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3 xblues 的帖子
不能全部照搬的,哪个适合用就用哪个。一般来说,测试驱动开发和持续集成采用度较高,还有stand-up meeting 。
结对编程,一般来说可以弱化为code review,每个提交都放在review board里,找人看一下,不一定非得2个人一个键盘那样极端。
回复 #6 xblues 的帖子
:lol :lol回复 #8 xblues 的帖子
我是2太机器,3个手机一起霸占1个显示器和一个键盘我在旁边伺候它们,被它们蹂躏:L 其实我以前在上海工作的几年,欧洲团队早就引入了敏捷开发的模式,只不过他们没有明确的提出这些概念,可能是认为我们只需要follow不需要去搞的那么清楚。
总结起来是最重要的下面几点,非常有用
一,分阶段的迭代开发,新功能需求或者修补需求会按照优先级和重要程度以及难度排序,分割成若干milestone,每个milestone是一个独立的需求分析开发测试的完整周期。
二,需求queue被划分成树型的结构,最末端为不可再分的一个需求,然后与此对应,有相应的树形开发queue和测试queue。有三个teamREQ,DEV,QA的相应人员各自认领queue中的ticket
三,重视会议交流而非文档,通常每天早上会有一个简短的全team stand up的会议通报各自的进度,然后不定期有需求组的人员主持小型会议向developer和tester做需求解释
我们当时的team是做ERP产品的,虽然竞争不过SAP,但是设计和管理的水平还是比较高的,在美国人全面带领IT领域技术进步的时候,欧洲人也有他们自己对于先进理论的实现,在学术上欧洲和美国是不分上下的,在实践上美国的技术更流行,但是欧洲也有他们自己的技术。 这本书不错:
Applying UML and Patterns (Craig Larman)
-- An Introduction to Object-Oriented Analysis and Design and Iterative Development
有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 如果是Agile Development, 推荐 敏捷软件开发:原则、模式与实践这本书,英文名是Agile Software Development: Principles, Patterns and Practices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