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中文不好,爸爸妈妈可以帮他,英文不好------我们无能为力,最多只能苦闷的感叹啊!孩子以后在中国发展么?他又不行了!你想,中国人那个多啊,竞争那个激烈啊-----大家都是八股文出身,不拼个你死我活的能罢休?所以,作为父母,我怕怕啊! 原帖由 ecolina 于 4-4-2008 16:57 发表 http://www.freeoz.org/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我感觉,孩子如果以后要在澳洲或者其他西方国家上大学和工作的话,我就不会考虑让他回国受教育。为什么呢?原因是:你的孩子要和这里的local竞争,竞争心态,竞争知识面,竞争成长的经历,竞争英文!!东边半年西边半 ...
我同意这样的观点。如果今后决定孩子要在澳洲发展,我还是那个观点,英文必须母语,意识形态也不要太外国。这点是在我的工作中深有体会的。至于中文,听说好就可以,读写方面就看家长的要求了。用中文可以读到的东西,英文也可以读到,或者更多更广。至于有的家长想让孩子在中国多点机会发展,那么想想,一个孩子是中文母语英文一般机会多,还是英文母语中文一般机会多。当然是后者,不管是在澳洲,中国还是全世界。当然了,如果一辈子在中国,那另当别论。 原帖由 Teleprince 于 4-4-2008 17:06 发表 http://www.freeoz.org/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我同意这样的观点。如果今后决定孩子要在澳洲发展,我还是那个观点,英文必须母语,意识形态也不要太外国。这点是在我的工作中深有体会的。至于中文,听说好就可以,读写方面就看家长的要求了。用中文可以读到 ...
握手吧!剩下的工作就是如何提高孩子的中文听说读写水平了! 兔妈妈好久不见了,还等着听你回国后的感受呢? 很能理解兔妈妈的决定,“心在哪家就在哪”。不需要太过担心小孩子,在哪种教育下他们都会找到自己的路。 I am still in Australia. :L Expecting another baby. Maybe have to wait another year to share with you
contratulations!
That's great. I have been wondering why didn't you plan another baby before going back. 原帖由 ecolina 于 4-4-2008 22:11 发表 http://www.freeoz.org/forum/images/common/back.gif握手吧!剩下的工作就是如何提高孩子的中文听说读写水平了!
很同意你前面的观点,如果想办法让小孩回国几年上小学,是不是能解决学习中文读写的问题呢?不知道这里有没有父母有这方面经验的。毕竟,如果孩子是个双语人才,机会会更多啊。当然很多事情是不能万全的,在有些候必须舍弃。
如果要这样,父母就还需要折腾回国,找个好工作呆几年。。。 楼上诸位,过来之人,经验分享,受益多多!:good 从我的亲身体会和从回流的亲戚朋友同学案例中的所见所闻,严重同意Teleprince专家的观点和做法。.
有条件的就不用犹豫了,读好的国际学校是首先。
我知道很多在中国的跨国大公司提供国际学校学费补助的。 楼上都是前辈达人啊~ 真的很久不来这个论坛了,想当初2003年就开始关注澳洲的华人论坛,也可以说见证了freeoz的历史。2009年8月回国后就比较少来了。感谢萝卜斑竹的付出,要经营好一个论坛就象经营家一样,是要时间和用心的。 女儿回来后上四年级,现在5年级,明年这时候就是小学高年级的牛皮女生了,呵呵。关于国内的状况,欢迎大家发问,我尽量中立地回答您的问题。我觉得事实不一定就是真相。不同的人诠释一个事实时会有不同的说法,不同的人在听同一个事实时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没有绝对的对或者错,任何时候follow your heart,你就是在走自己的路了,没有可比性的。 mark................ 女儿在澳洲时经常一起混的几个中国小朋友,分别是99年8月的,99年12月的(2个),2000年2月的,陆续回到了中国。最晚的一个是读完5年级回来的,在北京,直接上六年级了。大家肯定要问,中文能行吗?数学跟得上吗?作业多吗?孩子快乐吗?
首先,作业多并没有影响到他们的快乐。回国后大家聚的次数少了,但是在一起时还是疯成一团,要不是我们几个朋友都有了小老二,几个大的11点半了都不肯回家。在澳洲过了几年的好处是似乎孩子没有什么压力,也比较单纯,虽然一样有成长的烦恼,但是还是看得出和在国内长大的孩子的区别。
女儿去的学校是深圳数得上的私立小学,一学期一万人民币,除了校车和中午餐费,没有别的费用。当然这是托关系的。关于这个关系的说法,我个人的经验,特别是回国后因为工作的关系接触了不少各个国家的所谓权贵或者精英,要做事情都是调动关系的。这是精英社会的实质。只要看看澳洲最好的私立学校,没有关系连门也摸不到的,所以,我们且慢对国内的关系一说下个什么结论。
报名时,我们一行有5-6个陪着,还要测试。大宝语文基本是不认识的,很愁眉苦脸的。后来,考了13分,再后来50几分,再后来及格了,然后70多,到上学期期末就80分了,她自己可能还有点不满意,我已经是非常满意了。数学没有象传说中的那么难跟上,很快就90多分了,英语呢,不错啦,就是中国式的一些说法有点不适应。他们学校用的美国教材,整个学校从校长开始就是崇美音的,让我这个英式英语的妈妈有点不适应,澳洲懒懒的英语更加不一样了,呵呵。美英语就是说起来特别认真的那种感觉。
英语的阅读、听和说,因为在澳洲近5年,没有问题。回国后的爱好是这样的,还是爱看英文原版的书和电影,但是现在根本不说英语了。让她和弟弟说说英语,也不说。其实也没有什么,一到全英语的环境,肯定很快拾得起来的。钢琴在澳洲学了两年多,回来后停了,我不想孩子太多事情。
经常参加生日party,比起在澳洲,女儿放得开多了,或许在澳洲多少还有一点不一样的感觉吧。
关于回国,既然我们家庭有了这个决定,每个成员就适应,跟着家走。我也没有设想太多,比如回国了,以后孩子会如何如何。我只是觉得人没有必要为没有发生的事情而去盘算或者担忧。船到桥头自然直,是有道理的。
女儿说以后要去美国读书。如果她一直有这样的愿望,那么我就为她做准备,因为这时她已经大了,她可以决定她今后的生活了,做妈妈的与其担心,不如送她祝福,为她祈祷。 小墙从一年级开始上,我们这里比较好的公立小学,现在三年级,打算明年就回去 女儿4岁多到澳洲,然后开始自己独立睡觉,独立面对那个陌生的语言环境和其他物质的精神的环境。回国后,又是一次比较大的转折。我并没有辅导她的任何功课。我只是在她身边。就这样,女儿已经觉得有力量来面对一切了。我没有精力去辅导,因为我自己回国后方方面面的折腾和适应已经让我自己疲惫不堪,如果我再勉强自己去靠近她,只会让她更加不安。所以,先调整好我自己,然后我再去关照女儿。
现在整理一下我的认识。我说过我心安处是我家。我还是这样说。几年前说这个话,我只是凭感觉说的,现在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们没有必要说为了孩子,我们做父母要怎样怎样,如果那样,你无形中让孩子成了罪人。其实,牺牲自己,永远也不可能成全别人,即便是自己的孩子。如果你在国内快乐,那么就在国内,如果你纠结,那么就去澳洲,如果在澳洲无法住下去,那么就回中国。很简单,听从自己的心。如果一直折腾,那么折腾就是你的人生功课。
如果自己不快乐,那么蓝天白云和你也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如果你不快乐,你的孩子也不会快乐,特别是妈妈的感觉对孩子的影响是无法用语言衡量的。所以,孩子如何与你的快乐忧伤没有必然的联系。外面的环境如何和你的快乐也没有关系。我们不要牵强地把自己的幸福和孩子、家庭、家人、社会联系起来。
这就是我现在理解的“我心安处是我家”。心安了,在哪里都是一样的。当妈的心安了,家里一切都是平和的,美好的。
回复 #77 thewall 的帖子
想回去就回去吧,看你用的词就知道了,澳洲才是你心目中的家。那就回去吧。 欢迎兔妈妈重新回来这幢楼!谢谢分享!! 原帖由 兔妈妈 于 24-2-2011 20:39 发表 http://www.freeoz.org/ibbs/images/common/back.gif女儿4岁多到澳洲,然后开始自己独立睡觉,独立面对那个陌生的语言环境和其他物质的精神的环境。回国后,又是一次比较大的转折。我并没有辅导她的任何功课。我只是在她身边。就这样,女儿已经觉得有力量来面对一切了。 ...
大大大地赞同兔妈妈关于快乐育儿的观点体会分享!:good
可以感受出来,兔妈妈非常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建设,在育儿方面尤其重视孩子安全感的培养和呵护。内心安全感强大的孩子,的确是让父母都佩服不已。
非常期待兔妈妈日后有空,开专帖交流探讨这方面的话题。 看了兔妈妈的帖子很是鼓舞,真是能干妈妈,我们虽然还没长登,但想好了,过去换个国籍,让老公读个书就回来
呵呵,有几个问题想问问兔妈妈:
1. 两个宝贝都入了澳籍吗? 一直考虑我入籍,老公不入,宝宝还在犹豫中
2. 你老公也入籍了吗?如果没得话,将来他的PR过期怎么办?
3. 顺便小声问一句,兔妈去 澳洲读了个什么专业阿? (哈哈,纯属好奇,想看看牛人选择的啥?) 三年后又看到这个帖子。希望兔妈妈和女儿一切都好。不管在哪,一家快乐是最重要的。。
回复 #82 jxu30 的帖子
老二在澳洲出生,直接没有拒绝澳洲国籍。回国前,我们都入籍了。如果以后定下来回国,那么就一家两个国籍,可进退;我在澳洲读的教育管理。学前教育是我的梦想,我一直会为之努力。
回复 #83 Teleprince 的帖子
“一家快乐”,这是核心。在哪里其实一点不重要。感谢你的祝福。同样的祝福送给你和家人。 原帖由 兔妈妈 于 26-2-2011 23:00 发表 http://www.freeoz.org/ibbs/images/common/back.gif“一家快乐”,这是核心。在哪里其实一点不重要。感谢你的祝福。同样的祝福送给你和家人。
快乐养娃,全家受益。:victory: 宝宝上学的问题真是要好好学习,感谢楼主的热心及分享。 这几天有点忙,回家也不早了。女儿昨天情绪黯然。她说的理由并不是真正的原由。我已经意识到了她越积越多的情绪垃圾。我自己也在成长,我会和她一起学习平衡情绪的方法。不然,当情绪垃圾越来越多时,就会为一芝麻大的事情而引爆大问题的。 在澳洲长大的孩子是比较单纯一些
青少年叛逆期间也比较容易掌握
至少
在澳洲没有那么多地方去
澳洲的孩子单纯除了环境使然
家庭时间也是原因之一。 老帖了,其实是个很好的检验几年时间大家对教育思索的事情。
我的经验比较另类。小孩虽然是澳洲出生,拿澳洲护照,但主要时间都在国内长大,他目前就在国内读国际学校,英文还不错,中文当然是完全和本地小孩一样的好,最近还有一年准备读小学了,原来我是打算让他一直读国际学校的,但最近观念有一定变化。对于已经实现了双语言听说的小孩,我想中文不应该仅仅是停留在低层面的,至少应该能读写到一定程度,所以目前考虑是让小孩在国内就读个重点小学到2,3年纪,很多亲戚的小孩到这个年龄已经能读红楼梦了,写作文也没有问题。其实语言最困难的就是入门,我小孩以前自己教英语,结果还是不容易学的很流利,最近只用了半年左右的时间,他居然就可以用英文表达绝大多数意思了,4岁多已经能拼写不少单词成一封简单的信笺了。所以,真正实现双母语(要两个语言都达到native speaker的水平),需要在早期进行一定切换,至少在听说读写几方面都能和母语者一起起步,目前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我孩子接近5岁就已经双语使用流利,如果在读写阶段先跟中国体系一小段时间,配合现在的英语基础,以后在两种体系中都能很自如。
我的想法是,其实我们都决定不了小孩以后喜欢哪个地方,也许澳洲,也许中国,也许美国,但我们给他一个机会让他在无论哪个体系都有足够的适应能力,这样他以后就没有任何理由说他的人生不是自己选择的了。
另外,tiger mother写的观点我多数是不同意的,但有一点我是赞成的,即为什么多数富二代不成才是由于没有一定的逆境,国内很多成才的富二代恰好是因为看见过父母创业的历程,并经历过相对艰苦的生活,才最后成长的比较好,所以虎妈要让富不过三代的断言成空,就需要让孩子承受一定的压力。对于孩子入读中国学校可能承受的压力,应积极看待,我碰见过一个在中国小学倍受打击但在国际学校后成为世界级精英的例子,但同时却有太多在国际学校和国外永远宽松的环境下成长却最后一事无成的例子,可以说,不仅仅是国际学校宽松的环境让小孩成长起来,恰好,中国基础教育的严格要求让小孩有了好的数学基础,同时这种前严后松的成长过程让小孩体会到对时间和学习机会的珍惜感,简单说,两个人一个前杯子享福后辈子困苦,和另一个小时候吃苦大了功成名就生活的很幸福的人比,你选择哪个?美国的华人精英家庭,其中几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还有贝一名等大家,多数是小时候接受中式教育然后转美国体系的,接受美国教育的家庭也几乎全是类似虎妈这种严格要求孩子的家庭。
其实美国或者多数西方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创造能力的培养,但因此对于基础知识和技能类能力的培养,吃苦品质培养是不足的,这也是为什么西方国家经理级别人足够多而还需要大量技术移民来填补本国人做不了的,而且我们可能过高估计了近代西方教育的成果,实际上西方的发达是上几代吃苦耐劳的成果,最近几十年西方经济并没有多大发展(澳洲80年代生活水平不比现在差),但给我们一个错觉好象西方是用目前的教育来实现经济繁荣的,实际上,美国几十年前的教育就比较重视基础知识,而现在的孩子5+8这样的题很多小孩要按计算器,日本最近就发现小学生的学习深度比以前大大降低后成绩已经完全跟不上了,而日本真正实现腾飞恰好是靠所谓学习压力最大的5,6十年代生一代。所以,我觉得结合中西教育精华,两种体系都接触下,不仅是对于流利使用双语言,而且对于回国的小孩是公平的,起码,他们有了自由选择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