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问题
首先新疆和西藏一样属于和平解放但是不同的是新疆是起义而西藏是通过一直合约的签订(只有西藏是通过签订协定进入的) 建国前的解放战争中,北平、湖南、云南、新疆等地的国民党驻军和平起义,对加速国民党政权的崩溃、解放全中国都起了积极作用。新疆和平起义内幕一直以来鲜为人知,《新疆1949国民党新疆驻军九·二五起义纪实》一书详述了起义始末,现节选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1949年就在美国领事包懋勋、
马克南与麦斯武德、伊敏等人紧锣密鼓组织“东土耳其斯坦国”的时候,在美国的策动下,青海的马步芳,宁夏的马鸿逵等人也在做着“皇帝”梦,他们企图在万不得已情况下退居新疆,与新疆的反动势力勾结,成立伊斯兰共和国,宣布脱离中国。如果他们的阴谋得逞,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就会成为国际争端,就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所以,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当机立断,决定提前进军新疆。 东土耳其斯坦国 其实在解放时期已经有所计划 按照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的战略部署,人民解放军截至1949年5月底,在已经解放了290万平方公里的富庶地区之后,夏秋两季,可望继续解放福建、湖南、江西、陕西等省,冬季解放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西康、甘肃、宁夏、青海等省。这样可在1949年基本上结束对国民党的战争。剩下台湾、海南岛、新疆和西藏,除了西藏计划须用政治方式解决之外,台湾、海南岛、新疆留待明年解放。
6月中旬,当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获悉美国的企图之后,立即改变部署,决定提前进军新疆,以加速统一祖国进程,挫败帝国主义的阴谋,命西北野战军马不停蹄地向西挺进! 西北野战军在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将军指挥下,英勇奋战,连克西北重镇西安、宝鸡、天水之后,8月26日解放西北最后一个顽固堡垒兰州,消灭马步芳主力4万余人。胡宗南、马步芳残部向河西走廊撤退。这时,王震将军率领的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在彭德怀将军指挥下,攻占西宁以后,日夜兼程,与国民党军队连续作战。在河西走廊张掖、酒泉打了一个大胜仗,截断了敌人退路,大批国民党军队投诚、起义。
面对解放军大军压境、兵临城下的形势,新疆国民党军队和政府,也加速了分化和瓦解。
当军事行动神速进展的时候,正在苏联秘密访问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团长、中共中央副主席刘少奇关于解放新疆问题,得到斯大林承诺,苏联对尽可能提早解放的重要性予以理解,并愿对此做出某些必要的帮助。刘少奇在请示了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后,决定派邓力群以中共中央联络员名义秘密去新疆,建立“力群电台”,搭起中央、西北野战军与新疆的“桥梁”。
行前,在莫斯科领受任务时,刘少奇对邓力群明确指示,联络员的主要任务是到伊犁后,建立“三区”同志同中央及西北战场彭德怀司令员之间的联系,促进新疆的和平起义。当时,刘少奇得到的情报是,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研究了新疆的形势后认为,新疆已不是战争问题,而是和平解决问题。关于和平解决新疆问题,毛泽东主席已和张治中先生做了交谈,张治中表示愿听候驱策,做新疆军政领导人工作。 邓力群抵达伊犁后,在苏联驻伊宁领事阿里斯托夫陪同下,17日会见了“三区”领导人、新疆联合政府副主席阿合买提江,民族军司令伊斯哈克拜克和联合政府副秘书长阿巴索夫,受到了他们的热烈欢迎。
8月19日,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发来邀请电,正式邀请“三区”派代表参加第一次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三区”代表为此一直沉浸在幸福、激奋之中 后来5代表坠机,这个就是疆独的一个说辞 突厥人是指使用突厥语的人民。在今天被称为突厥人的群体在中国史书上译作“铁勒”,突厥在中国史书上专指于公元6世纪建立第一个突厥人国家的、兴起于阿尔泰山的阿史那部落。尽管二者在中国史书上的名字有异,但在当时留下的突厥文碑铭中,中文所提到铁勒和突厥的地方突厥文都写作“Turk”。历史上的突厥人曾包括许多的部落,比如阿跌、浑、薛延陀、回纥、黠戛斯、葛逻禄、钦察、乌古斯人等等。这些部落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分化、组合,在今天形成了分属不同国家的多个民族。以突厥人为民族主体的国家有土耳其、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以及俄罗斯联邦内的一些自治共和国,如鞑靼斯坦、哈卡斯、巴什基尔、萨哈等等。中国境内的突厥民族有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塔塔尔、裕固、撒拉等民族以及被划入蒙古族的图瓦人等。
“突厥斯坦”一词为波斯语,意为“突厥人的国家”。该词最早出现在8世纪阿拉伯人撰写的地理学著作中,指包括河中地在内广大的中亚地区。“突厥斯坦”这一地理称谓一直被当地民族及与当地有政治经济联系的周边民族所使用,在从8世纪开始的不同时期的阿拉伯语、波斯语、突厥语、印地语(包括乌尔都语)的各种历史文献、碑铭、外交文书、经济文书及文学作品中被广泛使用。
至18世纪,随着东部“突厥斯坦”被满族建立的清帝国所吞并,东西两部分原本通畅的联系开始变化。于是“东突厥斯坦”一词开始被使用。同时,保持政治独立的西部即被称为“西突厥斯坦”或狭义上的“突厥斯坦”。19世纪中期,西部的希瓦、布哈拉、浩罕三个国家沦为俄罗斯帝国的殖民地,于是“西突厥斯坦”又被称为“俄国突厥斯坦”,“东突厥斯坦”又被称为“中国突厥斯坦”。 注意这个突厥斯坦是个YY的产物,并没有建立自己的政权,这点和西藏的噶厦不一样
说了半天东突,他们的观点是什么呢?
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支持者认为,“东突厥斯坦”(大致相当于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治下区域)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或地区,有自己独立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 在政治上,在突厥人成为当地主要居民以来至1759年被清帝国控制之前,与中国没有直接隶属关系,而在1759年至1881年被设行省之间与中国是与朝鲜、越南等相类似的宗藩关系。因此,认为被中国吞并是以1881年大起义被镇压为开始的。(中国方面不认可这种说法。)为维护当地居民的独立自主,应该重新脱离中国的统治,恢复独立。 在经济上,在突厥人成为当地主要居民以来至1759年被清帝国控制之前,一直与西突厥斯坦及阿富汗、克什米尔等国家和地区处于同一经济贸易体系之内,和中国没有内在的经济联系,仅有民间的转口贸易。 在文化上,在突厥人成为当地主要居民以来至今,该地区的文化均与西突厥斯坦及阿富汗、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属于同一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具体而言是突厥—波斯伊斯兰次文化圈,而不像日本、朝鲜(包括韩国)、越南等国一样属于中华文化圈。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支持者要求实现东突厥斯坦原住民的政治自决与自治。要求中国政府停止对东突厥斯坦自然资源的掠夺;停止在东突厥斯坦境内的核试验(中国政府已于1994年停止在当地的核试验);保护东突厥斯坦自然环境。要求中国政府停止旨在人为改变东突厥斯坦人口构成的移民;并将1949年后的中国移民迁出;停止以华化为目的的对当地民族(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塔塔尔、塔吉克、蒙古)文化的破坏;停止以中文代替本民族语言教学的教育政策;停止限制宗教自由的政策等等。 清朝末年的的东突状况
泛突厥主义是由19世纪的鞑靼民族主义者创造的,在20世纪由土耳其帝国接手。他的目的是把所有属于突厥语族的民族(土耳其族、乌兹别克族、维吾尔族、土库曼族、阿塞拜疆族、吉尔吉斯族、哈萨克族、鞑靼人、巴什基尔人等民族)联合起来,成立一个大土耳其国家。泛突厥主义者的口号是“祖国不是土耳其,对土耳其人,突厥斯坦也不是祖国。祖国是广大的统一的“图兰”(Turan,即从天山到土耳其广大地域的统称)”。
泛伊斯兰主义是19世纪后期由奥斯曼帝国的宗教学家提出来的,其目的在于,在土耳其苏丹兼宗教领袖哈里发的领导下,把所有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和人民团结起来,成立一个跨民族的伊斯兰教大国。英国和德国都企图利用泛伊斯兰主义扩大其领地。英国试图通过控制英属印度的穆斯林精神领袖阿迦汗一世,利用泛伊斯兰主义把土耳其、阿富汗、伊朗、埃及和法属北非(马格里布)都扩张到英国的殖民地范围中。德国则通过土耳其利用泛伊斯兰主义抵抗英国的扩张,同时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实现“从柏林到巴格达”的殖民梦想。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向新疆派来了大批的教师和宗教人士,在喀什、伊犁的上层维吾尔族纷纷把子弟送到土耳其和德国留学。当时在新疆,学校有两种。一种是老式的宗教学校,只教授伊斯兰教经典,叫乌苏勒·卡德木(察合台文 اوسول قدیم);另外一种是新式学校,除伊斯兰教经典外,还教授数学、历史、物理、化学等,叫乌苏勒·加德(察合台文 اوسول جدیی)。泛伊斯兰主义者主要利用老式学校,泛突厥主义者主要利用新式学校,向新疆儿童灌输泛突厥主义思想。
其实清末东突干了大事,就是同治回乱,打到了潼关
要不是想吞并陕西,新疆其实是很可能独立的 新疆的泛突厥主义势力在1930至1940年代得到发展,发动了数次武装暴动,并分别在英国和苏联的支持下,两次建立了分离政权。
1931年,和加尼牙孜等人领导了哈密暴动,反对新疆省主席金树仁的改革;甘肃军阀马仲英亦乘机派兵入疆,与省政府展开激战。 1933年,穆罕默德·伊敏在和阗开展独立运动。在日本、土耳其、德国和英国等方面的支持下,沙比提大毛拉于1933年11月12日在疏附宣布成立东土耳其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又称“东突厥斯坦第一共和国”。推举和加尼亚孜任总统。外交部长是和田人哈生木江阿吉,军政部长是喀什人乌拉孜拜克,教育部长是阿布都喀里木可汗,司法部长是喀什的知识分子扎里夫·哈里阿吉。军事首脑是玉素甫江。1934年,这个政权被败退南下的军阀马仲英的军队推翻,和加尼牙孜向省政府投降,沙比提大毛拉被俘处死,伊敏等人逃往英属印度。
1944年11月12日,艾力汗·吐烈(苏联乌兹别克人)取得了分离运动(中共誉之为“三区革命”)初期的领导权,成立了“东突厥斯坦共和国”,自任“主席”。
1945年1月5日宣布“东突厥斯坦共和国”脱离中华民国而独立。
1945年期间,经南京国民政府与苏联交涉,双方同意派代表进行谈判。南京国民政府方面派出了张治中,三区派出了热黑木江(团长)、阿不都哈依尔·吐烈、阿合买提江三人代表团。苏联派出一位代表。经过八个月谈判后,制定了十一条和平条款,取消了“东突厥斯坦共和国”的名称,恢复伊犁、塔城、阿山三个专区的建制 沙俄政权灭亡后,尤其是俄属突厥斯坦的苏维埃政权巩固后,苏俄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插手新疆,意图将其“外蒙古化”,建立一个脱离中国的、为苏俄控制的独立地区,或者一个象外蒙古那样的社会主义国家。
1933年,苏联在北疆的阿山地区策划了反新疆金树仁政府的政变,由阿山行政长沙里福汗策划宣布独立。但是被新疆主席金树仁及时派兵镇压下去。同年接受苏联资助和培训的和田人穆罕默德·伊敏靠着英国支持,成立了“和田临时政府”,自任“埃米尔”。随后任新疆省主席的盛世才曾经先后向苏联驻迪化总领事兹拉什金(Злащкин)和阿布列索夫(Априсюв)寻求军事支持,击败回族军阀马仲英的进攻。条件是苏联出兵帮助他击退马仲英部队对迪化等地的进攻。苏联派出“阿尔泰军”和“塔尔巴哈台军”伪装为白俄归化军,帮助盛世才战胜马仲英,盛世才控制了新疆省全境。但是苏联顾忌到国际社会的反对和干涉,没有贸然宣布吞并新疆。
在1930年代和1940年代,苏联多次试图吞并新疆地区,为此扶植了很多新疆民族主义和共产主义团体,分化突厥语群体进而肢解中国,以阻止该地区出现认同中华民族的可能,期间获得中国共产党的支援,最有影响的是阿不杜力克木·阿巴索夫的“新疆共产主义者同盟”。1940年代由于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被迫西移,让政府军政力量进一步压制西部分离主义地区。
1944年,在苏联的支持下,爆发了伊宁事变(中共誉之为三区革命),在伊犁、塔城、阿尔泰三个地区重建东突厥伊斯兰共和国。“三区革命”首领之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包尔汉回忆说,“苏联方面大力援助了这个革命运动,使伊犁革命形势不断发展,一直扩大到塔城专区、阿山专区,成立了‘东突厥斯坦共和国’,这就是所谓三区革命。它的影响还扩展到了南疆和西藏。
此后苏联仍试图控制新疆地区,国民革命军与“三区”军队隔玛纳斯河而武装对峙。包尔汉称,“……以后尽管国民党不断破坏和平条款,企图派国民党占领三区,但是由于苏联的支持和各族人民的坚决斗争,这一企图始终没有得逞,直到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整个新疆才完全统一,三区军队改编成中国人民解放军” 1949年8月,伊宁政权身为中共共同对抗国民政府的盟友之一,对中国新政权实践新疆自治共和国产生高度期盼。但苏联斯大林却透过A.I.Mikoyan指示中共必需学习苏联移民中亚的经验,借由汉民族人口迁移来削弱少数民族的政治企图。中共建政初期缺乏统治新疆的各项行政体系,只能将野战军军队开入新疆,加以压制“前盟友”,伊敏再度流亡海外。同年8月27日,阿合提买江和阿巴索夫等人由伊宁经苏联领空飞往北平,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在伊尔库茨克附近失事。中共为巩固汉民族统治权而背弃原本支持新疆民族自决的承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