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FreeOZ用户注册
查看: 21117|回复: 14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回国感想(PATRICKZHU)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8-10-2007 14:25: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FreeOZ用户注册

x
这个月带女儿回上海,一来休假三周,二来有公事要办,正好半公半私。

技术移民后,我们有四年没回国了。这次回国除在上海外,也因公事去了杭州,南通,江阴和宜兴等地。有一些感想,不成系统,零零碎碎的写下来与大家分享。(抱歉有些零乱,就当故事听吧)

1. 四年后的上海真是大变化,一片繁华和欣欣向荣的气象。市政建设越来越好,设施越来越高级和现代化。的确我很为上海自豪。我的澳洲老板今年初也去了上海,对上海赞不绝口,回来问我为什么离开上海移民来澳洲?

2. 国内经济大发展,大家日子是比过去好了,手上有钱了,上海话叫“捻的出”。人的底气足多了。周围经济基础好、家境富裕的人多起来是一件好事。我过去一直有一个可笑的念头,怕身边的穷亲戚穷朋友老是问我借钱(铁公鸡-昏倒!),这次回去一看,我放心多了。。。

3. 今年是我们中学毕业和大学入学二十周年,有很多庆祝活动和聚会,我参加了两场同学聚会。和同学的交流中,你可以了解到国内的变化到底有多大,同时同学们对我们在国外的生活也很好奇。大部分同学都混的很好,二十年我们都是“奔四”的人了,现在正是出成绩、正当年的高峰上(不一定用赚多少钱来衡量)。举几个例子,中学一位女同学现是上海某区副区长;中学一位男同学现在是上海市级医院副党委书记和副院长;一位大学同学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总经理,另一位同学已是花旗银行上海某支行的行长了。我个人觉得他们真是很了不起。

4.我是上海交大船舶系毕业的,毕业时造船行业不景气,后来几年也一般。我的很多大学同学都改行了。可是谁能想到现在的造船和周边行业形势大好,可以说历史上的最高峰。中国的第一高股票就是明证,中国船舶就是原来的沪东造船厂。我的同学告诉我,其实他们厂大部分人都很早就抛了手里的股票,因为都觉得不看好造船业。唯一一个留到现在的是原来的厂长周总,他按规定不能抛,因此发大了哦!!!现在还在这个行业的同学大多是技术骨干和“总”字头了,那份成就感真是看了令我羡慕不已。从中你可以知道真是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所以这里我要说的是,如果你现在的行业一般或因为年轻觉得不那么得志,不要太过气馁。很多时候你的年龄到了,坚持久了就会好起来的。谁能说的清二十年后是咋样哪。

5. 我个人觉得国内有点像乱世,机会很多,捞快钱的事情似乎很多。我有一同学放着船舶公司的副总不做,自己出来做新船的Broker,这几年做了二十多条船,要知道现在一条船造价要上亿,Broker一般拿百分之一的佣金。又有我一哥们,这两年专门在中国的二三线城市买地。其实他开始没有多少钱,就一二百万吧,和另外的朋友合资六七百万到一小城市扔50万打通关节(比如给市长),得到批文买地。就有开发商来出资盖一大楼,楼上住人,楼下商埠,卖掉后大家马上分钱。他现在有15块地在8个二三线城市,就等开发商来出资盖楼。。。不管这些是合法不合法,乱世出英雄、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原则我看还是适用的。不管你看得顺不顺眼,他们的确很拼很用心。我自己觉得有野心、雄心勃勃的,在国内的确是发挥能力的好地方。像我们这种安于现状的小心谨慎的一般市民,出国也是一种好选择,只要你站稳脚跟,不会像国内有很大的压力。

6. 国内节奏是比澳大利亚快多了。工作压力很大。我的同学和老同事讲,上海的生活和工作需要不断的高强度的拼搏,不进则退在国内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国内等级观念分明,阶级的对比在环境下会被放大。在攀比的心理下,你甚至不想参加同学聚会(怕混的不好没面子?)。相比较而言,在澳州,”不进“和“安于现状”不会那样严重,因为周遭的人”不进“占了多数,很多时候“则退”你感觉不到。

7. 这次四年后的回家,觉得和上海的朋友在言语上很有距离。他们津津乐道的很多事情我其实没什么兴趣,我讲澳洲的事他们也不是很当真。这叫“渐行渐远”。我所不喜欢的是,国内还是讲大讲高的多,人际关系还是挺复杂和困难的。从这方面讲,生活在澳洲还是很幸福的。我个人看在澳洲这个平均主义的大氛围下,朋友之间相对比较真实和朴实,高来高去的话少一些,比较本色一些,人与人相处轻松多了。有一次我一朋友在上海听我大讲在澳洲做家务烧菜做饭等婆婆妈妈的事情,马上对我说“男做女工,越做越穷”,我昏倒。。。

8. 上海交通一如既往的糟糕。Traffic Jam is everywhere。虽然高速高架越造越多,但我觉得好像越来越糟了。上海无处不堵车!!!开车习惯太差,我原来在上海不开车所以当年没什么感觉。来澳后学会开车,这次在上海感受就很强烈:
- 左转都是大弯小转。如果是在大路口,你后面的两辆车会越转越小,以至于第三辆可能会从你内侧超越你,真是很不习惯,很危险。
- 相邻车道变道,很少有打方向灯的。通常把车一探头,马上“挤”进来了。刚回去几天坐车,我是“汗淌淌滴”。
- 车不让人,人也不怕车。人行道步行绿灯一亮,人和小转的车辆同时前进,混乱无比。
- 乱按喇叭。不过不按也不行。
- 上海停车很难,商业和住宅设施都没有考虑停车的地方(只有停自行车的地方),因此人行道和小区绿地上停满了车。还有一些公司和事业单位下班后赚外快,出让场地收高价停车(如上海衡山路)。我个人觉得上海这些司机的停车技术是一流的,因为地方实在是太小了。我对老婆说在上海你只能开ECHO or SMART,小尺寸不用reverse parking 就可以“垂直的”停。

9. 在上海上一张牌照(俗称“一张烂铁皮”)要近五万元,每月大概有8000张拍卖,供不应求。有钱买的起车的人实在太多太多,这也是中国经济大好的标志吧。人们的生活水准是实实在在的在提高。这个政策我是赞成的。如果放开,上海的交通可能会瘫掉,住宅小区车满为患。可是我在上海的朋友们可不这么想,大家天天骂市政府抢钱,毕竟车是国内个人财富和成功的重要象征之一,是“面子工程”啊。除了“股票”外,“车”是另一个在日常谈话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主题。

10. 说到车,谈谈一个有意思的事。我总觉得国内的车身漆不亮,很多好车也一样。可能是漆本身有问题,或者是灰多,还有可能是上海的天不蓝,灰色的天空反射的关系?总之不懂。我一回到悉尼,立刻觉得澳大利亚本地的车漆really shining.

11. “炒股票”是正在影响上海每个家庭的一个“大事件”。可以说在上海,全民炒股一点也不夸张。要注意哦在上海很有可能,你说你没炒股可能很没面子哦。我在上海认识的九成朋友和亲戚都有介入股票和基金。
- 我在天山芙蓉江路电脑城买DVD碟片,老板在盯着荧屏在炒股,老板娘照看着生意,嘴上俩人还在热烈讨论。其他配电脑和卖配件的店铺到处都有行情显示和有人讨论。
- 全民炒股应该已经蔓延到全国。我老婆有一同事说,她哥哥在广东一小农村已辞职专心炒股。
- 在上海两周,我大概听了有十个传奇故事。大家对炒股英雄的敬仰真是江水涛涛。
- 过去两三年中,的确很多人在股市上都很成功。注意,是成功不是发财哦。因为我在国内听了很多例子,实在不知道到底赚了多少算发财。我一布里斯班的朋友,去年底回上海的,在澳洲上班大概年薪4.5万,她告诉我这十个月赚了四年的澳洲薪水。
- 朋友们对股票的前景都看好,都说在2008年奥运之前没问题。很多人告诉我,这是我们一生中可以合法抢钱捞快钱的最好机会了。本世纪最好的机会,错过了就再等一百年吧。
- 显而易见,我和在澳洲的很多朋友正在错失一个“最好机会”。不过这一点上我是有一些自己的看法的,如果你一直在玩没有收手,那么在某一时间段里赢再多也有可能输出去。又有多少人会见好就收呢?再说如果大家都赢了,又是赢了谁的钱?政府在撒钱给老百姓吗?这个话题不扯了,大家请原谅我的“酸葡萄”心理了,嘿嘿。。。
再说些酸溜溜的话与筒子们共勉,大家如错过了中国股市的钱,不要太自责,其实这个世界上有的是“最好机会”,很多是我们不知道而已。如果知道了还错过了,那就是自己的命来着。不善于投资不是什么罪过,做自己熟悉的没什么大错。同样道理,有时上足迹网看看理财版和房产版里牛人无数,我也会自卑自责一番,然后就找上述理由给自己“减压”一下。有点扯远了。。。

12. 前面我提到国内的等级观念是很强烈的。那种可以用钱买得到的高高在上的感觉,是一定得用钱来摆平的。有钱人的消费观的确令人印象深刻,所以上海的好车越来越多,餐厅越来越豪华,顶级奢侈名牌的专卖店越开越多。不过我也不认为是什么很坏的事,贫富差别越来越大不单只在中国,全世界到处都是。积极正面地想,这样的差别才是你我前进的动力。

13. 有钱人用钱买远远高于一般人的差别,一般的市民也能从雇佣钟点工阿姨和民工上得到家务上的便利,附加的好处是可以有一些等级高低的满足感。我不是说只有国内才这样,大家都有这样的心理,这是人性的一部分,但是表现出来的方式我觉得在国内更强烈些。一些传统陋习仍在继续,比如说以貌取人的事情还有。我舅舅一朋友六年没回上海了,今年六月回国探亲,回去后仍然和在澳洲一样衣着随便,一天和她妈妈买菜回来,在小区里迎面碰上她妈妈的邻居(熟人),邻居并不认识她,一开口打招呼,“侬好呀,张家妈妈,你又找了一个钟点工呀”,我舅舅朋友当场戆忒(昏倒)。
我们的好朋友去年来澳玩,住在我家,对我们说,觉得在澳洲很辛苦的地方是样样家务得自己做,忙忙碌碌的大部分是家务事,为什么不像在上海一样花钱买(用阿姨)服务嘛?

14. 上海(或中国)正在成为全世界人民的淘金地。在上海,“鬼子” are everywhere。你可以在很多普通的住宅小区见到鬼子。老外在上海已不是传统观念上的Top Level的高薪外派一族。很多鬼子在上海和本地普通人一样在打工生活,中国经济的繁荣在这一点上也能得到印证。

15. 很欣喜地注意到上海话在复兴。电视和广播都有纯上海闲话的节目,说明市政府已不像过去一样限制地方语种。过去上海电视上是没有这样的节目的,广播电台里过去有一个“阿福根谈天气”的上海话节目,自主持人去世后就再也没有了。几十年前的上海,地域观念强烈,凡是在城市外的都叫“乡下人”,上海以外的都叫“外地人”,这些都是带有贬义的Terms。这十年上海人已基本脱离了地域歧视的陋习,心理上更开放和自信了。我觉得根本的原因是大量的“外地人”(包括外国人)正在这个城市工作和生活,他们已经成为上海人了。“上海人”这个词已经很广义了。如果中国开放户籍制度,那么地域观念会很快地消失。反过来,全国人民对上海人民的一些负面看法(或传统偏见)也正在改变,因为有一天在上海的“外地人”突然发现他们也是“上海人”了,上海人总不能自己骂自己吧(笑)。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大家是一家人嘛。喊一句口号,上海已成为全国人民的上海,上海正在成为世界人民的上海。
正是由于这点,普通话和上海话的斗争已不是大问题,市政府已经从纯粹的保护地方多样文化的高度上来看待 “上海话”了。
可惜的是,在没有户籍制度的澳洲,在华人的圈子里好像上海人的名声仍然不佳,各自的地域观念仍挺强的。从足迹网上经常有这样的地域纷争,尤以涉及上海人的帖子反响最大,有许多是不明事理的指责和过度敏感的反映。嘿嘿,我两位好朋友(上海人和天津人)告诉我在澳洲和中国朋友交往,不要轻易说自己是上海人(这个term是略带贬义的),经验之谈啊。。。

16. 回国的一大激动人心之处是“吃”。这次回国我听从了朋友的建议,列了张单子有我回国想吃的东西,十分有用,可以尽可能的不遗漏你所想念的家乡的味道。在此推荐给大家这个办法。
大闸蟹是名单上的第一名,不过这次回去吃的有点多,肚子有点吃不消。我应该一两年里不会再想了吧。不过很欣喜的是吃蟹的速度和技巧我还是保持了很高的水准,要知道也不是所有的上海人都喜欢吃蟹的,大部分人兴趣一般是因为不善于拆或觉得很累。不过我也不能保证吃到的四十多只蟹是阳澄湖的(包括在巴城吃的)。因为现在很多各地的蟹只是运到阳澄湖在湖水里养一星期,也卖阳澄湖大闸蟹的价,上海人管这叫“汰浴蟹”(洗澡蟹)。不过对我这种四年没尝鲜的人不是什么大事情。
第二名是上海的河虾,美味无比,非澳洲那些大头巨虾可比。我最喜欢的做法是盐水白灼和醉虾。澳洲有的话就太好了。
第三名是炒螺蛳。十几年前我在船舶研究院的时候,下班和同事在打浦桥大排档,就是炒螺蛳和啤酒,五角钱一大碗。加点辣或胡椒粉,嘿嘿,人间美味。
接下来是我姐姐做的田螺塞肉(田螺肉要比猪肉糜多),和我妈妈做的河鲫鱼汤(加香菇和火腿)。
国内美食太多,不能一一列举了。。。
但是还是有遗憾,有几样在名单上的,我太忙了没吃到,吴江路的小杨生煎、鸡鸭血汤,风阳路石门路口弄堂小店的上海辣肉面,本帮小菜馆茂隆饭店(进贤路茂名路口,店主老板娘很“有名”),衡山路香樟花园旁边的小马路上,有家店的红烧肉也非常好吃。还有,曾经喜欢穹六人间的情调,枣子树的以假乱真的荤菜好吃不长肉,老丰阁的毛血旺很适合家宴的说,穹六,莹七和无二,都是暴有腔调的地方啊...一提起吃,我怎么话这么多来!汗。。。下次吧。
才回到悉尼,你会感到“澳洲没有中国菜”,没有好餐厅。国内的餐厅那才叫一个金碧辉煌,在里面吃饭那才叫一个享受。
另一题外话,在海外有很多人热衷于(中国)美食,经常带一相机随吃随拍,也有很多人正在经营着他们的美食BLOG,这大概也是一种时尚来着,或者聊解乡愁。我们一澳洲好朋友,热衷于美食BLOG,好看的菜要拍下来上传到博客,接近成癖。今年回北京一趟,一家三口去餐厅,频频对桌上的菜拍个不停。她老公马上说,我们要不进单间吧,咱丢不起这人(笑倒)。 我在国内“腐败”时,也很想拍,可一想,咱也丢不起这人呀,被人耻笑怎么海外回来的人都这样的啊,硬生生地忍住。但回到悉尼,朋友们可不答应,都在指责我为什么“腐败”时不为他们拍一些。

17. 回国的另一高兴之处是可以买一堆DVDs。我去古北家乐福边一小音像店,进门就说我要买一两百张。店主马上回应,带出国吧?哪个国家啊?结果他们熟练地拆出包装,装了满满两大CD包。估计他们接待我这样的海外采购者不少了,经验丰富。这些碟片估计我得看上一年吧。这也是鬼子们在中国的乐趣之一,我老板今年就在上海买了一百多张。

18. 回国之前,有一些澳洲的朋友说你可能会不习惯上海的天气和受污染的环境。有人更夸张地说你也许能看到空气中全是灰尘。我这次回家倒是觉得还好。相较悉尼而言,上海的天不是蓝色的,而是灰茫茫的。这也是为什么国内很多人去云南西藏感到震撼的原因之一,那里的天和澳大利亚一样湛蓝。不过天不蓝我觉得没什么,很早就习惯了,毕竟是已经生活了三十多年的故乡啊。空气污染还是挺严重的,有两例也许能证明。和同学朋友的闲谈中了解到,上海开车都是每五千公里就做保养,换下来的Filter都很脏。我不懂车,是油品质不好还是空气脏?很多四五年前造的房子外墙都很脏,暗淡积灰,明显是空气不好的缘故。刚到上海的头几天,倒是有些不适应闷热潮湿的天气,后来来了一个台风就越来越凉快了。

19. 房地产是另一个在上海的热门话题。要知道上海的房价暴涨。今年有一个月我姐姐的MSN名字叫“上海的房价日长夜大”。连外环线附近的普通房子已过万了,中心一些就更不得了。同学朋友谈房子时,给我的感觉是两三百万随便说说,高级一些地段好一些的都在四五百万以上。不过如果你只有一套自住房的话,那么这些百万(钱)价值也没什么真正意义。因为一旦你卖出可能就再也买不回来了。上海的朋友们得知澳洲的房价时,都说澳洲房子不贵不贵。所以你想想住在上海也挺倒霉的,如果没啥本事赚钱和投资,买房的压力太大了。你要竞争的对象不单是本地人,还有外省市的和外国人。上海的房价贵绝不是上海人本身炒上去的,而是全国人民(国内买家)和全世界人民(国际买家)不断“努力”的结果。我认为如果悉尼的房子要是有国际买家的大肆介入,可能会升的更离谱吧。大家都说澳洲房价如何如何高,但我们还可以负担的起(海边HOUSE除外)。上海和其他中国大城市的房价对来打工和毕业四五年的人来说,可能接近MISSION IMPOSSIBLE。我可以说再过五年,上海的房子均价再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如果大家担心澳洲房价也会像上海那样疯狂,那么现在快点买吧。
说句题外话,国内的房子(除非常高级的公寓和别墅)和澳洲的相比质量非常差,很多五六年新的房子无论是外面还是里面都很旧了,水、电等管线设施出问题的很多,可能是用料和施工质量不行吧。我十二年前买的房子,现在已经旧的一塌糊涂了。
还有上海现在是小户型的房子好卖和单价高,如仙霞路水城路的旧公房两室一厅单价12000多,一室一厅反而可卖到14000多。这和有大量的外籍(外省和外国)人士在上海打工或子女在沪读书有关系。

20. 传统文化在国内正在复苏,复古通过通俗化的方式来实现,像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节目。我逛书店发现,古籍、历史、文化和传统道德教育的书籍都成为流行,这是好现象。大家在有钱的同时,“精神文明”就越发重要了(有点说教?),这大概就是胡主席说的“和谐社会”吧。虽然中国现在是很残酷的资本主义社会(澳洲是和谐的社会主义?),很多人指责这十年国内道德沦丧,金钱至上,贪污腐败成风,但是传统道德和文化的重新建立还是让人看到希望。我相信再过二十年,传统文化将全面复苏,中国国力的强大,需要经济实力,也需要建立在普通百姓心中的传统文化。

21. 相较澳洲,上海的物价其实是非常贵的。我们去掉数字前面的货币单位来看,一个年薪五万的人,在澳洲的生活压力比在上海要小的多(具体的物价数字我就不列举了)。但是在国内有很多其他的消费选择从而降低生活开支,比如对穷人来说可以去档次低的地方消费甚至地摊,条件好一些的就能去家乐福,等级差别非常大。在澳洲好像都差不多或者说不明显,穷人富人可能都在WoolWorth, Coles, BIGW, KMART & TARGET买东西。穷人在打折季节也能去MYER,DAVID JONES买高档货。这也是我喜欢澳洲的原因之一。
我的亲戚朋友都说上海物价涨的厉害,其实澳洲何尝不是呢?记得四年前我过来时,在WOOLIES买东西装满一个TROLLEY好像至多一百刀,现在我觉得要两百吧。这叫生活无处不艰辛。

22. 再说一趣事,我回上海买了五条裤子,我朋友说我在澳洲好惨啊,连裤子也买不起啊(我倒。。。)。本人腿短,在澳洲买的裤子都尺寸太长,大家应该知道在澳洲裁边(上海叫“拷边”)非常贵,经常是买一裤子30刀,拷边另要20刀。国内就不同了,都是免费加工的。听完我解释后,上海的朋友讲“哦,难怪老外的牛仔裤裤角都卷起来,原来是拷不起边,我们还以为是时尚呢”。不过虽然我这样解释,朋友们看到我买了五条总是心里怪怪的。

23. 这次去了南通、江阴和宜兴等地公干,强烈地觉得长江三角州的城乡差别正在迅速的减小,各地的城市化速度非常快。有些无处不“上海”的味道。中国的现代化正在由里至外,从城市到乡镇不可阻挡地进行着。光江阴一小城市,就有15家上市公司,市政建设令人印象深刻。我一直觉得发达国家的标志之一就是城乡差别很小,城市概念弱化,如(Greater Sydney Metropolitan)。如果国内发展到如此境界,那是了不起的成就。

24. 我女儿来澳时5岁不到,现在8岁多。这次是她第一次回出生地。好像没有我那样Enjoy Shanghai。原因之一,她是一(中)文盲,普通话一般,上海话通通忘记了。在上海时,我去外地出差两天,回家一进门,女儿一通ENGLISH,BLAH,BLAH,BLAH...我妈妈说两天没讲英文大概难受吧。在上海我很忙,晚上经常出去“腐败”,女儿每隔一小时打手机,问我抽了几枝烟呀,喝了几杯酒啊?不到9点必打电话来催,提醒我好回家了。我朋友都说我惨了,她比老婆厉害多了。我只能解释,我们在悉尼买酒很不容易(得上专门的Bottle SHop去买),烟酒都巨贵无比,所以在澳洲不舍得。因为澳洲晚上没什么夜市面,每天9PM就洗洗睡了。当然女儿看到老爸回国"大腐败",夜夜晚回家,心里就会想东想西。她说你喝太多酒了,醉了谁带我会悉尼呀?
总的来说她是把上海当外国来看待,所以在心理上有些Overwhelming and Panic。我想每一个为人父母的移民当孩子大一些时都会有这样的问题。孩子的认知是,你的故乡可不是他/她的,所以有条件的话,多带孩子回去总是好的。
哦,她倒是说上海有一点MUCH BETTER THAN SYDNEY。国内电视频道多,少儿节目很多。澳洲就单调很多,除非花钱装FOXTEL或卫星电视。不过在我看来国内电视频道有点太多了,不知看什么好。国内的信息传媒有点“爆炸”的感觉,铺天盖地。

25.有筒子说“文中没有提到父母的问题,这对新一代移民可是个最大的问题,兄弟姐妹少到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就算是办团聚移民时间也越来越长,加上国内生活条件还可以的特别是沪京大城市父母更不太愿意长期生活在澳洲,双方加起来可有4个老人了,年纪越来越大总是需要子女在身边的,希望LZ也能分享下这方面的经验感受”。
我和我老婆幸运之处是都有姐姐在上海可以照顾双方父母,我们就安心很多了。但这不代表没矛盾,我们都是尽量做的公平一些,我的父母来一年,老婆父母来一年,这个好解决。但是如果有来自于父母关于移民的压力或你本身想办这件事,我是建议一定要慎重。在我看来很少有人能做得公平,你很难给大家四位老人都办,大部分人经济情况无法支持。哪怕你有钱付费移民,四位老人住哪呢,如果你的钱多到再买两个房给父母住,那这也不会有什么上述烦恼了。
我自己个人对这事是很消极的,这里面涉及了太多问题了,经济状况,父母性格,家庭关系,孩子教育等等。常常安慰自己说,想有什么用呢,其实你什么也做不了。所以这次回上海,我是很避免和双方父母议论这些话题。当然现在上海出国移民的越来越多,父母朋友之间也会相互议论,相互攀比,压力难免会有。心要狠一些,一定要听听就算了。实话实说,很多在父母面前的承诺往往会被我们不自觉地放到最后最不重要的位置,汗哪。。。
古人说“父母在,不远行”,既然一开始出国就已不孝,以后的事就看开一些吧。
所以我有一次和老婆谈论这个话题后,我说了一番心里话,“我们将来老了一定自己靠自己,千万不要依赖子女,只要你想想现在我们是怎样对待父母的,你就会知道我们的女儿大概会怎样对待我们”。再说的白一些,我首先是某人的丈夫,再是某人的父亲,然后才是某人和某人的儿子,孰轻孰重,可以看清了吧。其实最后和你过一辈子的是那个和你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啊!
不好意思,有点离经叛道,大家不要拍砖啊!但在澳洲这样的西方世界,这样的想法大概也是稀松平常的吧。。。



我老婆讲过,澳洲的好,是要出国(离开澳洲)才明白的,一直待在澳洲你不会觉得。这次我是体会到了。回国腐败一星期后,我开始想念悉尼了,想念澳洲的平静规律的生活。国内朋友对我讲,PATRICK我们真是佩服你一待四年,澳洲多无聊啊也没有什么夜生活,说实在的对我这个奔四年纪的人,真的对夜生活兴趣不大。我回来看和同学朋友的合影,好像我的精神状态和健康度是最好的,其他人都显老和有点憔悴,因为他们太忙了,节奏太快了。

国内朋友问,澳洲到底好在那里?我的认知是这样的:
在国内你拼搏赚钱,说到底,是想要一个好的生活,无论对自己和家庭。可是在现阶段的中国,你得花很多钱来“买”Quality Life。而在澳洲,你并不需要等同的钱,就可以享受到相对好的生活。这一点对杰出人物或特别有钱的人意义不大,但是对能力一般的人(如上海人说的“小白领”)就不同了。再说了,即便你很有钱了事业很成功了,要保持住在国内是需要你巨大的付出和持续的拼搏,而在澳洲就相对好一些。That could be a shortcut to approach the quality life。这也是为什么澳洲继续保持着对来自中国技术移民和商业移民巨大吸引力的原因之一。

我们回悉尼在Melbourne经停时,我女儿很高兴地说了一句半中半洋的话:"Eventually, 我们回到了a perfect world",我听了好笑。但回到家门口时看到Jacaranda一地紫色时,我自己真的很高兴终于“回家了"。


后记:
- 欢迎大家来发表意见和加分!!!

- 有些话和有些看法可能和大家有分歧,我觉得没关系,一个人只能看到一小小的部分,在什么时候说什么话,不可能有什么意见是Universally Applied。但是以上我的叙述就是我所看到和所想的。比如回悉尼后和澳洲朋友YUMCHA,我把最后一段讲给他们听,朋友们的反映不一。那些和我们一样要立志留下来在澳洲的,听了很高兴。但是打算身份搞定回国的,听了默默无语。。。

- 我老婆替我修改了很多话,因为她说里边有太多的上海腔,别人会不喜欢。不过我倒是认为也会有很多人“欢喜”。

- 我老婆替我修改时,她说我的思维太跳跃了,有很多地方not linked closely。好像只有聪明人才会如此,我听了很是高兴。其实上,是我拼音打字太慢,刚打了前半句,脑中后半句已经忘了(汗。。。)。

[ 本帖最后由 jessie_he8021 于 9-9-2008 23:16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49威望 +934 收起 理由
Masr + 50 谢谢分享!
crystalsea + 50 精品文章, 受益非浅
eastlife + 20 谢谢分享!
独立小桥风满袖 + 20 这个思维跳跃贴有启发谢谢
ssisi + 20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8-10-2007 14:49:13 | 只看该作者
比较的很好.两个世界,各有各的优缺点.

大城市vs大农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8-10-2007 15:25:4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生动客观!
国内的很多好处也是出国以后才能感觉出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澳洲呆的越久,越喜欢这里.
最好的情况就是能常常两边都住住,不过要若干年退休以后了吧.到那时候,也许想法又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8-10-2007 15:26:42 | 只看该作者
两边能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就最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8-10-2007 15:58:0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8-10-2007 16:02:29 | 只看该作者
应该经常回去,感受中国流行的气息。不然,同国内就没共同语言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8-10-2007 16:11:5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船舶原来是“沪东重机”,再原来是沪东造船厂的柴油机车间,股份制改组以后成为“沪东重机”,这个中国船舶是借壳上市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8-10-2007 16:13:25 | 只看该作者
哎!!!我今天的大闸蟹计划彻底泡汤啦,眼瞅着大闸蟹的黄金十月就在眼前,郁闷啊,捶胸顿足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8-10-2007 17:19:50 | 只看该作者
国内大闸蟹多是激素抗生素养大, 尝尝可以,不能多吃.

今年蟹子尤其便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8-10-2007 18:14:2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8-10-2007 18:17:42 | 只看该作者
哈哈,在足迹就已经拜读过楼主的文章了,很不错,赞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8-10-2007 18:42:18 | 只看该作者
-我独自一人在悉尼住了半年后是回北京过的中秋和国庆,记得到家后第2天开车外出,还保持着悉尼的驾驶意识,让行人、换道让车不抢行,急的老婆提醒我,这是北京,开车太面走不了路的,我逐渐地恢复了北京的行车准则,心想,还是悉尼车少、规矩。

-国庆前的北京充满了节日气息,到处车水马龙,连堵车都觉得热闹、亲切。

-自己18年前去的天安门,感叹自己也是海外华侨了,以后还会变成华人,这次也带着2岁的孩子随着滚滚人流看了天安门夜景,这可是伟大祖国的心脏呀。

-刚开始还为重新回到北京熟悉亲切的环境中而兴奋,但2周后就感到了嘈杂,回到悉尼后,感到的是恬静。

-回到原来单位的看望了领导和同事,与领导比较了我目前服务的公司与原单位运营管理上的差别,同样的业务,不同的管理风格和不同的服务质量/效率,彼此都有借鉴,还是喜欢国外的工作节奏和压力的程度。

-和一老友相聚,听其讲述如何没花赞助费,通过关系把孩子弄进著名的北京XXX一小就读:200个名额,1400通过考试的孩子,校长手里有700个关系户递的条子,怀揣¥10W的家长居然送钱无门(该校根本看不上一、二十万的赞助,要的是家长拉来项目投资,至少小100W吧,或者您真有钱就买学校旁边那个小区里的房子[近¥2W/平米],并且住满3年才能有资格入学)..........感叹北京乃至国内是只有大把的钱是不行的,更要有关系才能拿到稀缺的社会资源。

-趁过节打折,我也买了一堆服装、鞋,还是国内的性价比高,款式多,又采购一堆适用的厨具,塞满30kg的箱子。

-全民炒股,连我们小区里2岁的孩子都知道他爷爷在炒股.......

回悉尼的飞机上,心里想,我不象个移民,而象个在外地上大学的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个把月就回趟家改善一下生活、捎些东西到悉尼来熬移民监了?
心理的移民远远难于形式上的移民。

[ 本帖最后由 guigua 于 28-10-2007 22:23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0 收起 理由
ssisi + 20 ”心理上的移民均无难于形式上的移民“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8-10-2007 21:19:53 | 只看该作者
还是两边跑跑,感受不同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9-10-2007 00:33:51 | 只看该作者
要是有着澳洲得自然环境,享受着国内的吃喝和购物,大家是不是都很满足呢?
一个朋友有两年没回国了,大年三十和朋友喝高了,没回家陪老婆孩子被很扁一顿。
事后说好几年没喝白酒了,有些馋,不知觉就喝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9-10-2007 13:45:0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感觉好真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9-10-2007 15:07:2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9-10-2007 15:19:34 | 只看该作者
到这儿再拜读一遍,回味乡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9-10-2007 17:19:28 | 只看该作者
好文!
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9-10-2007 17:51:1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9-10-2007 18:07:35 | 只看该作者
两边各有利弊, 能常来常往就是神仙般的日子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9-10-2007 18:21:58 | 只看该作者
真是不错的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9-10-2007 18:42:48 | 只看该作者
若大个中国,13亿人口,只有长三角,珠三角还有北京这几个地方区区不到1亿人口可以享受这中国发展的气息!至少还有10亿中国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辛苦了一个月,只能赚到几百大毛!还有些人甚至拿不到这点辛苦钱!楼主周围的朋友混的好,有2点原因,一是上大学早,你看看2000年以后的毕业生是什么样子,个别人能找到象样的工作,好多人都是800起薪,甚至更底,你信不信大学本科毕业,起薪400的。而且是一年的试用期!二是专业好,你看看那些在学校里学市场赢销的在干什么呢?我就认识一个这样的人,在我那个城市晚上夜市摆地摊呢,可真是干上本专业了!就楼主个体而言,的确需要煞费苦心去比较一下是上海(不是中国)好还是澳洲好?而且一定要找出是澳洲好,因为楼主定居在澳洲,还拿了CITIZEN。如果说楼主要是从中国大环境看,而不单单 看上海看北京,中国与澳洲根本就没有可比性!说这么多,无非是帮楼主吃更多的定心丸,您移民到澳洲的决定是没有错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收起 理由
hap77 + 10 我很赞同, 国内不就是三个代婊么, GCD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9-10-2007 18:58:1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2 guigua 的帖子

再赞同不过了,可是这样的日子不能ENDLES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9-10-2007 19:26:04 | 只看该作者
楼主是才子,有幸回国进行实地考察,写出了如此精湛的社会调查,值得共享。中国在加速发展,世界关注,外资纷纷涌入,想必不少拿了澳藉的同胞也会回归寻找机遇,这种生机真可谓百年一遇呀。是的,有机会应多回国看看,祖国确实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国家強盛令在海外的华人地位也随之提高。现在飞澳的航班不断増加,中澳两地来回飞也挺便当了,澳币兑人民币不断创新高,在挣澳币回国潇洒,可以过足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9-10-2007 19:52:33 | 只看该作者
非常真实! 我也在澳洲呆了快四年了, 明年打算回北京, 看看我是否有楼主同样的感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9-10-2007 20:05:34 | 只看该作者
"-和一老友相聚,听其讲述如何没花赞助费,通过关系把孩子弄进著名的北京XXX一小就读:200个名额,1400通过考试的孩子,校长手里有700个关系户递的条子,怀揣¥10W的家长居然送钱无门(该校根本看不上一、二十万的赞助,要的是家长拉来项目投资,至少小100W吧,或者您真有钱就买学校旁边那个小区里的房子[近¥2W/平米],并且住满3年才能有资格入学)..........感叹北京乃至国内是只有大把的钱是不行的,更要有关系才能拿到稀缺的社会资源。"

一个小学, 至于抢成这样吗? 中国教育资源再紧缺, 诺大一个北京, 给孩子找个好点的小学还不至于费事成这样. 再说小学教育再好, 决定孩子成长的关键还是在中学和大学. 中国好多家长对孩子有点过分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9-10-2007 20:23:49 | 只看该作者
在澳洲快兩年了,打算明年回去看看,瞧瞧都有啥變化。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0 收起 理由
vivi0905 + 30 回来要不要“拜访”下帮主我呢?嘿嘿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9-10-2007 20:35:3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大家的支持。

原文有更新,第25点。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0 收起 理由
XT + 20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9-10-2007 20:39:24 | 只看该作者
偶然听到两个人对话。

甲:你出国这么多年,觉得那边好么?
乙:好啊。整个就是一社会主义,可以说和谐均富,安定团结。
甲:这么好,你干嘛又回来啊?
乙:嗳?这边也好啊!到处大兴土木,大张旗鼓,大把的机会,到处都能享受娱乐,能当老子也能装孙子,多热闹啊!你说说,咱资本主义发展中国家,哪个不是炙手可热?我回来就是整钱,整够了我再到社会主义大本营安营扎寨安度晚年去。

他们说的是什么国家?我不确定,不过我相信这样的国家有。我亲戚(来了十几年)就说过,你来澳大利亚,就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不知曾几何时中国成了有社会主义特色的资本主义?小时候在中国少年报上必看的那个栏目《社会主义好资本主义糟〉估计已不复存在?如今人们的看法更像是:社会主义自有社会主义的好,资本主义也有资本主义的好,只要想办法运筹帷幄都占全,就得了。

但是据我观察,脚踩两只船,看着有时候好处都占了,细观察,其实两边的麻烦风险也都占了。所谓:背着抱着一边沉,未必多值得羡慕。
随着移民和人口的增加,澳洲的社会主义的优势在慢慢削弱,竞争在加剧。
中国倒是彻底的残酷的资本主义,只会加强不会削弱。
唉,我是小人物,只能抱定一边啦。

评分

参与人数 4威望 +80 收起 理由
annyfs + 20 我很赞同!
ritaclin + 30 我很赞同!
nizi + 10 对!
guojf + 20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9-10-2007 20:43:38 | 只看该作者
第25点是残酷的现实, LZ写的实在. 我们这些人在这方面很难做到完美, 问心有愧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FreeOZ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FreeOZ论坛

GMT+10, 29-4-2024 08:21 , Processed in 0.082637 second(s), 53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