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ct_27 写的真好啊 八
因为逛完校园后当天的orientation的项目就结束了,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况且人在异乡,遇到自己的同胞应该多加照顾的,就当是自己熟悉一下校园好了,于是我就带着这个女生又走了一遍校园。
在逛校园的过程中,我知道了这个女生来自国内的某个大城市,比我早一周到。和我的兴奋不一样,她一来到就感到非常地不适应,一来感觉周遭都是陌生的环境,害怕彷徨;二来感到孤单,思念家里温暖的床铺:来了一周就哭了7天。她说,现在正在考虑要不要回家。人在异乡,会有不同的烦恼,我也不好说什么,只能安慰她说,坚持一下吧,兴许适应了,认识多新朋友了,日子就好过了。就算要回去,也办个暂缓入学吧,这样可以有半年-1年的考虑时间,这样可以给自己充足的时间考虑清楚,究竟自己的路应该怎么走。
这个女生的出现使得我到达澳洲后,第一次思考自己来澳洲的原因和自己将来的道路。所以我感觉人还是要多和他人交流的。他山之石,不一定能收为己用,但是兴许能触发你思考一些你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不会思考的问题。最近我在论坛中看到有一部分帖子把自己的条件列出来,然后请求众人给意见,应不应该移民,或者说应该在哪儿发展。个人认为这样做的用处不大。一来每个人的追求,满足感的来源,对幸福的认知都不一样,每个人只会用自己的一套去判断身边的事物,因此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的众说纷纭只会让本来发问的人更加迷茫,究竟应不应该走。二来是自己需求什么只有自己最清楚,通常来说希望一个状态的改变通常是因为有一个trigger,或许是对现状不满,或许是有更高的追求,而这些不满,这些追求,只有发问者才最清楚,而其均和条件无关。就如我在另外一贴中回复的,200W RMB在中国买不到蓝天白云,30W AUD在澳洲买不到在室内吸烟的特权。因此,与其是把自身的条件列出,不如首先把自己的需求列出,问问大家,澳洲有没有提供这些需求的机会,然后再问自己的条件是否符合。这样,感觉对自己的路的判断,应该更加清晰更加准确。
不过有时候,发帖子问他人自己应不应该做什么,其实只是希望他人给自己一点信心,给自己一点勇气。在你用抛硬币来决定选择的时候,通常当硬币在空中的时候,你已经知道自己的选择了。
在带完这个女生逛完校园后,大家留了E-mail,就各自回家了。在一个星期后,我收到她的邮件,说已经回家了,谢谢大家对她的照顾,她可能一年后会回来念书,可能不会。我粗略算了一下,她这样来一趟澳洲,大概花了2W RMB,冷了两个星期难过了14天,倒不如用2W来澳纽游一次,连买手信的钱都足够了,起码能开心地来,开心地回去。不过后来想想,如果能用2W RMB 换来自己对未来道路的认知,换来自己对家庭的感恩,换来认识到自己得到身边的一切不是理所当然,其实这2W 学费,值得给。
像这个女生来了两周就回去的,我有一部分朋友认为实在不明智。我感觉其实还好,至少她认知到这条不是自己想走的路,就果断地回头了。到现在看来,我有一些认识的人,明知道这个不是自己想走的路,但是为了父母的期望,为了自己内心的压力,勉强地走下去了,等到念完书真正要选择留下还是回国的时候,ta们已经无从选择,因为Sink Value太高了, this project must go on anyway. 有时候,回头路并不是那么地难走。心境清静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回复 #34 cwh 的帖子
写得真不错,有独立思想的80后:good :good :zan :zan :zan还有吧。。。 九
Orientation的第二天主要是参加一些讲座,比如说如何适应澳洲的学习,如何在澳洲生活,如何找part time,如何申请移民等等。抱着提前感受全英文气氛的我每个都去了。资料拿得多,内容明白的少。很多事情都是在后来经历了,才知道原来讲座上讲的是什么意思。
在移民的讲座上,我认识了新加坡的女孩L。那是我在悉尼的第一个认识的朋友。虽然说样子看上去她和其我们一样是亚洲人的面孔,但是接触下去就明显感觉她有所不同。这种感觉在日后的相处更加明显。
在参加完三天的orientation之后,参加orientation全部sections的人,可以有一顿免费的BBQ,于是我就去感受了第一次OZ风格的BBQ。看着周围不同肤色不同样子的人,真切地感觉到自己到了异国他乡。
Orientation之后,由于离开学还有一段时间,于是拿着那张yellow travel pass和地图就自己一个人去四处逛了。当时和F说得是,就像在玩RTS时候的开迷雾,我现在就是她的侦察兵。当时的F已经好得7788了,准备出院回家修养半年。听到我这么说,她呵呵得笑了两声,说可能半年她就过来了,让我得赶快拓展一下疆域。
第一次到了悉尼的city,感觉很像到了香港的中环,其实大城市都差不了多少。差别的就是道路的宽窄和周围的人的衣着打扮。悉尼的CT给我的感觉就是比国内的几个大城市都要干净,虽然还是有零碎地垃圾,但是给人的感觉色彩的纯度很高,而国内的我去过的几个大城市,包括我自己的家乡,都是灰度的城市。
另外一个印象深刻的是,CT里面没有乞丐,虽然有很多街头卖艺的人,但是却鲜有那种衣衫褴褛,然后五体投地地问拿钱的。借用一个朋友的话:我会给钱那些卖艺的人,因为至少他们为自己的钱努力过,而不是单纯只是靠衣着和周围的人的同情而混得两斗米。
回复 #36 cwh 的帖子
我也很讨厌灰度城市,国内大部分大中城市都是灰度城市,在那种环境中,我就觉得很抑郁,我也喜欢悉尼的高纯度彩色城市(发现用颜色形容城市很贴切)。香港的市区也是灰度城市,郊区稍微好一点。
回复 #37 ubuntuhk 的帖子
恩,其实说白了还是污染的问题了。你是Tomb Ridder的fans么?你的logo很像在Tomb Ridder 1里面那个神器阿
回复 #38 cwh 的帖子
对,就是污染问题,无处可逃。我的id头像是一种Linux操作系统ubuntu的logo,比较喜欢ubuntu所以用了这个logo。
http://www.ubuntu.com 楼主快点更新了啦
:yct_4 写得真好,这样的文笔,怎么会高考语文不及格呢?
等待更新 :qiang 楼主不要做太监。 十
来到悉尼,如果不去海滩就很对不起自己了。于是开学前剩下那几天,我的目的地就是悉尼主要的那几个beach了。
不过在那之前,我先去了从小就在图册上看到的澳洲的象征,悉尼歌剧院。到了那里下面,才感觉原来是这么庞大的东西。那时的我还不知道自拍是什么东西,就请一个游人帮我照了个像:到此一游。后来我妈看到相片后就说,怎么你这么小阿,哟~
然后就分别从水路(Circular Quey坐船)去了Manly,陆路(Train, Bus)去了Bondi, Coogee, Marouba, Cronulla。一次过把从前对大海的期盼全补过来了。
F问过我,为什么喜欢大海。我说,只有无边的大海和无尽的天空才能给人以真正自由自在的感觉,而且也只有这两个事物,是对所有人都公平的。无论你贫穷还是富裕,都可以拥有。F笑着说,果然是风相星座的人,什么都离不开自由两个字。是的,也许是这样,我才过来澳洲了。然后发觉,原来天空和大海也不是完全地公平的,至少在澳洲,天很蓝很广袤,而在我家,抬头仰望,只能在建筑物的缝隙中看到灰色的天空的碎片。
悉尼最著名的海滩莫过于bondi了,据说bondi在世界上都是有名气的,很多国外游客到了悉尼,Bondi是必选之地。不过,个人认为,相对于Manly的灵气,Coogee的精致,Marouba的狂野,Bondi真的比较中庸。至于Cronulla,最有印象的就是那里的RSL Club里面有个Seaglass Restaurant,第一次坐在对海的大落地玻璃窗后面喝咖啡,感觉在梦中一般。刚到澳洲那会儿,经常会觉得不真实。因为时间在高中毕业后好像一下子加速了,仿佛什么都没有做就大学就已经毕业了,然后一眨眼就飞到了澳洲。一切都是来的这么迅速,快得让我有点质疑自己是否在下一秒会醒过来。 楼主更新得太慢啦
抛硬币那段很赞同
:yct_27
稀饭稀饭
难为楼主了, 看完这段更新,俺也先睡了:tk_32 楼主更新太慢了!!!!!! 呵呵,楼主的文笔很好啊,说的也很真实。期待下文。 关于海的那段,我有同感,Bondi在我心中不及manly啦~ 写得太好了,更新期待中。。。 写的很好啊,很平实很贴近生活 原帖由 cynthiawu 于 3-4-2011 23:59 发表 http://www.freeoz.biz/ibbs/images/common/back.gif
写得真好,这样的文笔,怎么会高考语文不及格呢?
等待更新
答案很简单啊,楼主的作文不符合标准答案呗。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不符合大纲要求呗。 十一
在到达澳洲一周之后,我开始了在澳洲真正的留学生涯。我念的是master by course,其实对澳洲的教育稍微有了解的童鞋都知道这个是怎么回事。但是对于当时一无所知的我,其实对master的教育还是抱有很大的期望的,祈求能从中获取专业知识的深度,能为将来的就业打好基础。
我的课程很多都是在晚上上课的。从我舅舅家到uni,火车转巴士,每程需要1个多小时,其实真的听浪费时间,所以我曾经想过搬到学校附近住的。奈何看看那个价钱,算算开销,感觉实在英雄气短。加上刚到澳洲,无论花什么钱都是time 6.7,哦,现在是7了,这就更加打击了我搬家的念头。23岁的人,还要家里养着本来就很过意不去。所以当时的我,是能省一分就一分。
前段时间我有个师弟过来悉尼了,我问他要不要在easter join我和朋友们的短途旅行,他说,现阶段凡是花钱的事情都不用叫他了。相信他就是我当时的心态。现在回头想想,其实那短时间,我应该趁着念书的时候多认识认识人,因为扩展社交圈子,是现代人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宅,无论什么原因,其实就相当于自断双臂了,会丧失许多的机会的。只是我想如果要重头再来,我的选择还是和我师弟一般,人,总是要经历过后回头,才知道路是怎么走的。即使旁人给我们说了,还是不会明白的。我们老得太快,却聪明得太晚。
在第一堂课上,我就学到了很多东西,but, nothing academic.
给我们上课的是一个爱尔兰老师,那个口音,我除了他问,do you understand外,其他都听不懂。然后下了课后专门单独问他,他人倒是很nice,很有耐心地慢慢讲,但是真的他讲的听不明白。因为当时用录音笔把他的课录下来了,回家后反复听还是无果。后来才得知,他的口音在全个faculty是出了名的天音,他的考试是出了名的天书,因此他也是出了名的天魔——我们faculty的三大杀手排行榜的三甲人选。
然后那门课需要做group assignment. 本来上课之前,我和一个某地方的英文很好的中国人说好如果有GA,就一起做。兴许是他看出了我在上课时的吃力吧,在课间的时候就和我说他已经找了另外两个白人一起了,让我重新找Group。无奈之下,找了另外两个迟到的中国人,看上去是住在一起的,组了队。谁知下课后,他们又和我说,咱三个中国人,很难做这样子的GA的,我们俩找了一个印度人,你就自己重新找组吧。一个晚上连续被“抛弃”两次,我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的RP有问题了。
在知道可以drop掉这门课换另一门的时候,我果断地drop掉了这门我在澳洲的第一门subject. Still,到了现在我都会很清晰地记住我在澳洲的第一课,爱尔兰人口音很重;人在这里很现实。 :yct_65 :yct_65 :yct_65 偶乍现在发看到这个啊??
:yct_61 :yct_61 前面太感人了。 祝楼主好运
身临其境
有感而发写的真好,让人身临其境。女朋友生病那段真真感动,也许只有青春年少才有那份纯净的情怀吧。非常同意:人,总是要经历过后回头,才知道路是怎么走的。即使旁人给我们说了,还是不会明白的。我们老得太快,却聪明得太晚。-------说出了我的感受。
期待后文。 期待更新中。。。 等待更新... 嗯,期待更新 楼主写得太好了!:good :good :good :good
很牛。 这不是故事,这是真实的过往,一口气看了11段文字,很过瘾,下面就要眼巴巴的等更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