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OZ论坛

标题: 在澳洲,享受我的钢琴人生 [打印本页]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26-7-2009 00:24
标题: 在澳洲,享受我的钢琴人生
看到论坛里大家都在记录在澳洲的生活,觉得大多数同胞们还是很享受这里的生活的,Daisy我虽也有遇到少许不如人意的事情,但总体来说我是在享受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活。

老公和我07年初以PR身份第一次来到悉尼。在广州见多了阴霾,单是悉尼的阳光就让我身心舒展了。由于我在国内教学上的事情还没有了结,更重要的是我有幸投到一对很有实力的钢琴家门下磨炼我的琴艺(是一对夫妇,先生是悉尼国际钢琴比赛85年的第一名得主,太太是美籍韩裔钢琴家,意大利国际比赛第一名得主,二人刚从美国回国定居,我同时跟他们两人学习)。在我老公移民监期间我很多时候呆在国内。其间来澳州,我当然是赋闲在家。那时候每天洗洗衣服,把衣服一件件晾在太阳下,这么简单的事都能给我带来快乐,因为有灿烂的阳光和清香的青草味。回到房间,我的娱乐就是打开ABC classic FM,古典音乐不间断地播放,还有主持人那有磁性的艺术感的音调和古典音乐相得益彰。

09年,我来澳州读书了。继续我的双重身份——音乐学院的钢琴学生和小朋友的钢琴老师。在我两位大师级老师的监管下,我制作了60分钟的演奏video用以申请音乐学院演奏专业的硕士。Daisy我愿意泡琴房可就是不愿再考一次雅思,所以取巧来到了南澳的历史悠久的Elder Conservatory of Music. 我放弃了悉尼和ANU的conditional offer(专业通过,要提交雅思成绩)选择这里,除了免考雅思以外,在这所音乐学院我可以读钢琴演奏和教学综合的硕士,在别的音乐学院这两个专业要分开读。因为在国内我已经有丰富且算成功的教学经验,我把钢琴教学看得很重要,所以我很感兴趣pedagogy 这门课。

现在我在阿德莱德似乎越来越享受我的音乐生活了。每天一路观察着邻居花园里的花开花落,去乘火车到学校上课、练琴。在我的眼里,阿德莱德这个“偏远城市”有她独特的可爱之处。规划非常整齐,无论是city还是各个suburb。City里面火车站,Parliament House, Library, Museum, Art Gallery和大学整齐的排列在一条街道上,路边还不时有或庄严或可爱的雕像点缀。阿德莱德的人们很纯朴,人和人之间很亲近随意,最可爱的是city loop司机的那声亲切的: hello ,dear!

在音乐学院,我也是愈来愈发现有很多让我喜欢的地方。百年历史的ELDER HALL,每个星期五lunch time,例行音乐会,我每周必去。在这里的演奏都水准颇高,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演奏家和室内乐组合。我们音乐学院学生是免费的,我每次听完音乐会都赞叹这顿免费的丰盛甚至高贵的“午餐”。每次音乐会上都能看到好多老年观众,我在楼上往下去,楼下到处是斑驳的银发。这些老人每次到场都装扮得很高贵,很正式,老先生的皮鞋都擦得很亮,老太太的都佩戴着很漂亮的首饰。从老人们听音乐会的神情来看,他们都曾经受过良好教育。永远不会在不合适的时候乱鼓掌,听起音乐来神情专注。

有些学生觉得ELDER HALL太古老,没有中国音乐学院的琴房宽敞明亮,可是我却喜欢去ELDER HALL的琴房练琴,时不时可以听到管弦乐队排练的声音。有时中途去洗手间,我就会通过空无一人的大音乐厅,从古老的巨大的管风琴下经过,那时常常想:一百年前,谁在这里演奏?对我们来说,百年不算古老,我们弹的巴洛克时期音乐少说也有300年了。

在学校除了有一位非常好的俄罗斯钢琴家给我上钢琴课外,还有一位英国式的老绅士,SMITH,主管我的钢琴教学课。SMITH操一口地道的英国腔,行为举止也是十足的英国绅士。他是两个州AMEB考级委员会的主席,专业成就我就不提了。我非常感谢他的是,他给我上的教学课非常实用,并且给我提供很多教学实践的机会。在国内,钢琴老师都是靠自己摸索经验,很少老师会真切地教你实用的教学方法。而在这里,SMITH每次上课就拿出我们教小朋友用的教材研究教学细节,帮助我快速的了解了在澳洲甚至英美常用的入门教材和中高级材料。在国内,我曾经在一些教学机构培训过一些钢琴老师,对国内的钢琴教学还是比较了解。可是来到这里我逐渐发现,原来有这么丰富的入门教材提供给小朋友和教师。国内常用的“小汤”是美国在1937年出版的,中国很多老师坚持在用。当然,小汤也有它的优点,但是近年来很多的钢琴教育家新开发出来的入门法我想是更加合理更容易被小朋友接受的。

刚开始的时候SMITH 让我在音乐学院办的Saturday school里面观摩他上的钢琴小组课。在课堂上,我发现好多和中国琴童学琴经历的差异。 这里的小朋友在课堂上热情极高,但也很守规矩。关键是老师对他们的态度非常人性化,真地把他们当“孩子”来看待。在集体课上,老师从不会抓住某一个学生的问题不放,有些问题暂时忽略不一定是坏事,孩子们可以在循环往复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一个知识点。而在国内的时候,由于我受美国教学方法影响,一直避免那种表面看似很严格,而实际上把学生弄得从肌肉到头脑都将僵硬的教学方法。(据我了解,这样的教学在国内很常见)。这里的学生初一看,发现他们表面上没有中国同等年龄的小朋友级别高,但一段时间观察下来,前期的教学给他们打好了深厚的音乐素养根基。他们弹琴那么自然,那么自信,这是中国孩子少有的。

从观摩到走上小组课讲台再到后来开始给几个小朋友上个别课,我已经开始喜欢在这里教钢琴。虽然英语教学,我要做充分的准备,但是我已经越来越自信了。

在国内,我更早前的老师——上海音乐学院博导赵晓生教授对我说:钢琴,有些东西是教得会的,有些东西永远教不会。 我深信这一点,有些东西只能通过先天和潜移默化的熏陶。不是在课堂上可以解决的。而这一点,家长们一定要了解,尽量的给孩子一些音乐的大环境,而不是强迫孩子认真上课,闷头练琴。国内的家长常常会干涉老师的教学,互相攀比,总想促使老师拔苗助长。而这里的家长会带孩子去上蹦蹦跳跳的音乐素养课,带孩子去听音乐会,却把能弹出几首曲子和考了几级看的并不是那么重。

本来要写在这里的幸福生活的,一写起钢琴来我就没完没了。且到这里,我要继续看书学习了,有南澳红酒喝ABC 古典音乐台的陪伴。刚刚ABC播放了Chinese主体的协奏曲,我一下子有了主意,明年的音乐会我也将演奏中国曲子。

明天,依然是一路幽鸟相随、观花望云,到学校去练琴。

[ 本帖最后由 弹钢琴的daisy 于 25-7-2009 23:28 编辑 ]
作者: stellahie    时间: 26-7-2009 02:59
写得真好!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26-7-2009 12:34
标题: 回复 #2 stellahie 的帖子
多谢夸奖!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26-7-2009 12:42
标题: 回复 #3 弹钢琴的daisy 的帖子
这两天回学校忽然发现学校多了好多亚洲面孔,并且到处都是讲中文的人,听起来很亲切。我刚走出琴房,迎面就有几个,我习惯性的抱以微笑,而得到的冷冰冰的眼神,我发现校园里很多亚洲女生都是这样的眼神,看得有点冷。
回来的火车上,先后看到两组中国留学生在热烈讨论。一组操普通话,男生说的情绪激昂,两个女生不以为然地在听。另一组操广东话,看上去年龄很小,几个女生在男生面前拼命的大叫,肆无忌惮的大笑。在广州公交车上,中学生也是这样,我已经习惯了。但是在这里我看到好多当地人奇怪的注视一下他们,我都觉得有点不好意思。晚上回家,我马上在网上告诉我远在广州的学生(以前的学生,现在的朋友),出了国千万不要这样。
作者: Fernando    时间: 26-7-2009 14:34
阿德莱德的音乐氛围很不错,以后可以考虑搬过去
作者: ubuntuhk    时间: 26-7-2009 15:08
写得好,赞!

PS,我女儿也在学钢琴,所以也喜欢这个topic
作者: stellahie    时间: 26-7-2009 15:53
继续写吗?
作者: 悠悠    时间: 26-7-2009 16:45
真是好文章啊!LZ继续啊!
作者: extreme    时间: 26-7-2009 18:27
好奇的问一下,这里学音乐的费用怎么样啊?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26-7-2009 22:06
标题: 回复 #5 Fernando 的帖子
阿德的音乐氛围确实还不错。我在这里听了很多的好音乐会,当然别的城市,悉尼,墨尔本我相信都有很多。但是有时我在这里很便宜或者不花钱听得演奏家都要比我在国内音乐厅或花大价钱听的有分量,并且观众的素质确实高。
下面是我以前听完一个音乐会后写的日记的片断:

音乐会就在我们亲切的Elder Hall, 6点半开始,总共历时3个小时,他今天的曲目是肖斯卡科维奇的《24首前奏曲与赋格》,音乐学院前几天发邮件告知我们学生这个音乐会很重要,要我们免费去看,但是我想这样的曲目一般只有常年听音乐会的人或者钢琴专业的人才会去,本来票价也是不便宜的。果真人不是很多,很多空位。roger woodward干脆利索的准时出场了,还有一个漂亮的女孩做page tuner,因为他是整本的演奏,所以需要看谱。他的演奏让我震惊了,不管是暴风雨般的气势还是细腻的单音,他都弹得恰到好处。我觉得他有时在钢琴面前像个皇帝,驾驭钢琴毫不费力、果断勇敢,有时又和钢琴很亲密,会把心事娓娓道来。我也正在练其中一首曲子,听完他的版本给我很大启发。
这个woodward简直让所有在场的人震惊,虽然听众不多,但是大家听得极其投入,他在弹完前12首后中场休息10分钟,调音师上来调了一下被他狂击过一个多小时的斯坦威钢琴。接着又开始,演奏完整部的前奏曲与赋格后,我们坐得都累得不行,可演奏者好像还激情充沛,听众虽然坐得很累,但是热情高涨,掌声不断,于是他加演3次之多,是我近期在elder hall看过加演最多的。

Roger Woodward,澳洲国宝级钢琴家。下面是维基中关于他的介绍,
Roger Woodward studied church music with Kenneth Long in Sydney, conducting with Sir Eugene Goossens, piano with Alexander Sverjensky, a pupil of Alexander Glazunov (and possibly of Sergei Rachmaninoff and/or Alexander Siloti), and composition with Raymond Hanson, continuing his studies in Poland with Zbigniew Drzewiecki, a student of Ignacy Jan Paderewski.
He performed at more than 120 international festivals; on one occasion he played the complete works for piano by Frédéric Chopin.(他曾经在一次音乐会中演奏完肖邦的所有曲目)He has been called "Australia's leading classical pianist" by the Alliance Francaise Sydney. Arthur Rubinstein and Yehudi Menuhin acclaimed his work, and Sviatoslav Richter invited him to appear at many European festivals.
In the Queen's Birthday Honours of 1980, he was appointed an Officer (OBE) of the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 In the Queen's Birthday Honours of 1992, he was named a Companion of the Order of Australia (AC), "for service to music, particularly as a pianist and to the promotion of Australian composition".
He is an Australian Living Treasure.
Woodward is a Steinway Artist and managed by Patrick Togher Artists' Management. He has made close to 100 recordings.

[ 本帖最后由 弹钢琴的daisy 于 26-7-2009 21:07 编辑 ]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26-7-2009 22:11
标题: 回复 #9 extreme 的帖子
extreme你好,关于学音乐的费用。我想和其他专业的学费相差不大。我们master课程,国际学生每年大概22000澳币多,我算local,也要16000多。
作者: sliuhao    时间: 26-7-2009 22:19
标题: 回复 #10 弹钢琴的daisy 的帖子
肖斯卡科维奇.......Hmm.......
好爽的地方, 以后在阿德找工作安家吧.我一个很大的希望就是我儿子以后能读阿德的音乐.........
顺便问一下, 瓦格纳的曲目常在阿德上演么?
作者: extreme    时间: 26-7-2009 22:24
标题: 回复 #11 弹钢琴的daisy 的帖子
那是和其他的专业差不多。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26-7-2009 23:19
标题: 回复 #12 sliuhao 的帖子
瓦格纳的歌剧?那我要看看下半年的节目单了,如果有,我告诉你。前半年,我没看到。这个很难说,哈哈,因为我们不能决定别人的节目单。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27-7-2009 20:50
标题: 弹琴既辛苦又无效都是错误的方法造成的
看到很多朋友议论,学琴应该多么严格,多么刻苦。我想说的是,严格不是坏事,但是要看怎么严法。

中国长期以来都是技术甚至机械式的技术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以至于很多人以为那样就是真理。比如,我听一个学生家长说:他们那个老师真严格,为了让学生弹琴手腕不上下晃,要求在手背上放个硬币。一些家长们除了这个还认为上课板着脸、让学生怕就是严格。我觉得这些观点都有点偏颇。

钢琴艺术式上下不过300多年,但是中间发生了很多次转变。造琴工艺在改进,随之要求弹琴的技术也在改进。刚才所说的手背上放硬币,如果回到莫扎特时代,应该不会错。因为那个时候的钢琴和现代钢琴的击弦装置有很大不同。要求上身挺直,手指灵活,弹出的声音轻盈灵巧。这种音乐很少要求到臂、肩甚至腰部的配合。但是如果以这种技术来弹改良后的大钢琴已是不够用了。

每个时期随着钢琴的改变、音乐风格的改变,教学方法都在相应改变。后来又经历过几个时期,其中一个时期,音乐教育家们纷纷出书,从解剖学角度论述钢琴技术,试图找到最科学的方法利用人的机体。可是后来这种方法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因为弹钢琴是需要身体的高度协调和极其细微复杂的动作,并且个体的差异也非常大。连医学家也很难解释清楚参与运动的肌肉之间复杂的关联性。

现在在年轻一代钢琴家中,常用的办法是意识引导法。我也是在跟随海归钢琴家学琴时总结出来并运用到学生身上的。

比如说,我以前培训钢琴老师,见很多老师教初学的学生,以上课就死抓人家的手型,仿佛手型是最大的事情。手型,只是一种外在的特征。我见过一些学生手型好的跟水泥雕塑一样,但是弹出来的声音其难听无比,这种音色如果给很专业的耳朵听简直是不能接受。(当然不会这样当面评价学生,还不能让学生一下认为自己有很大问题)。为什么会这样?现代钢琴要求全身特别是手臂的整体协调,手只是一部分。另外,有些学生只知道手要怎样摆而不知道要弹出什么样的声音是对的。这就是本末倒置。意识、声音引导,就是老师要引导学生知道什么样的声音是对的,相应的身体会自然的自发的作出调整,还有差距的话,老师在进一步讲解。这样你不可以讲手型,手型也会好,是从里到外的好。当然,身体协调性好的学生就占很大优势,会做得比较到位。所以说弹钢琴有时像个运动员。这样的方法,对老师的要求也很高,因为老师就是个调整者,尺度一点点一寸寸很难把握,老师一定要有好的耳朵,优秀的音乐审美。老师的审美决定了学生的方向,而不是死抓学生哪高哪低。

其实,现在很多高技术很好的钢琴家是不练习那么多哈农甚至车尔尼也弹得少很多。如果你运用机体实在一个错误的状态下,那么哈农、车尔尼这些密集练习,练得越多,你的肌肉就僵的越厉害,以至于到高级时不负重荷。这就是我为什么说,老师不一定非要把学生上课弄得紧张兮兮,头脑的紧张直接会导致肌肉的紧张,长期这样练下去会练得像个死板的机器。

当然,我也不是说,对学生不要严格,只是所谓的“严格”,不应该是形式,而应该是对学生弹出的音乐的把握,就是外松内紧。课堂应该是轻松活跃的,充分让学生的头脑活跃起来,音乐才能表现出来。“内紧”,遇到学生的问题时不能放低要求。当然不能一次性就非要让学生纠正或掌握某一概念,这样的效果很不好,可以暂时放一下,循环往复的解决。我以前的学生,有很多个都是来到我家活蹦乱跳的就来了,家长说他们很高兴来上课,但是上课的时候有时他们一看我的眼神就知道我的规矩了,有的学生我从小学教到中学,和我说话像朋友一样,但照样很知道规矩。所以,上课板着脸,故意拉开距离我觉得是没必要的。

有人会说,不练那么多练习曲技术怎么好?好的技术最重要取决于你练琴的方法,你机体的状态对与否。如果是良好的,不需要练习那么多完全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我说的这些,是我的所见所闻和自身练琴经历。我跟85年悉尼国际比赛冠军得主杜宁武先生(中国大陆解放来第一个国际头奖获得者)学琴很久,他教小学生也是我从头到尾旁听且助教。杜老师的手很小,我简直不敢相信,他的手比我还要小,我已经很小了。可是他即使弹八度也是飞快。并且他经常告诉我,机体状态不好时练得越多伤得越大。他说的关于练习曲问题和我看的几位20世纪大钢琴家完全一样,他们不练那么多,只是有选择的集中技术要点训练,或者通过曲子中的片段来练习。

我觉得有意思的是,很多学生练得技术练习愿你钢琴家多得多,可使弹得声音不如人意。中国很多的老师和学生都不太注意声音概念。(培养声音概念又是一个复杂的题目)。
就算这几十年间,钢琴技术的发展也是很快的。傅聪,我们都知道是国际大师,但是他自己说,上海音乐学院附小的学生很多技术都比他好。他并没有夸张,他的音乐确实好。但是现在成长起来的钢琴家(现在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在未来不长时间引领技术发展的钢琴家)技术都很了得,音乐要假以时日,因人而异。傅聪小时候也走过很多弯路,以至于练琴练出腱鞘炎(我还认识几个得了腱鞘炎的),他现在依然保持每天练琴6-8小时。而新生代的钢琴家技术成熟以后,保持技术是不需要练习那么久的,这个我得到过几位钢琴家的证实。

以前看过一个美国的马德琳娜.布鲁瑟尔女士写的一本书《练琴的艺术》,就引导人们不要挣扎着去练琴,好的引导下,练琴时可以享受的。她说:我越来越意识到练琴不是强迫的劳作;我也越来越意识到,这是一种精致的艺术,它熔教学、灵感、忍耐、优雅、明澈、平衡于一炉。总而言之,是为了在运动和表现中求得更大的欢乐。这才是练琴的本真状态。许多练琴者都像奴役般挣扎,忍受不断的失败,各种身心的疼痛乃至心理的抑郁。

还有一个很多学生学琴痛苦的原因,就是自己弹的是什么自己都不知道。我见过有学生考了十级,可是弹得贝多芬奏鸣曲一塌糊涂,再问你会发现他对贝多芬知之甚少。本来很多家长让孩子学琴是想培养素质、陶冶情操的,连基本的历史背景到曲式结构一窍不通,只是在做手指运动和识谱练习,学生怎么会有兴趣呢?对一个不了解得东西很难会发生兴趣。简单的例子:弹一首巴赫小步舞曲,学生可以通过这首曲子初步了解巴罗克时期、了解巴赫、最简易最通俗的了解复调音乐,了解法国小步舞的特征,当时人们的风貌。这样,学生觉得很有意思,自然的就表达出那个时代的感觉了。这样就需要老师具备深厚的音乐素养功底。

你会发现,好的引导下,练琴不是那么痛苦,其实可以很有意思,老师和学生都觉得有意思。

[ 本帖最后由 弹钢琴的daisy 于 27-7-2009 20:13 编辑 ]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27-7-2009 20:55
我觉得倒是有另一些需要注意并重视起来的,比如即兴,improvisation。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技能。在中国的钢琴教学中,几乎是缺失的一块,希望在澳洲学琴的不要继续缺失。现在的入门教材越来越多的涉及到了这些内容,比如<the music tree>。这又是一个有意思的需要很多精力的话题,以后慢慢谈来。

[ 本帖最后由 弹钢琴的daisy 于 27-7-2009 20:14 编辑 ]
作者: cello    时间: 28-7-2009 14:17
欢迎daisy mm来AD!尤其是音乐专业人士,太 了。

我喜欢听音乐,不过是乐盲

Albert hall有个午间音乐会,价格不错,有时候也有很不错水平的演出,我有时候也会去。希望以后能听到你的演出。

其他的音乐会,就基本和其他城市差不多。只是有些国际的团体有时候也许只去syd, mel而略过ade,这个比较郁闷。另外就是本地的乐团也比nsw, vic稍微少一点。澳洲的乐团我最喜欢austraian brandenberg,一般一年只来ade一次。

在澳洲听音乐确实是相对便宜就可以听到不错的演出。尤其是独奏或室内乐。去年angela hewitt来演奏平均律,整个book2,价格也只是30。

肖斯塔科维奇的24首前奏曲我挺喜欢的,虽然理解得很有限,错过了woodward的演奏真可惜。下次AD有什么好演出,麻烦daisy在这里给通知一声啊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28-7-2009 17:38
标题: 回复 #17 cello 的帖子
听你的话语就知道你不是乐盲。听的音乐也很多阿。阿德还是有很多好音乐会的,不过我忙于练琴,很多就错过了。
今天不悠闲,很充实。不过遗憾的是忘了拿一些节目单回来,明天去看看,有什么好节目马上告诉大家。
今天上了新学期第一节钢琴课,老师说我much better,我好高兴,假期没白练。我记得上学期最后一节课上完,老师追出琴房,举着5个手指说: 5 hours a day! 所以在假期没有练够5小时的那些天,我都充满了罪恶感。

下课后,马上去音乐图书馆借书和CD。我时时提醒自己,要充分享受这个南半球最大的音乐图书馆,方不枉我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前几天听了王健和富尼埃的大无(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今天又借了ANNERBYLSMA演奏的版本。连不是音乐专业的发烧友都说没听过6个版本就不算听过大无,看来我要搜遍整个图书馆了。为了我下半年的音乐会,又去借琴谱,在满是霉味的地下一层带了很久,借到一些发黄的发紫的各国版本的琴谱,有些看一下记录,开始被借的时候我还没出生呢。

然后就是练琴 。在小小方正的琴房里一呆几个小时,除了弹琴仅有的娱乐就是望望窗外的天空。不时听人说,你们弹钢琴的多舒服啊,每天自娱自乐一下时间就过了。还常有女孩子说,在沙滩上弹着一架白色的三角钢琴多么惬意!我不便于反驳,但是那并不是我的感觉。我确实享受到了音乐带来的莫大乐趣,但是这个乐趣是要在付出艰辛的努力后才能享受到的。另外,对于弹多了古典音乐的我来说,黑色钢琴永远是正确的那个味道,白色钢琴反而觉得不大对劲。我也和我的同学交流过这个问题,答案亦复如是。
作者: cello    时间: 28-7-2009 17:54
原帖由 弹钢琴的daisy 于 28-7-2009 16:08 发表
听你的话语就知道你不是乐盲。听的音乐也很多阿。阿德还是有很多好音乐会的,不过我忙于练琴,很多就错过了。
今天不悠闲,很充实。不过遗憾的是忘了拿一些节目单回来,明天去看看,有什么好节目马上告诉大家。
今 ...

我想我能理解你说的“黑色钢琴”和“白色钢琴”的意思,我想我除了黑色钢琴以外,也会喜欢木色的老琴。

你说的南半球最大的音乐图书馆,我还不知道呢,更没有用过。我平时只是去小区的图书馆,选择并不多,多数的新CD都是澳洲本地的制作。

巴赫大无是我最喜欢的,也是最喜欢收集版本的音乐。我觉得越是好的音乐,越能给不同演奏者的巨大发挥空间,出来的差异也越大,乐趣也越多。另外一个特别喜欢听不同版本的作品就是哥德堡变奏,这个不同人的不同味道,太有意思了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28-7-2009 18:19
标题: 关于听音乐
今天练琴时,有些感想,关于耳朵的。我经常说学生,老师也经常说我,弹琴时要仔细听。其实做到这个很难。很多人以为包括我自己都以为自己听了,但其实很多时候都没有真正用耳朵听。我们弹琴时,手要飞来舞去,脚要踩踏板(踏板技法比手上功夫简单不到那里去),眼睛要看谱,还要心中还要数着拍子,嘴巴也经常要用上。太忙了,以至于常常耳朵只是泛泛的听。这样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弹琴需要好老师的耳朵,也很需要自己的keen ear. 这就是为什么音乐会通常要背谱的原因之一,背谱弹奏可以更好的听带自己的声音。

论坛里有朋友说,她听别人弹钢琴都差不多,不会分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何尝不是呢?我记得我跟Helen Sim(她十岁就在美国卡耐基音乐厅举行了协奏曲音乐会)学习一首赋格,我自己在家练时,觉得该连贯的地方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了,认为,哦,连贯的指触是这样的。可是,上课时发现老师不用踏板比我用了踏板的听起来还要连贯,然后就继续练,后来又觉得行了,然后再次发现差距,循环往复,不断进步。自己的耳朵不断进步,对自己的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学生的演奏提出更高要求。

我想说的是,我自己都经常怀疑自己的耳朵,并且我觉得这个怀疑是必要的。除非是天生耳朵非常好具有不可比拟的遗传基因,我们都要有勇气否定自己的耳朵,寻找更好的声音。

我上次说,有些学生手型摆的无比好,声音却无比难听。这主要是因为老师和学生的耳朵导致的。这样的比例并不在少数,只是弹得不好听的人自己很难发现,连他们的老师也没有发现。因为你如果常常用哪种状态制造出那种声音,你的耳朵会慢慢认为那就是对的。这样的例子,我见过无数。有一个小孩,在一个很大的钢琴学校学琴,从老师到校长都认为这个孩子弹得好的可以考虑走专业路了。最终是我把他引荐给我的老师的,我的老师大致的意思是:从声音来判断,琴已经弹得病入膏肓了(私下说的,这个老师是素养极好的人),后来又去中央音院见过几个大师级老师,都是如是说。所以业余老师和很好的演奏家的耳朵有时判断是相反的。

会弹琴的人不一定会听音乐。cello 可能不弹钢琴,但是音乐鉴赏力不一定差。我见过一个家长,急切地让孩子跟我学琴,当我给她建议多听一些古典音乐时,她说:我们不喜欢听那些。我当时很无奈,后来觉得也难怪,很多人其实不是为了喜欢音乐学琴的,但是给他们一个途径去慢慢认识音乐也不错。我在国内经常在假期把学生集中起来,把我的CD箱搬出来,逐个时期,这个作曲家去带领他们听音乐。我有个西方音乐史老师,讲的很好,所以我很喜欢这门课。我的中西方音乐史当时是考满分的。我娓娓道来,他们觉得听故事一样有意思,居然慢慢入门了。我上钢琴课讲背景知识也不那么费劲了。有几个学生,逐渐长大,到现在也经常问我作曲家的问题,看来他们已经自发的喜欢上音乐了,我觉得非常欣慰。

我虽是音乐专业,但是局限于自己的专业和时间,有些业余发烧友听的音乐比我要多,要广,我不得不佩服。我有一个学生爸爸,理工科,电力局长,多年的古典发烧友。他们家整面墙都是好版本的CD,所以这个爸爸对声音很敏感,对音色的判断很正确,跟这样的家长交流比跟一些专业不好的钢琴老师还容易得多,他从认识上很有高度。说起音乐的版本,我经常要请教他。但是发烧友听音乐侧重点又和我们有所不同,我们钢琴老师和比赛评委就是靠耳朵,用已经沉淀的音乐理论来判断音乐的各个要素,有时不用仔细听,大概听就听出很多的缺点。
音乐不一定自己去演奏,如果真的会欣赏,享受到的乐趣已经很多了。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28-7-2009 18:21
标题: 回复 #19 cello 的帖子
太赞同了,握握手,我也喜欢哥德堡,我下学期的曲目。
作者: extreme    时间: 28-7-2009 20:14
标题: 回复 #21 弹钢琴的daisy 的帖子
你俩都在AD,为啥不约出来见个面,喝喝茶,弹弹琴呢?免得在论坛上仰慕来仰慕去的。
作者: 皮沙    时间: 28-7-2009 21:09
原帖由 弹钢琴的daisy 于 2009-7-27 19:55 发表
我觉得倒是有另一些需要注意并重视起来的,比如即兴,improvisation。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技能。在中国的钢琴教学中,几乎是缺失的一块,希望在澳洲学琴的不要继续缺失。现在的入门教材越来越多的涉及到了这些内容,比如 ...


超喜欢爵士钢琴家Bill Evans,每次看到把爵士乐用钢琴弹到出神入化的人我就尤为崇拜,可惜我不会弹钢琴 ,小时候没学啊,现在学估计也晚了。据说要成为一名爵士钢琴家,首先要成为很好的古典钢琴家才行。可能就像书法一样,先得会写楷体才能写好草书
作者: stellahie    时间: 28-7-2009 21:13
原帖由 extreme 于 28-7-2009 19:14 发表
你俩都在AD,为啥不约出来见个面,喝喝茶,弹弹琴呢?免得在论坛上仰慕来仰慕去的。


我很赞同~~~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28-7-2009 23:18
标题: 回复 #22 extreme 的帖子
好建议,有机会一定的!
作者: cello    时间: 29-7-2009 10:32
好啊,最好能有机会现场聆听楼主演奏呢。

不过我真的是盲的那种,和你说的那个家长差远了。我很羡慕有些理性认识的人,比如听ABC那个grahm albert的节目,就觉得能发现很多自己发现不了的东西。但是自己实在太懒了。

像我这样非常业余的爱好者,对演奏的欣赏,就有很大的主观性。因为对作品本身的非常感性,判断的标尺常常源于之前听过的其他版本,这样就有很大的先入为主的判断。而我想一个好的演奏者,必须有自己的观点,要是有太多这种别人的先入为主,恐怕就很麻烦了。所以我很好奇,对于一个演奏者,多听别人的演奏固然能开阔眼界,但是会不会同时也反而局限了自己呢?
作者: Erin_cellist    时间: 29-7-2009 15:34
钢琴是我最喜欢的乐器,在我心中,已经不是一种乐器,而是支撑生命的一个元素。我的一个演奏小提琴的朋友也在你的学校。而我,即将和悉尼音乐学院的老师探讨一下我的学琴之路。祝您一切都好!!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29-7-2009 19:06
标题: 回复 #26 cello 的帖子
我以前就和朋友讨论过这个问题。我看过一些文学家写的乐评,确实很主观,对于和他有共鸣的人来说,他的评论简直一语中的,但是对于和他有不同感受的人来说,他的评论就像空穴来风甚至无病呻吟。但是想理性的听,你也可以某种程度的做到(其实我何尝不是某种程度呢).以前在悉尼人是一个学会计的女孩,很喜欢文学艺术,我们刚开始对对诗就熟悉起来了。(其实我也不会几句,就是喜欢)她问我古典音乐,我就从巴罗克讲起来了,甚至更早,文艺复兴。后来她就到处听,我再见她时她说出的版本什么的我都开始佩服了。我建议她可以进一步理性的听,不是盲目的靠直觉。她是喜欢学习的人,花了一个星期下载了一本中央音乐学院藏书——《交响乐分析》,1500多页啊。 cello如果学一下的话也会很专业的。当然,我见过的最专业的人是我以前的老师——赵晓生。他在中国作曲界享有盛名,他给我上课时,随时告诉我什么交响曲在第几乐章第几小节用了什么和声。他能背诵大量乐队总谱。贝多芬奏鸣曲,他说他每个音都研究过。他的专业成就,我一生望尘莫及了。

你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听多了会不会局限我们的问题。太好了这个问题。有些老师喜欢让学生听录音,就是自己学习的那首。但是我的老师中大多数是不让模仿的,有些曲子在学习前肯定听过,但是只是大概印象。可以听别的音乐,听同时期的都会很好。最明显的例子是我的老师杜宁武,他不主张我去听学习的那首,经过很长时间的学习后,可以听。他甚至很少示范(只示范片断),因为怕模仿。我通常问他:这里的踏板应该怎样?他会笑笑说:你自己试一下。然后当着他的面我就试来试去,他给一些建议,然后还是我自己选择。他即使教小孩也会根据学生的能力尽量这样做。
我自己教高级学生时就会用杜老师的方法。教初级学生时,我发现有些家长自作主张在家使劲让孩子听录音,后来他们自己告诉我,听过的就会,不听的就不会了。那是因为小孩把节奏都模仿下来了,根本不分析节奏了。遇到新的,他就不会了。所以,我有时会把几个被选曲目弹一次,让学生自己选择一首曲子,也让他有个整体的印象,有时干脆留给学生完全自己视奏。这要根据学生的能力而定。

你的理解很不业余了已经,我们是应该有自己的音乐。

[ 本帖最后由 弹钢琴的daisy 于 29-7-2009 18:11 编辑 ]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29-7-2009 19:16
标题: 回复 #27 Erin_cellist 的帖子
谢谢!
看完你的留言,觉得钢琴对你来说比对我还重要。当然,我没有钢琴也就失去了方向,可是我还有其他爱好。你真是一个执著的爱琴人。希望你专业天天进步!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29-7-2009 19:22
标题: 回复 #23 皮沙 的帖子
学爵士钢琴的人确实即兴能力很强。他们确实也可以弹古典钢琴,但是有多好我就不知道了。就好像我们也能一点爵士。现在小朋友的入门教材都有一些爵士、摇滚的元素了。我还是比较孤陋寡闻,爵士专业的人经常就在附近排练,我居然一点都不了解。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29-7-2009 19:35
标题: Elder Hall Lunch Times 节目单
今天拿了Elder Hall Lunch Times  的节目单,我先把这个月的报一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来看拉,General Admission $7, Tichets available at the door from 12:30pm.

31 July: Young Adelaide Voices:Christie Anderson(CONDUCTOR) Louisa Perdect(SOPRANO) Greta Bradman(MEZZO SOPRANO)

7 August:Ray Vega Tumpet (eagly awaited return of New York  Jazz giant in aspecial 50th anniversary perfprmance of Kind od Blue by Miles Davis)

4 August:  Antony Gray piano: Brahms- Fantasies op116, Carmichael-Four Homages, Saint-Saens-Scherzo d'apres Les Pecheurs de Perles de Bizet

21 August:  Elder Conservatorium Wind Orchestra: five new works recieve their first "airing' in Australia.

[ 本帖最后由 弹钢琴的daisy 于 29-7-2009 18:42 编辑 ]
作者: Erin_cellist    时间: 19-8-2009 19:07
标题: 回复 #30 弹钢琴的daisy 的帖子
我去过你们音乐学院了,那位教大提琴的教授很喜欢我。还和一位作曲系的高材生一起合作了一首曲子。但是我忘记他的名字了。还在你们图书馆印了本谱子。
作者: cello    时间: 19-8-2009 23:39
楼上的到澳洲了?

另外最近又错过一场钢琴,是David Helfgott的,包括他的招牌菜野蜂飞舞。那部电影闪亮的光彩太有名了,这次错过一睹真人机会,可惜。

不过这个周日在ABC总部有场ABC Classic FM的免费keys to music系列,讲肖邦的。说实话肖邦是我最不喜欢听的作曲家之一,不过我还是很有兴趣听听Graham Albert怎么讲,看能不能去除我的偏见。
作者: 骷髅    时间: 19-8-2009 23:44
肖邦还是挺喜欢的,就是不过不知道喜欢在什么地方。abc总部在阿德?
作者: cello    时间: 19-8-2009 23:49
sorry 我说的是ade的abc总部。

我知道我要是说不喜欢肖邦肯定要挨砖的,我正想听大家砸呢
作者: vivianlu510    时间: 20-8-2009 14:03
请问daisy, 男孩子一般多大开始学琴好?我知道可能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太一样,可以说说你的看法。我的孩子今年才3岁,没有接触过钢琴。
作者: 澳洲晃晃    时间: 20-8-2009 22:59
请教弹钢琴的daisy,澳洲的音乐学院,钢琴演奏的研究生大概要什么水平可以考上。需要考试唱练耳吗?毕业之后的找工作大概是什么方向?谢谢
作者: 步生烟    时间: 13-9-2009 13:28
请教下 你们知道哪个学校手风琴专业比较强么?
作者: zjzceo    时间: 15-9-2009 22:18
看了Daisy的文章,觉得你在钢琴艺术上造诣很深,很多教学生的看法都很有道理。
我从五岁就开始学琴。当时老师教琴的方法有些地方很传统。那种把硬币放手腕上以
保持平衡经历我也有过(所以看到你也提到那样,有很多共鸣)。学琴坚持了六年,机械的
演奏使我对钢琴完全失去了兴趣,为此而中断过一阵。好在后来找到了一位音乐学院的专业
老师,她让我知道了怎样运用耳朵辨别自己音色,怎样从历史背景来理解音乐,我才渐渐对音乐
又有了兴趣。一直到考进了音乐学院,学校开的各种辅助课程,像音乐史,曲式分析,乐队
编排,音乐鉴赏,使我渐渐知道音乐是可以无线探索,充满乐趣的。记忆最深的一次就是听
郑大昕教授的讲座,他说他一生都在研究钢琴的音色,而为音色而痴迷一生。
作者: 澳洲晃晃    时间: 15-9-2009 23:21
标题: 回复 #39 zjzceo 的帖子
能小声问问,您是哪个音乐学院毕业的吗?
作者: zjzceo    时间: 26-9-2009 23:44
原帖由 澳洲晃晃 于 15-9-2009 22:21 发表
能小声问问,您是哪个音乐学院毕业的吗?


我是四川音乐学院毕业的
作者: 歌声的翅膀    时间: 27-9-2009 00:20
标题: 很赞同LZ对钢琴教学的观点!
(弹琴既辛苦又无效都是错误的方法造成的)我目前在国内有自己的钢琴学校,我一直认为钢琴的教育一定要是全方位的教学,习惯的养成很重要.,对于中国的琴童的学习家长参与过多,还有学习走入死板的误区的问题我们也是有一整套的管理和教案,尽管很艰难,但是我一直在努力.很希望知道一些国外琴童学习优秀教材.
http://www.xici.net/b674468/这是我在国内学校的地址,希望能和你共同探讨钢琴的教学之路!
作者: 秋风词    时间: 1-10-2009 11:29
原帖由 vivianlu510 于 20-8-2009 13:03 发表
请问daisy, 男孩子一般多大开始学琴好?我知道可能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太一样,可以说说你的看法。我的孩子今年才3岁,没有接触过钢琴。


四到五周岁,太早对手型不利,我在国内咨询过,我的儿子两岁就在家弹自创的钢琴曲,我一直等啊等啊等待他长大点。。。
作者: longlongagoxq    时间: 2-10-2009 07:35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23-12-2009 20:58
标题: 回复 #43 秋风词 的帖子
喜欢秋风词的头像,我本性好丝桐阿。
这半年忙于钢琴,一天到晚的练琴,为了我的音乐会,还好,顺利完成。
只有很悠闲或者心不安的时候我会听古琴,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阿。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23-12-2009 20:59
标题: 回复 #39 zjzceo 的帖子
我们都应该迷恋于对音色的考究,穷其一生去迷恋,共勉!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23-12-2009 21:01
标题: 回复 #38 步生烟 的帖子
sorry,我还真不知道,琴弹多了,人就没那么灵通了。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23-12-2009 21:05
标题: 回复 #37 澳洲晃晃 的帖子
皇皇,你问的问题是最难回答的,什么水平我无法用语言表达,说个曲目水平也没用,还是要看弹的。你可以上每个音乐学院的网站,最重要是那个audition,关于audition,每个要求不一样。和国内一样,硕士入学一般没有视唱练耳的,那是本科时的基础课。
Good luck!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23-12-2009 21:10
标题: 回复 #32 Erin_cellist 的帖子
你说的大提琴家是Janis Laurs?确实不错。下学期我要和他的学生重奏,就要去上他的课了,听说他脾气很好。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23-12-2009 21:28
标题: 学期总结
一个忙碌的学期结束了.前段时间,校园里,小路边到处开满了紫色的云一样的jacaranda,可惜没心情赏花.后来听人说,jacaranda开花的时候是同学们最痛苦的时候,正是大家忙着考试的时节。一点不错,等我考完,jacaranda已经谢了,开始发出嫩绿的叶子了。现在是时候写一下学期总结了。
本学期一等大事,当然是准备我的recital.所以天天都在琴房度过。有时候就是这样,在压力下,你会不知不觉更加热爱。我很喜欢在音乐学院的生活,喜欢孤独的练琴。
在我那异常tough的老师的驱使下,这学期我参加了很多的表演forum,在大大的音乐厅,太久没有公开弹琴了,第一次紧张的观众都能看到我的手指在发抖。可是每一次发抖完,还会期待下一次的机会,下次表演前发抖的时候就在后悔:怎么又来了?自找的。慢慢的,不太发抖了,居然有同学说我在舞台上狠comfortable,confident.

常常像自闭症一样呆在琴房里的我,会对一些很crazy的音乐痴迷不已,比如Prokofiev,他的一些“摇滚”一样crazy的音乐我可以不厌其烦的听。

这学期很令我欣慰的是,我越来越认识到自己多么幸运。在国内时,我已经遇到几个不可多得的好老师。这学期,我越来越发现我现在的老师,表面如此的tough,上课经常大声叫嚷,说话直接到吓走一些学生,其实她是那么有爱心,有责任心,真正的性情中人。她对我的关心超出一般大学老师对学生应尽的责任。她上课依然会大喊大叫,可是我们之间像非常好的朋友,会很明白对方的想法。

12月份,她的一场音乐会,艰深的曲目让我也替她捏一把汗。音乐会前,我发短信鼓励她,她回过来说她在发抖。她就是这么不折不掩。结果音乐会出来,我观察了她的打扮,依然头发也没有梳整齐,全身上下,比平常就换了一双袜子。平常是很colorful的袜子,音乐会上是黑色丝袜。她弹得非常投入,她得非常之keen的耳朵一直在指挥着自己的手,细致的音乐和强大的技术证明了她的实力。我喝彩时用的是鼓掌加跺脚。音乐会后她发短信告诉我:Dear, as always ,many things came out beautifully. You are next one to perform….

到我recital的那一天,她没有接孩子放学赶来看我。我听别的师妹说,看她很紧张的样子。我如所预料的完成了我的recital,紧张但是还能控制。我之前就知道,如此艰深的曲目,我一定会在哪里出问题,但是无法预料是哪里。所以一切都如所预想的,not very good, but not bad.我弹完如释重负。在别的同学向我祝贺的时候,我的老师依然没有忘记挑毛病,她不能释怀我犯的那些不应该的错误。其实,我知道她恨铁不成钢,所以她基本上没有表扬过我,从来都是不停的挑毛病。别人以为我怎么受得了,其实我很享受,我明白她。总之,我自己知道,我的recital我正常发挥了,我一年的努力没有白费,虽然没有老师想要得那么完美。主考见我的第一句话是:good job!第二句是:hard program!然后是fast finger.每个老师都说我的曲目非常难,并且我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总有人感叹我手指的速度了。我明白,除了我的fast finger,我还要更好地锻炼一下自己的耳朵。

这学期,我教学方面也有小小成就感。用英语和学生交流得越来越得心应手了。我的教学项目完成后,我就停止了我的教学专心准备recital.我的单独课学生妈妈还发来邮件,说孩子在家伤心呢。他们送的小礼物,小卡片让我欣慰不已,回家的路上都带着笑容呢。最后一项工作就是小朋友们的圣诞音乐会,他们表演了musicianship,另外有吉他、各种弦乐等,我最喜欢看他们随着音乐蹦蹦跳跳的musicianship了。我的部分主要是带领我的一众学生们表演钢琴,有ensamble,也有solo,我要负责之前的排练和最后的伴奏。我看小朋友们还像平时上课一样轻松,他们真是出生牛犊不怕虎阿,面对多少人都不知道紧张,想想我小时候也这样。最后音乐学院院长给每个小朋友还发了certificate,我觉得如此的funny,他们还不知道手上拿的是什么东西呢。当院长感谢所有的staff,读到我的名字时,我还真感慨了一番,觉得来到这里学习演奏与教学很幸福呢,在异国可以继续我的工作经验,有缘认识这么多可爱的小朋友。

除了学习,我的厨艺也有所进步。感谢百度,我想做什么就在百度一搜,然后照着菜谱开始操作,结果弄得还不错,卤牛肉,手撕鸡,冰糖猪手都会了,很有成就感。

现在已经在选下一个音乐会的曲目,根据老师的要求我已经听了无数张cd,好在曲目已经确定下来一大部分了,我将会弹:prokofiev,debussy, bartok...
有些音乐我听了很多次,还是一有机会就听,比如:Prokofiev的romeo & juliet suite op.75和bach的goldberg. 每次听到Goldberg开头我都会想到《英国病人》里的hana说;he is a German.

[ 本帖最后由 弹钢琴的daisy 于 24-12-2009 00:52 编辑 ]
作者: cello    时间: 23-12-2009 22:18
goldberg is one of my favourite keyboard works ever composed be any human being,  if not just the favourite one..i still find it very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prokofiev though, shostakovich is much closer to my heart.
作者: storming    时间: 23-12-2009 23:23
可惜可惜,要是你在 SYD 的话,就能有一个天才学生了。

唉,有些为你惋惜。。。
作者: sywang    时间: 23-12-2009 23:38
这种生活真让人羡慕啊!我女儿从五岁开始练琴,已经九年了,也许是没机会遇到好老师吧,水平一般般(虽然过了中央音乐学院业余最高级),而且今年初三毕业班,每天应付学校的作业都要到半夜,所以,练琴也就只好搁一边了。 ,国内的教育真是有很大的问题啊,我看看能不能顺利一点去澳洲,真想让她能快乐点生活、学点有意义的东西啊。
去得成澳洲了,就去找LZ了,女儿要拜你为师啊。
我现在也借用女儿的琴,自学,弹一首是一首,觉得也很兴趣,充实一下生活。呵呵。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23-12-2009 23:51
标题: 回复 #51 cello 的帖子
shostakovich, 我刚刚在结束的音乐会里弹了他的前奏曲与赋格。赋格里那个非常russian的主题,我花了几个月去捉摸russian悠长的气息,看似简单的几个音的legato上课把我折磨得,找到那种对的感觉太难了。我喜欢russian composer,但是对我来说也很难,很有挑战。
Goldberg我听了5个版本了,一天到晚的听,对着谱子听。可是不太适合我下一年的音乐会,太长。

[ 本帖最后由 弹钢琴的daisy 于 24-12-2009 01:08 编辑 ]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23-12-2009 23:55
标题: 回复 #53 sywang 的帖子
有琴相伴就很幸福了。没时间弹可以听啊,多听些也可以得到无穷的乐趣,懂得听起到的教育意义不亚于弹,真的,我常常一听到古典音乐或者心里想到一段旋律,马上觉得自己高贵起来了,背也挺直了,哈哈。
我爸爸现在也在家把我小时候的教材拿出来练呢,还录了音让我指导,也是其乐无穷阿。

[ 本帖最后由 弹钢琴的daisy 于 24-12-2009 00:02 编辑 ]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23-12-2009 23:58
标题: 回复 #52 storming 的帖子
我现在真的在sydney度过我的假期,因为我的husband在悉尼。可是我还没找到地方练琴呢,所以焦虑不安。悉尼音乐学院没开门阿现在。
没琴练时我就后悔没学个别的portable的乐器了,恨不得学口哨了,呵呵.
如果你知道哪里可以练琴麻烦告诉我,谢谢!
你说的天才学生是?我想知道怎么样的天才,并不是有意要收学生,我在这里只是度假。只是好奇是怎么样的天才,因为天才的认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当真是具有过人的天分,i am glad to hear that.并且尽我所知的给一些学习培养的建议。

[ 本帖最后由 弹钢琴的daisy 于 24-12-2009 00:11 编辑 ]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24-12-2009 01:17
标题: 回复 #33 cello 的帖子
David Helfgott,我几年前在广州星海音乐厅看过他的音乐会了,记得后半场是beethoven的热情奏鸣曲三个乐章。他看起来还是那么单纯,和正常食人间烟火的人还是不大一样,但是他的大脑处理起音乐来是非常精密的。
ABC那些免费的讲座真的很不错,我也听了一场讲肖邦的,是Anna Goldsworth讲解的。她是我们音乐学院毕业的,说起来算学长呢,向她学习!她讲解了肖邦的音乐和莫扎特、贝多芬等的区别,还和主持人探讨了肖邦的踏板问题。听众们听得饶有兴致。一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
作者: cello    时间: 24-12-2009 08:56
原帖由 弹钢琴的daisy 于 23-12-2009 23:47 发表
David Helfgott,我几年前在广州星海音乐厅看过他的音乐会了,记得后半场是beethoven的热情奏鸣曲三个乐章。他看起来还是那么单纯,和正常食人间烟火的人还是不大一样,但是他的大脑处理起音乐来是非常精密的。
ABC ...

那一场我也去了,好像是坐在了2楼

Helfgott则一直没有听过。
作者: cello    时间: 24-12-2009 09:01
原帖由 弹钢琴的daisy 于 23-12-2009 22:21 发表
shostakovich, 我刚刚在结束的音乐会里弹了他的前奏曲与赋格。赋格里那个非常russian的主题,我花了几个月去捉摸russian悠长的气息,看似简单的几个音的legato上课把我折磨得,找到那种对的感觉太难了。我喜欢russia ...

我估计那个是够难弹的,老萧的东西在这些独奏和室内乐里面,感觉更自我,而他又是善良敏感且绝顶聪明的人,所以那些前奏曲和赋格给我自己的感觉是一会亲切,一会儿诙谐,一会儿忧伤,还有很多会儿琢磨不透,作为听众可以认真听也可以轻松听,可是作为演奏者我就不晓得是不是到处陷阱了。
作者: storming    时间: 24-12-2009 15:19
原帖由 弹钢琴的daisy 于 23-12-2009 23:58 发表
我现在真的在sydney度过我的假期,因为我的husband在悉尼。可是我还没找到地方练琴呢,所以焦虑不安。悉尼音乐学院没开门阿现在。
没琴练时我就后悔没学个别的portable的乐器了,恨不得学口哨了,呵呵.
如果你知道 ...


这个得靠你这个伯乐来识了
作者: 枫林晚    时间: 3-1-2010 22:32
一窍不通者居然看完了所有的帖子,有些爽——的感觉。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4-1-2010 13:59
常常有人问你,做什么的或者学什么的,我当然回答我的专业是钢琴. 面对不同的人,接下来的谈话内容就会大大不同,很明显的,面对国人和西人就会有大相径庭的谈话内容.
如果对一个中国人说你是弹钢琴的,那么很多人会先说:哇,那你弹琴一定很厉害了?对于这句话不知道怎么回答也不用回答,就当人家是礼貌性的赞叹.接下来有相当一部分人会问:你考几级了?这个问题当真有点难回答.因为啰里啰唆的就要解释半天. 考级是刺激业余琴童学习热情地一个手段.一般专业学琴的人不不去考级的,要考也是没决定走专业路子之前干过的那小时候的营生,走上专业道路有更多重要的考试和音乐会要准备.很早就决定走上专业道路的小孩,比如那些从音乐学院附小过来的学生,更加不可能去考级,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入学考试(四年级入学)就有很多小孩弹的曲目大大高于业余十级的曲目.
还有一次是面对一个天天在家炒股的中年妇女,(我发自内心很佩服她的务实和她的理财能力),当听说我是学钢琴的还飘洋过海的学,马上问:你弹钢琴怎么赚钱啊?
还有一些年纪轻的,按理说对于音乐艺术方面的了解应该比上一辈人要多,可是当我说起我们钢琴专业的硕士博士的时候,很多人会说:钢琴还要读硕士博士?在他们眼里弹琴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
澳洲当地人,如果知道你是弹钢琴的,会先夸张的来一句:amazing!表示完对艺术的尊重后,一部分人也说不上什么了。(当地人表面上的礼貌功夫是很强的)。另一部分,有人会问:你弹什么曲子?如果你说萧斯塔科维奇,他会问,第几首?还有问。你是弹独奏,室内乐还是协奏曲?
他们不一定真的对音乐有很专业的了解,但是很明显他们听得古典音乐不少。尤其是年龄大些的,一个有文化根基的人,越上年纪越容易对经典的东西发生兴趣。

所以,我以前在国内常常对家长说:多听音乐会听音乐,有时比拙劣的弹几首曲子更重要,更可以表现一个人良好的素养。

我想不同的反应表示了人们对艺术尊重的不同程度。

[ 本帖最后由 弹钢琴的daisy 于 4-1-2010 21:53 编辑 ]
作者: 关毅仁    时间: 4-1-2010 20:36
感谢你的帖子,让我终于找到了方向。
作者: cello    时间: 5-1-2010 10:51
原帖由 弹钢琴的daisy 于 4-1-2010 12:29 发表
常常有人问你,做什么的或者学什么的,我当然回答我的专业是钢琴. 面对不同的人,接下来的谈话内容就会大大不同,很明显的,面对国人和西人就会有大相径庭的谈话内容.
如果对一个中国人说你是弹钢琴的,那么很多人会先说: ...

中国倒是有个可喜的现象,就是参加音乐会的听众平均年龄很低,不论去的是演奏者还是爱好者,这都让人看到希望。而在澳洲几乎99%的都是退休老人,而且听众很固定,基本都是常客,缺乏新鲜血液,澳洲的电台,音乐会等古典音乐资源很丰富,但是感兴趣,充分享受利用它们的年轻人比例很少。我刚来的时候还有幸能享受under 30的优惠,这个价格比学生优惠要好多了,说明乐团在拼命鼓励30岁以下的人来听音乐会,而澳洲30岁以上的学生比例不小,这些人的待遇反而没那么高了。
作者: sywang    时间: 23-2-2010 20:39
标题: 回复 #55 弹钢琴的daisy 的帖子
你说得太对了!确实,人具有一定的音乐修养,看起来就与众不同。听听古典音乐、练练形体、跳跳古典舞、再学学芭蕾,整个人感觉就气质不凡(当然这是与自己以前没有接触到这方面时候比),跟你说的一样,不知不觉中感觉自己变高贵了,背也挺直了,这是不是就是“气质不凡”啊,哈哈。
跟着你的贴,我一定要坚持练琴。
作者: Laura.CN    时间: 18-3-2010 01:23
这个帖子看得我心潮澎湃
曾经是一个天天被逼迫着练琴、经常累得趴在琴上睡着的可怜孩子,从来没有打算要走上专业道路,但也投入了十年的时间和心血。终于在初二那年考完了业余最高级,让父母答应我不需要再练琴,从此再也没有碰过家里的那台钢琴……
反而近两年却发现其实自己已经被古典音乐浸淫到血液里、骨子里了,那美好的音乐一旦响起,就会有种浑身舒畅的感觉。只是,一直没有真正潜心去了解、理解音乐,只是让自己浮在“好听、舒服”这个层面上。其实古典音乐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精髓和灵魂之一,若如LZ和LS几位朋友一般,真正深爱古典音乐,那么无论经历再多的苦难与寂寞都能够从中获取源源不断的动力。
琢磨着要买一台二手钢琴有一段时间了,可惜最近发生了一些事情,原本能够安置钢琴的地方没有了,如今只能营营役役过一段时间再说了……
作者: lvmudan    时间: 18-3-2010 01:47
很好,音乐人生!令人羡慕。
作者: nizi    时间: 18-3-2010 15:09
音乐人生,艺术人生,很享受的看这个帖子,佩服!
作者: bill_zmy    时间: 18-3-2010 18:40
令人羡慕呀,也很想弹弹琴,或者会一门其它乐器。
可是从小不重视音乐课,也没条件。现在不敢说五音不全,连一点音乐细胞都没有。象我这样年过三十还需要养家的男人还有机会学一门乐器了吗?认真的问。还有澳洲有什么音乐培训班吗,纯入门级的? 谢了!
作者: mk82    时间: 18-3-2010 18:59
这帖子太好了,虽然看不太懂,可就是感觉好啊。
作者: 心的旅行    时间: 18-3-2010 19:13
原帖由 弹钢琴的daisy 于 4-1-2010 13:59 发表
常常有人问你,做什么的或者学什么的,我当然回答我的专业是钢琴. 面对不同的人,接下来的谈话内容就会大大不同,很明显的,面对国人和西人就会有大相径庭的谈话内容.
如果对一个中国人说你是弹钢琴的,那么很多人会先说: ...


看得出daisy是一位执着于艺术的有心人
这种情况在国内真的是司空见惯,也许这与当今国内浮躁的艺术氛围相吻合,很多所谓的艺术家纯粹就是为了混口饭吃,真正对艺术真诚的太少太少了,我经常看到国内的孩子家长逼迫自己的孩子学这学那,我想他们大部分是出于面子问题,觉得人家学自己的也应该学。
自己曾经也醉心于这方面,但经历了很多事情以后渐渐明白,在国内这种文化氛围下,你根本别奢望追求自己的艺术理想,还是作罢吧。
再有我觉得学艺术除非你爱好这个自娱自乐,要是想在这方面有所建树必须有天赋才行,这是最最重要的。对于孩子学点音乐我也并不反对,只是希望家长们千万不要存在功利性的思想来强迫孩子来学,那样就违背了艺术的最基本的规律了,到最后得不偿失。
最后祝daisy在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12-7-2010 21:33
标题: 回复 #66 Laura.CN 的帖子
事隔多日,我看到你的文字,很是喜欢你写东西的感觉。让我们在“营营役役”的时候还能享受到音乐的乐趣吧。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12-7-2010 22:35
标题: 谈谈我对弹琴天赋的理解
你说的我在国内也深有感触,并且几年前面对一些极度追求表面、功利心强的家长,我的心里会波澜起伏。但是后来我慢慢地可以站在他们的立场想一想,开始理解他们的心情,在坚持自己教学追求的同时,改变沟通的方式。
你说的所谓天赋的问题,我非常同意,但是就是这“天赋”二字,也是极其复杂的。我就曾经一时兴起写过一大篇关于这个的文章(里面有些情况是中国特有的),有兴趣并且有耐心的话,可以看一下。家里有琴童的家长或许看了会有些感慨。下面是我的文章,请指教!

经常听到有朋友对我说自己的孩子很有天赋,更有甚至,说自己的孩子如何天才。我是一个很爱小孩的人,听到有这么多天才理应高兴,但事实上我想建议家长不要轻易觉得自己的孩子是天才。首先天赋的判断不是随便就可以下结论的,在钢琴这个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在中国这样学琴者和真正专业教师不成比例的情况,很多时候“真理”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另外,即使真的是个天才,也要有良好的心态来对待这个天赋。经常被人说如何天才,很容易让人变得“恃才傲物”,这样的恃才傲物,发生在伟大钢琴家身上大家也许会很宽容的接收;但是一般人如果恃才傲物都会让人觉得是个怪物。要知道走上职业钢琴农家道路哪怕仅仅是学好琴都是有很多因素决定的,不只是有天赋就可以。

很多父母刚送小孩去学钢琴,就想从老师那里得到答案:我的孩子有天赋吗?我想很大一部分都得到了老师给予得满意的答复,所以就义无反顾的继续了下去。或者有些家长在送孩子来学琴时就告诉老师自己的孩子如何如何有天赋,比如听到音乐就会手舞足蹈。我记得一个钢琴家说起这种现象时说听到音乐就有某种情绪的反应是人类的本能,并不能代表更深的意义。更有甚者,一些人认为有一双大手就可以学好钢琴。还有一些家长在一些复杂的原因导致孩子中断学琴后通常说:孩子没有音乐天赋,不学了。

总之,把学琴和不学琴都归结在天赋上。

有一个朋友告诉我,他们小区里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去一个琴行学琴,结果每一个去的孩子都被琴行的老师作了高度评价,这个评价当然是:有天赋!有些评价我知道出于老师的爱才之心,有些就是出于招生的技巧了。

究竟什么叫有天赋呢?这个有没有天赋究竟谁说了算呢?

当然,每一个家长和老师都有权利给孩子做有关于天赋的评价,但是那个评价的可信度有多高呢?

我以前的学生里面,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质,不同的优缺点,不同程度的感悟能力。我从不敢轻易说哪个学生有弹钢琴的天赋(我并不是不表扬学生,我会用别的表扬方式)。首先,我总是对自己的观点抱有可修正的看法,因为我的认识不断提高后,经常会否定自己以前的一些见解。其次,在我有限的认识水平下,我也认为弹钢琴很有天赋的人真的很少。我说的天赋是要比较全面的,不能因为某一点突出就可以评价这个孩子有天赋。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老师的评价很可能会影响家长对小孩的职业规划。

这里我用一些学生的例子来说说我对天赋的认识。

学生小A,理解能力很好,讲那些大孩子都经常糊涂的节奏、音程等知识,她总是一下就明白,并且识谱很快,因此进度也很快,小学之内轻松的考过了国内的十级。但是我不认为我可以用“有天赋”三个字评价她,她弹得曲子尽管音符和节奏都基本对,但是我不知道她要表达什么,我通常觉得我只是在听她弹琴而不是在听音乐。所以在她欠缺的方面我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音乐的表达很多时候不是后天可以培养出来的。我想起我大学老师赵晓生教授跟我说过:有些东西会永远教不会的,该有的就有,没有的怎么教都教不会。

学生小B,看起来说话很有表现力,情感很丰富,但是你可能会发现这个学生在一些具体的乐理或识谱方面比别的学生困难很多,她非常欠缺逻辑推理的能力,面对复杂的乐谱信息,她一下子脑子就僵住了,她不善于分清条理、一步一步看清谱子,所以看起来一个很有艺术细胞的孩子经常把谱子认得面目全非,这样的情况学会一首曲子需要很长的时间和非常多的耐心。可是她有自身的优点,一旦她把这个曲子弹下来了,她确实弹的会有一些意思,像个音乐的样子,可以用很musical,meaningful来形容她的演奏了。对于这个小孩我付出了很大的耐心,给了足够的鼓励,但是私下里我充分的跟家长解释了这个小孩的特点,我猜得出她语文一定很好,但是数学不一定,结果证实我的猜测是对的。

学生小C,具有绝对音高辨别能力,这对于一个学音乐的人来说很重要也是非常难得的,但是我没有因为他有固定听觉,就判定他是个有天赋的孩子。因为音高在音乐里是一个重要的元素但是也只是其中一个部分而已。后来发现这个小C的身体协调能力不是很好,经常有一些动作练习很多遍都做不好,从而导致速度、音色等方面的问题。据我看他弹琴的样子,我准确的断定他有一些体育项目不会很擅长。

学生小D,比起上面的几位来说算是在各方面都比较突出的乐甚至在一些方面尤其突出,并且我送她去参加过相对专业的比赛,比赛的评委大都是我知道的活跃在国际上的演奏家,在这个比赛中这个小D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这样的情况下我开始跟小D家长探讨起小D的尚算不差的天赋以及弹琴对于小D的意义等问题。

我举了这些学生的例子是想说,弹钢琴的天赋需要很多方面,需要好的音高、节奏概念、需要好的身体协调能力、充沛的体力,好的逻辑能力(特别是弹精密的复调音乐需要冷静的有逻辑的头脑),丰富的敏锐的情感和同时处理复杂信息的能力等等。我记得我的老师赵晓生教授在他著名的一本书《钢琴演奏之道》中曾说过好的演奏者应具有的素质:1、“运动员”的素质,也就是速度、灵敏、力量与持久。2、“诗人”的气质、灵感、想象、梦幻。这些都是发自与内心深处的、自我血肉的一部分。一个真正的钢琴家,他所必须掌握的不仅仅是高超的技术,更主要的是他对音乐的理解和演示,而这就来自于对哲学、美术,文学,历史,戏剧等各种知识的积累和修养的凝聚。3、“建筑师”的形态、层次、线条、色彩。4、数与哲的抽象与升华。这些是赵先生对钢琴家所要具备的素质的最准确和最精辟的总结。
并且还要再加上朗朗所说的对音乐的热情。


著名的小提琴教授张士翔说过:看一个学生的天赋好比挖矿,有些表面上没有,后来越挖越多,有些表面上看起来很多,其实挖挖没有。所以要判断一个学生是需要时间综合判断的。
我为什么说老师判断学生要谨慎呢?也是讲讲我身边的例子。我知道有一个8岁男孩的家长在疯狂的执着的给孩子找专业老师,想让孩子走职业演奏道路,并且在家拳打脚踢的逼孩子练琴。这个家长何以如此执着呢?起因是这个小孩在从幼儿园开始跟随一个在某琴行里著名的老师学琴,学了一年老师就觉得他可以考五级,孩子妈妈马上觉得不得了了,并且带去给这个琴行的领导鉴定,领导也对他的天赋大加赞扬。这个妈妈在大受鼓舞之下,到处去寻找名师,想把儿子打造成一代钢琴大师。我后来得知,一年多以后,这一对母子已经放弃弹琴了。他们找过几个非常好的演奏家或教授,有的因为听到他一年打算考五级马上婉言谢绝(大多数音乐学院的老师不太赞成一年考五级这样的学法);有的是见了面发现完全不是所说的有天赋那么回事,他弹琴的声音在专家的耳朵里竟是那么刺耳;有的是尝试教了一段时间但进展很慢,完全激发不了他对音乐的兴趣并且要想纠正他以前的不良习惯并没有想象的容易。
还有些孩子从小就参加大大小小的比赛,拿过很多大奖,由此越来越认定这种天赋一定要走专业道路。这个情况,08年的《钢琴艺术》杂志上,上音的唐哲老师写过相关的文章。他说:有些小孩拿着大大小小的奖杯,到了真正专业的大赛上第一轮就被淘汰了,才发现原来那些比赛只不过是一个摆设。要知道,比赛是各种各样的,有世界级的大赛,评委都是世界一流的演奏间,都是有着优秀的审美能力的耳朵在评判;也有一些为了某些经济或人气利益举办的大赛,尽管挂着全国的头衔,也还是不专业的,当然这种比赛结果是不可信的。

当然真的有天赋的小孩肯定是有的,并且权威的专家也不会否认他的天赋,我如果听到这样的小孩家长说定走职业道路,我会很欣慰。但同时我会告诉他:想走职业道路,尤其在中国,不是小孩有天赋就够了,还要有整个家庭庞大的经济支持、父母良好的文化素养背景(有良好素养的家长可以很好的跟老师沟通,老师层次越高对家长的要求也越高),更重要的是选择了这个道路小孩也要舍弃很多东西,因为弹琴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如果你的孩子只是业余学学,仅仅是for pleasure,那么我说的这些可以不那么在意,有人说你的孩子很有天赋也尽管可以乐在其中。但是如果因为自己的孩子总被人说有天赋,就决定要走专业道路的家长,就要好好判断一下,评价孩子的人是否有一双有着优秀审美能力的专业的耳朵.
最后重申:我的意思不是真正有天赋的小孩很少就代表大部分小孩都不要学,我想说有手指的都可以去学钢琴,只要你能乐在其中而不是因为跟风或者谁谁说你有天赋,并且要快乐的学,不要因为学个钢琴搞的陪练妈妈紧紧张张,学琴孩子愁眉苦脸。


[ 本帖最后由 弹钢琴的daisy 于 12-7-2010 22:41 编辑 ]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12-7-2010 22:50
标题: 回复 #69 bill_zmy 的帖子
不好意思,这么久才看到你的回帖。
你没有被开发过,怎么知道自己就没有音乐细胞?
我觉得你的情况,去学习吉他也不错的,澳洲的吉他领域有不错的老师。你可以选择学习jazz或者古典吉他。不过不知道你喜不喜欢这个乐器。
如果你在阿德莱德,我就可以帮你介绍吉他老师,或者其它的管乐啊什么的。我认识的吉他老师可是大师级的人物。
你说的培训班,国内较常见这样的教学机构,但是你在里面碰到好老师的几率比较有限。在阿德莱德,我不太清楚,只知道我们音乐学院附属的Junior Access Centre,里面有好多小孩子学习各种乐器,我就在里面任教的。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12-7-2010 23:29
标题: 我又回到了澳洲,准备收徒了。
半年后,我又来到了freeoz。看到我的帖子还有朋友们的回复,仿佛我的生活又切换回了原来的频道。
这半年,因为爸爸生病我回到了国内。以前总觉得钢琴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东西,爸爸生病后,我意识到,父母亲人最重要。为了照顾爸爸,我的钢琴也是“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了。
现在我又回到了澳洲,并且已经开始练琴。以前对钱没什么概念的我,现在也开始酝酿在阿德莱德收徒谋生,不能呆在国内侍奉双亲,还是要赚些钱买些营养品寄回去的。

我在阿德莱德是在学校练琴,所以现在要教学的话,我只能上门,因为时间关系,也只能教很少的几个学生,因为我还要准备自己的独奏音乐会和在老师安排的学校进行教学。

如果在阿德莱德又对学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联系我。我在国内时因为时间原因也是有选择地收学生,在这里不比当年,但是也希望自己的学生是真正有心要学习的人,不属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类型。
希望我们有机会共同进步!

[ 本帖最后由 弹钢琴的daisy 于 12-7-2010 22:31 编辑 ]
作者: cello    时间: 13-7-2010 10:23
有情支持
作者: stellahie    时间: 13-7-2010 11:24

作者: piplpipl    时间: 19-7-2010 04:01
喜欢楼主的这篇文章。

从小我都以为自己最爱小提琴,为此成人的时候居然还把自己当成小孩子去艺术学院请了个专业老师教导。

一直到前不久给女儿备了钢琴,自己却爱得每天都自弹自娱。

准备请老师了,不会要求女儿向钢琴师专业发展,只单纯的希望音乐和美术能陪伴她的成长。

母女俩一起学~
作者: happysky    时间: 22-7-2010 21:55
分享快乐。。。
作者: 图兰朵    时间: 3-8-2010 16:55
音乐人生
作者: gwjtorock    时间: 8-8-2010 20:27
很佩服楼主,我一直对音乐都很有兴趣,很想学作曲,但是一方面怕难学,另一方面又怕搞艺术养不活自己
作者: 独立小桥风满袖    时间: 8-8-2010 20:53
欢迎回来
计划让孩子学学钢琴,只是培养一些音乐修养
不考级不成才 呵呵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22-8-2010 13:51
标题: 快乐地、热情地做着我的research
从今年8月,我停止了我的master by coursework课程,开始了我的master by research学习。
当初我的研究计划几经修改最后教授终于说很感兴趣了,并且比快于一般申请程序很多的速度批了。第一点,我不用再交学费了,政府会cover我的学费。第二点,我对自己的research项目越来越有热情。
我的topic是关于中国曲子的,我原本以为中国曲目比较狭窄,符合我题目的更狭窄,因为我的题目是关于中国钢琴音乐中的某些元素,我在为了120分钟的曲目而发愁。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发现这个topic远比我想象的有趣。现在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很大的很优秀的曲目库。尤其是新兴的活跃在国际乐坛的作曲家们很多新作都那么优秀有那么有纯正的中国风味。所以我对自己的research越来越有热情,越来越有干劲。非常期待到时我会在澳洲听众前面展示谭盾、陈怡等优秀华人作曲家的具有浓郁中国风味的作品,并且我还会包括一些少数民族音乐作品。
我的教授非常喜欢陈怡和谭盾的作品,在他的推荐下我和作曲家取得了联系。热心的作曲家向我推荐了他们一些作品。现在我把谭盾、陈怡、周龙的很多作品的乐谱和录音都列好了单子,音乐学院图书馆会帮我采购。到时这个南半球的音乐图书馆里就会充满了中国音乐了。期待!
我对弹琴和research是有热情的,所以一旦不用交学费我就不再想钱的事了。满脑子不是谭盾就是陈怡,不是古琴就是印象派。可是意外地,学院的accesscenter要跟我签合同,签我做钢琴老师,原因是以前我实习教的学生总是问我什么时候回来,尤其一对母子坚持要我教。对于这个我除了惊喜、感恩以外只能认真地对待。Thank Buddha!
作者: gwjtorock    时间: 22-8-2010 15:46
想问一下,想在阿得雷德学作曲要什么条件
作者: shenlong1984    时间: 4-9-2010 14:50
呵呵,赞一个.
俺对不用语言的交流都感兴趣.
LZ有时间link 些ade本地的音乐资源吧,,,,
作者: shenlong1984    时间: 4-9-2010 15:03
by the way, 俺是狂爱大提琴啊,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学习鸟,,,也许以后只限于欣赏了,演奏者相比于观者听者是更能接近音乐本身的。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啊。
作者: vivian-xixi    时间: 26-10-2010 00:08
可以感觉出楼主是个慧心如兰的女子,平静的文字却让我感动不已,感慨如果你在悉尼就好了,可以拜师学艺,最近苦于找钢琴老师,不知楼主在悉尼有没有好的推荐,谢谢了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31-12-2010 23:02
daisy不知不觉离开论坛几个月了,再次上来看到有些朋友的留言真的感到很温暖和感动。我们都有共同的爱好的话题,如果朋友们有缘见面的话,我会毫不吝啬的把自己的心得告诉大家,因为我依然是那个讲起钢琴经常说的自己头晕得那个人。今天我教完琴回到家很久还在激动,我常常这样,教琴的时候总是不知不觉地太投入,投入地调动学生的情绪,投入支起耳朵来判断和调节学生的声音和音乐处理,投入地把握课堂气氛,投入地帮学生想一些好的小“诡计”来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各样的问题。以至于我的大脑到现在都无法停下来休息。
在这几个月里,我和家人一起经历了家庭中不好的事情,然而我还是咬牙坚持了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我的research越来越有意思了,我在澳洲教琴越来越popular了。
我这段时间越越来越忙了,有各种人种的学生。我深刻体会了西方人学习的随意和享受的心态和亚洲家长对知识的渴求心态。因为从去年开始至今在adelaide university里的教学活动,我现在倒更适应和西方学生之间的互动,他们从一开始就可以和我很平等而且很礼貌的互动。当然亚洲的小孩在我的引导下也慢慢适应了和老师的互动,因为我比较喜欢不直接告诉学生那些知识,而是通过我们之间的问答和对话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新知识和自己的问题。
很开心的是我教了一对母子学生,他们先后上课,他们前面的老师给他们用一样的教材,妈妈也是想帮助儿子的学习。我在教他们时侧重点和方法都非常不同,我告诉了妈妈很多的音乐常识和不同的学习谱子的方法,从妈妈的开心和激动中我得知其实很多家长都需要学习需要有人引导。
我自己现在练习大量的现代曲目。我把其中一些也加入了学生曲目量中。例如bartok.他做了很多教材给小朋友,例如《小宇宙》《for children》。这些都是很好的使给初级或中级学生接触并学习现代钢琴技巧的曲目。外国很多钢琴教育家都认为最好在学生的初级阶段就接触各种风格的曲目,尤其是接触当代曲目。我现在非常开心的介绍巴托克音乐的东欧民间音乐风格和不谐和的打击乐效果技术给学生

[ 本帖最后由 弹钢琴的daisy 于 31-12-2010 23:08 编辑 ]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31-12-2010 23:04
标题: 回复 #87 vivian-xixi 的帖子
谢谢夸奖!
不好意思,目前我还不认识悉尼的钢琴老师,maybe我会在research master完成后去悉尼继续我的phd,可能我们有机会交流的。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31-12-2010 23:13
标题: 回复 #84 gwjtorock 的帖子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能告诉你的是可以上音乐学院的website上看一下招生简章。
我见过一些不错的作曲学生,因为在一些音乐会上有一些很不错的曲子以后,指挥会介绍作曲家,我竟发现那些作曲家竟然是85后的本校作曲学生。
作者: grace-zhou    时间: 4-1-2011 11:38
看了楼主的文章,很感动,感觉找到了同路人,我也是过来读书的,墨大的钢琴演奏master。但是雅思很痛苦,现在在墨尔本,墨大的offer已经跟我了但是就差雅思成绩,本来2月份要入学了,现在要延期。刚从悉尼回来,觉得还是喜欢墨尔本,可能是我还没去过阿德莱德吧,飞机中转的时候短暂的停留了一会,觉得应该也是一个很舒服的城市。但是看你写的是不用考雅思,那英语交流没问题吗?还是你口语很好,只是学校不需要考雅思?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8-1-2011 22:24
哈哈,真的是同路人。我原来和你一样,收到一些conditional offer,也是没交雅思成绩。我以前移民的时候考过g类雅思,实在是没精力也不想再花时间去考雅思了。阿德莱德大学就有这个特别,如果你是local,那么就不用雅思了,正好我算是local学生。当然读research master的话雅思还是要很高的。所以我是在读完cousework一年以后申请的research.
我的英语不好,但是在音乐范围内的我都能应付。以前专门学过音乐方面的英语。所以教琴的时候英语还可以应付,本来上课也不能说很快嘛,我就说得慢慢地、很清晰地,语气很丰富的,所以还好。
我们以后可以多多交流阿。
作者: 澳洲晃晃    时间: 9-1-2011 17:27
楼主现在练什么曲目在,什么时候放到youtube让大家也去欣赏。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9-1-2011 21:56
难得有人对我练得曲目感兴趣。我今年主要练习一些西方20世纪的曲目和几个在美国很有成就的中国作曲家最近几年的新作,大部分是一些委约曲目。我可以从这些作曲家手里得到珍贵的资料包括音响和文字,对我帮助很大。
对于你的第二个问题,我很不好意思,我没有这个习惯,把自己的演奏放上youtube.再说我现在手里的曲目都还需要时间来polish,准备好以后音乐会会现场录音。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11-1-2011 00:30
标题: 我的成人学生
今天教琴依然很累。一个是因为我依然太投入,投入地使用我的耳朵。另一个因为我教了三个成人高级别的学生,他们已经在钢琴学校做老师,爱弹一些“很大”的曲子,例如李斯特那些玩杂耍一样的曲子。然后又做得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我的耳朵在仔细鉴别的同时,也忍受了很多“噪音”。
如果学音乐的耳朵比较敏感的话,在听音乐时常常会在心中有一个美好的合理的期望,包括对音高、节奏或是对声音的质量。如果你听到到不是你所希望的,那么就给耳朵造成了很大的负担甚至压力。我记得以前我听完一个不好的player弹完一个小时后会有胃痛的经历。很多学音乐的都有类似经历。我的导师告诉我,在他office的楼下有学生在练琴,每次弹到那个地方都弹错,急得他无法正常工作。我的前钢琴老师在美国朱丽亚学院琴房练习拉赫马尼诺夫第三协奏曲,然后隔壁一个女生过来敲门告诉他有一个错音,因为实在忍受不了而过来敲门的,幸运的是这个美籍韩裔的意大利国际比赛金奖得主后来变成了他的太太。
这种成人学生,在没有很好的有逻辑有内涵的训练过程中弹到一个高级程度的这个种类,其实是很难教,我教他们是因为自己想克服以下困难。因为我喜欢work out各种各样的小技巧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这类学生,如果有技术问题也已经根深蒂固,如果声音概念有问题的话他们已经常年适应这种声音而不会发觉自己声音不好,如果弹琴没逻辑没章法的话,理论基础差的太多,很难一下子补上来。最大的问题是他们一般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问题,你怎么能说服他们,然后在带领他们认识了问题以后怎么解决问题,尤其是技术,真的要动很多脑子。
累是挺累的,耳朵累,因为有时就是觉得某处不对劲,但是反复听才会想到哪里不对劲,有时是双手的平衡问题,有时是乐句的呼吸问题。还好,几次课下来,这几个学生越来越觉得适应和有收获,所以他们回去练琴时开始很细心的琢磨我提的要求,下次课马上不一样了,我才觉得我的脑力和耳朵的投入是值得的。
有个韩国高级学生,弹琴让我感觉和国内那种老套的机械的教法(这里只指这种,当然中国有很多优秀的)教出的问题如出一辙。手指飞的极高,身体多余动作非常多,看起来弹什么曲子都让人觉得他很忙,即使弹肖邦的夜曲或者mozart也会很忙的样子,不给音乐也不给听众喘息的机会,不留任何space给那些句子,声音也很aggressive。有时外行会觉得这样很厉害,因为看起来弹的风风火火的。还好,我就弹小短句给他,即使是几个音,他也能听出不同,慢慢地他知道什么声音应该更好,每个phrase的形状(包括圆的、直的、拐弯的。。。)也能慢慢去体会了,音乐感慢慢开始有了。
还有,呼吸,弹一些慢曲子的时候,呼吸非常重要,好的钢琴家可以随着音乐呼吸,尤其是常常被忽视的那些休止,那些silence,如果调整好呼吸都能很好的控制。
我教完琴常常脑子里音乐还在想,并且还在想那些问题,所以抑制不住写出来只是我passion的延续,并不能算是经验之谈。也许其中的一句能让有些朋友有所感想,虽然几率比较小。

[ 本帖最后由 弹钢琴的daisy 于 11-1-2011 00:48 编辑 ]
作者: cello    时间: 11-1-2011 09:44
原帖由 弹钢琴的daisy 于 10-1-2011 23:00 发表
今天教琴依然很累。一个是因为我依然太投入,投入地使用我的耳朵。另一个因为我教了三个成人高级别的学生,他们已经在钢琴学校做老师,爱弹一些“很大”的曲子,例如李斯特那些玩杂耍一样的曲子。然后又做得有很多不 ...

这段写得真精彩,受教了。希望不断繼續
作者: crystal08418    时间: 11-1-2011 17:04
我也来感受一下音乐艺术的教育,谢谢楼主,这么充满活力的艺术人生真是令我向往啊,向楼主学习~
作者: binbang    时间: 11-1-2011 18:53
没想到freeoz还有daisy这种高人~~
请容音乐盲膜拜一下
希望我的小孩以后也能有幸领略到更多音乐的乐趣!
谢谢lz分享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11-1-2011 23:14
标题: 回复 #97 crystal08418 的帖子
你知道我是怎么想的吗?我觉得freeoz上确实有很多高人,但那绝不是我。我告诉我老公,我很开心在freeoz上写,因为不学音乐的人都能和我很好的交流,有时还能促进我思考。我老公说,当然了,很多移民都是精英,即使不学音乐,在别的领域有成就了,理解起东西来自然有很好的思维能力。这就是为什么我唠唠叨叨地老在这里说话的原因。
作者: 弹钢琴的daisy    时间: 11-1-2011 23:16
标题: 纹身的aussie girl
今天教了一个高中aussie girl,和别的学生很不一样,很多纹身、手上脖子上很多的圈圈链链。她的程度比较浅,但是学过一阵子,今天是第一次跟我上课。但是上下来,我发现了她的天赋。我非常少说学生有天赋,好像她也是第一次听到有人说她有音乐天赋。虽然她弹的曲子很简单,虽然她的技术很初级,没有专门做过技术练习,她弹了几首自己学习的曲子,我发现她天然地就把曲子的风格弹的相差不远,心中的节奏感很强;然后我教了她一些踏板法,我教别的学生时常常是分很多步骤教,因为第一次学习这种踏板法手脚不好协调,可是我想试她一下,只告诉了她要求,她一下就做出来了,她的身体协调能力很好,并且耳朵也够敏感,可以分辨不同踏板产生的不同效果。
我觉得她有一定天赋的同时也没有期望更多,只是希望她能享受学习的过程,因为学琴再她的生活中仅仅是很小的一部分。所以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业余学琴或者不学琴的人不一定没天赋,只是从来没有被发现过并且发现了也继续被浪费着;而有些天天泡琴房的就是怎么都找不到感觉,只好为了一些现实的目的而努力着。




欢迎光临 FreeOZ论坛 (https://www.freeoz.org/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