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OZ论坛

标题: 致逝去的四年 [打印本页]

作者: karl.lee.2004    时间: 25-8-2013 11:35
标题: 致逝去的四年
本帖最后由 karl.lee.2004 于 8-3-2014 08:28 编辑

序言

从2009.11.11算起,到今天(2013.08.21)下签,四年就这样过去了。必须承认,从决定移民的一刻起,我就知道这条路不可能轻松,但也没想到,这条路一走就是四年。当中经历了多少曲折,彷徨及挣扎,实在不是一篇文章能说完。

尤其对于上有老下有小,在国内夫妻双方都有一份让人羡慕的职业,收入也还算可以的70后家庭来说,迈出这一步,要考虑的事情洋洋洒洒可以写一大堆。但过程可以复杂,结论必须简单:走!

先声明一点,以下的内容,自己都亲身实践过,并行之有效。这些内容分为三类:

1. 客观的按章行事,没有什么变通的地方,比如申请时的各种标配材料。
2. 没有官方要求,或官方要求不甚清晰,需要申请人自行把握的。论坛上有同学给出过解决办法,而我又亲身实践过并行之有效的。
3. 纯个人主观看法。

对于2和3,我只是给出自己行之有效的做法,不保证适合所有人。如果你觉得有不对的地方,我们可以讨论,虽然不保证会有最终定论,但至少可以给后来的同学一个参考。

还有,如果你坚持认为“成功了屁都是经验,失败了经验都是屁”,那我上面的这些经验,都是很主观的看法,所以如果你不认同,我也无意和你争辩。

另外,如果当中涉及个人价值观的取向,我更无意与人在此帖中展开讨论。如果是值得展开的话题,不妨另外开贴。

作者: karl.lee.2004    时间: 25-8-2013 11:35
一、痛下决心(2009.11.11)

在2009年11月11日决定移民澳洲后的第二天,我在freeoz发了第一个帖:

https://hioz.us/ibbs/forum.php?m ... 8&fromuid=69920

当时很多热心同学给了回复,让我甚感欣慰,有种找到组织的感觉。

之后又发了个为何要移民的帖子,由于回复过于热烈,以致有同学提及了一些敏感内容,于是版主只好删帖。

帖子本身没什么敏感内容,就是跟帖有点过火。这里我把原文贴出来,如果版主觉得不合适,请告知,我将马上清理。

考虑再三,还是移民吧

原因:
1.想多生一个女儿,目前国内受计划生育的限制无法实现。让LP去香港生,她医院没有这样的先例,估计难以成行。就算勉强成行,对她在医院的发展不利。但如果我移民后,这算是涉外婚姻,不受计划生育政策限制。很无奈的是,现在赴香港生二胎,也被省计生办认为是违反计划生育了。

2.国内的生活环境越来越恶劣,生活成本越来越高。我想通了,其实这有点类似打工。无论你在哪里打工,都是被剥削的。但找个好一点的雇主,尽管最终还是被剥削,但因为该公司制度好,福利好,你能创造更大的剩余价值基数,因此回到你手上的福利也会更多。

3.子女的教育。我很担心在国内的教育体制下,子女会被教育成怎么一种人。我自己就是从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出来的,所幸到目前为止,还没被完全洗脑,至少还存一丝清醒。国内的洗脑教育,一直在摧残天真活泼的孩子们。所谓的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其实就是从小开始洗脑。而现实毕竟是现实,不是书本上说的那么理想。因此导致小学时宣传共产主义,中学时宣传社会主义,大学时宣传集体主义,到了研究生,就只能搞宿舍评比了。

我不愿意看到,儿子在小小年纪就被各种作业负担压得喘不过气,在各种不合理的残酷社会现实压迫下过早的失去童真。反过来说,我则要为了保护儿子的健康成长,付出额外的努力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甚至很可能徒劳无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你要营造一个相对健康的小环境,能做到事倍功半已经是相当幸运的了。以前尚且有孟母三迁,我们现在干脆迁远一点好了。

4.养老。以国内这样的财富积累、再分配机制,到我老到不能工作时,国家是不可能养的起我的。和早几年不同,那时我会认为凭自己的能力,绝对不会在老年时靠国家来养老。当然,现在我也有同样的信心,但同时我也认识到了社会保障这块的重要性,甚至往深一层理解,是社会稳定的必要性。我对靠自己的实力吃饭有信心,我对培养自己的儿子日后还是靠实力吃饭也有信心,但我对日后社会是否还能靠实力吃饭没有信心。人在社会的动荡中,只能是身不由己的。

5.无法为自己的祖国感到自豪/骄傲。所谓的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都是很虚幻的东西,说的难听点,是政府为自己的无能找的一块遮羞布。如果硬要说民族自豪感,那只能是和越南、阿富汗、埃塞尔比亚这些小破国家相比:这样的比较有啥意义?当一个“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的外籍华人,只是改变了国籍,但获得的种种便利,不是一个身处同等阶层的中国人和相比的。

6.环境污染,包括食物空气和水,国内的污染状况目前非常令人担忧。前段时间我所在的城市发布了阴霾黄色警报,报纸打出的标题是“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

目前这些污染,在国内这种制度下,我没有看到有好转的可能性。污染的真正原因是人心污染。在一个恐惧和谎言成为制度的国度,贪图利益而放弃原则、自己赚钱而不管别人死活,正是流通的思维方式。特别是当金钱和权力联合,暴利可以直接流入当权者的私囊,尚存的良心个人或媒体,讲出真相要冒极大风险。

一些“常在河边走”的职能部门,一直是在半遮半掩地玩着“放水养鱼”或“养寇自肥”的鬼把戏,而对在相关领域里作奸犯科的不法之徒的“捉放曹”,其实就是他们的财政来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维系生命所必需的呼吸吃喝问题,如果都成为一件高风险的事情的话,那么我们这个社会还有什么希望呢?

7.我对某党这类打着拯救全人类的幌子,但背后却在男盗女娼的做法极其反感。好的制度可以限制坏人更坏,坏的制度却是引诱好人变坏。国内越来越多的贪官污吏,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一党专政、以人治替代法治的邪恶制度造成的。这个关键问题不解决,再开明的政党,再多的能人志士,到头来只会造成越大的危害:越是聪明的人,一旦堕落了,只会给社会带来越大的危害。以德治国其实就是人治的一个美化版,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人的道德是多么的不堪一击。

(略)


上面是我2009年的认识,时至今日,有些看法略有变化,有些是我心依旧,有些甚至更加强烈(尤其是在海外生活了一段时间后)。

大家明白我的意思就可以了,不需要继续展开,不然又有风险了。

作者: karl.lee.2004    时间: 25-8-2013 11:36
二、屡战屡败(2009.11~2011.6)

这段经历时刻提醒我,尽力而为,问心无愧。

这里先贴一个完整经历:

2010-01-21 ACS (DHL)
2010-03-08 VIC SP lodged
2010-04-10 一鸭 o6.5 L7.5 R6.5 W6 S5.5(复议失败)
2010-05-03 ACS positive result(2231-79 J2EE Specialist)
2010-05-21 VIC rejected
2010-06-05 二鸭 o6.5 L6 R8 W6 S6 鸭子熟了!
2010-07-01 重新ACS!Online submitted!
2010-08-20 ACS positive result(261313)
2010-10-02 SA SS lodged
2010-11-02 SA rejected
2010-11-05 VIC SMP lodged
2011-02-28 VIC rejected
2011-06-25 三鸭 o6.5 L7.5 R6.5 W5.5 S6.5
//--restarted
2013-01-17 ACS online submitted
2013-03-25 ACS positive result (261313)
2013-03-26 NSW 190(DHL)
2013-04-02 NSW ack
2013-04-06 o6.5 L6.5 R7 W6.5 S6.5 DONE
2013-07-01 NSW granted!
2013-07-14 elodged
2013-08-13 CO现身要求补80+体检(T6,Michael BEW)
2013-08-14 补80
2013-08-18 体检
2013-08-21 Granted!

从2010.1到2011.6这一年半期间,做了两次ACS,考了三次雅思,申请过三次州担保。

但全部被拒。

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了从澳洲的角度来看,自己的竞争力不够!

刚开始时还是信心满满的,觉得一旦雅思炸6后,语言关过了,剩下的职业评估也过了,澳洲的移民就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因为从各方面收集到的资料来看,澳洲移民技术难度并不大。尤其是ICT职业,一直以来都是澳洲的紧缺职业。而且澳洲ICT的职业水平要求并不高,自己觉得完全可以胜任。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自己是怎么大胆假设澳洲ICT的职业水平要求的。

那时经常逛论坛上的工作生活版,潜水看一些local的ICT专业人士讨论问题。很多时候,你通过持续观察一个人的发言,就可以大概知道TA的认识问题的角度,深度和广度。一些已经找到专业工作的人,其水平如何。一些整天在说澳洲工作难找的人,其水平又是如何。

仅仅通过论坛这个途径来认识问题当然不全面,但至少有参考价值。这是一个大胆假设,后面还有陆续的小心求证。

日后的外资工作经历,更证明了当时的分析是正确的。不过这是后话,后面会提到。

但这是从自己卖方的角度来看的。你现在要申请澳洲移民,买方是澳洲,你必须更换角度,从买方的角度来思考。

如果我是澳洲政府,我需要什么样的人移民来澳洲呢?

结合自己的经验(在之前的几家公司,我当过几年的技术主面,和HR,公司管理层及公司老板等有过多次交流。还专门脱产上过一些interview的training course),我觉得至少必须考察以下三个方面:

1. hard skills
或者更准确地说,occupational skills,这是最基本的必要条件。尤其是技术类的职位,一些硬指标是一定要match的(比如多少年的从业经验,用过什么技术/产品)。毕竟公司招你进来是看中你能卖艺为公司赚钱的,不是出钱让你进来学艺的。

但也要认识到,技术仅仅只是提供机会让你去面试(正如拿到ACS评估后才能提交申请)。最终能否拿到offer,靠的是后面的两项。

2. soft skills
这个soft skills包括些什么,有各种理论各种模型各种解释。在我看来,它至少应该包括:

communication skills
strategic-thinking
teamwork spirit
facilitation & negotiation skills
presentation skills

因为你无法亲自向对方展现你的soft skills,所以你只能在你的申请材料中(主要是工作背景,毕竟我们是在申请移民,不是申请学校)体现。

比如说,你得过公司的什么奖项,受过什么嘉奖,收到过什么客户的感谢信之类的。这类材料能从上面提到的各个方面来证明你是一个怎样的人。当前,前提是所有材料必须真实,不能造假。

hard skills方面的事情好办,没什么技术含量。但soft skills方面,因为没有固定划一的标准,所以很难操作。总不能说澳洲政府委托一个什么soft skills评估机构做这方面的评估吧?

所以如果这时有申请评审人信得过的公司出来帮TA一把,TA就开心死了。

有这样的公司吗?当然有。

据我所知,一些外资公司很喜欢搞些评比,比赛之类活动以体现公司文化,而且老板们又喜欢互相感谢:今天感谢你们团队提供了什么服务,让我们的客户得到了什么好处;明天你老板就投桃报李,感谢别人团队解决了什么问题,帮客户节省了什么费用。

公司文化建设中,很重要的一块就是归属感(sense of belonging)。往往这些归属感,就是这些不起眼的事情积累出来的。外资公司喜欢搞这些,现在很多国内公司也意识到这点,也陆续开始跟进了。

所以ICT的同学们,别整天死宅了,多参加一些公司组织的活动,多积累些人脉吧。

3. integrity
上面两点说的都是“才”,这里说的是“德”。

hard/soft skills是中性词,没有倾向。但integrity(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the quality of being honest and having strong moral principles)本身就有倾向,这也是我特地选择这个词用在这里的原因。

在这里谈“德”,似乎有点跑题。

(本来我这里写了一大段自己关于“德”的看法,不过后来考虑再三,还是删掉了。原因不解释。)

但无论从理想主义还是实用主义的角度来考虑,让澳洲政府认为你有足够的integrity,对你的申请都是非常有利的。

一般我们做的无刑,只能证明你“不是坏人”;如果要更高层次证明自己在“德”方面也不错,无刑肯定还不够。当年我能想到的,是参加一些慈善组织/活动,参加义工之类的证明。受当时认识的局限,似乎能想到的就是这么多了。

后来受google退出中国事件及随后各种讨论(更多的是参考国外的声音,所以忍不住吐槽一句:以前学英文以为是用来了解世界,现在才知道学好英文其实是用来了解国内)的影响,开始意识到,企业的形象,对员工的形象其实有很重要的影响。

某种程度上,你所在的公司的reputation,是对你品行的一种endorsement。尤其是财富500强的外资金融机构,他们特别注重公司的reputation(在自由竞争的环境下,一旦金融机构信誉受损,其付出的代价一定非常惨烈,甚至是死路一条。注意,我说的是自由竞争的环境下,所以别拿国内的四大国有银行来举反例),所以其对员工的品行,都是有严格审查的。

所以如果有这类公司的工作背景,在申请上会是一种优势。

遇上早几年的好光景,竞争不是那么激烈,可能你做到刚刚好/恰到好处就已经足以拿到offer(甚至雅思炸5+会点电焊都可以技术移民);但在竞争已趋于白热化,全年的quota只用了几个月就到顶了。这时如果你还停留在以前的认知水平,那在竞争中你就处于劣势了。

套用刘天王的说法,今时今日咁嘅服务态度未够嘎。

意识到这点后,我就知道自己必须换一份外资金融IT的工作了。

作者: karl.lee.2004    时间: 25-8-2013 11:37
三、另觅僻径之国内篇(2010.11~2012.7)

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真的找到了一家这样的公司,经过了6轮斗智斗勇(2轮电话面试,1轮HR面试,1轮上机测试,1轮大面,终极小面),终于杀进去了。

(这家公司素以保守低调著称,所以我不会在这里透露其名称,最多只能形容其“很上档次”。即使你猜到了,我也不会承认,所以也请你不要写出来,会心一笑就算了。尽管我对公司里面有些人的做法不认同,但这并不影响我对这家公司的尊重。)

这6轮的过程其实相当有趣,写到这里我忍不住又翻看了之前自己记录这个的一篇东西,又自娱自乐了一把。

所以说写作业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反思,不断回味的过程。

不做作业,人生不完整啊:)

想借助公司的reputation给你的申请加分,还有几点要注意:

0. 你是公司的正式员工
如果你属于劳务派遣(外包)过去的,你的雇主只是外包公司,并不是这家公司。那么这家公司的reputation,对你而言帮助有限。

1. 公司声誉信得过
除了业内有名气,最好还拿过什么最佳雇主之类的头衔。

2. 公司给出的相关证明能和上面提到的soft skills联系的上
关系紧密的固然好,不然的话只能在推荐信和简历上花点心思,看看怎么把这种关系点出来。

好,回到我们的故事。

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杀进了传说中的外资。

很快,由于身在其中,我发现了这家外资可以提供的资源,远远大于我之前所了解到的。

1. 外语资源
除了在工作中用到的工作文档,邮件全部是英文外,公司还额外提供很多锻炼英文的机会,比如自建一个英语演讲俱乐部,部门老板带头鼓励员工参加其活动,请专业培训公司回来特别为员工设计外语培训课程(都是外教,不便宜哦,员工只需缴纳很少的费用),甚至出资赞助员工出外报读外语培训课程(我有朋友报读8K+的课程,自己只需出1K不到)。

2. soft skills培训资源
我的职级刚好可以报读多种有关soft skills的training course,但因为很多training都要求脱产(一般是一整天的indoor training,有时甚至两天),所以要我老板的approval。

因为我经常报training,而每人每年所分配的training时间是有限的,所以为此特定和老板make了个deal:我用补休的时间来充training时间。就是说,原本应该补休回家休息的,我工单上照填休息,但实际还是回公司上training。

结果一年下来,发现自己参加的training,加起来有大概16天,远远高于规定的5天。

这为后面的被选派到马来西亚,埋了个伏笔。

看到很多身边的同事,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公司有大量的资源不去利用,很多training都要上级逼着去参加,甚至各种公司包车包服装包门票包饭的社会活动(比如植树,慈善长跑,装配废旧电脑送内地儿童等)都懒得参加。而自己只要知道有这样的活动,而且时间允许的话,一定报名参加。

参加这样的training和活动多了,曝光率自然就高。因为自己的工作背景比较丰富,而且比较能聊,所以很快就建立了自己的social network,有了自己的消息渠道。

机会只会青睐有准备的人。我一直都在准备着,机会来了吗?

机会来了,以一种我想象不到的方式。

作者: karl.lee.2004    时间: 25-8-2013 11:38
四、另觅僻径之海外篇:香港(2011.8~2011.12)

除了上面提到过的证书文化,感谢信文化外,外企工作还有一种资源:海外工作。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在低工资的地区雇人去高工资的地区工作,付得的是低成本(即使算上来回交通酒店出差补助之类的费用,成本还是要比高工资地区同等水平的员工的成本低),划算。

而从低工资地区员工的角度来说,干的是同样的工作,但既可以出国涨经验,又可以赚外快(出差补助,那时去香港一天好像是360rmb),更可以借机旅游(我有朋友出差法国4周,每个周末背个书包,挎台相机,买张火车票就去欧洲自助游。人家做的是欧洲的项目,可惜俺做的是亚太区的项目,只能去香港和马来西亚),当然更是爽死。

但没有事情是完美的,有得必有失,这个海外工作也不例外。我的亲身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公司在马来西亚吉隆坡(KL)新建了一个开发中心,为了build team以及显示对该中心的重视程度,公司决定把一个重头项目放在这个新的开发中心。

项目组的人员组成是香港+大陆+大马本地人,项目涉及大陆,香港,大马,印尼,新加坡,印度和日本,所以需要和相应国家的团队打交道,因此其team leader无论在技术背景,英语能力,团队管理上都必须有过硬的经验。有过项目管理经验的同学都知道,这种涉及跨国,跨文化,跨团队的项目,一定是不好带的项目。

本来我进公司还不到一年,这样的机会是轮不到我的。但因为之前在众多training及外出活动上表现突出,所以被列进了候选名单。

上面这些内容是我后来和老板临别长谈时(这位老板主持过我的入职面试,之后的候选人评比,再后来更成为我的直接上司),他无意中透露出来的。他告诉我每次training后,training team的同事都会给份report出来,对同事的表现作一个评价。我每次得到的评价都很高,所以才会受到关注,并最终成为候选人。

最终经过几轮面谈后,被选中了。然后就是转team,把手头上的工作hand over给接手的同事。

在交接过程中,发生了一些事情,让我体会到香港同事浓浓的人情味,以及公司一些中层管理人员的厚黑。真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就看你盯着什么方面看了。

之后从2011.8到11月间,经常中港两地跑。因为办的是个人赴港签证,每次逗留时间不得超过7天,每次签证可以进出香港两次,所以经常是周一至周五在香港工作(香港同事经常带我去一些横街窄巷吃地道美食),周六香港逛街(其实主要都是逛博物馆,还有到处找香港的美食,看电影,呵呵,难道我会告诉你我去看最后一场蜜桃成熟时33D时的奇遇吗),周日下午回深圳一趟(俗称的过冷河),然后周一重复下一个循环。一旦用完了两次签注,就重新申请,一旦拿到了签证,就又过去香港。

所以基本上那段时间是连续两周跑香港,然后一周在国内。再两周香港,一周国内。

这段日子过的很爽,因为除了公司包吃住(公司包了海边高层的一个套间,每天早上起来可以看鹰。我刚开始时以为是海鸥,但有次我在落地大窗前欣赏海景,这货突然从眼前掠过,我吓了一跳,才意识到你妹的哪有这么大的海鸥,是鹰好不好),有出差补助外,我家ld还可以经常过来香港购物+犒劳三军+蹭房子(大家都知道香港的酒店死贵,省个两晚房费,都够多来一次自由行了),每次住个一两天的。还有就是可以帮同事带水货回来,什么奶粉,笔记本电脑,化妆品,烟酒,药品之类的,每次回公司都不会空手。一来二去的,又结识了很多新朋友。

然后当年的11月期间,又出差到KL一个月,主要是熟悉当地的环境和团队,为日后长期外派作准备。这个月也过得有滋有味的,经常有同事带着到处逛,自己周末也带着地图到处逛(说是逛,其实主要是找好吃的。一说到大马的美食,不得不提鱼头米,牛肉粉,猫山王…写到这里,唾液腺不受控制的开始骚动了,巴普洛夫的狗。我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一个吃货。关于吃,这里埋个伏笔先)。

大家不要以为我在这里show off,我写这么些铺垫,是为了证明“有几耐风流,就有几耐折堕”,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所以接下来写在大马的工作,大家可以有个心理预期了。

作者: karl.lee.2004    时间: 25-8-2013 11:38
五、另觅僻径之海外篇:吉隆坡(2012.1~2012.12)

从2012年开始,我拿着工作签证,正式转到KL的开发中心上班。

这里要先指出,我肯去KL工作,目的有两个:

1. 攒海外工作经验,给自己日后申请澳洲移民加分;
2. 亲身在马来西亚工作和生活,考察第二家园计划的可行性。

*关于这个第二家园计划,我专门分了一篇出来写。这里不再累述。

所以一旦这两个目的达到,我在KL的工作就可以随时结束。我原本的计划是在KL留两年,但后来工作上发生的一系列变故,超出了我的忍耐底线,加上第二家园计划已经办好了,所以我最终决定提前结束工作回国。

工作上的一系列变故,暴露了公司无论在策略制订和执行上,都有很多混乱的地方。而且香港,大陆和大马公司的相互厚黑,部门老板的言而无信,直属老板的推诿卸膊,又让我觉得再做下去,终有一日会沦为办公室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还有一点,国内的竞争力说穿了就是“低人权优势”,就算是外资,这样的问题同样存在。中国管理层试图把这种“竞争优势”输出到大马,结果死的很惨。

婉转的说法是“文化差异”,但管理层私下的说法是,大马人太懒了,commitment也不够。在国内我们习惯被人当牲口使,我们被驯化了。但在大马,人家可不吃你这套。人家讲究的是work life balance,你要他们加班?即使你肯给加班费,他们还未必肯干呢。何况你连加班费都想省了,只想给所谓的“compensation leave”糊弄人。

同时,我也必须承认,之前一方面低估了办公室政治的丑陋和残酷,另一方面也高估了自己对毫无兴趣的工作的忍耐力,及身体的承受能力。

我从99年出来工作直到去KL工作前,这十几年时间里,从来没试过说一想到明天要上班,心情就马上变差,甚至出现头疼。

也没有试过说因为工作的问题出现长时间的失眠。

更没有试过说,在办公室做着做着,突然觉得胸口很闷,必须停下手上的工作,喘上两口气,然后看着屏幕上的一堆永远处理不完的邮件,心里不停地追问自己这样做到底是为了什么。

有次看过一个帖子,说满足8个症状中的4个,你就有过劳死的隐患了。你妹的,8个里面我中了7个。

我每周工作70小时,这样的工作强度维持了4个月,而且期间同时还要负责7*24的production support。那段时间公司的系统不知道中了什么邪,经常在凌晨时候出事,平均下来一周至少一次被support mobile叫起来fire fight。为此还落下了一个后遗症,日后凡是听到nokia tone,我都条件反射地吓一跳,喘粗气。

对我而言,我的睡眠时间本来就已经不多(通常是12点左右睡,5点半起床,中午还有30分钟时间在座位上咪一下),所以睡眠质量对我非常重要。以前我通常是一沾枕头,30秒内迅速入睡。一觉到天亮,早上醒来就精力充沛。但在那段时间,感觉睡眠质量严重下降,通常是11点半上床,要辗转到1点多才能勉强睡着。早上5点半又得咬紧牙关爬起来。

到最后身体终于顶不住。有天晚上12点左右上床,但怎么都睡不着,辗转到2点多,没办法,只好用回老办法,爬起来看书,还有上网为blackberry下app。以前通常都是这么搞个一小时左右,人就会终于支撑不住,终于可以入睡。

但那天晚上,身体出现很奇怪的状况:一边心里面有个声音说,快点下完这个app就去睡吧,但心里面同时又有一个声音又说,再下一个吧。于是这样纠缠着又过了大概半小时,直到快到凌晨3点,还是没有离开电脑。

这时两种声音的冲突升级了,本来是你一言我一语的,现在变成了两个声音一起出现,而且吵了起来。然后开始发现握着鼠标的右手不听使唤了,似乎已经受够了两种声音的折磨,不想再受我的控制,想点什么就点什么,还开始莫名其妙的颤抖。

我终于支持不住了,大叫了一声,把鼠标一下甩了出去,把电脑砰的一声合上,扑到床上...最后不知怎么地就睡了过去(还是昏了过去?)...

表达能力有限,无法准确还原当晚的恐怖感觉。反正是那次之后,我就结束了每周工作70小时的状态。做得少不见得会死,但我还维持这样的工作状态,说不定某天真的客死异乡。

之后也没敢告诉家人有过这样的经历,就只是含糊说一下工作很辛苦,主要怕吓着他们。

总的来说,大马也不是一无所获:

1. 办了第二家园。就算日后国内形势急剧恶化,不适宜居住,都可以有一个落脚的地方。

2. 充分理解到pr的珍贵。这次从公司离职,看清了资方冷漠的一面,这就是所谓的人情冷暖。更过分的是利用ep来要挟你,逼你让步。幸亏我现在还有后路,不然就真是任人鱼肉了。所以以后要考虑移民的话,一定拿到pr后才考虑把家人转移过来。到了我这个年纪,居然开始提前意识到中年危机:到了40岁左右,没有一份稳定的职业(或者稳定的收入来源),那么生活将会很悲惨。有点明白之前看过的一部日本电影,说中年男人失业后自杀的悲惨故事。

3. 充分认识到当为了生计要去做一份自己很不喜欢的工作时,那份凄凉。所幸自己还没沦落到这个境地,记得看过郑渊洁的一本书,当中提到过:所谓的成功男人,就是在40岁的时候,还能说出“对不起先生们,我不干了”,然后拍拍屁股走人。当一份工作是我喜爱的,我可以全情投入;当一份工作让我感到厌恶,我可以选择离开--经济问题不是最先考虑的。

既然已经得到自己想要的了,而且在大马呆下去身体也吃不消,更重要的是在大马根本没时间准备移民的事情(备考,资料准备)。

当时因为没有充分了解EOI,还出过一次乌龙,空欢喜一场:

https://hioz.us/ibbs/thread-1035704-1-1.html

所以一番考虑后,决定还是回国。

作者: karl.lee.2004    时间: 25-8-2013 11:39
六、重出江湖(2013.1~2013.8)

回到国内已经是2012.12了,那时还没更新信息,不知道最新的行情。所以当时的计划是打算一边闭关冲炸7,一边准备申请澳洲留学。为此特意上论坛发了个帖子请教:

https://hioz.us/ibbs/thread-1046818-1-1.html

后来在众多热心同学的帮助下,才知道原来NSW从2012.10开始就变成炸6就可以申请了。(写到这里,要再次感谢众多热心的同学~)

*经验:多关注论坛,保持信息的更新。

于是马不停蹄地准备资料。从1.14号知道NSW炸6,到1.17号online submit ACS,只用了3天时间。之所以可以这么快提交,是因为之前已经做过2次ACS,资料还在(虽然换过几次机器),算是轻车熟路了。

*经验:申请资料保存一份在网盘(我选择dropbox和GDrive双备份),以防丢失。本地备份不够保险。

因为总共做过3次ACS,所谓久病成医,也开始可以分享经验帮助其他同学了。于是就写了一个帖子,帮助大家澄清ACS认证的一些误解:

https://hioz.us/ibbs/thread-1055484-1-1.html

从同学们的反馈来看,真的帮了不少同学。

还有关于employment statement, employment reference, letter head之类的理解和做法,可以参考这个:

https://hioz.us/ibbs/thread-1047625-1-1.html

之后在等待ACS的同时,一并准备4鸭和NSW的材料。

因为三鸭的成绩不够炸6,而炸6的二鸭在2013.6就会过期,所以为了尽快提交NSW申请,在申请的时候用的是二鸭的成绩;同时为了避免在申请NSW的时候出现雅思过期的尴尬局面,以及为了最终的EOI,又必须再去烤一次四鸭。

在办理NSW汇票的时候,发现论坛上还没有一个完整介绍。经过自己一番跌跌碰碰后,总算成功办理。于是又写了个帖子,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经验:

https://hioz.us/ibbs/thread-1055765-1-1.html

后来在3.25收到了ACS的评估结果,从1999.7到2012.12,一共评了13年多。所以无论后来再怎么风雨飘摇说要减ICT年限,我都不care,一来自己本来就是computer science的computer software专业,二来有个13年经验摆在这里,完全可以无视DIAC的扣减(即使真的要扣减的话)。

3.26提交NSW后,4.2就ack了。后来等到4.6的四鸭成绩出来了(炸6.5),就给NSW发了个邮件告知自己的雅思成绩更新了。

然后就是4.11的NSW提前关门,接下来就是漫长的等待,等7.1的大门重开。

终于等到了7.1,也盼来了期待已久的NSW州担保。当时还有小小的兴奋,因为知道其实大局已定,拿到了NSW的州担保,已经99.99%确定能拿到最终的offer了。

之后在副申的雅思上纠结了一下,所以推迟到7.14才elodge。在elodge时,因为理解错了non-migrating dependent family member的含义,所以摆了个乌龙:

https://hioz.us/ibbs/forum.php?m ... 1&fromuid=69920

后来经过同学提醒,知道可以等co现身后,填个1023表就可以更正错误,心里就安定下了。

直到8.13 CO现身要求补80+体检(T6,Michael BEW),才知道不但不需要填1023表去更正non-migrating dependent family member的错误,而且居然连自己的海外无刑和副申的雅思成绩都省了:

https://hioz.us/ibbs/forum.php?m ... 5&fromuid=69920

看来之前的分析,陆续从各方面得到了证明。

接下来就毫无悬念了,补80表,体检,到最后的准签,刚好一周内完成。

从2009.11.11到2013.08.21,一共1379天。(http://app.baidu.com/app/enter?appid=120611

从充满希望开始,到胜利结束,这个happy ending,已经等待了四年。原本期待的欣喜若狂,已经在各个阶段的胜利时刻分期享受了,所以即使到了拿到grant letter的一刻,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而这次写作,又把当年的记忆碎片一点点地捡了起来。不过即使碎片凑齐了,估计也拼不出什么激动人心的画面。反倒是一些事情,让自己回忆起在各个阶段所付出的努力,产生些莫名的感动。

最后,感谢freeoz,感谢各位曾经帮助过我的同学。一直希望自己有机会写份作业,既说明自己申请成功,又可以帮助后面的同学,还可以留一些文字,纪念自己的努力。

是的,我终于做到了。

Some say that our lives are defined by the sum of our choices.
有人说,我们的人生由自身不断的选择所决定。

But it isn't really our choices distinguish who we are.
但真正让我们独一无二的不是那些选择,

It's our commitment to them.
而是我们为选择付出的努力。

作者: karl.lee.2004    时间: 25-8-2013 11:39
附录1、备胎

正如前面提到的,移民海外,考虑更多的是为了避害而不是趋利。这个动机是如此的强烈,所以就有了B计划:即使A计划失败,还有一个后备,不至于在兲朝郁郁而终。

我始终觉得,移民的目的是为了自己和下一代更好的生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以有多种途径。移民澳洲只是其中的一条路,并不是唯一的出路。

作为70后,固然在经验和资金上相比80、90后有优势,但在年龄上,相比之下就只有劣势:70后没有更多的试错机会和等待时间。

在移民澳洲这条路上,有太多事情不是自己能控制的,你辛辛苦苦地准备了一个计划,突然某天澳洲政府抽风,来了个新政,自己的职业没了或评分标准变了,那你之前的所有计划就毁了。原来还有机会努力一把的,现在一下子就变得遥不可及。

如果是年轻人,还可以静观其变,说不定等个一两年,政策又有调整,自己的职业又上去了。又或者熬职业年限,积累工作经验。但对于70后来说,工作经验已经熟透了,能加的分都已经加满了,再要拼,就只有拼雅思炸7甚至炸8了。

把自己的下半生绑在一个国家的政策上,甚至一个考试上,不觉得太冒险,甚至悲哀吗?

作为一个成熟的人,在作出一个理智的抉择时,尤其这个抉择影响的不仅仅是你个人,还有你的家庭,必须非常谨慎!越是重要的决定,越是需要考虑各种情况,甚至考虑一旦失败怎么办?

当时外派到大马工作时,就已经考虑过这个问题。很自然地了解到大马有一个第二家园计划,非常适合作为澳洲的备胎。

也考虑过新加坡。相比移民澳洲,移民新加坡难度会更低,尤其是计划一家三口一起出去的话。不过多方面了解后,觉得澳洲更适合自己。与其选择新加坡,我不如在国内做到45岁,然后退休去马来西亚享受第二人生。

所以2012年我们就办了这个第二家园。全程DIY,没有找中介。对于连移民澳洲都DIY的人来说,这个第二家园计划的申请真的只是小菜一碟。

当初我家ld还不相信第二家园是可以DIY的,觉得非得找中介不可。我当时人在大马,很多跑腿的事情只能由她来做,我只能电话指导+打气。

一路走来,跌跌碰碰的。到最后终于办成,ld激动得哭了一场。省了2万多块中介费倒是其次,关键是我家ld建立了信心,为日后的海外生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很多事情看上去很难,但只要你咬紧牙关过了,那日后即使遇上更难的事情,起码在心理上就不会未战先退。这个道理很浅显,但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体会。

btw,我家ld还写了篇攻略关于第二家园的DIY,有需要的同学可以pm我。

关于第二家园计划的内容,到此为止,不再展开。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如果你觉得自己更适合那种一往无前,破釜沉舟的风格,过多考虑退路,只会拖自己后腿,让自己瞻前顾后,那这篇文章请无视。这里没有对错之分,有的只是哪种风格更适合自己。

用一段话来总结吧: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Th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我的上帝,请赐我宁静,去接受我不能改变的一切;
赐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一切;
并赐我智慧,去分辨两者的不同。

作者: karl.lee.2004    时间: 25-8-2013 11:39
本帖最后由 karl.lee.2004 于 27-8-2013 07:56 编辑

附录2、关于申请资料的准备

不时有同学问申请ACS时是否需要提供所有公司的推荐信,税单等;或申请190时需要提供什么资料,比如是否需要提供resume/cv等。我的看法是,除了官方规定必须提供的资料以外,只要能证明自己在能力,经验,技巧,品行方面有优势的资料,多多益善。

另外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在ACS阶段,一些optional的资料(称之为加分题,有当然加分,但没有也不扣分),比如推荐信等,可能在加分方面的效果不明显。不过一旦到了州担保阶段,这类加分题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所以有可能的话,当然越早准备越好。

以我自己为例,我申请190时,除了标配的资料外,还增加了:

1. 大学时期的获奖证明。
当年曾准备留学美国,所以把所有在校期间参加过的比赛(全国计算机竞赛,地区间软件比赛,辩论赛,游泳比赛),获得的奖项,担任过的职务及参与过学校研究所的项目,都做成一个列表,分别找系,院,学校盖章。

2. 工作期间的嘉奖证明
包括客户感谢信,公司最佳员工奖,公司总裁嘉奖,一些外资公司的卖大包奖,太公分猪肉奖,岁晚煎堆奖(呵呵,不是广东的同学看不懂?不解释,自己google去)

作者: karl.lee.2004    时间: 25-8-2013 11:41
终于贴完了。

水平有限,我实在不能写的更短了。

谢谢各位同学有耐心读完。
作者: iforget    时间: 25-8-2013 12:50
恭喜
看楼主的帖子受益颇多
作者: cynthiawu    时间: 25-8-2013 12:55
好文
作者: 蓝山QF    时间: 25-8-2013 14:18
Karl是个有心人,上天眷顾有准备的人一点也没错
祝新征程一切顺利!
作者: bwithu    时间: 25-8-2013 14:49
Karl同学很有想法,看你的帖子总能学到些东西,多谢了!
同样作为gz的同学,不少东西感同身受,也恭喜你最终梦想成真!
作者: 爱吃肉的牛    时间: 25-8-2013 15:26
很是同意兄弟的这句话“很多事情看上去很难,但只要你咬紧牙关过了,那日后即使遇上更难的事情,起码在心理上就不会未战先退。”
我也是DIY拿到了190,并且拿到的时间跟你差不多。
加油!
作者: kkxxing    时间: 25-8-2013 16:08
好帖,终于看完了
作者: 四月物语    时间: 25-8-2013 16:37
写的真好,作为过来人深有同感
作者: jerrywen826    时间: 25-8-2013 16:39
非常正能量!看了楼主的故事,更坚定了要坚持走下去的决心!谢谢分享
作者: Ymmm    时间: 25-8-2013 16:47
祝贺lz,一路坚持下来太不容易了!
作者: dbu2008    时间: 25-8-2013 17:34
Karl朋友的帖子,总是给人很多能够参考的有用信息
作者: webster    时间: 25-8-2013 19:13
karl.lee.2004 发表于 25-8-2013 11:41
终于贴完了。

水平有限,我实在不能写的更短了。

谢谢分享!

作业为什么没有再多点字数?很精彩  
作者: gwang007    时间: 25-8-2013 19:13
有含金量!!
作者: webster    时间: 25-8-2013 19:20
拿到准签,对很多同学来说,不仅仅是the beginning of the end,更多的是the end of the beginning。
作者: ubuntuhk    时间: 25-8-2013 19:34
赞一下精彩好文,看得出来Karl计划性和执行力很强,相信你们在澳洲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我们都是99年大学毕业,应该是同邻人,很多生活感触有共鸣。

另外,大马也可以移民吗?这个倒是第一次听说。
作者: lowprofile    时间: 25-8-2013 19:41
才发现自己前两天给你那个819准签的帖子加了分,lz锲而不舍,精神可嘉
作者: BEN1980    时间: 25-8-2013 19:45
楼主深谋远虑
作者: woailvzi    时间: 25-8-2013 19:51
楼主不容易,恭喜恭喜!
作者: AUSBEEAUD    时间: 25-8-2013 20:31
karl.lee.2004 发表于 25-8-2013 11:36
二、屡战屡败(2009.11~2011.6)

这段经历时刻提醒我,尽力而为,问心无愧。

楼主好毅力
加油,共进
作者: AUSBEEAUD    时间: 25-8-2013 20:40
karl.lee.2004 发表于 25-8-2013 11:37
三、另觅僻径之国内篇(2010.11~2012.7)

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真的找到了一家这样的公司,经过了6轮斗智 ...

楼主是有心人,

值得学习这种精神
作者: AUSBEEAUD    时间: 25-8-2013 21:04
karl.lee.2004 发表于 25-8-2013 11:38
五、另觅僻径之海外篇:吉隆坡(2012.1~2012.12)

从2012年开始,我拿着工作签证,正式转到KL的开发中心 ...

当中提到过:所谓的成功男人,就是在40岁的时候,还能说出“对不起先生们,我不干了”,然后拍拍屁股走人。
真有道理
作者: alex81915    时间: 25-8-2013 23:3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无法发言
karl.lee.2004 发表于 25-8-2013 11:39
附录1、备胎

正如前面提到的,移民海外,考虑更多的是为了避害而不是趋利。这个动机是如此的强烈,所以就 ...

哥哥,真心觉得不容易,一路走来,我佩服!加油!
作者: julyaqua    时间: 25-8-2013 23:39
一字不落的看完了全文,被lz的正能量所感染,真是有志者事尽成!恭喜lz
作者: Serin    时间: 26-8-2013 08:40
看完了,文章很精彩!
作者: karl.lee.2004    时间: 26-8-2013 09:12
webster 发表于 25-8-2013 19:20
拿到准签,对很多同学来说,不仅仅是the beginning of the end,更多的是the end of the beginning。

我通常在安慰别人时,用的是:

the well begun is half done

但自己给自己加力时,就是:

a thing is not done until it is done

就看受众了:)
作者: supergee    时间: 26-8-2013 10:28
非常感谢Karl分享经验

很多东西确实只有时间才能沉积下来
作者: Sweety316    时间: 26-8-2013 10:29
楼主很用心  写的真好   祝福楼主
作者: yao_imagine    时间: 26-8-2013 11:22
mark,  thanks
作者: imwahaha    时间: 26-8-2013 13:23
karl,很牛。
作者: Mr.Q    时间: 26-8-2013 13:27
有志者事竟成,Karl 毅力过人啊!
作者: snowmountain    时间: 26-8-2013 15:49
赞一个,楼主是强人
作者: stkwn    时间: 26-8-2013 15:5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无法发言 实在是好详细啊~~
作者: depedro    时间: 26-8-2013 17:38
分享。经历种种波折,更加凸显珍贵。
作者: 柯罗    时间: 27-8-2013 00:39
喜欢这句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Th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虽然是祈祷语,但确实是一句很智慧的话。

作者: karl.lee.2004    时间: 27-8-2013 08:28
本帖最后由 karl.lee.2004 于 30-8-2013 00:26 编辑
ubuntuhk 发表于 25-8-2013 19:34
赞一下精彩好文,看得出来Karl计划性和执行力很强,相信你们在澳洲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我们都是99年大学 ...


其实这个第二家园计划,并不是移民,因为没有给PR。

它只是一个10年有效的社交准证:10年内可以多次出入大马,并在大马任意居留。按照官方的说法,如果这十年内你没有作奸犯科的话,10年后会自动跟你续约(当然,每年的准证续签费还是要给的,一年好像几十马币吧)。

而且还有工作限制,60岁以上的经过政府特许,才可以每周工作最多20小时。当时官方文件给出的例子,是60岁以上的美国的外科医生,在大马从事咨询工作,即属于特许工作。我当时就笑翻了,你干嘛不拿克林顿举例呢?

不过可以去开公司做生意,前提是要请当地人,给当地增加就业人口嘛。

我们当时评估过,按目前的财富积累速度,如果在大陆工作到45岁的话,已经完全可以退休了。因为大马的消费水平比国内的要低,而且从外国汇入大马的资金,大马政府不会抽税,所以拿着国内的积蓄,在大马养老的话,会是很舒服的事情。

小孩子也可以转过去大马读书,读当地的国际学校,收费也比国内的便宜很多。笼统来说,国内(广州)学费要接近20万的国际学校,在大马同等级数的,只需5万左右。这是经过自己实地考察,而且也向当地同事咨询过(还记得当时同事对读私校出身的人的评价是:比较高傲,平时不怎么与非私校出身的人混一起)。

btw,因为不少同学pm我第二家园计划的事情,我就把资料放这里吧。里面除了我家ld写的两个版本的攻略外,还有我自己一些关于侨居大马(因为只是作为华侨居住在那里,并不算是真正的移民)的看法。

希望能帮到有需要的同学。

ps:终于找到上传附件的办法了:)

根据u版的提示,

为此,我们特意为国内的同学准备了一个新域名:
https://www.hioz.net
(域名中文含义:你好澳洲)


之前即使用小道盒子翻蔷,访问www.freeoz.org也会自动被redirect到hioz.us

后来用goagent翻蔷,再访问hioz.net,就可以顺利以freeoz.org的域名访问论坛了。

所以终于能上传附件了:)


[attach]273913[/attach]

[attach]273914[/attach]

[attach]273915[/attach]

作者: 熊猫阿三    时间: 27-8-2013 08:57
我的娘亲姥姥诶,你居然能写那么多,哈哈。
作者: hayaxp    时间: 27-8-2013 18:08
在公司参加各种活动对申请州担保会有很大帮助么? LZ?
不知道坛子里面其他州担保的xdjm是不是也在公司里很活跃?
虽然我们公司也是个各种training活动,从来没参加过。。。。
作者: lowprofile    时间: 27-8-2013 22:46
本帖最后由 lowprofile 于 27-8-2013 20:48 编辑
karl.lee.2004 发表于 27-8-2013 06:28
其实这个第二家园计划,并不是移民,因为没有给PR。

它只是一个10年有效的社交准证:10年内可以多次 ...


相当于一个投资者签证,因为要在银行存足够的钱,真有那么多钱的人眼光肯定不止局限于那里,所以就变备胎了。
而且华人在那里很难有发展。。。lz是70后在国内应该有一定的积累了,对于大部分80后来说这么大的投资有点孤注一掷的感觉了。
对年轻人似乎新加坡更可行一点,不过现在EPEC期限很短了。
作者: karl.lee.2004    时间: 27-8-2013 22:55
hayaxp 发表于 27-8-2013 18:08
在公司参加各种活动对申请州担保会有很大帮助么? LZ?
不知道坛子里面其他州担保的xdjm是不是也在公司里很 ...

公司参加活动或training对培养个人soft skills有帮助,而且可以建立自己的social network(积累人脉),无论最后是否移民,对career path都有帮助。

至于参加training对州担保是否有直接帮助...我的经验是没有直接帮助,只不过增加了自己的曝光,积累了人脉,拓宽了信息渠道。最后因此获得了一个机会而已。


作者: karl.lee.2004    时间: 27-8-2013 23:01
lowprofile 发表于 27-8-2013 22:46
相当于一个投资者签证,因为要在银行存足够的钱,真有那么多钱的人眼光肯定不止局限于那里,所以就变备 ...

这个第二家园计划原本叫什么“银发计划”,本来就是用来给退休人士申请的。

70后的申请这个只是作为澳洲的备胎。80后的,基本上可以不用考虑这个了。
作者: 蓝山QF    时间: 28-8-2013 17:32
karl.lee.2004 发表于 27-8-2013 23:01
这个第二家园计划原本叫什么“银发计划”,本来就是用来给退休人士申请的。

70后的申请这个只是作为澳 ...

对第二家园很感兴趣,以前只看到好像在大马买房就可申请到,没具体了解过,等karl的攻略
我觉得以后往返澳洲,能在第二家园中转一下也不错,哈哈
作者: harrytaurus2002    时间: 29-8-2013 11:17
严重恭喜Karl.lee.2004,当初一起申请的一个移友。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说过一句话“苦难是白受的么?它们会使我们变得伟大!”,感觉在这里送给你挺合适的,呵呵。

注意在平日养好自己的身体,将来的路还很长。

All the best!
作者: tanshen    时间: 29-8-2013 15:59
karl.lee.2004 发表于 27-8-2013 22:55
公司参加活动或training对培养个人soft skills有帮助,而且可以建立自己的social network(积累人脉),无 ...

能否把MM2H贴到这里啊?
作者: karl.lee.2004    时间: 29-8-2013 23:13
harrytaurus2002 发表于 29-8-2013 11:17
严重恭喜Karl.lee.2004,当初一起申请的一个移友。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说过一句话“苦难是白受的么? ...

巧了,这段时间我正在看《平凡的世界》:)

尼采说过更狠的:

凡不能摧毁我的,必将使我更强大。--尼采
Whatever does not kill them makes them stronger.——Nietzsche
作者: harrytaurus2002    时间: 30-8-2013 00:55
karl.lee.2004 发表于 29-8-2013 23:13
巧了,这段时间我正在看《平凡的世界》:)

尼采说过更狠的:

站内给你短信了。

之前对身体的亏空,迟早要还回来的。所以尽量注意按规律作息,对身体有好处。
作者: amybyr    时间: 30-8-2013 10:20
Lz很强大
作者: davids10    时间: 30-8-2013 17:28
祝贺楼主,获得准签。

楼主逝去的4年是如此非凡,以至于你可以感受到他们的逝去

作者: iamleg    时间: 30-8-2013 17:52
支持原创,LZ真能码字,工作上也属于实力派,相信在澳洲能活得更精彩!

大马是PR不是移民,要买房子+存款。 看来楼主绝对是40岁可以拍拍屁股说我不干的人。
个人鄙见,大马除了离新加坡比较近,其他没有比国内特别优越的地方。

关于那几个乌龙,也许楼主忙于工作吧,经常刷坛子的人应该不会范这样的低级错误
作者: kingburg    时间: 2-9-2013 13:15
收藏,慢慢看
作者: Cage    时间: 2-9-2013 14:39
给楼主顶一个~
作者: linnet    时间: 2-9-2013 15:12
楼主真的很用心,我从2007年到现在,都不知道应不应该继续坚持下去了
作者: ulooo    时间: 2-9-2013 15:26
厉害~~!!
作者: jorsa    时间: 25-9-2013 01:44
赞同karl的生活态度
作者: KYLIE2008    时间: 25-9-2013 07:39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顶楼主
作者: Heavy    时间: 26-9-2013 17:32
收藏起来慢慢读
作者: stacey918    时间: 26-9-2013 18:4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无法发言 很久不来签证版,难得一见这么励志的文章,LZ是有想法敢实施的人。
祝你登陆顺利,在南半球开启新生活。
作者: doudou720    时间: 26-9-2013 18:48
good luck
作者: sucewang    时间: 26-9-2013 21:46
本帖最后由 sucewang 于 26-9-2013 21:56 编辑

LZ的帖子我从头看到尾,非常钦佩!
Karl的能力加实干,坚持不懈,直到成功。正如大家所说,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
Karl知恩图报,受惠于论坛,又将自己成功的经验反馈给论坛里的朋友们。
赞!

作者: karl.lee.2004    时间: 27-9-2013 15:35
sucewang 发表于 26-9-2013 21:46
LZ的帖子我从头看到尾,非常钦佩!
Karl的能力加实干,坚持不懈,直到成功。正如大家所说,机会总是青睐有 ...

谢谢sucewang:)

论坛的确帮了我很大的忙,所以我也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帮助回更多的人。

我相信,只要有一个自由开放的环境,一个团结互助的社区,还有一些热心人(如论坛的众多元老们),良性循环最终是可以形成的。
作者: x24    时间: 18-10-2013 21:15
“好的制度可以限制坏人更坏,坏的制度却是引诱好人变坏”

作者: aaron_liuf    时间: 18-10-2013 21:43
扬扬洒洒, 写尽心路的历程! 祝福楼主!
作者: realfirefox    时间: 19-10-2013 02:40
karl.lee.2004 发表于 25-8-2013 12:36
二、屡战屡败(2009.11~2011.6)

这段经历时刻提醒我,尽力而为,问心无愧。

谢谢分享~很精彩,祝福lz!

但有个小疑问:州担保还会从满足条件里的候选人中按照lz列举的那些因素筛选吗?还是只按照满足条件先来后到?
作者: karl.lee.2004    时间: 19-10-2013 11:19
realfirefox 发表于 19-10-2013 03:40
谢谢分享~很精彩,祝福lz!

但有个小疑问:州担保还会从满足条件里的候选人中按照lz列举的那些因素筛选 ...

这些都只是我的个人猜测而已。

candidate的筛选机制从来都是机构的秘密,不会公布出来的。

如果看完了这个帖子,觉得有道理的可以参考。如果觉得牵强附会的,置之一笑就好了。
作者: karl.lee.2004    时间: 19-10-2013 11:22
本帖最后由 karl.lee.2004 于 19-10-2013 12:24 编辑
x24 发表于 18-10-2013 22:15
“好的制度可以限制坏人更坏,坏的制度却是引诱好人变坏”


这句话虽然不长,但含义却很深。

在很多场合,这句话都能很好地帮助自己解读问题。

我第一次读到时,思考了很久。随着思考的深入,愈发觉得大道至简。


作者: realfirefox    时间: 19-10-2013 15:32
karl.lee.2004 发表于 19-10-2013 12:19
这些都只是我的个人猜测而已。

candidate的筛选机制从来都是机构的秘密,不会公布出来的。

嗯,不过有一天永远是对的: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

再次恭喜lz:)
作者: zhege2012    时间: 21-10-2013 17:22
楼主是个有心人, 一份努力就有一份收获, 恭喜成功毕业
作者: karl.lee.2004    时间: 21-10-2013 21:50
zhege2012 发表于 21-10-2013 18:22
楼主是个有心人, 一份努力就有一份收获, 恭喜成功毕业

谢谢~

我看你的进度,你也差不多快毕业了:)
作者: payen    时间: 22-10-2013 01:45
超级强帖!~
作者: karl.lee.2004    时间: 22-10-2013 09:59
realfirefox 发表于 19-10-2013 16:32
嗯,不过有一天永远是对的: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

再次恭喜lz:)

谢谢~

对这句“机会只青睐有准备的人”,实在是感触良多。

说身边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朋友从2011年就开始关注移民澳洲。她本身是做技术型销售的,所以往ACS上靠也是可以的。她在2011年5、6月间,通过朋友,找到了论坛上一个名声比较不错,做事比较靠谱的中介。中介和她聊过后,给她的建议是,专心烤鸭,没有炸7说啥都没用;考出了炸7,剩下的就交给我们吧。

但对她来说,别说炸7,就算炸6基本上都很难。所以她没继续关注,继续忙自己的事情去了。

到了2012年7、8月间,她又咨询了中介。当时NSW的最低消费还是炸7,所以中介给她的建议还是和上次一样:专心拼炸7。

之后她就没继续关注,又忙自己的事情去了。

到了2012年10月,NSW的最低消费改为炸6,她对此一无所知,中介也没有后续跟进,通知她这个重大变更。

直到后来大概在今年9月份时,朋友间聊天,我告诉她自己190已经grant了,再谈到一些申请细节时,她就崩溃了:怎么只需要炸6就可以申请了?!然后她在忿忿不平之余,不免羡慕嫉妒恨地对我说,你真是太好运了。

当时我第一反应就是这句“机会只青睐有准备的人”。当然,足够成熟的人,是不会在这种场合说这种话的,我不忍心打击她,于是就顺势说,是啊,是运气很好啊...

对于中介而言,你只是他的一个客户,一笔生意,多或少你一笔生意,对他而言没什么本质区别。

但对申请者而言,移民是影响整个家庭的事情,你自己不上心,谁会比你更上心?都指望别人帮你留意,以为给点钱就万事大吉,高枕无忧了?

PS:这个朋友虽然技术移民这条路子走不了,但她有自己的门路,她通过雇主担保的方式去了澳洲。虽说不如189/190干脆,但总算人先过去了。

祝福她吧。
作者: dmaxm    时间: 22-10-2013 19:05
祝福楼主
作者: zhdooo    时间: 23-10-2013 17:54
好事多磨,恭喜楼主,修成正果
作者: denghy99    时间: 23-10-2013 22:11
写得真好,很有文采,同是70年代的人,挺有同感的。我登陆有5年了,算是老移民了,欢迎来悉尼,祝你们在新的征途上一些顺利。
作者: 鹰扬天下    时间: 23-10-2013 22:18
楼主比我还坎坷,不过IT过来后好就业多了
作者: hainan    时间: 26-10-2013 15:48
有意思的经历!
作者: 澳人建筑    时间: 26-10-2013 16:08
来悉尼。长登悉尼,这就上岸了。
作者: miracle78    时间: 27-10-2013 14:32
karl.lee.2004 发表于 25-8-2013 12:38
四、另觅僻径之海外篇:香港(2011.8~2011.12)

除了上面提到过的证书文化,感谢信文化外,外企工作还有 ...

感谢LZ分享,祝你顺利!
作者: 鹰扬天下    时间: 5-11-2013 19:49

作者: syshead    时间: 7-11-2013 12:13
楼主实在太强大,太励志了!
同样是90年代末期的大学毕业生,我依然奋斗在移民的征途上。。。
作者: karl.lee.2004    时间: 8-11-2013 00:42
syshead 发表于 7-11-2013 13:13
楼主实在太强大,太励志了!
同样是90年代末期的大学毕业生,我依然奋斗在移民的征途上。。。

谢谢~

你都分co了,应该快了:)

尽力而为,问心无愧!
作者: syshead    时间: 8-11-2013 11:57
karl.lee.2004 发表于 8-11-2013 01:42
谢谢~

你都分co了,应该快了:)

希望是快了吧!
作者: ashanadsl    时间: 8-11-2013 12:5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无法发言
作者: 喵喵_c    时间: 11-11-2013 11:06
顶下,但是有个问题,如果真的不是挺想让现在的公司知道我要移民的话,是不是没办法了?难道移民局要回访吗?
作者: zhangyuanzhi    时间: 17-11-2013 19:39
恭喜楼主先但是要做好心理准备,拿到签证只是第一步还有很多困境要面对尤其是对于咱们这些70后。
作者: karl.lee.2004    时间: 18-11-2013 10:46
zhangyuanzhi 发表于 17-11-2013 20:39
恭喜楼主先但是要做好心理准备,拿到签证只是第一步还有很多困境要面对尤其是对于咱们这些70后。

謝謝~

無論在哪裡生活,都會有很多困境要面對,這樣生活才不至於平淡無奇。

是的,我就是那種不折騰不舒服的人。幸運的是,找到了肯跟我一起折騰的另一半:)
作者: zhangyuanzhi    时间: 18-11-2013 20:49
karl.lee.2004 发表于 18-11-2013 08:46
謝謝~

無論在哪裡生活,都會有很多困境要面對,這樣生活才不至於平淡無奇。


作者: crystali99    时间: 18-11-2013 22:24
少有的我在这个版还能看见的老面孔。恭喜并且祝福!
你摘录的serenity prayer,也是支撑我走过这些年的金句。
作者: james.shanghai    时间: 18-11-2013 22:49
看了楼主文章,70后还是有很多共鸣啊
作者: 山东大姐    时间: 19-11-2013 14:32

作者: karl.lee.2004    时间: 19-11-2013 19:07
crystali99 发表于 18-11-2013 23:24
少有的我在这个版还能看见的老面孔。恭喜并且祝福!
你摘录的serenity prayer,也是支撑我走过这些年的金句 ...

謝謝~

很多時候,我們都需要一些外部的警句,諺語,名人名言,歌曲等來給自己打氣。

比如歌曲方面,我就有幾首歌曲,很適合在不同的場景使用。

no matter。謊言再美麗,老子都不理。再多花言巧語,危言聳聽,我始終堅持我相信的。你可以欺負我弱小,你可以禁錮我的肉體,但我的思想是你無法控制的。

i believe。有時候移民這條路實在走的太苦了,你會始懷疑自己是否選擇了錯誤的道路,你覺得你快堅持不下去了。聽一下這段:

See I was on the verge of breaking down
Sometimes silence can seem so loud
There are miracles in life I must achieve
But first I know it starts inside of me, oh

當然,怎麼可以少的了我最喜歡的MC的hero呢?

很多時候,移民路上有一些坎,只能由你一個人來過,就算身邊朋友親人再多的支持,你也是孤身一人,只能獨自面對。

It's a long road
And you face the world alone
No one reaches out a hand
For you to hold
You can find love
If you search within yourself
And the emptiness you felt
Will disappear

是的,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家人的責任和關愛,對信仰的不懈堅持,就是自己的最大動力。

一旦有了這樣的動力,所有的睏倦,疑慮,恐懼都將一掃而光。



作者: angel20130905    时间: 19-11-2013 22:25
karl.lee.2004 发表于 25-8-2013 12:38
五、另觅僻径之海外篇:吉隆坡(2012.1~2012.12)

从2012年开始,我拿着工作签证,正式转到KL的开发中心 ...

正在申请中,也是常驻freeoz。不知道第几次看你的帖子了,写的太长,字有点小,以前做大论文的时候把眼睛看的散光了,所以每次都坚持不住多久。

每次看到你这段,都忍不住感动,楼主真的是很负责任的好男人,我家老公也是,我念博时遇到的一个师兄也是,所有的苦和累都尽量自己承受,为老婆和孩子提供一个好的环境。

相信你现在已经开始了新的生活,没那么大压力,谢谢你把经验和大家分享,我想你在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往事也是一幕一幕,不过经历了就是好的,让人生更加丰富!

祝福你和你的家人!
作者: kiluyar    时间: 19-1-2014 17:13
我来澳洲前,无比厌恶自己是中国人,无法感到自豪。
来了两年,现在越来越认同自己的民族身份了。这算是移民的收获吧。




欢迎光临 FreeOZ论坛 (https://www.freeoz.org/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