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澳洲中部 / 神了旁逸斜出
走进澳洲中部 / 神了旁逸斜出2012-12-24 20:14 | 阅读(185) | 标签: 圣诞节, 澳洲中部, 旅行, 神圣之旅, 澳洲地理 | 字号:大 中 小 打印文章
2004年12月25日,圣诞节当天,在我踏入澳洲境6个月之后,我首途往澳洲中部旅行,历时7天。倏忽8年过去,谨以此文纪念此行。
在未到澳洲以至我进入澳洲超过半年的当时,澳大利亚使我感到最神秘的地方始终是中部。为什么?因为我们都熟悉澳洲的海边地区,唯独感到漠然的是中部。出于一个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习惯:立足中央之地,向四方八面辐射。
但我们偏偏不知道澳洲的中部是什么。
一个扇形的国土形象,仅仅只有6个州2个领地一个首都的小国家,国土占有面积却是那样的广大。当我们从一个人口高度密集,很多民族聚居,行政区域非常复杂的国家移民到澳洲来,我总是在寻找一种落地生根的空间想像,希望超越我居住的局部地域,获得一个国家的整体形象地图,我需要通过整体感觉来明了“她”是什么,是怎么样的。正如她的本名“澳大利亚”一词源于拉丁语,——原意为“未知的南方大陆”(terra australis incognita)。世人除了一个袋鼠的形象,对它还知道什么呢?如果有机会沿着海岸线,顺着太平洋高速公路走遍澳洲的外围,这个方法是最好不过的。可惜我一直不期待拥有一部汽车,同时也没有支撑如此行动的能力。检点以往对澳洲的认知,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它的东部以至东南部的沿海地区,那里是世界旅游渡假的著名海岸:Cairns(凯恩斯,大堡礁所在地), Brisbane(布里斯本,黄金海岸所在地), Sydney(悉尼,拥有超过40个海滩), Melbourne(墨尔本,澳洲的人文文化之都)。除了这些,澳洲还有什么让人Surprise(诧异、惊奇)的呢?哦,西南角还有一个有名的城市叫Perth(柏斯),南澳中心城市Adelaide(阿德雷德),阿德雷德附近是澳洲出产最好的葡萄酒之乡,今天,澳洲红酒已经是法国红酒的劲敌。东南底部还有一个离岛Tasmania(塔斯曼尼亚),除此以外,偌大的澳洲,还有没有让人肃然起敬的地方了呢?
有的,那就是澳洲的中心:一个最宁静神秘的大陆的根――Red Centre(红色的中心),土著人称作他们的起源之地,一切存在的根,Uluru-Kata Tjuta,今天旅游者为之好奇的“变色石”或曰“神石”。可是世人对它实在很陌生,在我没有进入澳洲中心地区之前,我对它一无所知。
就在2004年圣诞节那一天,我们坐上了长途旅游巴士进入“Central Australia”――澳大利亚中部。这实在有些像是去实地考察,坐巴士的确会很寂寞,每天行程超过800公里,行车12个小时甚至更多,而且从始至终一共7天。但我正希望通过这样一节节一站站的在大地上蜗牛式的爬行,才可以最近距离地看清楚地理的实况。
我们的路线是这样的:从悉尼出发,向西行,经过蓝山、Hay,到达南澳的中心城市阿德雷德;然后往北上,途径海港小市镇Port Augusta;进入澳大利亚的南北主动脉高速公路STUART HWY一直往北走,停Coober pedy, 在Erldunda市镇向西离开南北公路折入“红色中心”所在地,拜会“Uluru-Kata Tjuta”巨型神石;再回到南北高速公路上,直达澳大利亚正中部的城市Alice Springs(爱丽丝泉),这是这次旅行的终点。最后坐飞机回程,先到墨尔本,再回悉尼。
你根本不可想像这样坐长途车行驶在没有人类文明的不毛之地之寂寞。在南北公路上行车,基本上每天只有我们这一辆车在行驶,没有会车,没有任何人。除了袋鼠窜过公路,乌鸦的不祥乱叫和啄食死尸,鹫鹰斜掠过天空,野马挺着脖子瞪着眼睛,野骆驼傻乎乎的漠视着我们,剩下的就是永无尽头的平原,荒草,半枯的灌木,已经死亡或者顽强支撑着的半死的树木。唯独看不到水。
澳大利亚的地理很诡异,四周沿海都是好地方,丘陵阡陌环绕,环海澄碧,天高云舒,无数海滩全是渡假的伊甸园,可是澳洲的中部是浩瀚无际的干渴荒漠,且无比的平坦,比人工碾平的场地还要平展,几乎连丘陵也没有。内陆既缺少河流,也差不多没有淡水湖。澳洲除了地底下蕴藏着丰饶的资源,周遭是无边无际的大海,大陆岛内最缺乏的就是淡水了。地表上贫瘠的沙漠或沙脊土地貌占了73%,就像澳洲土著的文化形象。有人说,全部澳洲人即使都不干活了,都躺在海滩上天体示人,吃100年也无忧无虑,这是说地下有货啊。可是你如果有机会到澳洲中部看看的话,你一定会感到荒凉的恐怖。
在澳大利亚有一个专用的英语词“Outback”,专指澳洲的内地,也指到澳洲渺无人烟、荒芜原始的内地去旅行。我们每天看电视上澳洲的天气预报地图,只有北端、东边、南部的沿海地区是青绿色的地带,还有西南角海边柏斯一带也是绿色的,其余澳洲各地,都是黄褐色的王国。在爱丽丝泉市的Desert Park(沙漠公园)里,清楚地表示着:澳大利亚70%的国土是Arid(干旱的)。我的天!
世称澳大利亚是地球上最平坦、最干旱的大陆。不进中部,这句话仅仅只是一个抽象概念。坐在汽车上,一路看去,随你放眼欲穷千里目,向东,向西,向南,向北,无边无际的是平原,一般情况下是看不到山的,连小丘陵也不容易看到。那麽的平坦,你终于知道“大地”的真正意思。这大地其实只是荒漠,没有水,也就没有人。于是拿来作难民集中营、监狱和火箭发射场。放你到那里去,不用关门,随你跑,只有绝望。澳洲最高的科修斯科山只有海拔2230米,它的平原太奢侈了。如果丘陵多了,就可以多蓄水,可是没有。最奇特的是从飞机上鸟瞰,中部的大地像打磨过的没有边缘的一块画着抽象画的花岗岩地板;有时会来上一株巨大的树形图,黑色的痕迹,墨气淋漓;有时是唐代草圣张旭或者怀素酒后的写意书法。比之为画,或图,或者书法,实在是形神毕肖。我想,在这样最没有限制的空间上泼洒出这样伟大的艺术巨作,除了上帝可以倚天挥毫,没有任何生命可以创作出来。其实从天上看到的黑色痕迹,是澳洲干旱的树木群的形迹。间或会看到一大片如仙境的乳白色云雾般的或者冰状的地块,在树形图和墨色书法、抽象画的衬托下,美轮美奂。然而这是很恐怖的盐碱湖,尤其灭绝生命。但你不得不惊叹澳洲大地之平坦。从飞机上还可以看到接近墨尔本或悉尼的地区,是最任情开发的草牧场,你在天上看下去,是比用尺子画出来还要整齐的大块“文章”,如黄色的毛毡,或是小麦,或是草牧场。蓝天澄净,所有大地上的东西毫发可辨,越发看得清无边无际的平原。澳洲大多数的气候都是晴朗的,你想天下雨么?如果真的多一些雨,那麽澳洲就会河流纵横了,可惜除了沿海地区多一些河流外,中部河流是极少的。因此,除了半干枯的干草地外,还是半干枯的干草地。平展展的。
去时曾经多次走到干草地去,隔着车窗看是半黄半青色的随风摇曳的软软的草毡,踩上去就可以听到咔嚓咔嚓的干草抗议声。有时是一丛丛地连接着。在城市周边几百公里内的草牧场,划分为几平方公里一块一块的,一片黄色草毡中,只有中央留着三、两棵树,冠盖亭亭的,甚至只有一棵,像最后的绿色守护神,它的孤独和寂寞可以想见。羊和牛、马闲闲地在吃草。到了真正的中部,不再是草牧场,而是荒漠,草丛,干枯的和未干枯的树,一律是铁骨铮铮扭曲的枝干,怒劲冲天。然而有些树枝就会拼命地折向地面,以吸取水分。但就是没有河流,没有水。据说在沙石底下有地下河流,可见河流也是聪明的。天气是那样的炎热,只有蒸发,没有降雨。干燥不仅仅在皮肤,更在人的内心。太阳永远是明晃晃的。
英语单词Arid的意思是干旱的,干燥的,还有枯燥的,无趣的意思。用来表示澳洲中部地区,很确切。
但是且慢。当你从遥远的地方穿越过澳洲中部的深红色的大平原,当你一旦站立在孤独地卧伏在澳洲大陆中心点的巨型变色石底部面前仰望着时,你立即会被远古的灵魂和精神的强大力量全部的覆盖和浸入。凝视着它,你将懂得,为什么它不仅仅是一个被珍爱的标志,它还是一个有灵性的伟大的世界。
中国宋代的学者作家王安石说过,凡奇伟瑰怪之景,一定是在常人到不了的地方,隐迹于世外的,必须历尽艰难险阻,深具毅力的游人,才能到达。信然!经过5天汽车的长途跋涉,我们终于来到这块原始神圣的巨石的面前。
这座巨石孤零零地座落在中部,据说正在澳洲大陆的正中心,向东、南、西、北距离相等。在无比广袤的原始荒原上,凭空伏着一座浑然一体的异物,你不会想到它是山体或是石头,却以为是一头沉睡的动物,像一个趴在那儿的庞大固埃似的咖啡色的大象,从天空俯瞰,它的前部伸出的如象鼻大耳,中部至尾部是3个横伸出来的峰脉,恰似象的腿柱。周围方圆百里,再没有任何一座石山,远远看去,在一望无涯的平坦的大地上,就只有一座巨大的神物突兀地似立似伏,仿佛被烈火煅烧过后刚刚出炉的巨岩,呈纯粹的绯红色。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它的周围土地生长着一些低矮丰融的杂草,不高,可是没有一棵高大的乔木,连灌木丛也是干硬低伏的,犹如甘心衬托这中央地表上绝无一草一木的纯石。神石的质感极强,骨肉一体,似乎无一杂质,孤独磊落,如亿万年保存完好的天地初生时弃置的唯一的一块补天遗物。石脉生长连结着深隽的地层地心,凝固无声。你看着它,似乎感觉到这头“石象”正深陷在沼泽地里,俯伏前行。多数情况下,它的天空总是蔚蓝无际,间或飘过或敷演着一些纯白的云朵。在湛蓝的昊天下,它的火红色更其纯粹了。
巨石是地壳运动时从沙漠地表崛起上升的,突出地面348米高,长身状,腰身周长有9.4公里。奇怪的是,地壳运动为什么就仅仅只是挤出单独的一座巨石?有人猜测它是天外来客,可是地质学的证据表明,这座巨石还有2 /3的根在地下。但神秘的就是,为什么仅仅只有它?在它的周围,只有辽阔的平原,再没有陪衬的角色,孤零零的,从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到它,那样傲然,那麽尊严地成为中心平原的唯一标志性象征。天上的彩霞在它的头顶上云舒云卷,波澜壮阔。我想反复强调,这就是澳洲的中央标志:The red centre,――红色中心。
红色?是的,通常它是红色的,红色的沙质石,上面不长一棵草。这巨石原始的咖啡色就是澳洲著名的沙砾石的颜色,也像澳洲土著的肤色。这种澳洲特有的沙砾石,干燥,紧致,坚硬,是澳洲人最喜欢用的建材,作基础,铺地板,做墙壁,砌马路,是百年不变的石材,且隔潮,冬暖夏凉。悉尼歌剧院的主要建材即取自这种石料,首都堪培拉的主要建材也取自它们。看到中部的这座巨石,你会想到澳洲特有的这种石材,也会自然想起澳洲的土著以及澳洲的传统文化。
这座岩石有它的情绪。 游客称它为“变色石”。当日落之时,它彻身深红,在它的背景后面是淡蓝泛紫的天空,金色的溶溶云河在它顶上翻腾。在几十分钟的时间内,随着夕阳的笼罩变幻,落霞返射,巨石从通体深红变为橙色,天空背景也是桔红的,再完全转为紫丁香色,渐次隐约于黑夜,它也变成灰黑色了。无论是深红,是橙红,还是紫色,都如同从岩石的中心发光透现出来似的。这一番光色的过程表演,是那样宁静的壮观,无人也无需有人喝彩;舞台背景之宏伟,只有天地无远弗届的寂寞才衬托出这样原始的深远意味。夕阳是它的灵魂的一部分,神灵鬼魄,异色幻化,原始图腾,气象诡诞。亿万年土著之魂,尽在其中矣!
它是属于土著人的,包括产生它的广大的澳洲中部几乎一半的陆地,没有土著人的许可,谁也不能进入。土著人叫它做Uluru,什么意思,不知道。但他们虔诚地相信这是一座神圣的标志,认为巨石里面隐匿着一条雌性大蟒。这座岩石是他们的起源地,所以也是他们的种族标志,里面的雌蛇即是他们的保护神。
据人类学研究的结论,澳大利亚的土著是世界上所有原始民族之中最原始落后的种族,文明程度最低。大约 l亿6千万年以前,当贡德瓦纳兰这块超级大陆裂开时,澳大利亚与南极洲连接并向南极方向漂移。南极的冰川在澳大利亚和其它大片陆地之间形成一道屏障。澳洲大陆和亚洲断裂,就一直在历史的长河里缓慢地向地球的最南部漂移,越漂越遥远,仿佛要遗世独立似的,终于成为走出地球统一区域的一个孤独而巨大的荒岛。和亚洲断裂后的大陆边缘碎片,与亚洲和澳洲两面依违相连,踌躇不知所附,于是变成散散落落的东南亚岛屿群,逾千岛屿零零落落地洒在南太平洋的海上,在历史上,这些就是郑和下西洋时称作“爪哇岛”的地方。澳洲土著据说就是东南亚土著在遗岛上的原始人,据人类学家研究,澳洲土著和东南亚人有着相同的自然文化基因。然而漫长的人类进化史一直遗忘了澳洲的土著,让他们自生自灭,在无比蛮荒的巨岛上保持着自己的原始遗传。因为澳洲最缺乏淡水资源,最大的讽刺就是周围是浩瀚充沛的海水,然而大陆内却乏水可用。由于内陆河的缺少,所以一直和文明的生长始终无缘,澳洲土著根本没有发展出可以进行文化奠基的农业文明,只好与袋鼠和树熊,蜥蜴,负鼠等一起分享稀缺的资源。
神石既遗传着澳洲土著的固执,也延续着它的原始纯粹,像它与生俱来的干旱一样,可以在不变的气候下永远保持着它的热带的火红色本质。神石就是土著,土著也就是神石,除了一座孤零零的神圣物外,土著们再没有什么可以骄傲的了。以前土著把它周围的地面出卖给澳洲政府,作为著名的旅游胜地,游人可以爬上神石去附圣。后来土著提出不准再爬上神石去玷污圣物,所以04年12月我到那里的时候,就只能仰望,不能一亲神体。
二十年前我在中国的西部旅游,当地人告诉我:黄帝陵墓正处于中国东、西、南、北的中心点,“中国”就是中央之地。是的,古书上就是这样说的。当时我立即产生了一种万源归宗的热流,我相信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遗传精神之影响。现在我来到了澳洲,走进它的中部,一直到达它的中心点,在新大陆的最深处,寻获得到一种文化的底蕴。高山仰止,豁然灌顶。来到澳洲,你千万不可以错过这变色的神石。到某地,需礼拜此地的灵物图腾。并天地之交会,感鬼神之灵异,与历史兮冥接,遂万福欤归宗!是为记。 美食代表作(下) / 神了旁逸斜出
2012-11-11 19:27 | 阅读(1961) | 标签: 美食, 代表作, 共享, 文化 | 字号:大 中 小 打印文章
下
中国人都众口一词的称颂本国美食天下第一,至少勉强一点的说,可以与法国菜并肩,但是从向来自傲的华人的感情来看,没有多少中国人愿意向法国蜗牛低首。我哥哥就在美国的法国餐馆做事,我到美国的时候,他就给我做蜗牛,且说,看着啊,这蜗牛肉是罐头的,那蜗牛的“家”呢,是一个又一个客人吃完后,洗洗再用的,把蜗牛的肉烹调好了,就让它回到“家”里去,再浇些酱汁在上面!哎哟,这就是我可望而不可即的法式蜗牛?不禁哈哈一笑。好吃不好吃,相对而言,我大概更喜欢家乡的田螺滋味,至少那是一种田野风味,何况还可以联想起田螺姑娘的艳事呢。Anyway,说到口味无可争辩,这是一句至理名言。因为每个人最喜欢的美食,一定是他的妈妈调教出来的,打娘胎时就开始了,你要用三分钟的异域活色生香诱惑挑战他几十年的爱情?做梦吧,偶一出轨调戏还是很野调的,正如多少中国男人任彩旗飘飘也不放弃红旗高高竖立在上甘岭。所以落叶归根最大的理由就是回到老家去吃老娘或老嫂煮的一锅乡村代表作罢了。一切民族主义的内涵全部包含在这里。
住在悉尼,我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从此不再说中国菜世界第一,这个神话被我的观察证明并没有有效的证据。因为无论任何一个民族的美食都得到了世界公民的欣赏,人类共同的品味与各族独异的配料加上杂交的Recipe(烹饪法)兼融作育出各臻极致的境界。中国餐馆里门庭若市,别家的酒楼也同样热气腾腾。从美食的共享一事看来,民主共和一定是最公正公平的策略。如果天下众美杂陈于眼前,可以洒遍天下都是爱的话,我一定要放弃从一而终的道德守望主义。我想什么伟大道理都是想对人产生控制权罢了,能够做一个世界公民,要比自偏自大要高尚高明得多。关键要自问,是否有这样的能力可以接受一切?很惭愧,妈妈从小调教的乡村代表作在我们的深心太根深蒂固了。我得努力开拓它。
在悉尼,我从来没有看到西人或者其他“杂鬼”唯中国菜柔情独锺,所有民族的美食,小如越南、泰国、韩国、日本、马来西亚,其美味飘香,一样引人饕餮。我却发现,各国美食都有杰出的代表作,倒是中国菜在海外,没有“中国美食代表作”!——异彩纷呈那是无疑的,琳琅满目事实也是如此,可惜,中国事情常常如此,除了有一样东西自古专制之外,万事万物都是“口袋里的马铃薯――各自互不相干”,没有谁是优异的佼佼者。要拿什么代表中国美食?想想看。
据初度移民的前辈称,以前西人一见钟情的中国四大菜式,是豉汁牛,蒙古羊,咕噜肉,蜜饯鸡,牛羊猪鸡占全。我儿子有一次说,他们国防部里的西人总喜欢问他:“What is a Gongbaochicken?” (宫爆鸡丁是什么意思) 他也没法说出个子丑寅卯来。其实应为“宫保鸡丁”,相传是清朝四川总督丁宝桢所创,由鸡丁干辣椒花生米搭配炒成,因为它非常可口而具大众性,在欧美国家,宫爆鸡丁这道菜已成了西人眼中中国菜的代表作!时过境迁,随着中国移民遍布海外,这几样代表作却仿佛日渐式微,不为人所知了。大概如今中国人会觉得这几大菜式太快餐化了,是小儿科,不足以代表辉煌繁盛的中华美食文化,何况那四大菜式都是香港人的推手。
大概香港人对世界最具体而实际的影响就是遍布世界的“饮茶”风俗了。英文里专门有“YUMCHA”一词,是从粤语里直译过来的,在别国人的印象中,中国餐馆的代表作就是香港人的“YUMCHA餐馆”。每日里熙熙攘攘的,黄白黑棕各色皮肤人种混杂其中,实在生气勃勃。海外中餐馆几乎都是多数初度中国移民打工的必修课堂,要抓黑工,到那儿必一抓一个准。香港茶餐厅之影响及于一些从中国移植的食菜,例如“白菜”,“菜心”之类,直接就从粤语音译成英文。
但是无论是香港茶餐厅的“饮茶”还是上海人、北京人、福建人餐馆(后面三种餐馆在海外还都处在很初级阶段),至今还没有可以使别国人琅琅上口的“美食代表作”。“饮茶”代表的只是琳琅满目的“小食”,诸如鸡批,叉烧包,凤爪,烧卖,带子卷,萝卜糕,肠粉,潮州粉果,糯米鸡,豆腐花,龟灵糕等等。恰如满目美人,独缺大家闺秀。我常常看着西人的眼神有些惶惑,因为他们一定有含蓄的看法没有直说。他们的修养习惯是:我尊重你们的至爱,然而真的不敢恭维。有些不可思议,精致得比较小气。花费的心思太多,外加的调味过度。看过一个西人写的调戏中国美食的文章,很有趣。因为他娶了一个中国太太——里面说,我根本不明白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喜欢和张牙舞爪的鸡腿子亲吻!因为那东西根本没有什么肉,曲曲折折的戳鼻子。除了恋爱时kiss嘴巴的风骚,不能够解释这样过分的行为。凤爪的风韵大约可以概括其余,总之其他小吃也就不过尔尔。
中国美食至少号称“八大菜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就我的喜爱,中国美食真是很多很多的,但是都是藏于民间,没法推出众人崇拜的品牌,以代表“中国美食”。两极分化常常是中国的特色,正宗大牌的饭馆瞧不起无法高尚消费的平头百姓,把美食雕凤砌龙的极度精品化,其标示的天价明摆着拒人于千里之外,那是为了公款风流和富豪显摆的道具而已。小康人家只好在大排档和自家陋室民间温馨温馨。于是私房菜一支渐秀。高尚的走不出世界市场,平民的得不到艺术交流。中国状况总是遍地才俊,散落如珠,大珠小珠落瓷盘。
中国人的地方宗派主义恐怕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这肯定是没有中国代表作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北京烤鸭吧,凡到北京的外地游客,都要去尝尝的,还有涮羊肉,北京炸酱面,北京煎饼,都是让人再回首的精彩节目。像北京这种情况,各地差不多如是,你到四川走一转,也会留恋不舍什么夫妻肺片酸菜水煮鱼榨菜之类的。苏州菜至少也会有与苏州美女同样的名声吧。但是要中国各地人都推举出北京烤鸭或者香港烧鲍鱼作为中国的美食代表作,全体中国人都会一万个不乐意的!“我们省的猪肉炖粉条是全国最好!”“我们那里的熏蹄天下第一!”“吃过重庆火锅吗?没吃过?赶紧吃去,你还好意思说,没文化!”上海人的美食招牌应当是小笼包、生煎包,但是上海人大约不敢在全中国举起吃包子的旗帜,因为天津狗不理首先就会发难,何况中国北方人就是吃包子的祖宗,再怎么能也轮不到你上海人逞啊!你说中国哪个地方的包子最好吃?敢于这么问的,必吵翻天了。众说纷纭哪,众说纷纭。就好像至今还没有中国国花一样,牡丹?洛阳以外的人说,不行,我们那里没有。梅花?南方人说,不行,我们那里养不活它。玫瑰?不行,那是西方人的荣誉,英国玫瑰摆在那里,咱们不是认小了吗?那就月季吧,可是有牡丹和梅花的地方会说,月季比牡丹和梅花小气得多了,月季怎么也不能成为大家风范吧?结果到最后,永远也不能决定出什么是中国的国花。还是毛主席说话算话:“百花齐放!”
其实中国人内部从来就没法通过投票和协商达到妥协,然后找到更好的推广与优化的办法来决定公共的事情。到最后怎么办?就让拿枪杆子的人说了算吧,中央政府一言九鼎,于是当初义愤填膺的反对者马上就会变成信誓旦旦的忠诚者。不信你看,如果中央政府说:“牡丹富贵,中国人民要富起来,要成为世界首富,所以就用牡丹作为国花。”那么中国人民就一定会众口一词的欢呼拥护:伟大英明猗欤休哉!既意气用事又奴颜卑膝。可惜政治局开会没有讨论国花的议题。
还是回到中国美食代表作上来吧。中国之大,历几千年文化积累,各地当然会有无数好吃的东西,多乎哉?不多也!可是咱们需要拿出中国美食的代表作啊。如果老是靠“满汉全席”,“佛跳墙”,“神仙一品锅”,“百鸟朝凤”等等烂漫多姿五彩纷呈像春节联欢晚会大杂烩一样山叠海涌,照顾方方面面,那么永远也没有中国品牌的诞生。你总不能把什么美食都放在一个锅里,轮番让人家吃上十天十夜然后腻死他才作罢?
像日本人有寿司,有日本面条,有神户牛肉,走遍世界无人不晓。像意大利人有Pizza, 有Pasta和Spaghetti(意粉), 这就够了,可以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了。越南有越南牛肉粉,有三色饭。印度有咖喱美食。韩国人有泡菜。法国菜有蜗牛,有鹅肝和鱼子酱,有法国面包,有上等红酒。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就为了吃上你的那一口,纵使全世界都模仿着你,但是,就只有你是最地道的。可是我在悉尼,我无法告诉西方人以及其他杂鬼,什么东西是中国美食的代表作!你总不能说,中国好吃的太多了,你就进中国餐馆去,什么都是好吃的。即使你想举出某某中国品牌,但是人家一耸肩,“没听说过!”可见中国文化的特色就是山头林立,诸侯争霸,春秋战国混战,魏晋南北朝分裂。然后在这个之上,永远有一个纲举目张。
例如说到面条,日本人,韩国人,意大利人和德国人甚至埃及人都在和中国人争夺发明权。但是中国人除了能够发掘出面条的出土文物以证明有4000年的历史悠久之外,现在时的中国面条在世界各地饮食中,卖相实在不好。是中国面条不好吃么?不对!中国人各地做的面条真的是绝品,兰州拉面,北京炸酱面,山西刀削面,广东云吞面,上海阳春面,四川担担面等等等等多的是,不会逊色于日本拉面和意大利面条,可是没用,日本拉面和意大利面条是世界鼎鼎大名的品牌。我还没有到日本,别人就向我建议了:“到日本一定要吃它的拉面哦!”气死我。
真正的美食代表作应当是家常的,最人性化的,最普遍最方便的,然而在本国是人人热爱的美味。中国人不是很想爱国吗?先在美食上产生一些全民普遍陶醉的Delicious food(美味食物)为要。我以为中国美食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奢侈奇异化”作祟,无所不用其极,把珍禽异兽剁为恐怖的盘中补品,堆金铺银的暴殄天物确是中国人的习惯性毛病,动辄上升到盛世气派、帝皇享受、地大物博、古老文明、世界第一等等,着实不知道“珍惜”二字是怎样写的。
“美食奢侈奇异化”的心态至少是“21世纪中国第一”论调的副产品之一。失去平常心态,万事趋于争奇斗艳。求新求变好胜也太激切无度。无处不在的中国制造,最高最大片的摩天大楼,封杀某某某,抵制谁谁谁,办成史上最伟大的会会会,等等等等,于是生活上就是“不求最好,只要最贵!”的豪言壮语。我感到很奇怪的就是中国的北方人怎么都一夜之间改为喜欢吃南方的米饭了?时髦至此这肯定是比较荒唐的生活改革事件之一。相反的中国的国宝之一“饺子”,没有发展成为传统美食的代表作,却有日渐式微的危险。
从中国美食甚至国花的代表作可以看到一个严重的中国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在所有的事情上有一个人性化和常识性的心态,如果我们没有一个民主的机制和妥协的性情,那么中国文化始终难以走向整体优化。内部过于计较消耗的效应和与普世价值文明世界过于对着干的心态始终是阻碍我们走向伟大的拦路石,从此可以看到一个民族是否有内在的凝聚力和宽容心态。其他事且别论,先弄出一个美食代表作再说。国土虽广,国人虽众,但是只要推举出一种以至若干的代表作,国民用心的培植它,把它做成极品,它就会一天一天的内化为我们心中的“乡土感情”和民族自信心,你会很自豪的说:“她是最美妙的!她就是中国美食的代表作!”在这个意义上,她就是世界文化遗产。凡事做到极致,就是艺术了,其他盖莫例外。 “澳洲土著据说就是东南亚土著在遗岛上的原始人,据人类学家研究,澳洲土著和东南亚人有着相同的自然文化基因。然而漫长的人类进化史一直遗忘了澳洲的土著,让他们自生自灭,在无比蛮荒的巨岛上保持着自己的原始遗传。”
澳洲土著是早先从亚洲经过东南亚来到澳洲的。不过现在的澳洲土著和东南亚的居民亲缘关系是比较远的。因为土著到达澳洲的年代很早,已经有好几万年了。而东南亚是人种汇集的地方,现在的主流居民已经和当年相差很多了,而且东南亚居民本身就来源非常复杂。现在东南亚岛屿的主流居民和台湾原住民以及新西兰的毛利人关系更密切一些,而东南亚大陆上的主流居民和中国人关系更密切。新西兰和澳洲虽然是近邻了,但是二者的土著相差甚远,新西兰的土著是较晚从亚洲出发,而到达新西兰的时间更短,只有千年左右。东南亚的史前人类历史非常悠久,当年印尼的爪哇猿人是和中国的北京猿人齐名的原始人类,而爪哇猿人比北京猿人更早发现,猿人的这个词最早就是给爪哇猿人用的。学者曾经对人类起源于非洲还是亚洲在不断争论,而爪哇猿人的发现把注意力吸引在了亚洲,只是亚洲当时只有爪哇猿人被发现,吸引力不够,而后来北京猿人又被发现,而且化石非常丰富,所以亚洲从此就成了古人类学家的热点地区。直到后来非洲有了一系列惊人的发现,让亚洲的发现都变得黯然失色了,古人类学家的注意力才转回了非洲。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