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不可耐
本帖最后由 江南柴进 于 20-7-2020 07:33 编辑信不信由你
板砖要狠砸啊
巴赫是最能走私私货的伪理性派了,你这饭可吃得心安理得。哥德堡的总有理,其实已经天马行空到不知何处,然后又雄辩地溜回来,要靠这个雄辩的理性来对家庭“维稳”,恐怕老兄已经被镇反了吧;P 不过我还是很赞同这个雄辩的,人家确实没有离谱,一句一步都合乎逻辑,但是就是有本事上喘下跳的,不像后来浪漫派的作曲家,闭上眼睛“老子就是不讲理!”,但其实也没跳多高嘛
所以巴赫固不可能是那个饿死的驴子,他的创作旺盛就像他的生育旺盛,这样的人会理性到饿死?他的智慧让他作品像万物循环的脉动一样生生不息富有生命力,这个节律精美可以在理性上剖析欣赏。换个猥琐的角度咱设想巴赫在制造那20多个小巴赫的时候不知道是否有充满宇宙和谐的钟摆一样的韵律,但我相信如果有,这韵律必不会“理性”得如同广播体操,而像海浪奔腾,否则我是打死也不信能有这20个
所以嘛,哥德堡变奏,未必只适合吃饭时候伴奏啊:P 这板砖砸得。超过预期,暂时无法接受。:lol 巴赫是最能走私私货的伪理性派了----
--主要是这一句不解。你要说走私货,维瓦尔彻的四季,有多少个人情绪在里边?帕赫贝尔的卡农,愉快得跟鲜花次第绽放似的,算不算私货?哥德堡的32个变奏,纵然是天马行空,魂游象外,最后气定神闲复归本初,但你要说他夹私货,恐怕我不懂了。
我说的那头理性的驴子,就是说这个驴子是个饿死也不心动、始终要保持“政治正确”的理性主义者,倒是与巴赫的多产无关。
在我看来,哥德堡变奏适合做任何事情的伴奏音乐,尤其是睡觉。:lol 我的意思是巴赫纵然有个美好的作曲借口,为了上帝。可是这个高尚的名目下还是可以写一些很销魂的东西,比如哥德堡和恰空,在我看来都是荷尔蒙大大的强烈的东西,不是小溪而是烈酒呵(就留点口德不说是spring药了),尽管醉得很理性。所以适合睡觉听,正好切合你的题目:) 我也可以说,这是-----言者无意,听者有心。
总之,你说巴赫是为理性主义,得拿出证据来。:@ :lol 原帖由 mohan29 于 17-10-2011 09:16 发表 http://www.freeoz.org/ibbs/images/common/back.gif
我也可以说,这是-----言者无意,听者有心。
总之,你说巴赫是为理性主义,得拿出证据来。:@ :lol
巴赫的人和天马行空都有坚实的理性基础。对于演奏着来说可以突出这个基础也可以选择突出浪漫的情感,二者本身未必有高下之分,要看演绎者的造化了。
至于理性基础的证据一,可以看看这个音乐的奉献里面一段视频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AtKT-v86P-M
Y0_DeHSTLHU 我打错了一个字,“为”字实为“伪”。
这一段视屏有意思,巴赫这个奸商这过分啊。 音乐以悦耳为先,若一首曲子或歌能取悦你的听觉神经,不管他是那个类型的,你都会喜欢。这是人之本性吧。
就像你看到美女的第一时间,你的眼前一亮,感觉是些许美好的。
在慢慢细琢磨,美女无可避免也有不好的一面,音乐如是,古典更如是。
从本能的取悦上升到哲学的审美,若以批判的眼光去看,古典音乐大师无可避免都有缺陷,艺术难免感性!
老柴的沧桑凄美,贝多芬的刚猛涌动,巴赫的严肃庄重都是其作品给我们的第一感受,
就请允许他们在某些作品里藏点私货吧,人---谁没有人性的两极呢! 顶LS,说的很中肯。
你好哪一口,若也要让人指手画脚的,那你是为谁活呢;P 原帖由 天行健 于 31-10-2011 22:15 发表 http://www.freeoz.org/ibbs/images/common/back.gif
音乐以悦耳为先,若一首曲子或歌能取悦你的听觉神经,不管他是那个类型的,你都会喜欢。这是人之本性吧。
就像你看到美女的第一时间,你的眼前一亮,感觉是些许美好的。
在慢慢细琢磨,美女无可避免也有不好的 ...
老兄对音乐挺有看法啊。
我这一帖不是说音乐不应该有私货,恰恰相反。只是用着巴赫的音乐,借题发挥一下。
浪漫主义
--无论是正道沧桑还是误入歧途,都给人以生存的质感。
理性主义
--唯有追循理性、追循自然的生活方式,才是最优秀的人的选择,喜怒哀乐不过是大脑皮层的某一次小小的波澜,过后立即烟消云散,而至高的理性规律却时时刻刻地把握着人的一生。好比有人相信,灵魂脱离了累赘的臭皮囊必将更加是一个逍遥自在的存在,否则出于为人的尊严,我们必将藐视上天赋予我们的灵魂。
人作为最卑微的存在而又最优秀的物种,在自然和历史的选择面前丝毫无能为力,只是让自己在欲念的指使下与理性显示的脚步亦步亦趋。即便真正伟大者,呕心沥血,也只能创造些与“局部荒谬,而作为整体万分和谐的世界“无法相提并论的东西,小人物更如浮蝣一生,吃喝拉撒,无聊地消耗干净。这些东西,略为想起来便极大地有伤自尊,所以,如果我辈无所创造,生命便毫无意义。--哪怕是创造历史洪流的一滴水珠,方不会成为伟大理性在最高安排中为了显示人性优秀而刻意布置的前进中可笑的杂扰因素。
直觉和感情上的需要,又何尝不是理性的安排?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观论颂曰: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出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故曰:达者宜守其中。”( 太阳对驾驶自己的马车的费顿说:你不要飞得太高,以免把天空燃为灰烬,你也不要飞得太低,以免把大地烧毁;你不要太靠右,以免陷入巨蛇星座,也不要太靠左,以免闯入祭坛星座)
这本身是神秘主义的东西,可以理解它,但是人又不能根据自身生活的来龙去脉(上下文)来把握它,所以我说有些神秘主义。我们直觉感到,需要有老子和亚里斯多德笔下的“中庸”来慰藉我们复杂混乱多扰动的生命,但是一旦陷于现实的滚滚洪流,便无力自拔,狼奔豕突,或汲汲乎名,汲汲乎利,或消极沉沦,冷眼相向。偶一回头,也只看着梦幻般的理性喟然长叹,然后象苏格拉底一样期待一个纯净美妙的死后世界。
也许这就是理性的安排,方其如此,才可以在人群中甄分出个“左中右”来,就有如浩瀚宇宙,唯有碰撞、弥合、吸引、排斥、爆炸、坍缩,才有万物的和谐,是以混乱来建立大秩序。愚夫愚妇在混乱中焦心熬力,终不免归于永恒的平静,智者知其端倪,方冷眼洞悉,适时作为,居中庸而不逾。
巴赫让人心静,无非是回到一个本来清明的境地,浪漫主义让人心动,无非是在这清明的境界里,看到作为人本身特质,本无可厚此薄彼的动机,全凭听者自身的修为,我最近听弗朗克的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为其典雅秀丽、即不感伤也不沉迷、有活力而平衡性极好、富于创造灵感,而倾倒不已,反复听了多遍,心虽动而不纷乱,神往而守中。
岂不是就是这般境界么?
[ 本帖最后由 mohan29 于 2-11-2011 09:56 编辑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