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OZ论坛

标题: [征文]08年我欣赏过的音乐--生命在继续 [打印本页]

作者: 罗卜扛大包    时间: 5-1-2009 13:58
标题: [征文]08年我欣赏过的音乐--生命在继续
                                                                    生命在继续
                                                                                    -----<<永恒的一日>>电影音乐


     “飘荡于风中的音乐,每每总在不经意间触动一些人记忆中的旋律,睡梦里的乡愁,以及灵魂深处的低语,继而带给他们一程通往明日,通往光明的旅途”。

                                                                                          ------爱莲妮.卡兰德罗
[attach]44591[/attach]

     这张订购自HMV的原声音碟,如今伴随着我时常回忆起那些“有影碟,照无眠,不似在人间”的清寂夜晚。

     由于机缘巧遇的缘故,有幸接触到一些电影原声音乐是要早过于贪婪收碟看片。而认同优秀的电影音乐是经典电影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如同喜好独自赏碟观影的嗜好一样,始终未曾改变过。想来人的记忆总是有限的,在我们日渐模糊、淡忘,甚至遗失一些曾经鲜明地存在过的印象同时,仍然希求生命中的感动能够常在常新。这样的感动源发力就电影而言,镜头下那些或凝练抽象,或真实还原一幕幕的悲喜离合、荒诞玄奥的人生故事,终有一天会随我们逝去的年华而化为“千帆竟过皆云烟”般的叹息,而唯有应故事而生的一段动人旋律、一个美丽构图及其背后蕴藏的无限延伸精神关怀,令人感动依旧。

     在影片<<钢琴课>>伊始,随音乐传来画外用以提纲挈领表达哑妇艾达丰富完整内心世界的旁白:“你们听到的不是我的声音,而是我的思想......”。音乐在这部影片中起至替代女主人公本应用言语对白(如果可以的话)表达其自身全部情感的作用,而成为其心声流露的寄托。就艺术效果而言,曼妙的音符成为沟通思想情感的媒介,使影片达到一种令人心醉的极致。

     由此可见,出色的电影音乐对于电影主题的表达与渲染往往能够起到“导者演有所指,观着心领神会”的升华效果。如同爱莲妮.卡兰德罗(Eleni Karaindrou)为安哲洛普罗斯晚年作品<<永恒的一日>>(Eternity Of And A Day),创作的这部充满迷朦诗意而又凄婉动人的电影音乐,再一次深情贴切地配合安氏惯用滞缓凝重的长镜头表现其对生命、民族、精神、宗教以及时间的思考。透过卡兰德罗那具有深渊般穿透力的音符,“配乐”的传统内涵被彻底颠覆。在<<永恒的一日>>这部诗意风格的电影杰作中,影、音、色、声交相融合辉映,将人们召唤到冬日雾霭迷蒙的希腊。

     在卡兰德罗的音乐中,渗悟着一缕东方式的“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般出世之超然气息,同时亦流露出“生死荣辱皆不惊”的坚忍沉静意志。“音乐在深具穿透力的沉静气质中慢慢起伏,没有突兀的高潮与悲喜。”沉静中时时透着挥之不去的幽幽悲情,一如影片灰蓝的底色。“别离”(Depart)与“永恒”(Eternity),这生死交相纠缠的主题旋律,徐缓地追随亚历山大的生命足迹,在单、双簧管、巴松管、钢琴,以及极富南欧民间地域风情的曼陀铃和手风琴上流淌。宁静深邃一如夏日里的碧海蓝天;宽广生动又如冬日曼舞飞雪,曲调悠长,哀婉动人。完全不曾习染好莱坞式的媚俗煽情。随影片第一组镜头奏响的是“聆听时间”(Hearing   The Time)这段哀沉、素然的旋律,低鸣的弦乐营造出一派风萧萧天地寒,令人独沧然涕下的愁云惨淡意境,精心刻画出亚历山大在悉知身患重疾,来无多日的悲痛心情。这是整部原声音乐的引子,同时也在此为影片定下阴郁灰色的基调。随后的“在海边”(By The Sea),是段长不过两分钟,由卡兰德罗亲手弹奏的钢琴曲。但闻疏朗的琴声清纯干净,欲言又止,参杂着记忆的忧伤、乡愁的无奈。将诗人沉默不语的声生内心惆怅化为音符纤毫毕现于指尖琴键。在题为“至亡友”(To A Dead Friend)的音乐中,卡兰德罗别具匠心,而又自信非凡地将单簧管悲鸣哀诉的音质发挥得淋沥尽致。随音乐所要表现的那份“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惨淡绝望之悲情,丝毫不逊色于<<辛德勒的名单>>中帕尔曼如泣如诉的弓弦间小提琴所渲染的揪心蚀肺的悲恸情怀。在木管与弦乐天衣无缝的配合中,在面对阿族少年缅怀不幸去世难友欲哭无泪的悲伤中,此时,所有的言语都显得苍白干枯,唯任由画外肆意蔓延的音乐,将时间和哀愁紧紧凝固。当生命行之将尽,告别鲜活的一切总是需要些亦然决然的勇气,需要一遍又一遍在对往日的梳理中而获得心理上的缓冲。“离别与永恒主题”(Depart And Eternity Theme)追随诗人回乡的脚步倒溯曾经的沧海桑田。大提琴沉缓、忧郁的音色,衬托着亚历山大纵然于生眷恋非常,面对无计可施的现实唯有俯首认命的怅然情绪。“离别与永恒主题变奏”(Depart  And Elternity Theme Variation)则引领着诗人在现实与记忆中穿行,同时也温暖着一老一少两颗孤寂的心灵,直至诗人体验到一种自我生命的超越,体验到生死朦胧间的安详与宁静 。影片随着诗人豁然、从容的目光最终停留在无限迷蒙的水天相接处而行至尾声,音乐也在弦乐的低吟缓奏中渐行渐远般归向静默。

     聆听卡兰德罗的电影音乐,极易使自己沉浸于完全内心化的“一个人”灵魂所在。其内敛含蓄的配乐风格,与安氏一系列作品中对重大哲思执著且深沉地追问,无不例外都承继着希腊史诗与悲剧的厚重传统。出跳而又不哗众取宠、精致却又不落俗套的配器,使本身极具音乐表现力的巴尔干民间曲风在舒缓节奏的铺陈下,更具直指人心的震撼力,从而达到不事渲染却丝毫不曾削弱悲剧感染力的效果。

     死亡,作为生的对立面。古往今来,但凡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未曾停止过对它的表现与探讨。如果说安哲洛普罗斯用他那充满悲悯与哀叹的长镜头、滞缓的节奏、诗一般气质的美学风格再三对此进行执著解读的话。那与他合作近二十年的卡兰德罗则用她那洞烛世事而又充满人性光芒的音符,告诉我们,肉身的存世即便无常与短暂,可生命必将因情感的审美而在时空中显得恒久、真实与可贵。

     黎明最后的星辰
     昭示着朝阳的来临
     浓雾和阴霾都无法沾污
     那万里无云的天际
     清风抚慰万物众生
     尤如内心深处的絮语
     生命是如此甜美
     生命是如此甜美

                ------狄俄尼索斯.索洛莫斯<<复活节日>>


    后记:或许终有人因受不了<<永恒的一日>>中那弥漫全片的低沉阴郁、讳莫如深,甚而是带着些许晦涩压抑的气息,而将之归结于闷片的话。那不妨可以观看同为1998年出品的巴西影片----<<中央车站>>,其动感流畅的叙述风格应该会受到更普遍程度的接受与认可。

     在这里之所以一并提及此二片,实在是因为这两部人文影片的导演尽管来自不同国度,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却无独有偶均将各自影片的视角对准了平凡人生的自我救赎这一深刻主题。以感伤的氛围和细腻的镜头传达着生命中的悲欢离合,讲述着悲悯旋律下不屈灵魂的自我顿悟。

    而两相比较之下,影片给我最直观的差别,还在于影片的表现手法。<<永恒的一日>>有如含蓄深沉、气息宽广的凝重史诗,人物思绪自由游走于过往与现实,似有魔幻写实色彩;<<中央车站>>则宛若明朗亲切、温情动人的小品文,情节设置抑扬相错,悲喜迭交,合乎着我们习惯的审美逻辑,具有新现实主义风范。

    而不论是亚历山大迟暮苍桑却依然坚定的凝视,还是约书亚足以消融成人世界冷漠坚冰的纯真眼神。相信最终在有心的爱影人心间自会留有“捣麝成尘香不灭”的余韵与感悟,大概这便也是电影的魅力与力量吧。
作者: 采薇子    时间: 5-1-2009 20:03
  
看完此文后,我也很想欣赏这部电影及你所提及的影片音乐
流动的感受,是这样嚒?
作者: 136mydream    时间: 9-1-2009 12:12
很美丽




欢迎光临 FreeOZ论坛 (https://www.freeoz.org/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