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FreeOZ用户注册
查看: 63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医疗健康] 转基因作物不确定性的不确定性——冷月如霜 发表于 2013-06-17 12:08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3-7-2013 21:33: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FreeOZ用户注册

x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科学网吴炬老师的《一片乱象——转基因作物的不确定性》一文,是我现在看到的所有质疑转基因作物的文章中,水平最高的一篇。这样以科研论文为依据的质疑,也正是讨论转基因作物安全性所必需的。不过在我看来,文中的一些观点有待商榷,这里也不妨谈一下自己的观点,若有不对,还请指正。

在目前带有抗虫基因的转基因作物中,转入合成BT蛋白的基因的作物占了很大一部分[1],这也是吴炬老师文中所讨论的毒素。简要说来,BT蛋白是一种细菌中合成的一类蛋白质(BT是这个细菌学名的缩写),一些鳞翅目(比如蛾子,蝴蝶)、双翅目(比如蚊子)、或鞘翅目(比如甲虫)的幼虫食用了这些蛋白后会造成消化道上皮细胞穿孔,影响一系列生理活动而死亡。很多人关心含有BT蛋白的转基因作物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既然BT蛋白能杀死这些幼虫,那么同样的毒性是否会造成人的消化道上皮细胞穿孔呢?
目前为止,学界的答案是否定的,理由有三。其一,BT蛋白需要在碱性的环境下才能溶解并正常工作。这些幼虫的消化道内的环境为碱性,但人体消化道的环境却大多为酸性,仅在回肠末端出现了弱碱性的环境[2][3](并非医学专业,倘若所引资料有误还请指正)。如果这些蛋白不被顺利溶解的话,是连蛾、蝶的幼虫也杀不死的[4]。


其二,碱性环境虽是必须,但却仍不足以让BT蛋白发挥出其活性。在碱性环境下,这些BT蛋白还需要经过蛋白酶“切上一刀”,才算被正式激活。做个不算非常恰当的比喻,有些电影你不剪掉一点片段,是无法上映的。这些蛋白酶有着较高的物种特异性,在蝴蝶体内存在的蛋白酶,在甲虫体内未必存在。只有当特异的蛋白酶存在时,BT蛋白才会显现出毒性。


其三,这些“动过手术”后的BT蛋白只有结合在上皮细胞的受体后,才会启动一系列的反应,使上皮细胞的细胞膜穿孔,并最终导致幼虫的死亡。这个蛋白与受体的结合也是高度特异的。再拿电影举个并不是百分百契合的例子,如果剪出来的片子是动画片,那么就应该投送儿童频道;剪出来的片子是纪录片,那么就应该投送记录频道。正是因为“碱性环境,特异性蛋白酶和特异性受体”这三者缺一不可的组合,才让目前的学界认为作为杀虫剂的BT蛋白对脊椎动物来说是安全无毒性的[5]。


正因为如此,在2012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已经有实验室开始考虑使用BT蛋白杀死人类肠道中寄生虫的可能,并已经在小鼠中取得结果[6]。此外,在大家的心目中有机食品已经成了天然食品的代名词,似乎与转基因作物水火不可两立。但实际上,在有机农场里喷洒含有BT蛋白的杀虫剂的做法相当常见,已经沿用了50多年[7]。

讨论过BT蛋白的毒理与安全之后,我来提一下与吴炬老师观点的不同之处。

(由于原文相当长,而且后面多为技术细节,指纹就不引用了,有兴趣的童鞋请参考: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7535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4-7-2013 06:37:19 | 只看该作者
当是记得借了10本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FreeOZ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FreeOZ论坛

GMT+10, 8-9-2025 21:46 , Processed in 0.012097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