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这代表啥?
在苏州的一个巷子里一户人家门口看到的,这是啥风俗啊?有没有人知道。[ 本帖最后由 dcm 于 5-6-2011 21:15 编辑 ] 艾,辟邪用的 原帖由 dcm 于 5-6-2011 21:00 发表 http://www.freeoz.org/ibbs/images/common/back.gif
在苏州的一个巷子里一户人家门口看到的,这是啥风俗啊?有没有人知道。
你不是江苏人吧?
江苏有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的风俗,通常将艾、榕、菖蒲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
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却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
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
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那为啥整条村只有这1户人家放这些东东nie?
。。。。
:yct_51 上海也有这种习俗,只是上海人为了显示“更科技化”,说成可以驱蚊:lol 原帖由 y2kgo 于 5-6-2011 21:55 发表 http://www.freeoz.org/ibbs/images/common/back.gif
那为啥整条村只有这1户人家放这些东东nie?
。。。。
:yct_51
现在都喜欢过洋人节,本地习俗都忘记光了
回复 #5 y2kgo 的帖子
那只不过是LZ只拍了一户人家而已。 原帖由 Fernando 于 5-6-2011 22:14 发表 http://www.freeoz.org/ibbs/images/common/back.gif现在都喜欢过洋人节,本地习俗都忘记光了
怎么会,江浙一带蛮重视本地习俗,苏州嘛端午是要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滴。
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自刎而死,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前后很多家都挂的
我在上海也看到很多 原帖由 Turandot 于 5-6-2011 22:25 发表 http://www.freeoz.org/ibbs/images/common/back.gif
怎么会,江浙一带蛮重视本地习俗,苏州嘛端午是要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滴。
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自刎而死,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本地人不多了 原帖由 Turandot 于 5-6-2011 22:25 发表 http://freeoz.net/ibbs/images/common/back.gif
怎么会,江浙一带蛮重视本地习俗,苏州嘛端午是要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滴。
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自刎而死,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是屈原吧,我记得伍子胥的人头是挂在城门上的 原帖由 tony.zheng 于 6-6-2011 19:00 发表 http://www.freeoz.org/ibbs/images/common/back.gif
是屈原吧,我记得伍子胥的人头是挂在城门上的
端午节有很多传说O(∩_∩)O
第一个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
南朝萧梁时期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是一部中国古代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介绍文集。该书记载认为东吴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已被当时人们视为河神的伍子胥,与屈原无关。
“五月五日,时迎伍君……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
这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伍子胥,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也就是苏州啦),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
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原帖由 Fernando 于 6-6-2011 17:05 发表 http://www.freeoz.org/ibbs/images/common/back.gif
本地人不多了
改天呢,等我有时间详细给你介绍下你老家别具区域性的民俗文化,别具奇特的个性和魅力O(∩_∩)O
五月初五端午节,有观赛龙舟的习惯。明代张岱曾拿镇江的龙舟赛事与南京、杭州、无锡等地做过比较认为:“西湖竞渡,以看竞渡之人胜,无锡、苏州亦然,秦淮有灯船、龙船,不瓜洲相比,而看龙舟亦无金山寺比。”可见金山竞渡早已名震四方。
端午节时镇江人吃棕子还要食“十二红”,孩子们要穿老虎衣,挂老虎肚兜,系“长命缕”等辟邪之物件,而这些习俗,又都与起源于镇江《白蛇传》有关。
在古城镇江,端午节的饮食习俗要吃“十二红”。什么叫十二红,就是十二种带有红颜色的菜肴和果品。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哪“十二红”呢?炒苋菜、拍黄瓜、拌萝卜、凉粉皮、红烧肉、煮黄鱼、盐水虾、烧黄鳝、咸鸭蛋、烤鹅汤、枇杷、杨梅。
端午为何要吃“十二红”呢?
端午前后,天气转热,俗说“百虫出,邪气盛”;“十二”象征十二生肖,“红”色象征吉祥兴旺,“十二红”的寓意——人人红运当道,借此辟邪除秽。 长见识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