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FreeOZ用户注册
查看: 204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影视] 毕成功:从制作角度看《星际迷航》的成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1-6-2009 02:00: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FreeOZ用户注册

x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10日18:16  新浪娱乐

《星际迷航》自5月15日中国内地上映后口碑非常好,在北美上映5周票房已达2.2亿美元,并且至今仍位于北美票房排行榜第五名。影评人毕成功将从制作角度分析影片成功的原因。

  在黑暗到登峰造极的《蝙蝠侠:暗夜骑士》谢幕后,以经济危机大爆发和奥巴马总统当选为契机,好莱坞电影开始了“光明替代黑暗”的变革——《星际迷航》可以说是其中最典型的“明亮企划”。同时,这也是一个拥有广播剧、六部电视剧以及十部电影的庞大系列,而绝大多数的观众恰恰是无论系列的哪一样都没欣赏过的“白纸观众”。

  这样一来,事情就变得相当有趣了。登场人物的脸孔应该是什么样、使用哪种武器、搭乘什么工具,大多数观众统统不知道——虽然不会像《星际迷航》老粉丝们那样从无数细节中发现无数致敬,但“初次接触这片未开拓的星海”,却是无法比拟的终极快感。而正是因为这种快感的存在,《星际迷航》才真正摆脱了以往专为粉丝而拍的那种“科幻小沙龙”的格局,成为吸收了海量21世纪观影群体加盟的“新生明亮企划”。

  相信许多观众都有类似的心情,即:之所以一直对《星际迷航》系列敬而远之,主要是因为既存的系列作品过多、体系过于繁芜,想接近却害怕消化不良。另一方面,每每看到“科幻小沙龙”里怡然自得的老星际迷们,又忍不住要在心底打上了一个“为什么他们这么喜欢《星际迷航》?究竟有何魅力?”的问号……

  导演制片一肩挑的J.J。埃勃拉姆斯的最聪明之处正在于此。他选择了让各位主人公“返老还童”,以任何类型的观众都可以轻松上手的“热血青春剧 ”为母体,将结合了新世纪特色与时代要求的、背负着使命和哀伤的男儿们的励志成长和友谊兜售给大家。这样一张细密的网,当然能笼络住绝大多数受上一段探讨过的那种“好奇心”所驱使的观众。

  以男主角詹姆斯·T·寇克船长为例。起初这孩子不过是一介反骨突出的叛逆小青年,除了会惹麻烦便一无是处。但在直面各种危机状况时,他不断凭借天性迅速做出非领袖而不能的正确判断。该进化过程既是释放父母遗传的才华的过程,也是与恩师、女人、友人、对头等身边各色人等不断发生冲突的过程,伴随着相当的戏剧性,寇克船长大佛开光。

  被赋予使命的、被选出的人当主角,既与《星际迷航》创始时期的古典气质吻合;而青春特有的傲慢和勇气、莽撞和激情,又跟前述的惨淡世道下的“明亮需求”严丝合缝。初来乍到的粉丝一看——原来这么有趣、一点都不严肃,这么简单、一点都不艰深,顿时以“原来当年是我多虑了”的心态,被作品轻松代入。

  --在此基础上,在热血青春剧让大家都感受到年轻和朝气的同时,将CG技术发掘到极致的宇宙绘卷的雄奇壮美,则让人在无限银河面前有种重新思考生命的冲动,绝对奇妙的陶冶。恐怕乔治·卢卡斯在《星战前传2:克隆人进攻》里试图完成却又未能达成的,恰恰是这一点,而J.J。埃勃拉姆斯竟然成功做到了!

  但必须指出,《星际迷航》作为一部科幻电影的乐趣意外淡薄。这大概是因为《星球大战》系列的宇宙观、风景、飞船等基本已经普及,《星际迷航》中的相似段落不免给人以“既视感”。战斗场面也与电子游戏似曾相识,很难称得上冲击力十足。换言之,科幻彻底沦为塑造关系错综的群像人物的背景——是耶非耶,这一点因人而异。

  在寇克成长过程中发挥绝大作用的“冤家对头”斯波克,由于出自重视理性和逻辑的瓦肯人,而须喜怒不形于色。斯波克对感性和人性、或者理性和逻辑,究竟朝着哪个方向发展才“正确”这一问题十分苦恼;而这恰恰与寇克“无轨道的青春 VS。出于血缘因素,别人对自己有着过高期望”的成长烦恼相仿。当前者通过后者的挑衅而开启感情世界的大门、后者因为前者的最终认可而确立领袖地位时,一种英雄惜英雄的感动涤荡人心。

  J.J。埃勃拉姆斯的控制力也比三年前的《碟中谍3》提升了数段,最令人钦佩的莫过于处理人际关系之巧。每位角色都有别具一格的亮相和属于自己的“名台词”,而且这些本来很可能沦为噱头的东西,正像《皇家赌场》结尾那句“邦德,詹姆斯·邦德”一样,有效地承担了推进故事发展的机能。……彼此间的个性的平衡感也无懈可击,再加上精良的视听做工,作为超级粉丝的埃勃拉姆斯着实成就了一次极具说服力的致敬和复活。

  我唯一有点担心的是扮演寇克船长的男主角克里斯·派恩。从三年前的《倒霉爱神》里被擢拔至主角级别起,派恩始终保持着一点点农场少年的青涩,这在一步一步提升境界并最终成为队伍核心力量的“寇克船长”,似乎稍有些廉价。对《星际迷航》的新三部曲来讲,派恩占据着有如《星战前传》系列中海登·克里斯滕森的“阿纳金”一样重要而宝贵的位置,相信该角色在今后的每一部中,都会随着戏份和任务的加重,而被剧情要求得越来越华丽、越来越有存在感,……派恩你要好好努力啊!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8 收起 理由
extreme + 28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11-6-2009 02:01:16 | 只看该作者
毕成功:《星际迷航》大手笔,“小”宇宙


  小毕的个人评分:90分(A-)

  评分参数:

  《星际迷航:复仇女神》40分(C-),系列内部比较

  《星战前传1:幽灵的威胁》80分(B+),科幻史诗内部比较

  《金刚狼》65分(B-),2009暑期大片内部比较

  经典TV情景喜剧《老友记》里有这样一幕。“钱德勒”看着“洛斯”的前妻“卡罗”的子宫扫描图(即未来的“小本”),惊叹道:“这东西将来会摧毁‘企业号’吧!?”美国观众们听得哈哈大笑,我却在一边云里雾里。几年以后才知道,这个“企业号”正是《星际迷航》(Star Trek)中的太空母舰。

  与《金刚狼》一样以“系列再生”为核心目标的《星际迷航》(Star Trek),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它不仅是一部货真价实的动作大片,更是一部精益求精的科幻史诗。《星际迷航》系列早在上世纪中叶便生根开花,按“广播剧→ 电视剧→电影”的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在各大娱乐载体上的“全方位登陆”。

  不可否认,1979年亮相的第一部电影版《星际迷航》,晚于1977年的《星球大战》,这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跟风”——就像与之年代相仿的《异形》,如果没有《星球大战》的成功,这两部电影能否投入制作并不好说。所以,谈到《星际迷航》(以下简称“《星际》”),不可能绕开《星球大战》(以下简称“《星战》”)。

  《星战》被公认为“银幕第一科幻史诗”已无人敢反对(反对派也是敢怒不敢言)。不过,掺杂了大量的B级片、武侠片元素的“很久很久以前”的世界观,魔幻味道过于浓重。因此,《星战》应当归类为“科幻”还是“幻想”(如果是后者,那么就跟《指环王》成了远亲),至今仍存在争议。这样一来,《星际》从另一个角度被捧上神坛成为可能,因为纵然再较真的人,也必须肯定《星际》作为“科幻”,比《星战》要“正统”得多。

  于是我们看到:《星际》的核心角色不是“天行者”那样的“侠”,也不是“汉·索罗”那样的“海盗”;而是由一个“跟着感觉走”的美国老大、一个有着德国式古典逻辑的冷血“参谋”、一个谨小慎微但举足轻重的黄皮肤亚洲人、一个技术流且富于冒险精神的俄罗斯人、一个有点小怪癖又十分幽默讨喜的英国人,以及一个代表着生命力与爱的黑皮肤女性组成的“群像”,每个个体都暗藏玄机,对应着世界上的不同文化、不同种族。换言之,浪漫主义的《星战》重点在“ 幻”;极力靠拢现实的《星际》更执着于“科”。

  ——上述执着的代价,即:《星际》的票房远远比不上《星战》。因为“传送”啊、“空间跳跃”啊,这类“不亲切”的名词,注定要把许多女性观众挡在门外,但这些女性或许并不介意去欣赏“卢克大战老爹”或“小汉调戏莉娅”。飞船互射激光的戏码在《星战》里也同样不少,可《星际》却缺乏“中国气功+日本剑道”拼盘出来的绝地武士。

  所以,要解决“世界观重建”问题的新世纪重生版《星际迷航》,实际上包含着两单生意:一、如何尽可能地让老一代粉丝认可、回头?二、如何打破科幻的“樊篱”、打破性别的“歧视”,最大化地吸收21世纪的观影人群?……考虑到这么复杂而残酷的现实,派拉蒙公司选择邀请J.J。埃勃拉姆斯来掌勺的决定,真是明智得溢于言表。

  有TV神剧《迷失》为证,“创作/制作/炒作”三位一体的埃勃拉姆斯,不仅是高明的导演和制片,更是精明的生意人。所以,他这份“电视送给电影的大礼”,甚至比保罗·哈吉斯更珍贵。面对《星际》的两单生意,他始终非常清醒,所以,从“神”上,竭尽全力致敬老《星际》;在“形”上,则不再去独守“科”,而博采众家之“幻”。

  证据一:复杂的科幻问题不予解释,而是通过反反复复地表演,让观众习惯成自然。就拿前面提到的“传送”和“空间跳跃”来说吧,只展示,不解释,刚开始看或许陌生,到后来地球人都知道了。“恒星降生”、“黑洞吞噬”、“时空穿梭”等概念更是如此,不需要咱们知根知底,反正过程是怎么回事,银幕上呈现得一清二楚。

  证据二:用多姿多彩的动作戏,为文戏转场,大方吸收“新世纪流行风”为我所用。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织女四号”大冰原的怪兽,基本上是对《指环王3:王者归来》里“弗洛多 VS。大蜘蛛”的克隆,同时吸收了《黄金罗盘》的地理环境。类似的还有很多,“蠕虫拷问”(《骇客帝国1》的审问戏)、“水管惊魂”(《星战》的传送带戏)等似曾相识的桥段,从串联剧情的角度讲,必要性顶多70%而已,但却100%地为娱乐性添砖加瓦。

  证据三:故事流程更简约,人物关系则在更复杂之余,充分“八卦”化。情节就一句话,“他们就这样成长为英雄”;至于“吐你一身”、“小姐贵姓”、“抓住崖壁”等的呼应,跟“俄式英语”一样,主要机能是搞笑。可傻小子和老医生惺惺相惜的关系、傻小子和尖耳朵“硬币正反面”的关系、尖耳朵自己“理性与感性(人性)”的矛盾、傻小子和尖耳朵都面临的“个人性格与意志和家世背景与宿命”的矛盾……,电视剧时代恨不得用一季来描摹的人际网,却被高度浓缩、整合。甚至还留下个最俗又最行之有效的“傻小子/尖耳朵/黑美人”的三角恋伏笔,典型的“全能炒作王”埃勃拉姆斯出品。

  ……种种与时俱进的变革,已很难说清是属于创作还是制作的范畴,正如埃勃拉姆斯导演、制片一肩挑的身份。因此,对本片的欣赏也不再局限于执导层面,具体到怎么花钱同样很讲究。《星际迷航》里最令人过目不忘的,毋庸置疑是浩瀚宇宙的雄奇壮美!!!再加上结尾“黑洞”的点睛之笔,CG技术被驱遣、发挥到极致,钱真正花到了刀刃上。

  哪里省下来的银子呢?看看“新人+TV演员”的“价格便宜量又足”的主演表,便一目了然,这也从另一个角度为今后的“系列化”奠定了基础。相对稀罕的两位电影明星,也都是半红不紫之辈,而且一个毁容到“不要脸”、一个龙套到“不要命”。万一今朝的克里斯·佩恩和扎克瑞·昆图,成长为明日的休·杰克曼和哈莉·贝丽(《X战警1》时,这两位也不过是二、三线演员),《星际》还可以拍《金刚狼》那样的外传嘛。……当然,埃勃拉姆斯的“慧眼”实在了得,连“12分钟先生”都要化身为漫画英雄《雷神》了!

  ——说到这里,我也有个疑惑:新版《星际迷航》的优秀,更多体现在其制作理念和制作工艺、炒作方向和炒作手段上,其实创作本身反倒中规中矩(至少还没到后两部《谍影重重》的级别吧?),所以我给个A-。但是,能下好一盘如此错综复杂的棋,的确是大买卖、大手笔!在这份气魄与野心面前,纵横捭阖的宇宙、波澜壮阔的史诗,甚至也“渺小”起来。……乔治·卢卡斯前辈会不会感慨:生子当如J.J。埃勃拉姆斯呢!?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8 收起 理由
extreme + 28 我去搞一部来看看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FreeOZ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FreeOZ论坛

GMT+11, 19-11-2025 17:35 , Processed in 0.026989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