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apdragon 发表于 5-7-2020 19:14:44

《愿你,归来仍是少年》

这几天要广发帖,日发三帖。由此打开书柜,看看那些自己买过读过爱过的纸质书。

有一本就这样印入眼帘。台湾作家,林清玄。

感觉这几本,都是 blog 似的短篇集合。这本书更是,无论何时,有了碎片时间,而你又不愿付诸于 screen time. 就会随意翻开,一段时间过后,发现没有按顺序读,却也已经翻遍了。书皮已经显出一种磨合的旧态。

随意翻开,当年还有折角的两篇。

一篇:红豆。

记得少年时代,懵懂时间,有同学送了一颗红豆,第一次知道,原来红豆长得是红与黑豆,竟比平常见的红豆,红那么多,小那么多。而多年以后,有次去安徽出差,在合肥一个园子里看到可采撷的红豆,挂满枝头。心想,哦,原来南国,这便是南国?

作者在开篇也是引用了这首著名的诗,红豆生南国。南国与北地,大约这距离上的原因才有了所谓的相思?而春来发几枝,春来对应秋去,春天想到秋天时候去到北地的人?

相思是多么高洁的意象。它被作者誉为爱情中最动人的素质,令人甜美,引人伤怀,使人辗转,让人悲绝。作者信仰佛教,不可避免的提到佛教中的我生死因缘,“娑婆世界” “南阎浮提”。

最后作者说的王维诗,值得再次心情幽静地读一次,此时心就象一面澄澈的湖水,意念如顺风的船。因距离而得清明。






行者之心 发表于 5-7-2020 19:28:12

看破,放下,相思就淡了,如一缕清风,一片白云,吹过,飘过。。。

snapdragon 发表于 5-7-2020 19:40:33

第二篇 折角的叫忘情花,概因当时每一次听说忘情花就是昙花?

记得研一时,住在主校区西边的家属院里两幢单独围起来的楼中,一幢是女博士,一幢是我们这一届的女硕士。从西门口出来,有一条长长的巷子,再走不久,大门里,是老师们的家属楼,绕过家属楼才是我们住的女博士楼。而这路过的时候,通常是昏黄的路灯下,下了晚课的同宿舍姐妹边走边聊,那一晚,前面那二位向我们招手,快来快来,昙花开了昙花开了。连忙走上前去,惊艳。绝美的白色。仿佛路灯也变成纯白。电光石火的那一霎那,竟觉万物无声,只有她在开放!

现在想想,其实自家院里种一株,可能这种机会就显得不那么难得了吧。第二天再上早课时,依然路过那家老师家的后院,昙花自然全谢了。

还好,有作者的文字,使得你能穿越到当年的惊艳的一霎那,所以说刹那已永恒。在这个次元上,我再次与那棵昙花相遇。

作者估计会是 K 妈的粉儿,他竟与妻子商量着如何把谢了的昙花吃掉。 作者说花炒猪肉,小时常吃。可是作者妻子说,昙花属于涅槃科,是吃斋的。

熬了花茶喝,香气仿佛来自天的远方,比之阳明山上白云,并说它是禅者之香。我看是馋者啥都香吧?:yl:

读了这些文字,我才知道它叫“忘情花”。大约,这种一现的情相对易忘?就如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作者的爸爸也是个吃货呀,各种花老师能调教着吃过。

最后一句是:我们落过款,烙过印,我们惜过香,怜过玉;这就够了,忘情又如何?无情又如何?

深深共鸣!



春浅 发表于 7-7-2020 12:50:44

林清玄也读过,算是红过,而且很久的台湾作家了。我一直以为他是个老头子,结果去年过世的时候发现不怎么老......
他的文笔空泛多情,哲思浅白,我都不太喜欢,那时候流行的台湾作家,有种鸡汤+商业的气息,适合多情时期的男女摆个优雅的姿势来阅读,然后叹息......
(当然,都是我个人偏见,说错望海涵)

snapdragon 发表于 7-7-2020 12:56:05

春浅 发表于 7-7-2020 12:50
林清玄也读过,算是红过,而且很久的台湾作家了。我一直以为他是个老头子,结果去年过世的时候发现不怎么老 ...

个人觉得这尤其忘情花这篇,还是体现了一个吃货本货的。有些的确是感觉不太喜欢。找出优点来喜欢 :lol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愿你,归来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