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兰朵 发表于 23-4-2011 22:06:32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

http://www.xiami.com/widget/0_1768970182/singlePlayer.swf


还是点击下去这里听吧

http://www.xiami.com/album/335218?ref=ac-search


看似渺小阴沉的人,说不定抱拥着一个天堂;
看似伟岸光鲜的人,说不定背负着一座地狱。
而我的影子,曾困在一个永远平行于这个世界的地方,
有人把那个地方叫做,“世界的尽头”。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耳边突然传来了钢琴声,我屏住呼吸,侧耳倾听,却发现原来是巴赫写的歌德堡变奏曲的咏叹调。任钢琴声流淌过耳边。慢慢地,我竟意外地察觉到,原来自己是可以这样沉静着听巴赫的曲子的。没有贝多芬的英雄气概,没有肖邦的浪漫柔情,没有克莱斯勒的九转回肠。

——————————————–世界的尽头——————————————–

《哥德堡变奏曲》,BWV988,是巴赫晚年的杰作,大约创作于1741-1742年间。是受弟子歌德堡(J.T.Goldberg)之托,为治疗俄罗斯驻德国的使臣凯瑟林(Hermann Karl Von Keyserlingk)伯爵的失眠症而写了这部作品。

歌德堡变奏曲由一首咏叹调(主题)和三十个变奏加上主题的再现共有三十二段音乐构成,整部作品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情绪,人生的各个侧面,喜怒哀乐尽在其中。

加拿大钢琴家古尔德很好地把握了巴赫的精髓,用现代钢琴再现了这部原为大键琴写的作品的丰富内涵。这里介绍的是古德尔在1981年重录的版本。在这张唱片中,没有1951年演释时那种猛然攫住你的力量,它更加严肃,柔情,且具有声层的感染力……咏叹调主题沉静的深思,第15变奏中触键的变幻莫测,第25变奏中史诗般的距离感,所有这一切使这个1981的数码版,染上了一层超物然外的深刻宁静的气质。演奏时间也由原来的38分27秒放慢至51分15秒。

图兰朵 发表于 23-4-2011 22:13:36

哎,《哥德堡变奏曲》哪里是治疗失眠的哦,我想如果有根棒槌劈头盖脸地砸下来,一击之下,我就这样昏死般地睡了过去,直到明早八点,无梦。

cello 发表于 29-4-2011 12:59:16

这是我的最爱之一,以前还写过一篇东东
http://www.freeoz.org/ibbs/viewthread.php?tid=530118

上周四晚上下班后开车狂奔去度假,电台放的正是改编为弦乐的此曲。在一片漆黑的乡村小路上听着这变化无穷,别有一番滋味

图兰朵 发表于 29-4-2011 17:06:38

我很喜欢古尔德,很喜欢巴赫,也很喜欢这版哥德堡变奏曲。但我觉得,这么有内涵的音乐能治失眠吗?反正我感觉没有,浮想联翩才是吧。

巴赫的音乐不适合作背景音乐,但认真听,会觉得有种逻辑美感,越听越有趣。如果说,有些音乐是以音乐为手段来描绘一种画面,传达一种情绪,那巴赫的音乐更多地是以表现音乐美为目的。

听过很多改编,巴赫音乐具有普遍性和包容性,无论是摇滚化,还是爵士化,巴赫还是那个巴赫,巴赫音乐本身还是没有丝毫的触动,反而跨越了音乐的种类和体裁而予我新的感动。

cello 发表于 29-4-2011 17:10:57

原帖由 Turandot 于 29-4-2011 16:36 发表 http://www.freeoz.org/ibbs/images/common/back.gif
我很喜欢古尔德,很喜欢巴赫,也很喜欢这版哥德堡变奏曲。但我觉得,这么有内涵的音乐能治失眠吗?反正我感觉没有,浮想联翩才是吧。

巴赫的音乐不适合作背景音乐,但认真听,会觉得有种逻辑美感,越听越有趣。如 ...
我倒也不介意巴赫作为背景音乐。反而觉得他的东西既可以像你说的那样认真听,又可以很随意去听。我喜欢阅读的时候把它作为背景音乐,它并不会喧宾夺主让我变成是在听音乐,可是又能让我时刻知道音乐的存在和美感。

巴赫的音乐是有很多成功的改编。我不介意改编的音乐类别,但是我比較看中改编的创意。我比較反感那种轻音乐的去掉复调,加以柔美化然后高潮时候大声疾呼的弱智改编。我比較欣赏突出巴赫的复调结构,然后不拘泥于原来旋律大胆变奏的改编。

图兰朵 发表于 29-4-2011 17:28:11

回复 #5 cello 的帖子

古典乐派,浪漫乐派中被认为是“新”的许多要素,式样以及音乐语法都是来源于上一个时代的巴赫音乐。巴赫是一个时代的终结,而同时,他又是一个时代的开始。他是过去,现在,也是未来。

去掉复调可能是为体现人性吧,巴赫在有生之年创作了大量的宗教音乐,以音乐向世界传播福音的圣徒地位在欧洲人的心目中牢不可破。但是,假如你真正用心地去倾听一下巴赫的音乐,你就会发现,这世间再没有其他的什么比他的音乐更具有人性的光芒了。(他一生婚嫁两次,育有二十个子女,家庭生活中也不无人性的喜怒哀乐)。

我想,巴赫音乐哪怕被爵士化,或是摇滚化都依然被人们所热爱的奥秘就在这里。他是将人性中最宝贵的东西化成了音乐,并将它作为祷告而奉献给了上帝,他的音乐绝不是从天上飘落至人间的音乐,在他的音符中不是高高在上的上帝的威严,而是最最微不足道的平凡的生命。

著名的神学家卡尔.巴尔特曾这样对比巴赫和莫扎特的音乐,“在上帝面前,天使们歌唱的毫无疑问一定是莫扎特的音乐,然而,是不是巴赫的音乐,那则未必。”

cello 发表于 29-4-2011 17:42:07

原帖由 Turandot 于 29-4-2011 16:58 发表 http://www.freeoz.org/ibbs/images/common/back.gif
古典乐派,浪漫乐派中被认为是“新”的许多要素,式样以及音乐语法都是来源于上一个时代的巴赫音乐。巴赫是一个时代的终结,而同时,他又是一个时代的开始。他是过去,现在,也是未来。

去掉复调可能是为体现人性 ...
我同意巴赫的音乐虽然他本人创造的时候是为了神,但是却充满了人性。至于神性的部分,为什么会让非信徒一样感受到那种神的无所不在和慈爱?我想是因为他的音乐的背后那种节奏具有一种稳定的呼吸感,就好像大海的浪潮或星辰的运转一样均匀而不停息,加上旋律的博大感。所以他不需要创造出强烈的戏剧冲突就能感染人。那种节奏张驰变化行程的张力对听音乐人的心理有着特殊的魔力,好像不断的给你美感的满足同時,又用张力的变化造成悬念和不满足感,用不着疯狂的冲突就可以把人的兴致吊起来,但是又能及时用美好的旋律来抚慰。所以听他老人家的东西不会喘不过气太费劲,但是同样能给你无限的满足感。

剥离了复调他的智慧简直是被贬低了90%,再煽情一下实在是有辱巴赫。我觉得改编甚至可以完全背离他的旋律,但不能背叛了他的智慧。

woodheadz 发表于 29-4-2011 18:13:24

同意cello
巴赫的音乐的魅力就在一重接一重的复调上。
就是这种复调创造出巴赫音乐里面那种奇妙的空间感,当一个变奏结束开始另一个变奏时,我有时候甚至有种错觉,感觉刚才已经结束的变奏还在它刚才所在的“位置”一样。 这些变奏组成一台有千万个活动零件的机器,各个零件以一种不可思议的精确性组织在一起,运动得错落有致,隐隐透出一种奇妙而非常稳定的节奏。不用什么高潮,这台机器本身的存在就已经让人叹为观止。把复调去掉的巴赫,想想都是无趣得很。

著名的神学家卡尔.巴尔特曾这样对比巴赫和莫扎特的音乐,“在上帝面前,天使们歌唱的毫无疑问一定是莫扎特的音乐,然而,是不是巴赫的音乐,那则未必。”
这个话我很不理解。 莫扎特的音乐有一种像婴儿一样的纯真愉悦,也许很合适小天使拿来哼唱。
但如果是众天使合唱来赞美神,那么必然是巴赫。因为巴赫的音乐是最好的描述世界运行规则的音乐

图兰朵 发表于 29-4-2011 18:22:23

cello说的很好!我上小学就被老师要求去听巴赫,“哥德堡变奏一定是你生命中的音乐”他说。我到高中才开始喜欢那一段段精美的旋律了,32段旋律,开始一段aria,最后一段相同旋律,中间30段变奏,从第一个变奏开始隔两个是一个卡农....   

我听了不少名版《哥德堡变奏曲》,大钢琴家们尽在其中,本着对名曲的挚爱,尝试猎取不同时期、不同年代演奏家们对名曲的诠释和演绎,特别喜欢听当今时代的艺术家们,对名曲作品的思考、解读和处理,也可以说是从不同角度重新领略和欣赏名曲的魅力吧。

诸多的版本中,最喜欢古尔德的版本,简直可以称得上是火花四射,极尽绚烂。也喜欢美女的演奏,听起来也是很好的享受啊,特别是如果美女们的演奏风格特点正对我的欣赏路子,对上点儿了,那这种享受更是充分无比,你想啊这么好听的乐曲是从这么一位“大美人儿”手下流淌出来,有声有色,美不胜收,该是多么惬意的事啊!:yct_57

[ 本帖最后由 Turandot 于 29-4-2011 18:23 编辑 ]

cello 发表于 30-4-2011 01:03:32

原帖由 woodheadz 于 29-4-2011 17:43 发表 http://www.freeoz.org/ibbs/images/common/back.gif
同意cello
巴赫的音乐的魅力就在一重接一重的复调上。
就是这种复调创造出巴赫音乐里面那种奇妙的空间感,当一个变奏结束开始另一个变奏时,我有时候甚至有种错觉,感觉刚才已经结束的变奏还在它刚才所在的“位置” ...
我想这个“一重接一重”正是贝多芬说“他不是小溪而是大海”的其中一个原因,巴赫的浩瀚正是由这一重一重无止境而又精确的波浪营造而成。而这些浩瀚,正切合了人们心目中无所不包和慈爱的上帝形象。而哥德堡变奏曲的变奏,就好象一条渐开线,逐渐展开形成无数美妙的图形,又好像一颗种子开成一朵花,变成一整个花园,最后又回到一颗种子,这种生生不息也正像宇宙万物,而上帝就蕴含在这个渐开线的数学公式,或植物的生长规律里面。这种表达和莫扎特那种直观的让你觉得就已经在天堂的表达是截然不同的,古尔德是个怪杰,他曾口出狂言道:“莫扎特不是死得太早,而是太晚了”。可见此君对巴赫模式的极端偏爱。

图兰朵 发表于 2-5-2011 00:12:33

回复 #10 cello 的帖子

既然你那么有才,那你帮帮忙吧,把这个帖子13楼里关于罗大佑之类的问题回复下,我也很困惑他怎么问我这个问题呢,你也不想我每天听罗大佑听的失眠吧,谢谢你。

http://www.freeoz.org/ibbs/thread-953325-1-1.html

图兰朵 发表于 2-5-2011 00:18:26

你知道吗,我肯定是走火入魔了,我居然听罗大佑的音乐,感觉是在听非常摇滚的音乐,那些摇滚乐的特质—我要我的自我,我要我独立的判断,我要我自己的声音。。。。。。。。。

我需要去睡会。

独来独往 发表于 2-5-2011 20:15:07

喜欢肖邦,觉得他是我的另一个灵魂,越了解他越奇怪,为什么波兰自古如此多难?为什么好多人不喜欢波兰人?

cello 发表于 3-5-2011 18:05:46

原帖由 独来独往 于 2-5-2011 19:45 发表 http://www.freeoz.org/ibbs/images/common/back.gif
喜欢肖邦,觉得他是我的另一个灵魂,越了解他越奇怪,为什么波兰自古如此多难?为什么好多人不喜欢波兰人?
肖邦的音乐和巴赫几乎完全是相反的两面,我估计古尔德不会喜欢肖邦。而我的口味也更接近古尔德一些。不过最近有所缓解,能接受一些肖邦了,比如马祖卡和某些练习曲,尤其是霍洛维茨的一些演绎还是很火花四射。不过还是接受不了圆舞曲,夜曲之类的。。

图兰朵 发表于 3-5-2011 18:44:49

回复 #14 cello 的帖子

为什么不喜欢夜曲啊?钢琴诗人的夜曲我好喜欢的,不同于贝多芬的奔放,不同于莫扎特的轻巧。不同于门德尔松的意境,如此浪漫,悠远、清新,忧郁,却不是愤世的忧郁,有种潜在的安宁的美好。

莫扎特也给我这种感觉,明亮的忧伤。

Chopin的夜曲一定要选一种意象来形容的话,该是“水”。灵动如山间清流,激越如瀑布飞花,在月色下的粼粼闪光。
还有肖邦的谐谑曲很好听。。

你再听听看呀,我找不到鲁宾斯坦版的MP3,不然他完美的诠释会让你的耳朵接受:yct_64

http://www.freeoz.org/ibbs/thread-953643-1-1.html

图兰朵 发表于 3-5-2011 18:47:30

还有,要边看我的签名图边听钢琴诗人的夜曲哦:yct_9

cello 发表于 3-5-2011 18:51:54

原帖由 图兰朵 于 3-5-2011 18:14 发表 http://www.freeoz.org/ibbs/images/common/back.gif
为什么不喜欢夜曲啊?钢琴诗人的夜曲我好喜欢的,不同于贝多芬的奔放,不同于莫扎特的轻巧。不同于门德尔松的意境,如此浪漫,悠远、清新,忧郁,却不是愤世的忧郁,有种潜在的安宁的美好。

莫扎特也给我这种感觉 ...
肖邦和莫扎特是有相似的地方。不过莫扎特的感情流露比较内敛。我不太接受肖邦那些比较阴柔的音乐,所以他的马祖卡和波兰舞曲,练习曲还可以。夜曲对我来说过于浪漫了,就好象你也欣赏的普契尼所有的音乐对我来说都过于浪漫一样。按道理柴可夫斯基也是非常浪漫,而且有很多直接流露忧伤的音乐。我对柴可夫斯基却没有过敏的感觉,我觉得他的浪漫和忧伤骨子里比较忠厚,乡土一点;而肖邦的忧伤里带着华丽,更具沙龙味,所以觉得和我有些八字不合。

图兰朵 发表于 3-5-2011 19:09:54

我发现所有的创作(包括绘画、诗歌在内)很难脱离疆域和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有些人则执着于个性化的部分,而另外一些创作者则通过音乐作品来反映社会的发展变化。

肖邦创作的夜曲的背景是:他离开动荡不安的华沙去了“音乐之都”的维也纳,然而,在维也纳度过的这个八个月竟成了他的“无为时光”。祖国波兰的局势时时地牵动着他的心,他无心作曲,每天的时间都在晚餐会和永无休止的沙龙中度过,而性格内向的他却总是和这样的生活格格不入。在那个时期的一封信中,肖邦曾这样写道,“圣诞夜晚十二点的时候,我独自一人去了圣斯蒂芬主教堂,我立在这幢巨大建筑物最角落的大柱子旁,宏伟的壁画让我惊叹地无法用语言形容。周围很安静,静得只能听见为了熄灭烛光而行走在教堂四处的僧侣的脚步声。我周围尽是墓地。在这里,我体会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

在躲避掉奢华的沙龙氛围,入夜,他那流亡者身份的忧伤和浓烈的乡愁才能够一览无余地倾吐。在每一个那些熟悉旋律响起的时候,总有一个瘦削的身影会出现在我的眼前,而假如我在那些旋律中禁不住落泪了,那个身影会轻轻地伸过手来,直触心中最柔软的一处,如此优雅,温柔的旋律。将我所有的念想都化作幸福。

cello 发表于 3-5-2011 19:24:52

原帖由 图兰朵 于 3-5-2011 18:39 发表 http://www.freeoz.org/ibbs/images/common/back.gif
我发现所有的创作(包括绘画、诗歌在内)很难脱离疆域和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有些人则执着于个性化的部分,而另外一些创作者则通过音乐作品来反映社会的发展变化。

肖邦创作的夜曲的背景是:他离开动荡不安的华沙 ...
肖邦虽然和沙龙格格不入,他的不少音乐却挺有沙龙味的,至少在我听来是这样

cello 发表于 3-5-2011 20:39:03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Turandot 威望 +50 你那叶海龙拍的就是华丽的浪漫:)

这个评价过高了。我拍的是尽量写实,海龙本身长得按照人类观点是华丽和浪漫,在它自己看来是生活所迫,为了避免某些人类想浪漫得华丽一点把它们变成壮阳药,不得不把自己变得像个叶子:Q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人类工艺品是这个风格,我确实会觉得那个风格会比较“法国”

图兰朵 发表于 20-5-2011 19:10:19

z6PrBHyDpmE

高中那年在上海的全国比赛,上音的一个男生以一曲巴赫的“恰空”赢了我,当时我演奏的是罗德里戈的三首小品,我准备了整整两年,这三首小品每天弹4-8个小时。

我是个冲动、情绪化的姑娘,不开心,我的老师更不开心,所以压力很大,我呆想着,终有一天,人都是要化作尘土和流水的,和我在大厅里弹琴比赛的,那些听我演奏的老师们,包括我自己,在一百年后,一定是已经化作尘埃了。我想,巴赫在写这部“恰空”的时候,一定也是这样想的。当一曲大喜大悲铺陈开来的时候,我却才触及了他的真实。以前听哥德堡变奏曲的隐忍,勃兰登堡协奏曲的清贞,以为这便是巴赫的全部。。当我输给那个弹“恰空”的男生时,那一刻感觉到了世界的尽头,我闭着眼睛,漠然地想象着自己死去的景象。所有的身体机能渐渐停息,视线缓缓模糊,像是一幅起伏着水纹的油画,无处不充满着死的形状。

我能安然活到现在是不可思议的了。

其实很多东西我没勇气尝试。比如一个人徒步,顺着被踩出的小道进入,树木交错,有些阴暗,只停留一会,我便钻了出来,实在是战胜不了内心的恐惧。太过于寂静,太荒郊野外,恐惧的感觉。潜水我更不敢了,虽然五彩斑斓的海底世界挺吸引我的。

cello 发表于 21-5-2011 11:33:26

巴赫的恰空是我的大爱,也许和无伴奏大提琴不相上下。如果在无伴奏小提琴组曲和无伴奏大提琴组曲里面让我选择我更偏爱大提琴,可是非要我选单曲我却不得不留给这首恰空。
不过有趣的是图兰多在恰空看到的是死的形状,我看到的却是生命的奇异。和戈登堡变奏曲一样,恰空短短一曲,从简单到复杂,从宁静到狂放,显示了一个简单定律下宇宙可呈现的无穷可能性,我这种说法固然非常不敬的吧上帝排出在外,不过要是把理工科的语言翻译成神学我以为也是一样的。上帝一个简单的真理,可以创造出无限的世间的美。也许里面有生有死亡,但是我听到的更多的是变化不息,永无穷尽的生命力。

BTW这首恰空,我以前恰好也写过一篇,是刚到澳洲的时候在上英语课时候写的,所以用的是英文
http://www.freeoz.org/ibbs/viewthread.php?tid=473863

图兰朵 发表于 21-5-2011 20:48:51

是吗?变化不息,永无穷尽的生命力么?

我听恰空只能听到坎坷,戏剧变化有喜悦也有欢愉,转调之后便是人生的衰老,布满悲伤。。

我喜欢 十二平均律 赋格

在虾米上暂时找到三个不错的版本,Hilary的小提琴版本比较优雅,而Gidon Kremer的小提琴演奏在我看来更加契合我对这首曲子的感受,虽然或许只是速度上炫技的优势,Paul的吉他则不温不火,其中显现不出巴赫的“华丽”,但却是安宁而温情脉脉的。或许这也是缘于我对吉他特别的认知吧。

Ciaccona 作品号,BWV1004

http://www.xiami.com/widget/969132_1768980209,1769546762,1769044124,_235_346_cccccc_dddddd/multiPlayer.swf


这时候,唯一存在的只有琴声,其他东西都消失殆尽。我想起自己曾浸入一个循环反复的练琴状态里的时刻,已经非常久违,上学时?那种一个下午不起身坐在那里狂练,直到夕阳已经打在身上,到了太阳落下,身体冷却,然后收起琴谱。

我有点想不清,为什么我看到的是死的形状,而你看到的却是生命的奇异?

此刻在寂静的夜里无声地回想,还是那种感觉,夹带着隐隐轰鸣着的腥风暴雨,向我袭来。

这么多年,每当我听到这首曲子,总有种说不出的感觉,一直萦绕在心间,有时听到某个音节时,也会有种莫名的感伤,无奈或者轻愁。

生活就像是养云,你养的云越多,你的天空越阴霾。

我的天空本是一片湛蓝的天空,当乌云涌涌来袭,我如果能够松手放开痛苦的执念,也许人生可以风轻云淡,也能听到生命的奇异。

[ 本帖最后由 Turandot 于 21-5-2011 20:52 编辑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