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花开 发表于 12-7-2013 18:13:20

十年后再看“生死朗读” / 凯迪周刊


十年后再看“生死朗读” / 凯迪周刊
2009-03-08 10:38 | 阅读(4968) | 标签: 读书看电影 | 字号:大 中 小 打印文章

作者:叶风行



十年之前曾经影响过你思想的一本小说,在十年之后被搬上了大银幕,你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好奇?疑问?或者还有其他一些情绪?不知道其他人遇到这样的事情是什么感觉,而当我在凌晨4点花了两个小时看完改编小说《生死朗读》的电影《the reader》之后,我的感觉却是是相当奇特的。为什么有时候我们可以这样废寝忘食的沉浸在他人为之表演的世界里,好像内心的什么东西被发现,被感知以及被震撼?不管是十年之前作为阅读者的一个15岁男孩,还是十年之后已经是长大成人观赏着电影的我,人性中复杂矛盾的一边,与向往纯粹与升华的一边,将一直的纠缠下去,直到生命的终结。

小说的情节已经变得非常的模糊,在这点上电影呈现的是更加鲜明的色彩和形象。整部电影的叙述是通过男主人公米歇尔的回忆开始的,基调并不灰暗,但显得有点压抑和象征色彩。场景一,1958年德国柏林的某一天,雨天生病的少年在某个巷子里得到了女主人公汉娜的帮助。一个生活规律有点自闭缺乏和外界接触的35岁的“老”女人,一个生活不错刚刚开始在小孩和成人之间经历转变的“小男人”,就这样偶然的相遇。影片的叙述基本上保持了原著的特点,内心的独白和角色的表演相当的一致。比如男孩米歇尔病愈后的拜访和几次并不老练的跟踪和偷窥,都让人有一种仿佛看到自己青春期时对异性的某种心理。而无疑汉娜很容易的发现了男孩,以及他的羞涩和欲望。并以自己的方式将男孩变成了男人。影片这部分的刻画相当的露骨,但就像某个网友所说的一样,我同样没有感受的丝毫的猥亵或者色情。反而在这样看似女方主动和男孩被动的关系中,随着影片的深入和角色表演中细微变化,我们发现两人的状况是完全颠倒的。男孩代表着命运中纯洁的,自然的和拥有无限可能的人生,是拥有未来式的。而汉娜却像一个已经被命运抛弃的角色,遇到男孩虽然是情欲占了很重要的地位,但却也不得不说那并不是没有爱,而是从不知道去奢望得到爱。影藏在角色背后的那种压抑那种自卑通过汉娜对这段情缘淡化处理和情欲化的表达得到展露无疑的。而之后当他们第一次的了解对方的名字,了解对方的生活。其实汉娜此时已经陷入逃离的边缘。而朗读却再一次成为两者弥合的一道魔咒。汉娜开始要求米歇尔为她朗读,从各种名著到米歇尔的作业习题,他们的生活变成了规律性的,散步,洗澡,做爱,朗读。米歇尔变得越来越对汉娜痴迷,是爱情是情欲还是更刻骨的东西?似乎电影只是在他之后失败的婚姻中给出了一个模糊的回应。而当我们看到电影中非常着重刻画的一些洗澡的场景(汉娜会不断的反复的给米歇尔和自己擦香皂,电影中出现过好几次)时,我也确实会联想到原罪和救赎的宗教情感。不知道对于米歇尔,究竟是谁拯救了谁?我想应当是相互拯救才对吧?!另一个明喻则展现在汉娜和米歇尔去远足时,被唱诗班声音吸引而泪流满面,米歇尔带给汉娜的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和成长,不管是朗读还是米歇尔本身。

因为十年前就看过小说,所以对于汉娜是文盲的反映,很难再回复十年前第一次得知时的那种震撼。而当电影慢慢深入,汉娜被告知将会升迁到办公室的时候,我也基本预料到了是离开的时候了。有一个场景是我难忘的,男主人公发疯式的寻找自己的恋人,最后来到一片湖中,似乎解开所有的束缚,赤裸的投身进去,一片海蓝色中一个赤裸裸身影沉浸在湖水的包围中。我们似乎感受到了一种平静,一种撕心裂肺的平静。这也是影片的一个转折,一个段落的结束。纯真的男孩失去了比他大 20岁的恋人,他不知道原因不知道方向,而故事也正在从个人的世界回归历史的和社会的维度。

之后过了多少年,男主人公已经成为海德堡法律学校的研读生,他和伙伴们随自己的导师一起去旁听一起纳粹“纵火案”的法庭审判。这个时候他意外的发现了那个坐在被告席上的人竟然是自己少时失踪的恋人汉娜。当法庭上不时传来“纳粹婊子”的骂声,当汉娜做出种种不利于自己的法庭论述时,突然之间米歇尔又惊醒的发现了一个更大的秘密。他回忆其当时汉娜要求他朗读和他们外出时汉娜对点菜的局促,一时之间他明白了汉娜在掩饰什么,也懂得了为什么汉娜不愿意做一份笔记检查以证明自己只是执行命令,而不是她本人直接签署了那道命令。就这样汉娜可能成为300名犹太人被烧死的直接责任人。因为一个文盲根本不可能去签自己的名字。而作为文盲可能她也根本都无法理解法庭究竟会对她做出怎样严厉的判罚。米歇尔因为自己看到的一切而矛盾,他变得无法自制,但同样的他也无法把事实告知任何一个人。电影在这个时候则把观众带进更深层的思考中,和米歇尔一同参加旁听的几个同学,对纳粹的罪行无法原谅,当那300人中唯一的幸存者在法庭上做着陈述的时候,人们都不尽对纳粹的暴行产生了无法克制的愤怒。面对这样的种种矛盾,法律究竟能做到什么呢?道德审判?维护正义?还是仅仅维护一个底线?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他们的法律导师说的那句话:“法律是狭窄。”

影片和原著引人入胜之处,正是这种种的转折来的如此之快。而和前面的刻画铺垫又是如此的合情合理,把一个私人的爱情故事通过这样的转折引向了人性最矛盾的某些地方,并且做出某些讨论。对历史的罪行批判的视角放在了对每个普通人的伤害和痛苦中得到了延伸和思考。同时也使观众的思维一下子得到了扩展,善恶对错都获得了重新的衡量,但又并不真去引导向某个极致的判断,不得不说只有德国人才能把理性表现的如此完美。并且引人深思。

影片的后一个阶段是展现了每个人面对如此大的历史罪行和个人的人生,都做出自己的选择。最终放弃到狱中见汉娜的米歇尔开始了再一次的朗读,他不断的把自己朗读的磁带寄给狱中的汉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而狱中的汉娜认出了情人的声音,开始了第一次的学习认字,并最后开始能够写信给米歇尔。这样一转眼双方都到了暮年。汉娜即将获得释放,米歇尔也给汉娜准备了重新回到社会后的生活保障。而一个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的结局再一次让人思考并想要认真的去回答,“在生与死之上究竟还有什么?”汉娜在她出狱的那一天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这一切。

记得我现在回忆起十年前的原著,我能记得并不是汉娜的死亡也不是米歇尔的自我救赎,反而是当时小说中提到的米歇尔深深迷恋的汉娜身上洗完澡后的那一缕肥皂的清香,有时候在不经意中留下的那个美好的影像可能更容易成为记忆中的亮点。在我们还没有意识到之前已经在心中停留。而在汉娜的记忆中最后留下的会是什么呢?影片给我们的答案是盒子,要交给那名纳粹纵火案中幸存者女儿的一生积蓄的盒子。而当米歇尔来到美国见到这位犹太人幸存者的后裔时,我们发现,有些伤痛有些罪恶是人类很难轻易原谅的,即使是在施与伤痛者跌进地域般的忏悔中或者受到真正内心的审判之后,立场和尊严也是如此刻骨铭心。而令人还能感到宽慰的是,我们虽然无法轻易忘记自身的伤痛,但至少我们作为一个人,还是有共同的地方的,不管身处在哪个立场之下。而影片就是通过那名犹太后裔收下盒子而拒绝钱物向我们传递这这份文明的矛盾也是人性的矛盾的。

tingnishuo 发表于 12-7-2013 21:00:52

谢谢分享!

这部电影也很打动我的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十年后再看“生死朗读” / 凯迪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