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FreeOZ用户注册
查看: 3619|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影视] 中国工人阶级的忧伤——《钢的琴》影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3-8-2011 14:31: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FreeOZ用户注册

x
作者:吴晓波

陈桂林是东北一家大型国有企业铸造分厂的工人,40来岁那年,工厂难以为继,被“改革”了,他和同在厂里干活的妻子同时下岗。他会拉手风琴,便与几位同样下岗的老伙伴组成了一个草台班子,在人家出殡和商场搞促销时赚点辛苦钱。他有一个正在读小学、特别喜欢弹钢琴的女儿,因为买不起琴,他跟几位老伙计去偷琴,被抓进了派出所,他还用木板为女儿“画”了一架不会发出声音的“钢琴”。陈桂林的生活“一败涂地”。他的妻子离家出走,跟上了一个卖假药的老板。两人开始争夺女儿的抚养权。女儿倒也现实,提出谁能给她一架钢琴就跟谁。身无分文的陈桂林就回到败破不堪的废弃车间,跟几位老伙计一起他们现在的“身份”是大嫂级歌手、小偷、黑社会团伙的小头目、打麻将还耍赖的赌徒、杀猪专业户、退休老工程师,硬生生地“铸造”出了一台钢琴。

这是一部正在国内院线放映的电影,名字叫《钢的琴》。上周,在只有四个观众的、空荡荡的影院里,我静静地看完了。

根据我有限的知识,这个故事一定发生在1998年到2003年之间,当时,中央政府提出“三年搞活国有企业”,除了少数有资源垄断优势的大型企业之外,其余数以十万计的企业被“关停并转”,超过两千万的产业工人被要求下岗。当时还没有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的是工龄买断的办法,一年工龄在各省的价格不同,东北地区大约是2000元,江浙一带则是800元到1000元也就是说,一个工龄二十年的工人拿了几万元钱就被扔到了马路上。

南方地区因为商品经济活跃,下岗工人投亲靠友,很快就能找到工作,而在一些老工业基地,往往一家两代人都在一个工厂,在过去几十年里,他们自认是“工厂的主人翁”,从来没有培育自主谋生的技能。一旦失去工作,马上成了流氓无产者。陈桂林和他的妻子、老伙计们正是这样一群,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突然抛弃的工人阶级。

当时,下岗情况最严峻的正是《钢的琴》的故事发生地在计划经济年代有“国老大”之称的辽宁省。2002年,我曾到沈阳铁西区去做下岗工人情况调研,那里是中国最著名的机械装备业基地,从日据年代就开始建设,1940年代有“东方鲁尔”之称,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又是“一五规划”的重中之重,苏联援建的“156工程”中有三家建在铁西。这里还有全国最大的工人居住区。上世纪90年代末期之后,铁西区江河日下,成了下岗重灾区。我去调研一周,目睹情况之悲惨,触目惊心,其中听到的两则真实故事如下:

当时铁西区很多工人家庭全家下岗,生活无着,妻子被迫去洗浴场做皮肉生意,傍晚时分,丈夫用破自行车驮她至场外,妻子入内,十几位大老爷们儿就在外面吸闷烟,午夜下班,再用车默默驮回。沈阳当地人称之“忍者神龟”。

一户家庭夫妻下岗,生活艰辛,一日,读中学的儿子回家,说学校要开运动会,老师要求穿运动鞋。家里实在拿不出买鞋的钱,吃饭期间,妻子开始抱怨丈夫没有本事,丈夫埋头吃饭,一语不发,妻子抱怨不止,丈夫放下碗筷,默默走向阳台,一跃而下。

我至今记得那些向我讲述这些故事的人们的面孔,他们静静的说,无悲无伤,苦难被深锁在细细的皱纹里。到今天,我常常在梦中遇到他们,浑身颤栗不已。

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产业工人,技能高超否则不可能用手工的方式打造出一台钢铸的钢琴,忠于职守,男人个性豪爽,女人温润体贴,他们没有犯过任何错误,却要承担完全不可能承受的改革代价。

在后来做改革史研究中,我还接触到下面这个史料:

早在1996至1997年间,由于国有企业的大面积亏损以及随之而被迫展开的产权改造运动,按官方的统计数据,下岗工人的总量已经达到1500万人,其后一直居高不下,这成了当时最可怕的“社会炸弹”。在1998年前后,世界银行和国务院体改办课题组分别对社保欠帐的数目进行过估算,一个比较接近的数目是2万亿元。

一些经济学家和官员包括吴敬琏、周小川、林毅夫以及出任过财政部长的刘仲藜等人便提出,“这笔养老保险欠帐问题不解决,新的养老保险体系就无法正常运作,建立社会安全网、保持社会稳定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在后来的几年里,他们一再建言,解决国有企业老职工的社保欠帐问题和建立公正完善的社会保障基金,2000年初,国家体改办曾设计了一个计划,拟划拨近2万亿元国有资产存量“做实”老职工的社会保障个人帐户,然而,几经波折,这一计划最终还是流产。反对者的理由是“把国有资产变成了职工的私人资产,明摆着是国有资产的流失”。晚年吴敬琏在评论这一往事时,用了八个字:“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去年,在参加一个论坛时,我遇到一位当年反对2万亿划拨计划的著名智囊、经济学家,我问他,十年以降,对当年的主张有何反思。他一边吃饭,一边淡淡的回答我说,“不是都过去了嘛。”

是的。都过去了。一地衰败的铁西区过去了,国有企业改革的难关过去了,两千万下岗工人的人生也都过去了。现在,只有很小很小的一点忧伤,留在一部叫做《钢的琴》的小成本电影里。历史常常做选择性的记忆,因而它是不真实的,甚或如卡尔.波普尔所说的,是“没有意义的。”

这个时代若真有尊严,它从来在民间。

在这篇与文艺无关的专栏里,我要向《钢的琴》的主创人员致意他们是导演张猛、男主角王千源以及不取报酬的东北籍女演员秦海璐,你们做了一份真实的工作,让那些企图在电影院里逃避现实的人们有了一次突然与当代中国直面相撞的机会。

有可能的话,去看一下《钢的琴》吧。它被安排在“中国年度大片”《建党伟业》和“世界年度大片”《变形金刚3》之间上映,仅仅是一个“聊胜于无”的插曲。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00 收起 理由
MtDreamer + 50 感谢!
Turandot + 5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13-8-2011 14:46:35 | 只看该作者
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产业工人。

美国失业为啥高,据说在美国找人太难了,动不动罢工,工会谈判涨工资,NBA劳资利益几乎对半开,还是停摆。所以微软高管说:“世界变了,本来一流人才流动寻找一流的工作。现在工作开始流动,去寻找合适的人(低廉,听话的劳动力)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00 收起 理由
xbb22 + 50 我很赞同!
maodoubao + 50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14-8-2011 00:12:33 | 只看该作者

《钢的琴》——工人阶级的困境与解脱

作者:祝东力

1、

在“钢琴”中间,硬生生嵌进一个“的”字,“钢的琴”,这种诙谐、硬朗的很东北、很底层的命名,既拆解了“钢琴”,又用土办法出人意表地重新加以组合,它在自我嘲讽的同时,也调侃了“钢琴”所象征的特定阶层的高雅文化。影片名字,指向了一种黑色幽默的混杂的喜剧风格。

接下来的故事,大家都熟悉。总之,下岗工人陈桂林,为了学琴的女儿,被逼无奈,产生了一个疯狂的念头:土造一架钢琴。他邀集其他下岗的各自或在奔波或在鬼混的工友们,淑娴、王抗美、大刘、胖头、季哥、快手、二姐夫,连当年留苏的“汪工”也被动员出山了。大伙回到已近于废墟的原铸造分厂,回到温暖的记忆里,在破败的厂房,用废弃的机床,热火朝天,钢花四溅,各显神通,当然也历尽艰辛。这些下岗工人们,用捡来的废铜烂铁,竟真的打造出了一架钢铁制造的“钢的琴”。最后,他们开动吊车,在静穆的气氛中,把这架沉重、冰冷、寒伧的“钢的琴”缓缓吊运到空旷的厂房中央,这时,荒诞、自嘲的喜剧风格走向终结,走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一股悲凉之气上升、弥漫。

其实,影片的悲剧感体现在多处,毕竟,以衰颓的城市、离散的家庭、贫困的生活为背景,这样的喜剧一定是混杂的风格。喜剧气氛被悲剧感所平衡,这使《钢的琴》完全区别于例如《非诚勿扰》等影片中葛优那种一味油滑、轻浮的喜剧路线。

2、

《钢的琴》被誉为“今年口碑第一强片”,绝非溢美之词,它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从艺术上看,无疑都是近年来国产片中的杰作。可是,在星美影院的放映厅里,算上我,只有两个观众。这几年,正是中国电影产业突飞猛进的时代。全国总票房,从2003年的区区9.2亿元人民币逐年窜升,到2010年已达到101.72亿。《钢的琴》的票房,与同期或前后上映的《建党伟业》、《变形金刚3》等大片相比,要差上两位数。中国主流观影人群是大城市年轻人,以白领小资为主体。统计显示,39岁及以下的影院观众占全部观众的85.5%。这个白领小资群体,人数以千万计,集中在一线、二线城市。白领小资,面对数以亿计的蓝领工人的生存状况,没有关注的兴趣。他们的这种偏好,是没道理的。

尽管中国已经是“世界工厂”,即世界制造业中心,但制造业的主体,蓝领工人,从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看,自80年代以来,就处于日益下降、倍受轻视的地位。卑微的地位、普遍的受挫感和人材的流失,降低了产业工人的整体素质和士气,作为一个重要瓶颈,阻碍着中国制造业从中低端向高端升级。

但是,另一方面,城市白领也正日益困顿。零八金融危机以来,由于世界经济的持续衰退,由于高房价和高生活成本的挤压,更由于社会结构的固化,导致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白领小资的上升空间已经迅速窄化。白领小资与蓝领工人之间,其实是比邻而居的两个社会阶层,蓝领的边缘化、贫困化不啻是白领身边的一个梦魇。但是,小资们追逐的是另一种梦。他们走进院线放映厅,通过分享“梦工厂”打造的时尚大片,释放职场压力,获得身份认同。两种梦,黑白分明。小资白领作为社会中间阶层,天性摇摆,他们在美梦没有彻底破灭之前,是不愿直面自己身边的困境的。从这个意义上看,《钢的琴》在白领小资面前遭遇票房失败,又是太正常不过了。

3、

《钢的琴》还有另一条线索,废弃的工厂遗留下两根高耸入云的烟囱,工人们集体联署呼吁保留,但终被拆除。这两根烟囱经历几十年岁月,伴随几代工人的劳动、成长和生活,是城市地标,是记忆参照,更是过去时光荣与梦想的见证。影片末尾,在大群工人伫立遥望中,两根烟囱被定向爆破,瞬间,烟尘升起。

这条情节线时断时续,作为“造钢琴”这个主线索的衬托背景,颇具意味。它说明,国家、资本、市场的逻辑和步伐,铁面无情,坚不可挡。它还说明,土造钢琴,这个在工人集体失败的时代所创造的单个“奇迹”,其实只是一次无奈的挣扎,正像最终不能留住陈桂林的女儿一样,它并不能改变造钢琴的那个“背景”,不能改变工人集体失败的命运。通过这个背景线索的叙述,《钢的琴》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时代的大势。

主线与背景是相互关联的,社会各阶层也同样如此,处于彼此联动的关系中。例如,农村的凋敝导致大量廉价民工涌入城市,作为产业后备军,造成了城市工人严峻的就业环境。而产业工人的贫困化,也使白领小资的上升失去了社会基础。蓝领工人正是白领小资的“背景”。工人的困境并不限于他们这个特定阶层,实际上,属于全社会。

但是,我们注意到,《钢的琴》像所有其他底层叙事作品,例如底层文学一样,其视野和维度是相当有限的。例如,它们所表现的底层,始终都处于自发状态,始终都缺少一个来自另外阶层的类似于领导者身份的人物,有机地参与到底层的困境中来,并尝试引导他们摆脱困境。在这方面,20世纪的实践和文艺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案例。当然,就目前而言,电影也好,文学也好,它们所面对的现实本来就是如此。但是,文学和电影,作为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想象部门”,本身又具有超越现实的潜能和力量,理应走在现实的前面。因此,我们有理由对未来的中国文艺有更多的期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14-8-2011 00:15:32 | 只看该作者
"但是,另一方面,城市白领也正日益困顿。零八金融危机以来,由于世界经济的持续衰退,由于高房价和高生活成本的挤压,更由于社会结构的固化,导致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白领小资的上升空间已经迅速窄化。白领小资与蓝领工人之间,其实是比邻而居的两个社会阶层,蓝领的边缘化、贫困化不啻是白领身边的一个梦魇。但是,小资们追逐的是另一种梦。他们走进院线放映厅,通过分享“梦工厂”打造的时尚大片,释放职场压力,获得身份认同。两种梦,黑白分明。小资白领作为社会中间阶层,天性摇摆,他们在美梦没有彻底破灭之前,是不愿直面自己身边的困境的。从这个意义上看,《钢的琴》在白领小资面前遭遇票房失败,又是太正常不过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14-8-2011 00:17:4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 牧马人 的帖子

多少白领们不知身在梦中,对早晚都会破灭的迷梦依然执着的憧憬着,等到十多年前工人阶级的梦魇降临到他们身上时,那又会是怎样的忧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14-8-2011 02:07:5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 牧马人 的帖子

傻子总是前赴后继的,所以历史总是重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15-8-2011 12:37:22 | 只看该作者
在电影院看过这部片。叫好不叫座的电影。
不过里面的俄罗斯音乐真让人着迷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15-8-2011 13:57:3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这个推荐。我昨天去北京新东安商场的影院(其他影院大多已经不再演了)看了两遍这个电影,晚场时也是只有4名观众。这是很久以来看过的最好的电影之一,让人眼睛湿润着看完。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MtDreamer + 50 羡慕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15-8-2011 14:42:0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hedgehog 于 15-8-2011 12:57 发表
谢谢这个推荐。我昨天去北京新东安商场的影院(其他影院大多已经不再演了)看了两遍这个电影,晚场时也是只有4名观众。这是很久以来看过的最好的电影之一,让人眼睛湿润着看完。


还没找到下载的地方,今晚回去试试在线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15-8-2011 14:45:4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MtDreamer 于 15-8-2011 13:42 发表


还没找到下载的地方,今晚回去试试在线看。


支持国产佳片,还是去电影院看吧。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MtDreamer + 50 我也想。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15-8-2011 15:31:1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peterw 于 15-8-2011 13:45 发表
支持国产佳片,还是去电影院看吧。


二月份俺要是能回去过春节,请你一块看这个片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15-8-2011 15:48:54 | 只看该作者
03年, 我坐在家里, 终于看完了王兵那7个小时的<铁西区>,看完以后我觉得无比的抑郁和恶心.
我只是觉得尘埃飘荡在阳光下也是很美好的, 至少是在阳光下。

而且我真正第一次觉得用世界上最烂的摄像机,也能拍出世界上最有意义的片子..
有自残欲望的同学,可以看看这7个小时的纪录片.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30 收起 理由
牧马人 + 20 谢谢分享!
peterw + 10 谢谢分享这部纪录片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15-8-2011 23:19:4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1 MtDreamer 的帖子

先谢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3-10-2011 05:42:01 | 只看该作者
可以在线观看正版的了:

http://tv.sohu.com/20110915/n319488668.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3-10-2011 07:53:30 | 只看该作者
客观来说。下岗工人们多数并不是技艺高超的产业工人。他们基本上代表的,是太祖朝相对落后的工业水准。

现在东南沿海对产业工人的需求是很大的,他们的技能应该说已经落伍。

不过这个责任并不在他们自己,而在于旧有的产业体系。

至于没人看这种电影,我觉得很容易理解,坦率地说,我也不会去看。原因并不是我不关心,而是中国的现状,你真的是有心无力。去看只是往自己伤口上撒盐。你明知道怎么治,却不能治。国人只能自己欺骗自己,麻木自己,才能生活下去。

[ 本帖最后由 青山 于 3-10-2011 08:22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FreeOZ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FreeOZ论坛

GMT+11, 27-10-2025 08:53 , Processed in 0.019716 second(s), 32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