。
其中,只有元朝乃蒙古族入侵,清朝乃满族入侵,不能真正 ...

作者: 太阳花开    时间: 18-2-2012 12:30
关于同化问题,俺的一个朋友写的《透过钱眼看中国历史》里有点议论,征得同意之后,发上来共享。
《钱眼里的历史风景》   波音

古代中国,从地理上讲,就是被一圈的高原、山脉围起来的两条东流入海的大河,以及大河两岸的耕地。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完全相同的,而中国尤其独特。古代印度虽然也是国土广大的农业大国,但这个印度次大陆上的国度东面和西面都是大海,国境线的大部分都是海岸线,中部却又有德干高原。古代欧洲的法国也算是个农业大国,但论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比起古代中国的规模只能算是微缩景观。今天的俄罗斯面积广阔,但在古代却在漫长的时间中并不是一个国家,只是到了近代才扩张为世界第一面积大国,却因为国土大多靠北而严寒,在气候上与古代中国不可比拟,在人口上更是稀少。
所以,当我们打量古代中国的历史时,不能完全照方抓药,拿其他国家崛起或衰亡的经验教训来套用到中国身上。古代中国从一开始,就面临着与其他古国不同的局面,帝国的疆域基本上被局限在那一圈高原、山脉和东南海岸线之间,帝国内部可能会分裂,比如多次出现的南北大对峙,南朝和北朝对峙,南宋和金朝对峙,但却基本上无法扩张到那圈高原、山脉之外。
唐朝最强盛之时,曾经越过亚洲之巅帕米尔高原,与兴起的阿拉伯帝国鏖兵于中亚,最终败退回高原-山脉圈以内;明朝曾经多次北伐蒙古,结果越打国力越衰,而蒙古各部却基本毫发无损,瓦剌一个防守反击,竟然兵临北京城下,差点儿要了明朝的命。元朝和清朝虽然帝国疆域越过了高原-山脉圈,但这两个朝代本来就是骑马民族建立的,他们的老家就在高原、山脉圈上,帝国扩大出来的领土只能算是他们入主中原时自带的行李。
经济模式决定了中华帝国只能在高原-山脉圈的内部折腾,一个由农业和大量农民支撑起来的国度,不具备翻山越岭开疆拓土的物质条件,如果非要“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挥师数万劳师袭远,最后只抢来几匹汗血宝马,由于水土不服还都没在中原繁殖下去,吃亏的只能是自己。
所以,中华帝国虽然经历了许多朝代,但有一个大体上的共同特点,凡是活的比较长的朝代,即使立国之初也曾四处出击,但很快就会全面转向国内经济建设,尤其是农业建设,对外只是被动地防御。这其实和“气节、勇气、雄心”之类的词汇没有关系,即使皇帝才智平庸,只要他还算有理智,就会明白攻向蒙古高原或青藏高原太浪费钱物了,所得却微不足道。这就是所谓的经济理性,就像我们会在附近的农贸市场买棵大白菜,而不会穿越半个中国去买一样,经济理性这玩意,你懂的,一般的皇帝们也都懂。
透过钱眼,我们观察到了古代中国内敛的性格。所以秦始皇那样的旷世帝王才会在席卷六国之后,压抑下心中狂野的激情,在北方国境的山脉上默默地修建起长城。这堵大墙给中华帝国的北方边疆立下了界碑,也在古代中国人的心中筑起了一堵低调的墙。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种内敛性格正是高原-山脉圈塑造的,从古代中国人的身上一直流淌到今天你我的身上。也正是这堵大墙,庇护了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华文明成为唯一延续下来的文明。
然而从秦始皇到清朝末年,历时两千多年,如果人们都只是老老实实地呆在围墙之中,循规蹈矩地种庄稼,那么中国历史也就没有什么可以书写的精彩了,写来写去不过是一些内容雷同的朝代相互替代,人们带着假面具彼此厚黑对方而已。
历史并非如此,围墙之内,总有烦恼。古代中国不仅有筑墙的人,也有破墙的人,而破墙而出,开辟一片新天地,才是历史的精彩之处,也使得古老的中华帝国并没有陷入死循环之中,它其实也在不断地调整自身,试图突破束缚自己的围墙。
比如隋炀帝和大运河,为了整合长江和黄河这两条大河孕育的经济板块,杨广用举世无双的大运河打通了中华帝国的任督二脉,一举弥合了高原-山脉圈内长时间存在的南方和北方的裂痕。倘若没有杨广这种青春飞扬的君主,没有大运河构造的全国一盘棋,中华帝国时不时的南北分裂是避免不了的。我们看看自从隋唐之后的历史,除了南宋还能勉强划江而治,支撑了150多年外,任何企图划江而治的政权都很快就土崩瓦解了。不仅全国的经济由大运河连成一片,南方人和北方人也被练成一片,大家都对大一统的帝国有了认同感。南北分裂问题基本解决了。
但高原-山脉圈的高墙岂是随意可以破解的,杨广的悲剧就在于屡次头撞北墙,非要霸王硬上弓,出击高句丽。此后唐太宗李世民也尝试着破墙,攻打高句丽,结果也是惨败。由地理环境孕育的农业经济模式,不允许中华帝国的君主在白山黑水、雪域高原之上肆意驰骋。
永乐皇帝朱棣与郑和君臣联手,尝试了另一种破墙的模式,那就是面向海洋,从海洋上寻找突破口。其实我们不能把破墙的创意完全归功于台上的帝王将相,早在郑和下西洋之前,民间商人为了发财的梦想,已经在海洋上打拼了几百年,这些民间无名英雄向茫茫大海中的冒险远航,给后人突破中华帝国的围墙提供了借鉴。
很可惜,郑和下西洋并没能开辟出一条直达欧洲的贸易路线,于是中华帝国仍然只能内敛、低调。
不过,从宋朝开始出现的钱荒问题,倒是真的从海洋方向得到了解决。美洲白银通过一次次的倒手,源源不断地从海外涌入了中华帝国,激发了大明帝国后期江南的繁荣,以及后来的康乾盛世。这可以算是一种另类的破墙方式,西班牙人以及后来的英国人帮助中华帝国在厚厚的围墙上凿开了窟窿。等到清朝末年洋务运动等变法图强的行为,则是古代中国人主观上尝试着破墙而出,融入世界。
作者: cienanos2    时间: 18-2-2012 13:29
原帖由 太阳花开 于 18-2-2012 12:55 发表
马路、胡同这样的词汇,来自什么民族?


“马路”是由碎石铺设的,路中央略高而且光滑平坦,这样利于雨水流淌到路边,不影响交通。后来,人们用沥青铺涂在上面,称之为“柏油路”。但大多数人还是习惯叫“马路”。
18世纪末,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的热潮之中,工业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的要求愈来愈高,昔日那种“人走出来的路”,再也不能适应人们的需要了。

在这种情况下,英格兰人约翰·马卡丹设计了新的筑路方法,用碎石铺路,路中偏高,便于排水,路面平坦宽阔。后来,这种路便取其设计人的姓,取名为“马卡丹路”,简称“马路”。

在上海有另一种说法:在上海,最早来外滩的多是单身洋人,他们富有冒险精神,长得结实,每日下午3点以后,为发泄过剩的精力,他们便想找个地方跑马,江岸不够他们尽情驰骋,便想到了洋行楼群后的大片泥滩,于是就有了今天南京东路外滩到河南中路一段长500米的跑马小道,这便是南京路的前身。因为当时总看见洋人在上面跑马,所以,上海人就称它为“马路”。

胡同”之称由来已久。据专家考证,胡同二字源于蒙古语,意指“水 井”。当年,有水井的地方为居民聚集之地。因此,胡同的本意应为居民聚 集之地。还有一种说法:元建都北京后,将居民住房按片分开,由蒙古人分管,各片之间由通道分开。通道除供人们行走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在发生火灾时作为隔离带。虽然有种种说法,但胡同的出现始于元代已为一共识。 13世纪初,蒙古族首领成吉思汗率兵占领金中都,烧毁了城内金朝的宫阙,使中都城变为一片废墟。之后新兴的元朝重建都城,称为大都。大都城分为50个居民区,称作坊,如福田坊、保大坊、金城坊等。坊与坊之间为平直而宽度不等的街巷胡同。全城街巷胡同总计有400余条。明灭元后,在元大都基础上重建都城,称为北京。北京城分为36坊,街巷胡同增至1100多条。 清朝建都后,沿用北京旧城,改称京师。内城街巷胡同增至1400多条,加上外城600多条,共计2000余条。 辛亥革命后,北京的街道胡同仍在不断的增加,至北京解放前夕,已有3000多条胡同。北京解放后,城市建设迅猛发展,建立了许多新的居民区,街巷胡同最多时有6000多条。近年来,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北京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多,而街巷胡同却越来越少。为了使“胡同”这一北京的古老文化现象延续下去,北京市政府将一些特色胡同确定为历史文化保护区,这对保护古都风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 cienanos2    时间: 18-2-2012 13:36
原帖由 太阳花开 于 18-2-2012 13:30 发表
关于同化问题,俺的一个朋友写的《透过钱眼看中国历史》里有点议论,征得同意之后,发上来共享。
《钱眼里的历史风景》   波音

古代中国,从地理上讲,就是被一圈的高原、山脉围起来的两条东流入海的大河,以及大 ...


太精彩了!
可惜没分了。先欠着,明儿来还分:)




欢迎光临 FreeOZ论坛 (https://www.freeoz.org/i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