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崇洋媚外" 的妈妈对孩子学中文的看法
从上学到工作,我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崇洋媚外”的人。每个人都在某一方面有点自己的特长或天赋。我的这个特长就是“ 语言” 。 打从上学到工作,凡是跟英语相关的考试,基本都名列前茅,记得高中的一次会考成绩显示:英语全班第一,物理化学全班倒数。高考英语成绩距离满分只差6分。我被人问过的无数遍的问题是:你是怎么学好英语的。
从上中学开始,我就爱搜集跟外国有关的一切杂志,包括电影,音乐,文学方面的资讯。那时我也开始看讲中国人在外国留学和生活的一些书,比如曾经轰动一时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我在美国当律师》和陈燕妮的《纽约意识》,书中所讲的一切令我既好奇又新鲜,我认为这是一个跟我日常生活完全不同的世界。
那时做这些事情是没有目的性的,完全是出于喜欢和好玩。我也没在英语学习上投入太大精力,远远没有我花费在数理化上的精力多。
上了大学,我开始尝到了这个特长给我带来的甜头 ,成为英语俱乐部的负责人和组织活动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也结交了一些朋友,当时有一个会计师事务所和我们的大学联办的去加拿大工作实习3个月的机会,我也被幸运选上了,在多伦多的这三个月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的生活,这是我第一次在国外工作生活的体验。
毕业后我就留在这家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了。 那段时间我因为加入了一个叫Dalian Expat的论坛而忽然间认识了很多外国人,他们每到周末就组织各种有趣的活动,我就像置身于一个小联合国里,当时跟我比较熟的是一个爱尔兰人和法国人,他们各个是吃喝玩乐方面的行家,就在那两年我跟着一群人东跑西颠,大连所有的酒吧、俱乐部和西餐厅都被我们的铁鞋踏遍了。
还有两个在英语角认识的男生令我难忘,一个叫DZ, 另一个叫Talkative, 现在和他们都失去联系了,想起那时偶尔侃侃大山喝喝酒真是好玩。
总之在出国前,我每天关心的人和事物,都和 ”外国“ 沾点边,那时还有个词叫 “小资” , 就是形容我们这些向往资本主义生活的人。唉,万恶的资本主义啊,生不逢时的话赶上文革早就被拉出去批斗修改了。
幸运的是,我生的逢时,赶在移民政策全面收紧前的一个月,我的移民申请被批准了,我紧紧地握着红色护照的那页纸,来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澳大利亚。
“亲人” 这一概念相当怪异,在家门口时常就会肩肘想撞,但到了远的地方,则是一层浓浓的情愫,不能改,不能忘。
来到澳洲后,我的中国朋友突然开始多了,住宿的家庭都是中国人房东,我的朋友也以中国人为主。没事就变着法子的去弄中文书看。虽然来自中国的负面新闻很多,但是文化上的一些东西还是令我难以割舍的。
现在我的女儿16个月了,从她3个月大的时候我就坚持跟她说中文。我们的家里经常同时响起两种语言,爸爸跟她说英文,我跟她说中文。她经常看中文动画片巧虎,在车里听<北京的金山上> 和<让我们荡起双桨>,也许有人觉得孩子出生在澳洲应该满口英文才值得骄傲,但我希望我的孩子会讲中文,学习双语不仅对孩子的大脑开发很有好处,也会让她将来在职场中更具竞争力(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已经是今非昔比了)。我们的孩子传承两种不同文化,应该眼界更宽广,语汇更国际。
曾经看到一句话,是这样说:"一个人只有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才能在未来的路上走的更远。" ,每个人都应该记住自己的根,了解自己的文化和语言,包括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孩子。
闺女还是混血儿还能坚持让她学中文,非常难得。
我的感受跟你类似,出来时间越长,越觉得文化上对中国的无法割舍。虽然我也一直被西人说成是比一般中国人更西化。 能够多一种语言,也会多一份机会.机遇永远是给做好准备的人的. 忘了听哪位朋友说的,只要在国内完成了高中教育,文化上已经和中国不能分割。来这里的第一代移民和中国有无法割断的情结,再往后一两代跟中国就基本没有关系了。 :good:good:good:good 我女儿 11岁来澳洲,现在准备修日文,我笑著说:你绕了好大的一圈 ---------
多一种语言能力,本来就是会开启人生中的另外一扇窗,更多一分机会,楼主就是最好例子!:good 恐怕没有父母不想小孩能同时流利的说中英文吧? 说中文肯定是可以学会写的,读写就不一定了。 我觉得我老公够崇洋媚外了, 国内什么都觉得不好
当他说要给孩子起中文名字的时候,我吃了一惊. 倒是我,一直在看英文名字,压根没想给孩子起中文大名
很多人都说这边长大的孩子以后就不会讲中文了, 真的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还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应当说学外语跟”崇洋媚外”没什么关系。不通外语的人,一点不妨碍他”崇洋媚外”。我学了多年外语,但一直自认为是很典型的中国人,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西澳瓶鼻海豚 发表于 1-5-2014 14:1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女儿 11岁来澳洲,现在准备修日文,我笑著说:你绕了好大的一圈 ---------
多一种语言能力,本来就是会 ...
你的女儿才厉害,小小年纪就会三种语言,我的日本朋友对你女儿很赞! nisejob 发表于 1-5-2014 14:5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说中文肯定是可以学会写的,读写就不一定了。
你说的对,从易到难的顺序是,听最简单,说其次,最难是读和写。我认识的夫妇里夫妻都是中国人,孩子出生在澳洲的,大多会听说,不会读写。
大环境是英语占优势的事实我们必须承认,孩子的中文听说读写各方面必定不如国内长大的孩子,我们家长也不必着急,主要是对孩子循循善诱,培养他们对中文和中国文化的兴趣,尽量创造语言环境。
我想以后如果有条件,能让孩子能在中国生活或学习一段时间最好,我老公也支持我的想法。 huanged 发表于 1-5-2014 14:3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恐怕没有父母不想小孩能同时流利的说中英文吧?
不知道你有没有当父母,如果亲身经历就会知道有这个想法容易,实践起来不容易。我知道很多人不太在意孩子学不学中文的,觉得说好英文,在澳洲社会就可以立足了,跟别的孩子一起平等竞争,而学中文则没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 本帖最后由 shyaka 于 1-5-2014 17:55 编辑
喜欢英语还是中文,压根无所谓;喜欢中国文化还是欧美文化,也压根无所谓。这些就是个人喜好罢了。
此文由一个人的个人喜好推导出“每个人”“应该”如何如何,未免过于强势和多此一举。 生活在澳洲这样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国度,首先要熟练掌握英语,外语则应该选择感兴趣或便于学习的语种。以家长的“愿望”去规划孩子的“未来”未免杞人忧天。 nihaowohao 发表于 1-5-2014 18:1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生活在澳洲这样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国度,首先要熟练掌握英语,外语则应该选择感兴趣或便于学习的语种。以家 ...
关于是否要孩子学中文本来就是个有争议性的话题,有不同意见的也属正常。文中观点只代表我个人观点。
我从来没有以自己的“愿望”去规划孩子的未来。既然全职在家带孩子有这个条件,同时学两种语言又有这么多好处,为什么不试试呢。而且孩子自己也有兴趣的啊。我去妈妈组时认识两个妈妈,一个是菲律宾人,一个是德国人,她们都说很遗憾自己的母亲当初没有让自己学习自己国家的语言,现在他们回国探亲时,无法与家里的老人交流,只有靠人翻译。
我老公虽然不会说汉语,但也很支持我们的女儿学习汉语,说她是半个龙的传人,将来还要带她回中国生活一段时间,让她有机会更好地了解汉语和中国历史文化。
生活在澳洲首要任务是掌握英语这个没有错,但我想问:你见过在澳洲出生长大不会说英语的么? 全职在家有空教中文还是很好的
我以后也想教,不过估计没空教。。。估计中文要么扔给我爸妈教要么就不教了。。。 西澳瓶鼻海豚 发表于 1-5-2014 14:14
我女儿 11岁来澳洲,现在准备修日文,我笑著说:你绕了好大的一圈 ---------
多一种语言能力,本来就是会 ...
赞
日本很好地保留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 EmilyS 发表于 2-5-2014 06:5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赞
日本很好地保留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
我在大学也学过两年,动机不纯,因为想把一个日本MM当太太,呵呵~~
后来愿望木有实现,不过蜜月倒是去了日本 西澳瓶鼻海豚 发表于 1-5-2014 14:1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女儿 11岁来澳洲,现在准备修日文,我笑著说:你绕了好大的一圈 ---------
多一种语言能力,本来就是会 ...
哈哈,老大也是,现在喜欢日语,好在学校有的教,随她吧。
二宝,不知道,可能在家说英语的机会多于汉语。 在我看来多会一门语言带来的机会是很次要的,重要的还是文化和情感的传承。如果亲子之间不能用母语交流,还要每天不断面对语言的障碍那是很悲哀的。 当然了,作为华人的后裔怎么可能忘本呢。
毕竟英语说得再好,西人也是那你当中国人的。 能“管”儿子 还能“管"孙子?
我想顺其自然吧
中国的文化其实很多糟粕, ”包袱“:Q
还是澳洲这样没有文化FRESH:lol轻装上阵 当然功利点看 学中文 对在澳洲就业有好处 悬赏呀,我昨宣布什么时候中文字认够三千个,咱们就去海外旅游,新加坡新西兰太平洋岛国任你挑一个。日语我也学过两年,只是因为觉得这门好学,学到听收音机能听懂近一半,后来总也用不着,就完全退化了。 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定的中文水平:victory: 中文,坚持坚持也就会了。每天都要给孩子睡前读一个中文故事,或轮流读,5-10分钟,她选的书。已经坚持4年了,不给读故事,就不睡觉。孩子小时候,学习语言不能耽误。父母不重视或懒,孩子的中文就不行。维州的中文,高考有加分;昆州没有加分,中文学校人不多。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