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读书?
墨尔本的盛夏,气温只有不到二十度。阳光代替了暖风,于肌肤上轻抚。
有一群人坐在亭中,没有曲水流觞,没有觥筹交错,他们在讨论为什么读书。
一位姗姗来迟的男士,是首先提出这个问题的人。诚然,他期望从人们举手投足间寻找背后的意义。在他看来,人类之所以与其他物种有所区别,在于我们并不满足于仅仅是生存,人类创造文明,而书籍是文明传承的最主要载体。他一边思考一边回忆,从富有逻辑的陈述慢慢地转变成情感充沛地慨叹,“我就后悔,为什么早年没有好好读书!”仿佛他未曾活出人类的风范,颇有枉此一生的味道。很多事情都能将人的生活塞得满满当当:来自祖辈的期望,为人子女,与人婚姻,当人父母的责任,然后就是生存。只是不知什么将他的生活破开了一道,心灵的空隙产生,渴慕着书籍与文字将其填满。读书于他的意义,是拂拭镜面的尘灰,明晰来路,照亮归途。
刚刚在阳光下将结满油渍的烧烤台洗刷干净的大哥,小学生般高举起他的手,面带微笑地想成为第一个回答这个问题的人。他说,人呢,有很多种愉悦。除了比如恋爱,可以给人带来难以言喻的极致感受,能够让人神魂颠倒的东西其实并不多。读书,是因为快乐,感受书籍可以给人带来的酣畅淋漓。他是聚会上供应食物的主力,也是情况发生改变时最快产生解决方案的人。他的话并不很多,聆听他人观点时不会吝惜点头表示赞同。读书于他,当是最直观的体验,如行动派脑子里一闪而过的激情,只会耀眼,绝不晦涩难言。
身材高挑的年轻妈妈,时常会牵一牵落在地上的裙摆,她回答的时候,充满着自信。她说,开卷之前,总要带着疑问才好,在知识的海洋中寻找,哪里有需要的信息。没有收获的阅读,让人乏善可陈。在更为开明和节奏快速的时代,女性越来越明确自己的需要,现有的渠道也使她们有机会得到充分地滋养。美丽,温柔,和善,仍然是她们千古不变的外表,而十八般武艺早在日复一日中化为内力。读书于她,不是情意绵绵的话本,而是机窍关关的武功秘籍。日日精进,流连忘返。
坐在边儿上的大姐微微笑了笑,言语中含着一丝羞怯,她说起最近都在看童话,尤其是图多字少的绘本。喜爱艺术绘画创作的人,接收世界信息的方式常是独特的。儿童的读物也许不宽也不深,却最是靠近心灵。无论是社会染缸里爬出来急需涤荡的人,还是谁内心睨盼着天真永随不要长大,总能在五彩缤纷的童书中找到一片喘息之地。她继而谈起来势汹汹的疫情,环境迫使人不断地调整着状态。读书于她,是封城焦灼中一剂良药,如围墙高筑的院中,一把树下的躺椅。
紧接着说的女孩肤白貌美,声线朗朗。她回答得很坦然,“相对于读书,我更喜欢影视作品。”一如后来者所言,读书的意义是想通过更多人的眼睛看世界,那么影视作品无疑同样能满足需求。又如后来者的老公所言,读书可以在你的脑子里放电影。这很有趣,读《王子复仇记》,存在读者脑海里的是无数个不同的哈姆雷特。但很少有人想象除了胸肌硕大,头顶A字,手持星标盾牌以外,长成其他样子的美国队长。以画面作为语言直观而震撼,文字则偷偷地让了一步,需要人用自己的意识去填充。更倾向于影视还是书面,有时候单纯取决于人当下的状态。流云一般的形式,总环绕着站在当中的人。
话题兜兜转转,来到那个一直沉默的人面前。他全程都在安静地听,一声不吭地扮演背景板。他说,翘首的目光越是炙热,让他越是不想回答。众人讪笑,这话不像是出自一个无论去哪儿都背着重重的书包,完全罔顾对象时机场合都三句不离书的人。碰巧,我了解过这位傲娇的先生。在幼时物质极度匮乏的岁月,他在穿堂而过的风中寻找出路,书本,知识和文字,为他堆叠出一截截从乡村走向城市的浮桥。在社会呈现出烟花爆发式地飞速发展时代,他在一本本旧书中藏匿躁动不安的青春,阅读帮助他躲过了一切见或未见过的光怪陆离。旅居海外十年,每每心系故里,他就在一段段韵律规整的早古诗词中品咂思乡滋味。他像《冰河世纪》里的松鼠一般,从未忘记初心,也从不疑惑前路。他追着他的橡子,蹦跶近不惑之年,估计也会这样蹦跶到白头。读书于他的意义,可能比上述任何一人都更为复杂些。在人生的任一阶段,都不妨碍他拥有一个阅读的理由。
看到一段比喻,说看书常有看完就忘,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的感觉。其实,经过水的反复冲刷,竹篮变得越来越干净明亮,不染尘埃。此句倒是很适合与身边所有坚持读书的人共勉,愿我们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开卷之意义。
----2020年末墨村书友会小聚后记
Jane写于2021.1.2墨尔本家中
他然想起羽戈送我的书。上面豁然写着七个大字:
《不为什么而读书》
反讽的是,这本书的确摆在我书架上,一直没开卷。 “话题兜兜转转,来到那个一直沉默的人面前。” 貌似这一直沉默的人正是唯一我识得的那一位。
“读书于她,不是情意绵绵的话本,而是机窍关关的武功秘籍。日日精进,流连忘返。”
“尤其是图多字少的绘本。……儿童的读物也许不宽也不深,却最是靠近心灵。”
“其实,经过水的反复冲刷,竹篮变得越来越干净明亮,不染尘埃。”
稀饭稀饭,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啊。
:congra
欧阳京 发表于 5-1-2021 08:36
他然想起羽戈送我的书。上面豁然写着七个大字:
《不为什么而读书》
书名蛮好的,符合年末聚会时我不回答的回答。
annahw 发表于 5-1-2021 11:53
“话题兜兜转转,来到那个一直沉默的人面前。” 貌似这一直沉默的人正是唯一我识得的那一位。
“读书于 ...
文字还可以的,人物描写,心理描写也都及格
我可能会觉得,因为熟悉而陌生吧,也有一种“刻意的条理性”,像是“作文”
当然,有一个人和我一起做记录,还是很开心的事:P 说看书常有看完就忘,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的感觉。其实,经过水的反复冲刷,竹篮变得越来越干净明亮,不染尘埃。
这个比喻超级赞。。。{:9_598:}{:9_598:}{:9_598:}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